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优秀精选
- 工作总结
- 2024-06-06
- 106热度
- 0评论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道德绑架优秀精选(共16篇),欢迎阅读借鉴。在此,感谢网友“lee000”投稿本文!
那天遇见乞丐乞讨,便翻找兜里的零钱,刚好有三个五毛钱的钢镚。正要给乞丐时,有两位看着比较有钱的大妈凑了过来,一把将我的手扒拉到一边,一人给乞丐10块钱。我愣了一下,才把三个可怜的钢镚小心的放在那两张纸币上面。乞丐托举双手,不停冲两位大妈感谢,似乎没我什么事儿了。
也罢,我这人就这样,向来碰见乞丐,总是要表示表示的,至于乞丐理不理我,从未想过。我转身要走,就感觉有人扯住了我的衣服。回头一看,是那两位大妈。
找我有什么事么?我一脸茫然。其中一位叉着腰相当不屑地看着我,十分不高兴地说,我俩老太太都一人给了乞丐10块钱,你怎么才给一块五,你看合适么?另一位大妈也叉着腰,不时的附和。我完全蒙了,我这是遇见神了,他们三个不会是一伙的吧?想自己也算是“行善”多年,还头一次碰见这样的。两位大妈见我像个似的杵在那,便提高了嗓门,指责我没同情心,不善良,不讲公德。围观的人开始议论纷纷,但是最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要求我再给乞丐10块钱,否则甭想离开。好汉不吃眼前亏,我扔下10块钱后才得以脱身。
离开了很远,突然又听见两位大妈的声音: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样呢。得,我又罪加一等,我竟因为10块钱,把其他年轻人都给连累了。
一件根本与那两位大妈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两个根本与我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就这样神奇地变得有了关系。什么都甭说,我感谢那个乞丐!
林子大了,什么鸟人都有,你见到的,远远不及这世界存在的。
朋友养只小狗,平时宠爱有加,却从不带着出门。有一天,小狗一直蜷在客厅的角落,只是偶尔望望门口。朋友以为小狗病了,便将宠物店的医生请到家里为小狗诊治。医生随便询问了朋友几句,又摸摸小狗的.脑袋。小狗见到生人立马兴奋起来,围着医生转,还不时地汪汪几下。医生说小狗在楼上太久了,领出去遛遛就会好的。
朋友倒是听话,抱起小狗就去公园了。公园里有很多人,大家都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朋友。朋友看看自己怀里的小狗,心想,可能自己抱着小狗显得太另类,于是就把小狗放到地上。小狗第一次被领到公园,都谈不上兴奋,简直疯掉了,开始撒欢儿地蹽,见谁跟谁汪汪几声,还不时地钻到人的裤裆下,咬人家裤脚。有害怕的,特别是小孩子,都以为小狗要咬他们,一边忙着躲闪,一边厉声尖叫。
有人开始指责朋友,一个公共场合,怎么能把狗撒开呢,太没有道德,太没有公德,太缺德。不一会儿,围过来好几个人,你一言,他一嘴,无一例外,都在指责朋友。朋友满头大汗,抱起小狗转着圈不停地给大家作揖赔罪。朋友定下神来一瞧周围这几个人,有隔壁单元的李家大爷,有兄弟单位的王师傅,有曾经一起打过牌的张婶,有一起聊过天的赵大哥……都熟人。朋友差点喷血,他们昨天还带着各自的小狗在公园遛来着,今天竟责备起别人了。朋友无语,抱着小狗冲出了包围圈,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领小狗出来了。
朋友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我在一旁一直呵呵地乐。临别,我跟他说,那天可能是社会道德日。
高中优秀作文:道德绑架(通用15篇)
高中优秀作文:道德绑架 篇1
让座是一种尊重,但这并非是义务。
——题记
最近,某市新出台的法规中规定不让座者,司机及乘务员有权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就此规定,当很多人在赞同这项规定,认为是该好好整治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时,我只是内心在冷笑。绑架!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曾想起看到过的一部名为《搜素》的电影。主人公“白富美”叶蓝秋因不让座给老人而被人肉搜索,甚至是媒体曝光而引发出的一系列闹剧**。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能体会到她那被突如其来的癌症所击溃的内心?没有!我为选择自杀来结束的叶蓝秋感到悲哀。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但有时候,生活比艺术更复杂,也更真实!为什么这部电影被评论家们评为“最接地气儿”的影片,就因为它真实地反映出了这个原本的生活的社会。
那些赞同这条规定的人们,你们有多少人是真的内心高尚?又有多少人真的是总在给这些特殊人群让座?虚伪、做作,不过是随声附和的一群跳梁小丑罢了!
倒是想问问赞同的人,你们可知这是一种违法的行为?难道你们认为这种以违法的方式来对付不文明的行为是一种高尚,是一种光荣?愚蠢、无知!这种与立法的法治原则背道而驰无疑是一种道德的绑架!
单从法律上讲,当乘客上车后并买了票或是刷了卡,就是等同于与客运公司成立了一份合同,那么司机和乘务员就有义务把乘客送到指定地点,如果只因乘客不给特殊群体让座而拒绝为其提供服务,这就是客运公司单方面违反合同。且不说别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对乘客违约的侵权责任。所以从法律上讲,这种规定是违法的,是不合理的。
其次,那些要求别人为特殊人群让座的人,你们认为谁更需要这个座位?座位是让给需要的人而并非是特殊的人!我可不认为那些在公园里锻炼的不亦乐乎,或是追车挤着上车时腿脚利索的老头儿老太太比那些疲惫不堪的青年人更需要这个座位!哦呀,请原谅我用了老头儿老太太这样的字眼!
几十年前,胡适先生曾说:“自以为代表正义,就大义凛然,自己认定的主张是绝对正确的,而一切与我不同的见解都是错的。一切专断、武断、不容忍、摧残异己,往往都是从这种‘正义的火气’出发的。”
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那些赞同的人,去你的正义,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非他律,用这种规定来要求别人遵守道德,无疑是更大的不道德!
再有,你们不觉得这缺乏可操作性么?难道老师没教过制定计划前要先考虑好其可操作的范围么?哼,拒绝提供运营服务,说白了就是把人赶下车。如果乘客不下车呢?难道你司机就可以不开车么?那么其他乘客的合法权益由谁来保障?客运公司?还是政府?还是所谓的法律?不仅无法保障,还会让平等主体的经营者和乘客之间彼此对立起来。就因为让座这点小事儿,实在是不值得!立法的本意是缓和社会矛盾和纠纷,然而这个城市所出台的法规是在制造矛盾和纠纷,而非解决。这说明了什么?惰政!请原谅我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这个城市的政府,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一点小事就立法,这不是惰政是什么?这不是权力的滥用是什么?抱歉,这已经我所想到的最委婉的说法了。
作为政府,当城市出现这种现象时,应该去提倡某些做法而不是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这毕竟是社会公德问题,而不宜泛化为法律问题。法律并非社会秩序的万能调节器!如此规定,实在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泛法律化”的道德诉求,和法律取代伦理道德有什么两样?这更是加大了公民的守法成本,这不是一个好的政府应有的行为!
这样的规定同时也加重了司机和乘务员的工作压力,甚至是一个搞不好,就会影响到公交秩序,这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
自觉和倡导市政府在解决此类事件的主要手段,法律或许可以解决得了让座事件,但却无法解决让座的道德底线。
政府所谓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界定范围是什么?什么是弱,什么是强?在这一些列问题都未解决好之前,冒然用这种规定来约束人的道德,着实有些变味。其实“让座之争”更多的在于“换位思考”,并非是手段。
说得不好听点,这就是迷信权利万能的一种表现,这样规定所展现给我的是对法的不尊重。请记住,法是为权利服务,而非权力!
在这样的道德绑架的问题之下,不禁引发我们深思。所谓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早已变成了道德利己主义。一车虽小,人情世态却尽显其中。到底,谁才真正需要这个座位呢……
近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没买到坐票,老人在南充站被座位主人请了起来,之后另一位乘客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有媒体就此事进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5.1%的网友认为座位主人没有做错,只有2.2%的网友认为座位主人有点不近人情。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把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乘客。”我们乘坐一些公共交通工具时,总能听到这句熟悉的提醒。但是这能够成为要求别人必须让座的理由吗?尤其在动车上,每一位乘客在买定了自己的票后,就享有相对应的乘车权利。有座位号的乘客,是否愿意将座位让与他人,亦是一种可自由选择的权利。一些拒绝让座事件引发热议,甚至被打上道德的标签,不免有“道德绑架”之嫌。其实让座只是一种情分,却并非本分,对于让座与否又何必苛求呢?——吴语
在公交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动让座的行为,不管是老人还是孕妇,都可以在公交车上轻松得到座位,这是文明道德的体现。可是在动车上,却很少看到主动给老人让座的行为,这就暴露出一些人对传统美德的曲解和偏见。一些人认为公交车属于短线运送,让一下座位无所谓;而动车则不一样,让了座,就要站立很久,太辛苦,这也是很多人在动车上拒绝让座的原因。诚然,这些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能成为拒绝给老人让座的理由。让座是一种美德,不应分时间、地点,也不应分交通工具,只要老人有需要,就应该积极给老人让座,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在公交上让座,拒绝在动车上让座,是对传统美德的片面理解。——吴彩霞
坐自己的位置完全没错,但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应该点赞。在公共场合,遇见身体不适的年轻人我们都要上前询问一下,更何况是面对一位满头白发、身体抱病的老人。让座是一种礼貌,但没有必要把它绑架成一种法定义务。让座是应该的,不让座也不应被归结为不讲道德,毕竟平等享受有偿的公共服务是每个人的权利。
关于道德绑架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保守主义,认为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别人并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第二种自由主义,道德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不存在“义务”属性。第三种以偏概全,在遇到涉及到道德问题的.事件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并没有关注到事件背后的原因。
道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体现,是一种人性真善美的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用同一套标准要求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每个人享有一定的自由。
论当代中国慈善受到的阻力——道德绑架
慈善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也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它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社会的疏离和隔膜,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慈善”的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给予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其目的是做好事求善报。国外词义的翻译: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然而,当今慈善事业受到了“道德绑架”,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有困难者应当怎样求得别人帮助?行善者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行善?这些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白血病患者跪借百万
6月,24岁的莫向松带着14名同学跪在成都市武侯区新希望大厦门外,他们手中捧着玫瑰,身上缠着玫瑰,头上戴着玫瑰……写有“借我一百万,我打工还你一辈子”的标志牌,道出了此举的目的――希望打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以获得100万元的借款治
病。莫向松,成都某职业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级学生,去年11月被确诊患急性白血病。莫向松表示,目前养父母为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治疗了,前段时间有位热心网友建议他找富豪借钱。因为其就读于畜牧专业,所以把目光投向中国畜牧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莫向松说,手持玫瑰花目的就是倡导更多人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希望能够到借款企业去打工,慢慢偿还借款。下跪求借款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多日,舆论哗然。某门户网站的民意调查显示,有接近六成的公众认为:这不是借钱是“要”钱,是道德绑架;有接近三成的公众认为:为活命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用错了方式。换句话说,近九成人认为此举不妥。
裸晒下跪索捐
许智豪裸晒希望杀死癌细胞,下跪求富豪捐助100万,因为这两起事件,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莫向松“红”了。无数媒体追问他背后是否有人策划,他一直否认,后来却公开承认,的确有幕后推手王某帮他策划了裸晒、下跪。
一开始,虽说莫向松的举动存在炒作的嫌疑,但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挣扎的姿态,情有可原。现在他公开承认存在幕后推手,也就是说,“下跪借款”是一出精心策划的戏。即便身患白血病属实,这样的求助方式非但不能获得同情,反而会招致反感,惹来非议。可谓“索捐不成,倒蚀一把米”。
面对一出出闹剧,我们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援手,但
于此同时,也必须向各种各样的索捐行为说不,不论当事人是多么迫切需要救助。短期看,假如各种“索捐”都能有所收获,那对需要救助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长远看,对整个社会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则是一种摧残。
做慈善,是自愿主动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道德驱使。捐款行善,也是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且在严格意义上说,因为“索捐”而被迫的给与,不能算作慈善。倘若捐赠带上了“被逼”或者“无奈”的成分,显然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索捐”更像是道德勒索。
面对“索捐”,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显得十分被动。如果答应索捐者的要求,那多半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公然拒绝,则可能遭到舆论的谴责。事实上,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现。并不是富有的人就必须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对求助者“来者不拒”,同时,也不是有难的人,就有权利索取捐赠,并且大肆宣扬。 更严重的是,有能力进行慈善活动的人,面对“索捐”带来的各种无奈与困扰时,很难相信他还能加入慈善的行列。这对于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何尝不是憾事。
要让慈善发自本心。慈善的基础是自愿,自愿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强捐”都违背了慈善的基本准则。慈善是发自内心的博爱精神,是源于心灵的高尚行为,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的选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采用任何手段强迫捐助者捐款,发自本心的自愿捐献是慈善事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莫让慈善伤了爱心。慈善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其前提是真心,其动力是爱心。显然,“点名式慈善”“强迫式捐款”,非但不能献出真正的爱心,反而会让爱心受伤。慈善的本意就是号召人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是“心甘情愿”的奉献,“爱心”就变了质。一次慈善义举就是一场爱心雨露,但莫让“伪善”伤了“爱心”。
别用道德绑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那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求生欲望不能作为采取过激方式的理由,用道德绑架慈善并不合适。当慈善被道德绑架,人们看到的不是慈善的大善大德,而是攫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逼迫捐款,最大的危害是扭曲慈善精神。
维护慈善中的尊严。求生的本能让这2人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悯,但采取下跪这种“有失尊严”的方式求助是否可取?求助者不能因为“差钱”而失去尊严,施与者不能因为“不差钱”而伤害求助者的尊严。慈善是大写的字,背后有一个有分量的词汇,就是尊严。 打造慈善健康环境。用出位、出格的行为吸引关注,以获得救助,被要求行善者的尴尬和无奈正在于此。如果求助者寻求制度化的救助,能不能得到活命钱?现代慈善理念、慈善环境氛围、慈善制度法规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支撑。这需要慈善方的真诚和热情,需要受助者的理性和冷静,更需要社会的机制和责任。
有一种道德绑架,叫做“我都是为你好!”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会害你的”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这些话伴随着我们升学、择业、辞职、找男朋友、结婚生子的每一个选择,每当面前出现岔路口的时候就会听到。但有多少个“为我好”只是披着善意外衣的“必须按我说的做”。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为你好”,叫做因为爱你绑架你。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父母,都是希望能够把爱给孩子的。
然而,爱到底是什么?如果说父母真的都懂得如何爱一个孩子,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家庭制造的创伤?
我想我并没有权利去指责任何尽他们最大努力去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同样,我也没有权利去说服你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更好。
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把原来我们认定是“爱”的行为和语言,拿出来仔细觉察,甚至怀疑,也许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解答。
一、“我都是为你好”
为什么你却不领情?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听我的,你穿这件衣服真的很丑,换我说的那件出门!我说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你好!”
“你不要选绘画专业,出来肯定找不到工作,还是学计算机吧!我现在这么强迫都是为你好!”
“你赶紧考个公务员啊,等毕业了就可以进事业单位,多稳定,多好!我这么说都是为你好!”
亲爱的,你听过多少次这样的“为你好”呢?
有一种家长(妈妈或者爸爸),他们的确是倾其所有的对你好,他们每天醒来第一个想到的人绝对是你,他们为你做早餐,为你洗衣服,你上小学时他们会每天督促你写作业,载你去各种课外辅导班,你上中学时他们十有八九还在帮你整理书包,帮你收拾房间,帮你打理一切你不愿动手的事情。
可是很多时候他们的“牺牲”和“帮助”也许并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他们觉得你需要,你就是需要。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
说到这里我想讲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妈妈非常希望我可以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但
是买房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们就在这件事情上有了争执。最终房子我还是买了,可这个结果好像没有让我们中的任何一方满意。
我们彼此牺牲着,然后共同制造了一个我们都不喜欢的局面。
我想我们并没有谁对谁错。一个倾其所有,只为给女儿她觉得女儿需要的安全和稳定;一个尽心竭力,只为让妈妈放心的想到“现在我女儿终于有自己的房子住了”。可悲的是,在这件事情中,我们都不快乐。
她会觉得委屈,因为她的养老钱都给了这所“给我买的房子”,她甚至有一次跟我说她没有去看病,因为她觉得要先尽一切可能攒钱,来支付房子的首付;我也觉得很委屈,因为我也把自己银行卡上的钱一分不剩的拿出来付首付,在未来还要为这所“为她买的房子”赚钱,甚至要牺牲自己的一部分自由。
我甚至觉得很歉疚,因为我对他们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够安享晚年,能够在人生的中真真正正的为自己活一次。
可是现在他们没有更多的钱享受生活,我也因为要还房贷而无法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支持。就像我说的,我们彼此牺牲着,却共同创造了谁都不幸福的结果。
这就是权威型家长的困惑:为什么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却从不领情?
二、“我是你爸爸”
你怎么能质疑我?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结果?
这可能要从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哲学说起。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文化里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不得不死”,有多少的无奈和孤独?
我们的文化里总是在强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我们需要为了自己的家庭,家族,国家或者民族去牺牲自己。
可是那个弱小的“自我”又有谁替我们去完成呢?我们个人的梦想,我们不同于家族或者国家的愿望,又有谁可以去实现它呢?
其实说白了,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他们自己的家族和他们的父辈牺牲,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代代相传的自我牺牲。如今,他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希望我们可以去为他们的价值牺牲。
虽然不是所有家长都如此,但有一些家长们的价值观受传统影响很重,这种影响会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你“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我甚至觉得公务员这个职位就是被家长们炒起来的;
比如你必须跟什么样的人结婚-如果说结婚的男方必须有房,那么北京惊世骇俗的房价也肯定和岳母们有关;
比如你必须在什么年龄结婚-“剩女”这个概念在欧洲和北美都是闻所未闻的,它,也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甚至如果你是同性恋群体的一员,sorry,你可能会被逼着和异性结婚。
其实价值观单一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因为我相信在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多元也是逐渐形成的。
但可怕的是儒家文化里我们刚刚提到的“父权”。这样的父权,让沟通几乎成为禁忌。我的来访者们曾经无数次跟我说:我没有办法跟家长沟通,尤其是自己的父亲。
这个原因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跟你沟通的时候,态度永远是:我都是对的,你要听我的。那么这个对话怎么可能有流动?它最多只是一场两败具伤的说教。
写到这里,我想跟亲爱的你说明,我并不是想在这里谴责这部分家长。相反,我深深的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他们深埋在心底没有被完成的自我,他们该有多么的孤独,他们在这种“去个人化”的文化中,又放弃了多少跟主流不符的自我价值!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延续这样的自我牺牲,我们到底要如何给予我们自己的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爱?
三、“我从来都没有做自己”
你凭什么做自己??
我曾经在自己的团体咨询中问过小伙伴们一个问题:做自己和容许别人做自己,到底是什么关系?
一个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人,会容许别人做自己吗?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人,会容许别人做自己吗?
这些问题我并不知道答案。但当我做了并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人生选择,听到父母或者是周围人口中说出的“自私”两个字时,我不得不开始反思,到底什么叫自私,到底什么又叫做不自私?
如果说“做自己”意味着去表达自己最深切的价值,意味着表达自己全部的天赋,意味着找寻和实践属于自己的意义,意味着真实的聆听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意味着去自我完成和自我实现,而这些表达和实践也许并不符合父母以及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期待,那么这样的“做自己”到底是不是自私呢?
从前我学土木工程,因为父亲是工科出身,当了一辈子的工程师。现在我学心理学,因为它是我觉得能够发挥自己全部天赋,和实现我最深刻的人生意义的最好方式。在我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我跟父母的关系曾经一度紧张过。
当时妈妈说我自私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只考虑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却不顾及她和爸爸的担心和焦虑。可是亲爱的妈妈,你要我如何为你的情绪负责?你的焦虑,到底是应该由你来平复,还是由我来平息?
没有人可以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因为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跟自己的情绪共处。
当然我的确在那时候有很多跟她的顶撞和反抗,这些的确是我当时做的很差的地方。但回过头来想想,我甚至觉得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段叛逆和“自私”,需要那么一段跟家长和这个社会所有期待的分离,来完成自己。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我们当时的叛逆和“自私”,而是我们不断自我牺牲,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变成他们需要我们成为的样子。
并且总觉得这辈子都在为别人而活,并且同样要求我们的下一代说:“亲爱的孩子,我对你的要求,都是在为你好……”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实践中地不断延伸,很多都涉及道德这个视域。本篇文章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式的去分析这个课题;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案例,去分析“道德绑架”这一现象的实质和原因,以及其在社会中所映射出的轰动,带来的恶性循环。
道德一直被大家挂在嘴边,但道德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的全体到底要不要为道德去买单?道德是个名词,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产生的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如下:第一,在主观条件上,人必须有自我意识的出现;第二,在客观条件上,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使得自我意识能够分化,从而个体自我认识到自我的独特利益。就此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有了道德这把标尺来度量人与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修养和内涵,那么是否所有人都会来自觉维护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呢?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绝对地适用与一切情况,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践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教训。所以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自觉为道德做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引路人,往往由道德引发的纠纷,在法律面前又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引起了我们深思,为何我们自行树立的道德要被我们践踏,为此我们却还要想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去克制利用道德的行为?道德的出现本身是为弥补法律的不足,现在社会的现象反向倒戈,却想着怎样利用法律去制裁“道德的衍生品”。难得说是“法律”不想亏欠“道德”这么多年来的照顾?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
8月23日,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名年轻小伙因没有给抱孩子的女人让座而被其丈夫打耳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不让座行为和打人耳光孰是孰非上。大多数人觉得,应该把打人和让座区分开来看。一名自称是小伙朋友的网友说,小伙回家后跟他说了自己的遭遇,哭得很伤心,“实际上他是一个残疾人,
腿脚不方便,而且性格内向。那天他看到那个妇女抱着小孩,内心是很想让座的,可是他自己腿脚又不
一、道德的内涵
二、对道德绑架的理解
好,又没有其他人让座,于是他很无奈地看了那对夫妻两眼,不想竟挨了几耳光。”[1] 此事在微博和网络上持续发酵,引来关注目光无数。本来乘车是一个民事行为,只要他买票就有了坐座的权利,只要当时有空位在,这是合法的民事权利。让座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是他的义务。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他人,值得提倡,但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当事人不能用暴力去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啊。”有法律界人士说,不让座,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而打人,则是对他人权利的直接伤害。这是简单的是非和常识。不能因“道德”剥夺他的合法权益,这是“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民主社会的退步,是危险的,道德的裁判是一个的公心,这是一个人治社会的体现,一个社会怎么可只依靠一个的人道德判断来规范别人的行为呢?一个社会一旦失去对法律的尊重,也就不会有对人权的尊重。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几度波折,当小伙子面对怀抱婴儿的妇女没有让座,人们心怀不满,但是当小伙子遭遇暴打,人们的情绪变成愤慨和同情。当小伙子被曝腿不太好,事情就变得刺痛人心了。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案例说明了,对法律的尊重,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
所以我们必须用法律来监督道德,不能让到道德衍化成反常态的绑架行为。自律的行为也需要他律来作为引导,以防自律不严,滋生事端。那对打人的夫妇,就是带着正义的幻觉去侵犯他人权利,往往更加残暴。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
浅评“道德绑架”
雅安地震,举国悲痛。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奉献自己的爱心。然而,当爱心与榜单挂钩,与名利相关,这种爱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变了味。 你永远想象不到有多少无耻之极的人,你永远想象不到有多少舍生忘死的人。有人在笑,有人在哭。有人在生,有人已逝。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满口胡言乱语,有人抗震救灾流着血汗也不一定能踏上回家的路。这是一个多么糟糕又多么美好的矛盾。
我在微博上看过这样一条微博:是的,我也很关心四川地震,为死伤者哀悼,也为自己只有微薄力量感到痛心。但是地球依旧在转时间依旧过去生活依然继续,我只想干回一些日常的事情例如去吃个寿司饮个茶看个电影拿个首胜。居然有人回复我「四川地震你还有心情去喝早茶??」
关于这条微博上的情况我也有遇到过。
在一系列悲情或者感动之后,我们能否找到更多的方法来预防灾难的发生?再多的眼泪也挽救不了生命!相反,一味的煽情可能导致更多“道德绑架”现象的发生。灾区需要的'是物资而不是金钱!我实在不敢苟同那些数以万计的爱心捐赠是真正给予了受灾人民帮助,还是让某些黑心人士当作了利欲的温床!
关于“道德绑架”的现象实在太多,关于无动于衷的冷漠也着实不少。我们需要做的是悲情还是问责?不管哪个行为,有没有真正改变了什么?
铺天盖地的爱心汇演和募捐,之后呢?用地沟油的继续用地沟油?卖死猪肉的继续卖死猪肉?喝毒奶粉的继续喝毒奶粉?下次地震继续垮楼?生活依旧?难道我们的爱心平时都是积攒着的,到灾难来临时才来炫耀我们的爱心有多大?志气有多高?
现在的所谓爱心,难道就是少数人拿别人的钱装作慷慨?难道就是无聊人士拿捐款排行榜调情?难道就是庸俗媒体拿慈善来玩过家家?
这个春天已经很悲伤了,请别再来制造另一场灾难。浅评“道德绑架”
雅安地震,举国悲痛。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奉献自己的爱心。然而,当爱心与榜单挂钩,与名利相关,这种爱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变了味。 你永远想象不到有多少无耻之极的人,你永远想象不到有多少舍生忘死的人。有人在笑,有人在哭。有人在生,有人已逝。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满口胡言乱语,有人抗震救灾流着血汗也不一定能踏上回家的路。这是一个多么糟糕又多么美好的矛盾。
我在微博上看过这样一条微博:是的,我也很关心四川地震,为死伤者哀悼,也为自己只有微薄力量感到痛心。但是地球依旧在转时间依旧过去生活依然继续,我只想干回一些日常的事情例如去吃个寿司饮个茶看个电影拿个首胜。居然有人回复我「四川地震你还有心情去喝早茶??」
关于这条微博上的情况我也有遇到过。
在一系列悲情或者感动之后,我们能否找到更多的方法来预防灾难的发生?再多的眼泪也挽救不了生命!相反,一味的煽情可能导致更多“道德绑架”现象的发生。灾区需要的是物资而不是金钱!我实在不敢苟同那些数以万计的爱心捐赠是真正给予了受灾人民帮助,还是让某些黑心人士当作了利欲的温床!
关于“道德绑架”的现象实在太多,关于无动于衷的冷漠也着实不少。我们需要做的是悲情还是问责?不管哪个行为,有没有真正改变了什么?
铺天盖地的爱心汇演和募捐,之后呢?用地沟油的继续用地沟油?卖死猪肉的继续卖死猪肉?喝毒奶粉的继续喝毒奶粉?下次地震继续垮楼?生活依旧?难道我们的爱心平时都是积攒着的,到灾难来临时才来炫耀我们的爱心有多大?志气有多高?
现在的所谓爱心,难道就是少数人拿别人的钱装作慷慨?难道就是无聊人士拿捐款排行榜调情?难道就是庸俗媒体拿慈善来玩过家家?
这个春天已经很悲伤了,请别再来制造另一场灾难。
面对道德绑架,你会怎么做,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人。
“英国92岁的英国老太太奥利芙·库克居住在英国西部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父亲是军人。1938年,16岁的她首次参加慈善活动,售卖人造yin粟花为伤残军人募捐。1943年,库克的丈夫在二战战场上战死。她发誓,今后每年都参加慈善义卖,作为对丈夫的纪念。
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年11月“阵亡将士纪念日”,她准时出现在布里斯托尔一座教堂前售卖人造yin粟花。从一个小姑娘,成为了一个老奶奶。”看到这段新闻我们脑补的画面都是温馨美好的,世界充满爱的景象.可现实却是......
库克总共卖掉大约3万朵花,并长期向数十个慈善团体捐款,几乎用去所有的养老金。
然而今年5月6日,人们在布里斯托尔的埃文河谷中发现了她的遗体。目击者看见,库克在著名的克利夫顿悬索桥附近山崖上借助一个梯子越过围栏,跳下河谷,自杀了。她说,她再也受不了来自慈善机构的无穷无尽的索要。
可以说是慈善机构变相的逼死了这位善良不忍拒绝英国老太太,而类似这样的道德绑架在我国也并非少见,天津爆炸事件后,明星艺人商界大亨等纷纷捐款,可有些网友却发现马云并没有捐款,还跑到马云的微博大肆宣扬.”那么有钱为什么不捐款””首富就该捐一个亿”等等言论,也有网友面对他人对马云的逼捐提出质疑,网友评论称这些人是在道德上绑架马云,感叹这种行为在中国似乎越来越流行,痛斥这是一种勒索.
各位亲们,难道这种道德绑架只有出现在新闻里么?
你上吐下泻浑身虚软费力的走出医院坐上了回到学校的公交车,刚做了一站地,上来七八个人,这时有个人对你说小伙子,没看见这儿有老人么,赶紧让个座啊,这时的你根本自顾不暇却被人不懂礼数没有给老人让座.让座了难为自己的身体,不让座却又接受不了旁人质疑的目光与对自己的拷问,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的道德绑架么?
还有一种人,总是一副体恤他人的样子,你的手机被偷了,你向他哭诉,他
却跟你说哎,都是生活艰辛啊,小偷如果有办法的话,也不会去当小偷啊,谁愿意提心吊胆去偷呢,大家都不容易,体谅体谅吧.看似这句话有道理,可难道我被偷了,还要去感激小偷么,这样的道德绑架你没见过么?
道德绑架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特点就是慷他人之慨.
凡进行道德绑架的人,基本都源于自身逻辑混乱,简单来说,就是自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
总之,道德是用来律己的,而不是用来律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重要,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己所欲亦无需强加于人.
父亲因救了自己的孩子没来得及救另一个孩子,人们怒了。前段时间周立波事件,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词叫“道德绑架”,说的是一名女子被自己亲生父母抛弃后被养父母抚养长大,节目中亲生父母出现了,但是女孩拒绝相认。于是周立波就说女孩心胸狭隘,说她应该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不会幸福。节目一播出,引来了无数网友对周的谴责。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公交车上,即使你大姨妈来了很难受,也要强逼着给老人让座,因为他就这样站在你身边不走。下面这个故事讲得是两个小孩一同掉进了河里,父亲选择救了自己的孩子,而另一个孩子却溺水死亡,于是人们就开始谴责他。当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在水里,你救谁?这个父亲的答案让所有父母深思。
在一条小河边,一对父子在钓鱼,随后一个陌生孩子走了过来,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玩了起来,正当这个父亲钓得入神,突然扑通两声,两个孩子都掉进了水里。孩子的爸爸赶紧丢掉鱼竿,冲到了两个孩子落水的位置,两个孩子都在水里挣扎,陌生孩子的母亲也出现在河边,但她不会游泳,一个劲儿地喊“救救我的孩子!”不由得多想,男人跳下水,游向了自己的孩子,当他将自己的儿子拖到岸边,再返回去救陌生小男孩时,陌生孩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当陌生小男孩被捞出时,小男孩的妈妈在一旁痛哭:“我的孩子本来只要他一伸手就能抓到,没想到他游去救了自己的儿子,我的孩子离岸边近,他救完我的儿子肯定能来得及救他的儿子 ……”
当这个父亲抱着自己获救的儿子备受谴责时,他含着泪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违背自己的心,孩子是自己的肉,放弃自己的孩子去救别人的孩子,大多数是被社会道德所绑架,一个连自己孩子都不能保护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我宁愿做一个好父亲,也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违心的事情。我愿意接受大家的谴责。”
时常见到公车上老大爷、老太太一上车就有意无意地让年轻人让座,否则就是恶言相向,甚至殴打,谴责对方不道德;火车上一家三口带了小婴儿,他们买的是上铺,由于不方便就占了下铺年轻人的座位,当年轻人说自己市提前两天排队买票才得到的座位而要求他们归还座位时,这对父母就谴责年轻人没爱心…… 做好事固然要提倡,但是”道德绑架“,作为父母的我们,绝不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我也时常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世上没有人应该帮你,也没有什么事情理所当然。当你在街上摔倒了没人扶、当你被扒手偷东西没人提醒、当你走丢了没人带你回家、当你被同学欺负了老师没及时阻止……请不要谴责别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想着别人会帮你。总想着别人帮忙的孩子,他们容易带着依赖的心思,这样的孩子心智得不到成长,他们也永远不能真正长大。当孩子知道了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独立。
“Listen to my heart”(听从自己的内心),不为别人而活,不被别人的眼光和言行所左右,活出真实的自己。这也是文章开头那位父亲的想法,而作为父母,我们要告诉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尽力给别人提供帮助,但是不应该被道德绑架自己的人生。
乔布斯的这段话一度被誉为经典,这也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幼儿教育专家小编,送给各位父母的: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确实有时候是自私的,只想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孩子,而对于别人,对不起真的想不到那么多。在这里不是说让大家不要帮助他人,强调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我们是应该帮助他人,但是问题是在没有那么多精力下,我们也不想牺牲自己去保全别人。就像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几名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溺水老人,自己却被淹死了。明知自己不会水,下去就是送死,一命换一命的事情我们真的不提倡。所以,请时常记得告诉孩子,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为别人而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幼儿教育专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立即通过本站版权申诉渠道提起。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和规范的总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古人云:“德,国家之基也”,“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公民良好的社会公德为支撑。桓宽在《盐铁论〃孝养》中说:“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孝经〃天子》中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暂缺例子)
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决不是抽象的善恶观念,它的内容与评价标准总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在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确乎存在着人类关于道德现象的共同的基本准则。道德主要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动机活动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道德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广泛的多。
明朝学者吕坤在《呻吟语〃论道》篇云:“五刑不如一耻。”道出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中国古代道德是一种高于法律的社会控制手段。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即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道德在历史上,在当今,在任何时候都在与法律进行着相互渗透。法律也总是体现着一定的道德经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献”。共分为社会公德(义德)、职业道德(忠德)、家庭美德(孝德)、个人品德(仁德)四个部分。 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记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没有道德的人间,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我们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收获的是友谊和尊重。这是一份无形的财富,这是一笔沉甸甸的无价之宝。把道德作为根基,我们的生命之厦会更稳固,携诚信上路,我们的生命之旅会更加多彩!
道德犹如一潭清澈幽静的湖水,宁静,淡泊,美丽,它以自己朴素而又整洁的面容,向人展示自己的美丽。可就是这样一潭清澈幽静的湖水,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 再次踏上征程的时候,携诚信上路吧,让我们这一路始终与道德同行!
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文起来的重大举措。《纲要》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
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把加强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构成的公民道德假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运用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实践性。
那么,如何切实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呢?
首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低起点,小视角”开始。“低起点”就是以社会道德的最低层次——社会公德教育为起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小视角”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低起点,小视角”的道德建设,不仅使社会公德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而且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重视公约、行为准则等制度化建设和制度约束。公约、行为准则、制度是社会公德的具体化,并且引导着社会公德的向前发展。公德教育属于正面教育,但属于软约束,而制度则是硬约束,前者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后者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再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注重加强道德监督,道德监督的主要形式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对于抵制不道德行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人们的活动总是由思想支配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的行动各异。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向导,才能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理想境界。公民道德建设正是提高人们自身素质,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反映了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必然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中。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和规范的总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古人云:“德,国家之基也”,“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生活在新疆乌鲁木齐达丰社区的吴玉兰老人,坚守诚信,拾荒还债9年,终于在75岁那一年为死去的丈夫还清了全部债务。 26岁时,吴兰玉来到乌鲁木齐,事隔6年后,不幸就降临到了她头上:先是26岁的儿子患上尿毒症,1995年老伴又被确诊为肝癌,仅仅过了3个月,老伴就走了。留给吴兰玉的,只有巨额欠款。对于一位文化并不高的古稀老人,在丧子、丧夫等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坚守诚信做人信条的着实少见。吴兰玉老人面对重重困难,不等不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还清“巨额”债务,以自己坚毅、倔强和执着行动,谱写了一曲诚信之歌,彰显了诚信道德的光辉和“美丽”,为我们树立了崇尚信用的社会榜样。
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决不是抽象的善恶观念,它的内容与评价标准总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在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确乎存在着人类关于道德现象的共同的基本准则。道德主要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动机活动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道德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广泛的多。明朝学者吕坤在《呻吟语〃论道》篇云:“五刑不如一耻。”道出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中国古代,道德是一种高于法律的社会控制手段。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即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献”。共分为社会公德(义德)、职业道德(忠德)、家庭美德(孝德)、个人品德(仁德)四个部分。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都离不开诚信。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讲信誉的事情并非少见。良好的信用是一种品行和声誉,也是一种准则和责任,还是良好社会生态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吴兰玉这个普通的老人,用自己经历演绎的诚信,充分体现了平凡人的可贵。同时,信用还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如果有更多的人像吴兰玉老人一样,践行这一品行,维护这一声誉,遵循这一准则,履行这一责任,我们的社会势必会多一些和谐,我们的生活也就多一些安宁。
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记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
全面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心情灰黯,苍白,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快。也许我们只是路旁的一株小草,无法如鲜花般迷人灿烂;也许我们只是山间一条不为人知的清泉,无法如大海般浩瀚奔腾;也许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平常之人,无法如伟人般惊天动地万人瞩目,但也绝不可丢弃诚信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一诺千金。是无数像吴玉兰一样的人,用宽广的胸怀,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无数像吴玉兰一样的人,历经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对待自己,方正严明。
没有道德的人间,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我们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收获的是友谊和尊重。这是一份无形的财富,这是一笔沉甸甸的无价之宝。把道德作为根基,我们的生命之厦会更稳固,携诚信上路,我们的生命之旅会更加多彩!道德犹如一潭清澈幽静的湖水,宁静,淡泊,美丽,它以自己朴素而又整洁的面容,向人展示自己的美丽。可就是这样一潭清澈幽静的湖水,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 再次踏上征程的时候,携诚信上路吧,让我们这一路始终与道德同行!
让我们都做诚信的人,让我们呼唤诚信的春风吹绿每个人的心田!因为诚信是生命中最绚丽的色彩,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漠古今,那一点浩然正气,千里快哉风! 听!有个声音大声地说:道德是做人的准则!有个声音真诚地说:这世界需要新的道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这世界才会有美好的结果。让我们同祝道德之河永远奔流,让我们共唤诚信之歌永远唱响!
在演讲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平心而论,大家觉得自己算的是有道德的人吗?
何为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常言道: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人们对高尚的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常常促使我们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行为。不得不说,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让社会群体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籍籍无名的普通人,还是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都无时无刻的处在道德的约束里。但是,这种道德的约束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于对他人,是否真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试图批判我们眼里的所谓的“不道德”言行时是否又真的站在了一个客观的角度,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在无意间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
还记得8.12天津爆炸案吗?在当时这场爆炸事故引发了强烈关注,网友纷纷在网络为天津祈福,当运送遇难武警官兵的车队驶过,民众甚至自发停车鸣笛送战士们一程。许多公众人物也在网络自发组织为天津祈福捐款活动,从13日起,成龙、范冰冰、李晨、黄晓明、Angelababy等明星率先为伤者捐款,随后郭德纲、张馨予、唐嫣、韩红等人也随之发起了捐款行动,向伤者和牺牲的消防战士家属施以援手。众明星及全国各地心系天津的热心市民为天津捐款的行动被网友称赞为“正能量”,但也出现不少负面事件,不少公众人物就遭到键盘侠的网络“逼捐”,其中尤以阿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为
甚。不少网友跑到马云微博底下留言,指责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甚至还有一些过激的言论,比如“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以至于,在马云7月29日更新的一条微博下,30569条评论中,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网友关于“网络逼捐”的争论。对于这场微博里的口水战,一部分媒体以其彰显了国人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为题大加赞扬,而更多的媒体和公众则斥责其为一场典型的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这两个词并不晦涩难懂,但对这两个褒贬极端的词进行组合,我们又有多少了解呢?百度百科对道德绑架的定义是这样的: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一般是一个群体思想道德低下,认为资源多的人就必须帮助资源少的人,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顺带达到了自己帮助别人的虚荣感。从这定义里我们看到了什么?道德只是亮丽的幌子,出发点不过是以掩盖心里的阴暗。自己无力而为,却对他人强加高标准的要求,甚至进行言语上的抨击,行动上的强迫,这完全不是道德二字的真正含义。在当今社会,我们推崇道德,敬畏道德,所以似乎给人一种假象,只要打着道德的旗号,我们能够只看新闻标题,就对新闻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对当事人随意谩骂、恶意攻击,甚至人肉搜索,人身侮辱。没有谁可以主宰别人的选择,用道德qian奸他人的自由意志,根本上是社会文明的倒退。
从深层次而言,是什么造成了道德绑架呢?当今国家和社会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舆论宣传方向总是把道德看得
很重,无论如何,在批判的最后,总要辩证法的来一句:“但是多数人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普通人还是需要做好事的。”这句话说多了自然弱势群体就会把礼让当成理所当然,即使自己做不到,他们也会把这种心理投射到更具有能力的人身上,渴望借助他们的能力实现自己做好事的精神需求。毫无疑问,公众人物的确是具有比普通大众更优越的经济条件,也更有能力凭借自己的行为去带动去影响普通大众的行为,但是,公众人物也只是芸芸大众的一员,他们也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
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公众人物在表达自己个人感情的时候和普通人的确是不能完全一样的。因为公众人物是公众的偶像和粉丝,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公众人物必须在公共场合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应做的是以己之行弘扬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影响力对大众的行为强加约束,形成另一种错位的道德绑架。譬如周立波曾在节目里,让一个女孩子跟亲生父母相认。女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请上台,并被周立波一次一次用语言攻击,甚至动用道德,亲情,看似合情合理,但为何女孩子却并不想与亲生父母相认,这自然也就造成了不一样的分歧!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女孩最终不肯与父母相认,必然有她的难言之隐。没错,亲生父母确实最大,但作为一个主持人有没有想过女孩子的感受呢?而周立波却只是一次次的用道德,用亲情来逼迫女孩与父母相认。整个事件对这个女孩又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且不谈,周立波完全以其个人的影响力制造一种一人领道,众人跟风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
公众意志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个人的选择似乎没有坚持的意义,换句话说,是整个社会替我们做出了选择。
道德绑架是双向的,我们可能在无意中以道德绑架他人,也可能因道德压力迷惑个人选择,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和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我们不能忽视道德在人类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矫枉过正,一切事情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道德为唯一标准随意评论。谢谢大家!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1】
摘 要 道德绑架法律是指社会一部分民众打着道德的旗号,通过强大的舆论力量来胁迫他人不得不履行或终止一定与道德的基本价值相悖的行为。
道德绑架法律的影响之深远现在我们还无法估量,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道德绑架法律现象的不断蔓延不仅仅对于法学理论界,甚至对于司法实践领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予足够的关注。
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不论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对于实现司法公正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道德绑架 舆论压力 司法公正
一、道德绑架法律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网络平台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引发公众舆论的社会热点问题,现在却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并影响愈加广泛。
这种“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我国司法监督机制的完善;但是,另一方面却出现了道德绑架法律的现象,为我国新闻媒体的正常运行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为实现司法公正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8月的某个上午,石家庄某公交车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拄着拐杖上了车。
老人不顾前边乘客给让出的座位却径直走到对着后门的一个座位前,要求座位上的女孩儿让座。
因为当时女孩儿正戴着耳机听音乐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身边的老人,这位大爷见女孩儿没反应,便一边推女孩儿一边破口大骂。
被莫名推搡后,女孩儿很不满意,后摘下耳机才明白怎么回事。
见女孩儿无动于衷,老人居然一屁股坐在了女孩儿腿上。
女孩儿恼羞成怒,拿出手机准备拨打110。
司机见状将车停靠在路边,在同车乘客的纷纷劝解下,老人和女孩儿的争论才得以罢休。
无独有偶,3月13日,河南郑州89路公交车上,一名约60岁左右的老人上车后站在一位年轻女孩儿身后暗示为其让座,女孩儿没有反应。
随后情绪激动的老人便对女孩儿大暴粗口,进行语言攻击,最后即将下车的老人居然拽着女孩儿的头发拳脚相加。
每每类似事件发生后都会在网络微博上持续发酵,引来较高的关注度。
本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也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要求,道德与法律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不具有强制性。
不给老人让座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其他一切个人以及组织机构都无权通过强制措施来迫使他人让座,谁也没有权力以暴力来要求别人遵守道德。
没有让座,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权利,但对他人实施辱骂以及拳脚相加则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就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而不是道德僭越于法律之上,道德一旦大于了法律就会呈现公民漠视法律的局面,道德还需要法律来监督,否则让道德衍化成反常态的法律绑架行为就会使道德丧失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一个“座上”的人,没有注意到旁边的老人则会惶恐,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冠以“不道德”的称号出现在媒体上,成为广大网友抨击的对象。
而那些没有被让座的“老人”则会更加嚣张,不仅要坐,而且还要挑座,一旦不满意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
这样,道德似乎已凌驾于法律之上,社会秩序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二、道德绑架法律的深入影响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工作进行不正当干预的影响逐渐加深,社会公众高涨的道德义愤以及广大网民先入为主的直觉式价值判断使得司法工作人员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无形中给司法活动的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了负面干扰。
司法活动是司法工作者严格按照法律精神的指导进行的,不应该受到社会舆论和民众道德判断的左右。
本文基于道德舆论对司法审判工作的影响就下面案例切入进行探讨。
事情发生在月某日深夜,行为人药家鑫驾车不慎将被害人张妙撞伤,但其因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将受害人连刺数刀致其死亡。
随后,行为人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当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次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开庭审理,最终行为人药家鑫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死。
之后提起上诉,但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
同年6月7日,药家鑫被依法注射执行了死刑。
药家鑫案是最为轰动的刑事案件之一,媒体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首先,就案情而言,涉及到了交通肇事,后又涉嫌故意杀人,其犯罪性质之恶劣、犯罪情节之严重大家有目共睹。
其次,就舆论焦点而言,肇事者大学生的身份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深度反思;同时,行为人与被害人的社会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开着车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个是社会服务行业的弱势群体,这样的反差吸引人的眼球,符合当下舆论的关注点。
因此,舆论哗然,各界人士争论不休也是不足为怪。
药家鑫最终被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将死刑复核权收回,从此以后我国对于死刑判决尤其是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可谓是慎之又慎。
我国《刑法》规定如果不是必须应当被立即执行的死刑的犯罪分子,就可以被宣告适用缓刑。
对于药家鑫一案的死刑立即执行无疑是受到了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社会民众直觉式的道德判断严重影响着司法判决,司法独立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社会舆论压力。
三、维护法律权威,实现司法公正
民众、媒体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社会普通力量对司法的监督可以有效的扼制不断膨胀的权力,有效保护公众的合法利益,所以倡导社会监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当下道德绑架法律现象的不断蔓延正是社会监督权利滥用的恶果。
当舆论足以左右法官专业判断的时候,法律就会被彻底架空,一种大众司法就会随之出现。
在具体个案中,当舆论的观点不同于法官的专业判断,而舆论的力量又足够强大时,就难免影响法官在审判中公正裁判,甚至可能使法官产生一些偏见,做出具有倾向性的裁判结果,这就必然对一方当事人不公平,实体公正难以实现。
同时也破坏了程序公正,大众司法的存在一定会加速或是延缓司法审判,破坏司法程序的内在机制,这不仅会影响裁判人员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和对证据的专业判断,还会使裁判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受到质疑。
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当司法程序受到社会舆论不良影响时,那司法公正全面实现就无从谈起。
(一)扼制民意的不正当干预
不论是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司法活动,都会受到民意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预。
在司法公正和民意干预这场博弈中,同时做到既满足社会民众的意愿又符合法律的实体和程序公正结局恐怕往往不很完美。
因此在肯定民意对司法公正进行社会监督发挥着有力作用的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民意滥用影响司法独立这一不争的事实。
司法实践中,民意应当被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既要发挥促进的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还要不影响司法独立原则的全面贯彻。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限制,就会在无形中助长民意不正当干预司法实践的气焰,那么司法的独立性就无法保障,司法公正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二)杜绝新闻媒体的横加干涉
人们获取信息的众多途径中新闻报道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同时新闻媒体对司法实践的横加干预所引发的新矛盾就无法避免。
在西方国家传媒权被称为“第四种”国家权力,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并列,这就对媒体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是传媒权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国家权力,传媒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通过传媒公众对于社会信息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广大民众参与权的行使,传媒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反映了舆论对社会的监督。
参与到了社会信息会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这一媒介传播给不同的人。
“在这一过程中,传媒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引导了大众的参与权。
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作用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新闻媒体的法律规制还很匮乏,很多案件都会被新闻媒体无节制炒作,当案情被倾向性的大肆渲染后难免给大众和裁判者造成一定诱导。
因此,对媒体新闻进行立法约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专门立法的出台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立法对新闻媒体进行必要的法律限制,以控制新闻媒体的不当报道,影响司法的公正性。
四、道德绑架泛滥下的法律救济
道德绑架法律现象肆无忌惮的蔓延势必会给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协调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我们必须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立法
首先,要完善对道德绑架行为的处罚规定,严格打击性质恶劣的道德绑架行为。
公交车上的“被让座”,明星等公众人物在自然灾害后的“被捐款”,以及民营企业家不计其数的“被求助”等一系列道德绑架事件中总是有人以社会公德为借口,以行善为幌子,实施一些其实并不道德而且还涉嫌违法的行为。
以公交车让座事件为例,不但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从法律角度而言还涉嫌故意伤害、侮辱、猥亵妇女。
所以在立法上,在避免走极端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力度,而不该仅仅以道德谴责来治理道德败坏,否则势必会助长社会“伪道德”的嚣张气焰和不正之风。
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道德绑架行为,更应该上升到刑事处罚的高度,保障国家法律的权威性。
(二)严格执法
这里的严格执法主要是针对司法工作人员而言。
网络媒体、大众舆论对司法审判工作的不正当干预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司法审判工作者承受得住社会舆论的.高压,争取不受各种媒体报道的影响,做到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分析判断相关证据,严格遵守相关法律。
司法独立原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原则之一,同样也是解决道德绑架问题的必要手段。
在面对复杂的外界舆论干扰时,作为司法审判人员,应当严格坚守司法独立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同时,这也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力配合,应当树立现代的法制意识,充分信任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尊重法院的判决结果。
再之,加强司法信息的公开度也必定会降低舆论的炒作力度。
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钱呢?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的比别人多呢?马云的财产有自己分配的权利,网民又有什么权利凌驾于道德之上去指责不捐的人呢?难道捐的多的就比捐的少的有道德吗?我们就先来看看,什么是道德绑架。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
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自愿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诉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高调公开的慈善策划,与道德捆绑的求助活动,也许在短时间能起到放大爱心、扩大关注的效果,成功于一时,但是伤害的却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试想,哪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会给公司正常运作秩序带来影响不理性的“寻善”活动,终将阻碍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之中,健康的慈善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愈加重要。现代慈善理念、行善积德的氛围、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赠平台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坚强支撑。这既需要慈善方的责任、热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诚、冷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与理性。
此外,还应该明确:慈善只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既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更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1、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这个词虽然听起来与我们来说十分遥远,却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因为你是……所以你应该……”像这种以自己的主观认知,来约束别 人做一些类似圣人所做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
因为自己是年青人,是否就应该给老年人让座?这个问题曾经在微博之中引起轰动,反响强烈,年轻的网友们纷纷晒出了自己对此事的不满,以及自己曾经被迫让座的经历。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优良传统,如今有那么多年轻人对老年人让座而感到不满,算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视频中的老人因为年青人不肯让座,一个老头就指着他骂,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其间不乏推搡,拉扯等恶意举动,最后年青人没有办法才向老人让座。视频中年青人显然是身体有些不舒服,才不能给老人让座的,老头一直很强势,很无礼,表现得比一个年青人还壮实些。由此可鉴,网友们对让座给老年人的不满是有原因的,获得如此反响,恰恰证明了此类事件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鲜见。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道德绑架这个词被多次提及,道德的定义应被重新审视,。像不给老年人让座,这种实质上就是不尊老的举动,是否违反了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本身就无明确的定义,其在我们的意识中,是主观且独立的。所谓道德,本身就与自身的素质,性格有关。道德的高低,造就道德底线的不同,所谓道德底线本身应由自身的素质来定,而不是以古之圣人为模板,醚让别人来生硬模仿。并且,道德底线虽关乎素质,但并非具有法律意义,何以来约束绑架他人?
当然,自身的道德底义自已是要坚守的,但拿来约束别人就不对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是他们的自由,限制了自由,谁都会难受的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小学时便学过的道理,应以此话约束自己,拒绝道德绑架。
2、道德绑架
少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了,山顶冷不冷?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即以圣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道德绑架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时时发生。比如说公交车上一定要给老人让车,富裕的人一定要捐钱要救济他人等等。
尊老爱幼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让位是好心,却不是必须的责任,倚老卖老逼迫别人让位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反而得到别人的唾弃和嫌恶,以及别人捐不捐钱由别人的意愿决定,即使不捐钱是不道德的,那强迫捐钱的行为难道就是道德的行为?
所以不要站在所谓的道德高点去批判别人,指责之前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符合这套所谓的道德准则,以高标要求别人,自己却也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实在是不要脸的两面派,不要再突出自己的“高尚”了,秀儿们,不要让道德成为他人的负担。
韩愈有言: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也。
道德不是义务,我们提倡道德,但不提倡道德绑架。道德应该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善意,而不是在别人强迫之下受伤害,本应该是社会一股良好风气,此时却成为束缚他人的枷锁。
3、被绑架的,是人心
生存在这个快速更替的时代,约束的东西自然越来越多。万物得到一定的约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过分的约束,甚至是变了质的约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正如道德绑架。
什么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是一种以道德的名义过分约束和左右他人的行为。相信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或看到过类似的场景: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看上去似乎真的没什么不对劲,让座的人考虑到老人站着不方便,出于好心所作出的本能行为。但是每一个结局都如此圆满吗?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件事例: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乘坐公交车,当老人将孙子安置在空位上了之后,站在了一个坐着的年轻人旁边,盯着他。年轻人实在受不了,将位置让给了那位老人。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被过分约束和被绑架的不是道德,是人心。
看来善意的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圆满。
在道德绑架面前,善意显得那么可悲可哀。英国曾有过这么一位著名的慈善家Olive Cooke,遗憾的是她已经告别了世界,是以跳桥自杀的方式。在她的一生中,她尽心尽力地为慈善事业作出奉献,坚持卖了几十年的手工塑料花,为皇家退伍军人协会筹款,还捐助了二十个慈善机构,甚至连自己的退休金也捐赠了出去。我们都以为,善良的人应当是为众人的祝福和敬意所包围着的,但是,这位善良的奶奶每月接到超过两百封要求她捐款的邮件以及电话。“我已经付出太多了,我再拿不出更多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在人性的丑恶面前,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无力。直到她所有的积蓄被掏空,甚至连她寄给儿子的二百五十英镑失踪了的时候,道德绑架彻底切断了她最后的希望……老人尽了她的所能,人们却还在背后说她捐的太少。道德,没有被绑架,被绑架的,是人的心,而绑匪是人心中填不满的欲望。
或许你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并不是他们真的不想反抗,而是他们反抗过后,换来的并不是理解和接受,而有可能是更加刺耳的说辞和抨击。道德,它一直都在,但是人心,却会为欲望和利益所迷惑,成为它们的奴隶。
面对道德绑架,我们要敢于说出那一声“不。”面对被道德绑架的人,我们不要成为那所谓的旁观者和键盘侠。人心的欲望可以把人变成魔鬼,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真挚的善良和无私存在,仍然有理智和理解存在。正如前面说到的那个让座的故事,后头是有一位老大爷将位子让给了年轻人,说道:“我下一个站就下了。”后来老大爷站在那位老人的孙子旁边,盯着老人的孙子看,老人的孙子也受不了了,将座位让给了老大爷。
其实,道德没有被绑架,被绑架的是人心。用道德来约束自身,是圣贤,用道德来约束天下,是贼寇。
4、道德绑架
“你跟小孩子那么计较干什么”“你怎么还跟老人家吵架呢”“大家都不容易互相体谅吧”类似于这种话已经随处可见,不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
小孩子去表哥家里玩,非要人家架子上的手办模型,那都是表哥辛辛苦苦攒下的,自然不会那么轻易给出去。小孩子哭闹不已,孩子父母说:“不就几个玩具吗?干嘛那么小气。”但表哥坚决不给,那小孩子便一把将整个支架柜子给弄倒了,稍微易碎一些的手办就这样摔坏了。“不就几个玩具吗。算了。”孩子父母又开口了。表哥一把抓起那个孩子,丢在地上:“赔钱。”“不就几个玩具吗,赔就是了。”那孩子的父母依然满不在乎,当表哥将摔坏的手办损失统计之后,孩子的父母大发雷霆:“几个破玩具哪里就值几万块钱了?你就是想讹我们!”表哥将官方价格一一找出来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依然不愿意。“既然你们管不住自己的小孩,就让我来帮你管教。”表哥持起衣架要打那小孩,孩子父母实在招架不住,只好给了钱带着小孩子走了。
这样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可见,可最终长辈都会告诉你:“人家只是一个小孩子而已。大度一点吧。”如果这样还体现不出事情的严重性,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下个事例。
在某网站一位网友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自己姑姑的孙子在自己嫂子怀孕四个多月的时候,在嫂子身后猛推,要不是自己赶紧扶住,嫂子就会倒在地上了!问起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推孕妇的时候,熊孩子竟然说就是为了要看孕妇会不会流产,因为电视上都是这样放的。
如果孕妇摔倒流产了,这件事情是不是也可以用“只是小孩子”来推卸过去呢?道德绑架是熊孩子的保护符,那么等他们长大了,又有什么来做他们的保护符呢?
5、请不要用错做错
“道德”这两字在我们生活以及学习中经常用到,尤其是在人性方面,但是依然会有人违背了这两字。
有些人总是以道德来威胁人,这就是“道德绑架”。对方本来没有做错事,反倒被他说着,就成了错事。
生活上的例子总是很多,还记得地铁站上,一位大妈跟一位买了座位票的女生,这位女生因没有让座给大妈,被大妈骂了一通,但是许多旁人都说“人家姑娘买了这座位的票,是应当做的啊!”但是大妈却吵着说:“我是老人哎,你应该让座吗?怎么学的,不让座给老人,没点道德修养!”这句话让许多网友很气愤。视频一发在网上,许多人都在说是大妈的问题。其实我也这么认为。
每个人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在享受权利,更何况人家是应当的呢!反而你却用“道德”一词来评价人家,请你自己先看好词,再去使用。在生活上,很多人会以自己是老辈或者其他人士,威胁无辜人,来满足自己。口头上说“道德”,但实际又懂得什么?有人说你要有道德就必须履行义务,但我认为这是错的,义务和道德是根本两码事,不沾边。每个人都有道德底线,但是有人越过了,会变成道德绑架。有人会以自己的经历去否定他人的所作所为,不在观点问题上切入矫正,而是以一种偏激的态度去责问乃至讽刺或辱骂,人和人的经历不同会导致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看法,有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优先度高于他人,做不到换位思考便先去讽刺批判一番,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换位思考问题。而不是乱用道德,去评价一个人。
“道德”是一个美好的词,用起来就不一样了,请不要用错做错!
1、道德,非绑架工具
道德在生活中可以起到约束自我而使这个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可是也有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部分人会以道德的名义去胁迫或攻击他人,左右他人的行为,被称作“道德绑架”。
道德是用来约束自我的,绝不是用来“绑架”的工具。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道德绑架的例子,比如之前的老人子女没有买到全程的高铁坐票,中途被座位的主人请起来,老人女儿想挤着坐被拒,之后一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位,老人女儿却指责道:“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表示很委屈。在高铁上的座位都是大家花钱买的,让座是一个人道德高尚,有爱心的一种表现,但座位主人没有一定要让座的义务。她完全有自我选择让或不让的权益。而老人的子女既然是带老人去看病,买票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一下这一点。高铁上是对号入座的,这与公交车是不一样的。如果对方让座就应该诚心感谢,对方若是不愿意,也不应该去指责对方,咄咄逼人。
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也不少,想一想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给需要的人让座,这是美德的宣扬,是传统美德的延续,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愿意让座。我也是,在我小的时候别人给我让座,现在我长大了,我也常常给别人让座。可我们现在也听到过一些老人要求年轻人给自己让座的新闻。事件中有些年轻人确实是因为身体上的不适,而拒绝了让座。我认为这是可以被认同的,如果老人真的需要位子坐,也可以问问旁边其他的乘客愿不愿意让座。真的没有必要出现对方拒绝让座而扇对方耳光的事件。道德可以让社会更美好,但它若是成为了“绑架”的工具,就只会宣传负能量,还把“道德”这个美好的词和“绑架”给绑在了一起,道德绑架若是盛行,只会让人心愈发愈冷,消耗他人的善良,最后只会让善良的人心被掩埋。所以我们要坚决拒绝道德绑架,要维护好自己的权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什么是道德绑架,什么不是道德绑架。我们还在让位这个事情上说说吧,我们不能够因为有关让位的道德绑架事件听多了,而觉得让位就是道德绑架,而再也不去让位,认为凡是告诉我要让位的人都是在道德绑架。那我便在这说,当你见到有需要座位的人时,而你又正好可以让位时,请你不要吝啬你的善良。因为这个世界的黑暗永远不占主流,你若把爱心善良带给他人,你也会被他人以善良对待。就像我之前说的,小时候我被别人让位,现在我让位给别人,我相信未来我老了的那一天,在公交车上,一样会有年轻人像从前那样给我让位。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所有老人都会要求年轻人给自己让位,这样的老人还是占少数的。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位,虽然我离目的地很远。谁知我却遭到了老奶奶的拒绝,她告诉我:“我没两站就下车了,你们学生学习也辛苦,坐着休息会吧!”我本来就是脑子反应慢的人,奶奶的这句话我也是好久才回味过来,记得当时我执意要给奶奶让位,因为看她真的提了不少菜,有些重量。奶奶见我坚持让座,便坐下了。没两站奶奶就要下车了,同时又有一大波人上车,我想等等还会有很多人上车吧,算了,不坐了,多站一会也无妨。谁知奶奶刚站起来就拉着我,要我在原来的位置上坐下,她不想让我一直站着,同时她还表示感谢我的好心。她笑着,提着她的菜下车了。我愣愣的坐在位置上,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与我无关一样。遇到这么好的一个奶奶,心里是暖的,也让我坚定善良是正确的。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所传递的温暖,足以抵御未来的每一场风雪。道德不一定要有多高尚,但若是努力无限去靠近,你会变得更好。而道德绑架只会让那些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在路上就心灰意冷,在路上就被击败。不是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而是社会的舆论若不辨清明时特别可怕。
道德,约束自己,让自己更优秀,让温暖在社会上传递。道德不是绑架的工具,拒绝道德绑架,保护自己,守护道德的一篇纯净。
2、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顾名思义就是用自己的道德观强迫他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而在如今的中国,这种荒谬的事居然屡见不止。
例如,某富豪因为没有捐款,被极端网友骂的狗血淋头,甚至还说:“你有那么多钱,应该捐出去一份,反正那些钱对你来说不值一提。”“一点善心都没有,捐点钱怎么了!”“你不捐就是不善良”等等疯狂的言论。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关于孝方面的“儿子就应该把父母接过去住,女儿就应该老实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赚来的钱就应该全给父母。”等。也有关于其它方面的“年轻人就应该给老人让座、不让座就是不道德”“遇到乞丐就要发善心给钱,给少了就不道德”“小孩子还小不懂事,让着他点哈。”“歌唱节目自爆家里穷苦,希望评委老师通过比赛。”“你弱的人就应该被照顾,有能力的人无需帮忙”“我年纪大,插个队怎么啦?”等等,数不胜数。
我只想说,只要不违法,不违背自己的道德线,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需在意少数的疯狂言论,相信在这个文明的时代 ,还是正常人居多。
3、拒绝道德绑架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也是我国流转至今的美好品德,有时候也会被当作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追求道德,本是一种良好品质,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衍生出一个新词: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公交车上时“现在的年轻人啊,越来越不懂事了,看到老人都不会让座了”,亲戚带着孩子来家里玩时“不就是一块表吗?摔坏就算了,他只是个孩子,不懂事,你和他较什么劲”,路边看到乞丐给了点零钱时“看你穿得那么好,怎么只给这么点啊,我那么穷,你不应该多给点吗”,在明星微博下的评论“这么有钱还不如捐给山区,只会贪图享乐”
他们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一旦不一致就会出言讽刺,仿佛别人做了什么罪大恶极的事。道德绑架便是以道德作利刃,当为人提倡的道德变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它便也成了导火索,只需一个火花就能将这个社会引爆。
道德应该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是一种良好的意识形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这些都是优良的美德,为整个社会都增添几分温暖人心的色调。可是,道德绑架让原本的美德变了味,当礼让从美德变成义务,当行善从主动变成被动,这个时代也像被颠倒过来一样。这样的绑架实在可怕,麻痹了人们的善良之心,挟持着大众的选择权利,这样的行善早已成为压在心中的负担。当人们已经害怕厌倦了,道德也就随之瓦解。
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道德,理性反对道德绑架,让道德绑架不再是行善的绊脚石,让社会被善意和温暖拥簇着,这才是它该有的样子。
4、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打着道德的名义,去要求,胁迫或者攻击别人。采用着圣人或者超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们周围几乎时刻都发生着道德绑架的事情,不论是电视上播报的新闻,还是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让人感到不舒服。
运动会上有项目没人报,便强制让谁去,不去就说是没有集体意识。把自己感动的事情分享给朋友,别人没什么反应就说是冷血。动车上给老人让座原本是一种美德,但现在却形成了一种捆绑。这些事情屡见不鲜,给我们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运动会原本就是让人开心放松的时间,每个项目都是自愿去参加,有能力的人也不会故意不报。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强制别人去参加他们并不擅长的项目?并且并不是没有报名就是没有集体意识,他们也会在其他方面为班级做出贡献。分享感动原本是增进友谊的好方法,但却经常结束一段友谊。不论感动与否都应该尊重别人的观点,你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果朋友被感动了只能说明你们很投缘,不感动也不代表连朋友都不能当了。而对于地铁让座这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引用网络上的一句话“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责别人,每个人都有让或者不让的选择。让了给别人一句“谢谢”,不让也不用去指责别人。
每个人都不容易,不绑架别人,不被别人绑架。道德绑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帮助人们拥有的道德意识,但同时也会寒了很多人心。因为总是有很多自以为热血,实际上只是在凑热闹的人在“真情实感”的实施道德绑架。
5、道德绑架,危害你我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竟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利用他人善良为非作歹的行为应坚决抵制,否则危及你我!
曾人一人因其女的病向六位富豪索要钱财治病救人。却只有两位表示愿意捐助。旁观者迅速殂成两在阵容,一边指责此人“道德绑架”,一边谴责富豪一毛不拔。明理人都十分清楚其中的是非对错。不捐助的富豪有错吗?拥有巨额财务的人一定要回报社会吗?依我所见,富豪没有错,帮助他人只是一种义务,帮与不帮是自己的选择。而此人利用他人的善良无理取闹,却是不对的。如若真的危机当头,也应通过正确的渠道筹集钱财,而不是通过道德绑架逼迫他人就范。这样于已不义,于他人不利。
更为离谱的是,一位老人因坐公交车没被让坐,竟堂而皇之的坐在一名乘客腿上破口大骂。这样情景让人心寒,年过花甲的老人无人让坐,以道德的名义逼迫他人让座。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们应该深深的反思这种现象,难道“道德绑架”会让你披荆斩棘,心想事成吗?其实并不会,只会让我们的心逐渐变冷,不再有爱,不敢再爱!
我们必须要向“道德绑架”说不!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现在社会中经常出现社会绑架:为了筹钱向富豪或明星求助,公交上青年人一定要主动为老人和小孩让座,明星一定要参加扶贫活动……娱乐圈中有一种说法,能把事业与家庭两相兼顾的女明星中,孙俪首当其冲。而在20xx年3月10日早上,孙俪看到重庆卫视某节目正报道重庆市巫溪城厢中学贫困的高一学生向海清艰苦求学的情况,此后孙俪被向海清的命运所感动,于是决定资助他的学业。当年孙俪还没有大火,自己平时的开销也很节俭,在决定资助向海清后,首先承担了其学习生活费用。而在向海清上了大学之后,向孙俪提出购买手机等物品的要求,第一个月电话费就超过了90元。生活费每月500元,没有十几天就说没钱了,花钱大手大脚像款爷儿。了解实情后,孙俪觉得这样下去只会害了这个孩子,让他过于依赖别人,不懂得自立,不懂得奋斗,所以停止了资助。但是向海清不知悔改,在网上写了一篇长达6000字文章说孙俪的坏话,先是感恩后来又说孙俪和他有矛盾,后来向海清的校友站出澄清才将此事平息,对于网友的指责,孙俪甚至还为他求情。明星不是一定要为生活困难的人做出捐助,他们的钱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挣来的血汗钱,只有他们自己有资格去决定这些钱,是捐助贫困的人还是自己用。公交车上因没有让座而被谴责、被言语攻击的事也不少,为此特意用法规的形式,赋予老人、孕妇坐下的权利,这种立法精神,值得赞许。但是,该草案用罚款和剥夺拒不让座者乘车权利来迫使乘客履行让座的义务,则大谬矣。我们尊重道德,但一定拒绝道德绑架。
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挽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视而不见,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地哭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女生拒绝让座的理由很充分:二等座车厢,座位并不宽敞,硬要挤两个人,比较勉强;从南充到成都近1个半小时,女生若是让座就得长久站着。所以从法理上说女孩的做法是正确的,凭车票对号入座是市场规则决定的,是她应有的权利,而让座只是一种义务。只是不让座在人情上讲是有过错的,有失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美德。
相对的,老人的女儿也要反思。老人与她既购买站票,则表示认同无座乘车的条件。且老人身体有恙,若因“挤坐”而影响病情,对女孩来说也是一场无妄之灾。所以,女生的做法不过是维护自己的权益,老人女儿横加指责,就有道德绑架之嫌了。正如著名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中也评论说:“若子女真有孝心,上车前买个马扎才多少钱?或者主动提出赔偿三倍票价给让座乘客也成。为了老人健康,愿意多付代价,这是孝;宁可让老人站着等别人发善心,也不愿自己用钱解决,我看这个女儿才真是不孝。”
素材点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少不了法理和人情。如果做事时都遵从法理,自己按“理”设定方案,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也不会遇到麻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就不会对别人生出许多不该发的怨气。如果在遵从法理的基础上,人人再付出点温情,这个社会就美好了。
绑匪绑架人质,十分可恨;但这种绑架是以谋财为目的的。我们可以愤怒,可以呐喊,可以动用警力,可以全民动员,让绑匪受到法律的严惩。但遇到道德绑架的事儿,麻烦就大了。你不能不支持,还不能表示愤怒,就像黑夜走路挨了闷棍,还不知道凶手是谁一样。你只能苦笑,咬牙,在被窝里捏捏拳头。
最流行的道德绑架,恐怕是公益二字了。按理说,做公益就像给慈善机构捐款一样,个人去银行走一趟就可以了,没必要吆五喝六,搞得地动山摇,扰得四邻不安。似乎你捐款,别人也必须要捐,否则,就是人格低下,只有自己品格高尚。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公益只是个幌子,名也想要,利也想要。这算是直线的公益。那种曲线的公益,就是不得利,直奔名去了。名气大了,利也就滚滚而来了。而纯粹的公益,则被挤对得空间越来越小。
我经常遇到些尴尬事,常被朋友邀去参加吃喝,但这种饭局不少是鸿门宴,起初并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五脏六腑都感觉翻江倒海了。比如说,某位书商朋友,吃了饭,就拿出一份编好的书的文章清单让我看。我看了,连连点头,不错啊,贾平凹,陈忠实,铁凝,莫言,曹文轩,金波,张之路……都是名家的文章,质量很高。我说:“你这个版权问题怎么搞?”他说:“我这是宣传他们。”我说:“不用你宣传吧,这些人名气够大了。”他说:“我这是给孩子们做书,公益,他们怎么能因版权斤斤计较呢?”
我顿时语塞。朋友是做教辅的,做得很大。我很生气,便告诉他:“你做公益,最好自己去做,别拉上别人。人家想做,也不会用你这种方式做。”
我们彼此冷冷看了对方几眼,从此不再往来。
还有些机构,邀请我去做公益讲座。我很反感,反感的不是公益本身,而是这些机构为聚集人气,扩大知名度,以公益之名来绑架我,在公益背后都有赤裸裸的名利收获。一个开绘本馆的朋友对我说:“安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吧。我要把全国的绘本馆做成一个联盟。”我说:“你做这个做什么?”他说:“我把家长们都拢在一起,绘本馆拢在一起,好编书啊,这样全国绘本馆都推!”我开玩笑说:“好主意,不过我建议,最好和教育部合作,把绘本做成课本一样,那样全国小学生人手一册,你做得就更大了。”朋友听出了我的讽刺之意,从此也不再往来。
生活中,道德绑架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公益”陷阱。很多所谓做公益的机构或个人,摆出的都是名利的棋局,而你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罢了。
谈到道德绑架,在这个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时代,可谓随处可见,避之不及。在我看来,那些正义的绑架都实质上实际上是在绑架自己。
绑架都事出何因绑架?网络世界给予了使用者太多的言论自由,以致于使用都所需承担的后果几乎为零。而这种“大义”的成就感与虚荣,所以这种无需担负什么而能收获什么的行为被这种低能者所推崇,也就是为什么总能在微博留言下方看到应该捐款。
互联网是一种工具,现在被错误的方式使用着,说到底,是使用者素质差的问题,别人拥有的多,所以应该兼济天下。这是一种荒谬的思维,但这些绑架者大多都是知道道理却依然不放他们的键盘,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一直作为评论者而不是表演者的原因吧。就算有一天达到了那个高度,可能还不如一个平凡人所做的道德。
道德不是工具,而是修养。这是世间最高明的学问。那些绑架者还未触及道德的门就以道德评点世事,其真不怕误导世人的价值观。穷者应独善其身,而抱着键盘他们一无所有。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思想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同样的重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快速发展。别让道德绑架了时代迅捷的步伐。
当代在发评论时,为何不将“应该”,“你要”删掉?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竟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利用他人善良为非作歹的行为应坚决抵制,否则危及你我!
曾人一人因其女的病向六位富豪索要钱财治病救人。却只有两位表示愿意捐助。旁观者迅速殂成两在阵容,一边指责此人“道德绑架”,一边谴责富豪一毛不拔。明理人都十分清楚其中的是非对错。不捐助的富豪有错吗?拥有巨额财务的人一定要回报社会吗?依我所见,富豪没有错,帮助他人只是一种义务,帮与不帮是自己的选择。而此人利用他人的善良无理取闹,却是不对的。如若真的危机当头,也应通过正确的渠道筹集钱财,而不是通过道德绑架逼迫他人就范。这样于已不义,于他人不利。
更为离谱的是,一位老人因坐公交车没被让坐,竟堂而皇之的坐在一名乘客腿上破口大骂。这样情景让人心寒,年过花甲的老人无人让坐,以道德的名义逼迫他人让座。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们应该深深的反思这种现象,难道“道德绑架”会让你披荆斩棘,心想事成吗?其实并不会,只会让我们的心逐渐变冷,不再有爱,不敢再爱!
我们必须要向“道德绑架”说不!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