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 文档
- 2024-07-21
- 108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本文共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知识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如何培养学生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大问题.论文论述了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并针对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点,提出了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
高等教育背负着为国家培养血液、为民族培养脊梁的光荣、艰巨的使命,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鼓励创业也是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的就业教育的方向,但是,是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要去创业?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我认为,创业教育并不是真的每个毕业生都必须去创业,也不是一毕业就去创业,网易创始人丁磊就曾经公开表示,他并不鼓励毕业生一毕业就去创业。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近三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而在韩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有过创业的经历。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亚洲邻国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视野、大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缺陷,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其实教育并不是指导毕业生去创业,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创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更为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交流和表达技能(口头、书面和图解)、团队工作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可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平稳安定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都有一种求稳定的心理,不愿意做异类,没有冒险精神,从众思想较为严重,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中的创新魄力不足,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处处受到掣肘。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即使在更加注重技能和实操的技校和高职院校中,理论知识仍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三,其中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应试教育的痕迹处处可见,而技能和实操能力所占比例也非常有限,仅占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一,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可迁移能力的积累,大多数大学教育都没有涉及。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我们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采取“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而且我们的应试考试制度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从另一个方面鼓励学生死板、固化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模式,扼杀了广大大学中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在大学的各种考试中成长并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任教,他们对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缺乏,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非常困难,需要提高中国的创业创新意识要看大学,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涉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可能更需要改变的是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思维,以此作为我们教学教育改革的起点。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我们应当首先活跃课堂教学,打破固有的教学计划的条条框框,以人为本,以实践带动课堂教学,教师仅仅引导学生提问、答问,用启发探讨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学课堂上充分鼓励大学生的思维发散,提倡大学生特立独行的进取精神,标榜师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学生充分互动,重视大学的课外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国外,实践教育早已充分融入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德国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采用合作教育,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创造,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业教育与创新思维在大学教育里是相辅相成的,创业是行为,创新才是基础,在全球化进程越演越烈的今天,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否能跟得上世界技术发展的脚步已经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未来强盛与否的标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活跃的一个分子,如果年轻人都已经暮气沉沉,那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改革大学教育,加强大学教育中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学的专业教育中来,高校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从几十年僵化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措施.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总结华人诺贝尔奖的获奖历史,提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从授课方式和考试方式两个方面,比较中西方大学的教育差异,分析西方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提出通过改革授课和考试方式、举办创新大赛和营造创新环境的方式,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培养 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www.sina.com.cn 20xx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xx,(06).
[2]胡鹤玖.高职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xx,(06).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