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琵琶行
- 作文大全
- 2024-08-30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的读书笔记琵琶行,本文共20篇,欢迎阅读分享。
红颜琵琶,当年在教坊曾属首部;诗人才情,也曾赢得一时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沦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灵怎能不生出丝丝缕缕的怅惘和感伤。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有卢纶、钱起、贾岛……但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在此后不久的杜牧和李商隐的诗作中,我们读到的便是更加彻底和纯粹的感伤,于是乎,大唐王朝就无可奈何地走向结束并渐渐远去,终于只剩下了一卷卷不死的诗歌(其中当然有《琵琶行》),等着后人去解读,去感慨……
【《琵琶行》读书笔记7篇】
彩蝶翩翩,飞入梦中,划破昏暗,在梦中摇曳生姿。七彩光芒,繁华盛世,仿佛回到了从前,一切都那么熟悉。一丝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荡漾。
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离破碎,一切美好华景片刻间烟消云散,一颗七巧玲珑之心瞬间被不尽的愁绪淹没。
夜半梦醒,绣枕已湿。女子起身坐起,长发滑落腰际。她走到铜镜前,轻抚面庞。柳眉、凤眼、俏鼻、红唇,红妆依旧,只是眼角的丝丝皱纹,却是用脂粉也难以完全遮住。她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脸。最终不过轻轻叹息,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光阴弹指而过。但京城万般宠爱、风光得意、纸醉金迷的场景,还是会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无法散去。可是,这梦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后,她命婢女取来琵琶,泛黄的琴面映着淡淡的月光,琴身精致一看便是不菲之物。女子轻抚琴身,眼泪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坠入地面,无痕。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出师时,师傅便将它传于她,一直未曾离身。轻拨琴弦,一串清扬的乐符自指尖流泻而出。玉指翻飞,旋律连缀成一段忧伤清曲。
琵琶声传千千思,细数过往心中事,芙蓉玉酿不再,唯见泪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终,女子听见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来。本不愿出去,但抵不过船外人万般邀请。最终犹豫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着白色罗绫衣裙,简单挽起的发髻上斜斜的插着一个珠钗,精致秀丽的容颜,弥漫着些许忧伤的眼眸,误让众人以为仙子下凡。女子微微抬眸,一个青衫男子闯入视线,心里莫名有种熟悉感,暗想,也许是旧相识吧。稍整衣衫缓缓坐下。玉指轻弹,古朴的琵琶,沧桑的乐音,让人有些恍惚。心中的感情,全部隐在了弦中,声声直逼人心。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时如泉水叮咚,时如女子灵动,时如闺妇哀怨,时如宝剑出鞘,时如沙场争锋……
曲终抬眸,四目相对,两人默契一笑。从对方的眼中看出——知音也。男子轻声询问:“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轻点头,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十三岁那年,琵琶学成。凭着精湛的琴艺和出色的相貌,红遍京都。从此,她开始日夜为富家子弟弹唱,受到他们万般宠爱,他们为她抛掷千金也毫不在意。日子混混沌沌得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曾经,无数子弟说过要将她纳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绝。她明白,他们喜欢的只是她美丽的容颜;她想等的,是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时过境迁,年华消逝,亲人散去。她最终也没有等到托付终生的人,而身边人也渐渐没了对她的宠爱。女子心中虽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与失落还是让她满心凄凉。
后来,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他能想到的只有赚钱,他不会听她弹琵琶,更不会懂她心中所想。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她辗转于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叹息。
坐下之人听后,泪痕满面。女子说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诉出他自己的身世,请她再弹一曲。看着男子真诚的眼睛,想到与他相似的凄凉身世,便抱着琵琶又回到了原处坐下。幽幽的琵琶声在船中回荡,男子提笔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呵,一生情痴为何,一生忠义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浔阳江畔,梦回浮生。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萍水相逢,却成知己。同一世界的人,无言共谈,但泪在双颊流过,无声胜有声。
夜渐明,伊人立船头,轻拂琵琶。千言万语化为一首轻柔的乐曲,送男子渐行渐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瑟秋风吹动着枫叶荻花,主客们喝着闷酒,举杯想喝时没有管弦伴奏,醉了也不快乐,马上就要别了,喝吧,别时茫茫江水浸着月亮……那是多么凄凉的景象呀!
冷冷的琵琶声响起,全场人的心牵动着,上下飞舞,流连其间,是谁呀? 琵琶声停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读完《琵琶行》,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幻想着那一幅幅凄惨凄凉的画面,与那白居易被贬至九江郡的沮丧与琵琶女那凄凄惨惨戚戚的身世。冷艳的美,凄惨的美,就像是冰销雨中一朵残玫瑰,鹅毛雪中的一支冷腊梅。它像锋芒毕露的瘦金体,也像瘦硬的金错刀。
想想我们,如此这般过吗,锦衣玉食,小皇帝,凄惨的过过吗,不,没有!琵琶声凄惨,琵琶声凄凉,它诉说着生平的颠簸,
诉说着人生就像跨越九重山一样,起起落落,有颠簸才有精彩!
看股票,看人生,哪一个不是起起落落,起落是人生的重要一步,比如在生活中,考试成绩总是排出名次,从第一,第二跌落到二十几名,三十几名,但琵琶告诉我们,不要灰心,努力!
再次,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那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出现凄惨身世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原因,所以我们切不可学上这游戏年华的坏习惯。应该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再读一遍,再读一遍,读呀读呀,闭上眼睛,幻想着凄凉夜景,幻想着枫叶荻花,幻想着玉石琵琶,幻想着满座皆掩泣……
抱起琵琶,拨上三两声,听着余音,在空中回旋飘荡…
自幼聪慧的白居易,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便捏造“伤名教”的罪名,说白居易在母亲丧失时还写赏花诗,因此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这首《琵琶行》是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的。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一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寄托了自己(江州司马)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的黑暗河人民的痛苦,宧官的飞扬跋扈,就连“老大”也要“嫁作商人妇”,“杜鹃”亦啼血,猿亦哀鸣,只怕奏琵琶者此行亦掩泣,听着更甚青衫湿!谁人不想凭借自身努力平步青云呢?然而,众观千万事,事事锁深秋,只要能自保一身清廉阿政,何必耿耿于怀那功名立禄以及世人肤浅可笑的寸光鼠目呢?
最近看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实在觉得白居易很有一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感觉,因此,特改写此文,并加注,望广大读者真正了解白居易的“居心叵测”……
我被贬官了,坐船去九江上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终于来到江口,正准备吃晚饭,忽然听到对面船里传来一阵幽幽的琵琶声,不禁把我听醉了。一打听,原来是盐商之船,盐商出去有事了,弹琵琶的是他的小妾。(注:真巧啊!)
我大喜,让小仆请她上船,她不愿意,我坚决要求,死缠烂打,她才用琵琶遮住脸庞,羞涩地到了我的船上。(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要千呼万唤?她弹琴弹得好好的,你死缠烂打要把女孩子请到自己船上来,还坚决要求?你想干什么啊!)
那女子弹奏了一曲《霓裳羽衣舞》和京城流行的《绿腰》,一会儿声音沉重舒长,一会儿声音细促轻幽,像黄莺叫般圆润流利。弹完以后深深地四弦收尾,整个湖上都宁静无比,只有月亮独白于江心。(注: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正是把咱们的居易同志迷住了哦~)
那女子弹罢向我述说了她的身世:她本是一个舞姬,十三岁弹琵琶就在教坊里很出众,化完妆后更是遭到其他舞姬的嫉妒。那时候,所有的公子哥都要争着听她弹琵琶,花多少钱都想得到她赠送的头巾。后来,其他的小妹大姐们散的散,死的死,自己也已经二十多岁(古代人对年龄真重视啊!),只好嫁给商人当妾了。商人只要钱轻视感情,不把离别当作伤心的事儿。每到晚上,她只好在栏杆边哭泣。(注:嗯,其实二十多岁不算老,居易同志家里已经有八个小妾,以这个女子的才华和容貌,当第九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哦!还有,人家弹琴就弹琴,干嘛好好的要讲自己的身世,是你逼她说的吧?还不承认,都有八个了还脸红。)
李智华在小的时候,她妈妈得了精神病,所以她妈妈有时候会发作。有一次,她妈妈失踪了,爸爸去寻找,爸爸居然把孩子丢在家里,就去寻找了。
爸爸找到妈妈后,把妈妈带回了家,回家之后,爸爸看见家里突然失火了,在家里的李智华被火烧掉了手,我觉得很恐怖,心想:这么惨!太吓人了。爸爸看见了,立刻把李智华送到医院,到医院时,医生们都说:“孩子小,不容易治疗。”爸爸听了,更加伤心,我又在想:如果李智华家中有保姆,那该有多好,失火的时候,保姆带着李智华出门,那不更安全。
渐渐地,李智华长大了,她觉得自己很奇怪,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说:“智华,是个可怜的孩子。”李智华每次看到别人玩得时候,觉得很快乐,李智华也想站起来玩,可是每次都摔在地上,她又爬起来,又摔倒,这就是自信。她回家和爸爸说:“爸爸,我要读书。”爸爸说:“老师没空,明天再说吧!”李智华等到了今天,她又去问:“爸爸,我要读书。”爸爸又照样说。李智华去找学校的校长,校长说:“你没手怎么写字,读书呢?”她坐到了教室门外,拿了根树枝在写,我也觉得很奇怪,她怎么会写字呢?”原来她是用脚在写。李智华每天晩上拿着笔和绳子,绑在脚上,等习惯了,就可以用脚写字了。她又坐在教室门外,这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她:“你为什么坐在教室门外呀!”她哭着说:“校长不给我上学,不给我到教室里。”老师说:“我们帮你保密,你进来吧。”李智华每天都不缺课。
李智华长大了,去学习,她去了一个地方,学打字,老板说:“如果你能在1分钟内打完100字,我就收留你。”结果,李智华一分钟打了202字,老师收留了她。
我觉得李智华很可怜,也很坚强,我真想去看看她。
上了近一个学期的“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我觉得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并且真正发自内心的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对任何一部古代佳作都很感兴趣,但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我体会最多的还是《论语》。
最早接触到《论语》,是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两小儿辨日》,接下来是初一课本中的“论语十则”,那时,根本不懂其中含义,却能够将其熟背,小时候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特别严,电视是绝对不允许看的,直到科教频道播出的由于丹老师主讲的《论语心得》,那段日子,在我完成了自身的作业后,唯一的放松,便是看《论语心得》,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对《论语》有了初步的领悟。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有人说《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轻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这样学习最有效》[(美)戴维思著]一书,是一本很好地探讨学习术的著作。好的学习术,能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你会感到学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这样学习最有效》中所介绍的学习术有很强的操作性,很实用。我们在教学中,也曾经给那些做教师的学员介绍一些学习术,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从今天的教育来看,那种重“学”而轻“术”的传统观念该改变了。
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其“沙漏理论”,将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研究,其中包括阅读、聆听、学习、思考、笔记、记忆和应用。每个部分又介绍了很多方法和技巧,这是最直接最实用的部分。系统地介绍学习过程各个方面的学习术,是该书值得称道的特点。
《这样学习最有效》一书比较系统地涉及了学习的各个主要方面,除学习术外,还谈到了学习的心境和学习的环境,这两个“境”也是被学习者常常忽视的。学习是在一个“场”里进行的,它对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学习时的心境,就是内部的“场”,学习时所处的环境,就是外部的“场”。学习者要善于选择、调节学习的“场”,使之有利于学习。该书介绍了很多选择场和调节场的方法。
最后,应当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对学习要抱一个科学的态度。世上没有什么万能的灵丹妙药,学习术也是如此。学习术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它符合学习的科学规律。理解学习术背后的规律,将更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此外,学习术并非一学就灵,仅仅听听介绍,看看书,而不切实地运用,是不能达到你的预期的。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卖x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我曾阅读的课外读物中,《兴趣语文》是我的最爱。读《兴趣语文》时,时而令人开怀大笑,时而让人眉头紧缩,时而使人泪流满面。
《兴趣语文》第64期更与众不同,其中有很多感人的关于地震的小故事,常使我看后不禁潸然泪下,“希望的翅膀”这篇文章给我的感受最深。这是一篇献给每个地震难友的文章,作者是郝广才,他以“我”为主人公,叙述了一个关于“我”——“天羽”的故事。小天羽曾经有一个可爱又温暖的家,自小他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在蓝天上飞翔。但“5.12”地震夺走了他幼小的生命,爸爸、妈妈和妹妹幸运地被救了出来。为了让亲人心里“悲伤的湖”消失,天羽以积极的心态向他们诠释——我很 “快乐”!文章最后一段颇为感人:“我现在真的有了一对翅膀,在高高的蓝天上,我会静静地看着所有的人,希望他们像我一样快乐。”
读了这篇文章,令人回味无穷。首先,文章内容立意深远,虽然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挽回之痛,在哪里跌倒了就应该在哪里站起来,我们要像天羽一样,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直面现实,用我们的双手重建我们的家园。其次,文章构思巧妙,以“我”梦想有一对翅膀飞向蓝天、憧憬美好未来开篇,文中始终以“希望”、“翅膀”为线索,让人感受到希望就像翅膀,无论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心存希望,翅膀就会带着我们飞向理想的天堂。 同时,文章在多处较好地使用比喻句,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地震虽然可怕,但“大地无情人有情”,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一定能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美好的明天!
《希望的翅膀》让我铭记: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有爱,就有希望,就有飞向美好明天的翅膀,就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海伦·凯勒》,被海伦·凯勒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最近读了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同样被她的坚强、奋斗、乐观与勇气所震撼。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一生写了14部着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时隔100多年,当我们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这位度过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我们不由得惊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着,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将仔细端详自己的莎莉文老师、亲人、朋友,环视自己生活的环境;到森林进行一次远足,放纵一下自己的眼睛;到博物馆对世界的历史与未来、人类进步的奇观作匆忙一瞥;看看黎明时由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的眼睛不轻易放过一件小事,它争取密切关注它所看的的每一件事物。”这三天对于海伦凯勒真的是奢望。而我们已经拥有了三千多天的光明,让我们反省一下,我们是否都充分利用这天赋的五官和四肢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了吗?
与海伦比,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为,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能创造人间奇迹!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母亲的读后感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好心眼巨人》。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罗尔德达尔,他非常有名,写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魔法手指》等,都是世界文化大师精品系列。 刚看了几页,就被这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深夜,孤儿院的小姑娘索菲在街道上看到一个拿着大喇叭的可怕巨人。巨人发现了索菲,便把她用毯子包起来带出了孤儿院。索菲害怕极了。但是后来,索菲发现这个巨人心眼挺好的。在他们的巨人王国里,一共住着10个巨人,其他9个巨人都比他高大得多。其他的巨人都吃人,只有这个巨人除外,于是他就有了一个绰号:好心眼巨人。 索菲住在好心眼巨人的山洞里,他们两个人相处得很好。那些吃人豆子的巨人也都有自己的外号:如吃人肉块巨人、肉油滴滴答巨人、大吃特吃内脏巨人等等,它们共同的爱好就是吃人。
而好心眼巨人却不是,他宁愿吃恶心的大鼻子瓜,而且还为小朋友们制作美梦,送给小朋友们。后来,好心眼巨人和索菲都烦透了吃人的巨人,他们联合女王,运用了集体的智慧,最终战胜了可恶的吃人巨人。 这部小说情节非常刺激,扣人心弦,使人很想一直看下去。看完这本书,不仅觉得它精彩,更让人敬佩这位好心眼巨人: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不受其他巨人的影响,做一个好巨人。这个巨人的容貌并不是很和蔼,甚至有些可怕,但是接触的时间久了,却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人。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被巨人的善良、朴实、富有爱心的品质所感动。《好心眼巨人》告诉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而且,我们应该对每个人都多一些理解与宽容,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相处的更加融洽。要记住,不要被外表所迷惑,心灵的美永远高于外表的美。
本书中的主角是有着野心、抱负,为求一子成为狼王的母亲——紫岚。整本书讲述的是紫岚生下一窝四个狼崽,为的是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培育成住在狼世界的狼王,当希望随着现实一个个凄惨的破灭,紫岚心中的狼王的渴望,对“狼王”这个位子的野心也渐渐淡去,但她发现,她的女儿生了狼崽,为了保护狼孙,紫岚与金雕同归于尽……从一个风华绝代、受无数公狼爱慕的紫岚,到摔破了脚,完完全全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几颗门牙被弄断……她完全牺牲了自己,她为了孩子们,变成了一只丑狼。权利主宰着她的心中,这何尝不就是人类母亲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不仅仅紫岚失去了自己美丽的外貌,也让自己的生命断送在她心中的权利下……
我一直以为狼是种凶残、冷酷的动物,直到读了《狼王梦》彻底颠覆了我对狼的的看法,它不是无情、凶恶,而是拥有同人一样的爱和梦想。文中一心想把自己狼儿培养成狼王的紫岚是一匹野心勃勃的母狼,她为了实现自己和死去丈夫的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无论是在人间,还是在“狼间”,都闪烁母爱的光辉,都把母爱视为至高无上的爱。
有人可能会说,狼可是吃人的。但人也会“吃”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现在因为金钱和权力,对自己的同类甚至家人进行欺骗与计划谋杀,这和“吃人”又有什么区别?另外,狼吃的东西,人基本全都吃,但人吃的东西有的狼却不吃,比如烟、酒等,所发可以证明狼并不是十恶不赦的逃犯,请不要再猎杀它们,让大自然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这些家务事也要多做一做。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光靠体力劳动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不懂就问,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少年强,则国强!”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祖国的将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窃读记》中“窃”总有一丝不光彩的含义,“窃读”?怀着好奇,我仔细地品味这篇文章。
小女孩,一有时间就跨进书店急忙打开书,躲在一角边,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她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读书的滋味!她害怕被书店的老板发现,所以进来看书时,把自己藏起来。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才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不管在多么晴朗的天空下,也有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作者因为家庭情况并不能富裕,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偷溜到书店里“窃读”。而且这样的“窃读”,也会有被发现的时候。作者提心吊胆地看书,一点一滴地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粮食。所以,为了看书,作者把自己的“窃读”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很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的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书的知识的海洋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使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仅可以拓宽我们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与好书相伴吧!
作者酷爱读书的境界让我值得学习,作者对读书那种如饥似渴的精神令我敬佩。21世纪的青年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让我们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为座右铭,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学习的榜样,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毅力,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温柔端庄的大家闺秀,为了梦寐的痴求成了叛逆的杜丽娘。
牡丹亭上,百花犹存,脉脉温情依旧在,一厢情愿去,双宿双飞还。
而在柳梦梅心中,最美不过牡丹亭。花团锦簇的牡丹亭,花枝招展的佳人,而自己于伊人身旁。
所谓丽人,在梅边。
当梦境与现实碰撞,一切不过虚无,严苛的制度压制了刻骨铭心的眷恋,维护现有的规章?亦或维护真正的爱情?泪眼心寒归时泣,愿君永铭终不弃。于是,杜丽娘凄烈地只留一副冰冷的身躯给制度,心魄随柳梦梅而去。人鬼情缘仍未了,爱恨又岂在朝朝?杜丽娘是如此聪明的女子,又怎会让柳梦梅一生与一个孤魂相伴?而至于柳梦梅,连万念俱灰的心情也没有时,那该是怎样绝望,怎样悲凉。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纳兰容若这么说。柳梦梅在寻找,在等待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刻。于是,他寻回杜丽娘的躯壳,幸福,终究来到。那算是一段美好的日子,朝暮如歌,镌刻于心,带着憧憬与隽永,像一场华丽而不真实的梦幻,虽没有那前朝长生殿华美绮丽,宛如幻境,但是却有着相印的心,真挚的情。再也不用长相思时渴盼的念“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幸福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柳梦梅被他人陷害,两人随即不得不分离,碧落黄泉,却再也隔不断爱的思恋。正义与爱情面前,任何阴谋已然微不足道,有情人终成眷属,终于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切崎岖如此渺小。
爱,终究可以战胜一切,就让我爱你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
奥斯汀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原著。他从小就幻想海底世界的奇妙旅行,但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一心希望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当他11岁时,曾经想要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但后来被他的父母发现。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揍。当时凡尔纳躺在床上流着泪说“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幻想海底旅行”也许正是这一童年经历,促使凡尔纳后来著名的海底作品诞生。 这本书讲的是一八六六年发生的一件奇异的事情,在大洋里出现了“海怪”。这只“海怪”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于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被任命捉扑“海怪”。但这次追捕过程中他和他的助手以及另一名捕鲸手不幸的跌入海中,后来又泅到了“海怪”的脊背上。才发现这并非什么海怪,而是一艘“鹦鹉号”潜水艇。潜水艇是尼莫船长在大洋上秘密建造的。尼莫船长于是邀请他们一起来做航海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来,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过许多奇异的海底世界的壮观气象,也经历了许多令人惊奇的险情。最后当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将自己所经历的全部事情与海底的秘密公布于世。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刻画的栩栩如生。文中的尼莫船长是一个聪慧、知识渊博的人,他也是一个浪漫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在海底躲避敌人,寻求自由。但也对自己的孤单旅行感到悲伤难过。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负责任的人,当船上的人生病死亡时他悲痛欲绝,并 深海里埋葬他们。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其中的“海怪”十分的好奇,觉得非要读下去,了解“海怪”这个东西的秘密。后来又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观所吸引。总之我的思想一直随着故事的情节不断的波动,读到《可怜的采珠人》时,我对这些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感到悲伤。他们没有海底装备,就直接潜入海底采珠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有些采珠人秋天就下深海采集珠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想跟着这些采珠人的生活命运而变化着。
并不是所有的科幻书都可以这么生动的。这本书从海怪开始,渐渐的把我们带到一个奇妙的另一个世界。讲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聪慧和博学。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药》。下面我为大家摘抄一段: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⑷,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响应书协的号召,本月读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闲来时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影响孩子一生的60个好习惯》,看罢,才知道原来培养孩子的习惯是如此之重要。现在把读了这本书的一点点体会写出来,以期与各位分享。
培养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
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资本,成功的教育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
学校的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知识,而孩子要成为一个健康合格、优秀杰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的正确引导是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
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和教育家都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把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行为;把行为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习惯;把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性格;把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命运。”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的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道歉,学习东西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己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他的成功正是来自于他自幼养成的良好习惯。
他在年轻的时候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他决心使自己拥有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记录表,每项美德占去一页,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做到的地方,就用笔做个记号。最终,富兰克林真的养成了这些习惯,并使自己走上了成功道路。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段话:“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每一对父母都应该高度重视孩子习惯的养成,并且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各种能受益终生的好习惯。借此机会,愿每个孩子都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