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9-06
- 11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本文共19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增长9.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温总理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近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 、6.3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size=+0]
1.计算
a. 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 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 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 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
2.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3.了解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4.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区)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美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分析图像、表格等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收集美国经济发展对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3.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教学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边几章学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东半球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章节西半球的国家。大家看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书: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为南美洲与北美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以北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们还习惯把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图上找找属于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北美与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分界线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说拉丁语。
讲授新课:近来一部《阿凡达》掀起了一股看3D电影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是哪产的这部电影吗?
学生回答:好莱坞
教师:大家还看过好莱坞的哪些大片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莱坞位于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大家看书图
9.5、图9.12和地图册找出美国有那几部分构成。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
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能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台湾省的范围、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学生能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学生通过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经济的特点,认识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台湾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让学生感受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台湾省的范围、地理位置等基本情况。
2.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难点: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大约5分钟)
给学生提供情景:xxxx年我国大陆赠送给台湾两只国宝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他们在台湾动物园有了自己的新家。(通过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一事情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可以感受祖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读四个材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新课学习(大约25分钟)
认识掌握台湾省的基本概况。(自主学习)
台湾省的范围、面积、人口。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台湾省的居民。
引入: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它非常的美丽,并且是许多大陆人民的旅游胜地。(结合课件上的图片如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等,让学生感受台湾岛的美丽。)
台湾岛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富饶。通过视频展示两个情景。
情景一:樟树是台湾岛最著名的树种,台湾岛上还有进4000种树木,台湾被称为“植物王国”,台湾岛树种多的原因是什么?(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完成之后,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后,老师总结答案,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结合回答。
情景二:台湾岛不仅树种多,而且农产品丰富。(课件展示图片:稻米、茶叶、甘蔗、热带亚热带水果等。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台湾因农产品丰富而享有盛誉。表中列出了台湾的一些美称,解释它们的含义并说说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美称含义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东方甜岛海上米仓水果之乡兰花之乡植物王国小组代表交流答案,老师概括。让学生学会分析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台湾岛的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概括台湾岛的自然环境。
(1)地形:
山地面积约占xxx。xxx纵贯南北,主峰xxx海拔xxx,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平原主要分布在xxx,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区域。
(2)气候:台湾岛属于xxx气候和xxx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气候xxx。
(3)河流:水能丰富。最著名是xxx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联系密切。自主学习完成。
外向型经济(自主学习,读课本69页完成)
1.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时间经济特点产业类型20世纪50年代以xxxxxx为主原料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90年代形成xx型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xx
2.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完成后,老师总结答案。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观摩了本校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课并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
我所上的班级学生家长基本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孩子的小研究无法在家完成,这样无形中就给我们的课带来了困难。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家长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配合,确保实验取得好成效。学生知识面不广,地理知识的.交流只停在表面化。
由于是七年级的学生,还不是很能放得开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地理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加强“生本教育”理论学习,深刻认识“生本教育”的内涵。认真钻研“生本教育”实验教法,确保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 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思考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上台在展示。4、全班讨论。5、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生本教育改革以来,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了可喜的好转,今后我会不断摸索,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1.6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承第四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课并列的内容。地球自转为主要原因产生的地理效应在第五课已有了了较为详细的讲述,而地球两种运动相结合、并以公转为主产生的地理效应难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准备知识,所以,本节课安排在第五课之后。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本节课的重要地位。
课文中有关四季和五带的内容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识,通过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课有两条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
本课是按照以下两条线索组织内容的。
第四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种回归运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两种变化。一是时间变化,二是纬度变化。这两种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又影响到一个地点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
从时间变化这一线索来看,教材内容把地点(或纬度)作为定量,而把太阳辐射随时间(或季节)的变化看作是变量。这样,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或季节),就会有不同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地球上的同纬度地带就可以分出四季。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部分内容。
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是五带的形成和划分。这部分内容从地点(或纬度)变化这一线索着眼,把时间(或季节),不同的地点就会有不同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就可以分成五个温度带。
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体现了“变化”两个字,教学中也要始终贯穿“变化”这两个字。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不立刻下判断,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尝试,去探索和操作;教师专心倾听学生的叙述,接纳学生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学习效果的强化。
2.本课的教学目标
(1)智育目标
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的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理解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理解五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侧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3)德育目标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4)重点、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的变化。
3.教学方法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点拨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体现学生的发展,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精心设计《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强知识的内化。
(3)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练习。练习中注意体现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发现规律,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4)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同时尽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教师主动参丐学生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要鼓励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智育目标与能力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渗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学手段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自制多媒体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同学们,在第四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有关内容,请大家看图(投影《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如何运动?
2.地表何处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
(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在教师的悉心启发下,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导学]由图可知,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地因时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地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在地球公转的前提下,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样的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地理效应呢?我们本节课来学习有关内容。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板书: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讲述正文]
[课件播放]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21页图1.26为基础,以课本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文字为画外音,引导学生视听结合学习课本知识)
[自学解疑]请同学们阅读21页图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回答课本上提出的四个问题。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不要责备批评,要做到正确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共同进步)
(问题的答案: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小结)
[讲解导学]刚才三幅图中的P处,B图的昼最长,A图的昼最短,C图的昼夜等长;
三图的P处,B图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图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C图的正午太阳高度介于A图和B图之间。
由图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季)
[引导自学]关于四季,我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有同也有异,请同学们阅读22页有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
1.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2.我国丐欧美国家四季的起点各是哪个节气?哪种划分的季节早?早多长时间?
3.我国传统四季和欧美国家传统四季相比较,哪种划分与各地实际气候完全对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这三个问题难度不大,可以作为自学提示,但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指导,要有评价)
划分中国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四季欧美)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谚语导学]山西省南部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立夏小满,麦收晋南”,这说明季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请大家自学有关内容。
划分中国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四季欧美)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重要意义
[问题导学]同学们,请大家完成21页“活动”第一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投影练习答案)
[分析讲解]由刚才的练习可以得出,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了纬度分异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带。
(板书: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五带)
[读图自学]在初中地理课本上,已经学过了五带的有关内容,请同学们自学23页“五带的划分”,完成下表。
(填表过程中点拨学生,体现学法指导)
[归纳总结]通过填表练习和自学,我们对五带的划分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五带的划分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础,意义重大。
(板书: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五带意义)
[发展思维]从表中可以看出,五带的划分取决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呢?
(利用图1.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变小,寒带变小,温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布置作业]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箭头表示太阳回归运动的轨迹)。
(1)写出太阳直射下列各点时的时间。
A B C D
(2)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是:
(3)全球昼夜等长的时间是:
(4)南极点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是,此刻,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5)党的生日这一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点附近。共3页,当前第2页123
2.请同学们阅读23页的“二十四节气”,去生活中调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指示和预告作用。
3.当黄赤交角减小为时,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当黄赤交角增大为呢?
一、昼夜长短
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指导教师点评(山西省长治市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王富家)
本节课教学注意从原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和分布,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能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使之达到结构合理优化,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活动,克服传统课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说教。整节课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与想像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注重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变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法为现代的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如能更紧密地和当地实际结合,效果将会更好。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讨论课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图片、幻灯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是大家上学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刚接触地理,大家心中一定有好多疑问。那么,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理的`世界,领略地理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阅读课本2至6页与同学们谈地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板书)
地理是研究哪里有煤,哪里有铁矿,哪里有水稻的吗是研究城市、工业、农业的。是研究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草原呀,是研究地球的道理呀。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一门科学。总结起来,我们把地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地,大地,地球;理,道理、原理、规律,即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原理的科学。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板书)
那我们地理研究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地理研究这个讲桌的结构吗那我们研究教室里的这个灯管吗我们地理学研究的东西一般都有“地域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我们再来看看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处:(板书)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如:北极熊淹死、瑙鲁举国迁徙(全球变暖),汽车的生产(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一个地区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水气土地生)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读图。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因此地理是一门科学,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
(三)怎样学好地理(板书)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走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好地理,得做个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多问为什么。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我们学习地理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当中,养成读图的好习惯。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从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学习地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是自己迈开双腿走出去,看看家乡,看看祖国是怎么样的;要我们睁开双眼,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搜索有关地理的内容。在这里推荐几个关于地理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边疆行、动物世界、正大综艺、走遍中国、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外的有英国广播公司出的“地球”,还有一些电影:如后天、上帝也疯狂、、地心游记、日本沉没、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地心毁灭等、可可西里、马达加斯等。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总结起来,地理就是研究:自然、人文、区域的学科。地理讲究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我们还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我们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咱们作为新一代,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就来放眼世界,探索地球。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学生听讲联想思考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时学习内容。
2、预习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三、怎样学好地理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4、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找出洲际分界线。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并能在地图上区分。
3、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图、指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四大洋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四大洋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和位置。
3、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是___________。
【学习新课】
一、大洲的分界线:
1、读图2—29~2—34。
展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找三条洲际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P30—31活动。
项目运河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过渡: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同样,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三、四大洋阅读P31内容,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
(一)洋、海、海峡的概念名称概念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 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二)四大洋
1、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读图2—35,让学生记住“太、大、印、北”的顺序
2、四大洋的'分布:
①读图2—27,找出四大洋。
②让学生说出每个大洋被那些大洲环绕。
③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④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3、四大洋的特征:太平洋:跨南北半球,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二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巩固练习】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让学生依据代号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
【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仅仅是有关世界海洋和陆地知识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
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
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
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6.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7.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谈话教学模式,比较法,发散思维,归
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
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1页/共5页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主要问题设计[导入新课]
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一块儿复习四
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从而引出课题。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地形。(读图、思考,在自学基础上生与生、
师与生交流)
①本区的位置特点及主要地形。 ②本区河流、地貌、自然景观有何特点? ③分析原因。
④完成活动1和2(课本第12页) 2、拓展思维:
①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②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盆地边缘)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提问:回答:
第2页/共5页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东西方向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东西向降水差异使本区
自然景观出现什么差异?由东向西由草原递变为荒漠●板书设计
●练习:《十分钟掌控课堂》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让学生计算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差异。根据第一册书所学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引入课题的学习。
[讲授新课]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读图P13 5-17,思考后,生与生交
流,师与生交流)
1、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2、本区气候特点。简单分析成因。 A地势高,气温低。
B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
第3页/共5页
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3、高寒的区域自然特征出现的现象(课本P14活动2) 4、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无影
响。(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读图P15 5-21,思考后,生与生
交流,师与生交流)
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
三河牛。
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
畜种。
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
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西北地区的农业
区:灌溉水源丰富。)
(青藏地区的农业区:热量条件较好。)
4、完成P16活动1(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
最后教师总结。)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
第4页/共5页
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
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活动2(由生交流完成)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
通过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学习,试着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
同(或相似点),从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
练习:《十分钟掌控课堂》
第5页/共5页
生本教学是郭思乐教授近年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他切中了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师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体论、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尝试了一下生本教学模式,发现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高了,对地理学科的恐惧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了,学生变得更喜欢上地理课了。我在有限的实践中尝试到了运用生本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甜头,体会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我落实生本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探索与反思,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一、生本教学理念的实施
1.充分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自主地学习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又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框架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在地理课堂上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时,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场外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必修一《地球公转的意义》关于影长的计算时,老师就没有象以往那样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实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前置作业布置完毕后,学生很开心地找来灯泡、竹竿(有的小组用铅笔来代替)、皮尺(有的小组用鞋带)等。不等老师提示,探明就小组合作,有条不紊地计算出厦门地区冬至日、夏至日不同的太阳高度,然后分工,演示、测量、出竹竿、铅笔等标志物在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影长。最后,老师进一步点拨各个小组“厦门某小区欲盖一60米高的楼房,其北面的建筑一楼要想全年都能得到太阳光线,楼间距最少不能少于多少米?”本以为这个问题一定能难倒学生,可是,在各个小组的分组演示下,各个小组先后得出了正确结果。不禁让我大为吃惊。本以为这个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可是当我真正放手之后,发现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真的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2.前置作业的布置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以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改进教学
的重要依据。但是生本教育下,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准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作业如下:
⑴网上查阅资料,寻找你感兴趣的企业的相关资料,小组汇总分析这种(类)企业分布在某地区的原因。(小组上台展示)
⑵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现在银行愿意给你们提供1000万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请问你们将在什么地区发展什么企业?并详细说明你们的理由。(小组上台展示)
前置作业的布置应本着低入性、指导性、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趣味性、开放性、等原则。
⒊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提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望摆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关键是设置悬念。如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学生尽管经常接触一些工业产品,但是很少注意到工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这时“查找感兴趣的企业的详细资料,进一步思考它们选择在不同地区的原因”,学生可能就会开始关注自己平时喝的矿泉水、绿茶等饮品的产地,喜欢玩电脑的同学可能会关注电脑配件产地、游戏软件产地等,爱美的同学可能会关注最喜欢衣服的产地,进而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给与1000万的投资金额,鼓励你们办不同企业,说明选择的理由”更是给学生更多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质疑和解惑的兴趣。
4.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生本教育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4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或者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全班40名同学共分5个小组,它们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工业,先小组内个人查阅资料,每个组员将自己准备的部分由记录员或组长再整合,综合成报告进行汇总。在小组展示的环节中,各小组在分别展示后,要留有2—3分钟的答疑时间,其它小组进行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全小组的智慧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营造全班良好的学习环境。
5.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与学生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一位平时最喜欢通宵玩游戏的同学,选择了“分享游戏软件的产地及选择的理由”,回答的相当不错,这时我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不断发出啧啧赞叹之声,并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该学生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对生本教学理念下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生本教育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生本教育的优势:
⑴生本课堂迎合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⑵生本课堂符合了新课标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作业来达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的;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及展示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⑶生本课堂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演员,老师只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演员的角色越投入,生本课堂就越精彩。
2.生本教育继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学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知识的探究和展示过程中,所以练习的机会变少了,因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解题的过程中错漏较多,速度
也较慢。此外,对于一些基础差而且内向的学生如何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生本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高中地理生本教学的实践及思考,生本教学实践使我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渔场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分布状况。
4.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认识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2.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媒体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图,渔场的形成示意图,我国沿海主要渔场与近海石油资源分布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板书】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除了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可归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开发利用的新领域。那么海洋有哪些资源呢?
【指导】 阅读课文第一段,你能理解文中这几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这几句话分别指的是:海洋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盐资源、海洋能源。
【小结】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指导提问】 请同学们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
(1)我国从北问南濒临哪几个近海?
(2)你认为我国海岸线的长度是长还是短?大陆架的分布是否宽广?
【提问】 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否丰富?
学生读书,讨论。
【指导概括】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我国鱼类、虾、蟹、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滩涂等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
【板书】 1.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向海洋进军,让海洋资源服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
【引导】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一些什么海产品,其产地在哪里?
【板书】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指导启发】 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及相关的课文和图片,思考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板书】 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后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 从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的丰富饵料;近海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交汇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这三方面说明我国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并同时说明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渤海渔场是对虾的产区。我国近海的经济鱼类有近200种,其中带鱼,大、小黄鱼,墨鱼,对虾等水产品产量极为丰富。
【板书】 2.我国最大的渔场
【讲述】 除捕捞外,我国在近岸线海滩涂发展了大规模的养殖业,如对虾、海带、紫菜等。
【看景观图】 海带养殖、对虾养殖。
【板书】 3.海水养殖业
三、海盐和海底石油
【指导读图】 同学们看我国沿海渔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哪儿盐场分布较多?由于海岸线漫长,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盐场很多。我国海盐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从图上可知,北方渤海、黄海产盐多,南方东海、南海产盐少。
【提问】 为什么我国北方海域产盐多,南方海域产盐少?(从地势、气候两方面分析)。我国最大盐场在哪儿?(长芦)
【板书】 1.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地和最大的盐场
【指导读图】 看海底石油资源情况如何?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说明我国石油资源前景广阔。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近些年在勘探、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板书】 2.丰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资源的保护
【讲述】 海洋能帮助我们解决最困难的食物问题,请同学讨论书上的“想一想”,哪种捕鱼方案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捕鱼方案不可取。因为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长期这样下去,鱼产量只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案可取。因为这样做能保证人类对其继续利用。
【教师承转】 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述我国近海过度捕捞,使水产品产量逐年下降,有的鱼种甚至灭绝。为了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提问,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板书】 1.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引导读图】 看海洋污染示意图。随着向海洋进军,海洋污染问题也随即出现,请同学说出海洋污染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学生读图回答,海上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等。
【讲述】 针对上述问题,请讨论海洋污染有什么危害?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你自己能为海洋资源保护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加强立法管理;②建设一支开发、利用海洋的科技队伍:③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板书】 2.防止海洋污染
【小结】 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各种先进的科技为手段,在海洋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将是21世纪的工作之一。你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海洋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海洋资源,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好。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丰富的海洋资源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2.我国最大的渔场
3.海水养殖业
三、海盐和海底石油
1.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地和最大的盐场
2.丰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资源的保护
1.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2.防止海洋污染
小资料
(1)中国矿种齐全,储量丰富
截止xxx年底,我国已发现矿种168种,矿床和矿点20多万处,其中具有探明储量的151种,矿产地2.3万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其潜在总值达91.6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稀土、钨、钛、锑、锂等1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铅、锌、锡、铝等2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二位。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条件较好的国家之一。
(2)中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从主要矿种来看,目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已逾1万亿吨,北方17省区占89%,南方15省区只占11%,其中,晋、陕、内蒙古三省区占全国的70%以上;云、贵、川三省则占南方煤炭总储量的88%。全国1/2以上铁矿集中分布在辽、冀、川三省;铬矿则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磷矿资源的79%集中在湘、鄂、滇、贵、川五省。铜矿的1/4集中在江西。陆上石油分布在黑、鲁、冀、新等少数省区。
(3)我国依法拥有一片蓝色的国土
我国在xxx年5月15日全国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我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我国的边缘海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后,可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成为今后解决我国食物、能源和其他资源不足的重要来源和新领域,也是保卫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4)潜力巨大的“天然粮仓”
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能提供30亿吨水产品,这还不包括海水增殖养殖业产出的产品。由此可见,海洋生物资源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粮食安全上大有好处。
【教材结构】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二、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案例理解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重点难点】
1.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的关系及原因。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山东省鄄城县是我国最大的.人发原料购销集散地,是全国第二大人发加工出口基地。发
制品的加工生产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现代化的工厂,产品也由原料型的档发,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了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等6大类500多个品种。假发生产大约需要整毛、分量、双针机制、机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处理、烘干、帽网制作、头皮仿制、手工织发、修补、发型修剪、产品包装等20多道生产工序,专业化生产愈来愈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假发生产过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请说出各人发工艺品生产厂家之间存在的工业联系。各生产工厂之间有何特点?
(2)在鄄城,几百家发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以郑营乡、富春乡为中心的村镇,这些发制品厂近距离集聚有何优势?
(3)在鄄城工业园区内,除了人发加工企业外,还有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化工、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建筑装饰材料、塑料制品等众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工业联系?各类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大量集聚有何优势?
2.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按形成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按发育程度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差异
目的
工业联系
举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上的工业联系
(2)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探究二
工业分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四、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
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图等
七、课型:
新课
八、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公里处9.0级强地震引入课题。
一基本概况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地图》三幅图
[提问]“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与国家?”
学生研究回答
[提问]“你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总结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具体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试分析中国、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
[提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展示《日本》图,观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3、城市、人口、面积
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地狭人稠特点)。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
(活动)[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旁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点。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教师讲授]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在预报上,日本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育宣传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提问]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读图]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并且日本又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总的说来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活动)读“日本略图”填空
布置作业:
1、预习第31--33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课后调查市面上来自日本的产品。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五节樱花之国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情态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
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话说沧海桑田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好似语文中的看图说话)
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
4、教师归纳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4)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四、火山和地震
1、学生观察图3
摘要
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阐述了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重点对教学过程诸环节的设计如目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整合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等进行了具体说明,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认知能力。
一、前言
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渐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重大的革新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切合本学科实际,有效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二、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多采用的是课堂演示型,即单机演示方式,少数采用网络教学方式。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前者以教师导学为主线,通过制作精美的CAI课件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像集成输出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思考,但其不足在于多为单向灌输形式,限制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及学生的自主探索,而且使用的CAI课件多是一个整体型的教学软件,成品后就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不能修改,只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情景,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挥;后者具有学习资源丰富、资源共享、形式开放、超文本选择性学习、交互性强等优势,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技能。但地理学科知识的时空无限性和地理信息的多感观与多维性决定了纯粹的网络教学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材中诸多的重点和难点,诸如地理事象的宏观、微观变化,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再现与分析等。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效应,实现输入输出的多元化,而且适应了信息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以及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更新学习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有序原则。根据地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教学结构和师生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3.2情知协调和自主选择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因此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教学民主,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通过提供各种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去选择、学习和探究。
3.3开放性原则。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其次,教学内容是经过整合的(详见下文),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第三,教学结果不满足和局限于教材、教参、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
3.4差异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学生智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表现出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均匀性和阶段性,如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能力倾向、学习速度和个性特征等表现出差异性,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目标的拟定、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的整合、学习情境的创设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创造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四、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CAI小课件,同时将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学生则在网上进行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互动讨论、自我测试、作业与研讨(可延伸到课外)等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指导、评价、调控教学进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教学环节与策略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5.1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或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水平和发展,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应达到的目标,并使学生习得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而意义建构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5.2学习环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在教学中完成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必须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组织适合学习主题的多样化的学习信息资源。学习资源是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而来,包括CAI演示小课件、教材主要知识点、与具体章节内容相关的网上信息资料的融合、加工。
5.2.1 CAI演示小课件设计。演示课件以知识点为中心,不必费时制作完整的课件,即从以往的整体课件思想转向积件思想。小课件的制作不再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只突出一个或几个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其他部分由学生在网上资源中自学解决),因此制作工作量大为降低,而且可从网上(如K12课件交流中心)下载现成的小课件。目前网上交流的地理课件基本上是以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的小课件,很少完整课件,可以以此为基本来源建立自己的积件资源库,节省制作时间。一般的地理网络教学多选择介绍性、说明性为主的内容进行,很少选用抽象难懂、原理性强部分制作网络课件。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诸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和分布等内容,只要制作好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的小课件,则亦能实现网上教学。
5.2.2信息资源设计。由于因特网上包含了很多重复、过时、零乱的数据和信息,因此,首先应选取过滤出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须进行剪裁、取舍、加工,择其精华及其与教材的切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为方便学生快速高效获取信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校建立了地理电子资源库(佛山一中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佛山教育信息网之地理教与学资源网)。资源库包括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多媒体素材和智能题库等,实现了网络虚拟环境的资源共享,加快了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5.3自主学习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强调学习是自我发现的,也就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5.3.1展示主题,引入探究。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学习目标,向学生展现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与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引发联想,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同时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问题情境的核心部分应是本节课要加以揭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要有参考价值;②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某个地理事象的兴趣和需求,诱发探究行为;③考虑学生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5.3.2个别学习,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浏览网上资源,进入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当前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教材、影像、CAI演示课件、视讯、声音、图形、网上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学习,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如何取舍、加工,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则由教师利用网络监听、监看、监控等功能提供指导和帮助(见5.3.3)。
5.3.3教师指导、评价、调控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特点,但由于中学生自学能力尚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过程中常带有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充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问题,利用教师机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3.4小组合作,协同探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交流调阅功能或相互间的语言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小组成员的协同探讨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5.3.5互动讨论交流。互动讨论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讨话题尽量设计成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特点,切合教材内容、社会实际及热点问题,如我校“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的讨论话题设计为“你认为广东省近期内有无必要进行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所有学生都感觉有话可说而且发言踊跃。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所得提出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这种多向互动交流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独特性思想与感情的机会,而且学习者群体(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内化提高、逐步升华的过程。交流通过课件设置的互动论坛(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实现。同时,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发表的观点,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对于新颖和有建设性的观点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3.6学习效果设计。建立即时反馈的自我测试习题系统,如选择题采用即时评价判断方式,而读图题、填空题、连线题则可采用拖放方式,学生可即时了解练习结果的正误,并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纠正和重新学习。教师根据即时反馈结果,对出错较多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建构的主题意义得到内化。学生则根据个体的认知现状,通过测试者可以继续进行拓展学习或讨论交流,而测试成绩不理想者则利用网络资源中的“补丁”学习软件进行补偿学习。
5.3.7作业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作业完成后,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作业形式不限,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作业即是其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可开辟优秀作业展评,将质量上乘之作存储到地理资源库中。这不仅可不断更新和充实资源库,而且使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与共享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进取。
5.4课后学习与交流。网络课件存于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中,学生在课后可以重新学习、复习或在留言、论坛板提出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老师回答,也可以是学生回答,为师生间的交往、学习、研讨提供良好的氛围,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自主学习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七个环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线性结构,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予以指导、调控,对某些环节加以调整甚至重复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的学习行动有序,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六、结语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突破了简单的演示型模式,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体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因此学习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交往、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