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0篇
- 文档
- 2024-06-30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0篇,本文共13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三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_年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二、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讲新课
(一)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三) 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四)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新授。
(一) 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2.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3.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4.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5. 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6. 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渔家傲》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以一种独特的'角度——背影抒写了父子之间在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情感。写得真挚而动人。但《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况且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因缺乏生活体验,很难感悟到亲情的可贵,甚至视而不见。因而文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体味到的。针对这些,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营造一种低调的氛围,同时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搏,以“情”为切入口,且使其贯串始终。通过对《买桔子的背影》这一段的重点分析和父亲送行中语言的体味,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中“父爱子、子懂父”的情感真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父爱,感悟亲情。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摄取人物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策略]
自主、互助、合作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多媒体播放黄磊的《背影》(幻灯片展示歌词,营造气氛)
一、导入
大家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是诠释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你读过文章了吗?感动吗?(生答)其实父爱是深沉的,需要你用心去体味。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去体味朱自清的父亲那厚重而又深沉的爱吧!(幻灯片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师生合作),要求:
1、画出不会读的、不理解的字词。
2、把文中出现的“背影”圈出来。
明确:1、正音。(幻灯片展示,生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回忆的背影、买桔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
三、重点研读
教师:作者重点刻画了哪次背影?
明确:买桔子的背影。
教师:(幻灯片展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齐读此段)作者在刻画这次背影时首先突出了什么?(衣着)在对衣着的描写上着重表现了哪几方面?
明确:颜色和质地。祖母死了,父亲为奔丧而来,黑色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且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到了当铺,父亲已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因而突出衣着的布料质地。
教师:下面就是刻画父亲买桔子的过程,大家先看一个小短片,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播放父亲买桔的电视散文)你感动吗?带着这种情感来研读一下这段文字吧!作者运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父亲当时的姿势?(蹒跚)蹒跚是什么意思?(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父亲年迈、身体肥胖、磕磕绊绊)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刻画父亲当时的动作,拿起你的笔把它圈出来,边画边体味哪一个动词用的特别准确,为什么?
明确:走,探,穿,爬,攀,缩,倾。“探”字可看到父亲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月台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个动作)“攀”准确地刻画了这一动作。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教师: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经年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本不能胜任的事情,是什么支撑他爬上月台的?(一种异乎寻常的爱)板书:爱
四、品味语言
教师:父亲除了通过动作来表现自己的爱之外还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语言)拿起笔画下送子过程中直接引用的父亲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父爱?为什么?(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互相交流回答)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心里还惦念着许多事情要做,如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等,什么劳累、什么灾祸都置之度外,这是一个多么细腻而又伟大的父亲啊!谁说父爱不细腻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儿子走丢了,“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经常会在我们儿时从父母嘴里听到,看来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也都是孩子啊!)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父亲依然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还要嘱托儿子报平安。古人云:“悲莫悲兮生别离”更何况此种境况下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别呢!此时的担忧依恋都可以从这句朴素的话中表达出来。)
(4)“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害怕不谙世事的儿子会发生什么意外,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教师:“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认为此时结束会让读者有更多余味,作者应戛然而止,为什么他不能止笔?明确:是为表现多年以后作者已理解父亲在当时那一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已懂得父爱。板书:懂
五、总结
《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的小文章,它通过父亲为自己买桔子这件小事,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及质朴的语言把至亲至爱的父子深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六、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被父亲这样细小的行为感动过吗?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特殊的礼物。我能理解大家,在你们这个年龄都有与父母较劲的时候,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我们一定也曾感动过,只是不愿意用语言直接地表达出来,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越来越不愿意用这种过于直白的方式表达来,所以有些人采取了一种在网上留言的方式写下了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我下载了这两条(幻灯片展示),第一条:爸爸,爱是经不起隐藏的。第二条:老爸,我下辈子还要做你的女儿。爸,我很自私,希望我在你之前死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好吗?
(生答,同时小声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看来,大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的确已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朱自清说“父爱是一条细细地无声流淌的河流。”这句话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解读!把你刚才写下的话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告诉你的父亲好吗?让他知道你真的懂他!
[教学反思]
已从教八年有余了,我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可努力后发现:要让学生高兴容易,可让学生感动实在是太难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与作者对话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而像这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虽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可看上去语言朴实,平淡无奇。怎么能让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会呢?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背景资料,
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分享了《观潮》教学案例,一起1来看看吧1
[情景说明]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们交流是本课的重难点。
本文作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成分,似乎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一线的课堂也不可能篇篇课文有课件、录音的准备,仅凭着两幅挂图以及课本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可是在两个班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师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反思,通过检讨,我们看到了教者不同的教学状态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真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释题导入。
二、自由读课文。
三、课文中描写的主要是钱塘江潮来的情景,你最喜欢潮来前、潮来时还是潮来后?
四、学习新课文。
1、你最喜欢课文哪部分描写的潮?为什么喜欢?
2、按学生的汇报顺序,可以先**来前的部分,也可以先**来时的部分,或是潮过后的部分。
3、各部分要点:
A、潮来前:潮的位置,观潮的人多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B、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请生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注重朗读语句训练。
C、潮过后:江面又是什么样的情景?
五、小结。
(课上心情平淡,按教案按部就班地讲着,教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要说孩子们都不愿意读,有几个读的也读不出潮来的气势。)
师: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们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生1: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起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喜欢从远处看潮的情景,是吗?
生1:是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的?
生2: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为什么喜欢呢?
生2:这一段写得非常美。
生3:这段写潮来的样子写得很有气势。
师:从哪里看出潮很有气势?
生1: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生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两丈有多高?
生3:一丈是3米多,两丈就是6米多。
师:那有将近三层楼高呢!
生齐:哦!
师:这么高的浪潮是不是很少见?那谁来把潮来的气势读出来呢?
生4: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5:不好!他没有感情!
师:那谁来读?
生6: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这位同学读出气势来了吗?
大家默然。
师:还有同学愿意试下吗?
(孩子们很安静,但是也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漠然,很显然,他们没有进入到课文里面去,问了三次以后,班上陷入冷场。)
(我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老师本身自己的状态上,所以在另一个班重讲时,决定在细节部分稍作改动,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
师(亲切地):大家最喜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潮?
孩子们叽叽喳喳。
大部分生表示:喜欢3、4自然段。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呢?
生1:这部分写的潮特别有气势!
生2:这部分写的潮特别具体、生动、形象。
生3:这部分的语言也很优美!
……
(孩子们找出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理由!)
师(高兴地):既然大家这么喜欢这两个自然段,咱们就先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吧。
(孩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师(微笑着):那现在大家就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边做还边配上音——“呜——哗——!呜——哗——!”)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
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我校正在进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学探练评”的教学模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地教学途径。鉴于此,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设计的重点是:教学准备、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和表演课本剧。
新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设计好导学案,于是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准备”,一共4点。其中,1-3点学生只要通过查找资料就能解决,这样设计,可避免课堂上老师的满堂灌,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时,这三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困生通过努力也能解决,让他们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第4点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学有余力的学生最感兴趣,学生在充分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适当地想象诗人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自编自导课本剧。这一设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充分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不会感觉到语文学习永远“吃不饱”。同时,这一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堂效果看,表演的学生能模仿诗歌写到的内容,但缺乏创新。
教学设计的最重点部分是指导诵读、感悟诗歌。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无论是为了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训练。经过考虑,我设计了4个环节。读的形式有听录音朗读、生齐读、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等,每次读要完成的任务的设计也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听读时注重把握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感情基调,做到读好诗歌;齐读后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同桌合作,一人讲,一人听,这一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后,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四部分的内容,
再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最后默读诗歌,揣摩语言。后面的两个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再给予评价。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能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当然,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对诗歌中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理解要达到深层次,还是有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经历,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识、新问题的提出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背景”【1】,努力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教学时,我还设计了搜集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名句,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最后,我还强调这首诗的名句,这样既能加深对整首诗地理解,又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
总之,教学这首诗时,我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为主的做法,紧跟课改的步伐,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有一定的收获,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原因,一些设计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如表演课本剧。
《云南的歌会》反思
昨天和今天,我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教完了《云南的歌会》。
昨天那节课的前十五分钟,我让学生默写附录古诗,并听写课后生字词;后半节课教学新课《云南的歌会》。
在教新课之前,为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我提问同学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过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吗?如果听他们唱歌,喜欢室内还是室外的呢?”有的同学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却不完全知道少数民族“天生是唱歌的好手”。为了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我给学生清唱了刘三姐两小段唱腔,一段是关于爱的:“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另一段是关于憎的:“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山中的老虎都见过,难道怕你这条狗!”然后简单介绍广西桂林刘三姐当年与财主指派的秀才们对山歌的情景。
接下来,我布置学生思考的问题是:“课文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写了云南彝族哪三种唱歌的场面?请按照唱歌场合的不同,给分写部分分成三个层次,在适当的位置打记号。”
结果,学生虽然比较顺利地给课文划分了层次,但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麻烦是读不懂课文写什么,或者说对课文的内容停留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我以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沈从文的文笔显得凝练古雅,二是学生对云南彝族的文化习俗还缺乏应有的感性认知。所以,今天的教程,我着重引导学生从细处步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落笔要旨。
第二教时,我设计了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谁在唱歌?在何时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三个唱歌场面分别一一找到相关的答案,找到后在文中做相应的批注。几分钟后,用串读串讲。我每请一位同学朗读一段后,都要请另一位同学解答“是谁在唱歌?在何时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唱歌?”。就这样,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解读了文本,深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老师一边点拨,一边板书。板书如下: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男女对抗,才智比拼(侧重外貌描写)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随心即兴,自然成趣(侧重环境描写)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民歌传承,场面壮观(侧重场面描写)
到最后,我跟学生说:等到10天后,请大家不看书口述云南的歌会盛况,我想检测今天上课的效果怎么样,看大家是否都记在心上了。同学们都非常配合,很高兴地说:“可以!”
《宇宙里有些什么》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
、宇宙辽阔深邃,也很神秘,但是离我们又太遥远了,无法直观地去感受触摸,所以我在教
学设计时希望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近距离直观地去感受宇宙,就在网上找了有关宇宙的一段3分钟视频和一些图片,组内听课的老师提出了立足于课本立足于语文味的看法,我又思考了一番,能否把双方的思想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说了宇宙中有些什么后可以适时地出示一些图片,并让学生看图片指认相关的物质,对了解宇宙物质的组成会不会起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我在补充课外知识时花的时间太多,在同仁们的启发下我意识到主要是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活动还不够充分,因为教学手法没有能再精心优化,出现了多处手法重复的问题,教学设计如果调整为整体感知――语段精读――欣赏语言,是不是更为可行,当然,如果干巴巴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那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至关重要了。我应与学生进一步对话,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意识,语言意识和方法意识,进一步优化我的课堂教学环节。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的总结
作者:罗大中
来源:《速读・中旬》第06期
摘 要: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给自己留有充分的反思的时间,不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反思,反思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哪些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
关键词:初中语文;反思;积极
所谓教育反思是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和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并能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反思,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少不了教育反思这一环节。
以往的教学中,可能很多教师就是单纯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对于反思这一块并不重视,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似乎有点浪费时间,而且不是立竿见影的,见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因此,往往被忽略掉了。而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长久的坚持反思和亲身经验得出,教育反思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对于自身都是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那么,教学反思有那些意义呢?
首先,反思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深度思考。教案的编写虽然至为重要,但是课后进行反思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某种程度上课后反思可以说是二次备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由于教案的撰写是根据学生、课程内容等多方面为依据的,在编写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的地方。教师就算自己反复查看教案或许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和不足,但是,在自己依据教案进行授课时,就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是自己所没有考虑到的,这些突发状况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修改自己教案的不足,并及时总结经验,为自己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通过将教案付诸实践,根据学生的一些答题和提问,可以找出自己在备课时的不足,可以知道自己的备课忽略掉了学生哪些特点,哪些方面是与学生的现阶段的能力所不匹配的和不适合的。
其次,教学反思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理想当然去教授课程,对于学生的学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力都是欠缺考虑的。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只是单向灌输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增加了教学反思,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可以省去很多无关紧要的探索,这在节省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反思呢?反思哪些内容呢?
一、反思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提出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指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起引导、帮助作用,不能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明确课堂应该教给学生,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在对于一些问题和话语上,内心非常敏感。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将学生堪称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课堂用于有没有在无意之中给学生造成伤害,一些举止有没有无形之中给学生一些不好的感觉。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甚至有的会开一点小玩笑。尤其是,作为语文课,语言是主要的载体,不像数理化等,可能情感这部分内容牵涉的很少,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作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知识,更多的是一些人文情感和人际沟通。所以,语文教师的反思极其重要,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现阶段的情感特点和接受度,有没有做到尊重和赞赏学生,有没有落实和贯彻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二、反思教学目标
任何学科,任何一节课都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就好比人生一样,每一阶段都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理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达到自己最终的人生理想。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一节课教师都有指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目标的反思,主要思考这节课我有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教学目标,学生有没有把握这个目标重点,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上,有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和自己的教学内容恰当的进行联系。
初中语文课程,新课改强调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语文课文很多内容都是涉及到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等,教师在讲(于: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授这些课程的时候,在使学生明白掌握课文的同时要深层次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机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
三、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知识、小结和练习以及作业的布置等,在这里,教师着重反思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有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很多教师的课堂气氛都给人一种压抑感,无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现今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教师对于知识自己可以滚瓜烂熟,对于在课堂上讲授也从容自如,可是问题的关键是与学生的互动很少,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充分,很难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过多的教师都认为只要自己讲的多,学生接受的就会多,对于
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等环节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教学是双向互动的,你单项做再多努力,学生接收不到也白搭,相当于物理学科中的无用功。只有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互动的环节,使课堂内容趣味性增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愉悦的接收知识。同时还要反思自己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没有做到肯定、鼓励学生,应该多用鼓励式的评价,只有使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学生才有进一步发奋图强的动力。
教学反思除了要反思以上内容,还应该及时的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对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比较精彩的教学片断可以自己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不断改进和学习的榜样,对于自己的一些失误的地方,也要深刻的反省,有必要的话也要做一些记录,以便提醒自己在日后的教学中不再出现此类型的失误。
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实践和反思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向着优秀教师的目标前进。
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说明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说明文是一个新的文体,并且本文又是一片科普性的说明文,对于广袤神秘的宇宙,学生知之甚少,于是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列数字 、举例子、分类别 的说明方法;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目标确定以后,我就寻求本文的切入口,将本文分成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课文,了解宇宙;二是,再读课文,走近宇宙;三是,结合课文, 拓展延伸
之所以设计第一板块,是因为要让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尤其是让学生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因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较好的展开下面的教学。为了避免说明文枯燥无味的特点,我将文中出现的一些星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收集相关的图片,并且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上对宇宙有所了解。在学生对所说明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开始正式走进文本,让学生来从更深层面认识宇宙,于是我设计了第二个板块,并且围绕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于复杂的宇宙,作者是怎样把它说的浅显易懂的呢?”接下来很自然的过渡到今天的重点即说明方法。在处理这个重点时,考虑到我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体。于是,我在这一环节上花了一些心思。首先我用幻灯片投影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了解认识;然后,根据此题的要求,我给出了一个比较有典型性的示例,并且做了相应的讲解。紧接着,我把课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摘录下来,用幻灯片放出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以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由于方法指导到位,学生反应很积极,虽然语言表达上还是有点欠缺,但是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当然,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也是一个重点,但是考虑到本文的说明对象比较抽象,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于是我就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干脆不讲,给这一问题留有空白。 所以,本堂课下来,我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其实到底怎样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总结自己借鉴别人,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一是目标明确,但不能求全,一课一得最好;二是能够围绕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指向一定要明确。三是点评一定要到位。当然,点评需要技巧更需要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磨炼与积累。所以,怎样来为自己充电,怎样有效地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怎样处理教材,怎样有效地进行点评就成为必需研究的话题。
《圯上敬履》教学反思
“364”教学模式,是我校于8月在总结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江苏洋思中学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3”即三个板块:预习、展示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范文模板5《寓言四则》
一、课文悟读
《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二、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
3.《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4.联系生活实际,《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联系实际,使见解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椟”。生活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好花还靠绿叶扶”,适当“包装”是一种精明巧妙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质量上出力气,却热衷大做广告;某些政府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单位只注重对象“豪华”的档案,消费者只痴迷商品“华丽”的盒子……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势思维,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说明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5.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三、选题设计
1.蛇·龙及图腾崇拜。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类、特点、作用等。
(2)阅读书籍法。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蛇、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书籍。
(3)类比联想法。由蛇类比似蛇的龙,联想到古代的图腾崇拜现象。
参读书目: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坐标》,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图腾文化》,蓝天出版社,出版。
2.竽·古代乐器及古典音乐欣赏。
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到博物馆参观、了解竽、笙、琴、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
(2)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乐器、古典名曲的知识。
(3)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
参读书目: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质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变等。
(2)问题讨论法。分组讨论,明确“乐”与“礼”的关系,理解“乐以教化”的作用。
(3)论文撰写法。结合实例,就音乐的运用与鉴赏撰写小论文。
参读书目:
《龙文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出版。
4.我国古代成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
(1)相关链接法。围绕“马”进行相关链接,如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
(2)意义探究法。分析探讨,洞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意义。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伐山》。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领师击魏而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师伐齐,齐请陈轸劝阻昭阳。陈轸见昭阳,先贺军功,再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并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意思是,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败了魏国,以此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为楚不会再设两个令尹的,所以再打齐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够用了,官职也加不上什么,还不知足,性命难保,即使是再加官进爵,也只能归于后人,这种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样吗?昭阳听了,便班师回国。后历代诗人常引此寓言。唐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翼霜向趋埃尘。”唐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柬道同相视新河,乘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卡片②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问墨家学派的田鸠:墨子学派,多不讲究辞令,这是为什么?田鸠先说了一个故事:“泰伯嫁其女于公子,令为之饰装,从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又讲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再谓:“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应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后人亦多用其意,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清史骐生《马怀》:“世人憎爱?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2.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三、读文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读文并交流讨论: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四、班级展示:
1、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课文的生字、生词(每个小组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难记的生字、如字谜、小游戏等)。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学习重难点生字、生词及学习的方法。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闰土):
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找出你认为在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小组展示(谈谈你所找到含义比较深刻句子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自由交流(个人交流、班级交流)
第四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课堂小结。
3、进行课后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初步理解把字句、被字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亲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认识本课14个生字,写好带有走之耳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感受王二小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王二小肖像、纪念碑等),课外补充材料。
学生:
收集有关王二小和其他抗日小英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有几岁了?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比我们大四、五岁的哥哥,他就是王二小。
(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端端正正地写课题。)
2、让我们亲切地叫他一声吧。
(学生齐读课题)
为了牢牢记住这个名字让我们也端端正正地写一写吧。
(学生端正地在课后田字格上面写“王二小”三个字)
3、(多媒体课件出示王二小肖像图片)。
质疑:
现在你想了解王二小什么?
预设:
⑴王二小是什么人?师随机解答,王二小是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人。他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儿童团员,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少先队员。
⑵课文讲了王二小什么事?
……
二、看图说图,整体感知。
1、出示四幅图。
(第四幅图“王二小牺牲,敌人被消灭”教师补充)
导语:
看了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
( 学生整体观察这四幅图,简单说说四幅图的大概内容。)
导语:
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赶快读一读,看看我们说得一样吗?
2、学生自由对照图找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
请同学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⑴遇到有不会读或难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正确,也可以请教边同桌或老师。
⑵在自然段前标序号
教师补充:
遇到不懂的地方用“ ?”注出来。
3、释疑,理解词语。
结合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结合实际重点解决下列词语
埋伏圈:
埋伏指什么?埋伏圈指什么?
(分解词语理解)
扫荡:
让学生观看敌人扫荡的录象片段,学生归纳敌人扫荡是怎样的?
(观看录象理解)
顺从:
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换词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自己通顺流利的朗读。)
结合朗读及时正音:
助、哨、杀、顺、冲都是翘舌音;
枪、英、雄、冲、荡都是后鼻音,特别是“英”容易读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
1、请小朋友马上合上书本,出示第一幅图,谁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说说王二小在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图边出示第一段内容。)
看图理解“放哨”。
2、理解重点句“王二小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八路军放哨”。
⑴“常常”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⑵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重在看图王二小的神情和角色扮演朗读)
⑶指导用“一边……一边……”说话。
四、巧记字形,指导书写。
1、我会记。
刚才生字宝宝在自己的家里我们都认识,现在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的家,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本课新词:
帮助放哨杀害顺从冲下来枪声英雄扫荡
⑴开火车读。
⑵小组内交流金点子识记方法:
生字用醒目的颜色体现。
⑶金点子大家分享: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例如:
引导编儿歌:穴字头,犬字底,突字记心里。
两点水,中字边,冲字记心间。
根据偏旁记:“枪”是木头做的。
联系课外识字记:“英雄”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
2、我会写。
⑴出示田字格“边、这、进、道”四个字。请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怎么区分这四个字呢?
⑶你认为书写这几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⑷教师板书,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写好走之耳。(走之耳三笔写成;点不要和下面的横粘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向下方稍斜一点;捺是平捺,不要写太斜,尾部不能上翘。)
⑸学生描红,提示注意笔顺。
⑹展示学生书写,集体评价。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引入,铺垫情感。
1、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2、(多媒体定格第一段图文)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放哨。让我们在一起齐读第一段。
3、(出示王二小被杀害的图片)
你看到了王二小怎样了?
(知道说话)
4、(出示第一幅插图和王二小纪念碑。)
王二小就这样一边放牛,一边放哨,结果被敌人杀害。后来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为他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如果让你在这块碑上写几个字,你打算写什么呢?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王二小,认识英雄王二小。
二、自主感悟,激发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该在碑上写什么字比较合适,把你认为重要的多读几遍。
2、同桌伙伴交流,划出重点句段多读。
3、学生交流,读读文章的句子,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预设:学生会说的重点词:勇敢、或机智、聪明、不怕死等随机深入研读下列句子。
⑴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①他愿不愿意给敌人带路?为什么?
②这时王二小心里在想什么?
③改写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朗读句子比较把字句,被字句。
⑵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①给句子换个说法
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
王二小被……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感受敌人的凶残。
②深入感受敌人的凶残。
引导观察图画:
敌人的带着刺刀的枪。(又尖又亮)敌人的表情(咬着牙,张着嘴,竖着眉毛要吃人的样子。)
结合上面理解,指导朗读好课文第二段。
想想敌人知道上当了会怎么对待他?
(学生自由交流)
③情感激发。
教师导语:
(配乐)是呀,当敌人知道上当了,发疯一样用带着刺刀的枪先砍掉了二小右手五个手指,又把刺刀扎进了只有十二岁的二小的身体,将它挑到山坡上,重重地摔下去,王二小摔在了一块大石头上,鲜??
染红大石头,染红了周围的小草,染红了蓝蓝的天空。
(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冲啊。为王二小报仇!”
(学生齐读第五段)
(为了给王二小报仇)
出示句子:
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学生改句子
八路军把……
三、整体回归,升华情感。
1、导语
王二小的牺牲,带来了战斗的胜利,乡亲们的安全。
八路军战士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微笑地闭着双眼,再也听不见了。这时,乡亲们在哭泣,二小的牛儿在哭泣,风儿在哭泣,小草在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这块冰冷的大石头上。
(放歌曲和多媒体二小牺牲画面)
让我们起立,用朗读表达我们的小英雄的崇敬,用朗读感谢千千万万向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起立齐读全文)
2、你还知道哪些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
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交流。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任选二题)
1、创造性复述课文。(加入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
2、阅读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或观看有关影片。
3、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板书设计:
23 ( 英雄)王二小
机智
聪明
勇敢
……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看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的人还看了:
1.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2.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随笔
3.初一语文精选教学反思
4.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5.初三语文期末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20xx新学期计划新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要把自身的不足和收获的经验,转化成这学期的工作动力。本学期,我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我做了如下教学安排: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打算做以下面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个人成长: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本学期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这一学期里继续提高。
5、和家长的沟通工作:
本学期我除了用电话、联系本、等方法在平时的时间与家长们的互动交流外,还会增加更多新的渠道。并努力在自己创立的博客网页上发表学生的作品,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认识,争取更多的与家长们联系、沟通。“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美、更优秀。
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培养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4、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一、教学目标:
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能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教学重点:
片段练习
三、教学难点:
通过片段练习,掌握进行细致描写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
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往往胶尽 脑汁而无处下笔, 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词语。 其实, 你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前人留给我们太多的宝藏,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笔下的十二金钗,只要我们能多读好书,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巧,又何愁写不好作文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 “怎么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 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个纸飞机,用力射出去,然后飞机掉 教师演示到了地上。 要求:
(1)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一段话进行描写。
(2)同学们之间交流、分享。
2、摘录例句: 、摘录例句:
a、老师把纸飞机用力的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飞了一圈,掉到 了地上。
b、老师右手拿一个纸飞机,高高向斜后方举起,身体向右倾斜 45 度角,右脚后退一小步,头微微抬起,向斜上方看,用力的将 飞机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女子,画了一道优 美的弧线,轻轻地站在了地上。
3、分析:这两段话,你认为哪段写的好?为什么?
4、教师引导分析:得出“描写三原则” 。师总结: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你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一 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场景,告诉没有看到的人。 如果你要告诉别人什么, 首先一定要告诉别人。师总结:描写时,除了告诉别人“有什么”“怎么样”外,还要告诉别人“像什么”(板书:像什么)运用一定的修辞,这样才能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有什么”使我们明白了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更形象、生动,这三点就是描写三原则。
5、下面,同学们按照描写的三原则,检验一下自己刚刚的描写,进行修改。
6、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
7、美文共赏:
朱自清的《春》 分析:春天里“有什么”? 春天里“怎么样”? 春天的事物“像什么”?
8、作业:
每人发一张图片——小鸭游水图, 让同学们课后按图片所画进行 描写练习。 要示:用词准确,100 字左右。
9、板书设计:三式妙法巧绘大千世界
1.有什么(对象) 描写三原则:
2.怎么样(细致)
3.像什么(修辞)
10、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对描写的练习,同学们都有一个感觉:原来作文很简单。这也是这节课,我要告诉同学们的一个道理——作文 并不难。 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词句匮乏,以后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词句的积累。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