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论文
- 作文大全
- 2024-06-27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论文,本文共11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论文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学生普遍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素养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学生来源于三本毕业生,其中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入学两年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且未参加高考,学生文化底蕴薄弱,文化素养偏低;另一部分来自普高和职高的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入学后,学生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人文素质的提高,致使其人文素养匮乏。大学语文是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并未得到各方重视,没有发挥出学科本身的优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现状,如何让大学语文课在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矛盾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在高职二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医学护理专业、机电煤化工3个专业做了240份大学语文课程方面的调查问卷,从问卷的反馈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
(一)课程定位的困惑
大学语文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事实上,大学语文课在多数高职院校是公共课程,课时普遍较少,单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同样是公共必修课,大学体育开设两学年120学时,大学英语开设一学年60学时,而大学语文、大学汉语课程作为公共课仅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大部分专业课时仅为30学时,甚至有的专业受实训影响只有26学时。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课程普遍得不到重视,这也表现在教学形式上,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同样是公共必修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都是按班级授课,大学语文却设为合班授课,人数少的班级是50多人,人数多的达到120人。合班授课给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选用等带来了极大困难。在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态度时,12.4%的学生表示很喜欢,70.2%的学生比较喜欢,13.2%的学生不喜欢,仅有4.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门课程的,但是合班授课使教师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互动等形式,由于课堂人数多,部分学生或者不参与互动随便干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借机说和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致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效果都不理想,合班授课导致教学效果低的弊端非常明显。
(二)教与学的困惑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的对象是全院各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材,任课的教师较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各不相同,其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形成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在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满意度的调查上,34.9%的学生比较满意,48.57%的学生满意。16.6%的学生不满意,尽管学生满意度较高,但是学生仍然希望大学语文实行课程改革。在调查中,希望课程改革的学生达到51.6%,不希望改革的28.5%,抱着无所谓态度的19.1%。调查可以反映出学生希望大学语文能有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看,高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仅限于课堂,而对大学语文课程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文化素养的提高靠课堂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开阔思维,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在调查问卷中,在“课余时间你经常做的事”的选项中,8.9%的学生选择看名著,18.7%的学生选择投入专业课学习和外语学习,15.8%的学生选择参加其他活动,而高达56.6%的学生选择娱乐玩耍。对“你是否关注一些与专业不相关但能扩展知识面或提升思维能力的书籍”的选项中,19.7%的学生选择极少,60%的学生选择偶尔看看,20.3%的学生选择自己去主动找一些书读。调查问卷明显反映出高职学生的读书态度,一个没有良好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学生,必定适应不了未来的职业需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但是在调查问卷中仅有7.1%的学生选择增加课时,25.6%的学生选择除公共课外再开设选修课,67.1%的学生选择视专业而定。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看,学院应根据各专业特点来定课时,需要增加课时的专业可以考虑加开选修课,可以采用必修与选修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及延伸,形成相关的系列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唐诗宋词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外国文学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大学语文课程群,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文化需求和能力需求。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保证给师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取消合班上课的方式,实行班级授课,便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师应该践行课改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多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专题,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尽量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思想和观念的机会,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三)延伸课堂关注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
针对学生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不良现象,大学语文课要注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推行“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学生学习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各种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有文化内涵的社团,教师及时做好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通过活动加强学生间交流,增进学生间友谊,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扩展课外学习空间,加强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运用的联系,让大学语文真正融入学生生活,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修养,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 模块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在高职教育阶段如何让大学语文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在分析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并结合自身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实践探索。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人们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大学语文如何适应高职教育,为高职学生当前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搭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为高职院校函待解决的课题。
一、关于综合素质
“素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素养;(三)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在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以上三种意义的综合,即是以人先天的生理为基础,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综合素质是一个总体概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支撑的本钱。
语文课程既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工具性表现出来的是语文课程外在价值和意义,人文性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种生活技能的活动,它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的一个过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大影响。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就是“准就业”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遭遇许多尴尬:从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教学计划来看,除了文科类专业外,一般理工类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即使有个别专业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来学习,最终也没有什么学生来选。对此。《中国教育报》给予了关注并展开调查。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没必要浪费时间再学。
反思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造成大学语文这种尴尬的内外原因有很多,就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是造成大学语文成了“高四语文”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高职教育学制时间较短、学生就业压力大,促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重视甚至忽略大学语文的学习。
但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高低却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此为:
表达更是“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向用人单位递上一份简历,表现的是文字表达能力;与用人单位见面,展示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可见,在高职阶段,仍有继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需要。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应是当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衔接,使两个阶段的知识能顺利的链接,为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内化和升华搭设合理的平台。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设计和构建的,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除了要与之前的语文课程体系衔接外,还必须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尤其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的实现,即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等能力的获得。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这样确定: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等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从当前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改变教材与教学的关系,要让教材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对教材的选择一般是根据评估的要求来选择的.—选用教育部指定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当然不例外。这种要求可以在“面”上保证各高职院校教材的质量,但对各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要的针对性不强。如果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调研,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只是机械地按照现有教材所呈现内容的先后顺序,按部就班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让教材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和加工,以突出语文的应用性功能,让语文的学习与学生实践、实操联系起来,使同一本教材不同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改变以往大学语文教学“到哪里都是一个面孔”的现象。
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把语文所有的基础知识点都涵盖了,基础教育后的语文教学,其着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以加速知识内化的速度,提升学生素质。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空间。职业教育使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成为必修课,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因此,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都遵循着“必需”和“够用”两大原则。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安排48学时。48学时对于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不够的。利用网络资源,不仅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弥补学时的不足,还随时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的宗旨。
利用灵活、多元的考评方式。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各种选拔性、淘汰性考试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将“知识”等同于“能力”,这种认识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多采用记忆的方式。这种只重记忆,不重运用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不适合培养动手能力的高职教育,因此,迅速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四、“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
我院是一所以工科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除了人文学院外,大学语文一般作为选修课安排在三年级上。三年级学生学习、实习和就业的压力与矛盾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为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我们根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从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对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分解。组成不同的模块。如下图:
“基础模块”关注的是自我表达能力的获得,其内容包括“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活模块”关注的是阅读视野的拓宽和健康高尚审美情趣培养,其内容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专题研究报告。
整个模块教学采用“2+3”的模式即“基础模块”中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为必修内容;"3”是“活模块”中任选的3个专题研究,为选修内容。“基础模块”共36学时,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活模块”共12学时,采用讲座的形式开展,每讲4学时。所有模块的内容都制作成课件,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模块化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种小型化课程,它虽然使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但也大大增加了课程的数量,这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记录学生成绩的完善系统,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因此,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根据“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注重平时训练,强调能力为本”的原则,对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改变成绩由教师评定的单一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成绩的评定中来。
这种“2十3”模块教学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一些模块,组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纳模块化思想开发课程,使大学语文课程获得巨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在有限的学时里,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它的实施能从根本上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五、两点注意
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决不是将某一门专业课与大学语文课内容的简单叠加调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始终坚持其课程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的心性,培养人格健全、掌握生产技能的合格人才。
理性看待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应试问题,而大学语文课程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素质的养成,与专业技术和技能训练相比,其教育效果往往不易立即显现。而就业的压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这种心态固然好,但在学校的课程改革永远跟不上科技变化的速度的今天,毕业后再学习是所有高职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因此,高职大学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现实的需要,又要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的需要,更多地关注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与困惑论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非中文类全日制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过花样繁多的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但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尴尬与困惑。本文从教材编写、课程地位等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这一命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教材;定位
《大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非中文类全日制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它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的特征而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过花样繁多的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但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尴尬与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各自为政与课程体系的良莠不齐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而教材的编写体例与课程结构又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让人颇感尴尬与困惑的是: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用越来越凸显的今天,《大学语文》教材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编写理念与选文标准,各高校对于“大语”教材的选用也是五花八门,这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
首先,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保持各自为政的状况。由于受制于教材编写者课程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内容与体例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国家图书馆仅书名中含有“大学语文”的图书就多达759种,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当前使用较多的版本有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等。徐中玉主编的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已修订至第九版,教材内容不断扩充,体例也从前几版的以文学史为序修订为文选加主题单元的模式;由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的《大学语文》坚持大学语文姓“语”的教学理念与“好文章”的选文标准,选文内容既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也有歌词、碑文等,体例则由“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四类组成;各高校自行编写的教材有的选文以体裁(记叙文、散文等)为标准,有的奉文学史为神明,有的则完全编成了“应用写作”……教材编写的各自为政直接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良莠不齐。
其次,从选用的教材来看,各高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徐中玉主编的华东师大版、南开大学陈洪主编高等教育版的《大学语文》,也有各高校自己编写的教材。教材名称从《大学语文》到《大学国文》、《新编大学语文》、《中外名篇选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教材体例从表面看虽尽是文选加导读,但由于受制于教材编写者课程理念与编写水平等因素,加之选用大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课程体系自然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再次,从教材选用的`程序看,教材选择的自主性增强使得各高校大学语文教材选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目前多数高校的教材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自主选择,有时还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的因素。教材市场的无序竞争使他们或有意或无奈选择了同学、朋友、领导的“教材”,大学语文也不例外,这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形成与稳定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二、功能功用的不同定位与课程地位的被边缘化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徐中玉先生主张“不管编哪种大学语文,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宗旨不能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薰陶滋润”;温儒敏教授认为应当“定位在培育‘语文素养’,是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陈洪教授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姓“语”、“行大”,“大学语文应该兼具两种功能,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另外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的,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当然,也存在部分学校定位于“高四语文”、“应用写作”的现象,课程定位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课程体系的人言人殊。
无论哪种定位,课程体系都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紧密关联。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状况是:学校与院系领导一般都认为需要开设大学语文,其重要性也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一落实到课程安排,有的院系又舍不得把必修的学分“掰”出一块给语文课。笔者教过的大学语文,课时从90学时到28学时不等,并存在日趋萎缩的现象,大学语文将被边缘化的现实毋庸置疑。课程学时的大幅缩水,直接导致课程体系的粗暴删减,课程定位的目标效益自然是大打折扣。
三、教学理念的革故鼎新与课程改革的人言人殊
自从《大学语文》课程出现的那一天起,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看一下来自网络的各种各样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其理念众说难一,教案自然是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重在扩展“语”、“文”之外的人文精神,有的则强化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有的强调母语教育,有的则突出文史的灌输;有的以史代文,文史各半,有的则重在疏通文言、字词篇章;有的说大学语文姓“语”行大,有的则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出现如此现状,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语文的多种属性使然,语文本来就是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
二是因为教学本身就存在教无定法的特征。
三是学校的不同性质也使得他们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彼此的差异。
除此之外,课改创新的要求也使得不同的学校因力求出新而独辟蹊径。我们应当鼓励创新,但个性的过分强调却又造成了许多学校在教学理念上的顾此失彼,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共性。
可以说,现在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无序状况中,这对于该课程的有序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心灵、促其全面发展的方面是极其不利的。如能在大学语文的基本学时、课程理念、教学板块等方面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无疑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润生.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辩证法[J].高等教育研究,.
[2]王秀娟.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0).
[3]刘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0,(2).
[4]曾加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李昱.建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开拓语文课程教学空间[J].科技信息,2006,(12).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引入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打造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本文就对于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信息化改革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具体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信息化改革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已经对当前教育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也成为了当前社会非常重要的发展动力。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为教学方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多新的变革。我们在展开相关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扭转观念,主动适应信息时代下的新的需求和挑战,合理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更换的辅助和支持,构建一套更加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语文教育体系,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一、思想理念上“迈出第一步”
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大学语文要想实现有效地创新,引入信息化的教学策略和思路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积极地引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给予教育信息化以充分的支持和配合,紧密跟随时代的脚步。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是具备较强前瞻性特点的教育,而不是“孤芳自赏”、“养尊处优”的教育。我们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于当前的教育思路进行积极的扭转,要使知识“活起来”,让语文这门学科能够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特点。例如,《百家讲坛》是一档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节目。之所以这个节目能够广受欢迎,就是由于其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时代化的新元素,配合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辅助,让历史知识具备了更强的视听感染力和传播效果,做到了雅俗共赏。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变化是十分惊人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改进,进而更好地提升当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落实成效。
二、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
大学语文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和成效,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面对现阶段新的信息化时代背景,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地改革与创新,引进信息化技术,让当前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整合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当前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学中所应用的一些教学素材、课件等资源进行共享,让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地选择相关材料,进而充分地对当前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和整合。教师也可以在备课阶段,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文本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进行展示,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三、合理改进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技术辅助下,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好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并且进一步丰富当前现有的教学方式。例如,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来说,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课文内容,汲取养分,对课文深度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这是写作能力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内容,同时也应该是作文教学中所必须要考虑和重视的一方面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积累和学习。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地进行准备,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积累,让他们的语言能力素质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上,我们应科学分析学生写作能力基本水平,引入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写作,并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学生自然也就能够在参与写作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和素质,并且也能够更好地完成整个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目标。在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们能否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和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展现课文的内容。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
四、微课教学思路的探索
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和应用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其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同时也对课堂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进行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确保微课资源制作的程序性和条理性,并且确保微课资源具备良好的质量和实用性,能够真正地为学生带来益处,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微课平台是基于网络的共享平台,丰富的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建立微课平台资源库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用户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
五、通过信息化的应用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理念
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根据学生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对不同学生具体需求进行满足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教与学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缓解,以此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如果有学生在学习部分语文知识方面存在困难,则可以指导其选择相关知识点的专项课程学习。如果在其他方面存在困难,则可以选择相应的专项内容进行学习,这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得自身相关能力的提升。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其在语文知识学习进度方面也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处于不同进度的资料内容进行观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获得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
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队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排头兵。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当前的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行合理分析,通过优化调整,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该在教师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能够发挥好示范作用。学校应该对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并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并给予他们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增长教学经验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为当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打下良好的人员基础。
七、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集文学知识、传承文化以及人文道德于一体,通过大学语文公共课程的学习,使得各个门类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够达到大学文化水平,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当前信息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我们应正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改进,充分地推进资源方面的整合,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综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2]吕红.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3]李全祥.试论“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2).
[4]吕瑞华.“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A].贵州省写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5]鲁渊.略论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嘉应大学学报,2001(4).
[6]李燕群.浅谈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大关键[A].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改革 素质 职业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论证了大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者。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应注重能力训练的交叉与循环体系,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就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经过更为深层的教育改革之后,小学语文也增加了更多的科学教学依据,更使得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去。最重要的是,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显得更加的透彻化。但是,在小学语文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应该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注意,以及家长的反思,可以从根本上做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改革。
一、小学语文现有的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小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模式有以下五种。而这些模式又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使用却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1.建立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老师一定要结合课本上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性和个性来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情景活动。而组织教学情境活动就是间接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本内容,但是教学内容又不会显得枯燥无味。重点是,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从而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语文内容学习。2.侧面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是最需要鼓励的群体。所以,教师一定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而鼓励的前提是,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并且可以大胆的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解决,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所以,鼓励学生进行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才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3.锻炼学生学习主动性一堂课中,老师的教学感是需要学生配合的。一堂课程的好坏,完全是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整个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提意见并且积极采取,才能更好地锻炼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达到课堂的最好教学效果。4.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不能只是一味的鼓励,那样会导致学生太过于骄傲或者自大自满。所以,教师一定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批评或者评价,要让学生得到正确地鼓励。而且,一味地鼓励是不正确的。如果想让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教师就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面对批评和建议。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让学生了解自身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体会到鼓励的甜头时,也要感受到教师的.严厉。5.做好课后总结课后总结是语文教学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后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梳理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课后总结还可以让教师接收到学生更真实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出调整和改善。这样,教师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更贴近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调动起课堂氛围。做好课后总结,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学到的知识点,对自己容易错的知识点,也可以加以巩固和练习。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困惑
1.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从目前的学校来看,有的学校还是存在师资薄弱的问题。所以也就导致了小学语文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提高。尤其是,师资薄弱直接导致教师的思维无法得到相互的学习和提高。这样也就没法更好地对学生的教学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的提高。2.校方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足因为有的学习无法更好地接收对当下教学改革的实施。所以,也就导致了教师依旧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就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教师无法接收到新的教学模式,就无法对课程进行新的改革,所以就只能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得语文教学存在了较大的问题。3.无法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因为师资力量的薄弱再加上对当下新课改认识的不足,就使得教师无法确立更为正确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得语文教学有更好地突破和进展,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到全新的知识。因为无法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目的,所以才导致教师无法确立更为正确的教学理念。
三、小学语文应有的教学转向
1.树立正确且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改革以及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校方就应该积极去响应教育部门所推出的任何教学改革,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来树立起更为正确、全新以及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2.改变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在学校,考试是所有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因为考试是一个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很公平且公正的考核。考试更能直观地表达出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对于考核的内容,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书本内容上的考试,因为以后学生接触到不仅仅只有书本上的东西。所以,将考核内容范围扩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发展和塑造。3.吸取优良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经验,教师应该遵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这样,既能学习到别的学校的教学模式,还能剔除掉自身教育的不足。从而也就进一步地完整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吸取别人的教学优点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也可以对教育学生有更好的研究和变革。
四、结束语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下,一定要顺应这个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当前的社会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使得学校更应该做出更好的成绩和变革,才能更有底气接受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的重重考核。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学校对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改革,才能使得所有小学生接受到更优良的教学。
简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捷,这就需要从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着手,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辫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一个时期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越来越实际,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学生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选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他们关心重视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有助于谋职。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而它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优患。难怪不少资深学者惊呼: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人文教育已陷人困境。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应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发展,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境界和事业境界。人文素质对人才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来说尤其重要。
而高校由于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随之而来的间题也日渐显露:不少大学生虽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在扑朔迷离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孤立无助;在成功面前,常无法自持;在遭遇挫折之际,又无力自救。有的步人社会后,很快丧失了理想和才情,人生的价值被欲望、名利所扭曲。物欲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缺乏社会责任、躲避政治、游戏人生等庸俗化的东西,在大学生中也不乏市场。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中文专业必考科目。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毋庸讳言,学生厌学、老师困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好像“高四”语文,好多篇目已经学过,不但没有文学的魅力,反而像高中语文一样枯燥,成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加之课程多任务重,对《大学语文》自然了无兴趣。任课老师则认为该课是非中文专业课,感到前途渺茫,一些高校,大学语文教师更是青黄不接。《大学语文》课程这种艰难困境和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如果不及时改变,那将是一种悲哀。
其实(大学语文》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科技交融、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良好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和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苦乐观、大局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个时期以来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创造财富、是否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的帮助成为了教育选择的标尺,因而导致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严重失衡,知识、智力、技能也失去了原本具有的意义,不再代表人的本质力量,而只标志个人获取物质财富的水平差异。可以这样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思想中最大的、也是最严重的缺失,它的不良影响如果得不到尽快的校正,必然对中国社会新的历程产生相当的影响。
大学语文课属于人文教育课。因此,教师是否在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了“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学生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开设该课程得失的根本。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从语文和人文内在的关联来看,语文就如同人文这条大河的一条支流。,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流徜于语文的河道上就会体现为一种尊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也只有在拥有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时,人们才可能意识到语言作为“存在之家园”的神圣与伟大,才可能会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地去亲近和热爱语言。反之,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在语文这里便体现为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缺失,即人们往往局限于工具论层面,只把语言当成一种简单的符号工具,一种实用性质的交往手段,这样不可能对语言和语文产生珍视心理,而且导致其对语言和语文的漠然,如此语文教育遭受冷落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中学语文课作为高考敲门砖的作用已经完成,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拿语文不当回事的现象便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自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之日起,大学语文就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危机,其中最深刻的,是人文危机,而最直接的,则是生存危机。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对知识的哲学思考,无法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从厚重的中国文化中体验人的尊严感和使命感;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要改进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语文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如果蜻蜓点水式地面面俱到,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面,不同版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内容,给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高等语文教育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语文的所谓“隐性能力”—文化认同能力、美的欣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决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修养、品位等。
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更侧重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大学语文教学则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篇目都是古典文学,选择文质兼美的篇目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诗词的初始意义和如今广为人用的现实意义。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强实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如组织晨读、读书协会、诗词协会、文化沙龙、讲座、演讲、辩论会、话剧表演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多媒体教学,。观看影视作品,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要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热烈、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所,除了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还应当注意把握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课堂轻松与严谨的关系。不能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而忽视了严谨思维的训练;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平等、民主的作风,与学生建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
应该说,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异于中学语文课,大学语文有着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与优势,我们相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有志之士的关注和推动下,必能取得成功与突破。
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在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中,职业化发展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与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1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方向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在充分满足各种职业需求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现代教育中,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特色给予高度重视。因此,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方向,需要以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引导,根据各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度独特的教学计划,将素质教育、社会发展需求、职业需求、就业需求和学生素质等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水平。目前,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课程形式相统一,从而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创新。通过一系列改革,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职业化方向,教学内容是必须完全脱离传统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职业的需求,从而实现教材的完全同步。
2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形式的职业化方向
现代教育中,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快速转变,还需要形成独特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具备职业特色,从而推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职业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形式应与各院校的主要特点相结合,如体育学院中语文教学形式的职业化发展,要以与各体育项目相关的语文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体育项目涉及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扩大语文学习知识面的过程中,注重职业方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职业目标更加明确,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在实践教学中,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形式的职业化方向,必须注重语文教学形式与院校特点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职业素养,推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形式不断创新。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形式方面的职业化方向,可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尤其是在进行职业教育时,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以有效加强语文教学和职业发展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艺术素养,从而促进教学形式的职业化发展。另外,在部分比较特殊的职业院校中,如旅游职业院校,需要对语文教学中的形式给予高度重视,注重教材的合理设置和应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设置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快速适应社会发展。
3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第二课堂设置的职业化方向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很多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都开设了第二课堂,在帮助学生增强综合能力和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第二课堂的设置具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等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职业化方向,教学必须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动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彻底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在我国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改革中,部分学校实行了戏曲社、篆刻兴趣组等学习团体的第二课堂方式,将兴趣作为最好的引导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新课改要求下,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但是教学对象,还是教学的辅助资源,因此,教学必须有效利用学生资源,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中,语文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生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制定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活、活泼和愉悦,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知识的不断拓展。
4结束语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极大联系。本文就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全面分析,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我国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水平快速提升,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文/彭红梅
摘 要:课程改革的今天,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已经成为每个老师非常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老师们已经改变了观念,理念上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处理,但是当真正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时,究竟该如何面对又都是一线教师的困惑,那如何对待课堂预设中随机出现的生成,让它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探索的。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预设与生成,教师运筹帷幄,会让语文课堂更显精彩。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五个年头了。纵观现在改革初期的课堂教学,教师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几近完美的教学,也是自己幻想能拥有这样的课堂效果。但总觉得课堂上少了些什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学和教师。预设、生成这些新名词也频频出现。
什么是预设呢?说简单点,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表现在课前、课堂、结果上。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何谓生成?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的特点为即时性、随机性,生成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这一理念的产生使一线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我也是其中一位。我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带着精美的预设走入课堂,如愿地完成预设任务,就如行云流水一样让人赏心悦目,但总觉得课堂上如果能随机生成一些亮点,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那就是锦上添花的课堂。所以,在预设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地把问题考虑全面,主观上竭尽所有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地抓住生成给教学所带来的契机。认真分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把“精心预设”看做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案例描述】
《登上企鹅岛》一课是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少年儿童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的所见所闻。主要介绍了在企鹅岛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企鹅,写出了企鹅的有趣和可爱。我设计的课堂思路是:先让学生观看白雪皑皑的南极世界和憨态可掬的企鹅,产生兴趣,再抓住重点词句解读企鹅可爱的原因,最后表达对企鹅的`喜爱。
实际课堂教学中,当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企鹅进行理解时,很多孩子都是对企鹅性格特征的理解,有的抓住词、句来理解,有的看画面来理解,有的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如,有的说我喜欢岛上最温顺的帽带儿企鹅、最漂亮的金企鹅、最凶猛的阿德雷企鹅……我又启发式地追问谁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礼貌的帽带儿企鹅会说些什么,凶猛的阿德雷企鹅看见我们会说些什么……根据我的预设,孩子们应该争先恐后地回答……但事实上只有一两个学生说,而且语言重复。我的脑子一懵,课前的预设、激发的一系列话语一下子不知从哪说起了。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班的“小喜鹊”(平时她的问题总是很多,而且课上就像只喜鹊一样很活跃,同时也很惹人喜爱,所以在这里我用了昵称)突然举起小手说:“老师,我想用表演的方法让大家了解凶猛的阿德雷企鹅。”()此时,我的头轰的一声,甚至头上都要流下了汗水,因为课堂设计中,并没有这个环节。顿时我陷入了短暂的抉择中,自己的思想在激烈地斗争,让她表演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让表演望着那恳切的目光,又有些于心不忍,而且这是公开课,一旦表演出错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也未必能完成教学任务。看着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在停顿几秒后,我做了决定,最终我选择了后者。我清了清嗓子,稳稳情绪,说:“好哇,真没想到你还想用表演的方式,表现阿德雷企鹅的性格。”
“小麻雀”欣然地走出座位,叫上几个愿意和她合作的同学表演。望着她们笨拙的动作,可爱的样子,在表演结束的时候,我率先给她们鼓掌,同时也博得了后面听课老师的掌声。接下来的课堂是行云流水,异常顺利,语言竟不是自己备好的,而是顺口而出,这节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
事实证明,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完全走进预定教学目标或设计,很容易身陷“山穷水尽”之境,但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而应善于接过学生抛来的“彩球”,迅速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找、铺设一条连接的台阶,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他们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他们就有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比如,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我错过机会,只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我想那也许也是一节不错的课,但课堂只觉平静得像一湖水。然而正是这出其不意的插曲,使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同时我根据预设灵活地作一调整,以此将计就计,让听课者看到了课堂的另一面,也正是这激发了我的思维,使接下来的课堂显得更加顺利。精心准备的预设就成为精彩的生成,使课堂更显生命的活力。
【感悟】
教学预设是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做准备,精心预设的内容不一定能全部生成,那是否意味着学生没有生成的预设就是没有价值?反之,“非预设生成”的内容是否就和你的预设毫无联系,完全割裂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预设的生成也好,还是未生成的预设,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难以预测”。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固然让教者少了些创新思维,而意料之外的突发奇想也是情理之中的。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错到对、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我们一线的老师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上“提倡生成”“期待生成”,不要“回避生成”“惧怕生成”,要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其次要摆正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于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最后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从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总体而言,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堂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在随机生成中绽放光彩,让每节课都因随机生成而变得精彩。
(作者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石桥小学)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1改变课程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直接就明确了要以职业技能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促使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往往重视技能性的课程,而轻视人文性的课程,尤其是工科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很多高校里一直是作为公共课来设置,甚至于有些院校还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设置,学生想选就选,不想选就不选。而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文化层次上要差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上也往往是落后一截。这时学生再以公共课、选修课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就更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一个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不应以选修课、公共课的态度来对待。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应列入必修课程,从宏观上首先确立它的地位,重视它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技能和人文并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精力主要是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所以我们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应针对他们多开设文史哲方向的辅助课程,便于大学语文的消化吸收。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应以文学审美为主,以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修养的培养作为学习要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培养学历高、文化低,知识多、素养差的“半成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也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法则。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的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懂得如何生活,学会正确的活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虽然重视人文性教育,但绝不是对技能教育的忽视或者不进行技能培养。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可以学习掌握本专业技能,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里也能学得某些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实际上在语文的教学里除了有人文素养的陶冶,还会穿插了部分技能训练。比如在写作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对学生将来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可避免地会写工作情况汇报等类型的应用文,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而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在教学里适当地进行人文和技能的双结合,比如写读后感既能培养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写作技能。总体上,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完善,职业技能的充实体现了个人素养的水平,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3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比较传统,少有革新。比如在讲解作品这一部分,一般是按照作家简介、作品赏析、作家总结三个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古板老套单一。所以学生久而久之会产生审美疲劳,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中可以多运用几种方法穿插进行,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现在高校里基本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比如讲解诗歌的时候播放一些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从听的过程里感悟诗歌的情感、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模仿录音去朗读作品。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过于单一的缺点,也能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之美。再比如讲解小说的时候,由于长篇小说很长,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大学语文课本里小说节选的部分还不足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信息,这时老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迅速掌握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调动他们的专业特色以丰富教学,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根据诗歌内容、诗歌意境画上一幅生动的画。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某些诗句、小说改编成歌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突出了他们的专业特色,还加深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印象,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以上只是借助外在手段来丰富大学语文教学,而在实际教学里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教师自己的方法来丰富教学。比如在讲解过程里可以穿插使用比较法、体验法、联系法、探索法等方法。如将多个作家进行对比,或者将多个作品进行对比,甚至进行古今对比,中外联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既学习了新的作品,又不忘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时,向老师反映学习起来很吃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文言文,有些字词学生不认识,语句也看不懂,很难理解作品内容,更难以对这部分作品产生兴趣。而目前全社会都处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里,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想方设法使同学们对这部分作品感兴趣。比如可以给他们讲讲古代人的生活,吃饭穿衣出行礼仪等等,使学生对古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稍微感性点的认识。然后再联系作品给学生分析作家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写作背景,这样就有利于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要学习的作品里去。
4调整教学重点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除了可以改变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是增强学生实践。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里,很多教材在选取作品时基本上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外国文学为辅,古代文学为主,现当代文学为辅来设置讲授内容的。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里也是主讲古代部分,略讲现代部分,主讲中国文学,略讲外国文学。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确实有限。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一般都只有32节课左右,课时的压缩也不可能让老师在课堂上有太多的发挥,做到面面俱到。尽管课时有限,我们也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的涉足面变得宽阔一些。所以我们应改变固有模式,尽可能地做到古代与现代并重,中国与外国齐举。我们不应把视野局限于某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培养他们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人格修为,而不是让学生只掌握了单一的知识点就大功告成。在这一点上就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要兼收并蓄,厚积薄发。此外,在大学语文课程里主要还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的部分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还应在教学里多加强学生读、写的练习,让学生多读书,多写作,以免造成只会空想,不会动笔的结果。比如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文章,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比方说,很多学生现在文体不分,连基本的常用文体都还搞不清楚。一份请假条包含几十个字但都还说不清楚请假原因,或者一份求职信不能恰当地介绍自己,甚至还错漏百出。更有甚者,连基本的写作格式都是错误的。还有的同学遇到要写的作业,通通去网络上下载抄袭,就算抄好了还存在一大堆错字。造成这样局面,不仅仅是大学生在中学里没有学好语文,还有身为大学语文老师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里不仅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要适当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适时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去锻炼,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给学生纠错。
5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目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虽然不少,但是教师水平却各有差异。有些大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抱着应付的心态来对待,而有些老师是临时抽调来上这门课,还有的老师是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跳板,为自己将来转专业做准备的,总之这支队伍是良莠不齐的。而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才能使这门课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被边缘化,不被抛弃。所以亟需建立起优秀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位老师都应具有认真踏实的教学态度、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身为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甘于奉献,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阵地上要站得住、站得久、站得稳。其次,做为通识课,大学语文教师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最后,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几十年如一日地按照老套路上课,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最新教学动态。比如同校教师之间可以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技艺;又或者多参加学术探讨会,与外校教师、专家共同讨论取经。这些都有利于开阔眼界,提升教学水平。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大学语文老师去积极探讨,认真学习。为了这门课的延续传承,更为了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我们责无旁贷。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