初中道德与法治培优补差总结2024

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初中道德与法治培优补差总结2024,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优补差总结1

一、培优补差目标

1. 培优目标

对于成绩优秀、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目标是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他们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中。例如,在学习宪法相关知识时,不仅能背诵条文,还能分析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保障作用和存在的挑战。

提高这些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是针对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主观题。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组织逻辑严密、观点准确的答案。

2. 补差目标

针对成绩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首要目标是夯实基础知识。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比如,对于权利和义务的概念,让他们能够清晰区分两者的内涵。

培养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克服对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畏难情绪,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培优补差措施

1. 教学方法调整

培优方面

采用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针对一些热点话题,如环保、法治建设等,组织优秀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入挖掘这些话题背后的道德与法治内涵。

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料,如一些学术论文片段、深度报道等。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补差方面

采用简单易懂的案例教学。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用校园欺凌的案例讲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未成年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对基础知识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制作简单的知识卡片、进行基础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帮助差生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后辅导

培优方面

开展一对一的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如对某些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复杂的逻辑分析等进行辅导。

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训,拓宽他们的学科知识体系,并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补差方面

组织补差小组,集中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重点讲解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并且针对他们作业中的错误进行详细分析和纠正。

与差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共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三、培优补差效果

1. 培优效果

优秀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在课堂讨论中,他们能够提出更有深度和独特性的观点,例如在分析国际关系时,能够运用所学的国际关系准则和道德伦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在考试成绩方面,优秀学生的主观题得分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能够准确把握题意,运用多种知识进行作答,答案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改善。

2. 补差效果

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差生能够准确记忆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基础题的得分上有了一定的提升。

差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后辅导,他们不再觉得道德与法治学科枯燥难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改善。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存在问题

培优方面

部分优秀学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虽然他们掌握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有时会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全面考量。

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培训的学生,培训内容与日常教学内容的衔接有时不够顺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体系的断层。

补差方面

在补差小组辅导中,个别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高,存在依赖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在集体辅导时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改进措施

培优方面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优化竞赛培训内容,加强培训教师与日常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培训内容与日常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

补差方面

针对个别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差生,采用个性化激励措施,如设立进步奖励机制,对有进步的差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在集体辅导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辅导,为不同层次的差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优补差总结2

一、培优补差工作开展的背景与目标

1. 背景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兴趣、学习能力等因素,成绩出现分化现象。

2. 目标

培优目标

进一步提升学有余力学生的学科素养,使他们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理解、思维拓展、实践应用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平,为参加相关竞赛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准备。

补差目标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缩小与班级平均水平的差距,提升班级整体成绩的均衡性。

二、培优补差的具体措施

1. 教学分层

培优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拓展性问题。例如,在学习“国家制度”时,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的国家制度内容,还引导培优学生分析不同国家制度的优劣以及我国国家制度的独特优势,并与国际政治形势相结合。

提供课外深度阅读材料,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的部分章节,让他们进行深入研读并撰写心得体会。

补差

简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简单易懂的部分。如在讲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购物时消费者的权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的义务等,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概念。

降低作业难度,布置基础知识巩固型作业,如制作权利与义务的知识思维导图,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2. 辅导策略

培优

成立培优学习小组,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道德与法治解读,如“垃圾分类中的法治与道德要求”,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观点,拓宽思维视野。

针对培优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如有的学生对法治建设中的司法体制改革理解困难,教师通过查阅更多资料,用具体案例为其详细讲解。

补差

建立补差档案,记录每个补差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薄弱点、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

采用“小先生”制,让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补差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辅导,如背诵法律条文、讲解道德规范等。

三、培优补差工作的成果

1. 培优成果

在知识掌握方面,培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能够将不同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分析“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时,能从道德、法律、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

在思维能力上,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到提升。在学校组织的政治小论文比赛中,培优学生的作品观点新颖、论证充分,多人获得一等奖。

在成绩方面,培优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成绩比培优前提高了10分以上,在班级和年级中的排名也显著上升。

2. 补差成果

补差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从原来的消极对待变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较大改善。在最近一次单元测试中,补差学生的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率从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了60%左右。

班级整体成绩的差距逐渐缩小,低分率明显降低,整体成绩的标准差比之前缩小了5左右。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1. 存在问题

培优方面

部分培优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过于追求理论深度,忽视了与初中阶段知识体系的结合,导致在一些基础题上出现失误。

培优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主导讨论,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小组讨论的整体效果。

补差方面

补差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性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后,部分学生又出现学习懈怠的情况。

在“小先生”制实施过程中,部分小先生缺乏有效的辅导方法,导致辅导效果不佳。

2. 改进方向

培优方面

加强对培优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拓展学习的同时注重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优化培优小组的分组和讨论规则,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监督和引导。

补差方面

进一步激发补差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如设立“进步之星”评选,定期给予奖励。

对小先生进行培训,传授有效的辅导方法,如如何根据补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如何引导补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优补差总结3

一、培优补差目标

1. 培优目标

对于成绩优秀、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拓展他们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能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道德与法治原理,在考试中争取达到接近满分的成绩,并为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做准备。

2. 补差目标

针对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能够达到及格水平,并且逐步缩小与班级平均成绩的差距。

二、培优补差对象

1. 培优对象

通过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性测试成绩,确定班级中排名前10%  15%的学生为培优对象。这些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有较高的渴望,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作业完成质量高且经常有自己的思考见解。

2. 补差对象

选择成绩排名后20%  25%的学生作为补差对象。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多漏洞,如对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混淆不清,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

三、培优补差措施

(一)培优措施

1. 个性化学习计划

为每个培优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根据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安排拓展性的学习任务。例如,对于对法律知识感兴趣的学生,推荐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书籍,并要求他们撰写读书笔记,分析其中的重要条款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2. 小组研讨

组织培优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小组研讨活动。每次研讨设定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如“网络环境下的公民隐私保护”,让学生们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小组成员需要查阅资料、撰写发言稿,并在研讨中互相交流观点,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和点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

3. 竞赛辅导

针对有意愿参加学科竞赛的培优学生,提供专门的竞赛辅导。辅导内容包括竞赛题型分析、答题技巧训练以及历年竞赛真题讲解。例如,在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竞赛中的案例分析题时,教导学生如何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何准确运用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进行解答,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二)补差措施

1. 基础知识巩固

对补差对象进行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通过制作简单易懂的知识卡片、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他们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记忆。例如,将宪法的构成部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点制作成色彩鲜艳的知识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复习。

2. 一对一帮扶

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补差对象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扶的内容包括课堂笔记分享、作业辅导以及学习方法传授。在课堂上,要求帮扶者提醒被帮扶者认真听讲,课后则帮助他们理解当天所学内容,解答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如如何高效背诵法律条文等。

3. 分层作业与个别辅导

根据补差对象的学习水平,为他们布置分层作业。作业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由浅入深。对于在作业中仍然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讲解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时,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买商品时的消费税等,帮助他们理解纳税的概念和意义。

四、培优补差效果

(一)培优效果

1. 知识与能力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优,培优对象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课堂上,他们能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和见解,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讨论“国际关系中的和平与发展”这一话题时,培优学生能够从国际法、国家主权、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并且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 竞赛成绩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竞赛中,培优学生表现出色。其中有多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在竞赛中的答题准确率和答题速度都有了很大提高,这表明他们在竞赛辅导下掌握了有效的答题技巧,并且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二)补差效果

1. 基础知识掌握

补差对象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基础知识巩固和一对一帮扶等措施,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加准确。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作业完成的正确率也有了较大提高。例如,在进行关于“遵守社会公德”的小测验中,补差对象对社会公德的定义、内容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等基础知识的回答准确率较之前有了显著提升。

2. 学习态度转变

补差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他们从最初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消极对待转变为逐渐产生兴趣。一对一帮扶让他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也更加认真听讲。例如,以前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现在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 时间安排紧张

在培优补差过程中,由于要兼顾课堂教学、备课以及其他班级管理工作,留给培优补差工作的时间相对紧张。这导致有时候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辅导,一些辅导计划不能按时完成。

2. 学生个体差异仍然存在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培优补差措施,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仍然较为明显。部分培优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难以进一步提升;补差学生虽然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进步,但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仍然较弱。

(二)改进措施

1. 优化时间管理

进一步优化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备课、课堂教学、培优补差等各项工作的时间。例如,提前规划好每周的培优补差内容,将部分辅导任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课堂练习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2. 个性化教学调整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调整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对于培优学生,加强对他们思维瓶颈的分析,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学习资源,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拓宽他们的视野。对于补差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训练,通过设置更多的情境模拟题,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