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 文档
- 2024-06-04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雨的秘密》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再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探索尝试活动,总结水的性质。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尝一尝、看一看、抓一抓,去观察、发现、思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情趣很高,没有心不在焉的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进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为理念,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给幼儿创设应有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这样孩子们就会有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雨
活动目的:
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云、雨的形成,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次组织幼儿观看不同的云和雨。
2、准备两瓶开水,一个较大的烧杯和一块玻璃片;为每组幼儿准备一个杯子和一块玻璃片。
活动过程:
1、猜谜引题:
云: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象棉絮,有时象鱼鳞。
雨: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水里就不见。
提问:你见过的云、雨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实验:教师为每组幼儿的杯子里倒入开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上升现象及盖上玻璃片后,水蒸气产生的变化。
3、教师在大烧杯里演示边提问幼儿操作结果,帮助幼儿小结云、雨的形成
4、讨论:雨给人们带来哪些益处和害处。
5、教师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6、延伸活动:让幼儿结合日常生活进一步观察云和雨。
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活动延伸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体发霉的`情况。
班况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大班科学雨教案
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活动反思:
活动上下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整个内容偏多,在第三部分仓促结束的情况下仍然超时5分钟左右。
2、幼儿还是缺乏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体验。而其科学原理相当部分幼儿是已经知道的。
3、实验用的水杯有点小,由于天气冷,水温也降得快,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建议换大的能够装1L以上的水杯或水箱。玻璃纸要加边框进行固定,玻璃板四周要包边,避免划伤手指。
4、“春雨贵如油”这句属于幼儿基本都不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删掉的。
设计目的
本活动的主题是“美丽的雨伞”,旨在通过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儿积极了解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的来历。活动的设计力求引导幼儿从被动的接受和灌输转变为主动实验和探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推测和迁移学习,从而自主地探究和实践。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进行小实验,了解“蒸发”和“雨形成”的基本科学现象。
2、通过探讨雨的形成过程,能够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观察和思考的兴趣,积极探索自然现象。
4、引导幼儿发现“科学在身边”的快乐,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发现和分享的能力。
5、训练幼儿利用语言、符号和其他多种形式进行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工具: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
2、教学资源:投影机、故事书《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和磁带。
活动过程
1、观看情景表演,引导幼儿思考“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
2、引导幼儿进行小实验,了解“蒸发”的过程,注意保证安全。
3、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的过程,并引导幼儿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
4、通过幻灯和故事,进一步探究“雨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可以问幼儿太阳的热量会使得哪些物质变成水蒸气,这样的水蒸气会去哪里等问题。
5、引导幼儿了解雨水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让幼儿了解雨对人类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
6、启发幼儿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梅雨季节”。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每年的4-5月份总是刮风下雨?进一步告诉幼儿,这是梅雨季节,由于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的相遇,导致了一段时间内雨水持续不断。
活动延伸:
在梅雨季节时,可以与家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和物体发霉的情况,以加深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目的及方法
1. 利用各种材料制造“人造雨”,让幼儿自己探索创造的乐趣。
2. 在人造雨的活动情境中,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活动步骤
一、启发性提问
我们一起来问问,雨是从哪里来的?让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材料,介绍它们的`名字。
二、引导幼儿探索制造人造雨的方法。
老师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制造人造雨,例如:“请用你准备的材料,把水变成雨,从上面落下来好吗?”
三、幼儿分头进行操作尝试,尝试不同的方法制造人造雨。
1. 可乐瓶降雨器:在可乐瓶内装上有孔的盖子,向地上喷射雨。
2. 吸管小雨:拿起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
3. 树叶雨:用树叶兜水,向空中洒“雨”。
4. 海绵雨:将海绵吸饱水,一挤就下雨。
5. 捧水降雨:舀一把水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就是大雨。
四、幼儿自己介绍制作人造雨的方法,并演示如何制作人造雨。
五、和朋友交换材料,尝试不同的方法制造人造雨。
1.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材料,变换制作方法,创造不同的人造雨效果。
2. 在玩水过程中,提醒幼儿不要弄湿其他小朋友的衣服、头发等,要在稍微空旷的地方进行制作。
六、给周围的花草浇水,让它们喝到“雨水”,茁壮成长。
老师提醒幼儿要注意植物的需要,给周围的花草浇水,让它们茁壮成长。
活动反思
虽然在探索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材料,但大部分幼儿没有尝试每一种材料。当其中一名幼儿介绍完自己的方法之后,其他幼儿也想要尝试,导致课堂气氛有些混乱。
但是,发现幼儿们在玩耍过程中很开心,课堂秩序也比较井然有序。在活动中,没有一个幼儿把衣服弄湿,这证明此类活动还是很受幼儿欢迎的。这提醒我今后在活动设计时,应该多关注幼儿们的需求,而不是只看教材。
一、活动名称
独特的指纹
二、活动年龄班
大班上学期
三、活动由来
(一)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
1、“儿童的科学”是一种有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使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的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的经验。它是直接的、具体的、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间接地、抽象的、解释性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观察类的科学活动设计。
2、“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改变,当这些直接的、间接地经验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不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合就导致了幼儿认识的改变。
3、“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儿童的科学带有主观性的色彩,儿童不能可观的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而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正如皮亚杰说过的,游戏是“儿童所选择的使自己相信的现实”。儿童常常在这个假象的情景中观察着现实、探索着科学。
(二)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科学学习目标和内容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我设计的此活动就是想要儿童在观察中发现、分析指纹的独特,并能与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体验到在探索中有所发现的喜悦。
2、《纲要》在科学领域的内容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指纹这个事物是每个小朋友都熟悉的,也很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比较好开展活动。
3、《纲要》还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独特的指纹这个活动会为幼儿提供指纹图片,指纹画,指纹的家的指示牌等等材料,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分享交流。
4、《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包括: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指纹的这个活动正是想实现这几个目标。
(三)个人了解的情况
在暑假时参加的补习班中,有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发现在一次用染料涂色的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的大拇指上沾上了颜料,印到了画纸上。同组的小朋友发现了,都来印自己指纹,他们发现,怎么有的指纹形状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于是跑过来问我。《纲要》中提出:“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认识指纹、了解指纹。这个活动正是在幼儿充满兴趣的探索中得来的。
四、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三种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观察比较指纹,并能分辨不同类型。
3、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仔细观察,体验发现的快乐。
五、活动准备
1、物质环境及材料准备:指纹画一张、指纹类型PPT、警察破案短片、观察记录卡片、指纹的家指示牌、指纹身份证卡片、印泥、抹布。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六、活动基本环节
(一)活动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指纹画,引导幼儿发现指纹。
-直接出示指纹画,让幼儿观察,提问:这些画和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手指印的)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在哪里?看一看,是每一个手指上都有的吗?像什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指纹的类型,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活动目标1)
(1)看一看和旁边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指纹)
总结: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2)我们现在知道了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们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指纹PPT)小朋友们看,第一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二种叫蹄型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马蹄;第三种叫涡型吻,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卡片,小朋友要仔细看看自己的指纹,把每一种类型的个数写在卡片上。(考虑他们可能不识字,卡片上有三种指纹形状的图案,这个环节老师可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观察。)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指纹类型的认识(实现活动目标二和目标三)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不同的指纹长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指纹的家”。
瓶子吹气球
【设计意图】
本节课属于物质与物体的一节课。醋和小苏打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在食物当中的材料。如今的幼儿家长都很宝贝,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幼儿接触的往往都是高科技的东西,反而让孩子对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的了解少之更少,厨房更是孩子不会经常光顾的地方。为了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很密切的东西。及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材料的兴趣,故设计了本节课。
【活动目标】
1、知道食醋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激发探索的欲望和观察能力。
3、感受生活中科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醋、盐、小苏打、气球、透明瓶子、实验记录表
【活动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知道瓶子吹气球的原理。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要进行的实验。在开展实验之前,首先与幼儿进行了简短的互动,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厨房中的调味品,并了解各种调味品的作用。
――请幼儿自己讲解一下自己了解到的知识。
――老师也取出实验中的教具,一一介绍名称,请幼儿用说一说、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认识醋、盐和小苏打
2、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师准备两瓶白醋,一袋盐,一袋小苏打及2个透明玻璃碗。将盐和白醋及小苏打和白醋分成两组。请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师:是盐和白醋放在一起有好玩的事情发生,还是小苏打和白醋放在一起有好玩的事情发生?
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的发生呢?
――幼儿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教师总结小苏打和白醋放在一起不仅会有好玩的事情发生还会做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示气球)就是可以让气球鼓起来,你们相信吗?激发幼儿兴趣。
3、科学小游戏:瓶子吹气球
――在幼儿得出结论之后,进行操作。把小苏打和白醋放在透明的瓶子里,然后把气球套在瓶口上,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气球被吹起来了)
――提问:气球为什么会被瓶子吹起来呢?
得出结论:食醋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4、介绍二氧化碳的应用:
(1)灭火剂,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将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可使物体跟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碳酸饮料
(3)防腐剂,在现代化仓库里常充入二氧化碳,防止粮食虫蛀和蔬菜腐烂,延长保存期。贮藏粮食、水果、蔬菜。用二氧化碳贮藏的食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本身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防止食品中细菌、霉菌、虫子生长,避免变质。
(4)制冷剂,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干冰”,主要用作致冷剂,用飞机在高空喷撒“干冰”,可以使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形成人工降雨;
(5)在农业上,温室里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作肥料,利用植物根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增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
5、活动延伸
课后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好玩的科学小游戏。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人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大班科学识字活动:动物乐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飞、跳、爬、游几个表示动作的字,复习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
2、发展幼儿扩散思维,让幼儿初步接触更多会飞、会跳、会爬、会游的动物名称。
活动准备:大盒子一个、小盒子数个(中间挖有一个洞);大、小字卡(大的一份、小的数份):小鸟、小兔、小虫、小鱼、飞、跳、爬、游;磁铁黑板;各种各样动物图片或动物字卡(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盒子(事先已将字卡“小鸟”、“小兔”、“小虫”、“小鱼”放入,让个别幼儿进行摸摸看的游戏,摸出来后,该幼儿要说出这是什么词?若说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x。”帮助幼儿进行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的认读复习。
2、认读新字
教师把小兔,小鸟,小虫,小鱼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说说这四种动物常做什么动作?(小兔跳,小鸟飞,小虫爬,小鱼游),教师在幼儿说出后出示字卡:跳,飞,游,爬。
3、认读字卡:跳,飞,游,爬
4、看字卡做动作
教师将字卡放入盒内,第一遍教师抽出一张字卡,全体幼儿认读并做相应的动作;第二遍,个别幼儿上前抽读并做动作,做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第三遍将幼儿分成数组,每组幼儿一个盒子,分别在组内进行抽字卡做动作的游戏。
5、游戏:对号入座
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动物图片,并在黑板上贴上字卡:跳,飞,游,爬。请幼儿把动物们对号入座,分别把它们贴到飞,游,跳,爬四个字的下面,并读出来。(能力强的幼儿可发给动物字卡)
6、结束
小朋友回去后可以继续找会游,会飞,会跳,会爬的小动物的名称,下次来教给其他小朋友。
大班科学活动:它们能通过弯管吗
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挑食的问题比较严重,每天午餐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很高兴,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脸。因此,我试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另外,刚升入大班的幼儿,遇到问题还是喜欢找教师帮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以上两点,我设计了“十元午餐”的数学活动。
《一元午餐》原来是一本绘本,其中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反映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适当改编故事,开展一次数活动。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一元钱可选购的东西太少),把故事改为《十元午餐》,将餐厅价目表上的价格全部换成以元为单位的。第二,原来菜单上只有奶酪、比萨饼、冰激凌等食品,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将菜单调整为有各种荤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励幼儿科学合理地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编故事,使之更加精炼(改编后故事围绕吉米口袋里的十元钱展开,吉米通过观察菜谱,精心计算,合理运用十元钱),故事中包含了认识钱币和计算等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励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1、2(具体见教案),统计表,钱币(1元、5元、10元),幼儿菜谱,黑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图1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观察图片)
小结:午餐时间到了,吉米肚子饿了,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厅买午餐。
2.出示图2
(1)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钱?(1o元)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把相同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钱了。
二、取钱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钱币,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取出10元钱。
(2)你们是怎么取钱的?(各取了几张什么面值的)把取钱的方法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统计)
小结:可以拿各种面值的钱币,(合起来是10元)这样买东西会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设计菜单
1.两两合作设计菜单
(1)吉米拿着钱来到了餐厅,他该买些什么呢?
(2)(幼儿观察菜谱)两两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将幼儿设计的菜单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结:挑选食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口味,还要想想食物是否有营养,不能偏食、挑食,当然还要算好价钱,不能超支。
2.小组合作设计菜单
(1)(幼儿观察菜谱)四人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要既营养又实惠。
(2)互相交流设计的菜单,分享经验。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迁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十元午餐”的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平时幼儿都有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东西、算价钱的生活经验,只是会不会算、怎么算、有没有方法的问题。这种建构于幼儿经验之上的活动,更贴近幼儿,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中幼儿也始终能够围绕着内容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仅仅来源于生活是不够的,活动最终的目标应该高于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后环节仅仅解决吉米的午餐问题是不够的,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个延伸环节,对学到的内容做个小结,让幼儿知道以后如果有一个人点快餐的机会,也可以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艺术,让幼儿在主动建构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幼儿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间接引导,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
活动中幼儿设计菜单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他们一时不能马上发现菜单中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幼儿提示,可提供幼儿充分观察、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发幼儿思考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幼儿发现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概括小结,这样才是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的最佳方式。
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往往是教师预设外的答案,回避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思考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问的,从而将问题挖深、挖透。例如“十元午餐”中取钱的环节,有幼儿提到取2元的,虽然教师事先准备的面值中没有2元的,但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有2元的,我们可以怎么取?还有哪些好办法?这样既围绕目标,也发散了问题,还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因此,教师教育的艺术,对活动中幼儿能否主动学习、乐于思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利用各种感官认识叶子。
2、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中树叶的魅力。
活动准备:
1、布口袋一个,各种树叶实物。
2、PPT多媒体课件:春夏秋冬的树林。
配套课件:大班科学课件《认识树叶》PPT课件
重点难点:
让幼儿利用各种感官认识各种树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树叶(春夏秋冬树叶成长变化PPT图片)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进入时空隧道,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播放PPT课件春夏秋冬四季的树的变化。
课件:春天,小树发芽;
夏天,树叶茂盛;
秋天,树叶变黄、红,飘落(常青树与落叶树对比);
冬天,树叶消失(再次对比)。
教师提问:常青树与落叶树的树叶有什么不同?
幼儿回答,教师总结:常青树树叶长青、不落叶;落叶树变黄、红,落叶。
(二)观察、认识树叶(实物)
1、教师出示装满树叶的布口袋,个别幼儿从布口袋中摸出树叶。
2、幼儿观察比较树叶的形状,树叶象什么。
3、所有幼儿都人手几片树叶,利用各种感官再次观察,用眼看看、手摸摸、鼻闻闻等方法,与同伴讨论交流树叶的差异,外形、颜色、大小、气味等,请个别幼儿回答。
4、教师总结:枫叶像蝴蝶、银杏叶像小扇子等。
(三)玩树叶(实物)
1、让幼儿按树叶的种类分类。
2、让幼儿把树叶按规律排序,加深对树叶的认识。
(四)活动延伸
让家长利用空余时间与幼儿收集各种树叶,拼摆不同的图案。
设计思路:
幼儿虽然对几何形体有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对一些现实物体容易混淆,特别是圆柱体的物体,孩子往往和圆形和球体分不清楚。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小刀。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各种空心小形体。
活动过程:
1、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2、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玩一玩、想一想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秘密。
启发提问:你玩的是什么?它像什么形状?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像什么形状?
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像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量一量说一说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启发尝试: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3、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叠一叠,变一变,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启发提问: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幼儿操作,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像什么?
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像圆柱体。
4、让幼儿想办法,把粉笔、胡萝卜变成圆柱体。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导生活中找出圆柱体的物体,并画出来。
2、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等,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3、在美工区各种圆柱材料,让幼儿通过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再看看、玩玩、想想、量量、做做过程中,充分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幼儿通过两次探索尝试基本掌握了圆柱体的特征,又通过变一变、削一削进行巩固。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积极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削一削,把粉笔、胡萝卜变成圆柱体,孩子们在操作时难度较大。
设计理念:
西瓜是平湖的特产,幼儿很熟悉。而活动《数西瓜》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用西瓜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初步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重点: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了解10以内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准备:
1-10数字每人一套,西瓜图片(小圆片)若干。
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单、双数的的意义。
1、小朋友,老师说几句话,说对了,你们就说“对”,说错了,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说?
2、教师说:“奶奶有一只手”(双)“拿着一个篮子”(对)“上街买了一只鞋子”(双)“又买了一个西瓜”(对)“一个帽子”(对)等。
总结:在生活中凡是两个两个成对出现的东西就叫它双,如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有的东西可以是一个一个成单的,如:一个西瓜、一个篮子,这些东西可以是单个的。
二、区别单、双数。
(一)认识单双数。
1、幼儿拿出“西瓜”,两个两个配成对,请幼儿讲述摆放的情况(幼儿:我有5个西瓜,有一个没对儿,我有8个西瓜,都配成对了。)教师将幼儿的配对情况按顺序演示出来。
2、总结:“象这样的数2、4、6、8、10表示的东西都是成双成对,这样的数叫双数,1、3、5、7、9叫单数。
(二)感知单双数的间隔排序规律。
1、幼儿把1――10数字按顺序排好。教师指令,幼儿翻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翻出卡片中单数,在翻出卡片中的双数。
3、怎样才能翻得又快又对呢?(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感知积累1---10中单、双间隔排列规则的经验。)
三、幼儿游戏,练习区别单数、双数。
1、游戏“扮西瓜”。
玩法:教师抽出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是双数,幼儿用手做小西瓜,如是单数,幼儿用身体做大西瓜。
2、寻找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找找,你身上或周围的东西,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
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为下一步作铺垫。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西瓜进行配对,幼儿在操作中,自由探索。教师再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幼儿容易理解单、双数。
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爱玩的。通过游戏,使幼儿在快乐、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活动准备
了解相关的信息传递方式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
1.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
2.通过讨论知道
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
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
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二、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1.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
2.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三、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
1.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2.让幼儿说说自己会使用哪些特训工具。
四、游戏:传话
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
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五、制作朋友信息书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
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