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 文档
- 2024-08-09
- 11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本文共20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与第一次旅游相比, 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 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 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 和颐和园公园。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 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 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 是燕国的都城。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 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 7.8km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 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 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 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近年来,随着 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比如说,位于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____________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 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国家大剧院被 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 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 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 限的几个地方。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 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 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 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____________、景 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 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 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 常在想, 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 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
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说。第一,虽然 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 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 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 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 的问题;第二,为了防止堵车, 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 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 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 的立交桥。但是从通行的状况 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 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 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 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 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 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 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 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 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 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 等制度。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北岸,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终端。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的悠久历史,古称钱塘、临安,吴越、南宋先后建都于此,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杭州尤以西湖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两堤卧波,三岛浮水,风景秀丽,四季异色,古迹珠连,名人荟萃,历代诗人吟咏不绝。
杭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众多景点或诡异神秘、内蕴深沉,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全市现有60多个对外开放景点和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灵隐寺、雷锋塔、飞来峰、西湖十景、龙井、虎跑、六合塔等最为著名。
根据地理科学(20XX级)专业教学计划,我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任务:
1、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地质罗盘仪和地质图;
2、学会识别层理和节理,以及判断岩性;
3、观察当地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的特征;
4、观察河流阶地和河流的侵蚀状况;
5、测量并分析岩层的产状,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演变过程。
(二)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1)使学生在认识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组成成份特征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相互应证,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2)使学生在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产实践意义的认识、把握和探究中,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组织中学生地理课外活动或参加地理调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实习路线:
7月8日:浙江大学之江分校——白塔山下
7月9日:吴山-云居山-万松龄-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紫来洞
7月10日:杭州花圃—紫云洞—宝石山—宝石山顶—宝石流霞—摇摆石—保俶塔。
7月11日:龙井-棋盘山-天马山-法净寺-飞来峰-北高峰-老东岳
7月12日:青龙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
(四)实习时间:7月8日-7月12日
一、地质与地貌部分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皱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层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组成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假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杭州地区地层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可见下述由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
上统上段文昌组:厚322米以上。下部为黄绿、灰褐色中厚、厚层岩屑粉砂岩、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交互而成的类复理式韵律层。上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岩屑细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
2、志留系(s)出露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1)中统康山群:厚423—471米。下段灰黄色中厚层中、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及条带。中段灰黄、灰绿色中厚、薄层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上段灰黄色中厚、厚层岩屑中细砂岩,夹泥岩、粉砂岩薄层。与下伏大白地组整合接触。分布在老东岳、龙坞驹和九溪口等地。
2)下统上段大白地组:为灰、灰黑色石英细砂岩和黄绿色泥岩、紫红色粉砂岩互层,有少腿贝、斜视虫等化石产出,厚度759—842米,在太清里沟两边均有出露。
3)下统下段安吉组:厚303米。下部为灰黄、黄绿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产腕足、三叶虫、腹足类化石。上部为灰褐色、黄绿色中厚层粉细砂岩,夹裔层泥岩。与下伏文昌组整合接触。在太清里沟西边出露。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__年8月27日—__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习时间、地点和任务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任务
__年8月28日
大奇山
认识森林土壤,水稻土壤等主要土壤类型,观察其分层情况,学会土壤剖面的描述、选择和整修,土壤标本的采集,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__年8月29日
玉皇山
__年9月1日
新沙岛
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20__年__月13日至20__年__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__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 20__年__月13日至20__年__月19日
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总人口135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
3.4气候: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
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时常出现大到暴雨,月雨量可达300-400毫米,此时出门需要注意携带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环视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组合和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乡”之称,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约有139.46万人口,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称,为珠中极品。北海盛产优质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贝雕、角雕、竹编工艺品美伦美奂。北海同时是中国烟花炮竹生产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烟花炮竹,五彩缤纷的烟花令你童心大发。
3.6景观:北海市拥有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岛、星岛湖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口国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儒艮(美人鱼)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龙珍珠城遗址、合浦汉代墓葬保护区和大士阁、东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著名的旅游景区(点),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北海银滩被国家列为中国五个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岛湖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拍摄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岛的周围浅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国最靠近大陆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4.实习观察路线及其描述
3.泥盆系(D)
1)上统下段西湖组:厚约286米。下部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石英含砾粗、中砂岩、细中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及楔状层理,常见冲刷面。中部为灰白、白色厚、中厚层石英砂砾岩、粗砂岩、粗中砂岩,粒度粗并多具粒序韵律结构;具水平大型低角度斜交层理。上部为浅灰色中厚、薄层中细砂岩,常夹粉细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薄层,多具缓波状层理,向上粒度变细、夹层增多。假整合于唐家坞组之上。在白塔山、天马山--中天竺等地广泛分布。
2)上统唐家坞组:厚约667米,下段为青灰、灰绿、灰紫色石英长石细砂岩、粉砂岩,下部具水平、微斜及波状层理,可见流水波痕,上部层理不发育为一厚层块状层,剖面常具下细上粗的逆粒序韵律结构。中段底部具冲刷面,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中、细砂岩,岩性单一,层理不明显,有时具低角度交错层理。上段为紫色厚层岩屑石英细中砂岩,向上石英含量增多,粒度变粗并含少量砾石,上部具板状交错层理、流水波浪,并可见冲剧面。该群地层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
4.石炭系:(c)
1) 上统船山组:为灰色含“船山球”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合和燧石条带的灰岩,缝合线较发育,产假希瓦格蜓化石,厚度143米,分布在飞来峰、翁家山、九曜山等地。
2)黄龙组:为灰白、灰、浅肉红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含粉红色方解石细脉,底部为硅质岩,产小纺锥蜓,大齿珊瑚等化石,后185米,分布在玉皇山坡麓、四眼井,水乐洞、龙井等地。
3)叶家塘组:在龙井有舒克贝、圆突贝等化石,厚度为75—110米,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青龙山、杨梅岭等地。
4)珠藏坞组:厚160—180米。下部为紫红色、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偶夹紫红色薄层泥岩、泥质粉砂岩。本组以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分选磨圆较差有别于西湖组,砂岩向上增多并粒度变粗。与下伏西湖组整合接触。零星分布在中天竺、龙井、四眼井和白塔岭等地。
5.二叠系:(p)实习区仅见下统出露
1)丁家山组:为黑色硅质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和磷质页岩,含磷结核和铜矿晶体,产腹菊石,菲莉普三叶虫和海绵骨针等化石,厚度大于150米,分布与丁家山、三台山东麓、将台山有零星。
2)茅口组:总体上以含生物灰岩为主,产类标志属化石,分布于南高峰、将台山、凤凰山、城隍山等地。
3)栖霞组:为灰黑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黑色页岩、粉砂岩、泥岩或硅质岩,产米斯蜓、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化石,厚度245米。
6.侏罗系:(J)
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7.白垩系:(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等地,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地段为凝灰质砾岩,厚度34米,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8.第四系:(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水乐洞为“烟霞三洞”之一,洞中不但奇石嶙峋,更以水景闻名。此洞全长约60米,有两处入口,中以天然巨岩相隔。左面入口有方形泉池,跨过池上石梁入内,空间豁然开朗,状若矮屋,为两入口交汇处。
二、土壤地理部分
杭州地区地形隶属于我国东南沿海丘陵的以部分,丘陵高度一般载200-300米,最高峰天竺山412.5米,地势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直至淹没于西湖水体,然后于东部大平原相蝉联。目前已处露的地层有:①泥盆纪的西湖组砂岩,岩性坚硬,构成杭州西部外围群山;②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黄龙灰岩、船山灰岩荷栖霞汇演,“喀斯特”现象比较发育,构成杭州西部内围山丘;③早二叠世纪的丁家山页岩,岩性较软易蚀,处于杭州复向斜轴部,形成西湖西伴丁家山低丘;④晚侏罗世的火山碎屑岩,构成横亘西湖北岸的长丘,此外尚有面积颇广的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近代冲击、湖积层。上述这些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母岩,在长期的风化、淋溶及其产物的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成土母质。一般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冲积物和湖积物等积类。
土壤分布受地表环境的制约,不同环境中,土壤分布具有不同的类型组合特点。
一、山区土壤
杭州市山地面积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3.5%。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较明显,一般形成以红壤为基带,以红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壤垂直带谱。其中,红壤土类分布在海拔650~700米以下,黄壤土类分布在红壤土类之上。当山体植被保存较好时,此界线高度下移;当植被状况较差时,界线高度上推。在山体中、下部的红壤带中,主要出现的是黄红壤亚类,黄红壤下面是红壤亚类,红壤亚类的面积很小。两者界线一般在海拔150米左右,但变异较大。由于山体中、下部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植被破坏及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分布较为复杂。坡度较平缓处常有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出现,土壤性质受到耕作影响;而坡度陡峭处,则常有粗骨土出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较大范围的基岩 裸露现象。此外,山体下部海拔相对较低处,母岩出露类型较多,常出现有石灰(岩)土和紫色土等;在山体中上部,母质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土壤分布规律清楚。局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夷平面上,则因湿度大、坡度缓、排水不畅和植被茂盛等原因,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二、低丘缓坡区土壤
杭州市低丘缓坡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该区土壤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类型繁多,受人为因素影响强烈,多形成以红壤土类和水稻土土类为主的不同形式的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组合。在第四纪红土低丘缓坡区,自高而低,在岗背、坡麓和岙垄处,可相应依次出现有黄筋泥、黄筋泥田、老黄筋泥田等;在紫色砂岩分布区,常出现有紫砂土、紫泥土、紫泥砂田组合;在石灰岩分布区,一般也出现有油黄泥或油红泥与黄油泥田的组合形式;在凝灰岩、流纹岩等分布区,主要土壤有黄泥砂土、黄泥土、黄泥田、黄泥砂田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随着母岩类型、地形坡度和人为利用等的变化,土壤呈复区组合形式分布。
三、河谷平原区土壤
该地貌类型区土壤的出现和分布主要由河流沉积条件决定,土壤质地变化规律明显。河谷地区自然土壤多为沉积层理发育的潮土,多数已辟为水田,土壤组合类型以潮土、水稻土为主。自河床两边向谷地两侧,依次出现有卵石清水砂、清水砂、砂田、培泥砂田、培泥田、半砂田、泥质田、泥筋田等。各类型土壤分布与河流平行,呈条带状。河流从上游至下游,由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沉积物类型、质地等均不相同,土壤类型和组合特点也不一样。上游因山高坡陡,谷狭水急,洪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出现的土种简单,且界线分明;中游因坡降趋缓,谷地趋宽,水流分选性增强,河漫滩开始发育等,土种不断增多,土界逐渐过渡;下游则因水流进一步减缓,河漫滩发育成河谷冲积平原,沉积物深厚,质地匀细,往往出现大面积泥质田,而畈心常因地势低洼,土壤内排水不良等原因,出现有小面积的烂泥田等潜育水稻土种类。
四、杭州市区土壤
杭州市区有红壤、潮土和水稻土3个土类。
红壤。市区红壤面积1万余公顷。其中红壤亚类面积占10%弱,主要分布在留下、龙坞、转塘等乡(镇);黄红壤亚类面积约占80%,主要分布在西湖、龙坞、转塘、周浦等乡(镇);红壤性土亚类占10%强,主要分布在西湖、周浦、四季青等乡。
潮土。潮土是重要的旱作土壤。龙坞、西湖等乡河谷的老冲积物上发育有泥砂土;祥符、古荡等水网平原乡(镇)的塘、田、河边的高墩地上发育有堆叠土;笕桥、彭埠、四季青等地处高亢平原向水网平原过渡带的乡(镇)则广泛分布着粉泥土和淡涂泥。其中,经长期定向培育而成的乌松土和乌潮土适宜蔬菜生产,被称为“老菜园土”,已成为杭城的蔬菜基地。
水稻土。市区共有水稻土1.1万余公顷。西湖区水稻土面积占60%强,拱墅区近30%,江干区占10%。水稻土中以渗育水稻土亚类为主,占60%强;潜育水稻土亚类最少,不足20 公顷。在水稻土的土属中,以小粉田面积最大,达2700余公顷,主要分布在西湖、祥符、古荡、留下、康桥、上塘、半山、石桥等乡(镇);其它面积超过10 00公顷的土属有粉泥田、培泥砂田、淡涂泥田等。
三、植物地理部分
杭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其东半部属钱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西半部属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植物区系的温带、亚热带东亚区系成分的特征显著。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为常绿阔叶次生林,但多数丘陵为马尾松林,毛竹林,人工杉木林,茶、桑、果园;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多落叶阔叶树。
全市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原生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越来越小,现存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也仅分布在一些交通不便、坡度陡峻的地段,而针叶林分布却很广,约占丘陵山地面积的80~85% 。具体主要植被类型有:○1以马尾松、山木为主,伴有石枥、木荷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梅家坞、五云山、北高峰,而由马尾松、白枥、朴树、化香、梧桐构成的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则多分布于凤凰山、宝石山等地;○2以马尾松林为主的亚热带针叶林,多分布于天竺山、北高峰、万松岭、虎跑山、葛岭等地;○3以苦槠林、木荷林、青冈林、米槠林、杜英林为主成片分布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别分布于棋盘山、黄龙洞、五云山、玉皇山等地;○4以化香、黄连木、麻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多分布于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龙井寺、飞来峰的灰岩山坡;○5竹林分布普遍,以云栖、韬光、黄龙洞、法相寺、大青岭最为茂密。○6以青栲、紫楠、大叶锥栗和青冈、苦槠、麻栎、白枥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灵隐、烟霞洞、法相寺等景点保护区;
四、人文地理部分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产生了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文化积淀深厚,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西湖边的名人遗踪: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渊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将相、逸士高人。他们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西湖的风景凭添几分历史的凝重。
“杭州”的来历: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兴)赴诸侯大会,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陆”,因称“禹杭”,后来演变成“余杭”,隋代开始正式出现“杭州”这个地名。杭州又名钱塘。相传古代海潮侵袭,有当地豪门募钱筑堤,名“钱唐”,唐代为了避国讳改为“钱塘”。
杭州的景点与文化: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尤以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龙井、虎跑泉、西湖十景等最为著名。而在文化方面,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杭州陆续建成了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等,使文化内涵更为丰盈。杭州还将重点保护、建设好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区,如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区、五代吴越文化保护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孤山清行宫保护区、鼓楼明末清初民居保护区等,继续兴建一批历史名人纪念馆和专题博物馆,使杭州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仍保留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之风貌。
第五部分:小结及评语
个人实习小结 20XX年7月7日XX地理科学班学生在陈老师、徐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一周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共7天,这7天里我们去过许多地质地貌明显的地方,比如杭州凤凰山、北高峰、南高峰等;还考察了杭州地区的人文景观,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考察的任务。
这次野外实习活动中我们的指导老师陈永林,徐祥明两位老师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感谢二位老师。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范文篇3
系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
专业:地理教育
指导老师:朱炜成 王晔立 白玉琪
实习目的:了解定西市渭源县地形、地貌、地势以及植被分布状况,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人口分布情况的影响。
实习地点:定西市渭源县境内
实习工具:罗盘、望远镜、岩石包等
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渭源县位于定西市境内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岭向西部的延伸地带海拔在—3000米,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2、实习内容具体情况: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1)为一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移。
河流的阶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渭河河谷则主要为侵蚀阶地,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渭源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就分布在这个切割平台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级阶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渐抬升,也就是说,随着阶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数量分布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游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太白山的奇伟雄宏,太白山山势险峻,酷似华山,因此,有“小华山”之称,(如图2)太白山海拔高约3300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针叶林(以落叶松为主),大约再向上两百多米逐渐由针叶林向灌木丛过渡,树木以乔灌木为主,如:桦树(红桦、白桦)等,在大约2000米处开始有了积雪,此时天上的雨滴变成了晶莹的雪花纷纷落向地
面,在这一带连灌木丛都少见了,大多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顶向下俯视时烟雾飘渺,真有一种神仙畅游的感觉,此时的山顶已是荒漠,只有进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几簇耐高寒的植物,显得特别荒凉,虽然这里没有终年积雪,但十月的天气已经让这里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令人感觉毛骨悚然。
(4)石门水库和峡口水库:
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两条支流上所建的水库,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站在水库的堤坝上,看碧波荡漾,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亲切感。
水库的主要作用有:1、调节地方小气候,由于定西市内气候比较干燥,蒸发旺盛,这样的水库就有了增湿降温的作用,使得地方气候呈良性循环的态势。 2、水库可以用来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这样就可以使得渭源县人口打破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3、水库可以用来搞一些人工养殖,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 4、修建水库不仅对气候、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渭源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三国古道双石门: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双石门,(如图3)位于渭源县城南部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这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是人们举行野营活动和探险的好地方。这里拥有11万亩的大草场,春秋季节,山花烂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许多珍稀动物,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难遇的冬虫下草,在11万亩的大草场(如图4)到处可见悠闲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几匹狂奔的牧马,双石门主要是断层构造在地质运动时一侧抬升,而另一侧下沉在露骨山脚下形成了形似山门的岩石——石门,因为有两道这样的石门,所以称这里为双石门。
在石门的岩壁上清晰可见那断裂岩石的层理结构,在石门的中间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在这里有一股流水从石门中潺潺流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6)首阳山原始森林: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因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在这里曾留有伯夷、叔齐之遗骨,并有闻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图5)让人不觉感叹到人类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过悠远深邃的幽径,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望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种征服万物的快感,此时,又有赞叹人类之伟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实习小结:
通过对各种自然风貌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层次的领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那包罗万象的环境,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更使我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触。
实习地区:
儋州蚂蝗岭—千年古盐田—龙门激浪—三亚南山寺—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石头公园—东寨港红树林
实习内容:
1、识别地质、地貌、生物、土壤、水文、气象气候、生态环境等要素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认识海南省的宗教、人口、民族等各人文地理要素以及农业、经济、交通等经济地理要素。
3、收集海南省各旅游区的特色景点和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各旅游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现状,所存在的表面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4、了解各旅游区的管理制度和存在的问题
实习时间:20xx年 7月 13 日 → 7 月 16 日
指导教师:唐少霞、赵从举、袁建平、王军广、余天虹等。
实习课题: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实习目的:
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海南岛的自然自理概况及其开发旅游业的有利资源优势。
4、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实习的注意要点和学会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主义看待和和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6、培养学生野外收集信息、网上搜索信息和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如此迅速具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海南岛海岸线长达 1617.8千米,沿岸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18个。海南岛四周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海滨旅游胜地。近海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6.65万平方千米,水温适中,海洋生物丰富,有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多种。海中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热带珊瑚礁鱼和各种珊瑚、海葵等海洋生物,是潜水旅游的观光美景。 海南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海口和三亚为两个端点,海南的旅游行程基本分为三条线,一条是东海岸的海滨旅游风景线,一条是中线的黎苗少数族风景线,另一条是西海岸的原始丛林风景线。这些无一不吸引着世界的游客
第一站:儋州蚂蝗岭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原因调查
蚂蝗岭方圆50多平方公里,前些年,因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加之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日益侵蚀沟壑纵横密布,最深的达20多米,蚂蝗岭日趋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3.4平方公里,导致附近上百亩农田被泥沙淹没,河道淤积,严重影响了附近村庄农民的农业生产。蚂蝗岭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引起了儋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蚂蝗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被列为国债项目。针对蚂蝗岭的土壤特点,儋州市水利、林业等部门采取工程措施(开挖挡土坝)与生物措施(人工造林)相结合,分期对蚂蝗岭进行综合治理。水利部门在林间开挖谷坊、截水沟等,并进行沟头防护,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了拦沙蓄水的作用。林业部门则全力实施基地化工程造林,选用耐旱、涵水、固沙力强且能够改良土壤的马占相思树和桉树树种,实行科学造林,据统计,几年来已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同时在行间种植覆盖物,以减弱洪水的冲刷力。经过几年的综合整治,治理区域的雨水基本上就地入渗,地表径流得以控制,减少了洪水流量而增加了下渗量,极大地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小鸟、兔子等野生动物相继出现,使蚂蝗岭地区的生态系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二站:儋州千年古盐田
儋州千年古盐田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南面的盐田村,距今12,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点之一,也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盐田村是个非常平静悠闲的海边村庄,入村后,一眼就可看到海边散落的大小不一的石槽,它们像像一方方砚台错落分布在一垄垄的盐田周围,颇为壮观,有些上面还雕凿着古朴的文字。石槽间散落着许多不知名的植物,以仙人掌居多。儋州千年古盐田总面积750亩,有砚式石槽7300多个,年产量500吨。因其保留了最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盐工们根据海南岛高温烈日的特点,改变过去“煮海为盐”的方法,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经暴晒制作成盐巴。现在盐田村仍有30多户盐工,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古老方式劳作。
第三站:龙门激浪
龙门激浪位于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山是座屹立于海岸的岩石山,最高点39米,山上怪石嶙峋,从北望南,延绵起伏,状似万里长城一段,雄伟壮观。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高30多米,宽阔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北风掀浪,撞于石门,鸣声如鼓,回响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绵亘4公里的海岸,沙滩洁净,岸上巨石千姿百态,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是海南省有名的旅游景点。龙门激浪于明代得名,向受游人称奇。前清拔贡陈有壮题有七绝一首:"龙门峭石势嵯峨,远望潮来卷白波。
第四站:三亚南山生态文化区
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风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南山寺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选址,经国家宗教局批准,于1995年11月11日奠基,4月12日建成。现有仿唐建筑仁王殿、天王殿、钟楼、转轮藏、东西爬山廊、东西配殿、金堂等建筑群,总建筑面积5500㎡。整个建筑气势恢宏,为中国近五十年来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场,也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寺院。自古名寺出高僧,南山寺的方丈是86岁高龄的高僧新成大和尚,监院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目前,南山寺第二期工程已启动。按照规划设计,第二期工程遵循古代大型佛教寺院方正划一、主次分明的特点,将主要建筑集在中轴线上,在两侧设置12个不同功能的四合院。二期工程完成后,整个南山寺东西宽188米,南北长416米,共8个台阶总高差49米,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三亚南山风景区居琼州之南,山高五百余米,形似巨鳌,又若观音菩萨慈航普渡坐骑之相。山势迤逦叠翠,丘陵环抱,祥云缭绕;面南海,浪激石音,水照天色,实有海天佛国气象。1993年,经阮崇武先生倡议,中国国务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兴建南山寺,先后又批准在寺侧兴建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寺前海中塑高108米观音巨型铜像。山之毗邻,左为天涯海角游览区,右为大小洞天旅游区,盖“大生态、大文化、大环保”之大悲曼荼罗也。
第五站:兴隆热带植物园
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内,创建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是海南最早对外开放参观的热带植物园。植物园占地600亩,植物品种1200多个,划分为六大展区: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热带名优果树、热带经济林木、热带园艺植物、热带药用植物、热带珍稀植物,汇集有咖啡、胡椒、香草兰、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以及榴莲、山竹等特产果树,保存有见血封喉等野生植物的珍稀物种,特种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兴隆热带植物园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植物观赏区、试验示范区、科技研发区、立体种养区和生态休闲区;收集有12类植物:热带香辛料植物、热带饮料植物、热带果树、热带经济林木、热带观赏植物、热带药用植物、棕榈植物、热带水生植物、热带濒危植物、热带珍奇植物、热带沙生植物和蔬菜作物等。
第六站:文昌石头公园
文昌石头公园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以铜鼓岭为中心,是海南的最东角,公园沿海长2公里,是数万年前造山运动隆出地表的石头,经漫长岁月潮汐的拍打雕刻和风化而成。石头公园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气势磅礴,石头重的达数千吨,形状千姿百态,造型有的像海龟,有的像古猿,有的像恐龙。涨潮时,海浪涌进岩洞,发出惊天动地的雷鸣声,海涛拍岸时,满天浪花,星星点点。特别是风动石,高3米多,重约20吨,上圆下尖,风吹能动,摇而不倒,千万年来,历经沧桑,多少个12级台风也不能把它吹倒。第二部分由墨绿色的花岗岩组成,石头较为平缓,错落有致。石头上海水星罗棋布,蓝天白云倒映,景色旖旎,从铜鼓岭流下的山泉与海水汇合到海沟里,情趣盎然。第三部分形态统一,由天然鹅蛋石组成。
第七站:东寨港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
东寨港是在300多年前,即16的一次大地震中,地层下陷形成的,海岸线曲折多弯,海湾开阔,形状似漏斗,滩面缓平,微呈阶梯状,有许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涨潮时沟内充满水流,滩面被淹没;退潮时,滩面裸露,形成分割破碎的沼泽滩面。红树林就分布在海岸浅滩上。
海岸地区是微咸沼泽地,海湾水深一般在4米内,海水含氯量最高为33.44%,最低为9.3‰,平均为21.86‰.保护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8℃,年降雨量1700毫米,海水温度最高32.6℃,最低14.6℃,平均24.5℃。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有所分布。东寨港及其附近的海滩上尚保存有面积较大、生长良好的红树林,且红树林树种之多,为全国之最,全球红树林树种约40多种,我国分布有24种,而东寨 港就有19种。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共有红树植物16科32种,其中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尖叶卤蕨为珍贵树种。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为海南特有。本区主要红树林群落有:
(1)木榄群落,
(2)海莲群落,
(3)角果木群落,
(4)白骨壤群落,
(5)秋茄群落,
(6)红海榄群落,
(7)水椰群落,
(8)卤蕨群落,
(9)桐花树群落,
(10)榄李群落,
(11)红海榄+角果木群落,
(12)角果木+桐花群落,
(13)海桑+秋茄群落。
东寨港红树品种主要有红海榄、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秋茄、白榄、海骨根、海漆、桐花树、老鼠勒、水柳、王蕊、海芒果等。
实习心得:
为期三天的实习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这次实习的时间有点短但是我们收获还是颇多。这次实习使我们学习到一些在书本上永远也找不到的东西,也进一步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应运到实际生活中去。无论是海南岛,特殊的玄武岩,热带气候,热带雨林——季雨林,高大的棕榈科树木,特殊板状根,特有的红树林,高大的乔木,种类繁多的热带水果,热带特有经济作物橡胶林,沿途的地形地貌变化、风土人情变化·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不管是任何理论知识,都需要联系实际,反复理解,联系相关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在野外实习中才会更能体会大自然环境的巨大与无穷,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做学问,用实践深化理论理解,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不断延续这种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此次实习也教会了我们跟同组的同学共同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绪言
实习时间:XX年12月20至24
实习地点:重庆市陈家桥、缙云山、天府煤矿及北碚区水文站
实习路线:沙坪坝—歌乐山镇—土主—歇马—磨滩—青木关—陈家桥为第一条路线;沙坪坝—缙云山为第二条路线;缙云山—天府煤矿—沙坪坝为第三条路线;沙坪坝—水文站—沙坪坝为第四条路线。
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而且经过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可以提高野外观察和分析地理的现象的能力,为综合运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实习要求:
1、通过野外实习,认识土壤、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能辨别土壤、植物的类型和特征。
2、能够辨别各类岩石的分布规律、特性。
3、熟悉水文的基本特点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它的作用。
4、掌握各种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实习人员:XX级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同学79人与本专业何太容老师、刘春红老师、李阳兵老师、张友明老师。
二、实习区概况
实习区为重庆市沙坪坝、九龙坡、北碚三个主城区,他们分布于四川盆地东部,属盆东平行岭谷地貌区。其中沙坪坝区地处重庆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工业基础雄厚;北碚生态环境优美,青山常翠,碧水长流。缙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亚热带阔叶林植物宝库,这道绿色生态屏障,减少了主城区的“热岛效应”;九龙坡区地理条件优越,城市功能完备。水陆空交通便捷,是重庆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一)20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陈家岭、歇马、青木关、中梁山凉风垭
实习记录:
1、陈家岭:缓丘带坝地貌,细分:深沟、浅沟以及长沟、短沟;背斜、向斜
2、歇马: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
1)梁滩河瀑布的形成:河流的河道中硬性岩石不易被冲蚀,软性的岩石容易被冲蚀,从而产生了河底地形的高低差别,经过对那里岩石的分析,结果表明:上层是砂岩,下面是泥岩,总体是一个长形岗地。从瀑布的形成来看,那里还有可利用的位置,周围的那个小发电站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冬天,还可以明显的看到是冬季的枯水期。从地貌学的角度来看还涉及到“裂点”:河谷纵剖面上坡降突然增大的地点叫“裂点”,常由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河流产生新的溯源侵蚀,或因构造、岩性原因造成的差别侵蚀所形成。在这里侵蚀基准面都是地方侵蚀基准面。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侵蚀后退。
2)小磨滩:陇岗沟谷陇岗砂岩——山岗泥岩——沟谷从河床延伸是砂岩到页岩,小磨滩的形成原本是一座山,由于岩性的不同,下面泥岩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下慢慢减少,于是后来形成了砂岩的河床。
3、青木关:石灰岩菱形盆地,石灰岩土壤肥力差;有温泉,同缙云山温泉形成原因相同,地处一山两岭一槽,缙云山南坡。
4、中梁山:
1)、北倍中梁山背斜低山西槽,谷内发育有地表河,古时自北向南流动,直接注入嘉陵江,后被明家溪支流翁家沟溯源侵蚀,切传后300余米的须家河组砂岩,在代家沟南的土地垭袭多了地表水西流,造成地表断流,向南至文星场地表始见小溪,并形成文星场地表溶蚀洼地,宽500米,溪河两侧尚存古河道的两级阶地。
2)、水库污染严重,XX年时水还可以饮用,后来就逐渐被污染了,这两年来污染是最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歌乐山上的工厂将大量的工业废水陫到水库,由于水库地处歌乐山长条带状与平状高丘(寨山平:从下到上紫色土、黄土所以上面栽桃树),整个地貌形态是一个向斜。因此,污染非常严重,原来面积大约有500亩,现在也只有400亩了。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二)21日—22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缙云山
实习记录:1、缙云山海拔最高980米,在地质地貌上,属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西缘华蓥山褶皱带,走向北北东—南南西。褶皱带系一复式背斜山脉,向东南分出沥鼻、温塘、观音三支背斜,构成“一山三岭二槽”、“一山二岭一槽”地貌地点,背斜两翼不对称,东陡西缓。
2、缙云山土壤为酸性黄壤。
3、缙云山属盆地低山,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故无植被类型分布的垂直带普表现。在人为作用与生境条件下,发育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如下:
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以壳斗壳、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杜英科为代表。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春、夏季相变化明显,上层乔木树冠浑圆,林冠波状起伏。群落包括四个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层间植物。
2)常绿针、阔混交林:这是一类次生林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度类型,它的乔木层一般含2—3个亚层:第一亚层多由高大挺拔的马尾松构成单纯的层片:第二、三亚层则为种类较多的常绿阔叶树种组成,并含有少量杉木。
3)亚热带暖性针叶林:是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地区四季长青的针叶林型,是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内的次生林。在北碚地区指马尾松林、杉木林及柏木林三个群系,共同特点是群落层片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林相稀疏。
4)竹林:竹类是一类特殊的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适生于温暖湿润地区,广布热带及亚热带范围内。我国竹类丰富,近300余种,竹林面积占世界竹林的四分之一。竹类分乔木状和灌木状两种生活型,但竹类的生物学特征及生长规律和树木有明显不同,竹秆寿命短,开花周期长短不定,开花后易死亡。竹类传播和繁殖更新主要是通过营养体的分殖方式,根据竹类地下茎分生繁殖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生态类型:单轴型、合轴型和复轴型。
5)灌草丛:灌草丛是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类次生植被,北碚地区灌草丛的种类组成,受母岩性质的影响很大。
4、植被演替:在某一地段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代替的进程。演替包括“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涵义。
(三)23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北碚水文站
实习记录:
1、北碚水文站建于1993年,由长江水利委员领导设立至今,为嘉陵江干流下游控制站。今年嘉陵江发生了自1984年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北碚水文站为控制嘉陵江干流和上游渠江、碚江来水及时掌握信息。
2、水文站有两个基本任务:
一、收集基本的水文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二、防洪当好耳目为国防洪抢险服务。主要工作是算好“水帐”(有多少水量经过)和“沙帐”(多
少泥沙经过).
3、水文测站布设:
1)测验河段的选择;
2)断面、基线、高程点和测量标志。的布设。
4、测验项目:水位、水温观测、漂流流量观测、漂流悬移质泥沙观测、漂流泥沙颗粒分析、降水量观测、水质水污染观测,水文水情、降水量播报、水文资料整编、新仪器设备煌研究,比测验试,测验方法及研究。
(四)24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北碚天府煤矿
实习记录:
1、t3sj、t1j、t1f的岩性、岩深槽谷的形成。
2、观察三灰土的形成、剖面特点及土地利用。
3、沿途观察龙潭组各段地层特征。石灰岩中泥土叫做碗碗土,也只有石灰岩中才能称之为碗碗土。分化不完全的的钙质页岩,地层坡度与岵层坡度决定等高线向下弯程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 20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20xx医药公司出库员实习报告)(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习时间、地点和任务
实习时间
20xx828
20xx829
20xx91
说这一次实习,其实也不是一次实习,因为这次实习中有一天,而且是在野外进行的,没有直接参与到公司工作中去,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不小的,虽然不是很正式的,但是总是有收获的!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防止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一本书。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 今日毕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当然这要在你知道实习报告要写什么的`前提之下(可以问上一届)。如此一来报告也就很轻松了。不想这一次那么狼狈,还晚交了。实习报告时手写的,这一次算是对一年到头没机会手写的一个补偿吧,也给我一个警告:需要练习手写了。我那个字看起来真别扭,不像一个大学生的字,歪歪扭扭,与涂鸦有得一拼。而且平时也发现很多字居然在电脑上面能够打出来却不会写,这是一件悲哀的事。
总之,这一次实习尽管过程比较好,但是结果比较惨(自己的感觉),当然惨的同时也意味着收获教训。但是教训一定要牢记心中,并针对性的付诸行动。希望我下次总结的时候不要出现遗忘这一条!!!
这一次实习总结的教训有很多,我还是需要不断的进步的,我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可是我不会就因此而放弃,我会更加的努力的,只是这种努力不一定会实现,但是有想法总比得过且过好的多!
大学生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大学生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水平,实习报告《大学生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防止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一本书。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 今日毕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当然这要在你知道实习报告要写什么的前提之下(可以问上一届)。如此一来报告也就很轻松了。不想这一次那么狼狈,还晚交了。实习报告时手写的,这一次算是对一年到头没机会手写的一个补偿吧,也给我一个警告:需要练习手写了。我那个字看起来真别扭,不像一个大学生的字,歪歪扭扭,与涂鸦有得一拼。而且平时也发现很多字居然在电脑上面能够打出来却不会写,这是一件悲哀的事。
总之,这一次实习尽管过程比较好,但是结果比较惨(自己的感觉),当然惨的同时也意味着收获教训。但是教训一定要牢记心中,并针对性的付诸行动。希望我下次总结的时候不要出现遗忘这一条!!!
这一次实习总结的教训有很多,我还是需要不断的进步的,我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可是我不会就因此而放弃,我会更加的努力的,只是这种努力不一定会实现,但是有想法总比得过且过好的多!
大学生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20xx年xx月13日至20xx年xx月19日
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总人口135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
3.4气候: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
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时常出现大到暴雨,月雨量可达300-400毫米,此时出门需要注意携带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环视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组合和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乡”之称,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约有139.46万人口,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称,为珠中极品。北海盛产优质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贝雕、角雕、竹编工艺品美伦美奂。北海同时是中国烟花炮竹生产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烟花炮竹,五彩缤纷的烟花令你童心大发。
3.6景观:北海市拥有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岛、星岛湖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口国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儒艮(美人鱼)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龙珍珠城遗址、合浦汉代墓葬保护区和大士阁、东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著名的旅游景区(点),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北海银滩被国家列为中国五个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岛湖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拍摄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岛的周围浅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国最靠近大陆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4.实习观察路线及其描述
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XX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 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
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总人口135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
3.4气候: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
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时常出现大到暴雨,月雨量可达300-400毫米,此时出门需要注意携带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环视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组合和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乡”之称,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约有139.46万人口,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称,为珠中极品。北海盛产优质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贝雕、角雕、竹编工艺品美伦美奂。北海同时是中国烟花炮竹生产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烟花炮竹,五彩缤纷的烟花令你童心大发。
3.6景观:北海市拥有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岛、星岛湖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口国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儒艮(美人鱼)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龙珍珠城遗址、合浦汉代墓葬保护区和大士阁、东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著名的旅游景区(点),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北海银滩被国家列为中国五个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岛湖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拍摄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岛的周围浅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国最靠近大陆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4.实习观察路线及其描述
4.1第一观测点:海底世界
观测时间:XX年5月14日中午
观测点编号:01
观测点路线:水产展览馆——海兽厅——珊瑚海——珊瑚海海洋剧场展厅——高科技打造的无水水族馆——负压缸——海底隧道海——人鲨共舞海之角——豹表演场。
观测点点的意义: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是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
观测点的地理内容:北海海底世界坐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是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 分为a、b两区。这里有珍稀的海牛(美人鱼)、鲸鱼骨骼、龙虾标本、千年海龟标本和奇特的亚热带鱼类等2800多件展品和近千种海洋生物;还有水族箱、海龟池、海豹池、360度全方位透视海底隧道、潜水表演、喂鱼表演和人鲨共舞表演等。
4.2第二观测点:北海银滩
观测时间:XX年5月14日下午
观测点编号:02
观测点路线:沿海岸和银滩观测
观测点的意义:北海银滩面积超过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而平均坡度仅为0.05。沙滩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滩”。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银滩度假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北海银滩西起侨港镇渔港,东至大冠沙,由西区、东区和海域沙滩区组成,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宽度在30--3000米之间,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北海银滩度假区内的海域海水纯净,陆岸植被丰富,环境优雅宁静,空气格外清新。由于其具有“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可容纳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沙滩运动娱乐项目和海上运动娱乐项目,是我国南方最理想的滨海浴场和海上运动场所,所以被海内外游客所深深地吸引。北海银滩的沙质,均为高品位的石英砂,沙滩中二氧化硅(石英)的含量高达98%以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被专家称为“世界上难得的优良沙滩”。沙子晶莹洁白,掬一把在手里,如精盐一般。因为沙子细腻致密,游人在潮水刚退去的平坦宽阔的海滩漫步,甚至连脚印也不会留下。这一滩碎银,便是无价的富矿。石英砂是制造玻璃、搪瓷、光学仪器等工业品的上好原料。
4.3第三观测点:北海老街
观测时间:XX年5月15日上午
观测点编号:03
观测点路线:沿珠海路观测
观测点的意义:广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历史悠久及房屋建筑风格的特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备受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该路建于20世纪代后期。它的建成与当时北海建制的升格有关,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观测点的位置:北海市珠海路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4.4第四观测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及海岸
观测时间:XX年5月15日下午
观测点编号:04
观测点路线:红树林——红树林海岸
观测点的意义: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是我国极富滨海湿地风情和渔家文化内涵的黄金景点。
观测点的位置:位于北海市区东南方约15公里处。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内有红树种类7种:白骨壤、桐 花树、秋茄、海桑、卤蕨、木榄和红海榄;整个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红树林观光带、金滩和主园区三部份构成。区内拥有一片XX多亩的海上“森林卫士”——红树林,百种鸟类、昆虫、贝类、鱼、虾、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栖息,是我国罕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景区内的红树林属于沙地红树林,约XX多亩。金湾沙地平坦、阳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适宜红树林的生长。红树林也是陆地与海洋间特有的'景观。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红树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红树种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树上发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将胎根暴长成茎,上端生出两片叶子,变成一棵幼树。幼树一旦长成,便自行从母树上脱落。由于茎和根较重,幼树便垂直下坠,幼根很好地插入海滩泥中,继续独立地生长,一至二年后便可长成一株小灌木。从种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红树的这一系列创造生命的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比。适应海水,胎生幼树,红树的这两种特性是植物中独一无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科学家和民众的高度重视。此外,红树林还有个奇特的功能,它的根叶可以滤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长于热带地区沿海滩泥和海水中的绿色灌木。
在金海湾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和浩瀚的海天之间,是一望无际的迷人沙滩,金海湾的沙滩辽阔、纯净,虽然和与沙质细白著称的银滩相隔不远,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令人惊艳的金黄,远远望去像是镶在岸边的一条金色丝带,这片沙滩因此得名金滩,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也由此命名,金滩绵延20多里,滩平坡缓,沙质细腻,因为红树林的原因有着丰富的海产品资源。退潮时宽广的沙滩上留下无数的贝类、螃蟹、沙虫、泥丁,当地的渔民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门拿着工具准备去赶海,他们的工具分为两种锄头和铲子,男的力气大用锄头,女的力气小用铲子。看到沙滩上有小洞,洞口里有水并有小气泡,那就说明洞里有东西,这时要求动作非常快把小洞挖开,迅速掏出里边的东西,有时是沙虫,有时是贝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说到这时有些朋友忍不住要跃跃欲试了,那么一会我们到主园区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这报名领取工具,小扒犁和小竹篓跟随渔民一起在沙滩上去赶海,摸螺、捉蟹、挖沙虫、挖泥丁,体验渔民生活。经常有很多游客在赶海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摸螺、捉蟹、挖沙虫的技巧,而且还确确实实收获了不少的海产品,乐趣无穷!
4.5第五观测点:涠洲岛地貌特征
观测时间:XX年5月16日至XX年5月17日
观测点编号:05
观测点路线:火山口地质公园——涠洲岛灯塔——滴水丹屏——石螺口海滩
观测点的意义: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涠洲岛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尤其南部的海蚀火山港湾更具特色。现在也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涠洲岛火山地貌十分典型,选择涠洲岛作为重点观测点,对于了解火山地貌具有重要作用。
观测点的位置:涠洲岛是南海北部湾中的最大岛屿,位于北海市沿海南面滨外浅海,离岸直线距离48km,距北海南、北部港口分别为26海里和36海里。
观测点的自然地理内容:涠洲岛由第四纪玄武岩浆喷发时在水下堆积而形成。该岛经受长期的地质作用和演变过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据调查、分析,该岛地貌可分为火山地貌、流水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珊瑚岸礁地貌、海积一冲积地貌、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八大类型。涠洲岛总的地貌特征是南部沿岸以海蚀地貌为主,北部沿岸以海积地貌和珊瑚礁地貌为主,岛上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火山活动的遗迹。总的地势则为南高北低,自南向北缓缓倾斜。
火山喷发加上随后的海洋抬升,留下了千姿百态的火山熔岩、火山灰、火山弹以及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那一壁壁因火山爆发的烧灼,挤压留下的线条怪诞,色彩绚丽的岩纹和多姿多彩的海蚀,海积地貌随处可见。尤以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火山熔岩及绚丽多姿的活珊瑚最为出色,成为岛上丰富的旅游景观。涠洲岛因此被誉为“难得的火山地貌博物馆”。经地质专家考察认定,涠洲岛及相邻的斜阳岛为距今第四纪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后经构造运动而升出海面的火山岩岛。
涠洲岛地势南高北低,其南面的南湾港是由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良港。港口呈圆椅形,东、北、西三面环山,东拱手与西拱手环抱成娥眉月状,像世大无比的螃蟹横卧海中。码头背靠高10~30米的悬崖峭壁,崖顶青松挺拔,巨型仙人掌攀壁垂下,各式船艇进进出出,人来货往;飞鸟水禽,时隐时现;浪涌波兴,空阔无边;水天一色;气象恢弘。位于涠洲岛西南端,是涠洲最富特色的游览区,其火山口景观、海蚀景观、热带植物景观、生物和天象景观独特,并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主要景点有绝壁揽胜、龙宫探奇、平台听涛、百兽闹海等。
在港口东拱手与西拱手下,有几处景点:有个山洞传说是反清武士的驻地,叫“贼佬洞”;有个状似卧龟的石穴,叫“海龟窿”;一个形像仔猪的小岛,叫“猪仔岭”;一个酷似一张长着宽额、高鼻、翘下腭的人脸的岩石,叫“洋人头像”。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蚀下,涠洲岛海岸基岩出现海蚀洞、海蚀沟、海蚀龛、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台、海蚀窗、海蚀蘑菇等奇妙地貌。
从整体山岩上分离出的巨型石块,在海水旋流冲刷剥蚀下,形成头大腰细的海蚀蘑菇。岛上西港码头有高3米、宽6米的巨型海蚀蘑菇。当几个海蚀洞受侵蚀而连成一体时,就成为凹进陆地的槽形穴,它被称为“海蚀龛”。涠洲岛风光壮美,比较著名的景点有“滴水丹屏”,“龟豕拱碧”,“芝麻滩”,“法国传教士人头像”,“火山弹荟萃”及三婆庙,圣丹庙,天主教堂和汤显祖观海处等。
5.体会与收获
这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北海之行不仅让我们丰富了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地理科学这个专业的认知程度。在这个野外实习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对我们生活或专业领域内碰到的一些现象及问题进行广泛的思考,并寻求出呵护主客体双方利益或多方利益的博弈机制。
本次野外实习,可以活也算得上是一次毕业旅行,沿途到处流溢着无限的地质地貌和海滩风光。在看过很多地方后,我们会发现,有差别的地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域发展前景,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北海老街的文化景观——建筑景观上看出来。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决定了其主要的建筑骨骼,而文中的一些宗教、政治等因素也是一个地域所具有的特点。
任何在地理空间存在的事物都能在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找到能与之对应的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六大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动物、植物),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作用而产生各种地理人文景观现象的分析要素、方法则是在本次实习过过程中感觉到应该锻炼的地方。也就是说,以后要通过综合地理学各种理论、方法来综合分析各种地理空间现象。
地理野外实习的报告篇三
系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
专业:地理教育
指导老师:朱炜成 王晔立 白玉琪
实习目的:了解定西市渭源县地形、地貌、地势以及植被分布状况,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人口分布情况的影响。
实习地点:定西市渭源县境内
实习工具:罗盘、望远镜、岩石包等
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渭源县位于定西市境内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岭向西部的延伸地带海拔在—3000米,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2、实习内容具体情况: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1)为一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移。
河流的阶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渭河河谷则主要为侵蚀阶地,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渭源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就分布在这个切割平台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级阶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渐抬升,也就是说,随着阶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数量分布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游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太白山的奇伟雄宏,太白山山势险峻,酷似华山,因此,有“小华山”之称,(如图2)太白山海拔高约3300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针叶林(以落叶松为主),大约再向上两百多米逐渐由针叶林向灌木丛过渡,树木以乔灌木为主,如:桦树(红桦、白桦)等,在大约2000米处开始有了积雪,此时天上的雨滴变成了晶莹的雪花纷纷落向地
面,在这一带连灌木丛都少见了,大多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顶向下俯视时烟雾飘渺,真有一种神仙畅游的感觉,此时的山顶已是荒漠,只有进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几簇耐高寒的植物,显得特别荒凉,虽然这里没有终年积雪,但十月的天气已经让这里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令人感觉毛骨悚然。
(4)石门水库和峡口水库:
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两条支流上所建的水库,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站在水库的堤坝上,看碧波荡漾,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亲切感。
水库的主要作用有:1、调节地方小气候,由于定西市内气候比较干燥,蒸发旺盛,这样的水库就有了增湿降温的作用,使得地方气候呈良性循环的态势。 2、水库可以用来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这样就可以使得渭源县人口打破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3、水库可以用来搞一些人工养殖,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 4、修建水库不仅对气候、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渭源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三国古道双石门: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双石门,(如图3)位于渭源县城南部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这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是人们举行野营活动和探险的好地方。这里拥有11万亩的大草场,春秋季节,山花烂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许多珍稀动物,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难遇的冬虫下草,在11万亩的大草场(如图4)到处可见悠闲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几匹狂奔的牧马,双石门主要是断层构造在地质运动时一侧抬升,而另一侧下沉在露骨山脚下形成了形似山门的岩石——石门,因为有两道这样的石门,所以称这里为双石门。
在石门的岩壁上清晰可见那断裂岩石的层理结构,在石门的中间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在这里有一股流水从石门中潺潺流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6)首阳山原始森林: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因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在这里曾留有伯夷、叔齐之遗骨,并有闻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图5)让人不觉感叹到人类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过悠远深邃的幽径,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望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种征服万物的快感,此时,又有赞叹人类之伟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实习小结:
通过对各种自然风貌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层次的领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那包罗万象的环境,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更使我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触。
大学生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是地质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是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巩固和掌握地质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址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目的有三:
(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了解华北地台基本地层层序。
(2)了解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
(3)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罗盘仪的使用。此外,通过实习是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于地质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
二、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到20xx年x月x日
三、实习地点:xx岛石门寨地质实习基地
四、实习内容: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龙山组: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二)寒武纪
(1)馒头组: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 71m。
(2)徐庄组: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3)张夏组: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 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m。
(4)崮山组: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5)长山组: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6)凤山组: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五、实习总结:
短短五天的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本次实习亲眼见到了很多课本中描述过的地质构造以及岩石,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方法,练习了利用地形图使用后方交会法确定自己的位置,练习了通过读地质图来判断当地岩层的年代、产状等,深刻地感受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化为己用。本次实习真的收获了很多,感谢两位老师一路辛苦的教导。
六、实习心得
对我来说,这次实习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给了我无限的启迪,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加强我们对这门课程的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而不论我们以后从事怎么样的工作,我们的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这是一次完美的体会。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便是这样一种情况。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实习机会,感谢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的细心指导。
前 言
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XX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 XX年5月13日至XX年5月19日
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总人口135万,其中市区人口43万
3.4气候: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从春季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湿度变大,有时会出现
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温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6-37℃,但由于湿度大,人们仍会感到炎热潮湿。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节,时常出现大到暴雨,月雨量可达300-400毫米,此时出门需要注意携带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锐减,秋高气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约20-30毫米,天气不冷,平均温度在15℃左右。
3.5概貌:环视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组合和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乡”之称,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陲,北部湾东北岸,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约有139.46万人口,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北海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四大渔场之一,有经济鱼类600多种、虾类10多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乡,这里出产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称,为珠中极品。北海盛产优质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弈。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北岸,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终端。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的悠久历史,古称钱塘、临安,吴越、南宋先后建都于此,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杭州尤以西湖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两堤卧波,三岛浮水,风景秀丽,四季异色,古迹珠连,名人荟萃,历代诗人吟咏不绝。
杭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众多景点或诡异神秘、内蕴深沉,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全市现有60多个对外开放景点和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灵隐寺、雷锋塔、飞来峰、西湖十景、龙井、虎跑、六合塔等最为著名。
根据地理科学(20__级)专业教学计划,我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任务:
1、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地质罗盘仪和地质图;
2、学会识别层理和节理,以及判断岩性;
3、观察当地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的特征;
4、观察河流阶地和河流的侵蚀状况;
5、测量并分析岩层的产状,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演变过程。
(二)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1)使学生在认识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组成成份特征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相互应证,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2)使学生在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产实践意义的认识、把握和探究中,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组织中学生地理课外活动或参加地理调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实习路线:
7月8日:浙江大学之江分校——白塔山下
7月9日:吴山-云居山-万松龄-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紫来洞
7月10日:杭州花圃—紫云洞—宝石山—宝石山顶—宝石流霞—摇摆石—保俶塔。
7月11日:龙井-棋盘山-天马山-法净寺-飞来峰-北高峰-老东岳
7月12日:青龙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
(四)实习时间:7月8日-7月12日
一、地质与地貌部分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皱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层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组成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假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杭州地区地层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可见下述由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
上统上段文昌组:厚322米以上。下部为黄绿、灰褐色中厚、厚层岩屑粉砂岩、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交互而成的类复理式韵律层。上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岩屑细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
2、志留系(s)出露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1)中统康山群:厚423—471米。下段灰黄色中厚层中、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及条带。中段灰黄、灰绿色中厚、薄层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上段灰黄色中厚、厚层岩屑中细砂岩,夹泥岩、粉砂岩薄层。与下伏大白地组整合接触。分布在老东岳、龙坞驹和九溪口等地。
2)下统上段大白地组:为灰、灰黑色石英细砂岩和黄绿色泥岩、紫红色粉砂岩互层,有少腿贝、斜视虫等化石产出,厚度759—842米,在太清里沟两边均有出露。
3)下统下段安吉组:厚303米。下部为灰黄、黄绿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产腕足、三叶虫、腹足类化石。上部为灰褐色、黄绿色中厚层粉细砂岩,夹裔层泥岩。与下伏文昌组整合接触。在太清里沟西边出露。
3.泥盆系(D)
1)上统下段西湖组:厚约286米。下部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石英含砾粗、中砂岩、细中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及楔状层理,常见冲刷面。中部为灰白、白色厚、中厚层石英砂砾岩、粗砂岩、粗中砂岩,粒度粗并多具粒序韵律结构;具水平大型低角度斜交层理。上部为浅灰色中厚、薄层中细砂岩,常夹粉细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薄层,多具缓波状层理,向上粒度变细、夹层增多。假整合于唐家坞组之上。在白塔山、天马山--中天竺等地广泛分布。
2)上统唐家坞组:厚约667米,下段为青灰、灰绿、灰紫色石英长石细砂岩、粉砂岩,下部具水平、微斜及波状层理,可见流水波痕,上部层理不发育为一厚层块状层,剖面常具下细上粗的逆粒序韵律结构。中段底部具冲刷面,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中、细砂岩,岩性单一,层理不明显,有时具低角度交错层理。上段为紫色厚层岩屑石英细中砂岩,向上石英含量增多,粒度变粗并含少量砾石,上部具板状交错层理、流水波浪,并可见冲剧面。该群地层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
4.石炭系:(c)
1) 上统船山组:为灰色含“船山球”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合和燧石条带的灰岩,缝合线较发育,产假希瓦格蜓化石,厚度143米,分布在飞来峰、翁家山、九曜山等地。
2)黄龙组:为灰白、灰、浅肉红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含粉红色方解石细脉,底部为硅质岩,产小纺锥蜓,大齿珊瑚等化石,后185米,分布在玉皇山坡麓、四眼井,水乐洞、龙井等地。
3)叶家塘组:在龙井有舒克贝、圆突贝等化石,厚度为75—110米,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青龙山、杨梅岭等地。
4)珠藏坞组:厚160—180米。下部为紫红色、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偶夹紫红色薄层泥岩、泥质粉砂岩。本组以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分选磨圆较差有别于西湖组,砂岩向上增多并粒度变粗。与下伏西湖组整合接触。零星分布在中天竺、龙井、四眼井和白塔岭等地。
5.二叠系:(p)实习区仅见下统出露
1)丁家山组:为黑色硅质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和磷质页岩,含磷结核和铜矿晶体,产腹菊石,菲莉普三叶虫和海绵骨针等化石,厚度大于150米,分布与丁家山、三台山东麓、将台山有零星。
2)茅口组:总体上以含生物灰岩为主,产类标志属化石,分布于南高峰、将台山、凤凰山、城隍山等地。
3)栖霞组:为灰黑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黑色页岩、粉砂岩、泥岩或硅质岩,产米斯蜓、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化石,厚度245米。
6.侏罗系:(J)
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7.白垩系:(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等地,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地段为凝灰质砾岩,厚度34米,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8.第四系:(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水乐洞为“烟霞三洞”之一,洞中不但奇石嶙峋,更以水景闻名。此洞全长约60米,有两处入口,中以天然巨岩相隔。左面入口有方形泉池,跨过池上石梁入内,空间豁然开朗,状若矮屋,为两入口交汇处。
二、土壤地理部分
杭州地区地形隶属于我国东南沿海丘陵的以部分,丘陵高度一般载200-300米,最高峰天竺山412.5米,地势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直至淹没于西湖水体,然后于东部大平原相蝉联。目前已处露的地层有:①泥盆纪的西湖组砂岩,岩性坚硬,构成杭州西部外围群山;②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黄龙灰岩、船山灰岩荷栖霞汇演,“喀斯特”现象比较发育,构成杭州西部内围山丘;③早二叠世纪的丁家山页岩,岩性较软易蚀,处于杭州复向斜轴部,形成西湖西伴丁家山低丘;④晚侏罗世的火山碎屑岩,构成横亘西湖北岸的长丘,此外尚有面积颇广的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近代冲击、湖积层。上述这些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母岩,在长期的风化、淋溶及其产物的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成土母质。一般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冲积物和湖积物等积类。
土壤分布受地表环境的制约,不同环境中,土壤分布具有不同的类型组合特点。
一、山区土壤
杭州市山地面积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3.5%。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较明显,一般形成以红壤为基带,以红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壤垂直带谱。其中,红壤土类分布在海拔650~700米以下,黄壤土类分布在红壤土类之上。当山体植被保存较好时,此界线高度下移;当植被状况较差时,界线高度上推。在山体中、下部的红壤带中,主要出现的是黄红壤亚类,黄红壤下面是红壤亚类,红壤亚类的面积很小。两者界线一般在海拔150米左右,但变异较大。由于山体中、下部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植被破坏及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分布较为复杂。坡度较平缓处常有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出现,土壤性质受到耕作影响;而坡度陡峭处,则常有粗骨土出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较大范围的基岩 裸露现象。此外,山体下部海拔相对较低处,母岩出露类型较多,常出现有石灰(岩)土和紫色土等;在山体中上部,母质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土壤分布规律清楚。局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夷平面上,则因湿度大、坡度缓、排水不畅和植被茂盛等原因,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二、低丘缓坡区土壤
杭州市低丘缓坡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该区土壤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类型繁多,受人为因素影响强烈,多形成以红壤土类和水稻土土类为主的不同形式的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组合。在第四纪红土低丘缓坡区,自高而低,在岗背、坡麓和岙垄处,可相应依次出现有黄筋泥、黄筋泥田、老黄筋泥田等;在紫色砂岩分布区,常出现有紫砂土、紫泥土、紫泥砂田组合;在石灰岩分布区,一般也出现有油黄泥或油红泥与黄油泥田的组合形式;在凝灰岩、流纹岩等分布区,主要土壤有黄泥砂土、黄泥土、黄泥田、黄泥砂田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随着母岩类型、地形坡度和人为利用等的变化,土壤呈复区组合形式分布。
三、河谷平原区土壤
该地貌类型区土壤的出现和分布主要由河流沉积条件决定,土壤质地变化规律明显。河谷地区自然土壤多为沉积层理发育的潮土,多数已辟为水田,土壤组合类型以潮土、水稻土为主。自河床两边向谷地两侧,依次出现有卵石清水砂、清水砂、砂田、培泥砂田、培泥田、半砂田、泥质田、泥筋田等。各类型土壤分布与河流平行,呈条带状。河流从上游至下游,由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沉积物类型、质地等均不相同,土壤类型和组合特点也不一样。上游因山高坡陡,谷狭水急,洪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出现的土种简单,且界线分明;中游因坡降趋缓,谷地趋宽,水流分选性增强,河漫滩开始发育等,土种不断增多,土界逐渐过渡;下游则因水流进一步减缓,河漫滩发育成河谷冲积平原,沉积物深厚,质地匀细,往往出现大面积泥质田,而畈心常因地势低洼,土壤内排水不良等原因,出现有小面积的烂泥田等潜育水稻土种类。
四、杭州市区土壤
杭州市区有红壤、潮土和水稻土3个土类。
红壤。市区红壤面积1万余公顷。其中红壤亚类面积占10%弱,主要分布在留下、龙坞、转塘等乡(镇);黄红壤亚类面积约占80%,主要分布在西湖、龙坞、转塘、周浦等乡(镇);红壤性土亚类占10%强,主要分布在西湖、周浦、四季青等乡。
潮土。潮土是重要的旱作土壤。龙坞、西湖等乡河谷的老冲积物上发育有泥砂土;祥符、古荡等水网平原乡(镇)的塘、田、河边的高墩地上发育有堆叠土;笕桥、彭埠、四季青等地处高亢平原向水网平原过渡带的乡(镇)则广泛分布着粉泥土和淡涂泥。其中,经长期定向培育而成的乌松土和乌潮土适宜蔬菜生产,被称为“老菜园土”,已成为杭城的蔬菜基地。
水稻土。市区共有水稻土1.1万余公顷。西湖区水稻土面积占60%强,拱墅区近30%,江干区占10%。水稻土中以渗育水稻土亚类为主,占60%强;潜育水稻土亚类最少,不足20 公顷。在水稻土的土属中,以小粉田面积最大,达2700余公顷,主要分布在西湖、祥符、古荡、留下、康桥、上塘、半山、石桥等乡(镇);其它面积超过10 00公顷的土属有粉泥田、培泥砂田、淡涂泥田等。
三、植物地理部分
杭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其东半部属钱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西半部属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植物区系的温带、亚热带东亚区系成分的特征显著。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为常绿阔叶次生林,但多数丘陵为马尾松林,毛竹林,人工杉木林,茶、桑、果园;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多落叶阔叶树。
全市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原生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越来越小,现存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也仅分布在一些交通不便、坡度陡峻的地段,而针叶林分布却很广,约占丘陵山地面积的80~85% 。具体主要植被类型有:○1以马尾松、山木为主,伴有石枥、木荷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梅家坞、五云山、北高峰,而由马尾松、白枥、朴树、化香、梧桐构成的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则多分布于凤凰山、宝石山等地;○2以马尾松林为主的亚热带针叶林,多分布于天竺山、北高峰、万松岭、虎跑山、葛岭等地;○3以苦槠林、木荷林、青冈林、米槠林、杜英林为主成片分布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别分布于棋盘山、黄龙洞、五云山、玉皇山等地;○4以化香、黄连木、麻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多分布于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龙井寺、飞来峰的灰岩山坡;○5竹林分布普遍,以云栖、韬光、黄龙洞、法相寺、大青岭最为茂密。○6以青栲、紫楠、大叶锥栗和青冈、苦槠、麻栎、白枥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灵隐、烟霞洞、法相寺等景点保护区;
四、人文地理部分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产生了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文化积淀深厚,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西湖边的名人遗踪: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渊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将相、逸士高人。他们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西湖的风景凭添几分历史的凝重。
“杭州”的来历: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兴)赴诸侯大会,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陆”,因称“禹杭”,后来演变成“余杭”,隋代开始正式出现“杭州”这个地名。杭州又名钱塘。相传古代海潮侵袭,有当地豪门募钱筑堤,名“钱唐”,唐代为了避国讳改为“钱塘”。
杭州的景点与文化: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尤以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龙井、虎跑泉、西湖十景等最为著名。而在文化方面,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杭州陆续建成了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等,使文化内涵更为丰盈。杭州还将重点保护、建设好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区,如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区、五代吴越文化保护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孤山清行宫保护区、鼓楼明末清初民居保护区等,继续兴建一批历史名人纪念馆和专题博物馆,使杭州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仍保留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之风貌。
第五部分:小结及评语
个人实习小结 20__年7月7日__地理科学班学生在陈老师、徐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一周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共7天,这7天里我们去过许多地质地貌明显的地方,比如杭州凤凰山、北高峰、南高峰等;还考察了杭州地区的人文景观,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考察的任务。
这次野外实习活动中我们的指导老师陈永林,徐祥明两位老师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感谢二位老师。
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抵达刘家场目的地——刘家场饭店,进入饭店,住宿环境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总体还算凑活,听学姐讲这里的伙食有点让人失望,见识之后觉得一般。
虽然不如在学校,但我觉得野外地质实习本来就是锻炼我们,不仅是知识上的,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合作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号上午我们就去野外了,实习路线从实习基地到水岩屋,老师教我们使用地质罗盘、识别地形图以及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另外,它还可以测出各种岩层的产状。
它的基本结构为:磁针,分别指南和北,其中绕铜丝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盘(上圈),从0°开始反时针方向刻划1°计数至360°,在0°和180°分別记为北(N)和南(S),90°和270°为东(E)和西(W)。既南北线与东北线把360°分为四个象限;底盘水准器,水准器泡居中时,底盘是水平的;瞄准器,包括瞄准版、反光镜等,作瞄准之用;测斜仪,包括垂直水准器(长水准器泡),垂直刻度盘、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扳手,用以测倾斜角,垂直刻度盘计数是从0°向两侧分别记至90°。在野外,我们测过树的方位及倾角,也测过断层的产状。
地形图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形状测量出来,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一张与实地相似的图。所以,地形图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状、高低起伏、倾斜缓急和地物位置等情况的平面图。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前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在工作中我们把矿体、各种岩层和其他地质现象描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地质图。因此,地形图的精确性是影响地质图质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图主要内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线。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图用目测法或者是交会法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点。目测法:在精确度不高时,利用目估在野外观测点与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而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固定下来,标在图上;交会法,首先在观察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
将罗盘指南北的长边与图的纵坐标相重合,连同罗盘地形图一起转动是罗盘指北针指向正北,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的零度,此时地形图的南北向就与实际的南北向一致,图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与实际地北方相符,若目标在身后,则人可以转过身来,倒着看地形图;其次,在观察点附近找到三个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图已标出的明显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进行瞄准,读出指南针所指的度数,然后在图上找出相应点并画出该测线的方向,所作三条测线的方向线,理应交于一点,该点即为观察点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误差,三条侧线往往并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小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取误差三角形中点即可。
参考 地理野外实习心得 (二)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1)为一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移。
河流的阶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渭河河谷则主要为侵蚀阶地,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渭源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就分布在这个切割平台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级阶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渐抬升,也就是说,随着阶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数量分布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游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太白山的奇伟雄宏,太白山山势险峻,酷似华山,因此,有“小华山”之称,(如图2)太白山海拔高约3300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针叶林(以落叶松为主),大约再向上两百多米逐渐由针叶林向灌木丛过渡,树木以乔灌木为主,如:桦树(红桦、白桦)等,在大约20xx米处开始有了积雪,此时天上的雨滴变成了晶莹的雪花纷纷落向地
面,在这一带连灌木丛都少见了,大多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顶向下俯视时烟雾飘渺,真有一种神仙畅游的感觉,此时的山顶已是荒漠,只有进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几簇耐高寒的植物,显得特别荒凉,虽然这里没有终年积雪,但十月的天气已经让这里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令人感觉毛骨悚然。
(4)石门水库和峡口水库:
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两条支流上所建的水库,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站在水库的堤坝上,看碧波荡漾,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亲切感。
水库的主要作用有:1、调节地方小气候,由于定西市内气候比较干燥,蒸发旺盛,这样的水库就有了增湿降温的作用,使得地方气候呈良性循环的态势。 2、水库可以用来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这样就可以使得渭源县人口打破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3、水库可以用来搞一些人工养殖,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 4、修建水库不仅对气候、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渭源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三国古道双石门: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双石门,(如图3)位于渭源县城南部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这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是人们举行野营活动和探险的好地方。这里拥有11万亩的大草场,春秋季节,山花烂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许多珍稀动物,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难遇的冬虫下草,在11万亩的大草场(如图4)到处可见悠闲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几匹狂奔的牧马,双石门主要是断层构造在地质运动时一侧抬升,而另一侧下沉在露骨山脚下形成了形似山门的岩石——石门,因为有两道这样的石门,所以称这里为双石门。
在石门的岩壁上清晰可见那断裂岩石的层理结构,在石门的中间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在这里有一股流水从石门中潺潺流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6)首阳山原始森林: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因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在这里曾留有伯夷、叔齐之遗骨,并有闻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图5)让人不觉感叹到人类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过悠远深邃的幽径,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望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种征服万物的快感,此时,又有赞叹人类之伟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实习小结:
通过对各种自然风貌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层次的领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那包罗万象的环境,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更使我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触。
经典的地理野外实习心得 (三)
在野外实习结束时,每位同学都必须编写一份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地质报告是完成野外和室内各种工作后的最终成果,编写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地质工作方法和地质认识的总结,是野外实践和课堂理论的结合,是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习报告总的要求是,在充分掌握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记录为主,立论正确,依据可靠,叙述简练,图文并茂,主次分明,逻辑性强,富有创造性,内容真实、丰富、简明、扼要。要求文字工整,图件美观,要有封面、题目、报告编写人专业、班级、姓名、野外实习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报告审核人及报告编写日期等。
编写实习报告首先要整理所有的野外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采集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及野外照片和录像等,这些是编写报告的基础和素材。把各种野外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概括,编制和清绘必要的图件,然后着手编写文字报告。
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前言
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
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
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
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
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
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
断裂构造要描述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断层面产状及形态变化,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如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断层崖等,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盘岩层的产状,地层的牵引现象,伴生节理及构造岩等。
2.岩浆作用
按岩浆作用时代、作用方式及产状等进行描述。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3.变质作用
按变质作用方式分别进行描述。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方式、产物及特征。
2.河流地质作用
描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征。
3.海洋地质作用
描述海洋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积特征
4.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
七、矿产
简述实习区内所出现的各种主要矿产资源,说明每一种矿产的赋存层位、规模、找矿标志、矿物组合和矿产应用等。
八、地质发展简史
根据实习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岩浆及火山活动资料,综合分析本区的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论述各时期发生的地质事件,包括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
九、结束语
概括性地总结野外实习的主要成果,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野外实习方法上有哪些提高;哪一部分实习收获最大;野外实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将来参加工作的意义,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植物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被人们种植的绿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实植物的概念并不是这样,有的细菌如蓝藻也属植物的范畴。植物是指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很喜欢植物,我喜欢研究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喜欢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这样我就可以实地考察它们,近距离接触它们,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了 。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植物学的时候,师兄就跟我们说之后会有一次的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认识一种植物,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或拍照,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晰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次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没使我们停下实习的脚步,依然撑着伞,穿着雨衣,一路认植物。
上山后我们被分成几个大组,各个大组在相应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枝剪、采集袋就去采集植物了。我归属于张老师的带领下。张老师带着我们那一大组往山上走,当见到常见的植物时,张老师就向我们讲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小故事,我们边听边记,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把它剪下来留作标本。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收拾好工具、背着标本回去了。因为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活动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获自然不会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援?),然后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以前总认为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雷同的,不会有多大区别,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评判叶子是否一样的标准有叶形、叶尖、叶缘、叶脉等;第二,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鉴别植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记录老师讲的东西就行了。可是我觉得这其中也有几点不足:一是这全部由老师讲学生记,并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观察鉴别植物的机会,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生“保护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不强,学生采集标本时不去考虑这种植物的现存量,只知道采,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扫荡敌人一样要把他们消灭掉。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到了植物的自身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赞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
在国家4A级风景区-缙云山,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异、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兴奋、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爱好,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由于这次实习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次实习已经归来了,我们在实习中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是在我不断的努力后,我找到了更多的实习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实习经验,不过在野外有的时候怕怕的,真的是有点发怵,不过我都克服了。
通过参加野外实习,我们们巩固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学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自我锻炼与提高。总体而言,野外实习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感谢老师的指导!
优秀的地理野外实习心得 (五)
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实习目的:
了解定西市渭源县地形、地貌、地势以及植被分布状况,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人口分布情况的影响。
实习地点:
定西市渭源县境内
实习工具:
罗盘、望远镜、岩石包等
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渭源县位于定西市境内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岭向西部的延伸地带海拔在2000—3000米,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2、实习内容具体情况: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1)为一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图1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移。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