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教材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地理论文
- 文档
- 2024-07-02
- 108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地理新教材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地理论文,本文共15篇,欢迎参阅。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阅读”部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它是对课文知识的必要扩展,体现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地理2》第四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中,“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就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这是一个重要知识,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按照“阅读”内部的三个时期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在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活动:①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属于哪个时期?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②我国鞍钢的发展主导因素又是什么?③日本福山钢铁工业发展属于什么类型?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即可归纳出“就近煤型”、“就近铁矿型”、“临海型”三种钢铁工业布局类型。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应对三种类型型及变化进行简单拓展,提升这部分教学的次层性。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转变过去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旧模式,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巧用教材中“案例”教学,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教材不论在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中都呈现大量“案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典型性和说明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环节的教学,能使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文章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建设优良的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创新个性;激发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授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师生关系
思维是人类所有创造性实践活动的重点,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关键任务,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点。地理学科的知识集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为一体,给高中生学习地理增加了难度,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惧怕心理,甚至部分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学好了文科就等于把地理学好了的错误想法,发生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学生缺少优良的地理思维能力,所以增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显得非常关键[1]。
一、建立优良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所有压抑与干扰都会让思维受阻。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方法是优良的师生关系,优良的师生关系就说明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认识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使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贯彻。优良的师生关系,就说明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学时师生双方主动参与教学,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变成可能。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地理教学具备综合性的特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取与地理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在学习时,不一样的地理特点,其经济构造也有所不同,而经过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综合水平提升。比如,在学习“城乡建设与生活”时,高中地理教师能够使学生依据城乡居住环境的不同,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分析,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了解高中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重视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即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考虑问题,且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实际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殊才能和兴趣。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引学生敢于打破陈旧理念的束缚,要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个性时,还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征合理增强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是驱动其探究地理知识的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为探求知识而进行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便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钥匙”[3]。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事物的运动机理做相对深入的研究,同时还需要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有效的锻炼。通过实践证明,个性相对鲜明且相对突出的学生,创造性常常较高。因此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评价。教师还要摆脱之前的传统教学方法,要进行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中学地理教学阶段能够培养学生透过繁杂的地理事物与地理想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让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认识的事物上。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化相对多,可以促进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过程都要注重培养与发展注意力。培养学生注意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合理扩大注意的区域,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仅羊群与草地要注意,草地与林带的部位关系还要注意,才可以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第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力经过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升,如褶被与断层中的一些内容,涉及形态与成因,学生不好理解,如果运用图片、模型、投影与录像交替演示,既能够通过有意注意又能够通过无意注意实施感知,同时持续引起兴趣,让注意力获得保持。第三,难易要适度,要安静的环境,学生的思维要持续启发,注意保持稳定性。
六、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解读,教师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相关案例,让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分析阐述,由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对当地某区域的建设单位提出建设建议,根据地理位置、水源交通、市场资源、科技发明与人文气象的影响等,写出建议书。目前,城市的发展改造拆迁中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尽管政府也在努力完成自己的既定方针目标,然而无法避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当地的拆迁建筑,自己找出问题,再加以分析,产生自己的观点,学生要把各类要素整合在一起,达到知识迁移。
七、传授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是教师首先要做的。另外,要学生善于思维,除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实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毕竟提高思维能力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如高中地理的基础是地理概念、结论,只有正确地了解这些概念、结论,才可以准确地掌握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其他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指引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
八、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当前,教育教学的主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所有创新都是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相对高的要求是空间创新能力,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来实施空间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并创造出新的空间模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了解地理基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空间构造,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能力,可以达成思想与智慧的共识,可以完成知识的重建,可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所教的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倡自主学习形式,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总之,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每一位教师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全面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散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小艳.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J].新课程(中学),(6):171.
[2]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23-25.
[3]许建伟.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A0):146-147.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摘 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从搞好预习到独立思考,从积极质疑到主动进取,可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和世界区域部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自学得懂、自学得会。学生掌握了方法,对于中国部分的各个分区、世界部分的各个国家的知识就可以“自学得知”了。
二、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关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图和析图的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读图技能上,应培养学生能根据图例、比例尺、经纬网知识等说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阅读一些常见的地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意大利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如伊朗像一顶草帽,智利像一根海带飘在太平洋的东岸、南大陆的西岸,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2、地理计算技能。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计算也是培养地理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系统性甚至于措辞等方面都应全面要求,特别是要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如“降水量”不能说成“下雨量”等。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能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分析理解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东北三省东南部的降水量明显多于三省的其他地区?学生首先想到要从降水的基本原理等寻求答案,接着观察“中国七月”和“中国地形图”,得出“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遇到长白山的抬升形成地形雨”这一正确答案。这就是读图迁移能力。
五、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要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如要想让学生记住祖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一是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能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像姐妹等。二是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三是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4、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正立的“品”字,可通过联想使学生牢固记忆这些地理特征。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论文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式的教学逐渐转变为习得能力的教学。地理教学是研究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因此经知识迁移能力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迁移能力;自然学科
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性质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囊括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众多地理知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地理学科在原有的传统教学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一、迁移能力概念阐述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也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状况是决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这正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一种知识的获得促进其他知识的吸收,从一种技能的掌握牵引出于其他技能的习得。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地理迁移能力获得的重要性
1.初中学生学习的宗旨就是能力的形成,问题的解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初中学生在学校习得大量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将知识无限量的填充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是从知识的获取中能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所谓的“聪明”。具备迁移能力的.初中地理学生在问题解决时,会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并实现地理问题的解决,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获得知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实践的成功。2.初中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能促进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地理学科是研究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比比皆是。在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也是习以为常。学生从书本中获得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自然,了解人文,解决生活综合问题,并且能将生活中各类与地理有关的实践联系起来,与其他学科并用,服务生活,服务自己,这就是知识习得的迁移能力。比如说高原的气压为何低?气压低跟海拔有关系,高原海拔高,氧气少,空气变淡,气压就减小,此知识点牵涉到众多知识,地理、物理、生物等各科知识的综合,地理知识的迁移能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能让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研究
1.将初中地理知识与实践相连促进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能将新知进一步的理解与吸收。地理教学中学生要想实现知识的迁移就要将知识与实践相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对于其他类型的知识的获取、吸收、建构都有重大意义。迁移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是将此领域类的知识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同时综合应用多种类型领域的知识,共同理解,共同掌握,最终共同协同解决问题。2.经常练习综合类题目,解决综合型问题。地理知识需要接触大自然,接触人文,去感受,去参与,而教学现状却事与愿违。学生学习的场所主要在学校、教室,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少。教师在教学中要弥补这一缺陷,要想让学生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就要经常性的让学生研讨一些关于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的试题,打开思维,也可以借助虚拟的网络环境,用网络的模拟环境代替现实的自然环境。通过此类综合性的试题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也会拓展,迁移能力也会提高。3.精心设计促进知识迁移的情境。学生实践经验少,丰富的知识与娴熟的处理问题技巧能让学生的迁移能力更强。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细致,更全面,问题解决时能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解决问题游刃有余。初中地理教学中,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前提下收获知识迁移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牵涉到地理学科知识的吸收应用,也会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吸收与建构,特别是实践方面、问题解决方面。迁移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志,徐秀梅.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相互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03).
[2]王金钊.浅析迁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3):77-78.
[3]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26-29.
[4]干常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J].生物学教学,(7):23-25.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论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并且独立地进行认知监控性的学习,自主性地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独立钻研精神、创新精神,更能使人走向成功之路。怎么能够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呢?首先是要激发他们对自主学习的兴趣感。因为兴趣决定人们学习的方向和毅力。正像托尔斯泰说的那样“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浓,情绪高,毅力强,就会像蜜蜂采蜜一样去阅读和搜寻知识信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学习精神。比如,我在执教“洋流”一课时,我向学生问道:“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每次从印度半岛到非洲东海岸去,都选择在冬季,而返航时则选在夏季,这是为什么?”学生非常着急要知道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利用他们这种急切的心理及时地导入新课,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还给学生学习时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为主体,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在那里像鸭子听雷一样被动地灌输着,个个都成为小绵羊,没有创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更没有时间自学。所以,教师要想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一般的情况下,一节课教师不能超出20分钟的讲课时间,其余为学生的时间。
三、授给孩子自学之术
想使学生能够沿着自学之路走下去,就要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否则,他们是不会持久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可以考虑教给学生授予下列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能找出其要点、知识结构和做好课后习题;要授予学生会动脑筋,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方法,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采用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法,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总之,方法多多,需要教师多多研究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地理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地理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初中地理教学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思考论文
摘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初中生学习效率的有力武器。地理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地理技能;利用地图等教学工具,提高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初中地理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读图是学习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地图,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地形地貌和地理现象。地图是与地理共同发展的,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这是地理的一个特点。地图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要想有很大的进,首先就必须能够看懂地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地图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图例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地图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对地图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比如,比例尺的查看方法,各省市及河流的分布,山脉矿产的地理位置等。我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时会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在讲各省份的时候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东广西,两河山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通过巧妙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就会迅速做出回答。同时,地理教材及地图册中包含大量的图例,这些图例都是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所以在教学生学习地图知识时,我会让学生增强对图例的记忆,帮助他们分析图例当中的考点和难点,将图例作为读图的关键,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地图赋予更具有灵动的精神,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其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从省份城市还是从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练习或者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锻炼读图能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我会引导初中生选择强化记忆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和析图时的切入点。我还会让学生观察地图,去自己发现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整体轮廓像一只雄起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天鹅,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等。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读图能力,把读图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地图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同时,地理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兴趣浓了才会对地理更加热爱。在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在教他们读图的时候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或者目标,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出现迷茫。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找到规律,给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前充分的备课,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点图型详细点拨,培养初中生的读图技巧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图和识图;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会教他们绘制基本的图形等。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争取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有所进步。地图中有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记忆,针对这样的图形我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趣味教学法,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成长,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读图技巧。比如,在讲《世界人口分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大致掌握什么地区人口稠密,什么地区人口稀疏。当学生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还会进行拓展提问,比如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地区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初中生自己去分析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任,我会适当的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帮助。
四、优化绘图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要进行绘图训练,绘图是对读图的升华。在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抽象的地理符号用图表、声音、视频等方式形象具体的展示,增强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给予学生对地图的直观讲解,增强初中生对地图的兴趣。我在地理教学中会让学生多进行绘图训练,如从简单的绘制等高线或者等深线,到复杂的绘制经纬图等,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学习的课程比小学时多了很多,因此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利用绘制地图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给学生带来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初中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地图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地图将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有力助手,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初中生掌握读图和绘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玉娟.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15).
[2]范丽.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04).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改革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旧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急待改革,特别是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尤为重要。只有素质提高了,才可迎接到新世纪的挑战。而地理学科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今地理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我认为要想顺利实现地理教学向真正的素质教育转轨,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的观念,改变老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大胆革新,走出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人才。
一、废除“独角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废除“独角戏”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的实践得出结论:只要努力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使学生听课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一启即发。
例如:我在讲高中地理第一单元1.5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一》,讲到“地方时”一段内容时为搞清日界线的道理,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先生的哥哥比后生的弟弟小了一岁,随后问学生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间开始讨论,有的说是坐飞机生的,有的说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学却沉默不语,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动脑考虑,用己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此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又绘制了一幅简易图
然后提出问题:(1)东12区和西12区是否是一个时区?它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不是一个时区,但合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2)日期线东侧是西12区,而西侧是东12区,东12区时刻与西12区时刻是否相同?学生回答相同,日期又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同,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24小时),进一步升华,既然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又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先生的哥哥一定是在日界线西侧东12区出生的,而后生的弟弟则在日界线东侧西12区出生的。从而得出了弟弟比哥哥大的结果。
时间换算问题在初中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到高中同样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除了讲清时区划分理论知识外,应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这样得出结论才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上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会知识不会实际应用,培养出的人才也只是理论上呱呱叫,实践又是一套(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而当今科技的时代,这样的人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为此要想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只有突破小的天地,才可学到课本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讲述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月及其变化一题时,首先阐明月球是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月球的圆缺现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中主要通过图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性。在分析月相成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在P9图下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缝隙、了解朔、上弦、望、下弦四个位置时,月、地、日三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很显然从1.10图中可以看出月球在位置A和C时,也就是在朔和望时,月、地、日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在B和C时,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时,三者是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会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这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条件。
月相的变化是可以直接在实际观测到的内容,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讲清以上理论知识外,本着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半球中纬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晚间定时定点对月球圆缺进行实际观察,以一个月为一个时间单位,在这段时间主要观察四个晚间上弦、下弦、朔、望月。通过实践的观测联系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上弦月月面朔西,下弦月月面朔东的真正道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既能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又提高了学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由“传授知识”变“传授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师讲一点学一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长此下去,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能主动获取知识。为此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必须真正的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自己从中获取知识。
例如:讲第二单元第七节气候资源中第三个问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气候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气候资源有关系,最密切应是谁?学生回答农业。(2)气候资源为农业提供什么物质和能量?同时适应补充:光照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一般光照越强,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越多,农作物果实也就越饱满,当然产量就越高。而热量直接影响农作物有机体的主要活动机能,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它们所需要的适宜热量条件下才可进行。
请同学们读P56课本2.6表回答问题:
(1)提示: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种植制度分别是一年几熟?为什么?
(2)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作物结构有何不同?
(3)东北平原农业可否一年三熟?为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每项答案,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数量和结构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一个合理的种植的种植制度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取得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合理而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生态农业、主体农业)利用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根源,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培养跨世纪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灵活性的人才,很难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视、电脑、幻灯等直接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来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文中地理第二单元2.5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就可以完全利用电视进行系统的教学。因为常见天气系统包括:
每项知识都配备有各自的插图,可将课本中的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连同锋面气旋图,制作连续的软件输送入电视之中,以动的形式连续的活动变化从发生前到发生后来完成本节的全部教学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轻松愉快的使学生从电视中学到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直观、省时,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地理教学的改革,不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同教育观念,教学体系、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同步进行才可奏效,这就要求当今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实际方案,以满足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推理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核心,而地理推理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主要能力之一。文章从地理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类比能力的培养三方面阐述学生地理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地理推理能力 归纳 演绎 类比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能力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得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过程的活动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标志。
地理推理能力,是将地理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已有地理判断推导出新的地理判断的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主要能力之一。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千变万化,异中有似,似中有异,因此,进行地理推理时要小心谨慎,但又要大胆进行。地理推理能力对于压缩地理记忆的信息量,对于认识大量难以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地理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练习地理推理的机会,并指导学生形成地理推理能力。
一、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归纳能力
地理归纳能力是地理推理能力之一,是从多个地理个别案例中推导出地理一般规律的能力。在教学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大量的地理素材、地理案例,单独学习和记忆存在困难,而通过地理归纳,就可轻松应对。
例如,通过田纳西河、长江等河流综合开发的学习,总结归纳,提取共性,上升为一般规律和一般知识结构。流域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区位、流域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优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概况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流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要依据流域的资源特色和流域的生态背景,不同流域的开发建设重点不会完全一致,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和产生制约的因素,认识和确定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以及环境整治的对策。这样,不但便于学习内容,而且可以从现象到本质,深化认识。
二、在知识应用中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演绎是与归纳相逆的推理过程,即从一般地理规律推导出个别地理事例的过程。由于地理同类知识的知识点多,加上地理新教材注重演绎式内容体系,地理演绎能力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常用。因而地理知识的恰当合理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例如,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发展方向(从改进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以演绎到美国和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等。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回答有关农业问题时缺乏答题方向,又可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又如,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其产生的条件为:空气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高温和强光。根据这一基本地理规律,即可推理世界任一城市是否会产生“光化学烟雾”。如伦敦,虽然有严重的空气污染,但缺乏高温和强光条件,就可推知伦敦不会产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再比如江西南昌,在7、8月份常有伏旱天气,易形成高温和强光,如果再有严重的空气污染,就很有可能产生“光化学烟雾”。
三、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地理类比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颇有特色的推理能力,是从个别地理事物推知其他个别地理事物的能力。地理类比并不具备充分的推理条件,带有猜想的成分。在没有现成的.地理原理可用的情况下,地理类比有时可以推导出地理事实,乃至揭示出地理原理。所以,地理类比虽然不尽可靠,但具有一定的创造功能。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养成学生正确的类比意识,既敢于进行类比,又注意不造成错误。例如,世界雨都乞拉朋齐位于南亚非沿海地区,而我国的多雨地火烧寮则在台湾岛的近海地区,从表面上看,位置上似无多大相同之处。但从两地雨量极多出发,考虑两地雨水来源,发现都是位于带来水分的气流的迎风坡,且都背靠山地,处于山地抬升气流的部位。由此可见,两地的位置是有相似性的,类比是有事实基础的。这个例子可以鼓励学生反过来从背山迎风的类似位置,通过类比,推导出火烧寮也像乞拉朋齐一样是多雨地。
在地理教学中,应提供地理类比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类比意识和类比方法。例如,学习拉丁美洲的巴西,不急于展示教材中的现成材料,而引导学生回忆南部非洲在地理位置上与巴西类似之处,然后从南部非洲的物产推出巴西的物产——可可、咖啡、香蕉和甘蔗。又如,学习欧洲岛国英国,可以从东亚岛国日本来作类比,推出海运发达,进口原料,出口制成品,渔业发达,果菜进口等。现在重视了农业之后,利用高科技,在粮食自给方面进步很大。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纺织均为两个发达国家共同的工业部门。地理事例中有一些似乎相似实则不同的事例,应当明确指出其不可类比,杜绝不正确的类比发生。例如,地球上的“五带”与中国的五个温度带,虽然名称类同,范围上有的大部分重叠,但却不能轻率类比。
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强化学生对地理原理、概念的掌握,而且,学生会在地理推理时,不断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所隐含的普遍性联系和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因受到概括化认知的训练,其认知水平会得到逐步提高,并具备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仍然非常的重要。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思维的共性,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地理事物、现象及蕴含于其中的规律,进而认识到这些事物、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新课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力争搞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将抽象概括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表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在讲解美国时分析它农业发达的原因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方法,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环境(市场、交通、科技、劳动者素质等)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能够分析美国也会分析其他国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地理老师的高度重视。
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有效策略论文
自地理学科成为高考科目以来,已然引起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但是目前,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不重视、学生学习效率低,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在在头脑中不能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地理空间观念模糊不清,因此学生的学习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这在地理界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由此也可以看出地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地图的根本则是空间定位,如果不能掌握这幅地图是哪个地方,根本不可能联系到该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考试想获得高分也就成了空话,所以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如何才能提高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实践,通过学生动手,教师辅助构建区域地理模块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中国区域地理为例,说说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一、初步空间定位,基本掌握读图能力
1.形象记忆定位
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中,中国政区图是第一个要掌握的图,在考试和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我国的各大省区、省会城市、位置、简称和轮廓,但是要记住它学生就会感到比较困难和枯燥无味。
怎么办呢?通过形象记忆来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很多行政区的轮廓联想成某种事物,如:在教学当中老师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调出黑龙江的轮廓图,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个图像什么,很多同学都能很快的联想到它像只鹅,为了能更形象的记忆,老师再辅以一张天鹅的图片,同学记忆更深刻。诸如此类的有很多,如:云南像孔雀,青海像兔子等等,这样既记住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
2.经纬线贯穿定位
在中国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中国地形学习当中,刚开始,学生看图、读图的能力不强,教师不能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经纬线和地形地物,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能事倍功半。
如何做?教师只能抓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来解决这一问题,如30°N、40°N、90°E、100°E、110°E、120°E等,教师在讲课中不时提醒学生看图,并指导看图的方法,引导一段时间后,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看图、读图情况,看他是否去看图、找图、落实图,引导学生形象的记忆这些地理事物,如:30°N穿过中国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州湾;110°E穿过内蒙古高原东部、阴山、黄土高原、秦岭、巫山、雷州半岛、海南。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经纬网有了初步的印象,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3.以“点”带“面”定位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区域定位越来越精确化,光以经纬度定位还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根据经纬网准确定位才是关键,而精确定位肯定会落实到坐标上面,所以教师就要要求学生注意一些关键点。在把握这些点时,不仅仅要注意点的位置,还要注意该点东南西北(包括东南、西北、西南、东北)方的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相对位置分布),如:山脉、河流、重要城市、地形区等,最终实现以关键“点”带动一大“面”。 4.骨肉相连定位
在中国地形的学习中,我们把山脉比喻成“骨”,地形区当作“肉”。老师在讲课时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山脉的基本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动作和眼神,及时的提醒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基本定位找准每根“骨头”。然后,在让学生在空白中国地图上自己动手描出中国的主要山脉,把“骨架”搭好。
刚开始肯定有很多学生很难把握山脉的空间位置,这时候老师就应该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老师及时的纠正错误。经过多次练习,学生熟练后,再要求学生把地形区这些“肉”填进去,用“骨架”把“肉”串联起来,从而牢记掌握中国地形。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心中的中国地形图逐渐成形,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把中国重要的河流或者城市、铁路干线描绘出来。通过这几方面的练习和训练,学生头脑里就不单单是中国经纬网图了,而是内容更加丰富的中国地图。这样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来的时候,学生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能展现出之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为中国地理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打下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在前三步中,学生已经对中国地图有了很深的映像,在心中已经有了中国地图,现在就是提高的时候了,教师通过利用我校地理专用实验室(中国地形图也可以),先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亲自感受中国地形模型,教师在旁边不时提出中国的一些主要地形区让学生去找,去看,去感受,引导学生对地形特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分析地图,使学生逐渐掌握中国地形图的读图技巧,提高中国地形图空间定位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请两位同学上来指图,一位同学随机说地理事物,一位同学要正确指图,这样可以考查了两位同学对地理事物位置的掌握情况,说的同学必须要心中有“物”,指的同学必须要心中有“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但教师在选择对象是一定要有针对性,看似随机却并不随意,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要选择读图能力较弱的'同学,这样对他们有一定的督促作用。这样的训练,即对全班同学都起到了复习巩固地图的作用,也调动了全班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有利于学习。
三、加强巩固空间定位能力
最后就是检验的时候了,教师通过自制填充图训练学生在空间位置上对地理事物的定位、了解。对填图、绘图提出明确的要求,譬如:《中国地形区》地图训练,教师明确要求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范围,了解大致的经纬度位置范围,从而对主要地形区进行经纬度位置范围控制,脑中形式一个空间范围,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图,画出位置和范围,并在自制地形图上填注,最后再回想一下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在自制地形剖面图上标注地理事物,加强空间定位。
四、持之以恒,举一反三
通过前几个步骤,已经使学生对空间定位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步骤,接下来就是坚持和灵活运用问题了。老师提出明确要求:每天找一幅不同的图(老师提供),按照要求完成。然后,老师检查,评讲及个别辅导。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形成了地理区域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区域空间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
[中学地理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人类正步入信息化社会。学会学习,培养能力,成为学习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元认知理论、元学习理论和能力,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容
元认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出现的最新研究课题。弗拉维尔最早进行元记忆的研究,后来于1978年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二、元学习理论
元学习是元认知研究的带动下,最近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课题。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正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学习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善于检测达标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即教师要善于系统地传授地理学习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习自我激励从序言课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确认学习地理的价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识就是地理),并坚定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念。
2.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无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无目标的学习,是一种偶然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解决问题时,目标不明确,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行为,而不能达到“顿悟”水平。因而在学习地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中:哪些是泛泛了解(许多例子和解释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须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气旋、反气旋等);哪些需要记忆(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数据等);哪些学会初步运用(如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哪些要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如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等)。
3.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最恰当的学习方法:(1)对于应该“了解”的知识,应采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筛选和浓缩,使知识更凝炼。如对内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叙述“提炼”出四个字――坦荡开阔。(2)对于要“理解”的知识,可将它们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例子去理解它们。如太阳高度角与获得热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电筒直射与斜射光的明暗来理解。(3)对于要“记忆”的知识,可以采取一系列“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谐音串联法、歌谣口诀法、形象直观记忆法等。(4)为了初步学会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就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并多读图、用图、绘图。(5)为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就要采取各种适当的“纲要法”来组织所学知识,善于前后联系,综合分析。
4.善于在检测目标的基础上采取调控措施在地理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例如:若发现知识上“预备度”不足,就要查漏补缺;如果熟练度不够,就要补充练习;如果“知识面”不够,就要博览群书;如果策略上效果不佳,
[1] [2]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论文
一、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三个注意点
(1)强化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思维是人以事物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而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联系等。而分析、综合、比较等应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否则,思维活动的开展和提高是天方夜谭。例如,要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时差问题,务必清楚时差的概念、时差的划分以及我国和英国的地理位置。要了解两个国家的地形、地势、气候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就应了解双方的地形、地势、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否则,对地形、地势、气候等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模棱两可,问题就没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思维活动借助于自身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对分析的对象要有足够的表象认识。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但毕竟空间想象力还有一定局限,而地理学习中,一些地理现象的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等,引导学生观察、获得感性材料,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形成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比如,平原和高原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分析、比较是基础。可以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根据图片造成的视觉、感觉的不同等等,而感知平原和高原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平原”即“平”为主要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平原给人一种一望无际的感觉;而“高原”以“高”而与“平原”的“平”相对而论。再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获得直观性的感受:平原上呈现“笼盖四野”,绿油油之姿,水好像要渗出来,海拔低;而“高原”给人一种伸手可摘云和月之感。这样,从表象的'认识和感知,进而得出平原和高原的差异的结论,符合逻辑判断和认知学的原理,也是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始于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在于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如关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按传统教学,教师给出答案,学生背诵,制约了学生思维力的发展。而现代教学中,借助于一幅漫画:北方的井越挖越深。让学生结合这幅漫画,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传递“为什么”的信息,而不是“是什么”的描述。
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联系———思维。简言之,就是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纵向、横向、多向、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与归纳,旨在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如何想、怎么想。像“地中海气候”的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给出,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步步逼近、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再如,对于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等的分析,让学生触类旁通是解题的关键:降水的形式不同,但原因相似。这个问题的分析,既需要学生求同也需要学生求异,求同和求异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2)规律———思维。根据哲学原理,任何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更是如此。因此,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用这种哲学原理———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首先,刚刚解放,万事需要振兴,粮食问题和农产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再者,“北大荒”若原始湿地被破坏、林地被侵占,则可能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野生动物失去栖息的家园而濒临灭绝。一次次的洪水灾害发生,警钟长鸣:我们应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
(3)地图———思维。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地图的作用不能忽视。地理教师应巧妙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解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关于我国的气候特点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包括各类专题地图,比如地形图、气候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是多少,气压带、风带等的具体情况,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借助于地图,培养学生由点及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
三、结束语
地理知识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地理普遍被学生们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之一,其抽象性、思维性强,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往往需要“由表及里”的本质的高度概括。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格外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要让思维助力地理学习,让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绽放。
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论文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理学的规律,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笔者这里所说的实验是广义的地理实验,它包括地理观察、地理观测、地理演示、绘制地图、地理制作、地理参观、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遵循可行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探究初中地理课堂的实验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科素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情境,激发实验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利用社会大课堂活动,学校每年的五月份都要组织学生“步行运河畔,倡导绿色出行”活动,利用这个社会大课堂活动笔者布置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比如运河的起止点、运河沿岸植被类型、不同河段采取水样观察水的污染状况、分析原因等一些实践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是在课堂环境中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讲到地图三要素时,要求学生在桌面上的相同位置摆上相同的学习用具,再在不同大小纸张上画桌面示意图(要求纸张四周要留出两厘米的页边距),利用这个实验活动来探究比例尺大小与所绘区域内容的详略关系。
设疑猜测,提高实验学习的探究性教师要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结论,利用实验来验证猜测的正确与否,使得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比如前面提到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实验。首先提出问题:一是烧杯中等量的水和细砂,放在太阳下晒30分钟,哪一个温度高?将水和细砂移入室内10分钟后,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二是然后做这个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并且进一步设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体现了海洋和陆地的什么特点?三是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探究性。所以,在实验教学之前,我们要设置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去探究,以此提高实验的探究性。参与设计,提高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例如:在研究北运河水质状况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社会调查、试验等方法。首先给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方案,最后由老师进行修改。之后各组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进行北运河水质的调查研究。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符合课标基本理念,构建了开放的地理课程。自主与合作,体现小组合作优势比如前面提到的地球的运动。在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两人一组,利用2个地球仪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在实验中一名学生手扶地球仪平放在桌子上充当太阳,另一名同学手拿地球仪一边自转还要一边绕太阳公转。实验操作之后两名同学完成填表总结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在这个实验活动中,可以说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学生通过实验,更明白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轨道。注重学科技能,开展实验教学强化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课堂上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比如观察模型、标本、计算机模拟实验等。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向学生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如:在讲地球的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对地球表面光热分布的影响.首先提出的观察任务,当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时:观察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当沿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昼夜状况如何?其次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和分工,如:在这个实验教学中两人一组,一名同学手持电筒(代表太阳)一名同学手持地球仪(代表地球),还包括强调地球仪如何摆放、演示动作如何做规范等等。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再次要求观察的步骤有序,也就是按照观察任务一步步去观察。最后要求观察总结要认真,也就是要把观察到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在这个实验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强化培养数据分析和表达能力就像理、化、生实验一样,很多地理实验都会产生一些数据,如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呢?例如学习世界海陆分布时,不同半球间和同一半球内海洋和陆地到底孰多孰少呢?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了一个实验,学具是用珠子粘成的世界海陆分布图。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将这些珠子按照颜色不同区分出海洋和陆地,再按照不同的半球摘下来。其次,明确实验步骤和方法。
数数、计算百分比、填表。这一步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再次,分析统计结果。不同半球间海陆分布均匀吗?同一半球内海陆分布怎么样?这一步就是在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最后,还要求学生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加工、绘制出世界的海陆百分比。这一步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地球表面海洋多于陆地的结论,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于数据的表达能力。如果我们针对每一次的实验数据都有目的、有层次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去进行分析和表达,我想一定能提高学数据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整合能力强化培养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比较、归纳的能力。例如在讲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降水因素的一个实验教学例子。首先要准备实验教具(A、B两块冷玻璃板、C一盆热水、D一台电风扇)做一个实验:将冷玻璃、热水盆、电风扇放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打开电风扇吹向热水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冷玻璃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当然可以看到水珠,接着我问B、C、D三处条件有一处不具备,还能在B处形成水滴吗?由学生分析并做出判断。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影响降水的形成因素:也就是需要动力输送、湿润的空气、遇冷成云致雨。紧跟着我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B处的冷玻璃板移至A处,同样的时间后,玻璃板上的水珠与B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A处冷玻璃上的水珠少于B处,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比较、归纳的能力。强化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关注这个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更能强化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北京市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之前,给学生布置课下实验作业,让学生收听北京电视台晚上7点之前的天气预报,并将北京市不同地区的气温值纪录在北京市地形图上相应位置,让学生分析不同的地形对于气温高低的影响。这不仅强调了实践活动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更强调了学生对于地理图像的阅读与运用能力。像这样的例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是很多的。挖掘知识内容,开展实验探究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内容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比如说板块运动、地质断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面介绍了很多实验,例如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探究昼夜交替现象,还有利用石膏球、白纸、台灯探究地球形状对地表获取光热的影响等。这些实验都是将间接的、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接、形象的`,帮助学生得到很好的理解。利用模型理解大空间问题比如说全球范围内的海陆分布、地形特征,中国范围内的地形分布、政区分布,甚至全球的大气运动等。
学生很难看到这些内容的全貌,因此掌握起来就变得困难重重。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大尺度的空间内容微缩到学生可视范围内,再学习它们的空间分布,就会变得容易。我们可以利用地理实验中的模型制作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类型时,设计了地理实验:制作中国地形模型。让学生自由分组,各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橡皮泥、陶泥、米粒……)在空白的政区图上制作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各阶梯的分界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都很兴奋和积极,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中国的主要地形、地势特点。将抽象概念具体到真实的实例中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内容时,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等高线、山谷、山脊、陡崖等,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的经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做法。要求学生利用陶泥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要做出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峰五种地形部位。然后用刀从下到上每两厘米的垂直高度依次切成几块。再将切面涂上颜色。最后将切成的几块依次摞在一起。使学生在做中学,亲身体验中理解等高线、山谷、山脊等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把漫长的演变过程放到课堂中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球演变的过程,比如地壳的运动、大陆的漂移就属于这类地理内容。它们往往需要几亿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出变化,我们人类不可能等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要了解这个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做地理实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观察地理实验感受漫长的演变过程。比如我们知道世界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格局经过漫长的变化,演变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由于太漫长,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由此我采用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
用实验展示人地关系问题例如在学习乡土地理时的例子,任务是调查家乡的河流,认识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笔者做了如下的课外考察活动:一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条河流(北运河)中取水样并将水样倒入烧杯中。在另一个烧杯中放等量的自来水。二是在两个烧杯中养同样大小的金鱼。三是观察结果并分析实验结果。四是揭示河流出现的问题。五是分析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在这个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考察和亲自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认识到家乡水源污染问题及与当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于人地关系的理解,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观察真实的地理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差不多每一件事都与地理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就可以揭示地理规律,地理特征。我们将这些地理现象作为观察、考察的内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例如生活中影子的变化就可以说明地球的运动以及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对温度的影响。所以我就设计地理观察实验,有三个问题:一天中学校旗杆的影子长短有什么变化?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变化?气温有什么变化?从这三个问题入手来做观察记录,分析观察记录可以知道影子长短的变化说明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角度有所变化。影子方向的变化说明地球是在自转的,气温的不同说明由于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所以造成温度的不同。总之,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是一种利用直观、形象的地理实验来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堂依据可行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
进一步创新知识的运用面与路径,实现最高效的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针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重点,教师设置“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运动的能量来源?盛行风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不仅可以根据问题来掌握洋流分布的情况,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洋流对各区域造成的气候、渔业生产、航海与污染等方面的理解,由此做出运用性的思考,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创新。由于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性的,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也是较高的,且直接让他们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或需要等,做出针对性的思考,达成其对知识运用的目的。
发现问题,是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与知识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切实性的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知识性问题发现能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去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即让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山岳的形成》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对山岳的初步理解,以及对自己见过、感受过的山路,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提出发现的问题,如山路的线路选择、坡度设计、隧道性的山路选址等,发现的这些问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集合,尤其是当所有学生都把问题展现出来的情况下,也就自然地展出了教学的知识网络,教师只需要略加指点很多的问题则一目了然。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