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会计案例教学的认识论文,本文共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会计案例教学的认识论文

会计案例教学的认识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讨论了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以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树立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会计、案例教学、

会计 本科专业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因符合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因而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受到欢迎。但是,如何加深对案例教学特点、理念和优势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树立案例教学的态度,则是近年来本科案例教学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况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个组织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决策者)面临的一项决策、挑战、机会或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他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因此,案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案例必须是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故事描述,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现实与开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案例能够成功地把现实中的场景移入课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生动的研究对象。目前很多的案例并不是遵循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评 论文 章。经过简化与抽象的练习(exercise)、问题(problem)、文章(article)、模拟(simulation)等这些材料不能被称作案例,最多只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 case)。

第二,案例中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些决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着决策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面临问题的思考,将学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决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须解决一个综合操作、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应对机会和挑战做出分析判断和综合选择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学能够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得到认可,源自于人们对应用类本科专业的特性和案例教学基本理念的认同。会计本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会计综合操作、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的综合技能。这些技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决不是通过概念推演和知识演绎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操练亲身体会出来。对教师与在校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显然是最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会实践”。因为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教”的方面来看,案例教学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教育 的功能在于将从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再由学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项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要经过“理论传授——学员接受——运用实践”三个过程。在理论传播环节存在着教师个人对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认识局限;在学生接受这个过程存在着语义理解和学生内省的偏差;在运用实践环节,存在学生领会实践、搜寻理论的时间成本与失误成本。案例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直接运用这些案例中掌握的综合技能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会计专业知识传播与综合技能培养的效率。

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强调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和记忆这些知识,在缺乏现实情景的情况下,很难将这些知识体会成为一种技能,因而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不同。首先,它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其次,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开放,让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现实的 经济 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建立在种种课堂假设与限制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再次它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沟通、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后,它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总是带着某个决策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这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变化的管理时代,学会学习其实更加重要。

二、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树立的学习态度与认识

为了保证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有效的学习与讨论效果,案例学习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个人准备(60-120min)。案例材料必须事前发给学员,学生收到材料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案例材料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背景材料与文章,学生自己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其次是小组讨论(15-30min)。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在于保证帮助学员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彼此了解对案例问题可能存在的共识与分歧,为大组讨论奠定基础。最后是大组讨论(60-120min)。在大组讨论上,通过毛遂自荐、教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由一名同学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就进入大组讨论的“狂轰烂炸”阶段。其他学生可以就发言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决策过程的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参与,而不是旁观。案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技能。学生接触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案例中“ 会计 师”、“审计师”、“ 企业 家”、“银行家”、“董事长”等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所不容许的。唯有提出建设性意见,才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只有真正参与到 经济 决策过程中,才会把决策中每一分钱的利润和损失都当作是自己的,这个时候才能调动真正的热情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第二,别指望“正确”答案。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获得案例本身的正确答案。正如管理实践一样,现实的分析和决策工作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案例同样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时案例写作者甚至有意识地在案例制作时把一些重要的资料或数据漏掉。对同样一个财务指标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重要的不是这些判断的结果是否一致,而是这些判断所基于的分析过程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和独创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学习重视的`是决策的思考过程。

第三,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过程是在决策团队之间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案例教学的决策过程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现实过程。善意与尊重是职业行为的标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应当公开而有礼貌地承认分歧、表达意见。即使彼此之间的意见大相径庭,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这至少意味着对同一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会计数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数据来源,一项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销售部门的业绩,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术、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业绩。唯有学会思想共享,才能保证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在比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并非“抛弃”理论。会计教学案例来自于会计实践素材,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会计实践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案例学习可以抛弃基本的会计理论。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讲授或指定学生学习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使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的能力。有时教师甚至会对一些基本原理性的东西提问,而这类问题又是最难的,要回答好它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

当然,案例教学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学阶段,如果能够为会计本科生量体裁衣地编写适合于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的案例素材,其中不仅牵涉到案例编制的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的投入问题,还涉及到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案例编写的技巧方面的问题,那么,案例教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就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关于案例法会计教学论文

1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选择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其选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真实的数据和基本情节,不能随意进行编造,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相对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将会计实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充分体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现学生会计实务的提升。第二,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为学生创造广阔思维空间,提升教学效果。第三,针对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需要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出发,借助讨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第四,参与性原则。在会计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会计案例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和思考,充分运用学习的相关会计知识研究和分析案例,并且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第五,全面性原则。主要是指案例教学在选择专业案例时尽量保证内容的全面。一方面,在设计专业案例时要注重对会计教学内容的涵盖,面对现实生活实践中会计案例不能完全涵盖书本内容的现状,要求会计教师对一些特殊案例进行收集,使案例设计全面包含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案例讨论活动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活动的最终目的为了进行决策,而仅仅通过简单的案例模拟做出的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不足。为此,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对决策者的风险倾向和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2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案例教学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重视实践教学。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并不反对讲授法,并且认为理论讲授法可以为案例教学奠定知识框架、提供分析问题的策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内容加深理解。因此,在会计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理论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要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第二,教师要丰富案例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逼真模拟训练,又可以采用典型示范引导;既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又可以鼓励进行个人练习。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形式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案例教学法对会计教学作用分析

第一,增强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学生要想获得会计知识学习的成功,必须对会计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会计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与课本上的例题相比,案例自身的真实性是其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课本中的例题要么是编写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处理,要么就是凭借想象编造出来的。虽然课本中的例题与真实案例相近或相似,但是例题的答案与现实的真实情况却有天壤之别,这会让学生产生例题都是假的没有任何学习价值,当然也不会产生浓厚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提供的案例都是来源于正式注册企业或特定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的书面记录,甚至会是学生曾经了解的,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提升学生对案例的关注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习欲望的提升。第二,提升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案例教学法提供的部分会计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涉及到企业的方案决策、高层管理人员,还会涉及到财会部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因此,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极易让学生进入案例创设的情景,将自己假定为相应工作环境中的职员,通过对案例的认真阅读和仔细分析,积极参与到方案决策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策略,甚至有的学生会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出现在不同的案例中,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好奇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责任心。第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下,学生要想获得教师的认可或企业的好评,就必须对教师提供的实际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并且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讨论过程中大胆的表达出来,并通过合理的分析报告进行呈现。学生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往往会对每一个学习环节都高度重视。可见,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对具体操作技术和会计理论知识的`巩固,还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提升。同时,案例教学法除了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十分有利。第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遵循实用原则,提倡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反对题海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参谋角色,教师只有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对案例合理布置、对讨论活动科学安排以及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才能实现实务与会计理论的完美结合,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益发挥到极致。可见,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还促进教师对教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第五,让企业间接或直接受益。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会计处理或部分成功业务可以作为案例在会计教学中被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了解,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对自身企业的进一步了解,甚至会主动购买企业的产品,这无疑是帮助企业进行宣传但却不需要企业花费任何费用。但是对于部分因违规会计操作或开展违规业务操作造成企业财务出现危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将自身作为案例,这类案例一旦曝光必然会对相关的从业人员产生巨大压力,但是却可以唤醒他们的良知、道德和工作积极性,督促企业进行转变认真经营改变不利的局面。另外,如果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邀请相关会计师和企业部门负责人,或者将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报告推荐给相关企业,对企业必定是百利而无一害。同时,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论在原单位还是在新单位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4结语

会计专业的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灌输为主,对知识的应用重视度不足。虽然在会计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讲解和传授,但是其教学目的不能单纯的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会计作为一门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和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基本会计素质的提升。

一、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

(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

(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

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

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7.改革教学计划。良好的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改善课堂气氛有很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应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应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增加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课时,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足够的学时用以开展案例教学。

对破产会计期间的几点认识论文

一、破产会计期间的界定

目前,会计理论界关于破产会计期间的界定存在着“一段期间论”和“两段期间论”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段期间论”认为:应将破产会计期间与破产程序的时间范畴保持一致;“两段期间论”则认为,破产会计按两段划分会计期间:一是对破产企业的会计处理而言的,自年初起至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日止,为第一段会计期间;二是对清算组的会计处理而言的,不论清算期间有多长或多短,均视为一段会计期间,是企业破产会计的第二段会计期间。由此可见,两种观点对于破产会计终点的认识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即都以破产程序终结并由清算组向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日作为终止日。两者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对破产会计起点的不同认识而致。换句话说,对破产会计起点的正确界定是对破产会计期间作出准确界定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对于破产会计起点的界定都有失偏颇。在破产会计与正常经营会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界定,该时间界定应为破产会计的起点。

首先,从理论上讲,企业面临的现实状态不可能既是持续经营,又同时处于清算之中,破产会计与正常经营会计不能在一个企业中同时存在,即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非彼即此的转承关系。

其次,从现实来看,这一时间界点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1)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2)企业必须依法破产。因为企业事实上的不能清偿债务只是破产会计的必要条件,只有人民法院依法宣告企业破产才是其产生的充分条件。

最后,再从法律根源来考察,在我国的《企业破产法》中第24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第二款规定:“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同时在第三款中规定:“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上述条款的规定不仅是破产会计得以建立的法律基础,同时也表明了,清算组所进行的会计活动是在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之后依法进行的。所以,破产会计的起点应为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之日。

二、破产会计期间的再分期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清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根据破产法规定。债权人的债权申报期限最长可达3个月(自公告发布之日算起)。尽管债权申报可在较短时期内申报完毕,但由于债权的认定、资产的评估及变现、清算财产的分配、债务的`清偿以及清算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清算工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处理完毕。为及时向债权人会议、人民法院以及企业主管部门报告清算进展情况,清算组也应根据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期,以定期编制清算报告。与正常经营会计分期相比,破产会计的再分期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再分期的随机性。清算期间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一个,它的起止时间是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之日和破产程序终结并由清算组向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日,既不存在间隔问题,也不需要像正常经营会计严格遵守年度、季度、月份的起始时间。由于破产会计期间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再分期也表现出了较多的随机性特征。若破产会计期间长,则应在清算的一定阶段编制中期破产会计报告,否则,在破产清算程序结束时直接公布终期清算结果。

(2)再分期的客观性。在正常经营条件下,会计分期是人为他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间隔相等、首尾相接的会计期间,表现出相当的主观性,而破产会计期间的再分期却不是单纯人为的划定,相反,却更多的是取决于清算业务完成时间的长短。

(3)再分期是明确责任的要求。在正常经营条件下,会计分期是为了及时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阶段性会计信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破产会计期间的再分期首先是为了划清财务和管理责任,即将清算期与原来的生产经营期分开,以便最后明确两个期间不同的责任,同时,也是为了控制清算时间,以便减少清算费用,从而提高债权人的受偿比例。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对破产会计期间再分期的认定与收益的确认是无关的,这是与正常经营会计进行分期的根本区别。

三、破产会计期间的确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破产会计期间的确立,影响着破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活动。从而使得破产清算会计核算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特征。

(一)一切收付及核算活动必须在破产会计期间内结束,这是破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客观要求,在该会计期间之外的经济活动便不属于破产会计的核算范围。

(二)破产会计期间的设定,使收付实现制和重置成本原则有了其赖于存在的现实基础。由于在破产清算期间内必须以现实的货币资产或实物资产来偿还企业债务,因此、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无法满足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而收付实现制和历史成本原则与破产财产的估价。变现相适应,从而使得在破产清算阶段,收支的确认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标准,同时,对破产财产的估价也以重置价值为标准来予以确认。

(三)破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相对提高。在破产清算阶段,由于正常经营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相应地被破产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和重置成本等原则所替代,从而使得破产会计核算建立在期内现实的货币收支基础之上,费用、收益的递延分摊等业务都不复存在,会计信息中估测的成分大大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则相应提高。

0引言

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结构中,语文学科被定位在基础文化课系列。由于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自身颇多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要求和考核难度与普高相比大大降低。惟其如此,很多学校和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对于中职语文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是在教学计划中一再压缩语文课课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删减教学内容,有些学校甚至要求语文教师只给中职学生讲点应用文写作常识。这样一来,一直强调“文道统一”的语文课,一直以活色生香、妙趣横生为标志的语文教学就变得非常功利、“市侩”而索然寡味,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迷茫,学生也鲜有收获。

1寻求中职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良策

作为长期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和基层教研工作者的笔者心急如焚,苦苦寻找破解困局的良策。思之再三,笔者想起自己的恩师—安徽省潜山县野寨中学特级教师汪南松先生早在提出的观点:语文课应该教成“人课”。汪先生说,“语文不应看作专管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仅仅为其他学科学习和将来工作服务的‘后勤’学科,而是一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健美个性及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他认为,语文教师“根据中语教材的特点,通过独特的方式方法,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意熏陶,形成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质;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纠正学生习染的不良思维习惯,开启学生智慧,发展他们的注意、观察、接收、记忆、判断、推理等能力和综合创造才能;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听、说、读、写训练,改善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让他们掌握语文活动的基本技能及其调节机制,获得开展交往、驾驭生活和推动事业前进的本领。”毋庸讳言,汪先生的精辟论断是着眼于20世纪末普高的语文教学有感而发的,带有鲜明的指向性。而当前中职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与普高相比,存在不少区别,中职学校教育对象的学业层次、认知结构、接受能力与普高学生相比不能相提并论。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同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肯定存在诸多共同点。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性质(思想性和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也可以是关联互通的,课堂上情理交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是完全可以复制的。一句话,要把中职语文课同样教成“人课”,把中职语文教学同样当作对学生进行情意熏陶、思维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手段,以培养大批既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又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的合格的中职毕业生,这既是中职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纠偏改正的重大研究课题。

2用好中职语文教材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虽存在多个版本,但无论哪一个版本,选录的篇目绝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教师都能从中挖掘出对学生进行情意熏陶的丰富内涵。如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一册)中的《腊梅》是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佳作。教师完全可以从大多中考失利者、心理脆弱者的中职学生角度,积极引导学生向作者看齐,珍视生活历程中像腊梅一样的平凡的事物,并从中感悟和汲取一种不怕磨难的顽强的生命力,并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战胜学习与生活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困难、挫折,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又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职业模块)》教材中,有一篇题目为《那一年,面包飘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因家境贫困而失学的少年如何牢记老师的教诲,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得一技之长并取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设置悬念增强文章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可以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情意内涵,告诉学生,“读书深造固然重要,学得一技之长贡献社会同样重要”。“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树立自信,不怕困难,就能学到真技术,练就真本领”。这样的语文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大有好处。再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拓展模块)》中选录了当代语文教育家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抓住作者讴歌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首创者的创新进取精神,联系自己学校往届优秀中职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学生对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将要遭遇的艰难曲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被困难捆住手脚,要具备过万重山做“第一个”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否则必将一事无成,到头来悔恨终生。当然语文课不同于思想教育课或政治课,单调枯燥的说教,盛气凌人的训导,其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和成长目标,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伺机点化。重要的是学生必须依托文本,依托课文中自然逼真、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精准得体的语言情境,自然感悟,真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熏陶,在水到渠成中激发情感共鸣。

3中职语文教学的思维能力训练

我们提倡中职语文课同样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绝不照搬普通高中的那一套做法,而应按照市场对技能人才文化素养的具体要求,结合语文教学的固有原则和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合理地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启迪智慧,并安排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譬如工科类的专业在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职业模块)》时,会学到卡尔马克思在高中毕业时写的一篇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在扫除字词障碍后理清课文思路,然后抓住“考虑”这一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没有认真考虑”哪些情况,产生了哪些后果;从“认真考虑”方面又讲述了哪些内容;作者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什么;为什么说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才是最高尚的职业;等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接收,然后再进行判断和推理,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尽管从阅读理解到分析判断每个环节的任务都不轻松,也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提示和点拨,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有起色、有进步、有提高。而且在语文课上阐发的观念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对于即将面临择业、就业和创业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更加深刻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中职教材中,如《像山那样思考》《好雪片片》《一碗清汤荞麦面》《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等课文,都蕴涵深厚的人文情愫和人文关怀,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远离甚至抛弃必要的思维训练,学生也就无从体会和感悟,语文教学自然也就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质的情意目标。尤其在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普遍偏低,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要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必要的思考,对林林总总、千变万化的身边事物做出判断和取舍,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改变自身诸如不懂感恩、好逸恶劳、缺乏同情心,不爱护自然等诸多不良品性和习惯。

4中职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谈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服从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定位也各有侧重。譬如旅游、酒店、商品营销、社会文化艺术等文科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更多情况下需要与人打交道,社会交际面广,当然离不开听话和说话。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以此为训练重点,让学生懂得听话的基本原则是听完整、听明白、听深入;说话的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和得体。同时要创造情境,经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听话和说话的种种技巧。尤其是在说话能力的培养上,除了要有意识地加大普通话训练的力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模拟辩论、模拟导游、模拟商务谈判等途径和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对象和场合,适时使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借助合理的措辞方式和恰当的修辞方法,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而对于学习机电、汽修、数控等工科类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应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读和写两方面,因为工科类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在制造业就职,将会接触较多的机器与产品。如果业务熟练,工作能力强,很快就能在企业中成长为技术骨干或中层管理,随着岗位的变动和职位的升迁势必需要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广告词、策划书、工作简报之类的应用文打交道,所以中职语文课应教会学生一般应用文的行文格式,掌握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要点和技巧,这对工科类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当然,我们强调根据专业性质对听、说、读、写的训练安排有所侧重,并不是说中职语文可以忽略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而是要求中职语文应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职教特色,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唯有如此,中职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而中职语文学科本身也才能彰显其作为基础文化课的价值和意义。

5结语

把语文课教成“人课”,言犹在耳。尽管社会在前进,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涵也随着教育自身的结构调整和功能定位发生了很多的变革,但“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不曾改变。中职教师面对生源对象成分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特殊群体,担负着更为繁重、更加辛苦、更缺乏理解的“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只有具备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自觉的责任心,满腔热情地关爱学生,潜心工作,才能胜任中职教学。而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既不能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斤少两”,也不能盲人摸象,缘木求鱼。总之,要从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充分汲取文本的’精神养料和语言精粹,尽最大可能地培养中职学生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他们人格的发展、学业的发展和将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表达基础。

对电解质教学的一些认识论文

电解质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热点。从命题形式和题型上来分析,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从知识点方面来分析,命题主要涉及:①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②盐类的水解;③离子共存;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⑤离子的推断和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本文结合我校实施新课标三年来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必须注重相关概念的理解。要理解和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对它们的.辨析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字,也就是说,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些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知识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只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5)溶于水之后溶液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2.高考中的常见题型

高考命题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近年高考命题内容为指导,对一些常见题型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概念辨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导电性。

(2)离子共存离子共存问题,是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得分与否取决于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是否充分。①有些要求能共存的,有些要求不能共存的。②有些要求不能共存,但同时提出不能共存的因素,如溶液的颜色、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溶液的酸碱性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①书写。让学生严格按照“写、拆、删、查”的步骤书写,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书写的难点在于过量问题,采取的策略应抓住少量。②判定正误。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反应原理,然后检查原子、电荷是否守恒,再检查一些必要的符号、条件等。

3.电解质问题解析策略

从高考试卷来分析,电解质考查不外乎两大块:①概念;②离子。对于基本概念考查,只有牢记和深入理解一些最基本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对于离子问题考查,题型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考查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①离子共存;②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③离子除杂和鉴别;④离子推断和相关计算。

解决离子共存问题,认真审题是关键。如离子共存问题中,外加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都离不开审题。其次,在解析离子问题时,要注意认清反应实质,在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上,都要紧抓离子反应实质,只要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一定不能共存。在此基础上,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方法,所有问题都会容易解答。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首先要检查方程式两边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对给出的习题精挑细选,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总结解题方法,并使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1、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1准备阶段

任何教学法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良好效果,就必须重视其准备阶段,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也一样。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则建立在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因此要想使会计专业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要求学生对本课理论知识做好预习,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并记录。教师方面,则要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及素材,案例的选择要充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共鸣,案例中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要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案例材料,并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预先思考,并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案例教学奠定良好的课前准备,为高效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1.2教学阶段

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教学方法要想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教师单一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及讲解案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是十分低下,因此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公,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讨论及分析中来,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旁边给予及时的指导,对于学生案例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出现跑题的情况要予以及时指导并纠正。教师在讲解案例时要注重其引导作用,不轻易发表自己看法,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会计理论知识去分析,得出应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及看法,教师要予以合理评价,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案例开展一些如让学生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

1.3讨论阶段

此阶段是案例教学法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该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及分析,教师可以就案例提出能够反映案例精髓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座位对其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对各组信息资料的汇总及发表。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可以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小组成员间自主协调好,合理分工,对案例所需资料进行收集,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由小组长汇总所有成员的看法,并从中筛选出合理的看法及结论,并经过组织加工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各小组发表各自对案例的分析及观点,教师予以评价,并和全体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得出本案例的中心主题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就案例中某一问题的看法进行正反分组,两组学生进行正反辩论,规定辩论时间,教师对辩论双方的论点秉承公正、公平、开放的宗旨对学生的辩论结果进行评价,选出获胜一方。此阶段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1.4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的编制

学生经过前面几个阶段对案例内容的了解,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及分析后,各小组间分别得出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及观点,形成了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编制完成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分析报告的整个编制过程,学生在解决会计案例中问题时,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思维分析模式,对问题解决的理论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其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5总结提高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向学生讲解会计专业案例中如何突出其重点,发现其难点,同时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及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纠正,对学生优秀的方面给予表扬,并由此进一步发掘会计案例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反思自己分析思路及得出结论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在各小组案例分析成绩的考核方面,主要有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的考核、学生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及其案例分析报告质量的考核等,以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2、会计案例实例

教师在进行“会计恒等式”教学中,在讲解知识点“资产与权益”两者关系时,其案例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案例的导入。教师可以就准备的案例,提出问题“企业要开设下级原料公司,应处理的问题?”;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其建立公司需要资金,而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总公司下拨资金筹建,另一种是吸引外界资金的投入及募集资金;三是引发学生思考,“企业在获得了足够资金后怎样有效使用”;四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公司要想良好运行,首先要完成生产厂房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引入以及原材料的采购”,此外资金的使用还要考虑到给员工发工资及剩余一些流动资金备用等;五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析及得出的结论,对其进行评价及总结。得出“资产=权益”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论。本知识点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的理解。同时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间及生生间充分交流合作,此过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及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提升高职会计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总之,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同时对于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意义。

高中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认识论文

摘要:在当今社会,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高中生也慢慢的开始接触到了会计学。会计作为当今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本文理解,在我们口中通常说的“会计”指的就是“会计工作”。会计工作在当今社会中是比较重要的工作,一个企业要想正常运作是和会计的工作离不开的,因此,“会计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会计管理”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也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对“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促进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高中生;会计管理;在认识;概念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所以,在“会计”的概念里,“包含会计工作和会计学两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阐述是不正确的,认为这仅是“一词多义”而已。“会计”这一概念源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会计管理”的概念

由于高中生在“会计管理”概念上面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文首先对“会计管理”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运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面的。会计的概念即关于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的介绍,那么会计学就是会计这项工作最基础的理解,而会计工作即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的工作内容进行的详细的介绍。在一个企业中财务会计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一个企业的经济,只有财务部门很好的管理资金,在财务状况方面及时进行汇报,才能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保持企业的资金平衡。

二、“会计管理”概念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次认识,依据“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剖析,指导高中生进行再认识“会计管理”概念,提升会计学向前发展,让会计工作人员更好为大众服务,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工作中心的不断转移,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国家进行改革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企业通常把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革。经济体制如果发生改革,会计学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创新,对于“会计管理”概念,也必须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举例说明

(一)会计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发生的变化

经济体制伴随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发生了变化,在建设方面从之前的片面求高速度,逐渐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之前的单一生产型转化成为生产经营型。因整个经济形势战略性转变,在实际生活中会计的工作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就是经济体制发生改革以后会计工作做出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会计的工作也变得空前活跃起来,在创新和经验方面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想法。创新把活力带入企业的会计工作之中,也为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带来对待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样促进了会计人员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济的中心。促进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事后算账转向事中或事前。扩展会计工作的领域,让会计工作的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会计工作迅速的向前发展,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效益。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更要对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并且要对会计法律建设进行全面的加强。要想在财务领域从事会计工作,首先要遵守相关的会计法,会计要有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会计工作非常的重要,必须要重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增强相关会计的法治建设,对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更好的监督,促进会计平稳的向前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中,涉外会计在我国有了良好的发展,并成为会计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职业,由于不断的增加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我国的会计也可以在国际会计学上面吸取一些有益的相关经验,促进我国的会计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一般理解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在“会计就是指会计工作”这一含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伴随如今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会计的决策、监督、控制、预算,成为了会计的重要职责。伴随经济的迅速向前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会计工作也得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会计工作迅速向前发展。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但又具有相互区别的概念。会计学就是会计学,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虽然他们都可以简称“会计”,但是却不能相互混淆。对于研究“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计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会计的工作和会计学。同样“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也非常重要,本文对“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让高中生对重新认识了“会计管理”概念,为高中生建立对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同时带动会计学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对国家建设和企业经济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璐璐.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10):24-30

[2]任坐田.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探析――基于临安市会计管理的考察[J].财经论丛,2007,(5):71-75

[3]曾雪云.会计管理活动论的理论涵义――回顾、重述与展望[N].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6):48-55.财会研究

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一点认识论文

[论文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作者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教学;科研;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1.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2.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2.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3.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3.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3.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3.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4.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对平衡、相对协调的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不同教师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样;管理部门的政策及主管的工作不同,对教学与科研的倾向也同;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院校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对衡,主要是建立一个创新管理机制,从深层次融合教学与科研发挥有利的一面。

本文在较全面分析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解决教学和科研这对矛盾的一些思路,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和能力。

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

一、要想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

教师因为觉得学生基础差,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左不放心,右不放心,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印象不深,学得死气沉沉,效果甚差,所以作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而不只是一个演说家。

二、要平等相待,引导学生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学生说话有时是杂乱无章的,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级,学生常常说话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把话想周到了娓娓道来,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要改变策略,将机会留给学生

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可用“通过学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而且要主出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这此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与本科不同的`鲜明特点。高校一直以来的电算化课程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怎样调整才能使得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电算化人才?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对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虑不够。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比如说,在财务报表模块中,报表定义公式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会计知识的良好掌握,而且要对计算机语言和Excel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因此,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的定位在操作技能上,还要兼顾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课程内容制定不合理。目前大多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满足于简单的从手工账到计算机做账的过渡。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是一种核算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变传统模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的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的处理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窄,多数院校课程只介绍了财务软件中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对于采购、销售、成本、固定资产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模块介绍很少。

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程序日趋复杂,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和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的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行使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从而提供更针对性的案例内容与形式,有效的创造教学情境,做好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归纳,让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进而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技工院校教学中已经广泛推广,从而有效应对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交际、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当下人群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上,需要依据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合宜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投入更多的教学激情,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法基本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来获得学生知识的吸收。该教学一般以教学大纲要求为基准,通过知识案例做教材,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达到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上的启发,让学生发挥自身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案例具体背景条件做理解与问题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理解与判断,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与解决能力。例如通过Word文档制作图表内容,可以通过列表全班某一个学科内容成绩为案例说明。教师可以先运用已经制成的模板做案例,说明制作的基本步骤,同时在其中可以提出操作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主思考能力,甚至由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做展示,可以有效的将理论内容通过实践操作来表现,让知识的运用变成有形化的展示过程,同时通过一定案例可以有效的明确操作的目标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指向性,目标的明确性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2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2.1案例的合宜筛选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与所需要教学的知识点相契合与相匹配,这样才能发挥案例引导知识吸收的最终作用。要明确的了解教学所培养的方向与目的,而后再进行案例的科学适宜选择,进而达到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关注,提升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作用。要在课前提前的做好案例设计,甚至需要对学科内容做对应的案例系统,但是具体案例的使用还需要在课堂上灵活性发挥,这样才能有助于案例匹配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达到学习兴趣的激发。但是对于案例的`基本框架走向,在课前仍旧可以做好对应的想象与设计,在课堂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关注度将案例中的部分元素做替换,但是案例的主干与核心结构并不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案例的框架需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与高匹配度,抓住知识运用展示的核心要素,其他辅助性元素则可以通过选择学生兴趣点元素做填充。在案例筛选中需要充分的关注学生具体基础条件、喜好情况,能够有效的让案例贴近学生生活与理解能力,最好能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参与和理解。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应有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趣味性的内容来构筑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发挥教学效果。

2.2选择合宜的案例展示方法

在案例教学法的展示过程中,可以运用口头描述、图表展示、书面材料、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现,每一种方式都有对应的运用特点。口头描述一般适用于相对简单与容易理解的案例内容,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来有效阐述。图表展示方式主要是案例中会涉及到相关表格与数据,由此可以通过图表来有效的展示。书面材料主要是通过大量文字叙述的案例做有效的表现,可以展现较为复杂的案例内容。多媒体展示方式主要是通过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内容展示元素结合来展现生动的教学案例内容,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演练,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素材展示,一方面节约教师精力,另一方面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展现计算机操作技巧。该方式在现代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案例教学法的表现展示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与案例状况做针对性的内容展示,因此需要把控案例教学的时机,控制课程进程节奏,充分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

2.3创造案例教学情境

在案例教学法的展示运用中,需要通过创造问题情境,营造出整个目标知识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想象与理解能力。甚至部分案例的展现会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与兴趣的联想,从而达到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多样化与创新性。要想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需要设计好对应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做案例的逐层分析理解。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让学生有效的进入到该知识点与教学的氛围环境中,围绕相关问题展开高频率的思考活动。例如在EXCEl表的使用中,该表格软件有多种便捷性的操作,因此可以有效的通过快捷操作方式来提升表格设计与填充的效率。因此,可以通过问题来拟定分析理解目标,通过案例来展示操作过程与技巧,而后让学生围绕其中进行讨论作出更为便捷优质的操作技巧,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有更为纯熟的掌握。这个过程就是充分的运用案例,将案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由案例做引导牵引出一系列有关该知识点的计算机操作内容。

2.4客观全面的总结评价

对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做对应总结评价,该评价总结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收获成果做评价总结,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法本身做评价总结,从而有助于后续教学合理性开展的基础参考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一定整理归纳,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之间做对应问题的讨论分析,同时对于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联合下的实践操作情况做有效分析,或者对案例做分析后可以指导后续的实际操作演练。将学生较为分散的理解与思考做汇总分享,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可以做出一定评判与指导,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做一定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教学法的评价总结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作品完成情况来观察,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感受反馈信息来观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方法做一定改进。日常的课堂学生反映也是观察教学法的有效途径,只是多途径的了解可更广范围的开拓评价的视野,提供更公正客观的评判。

3结语

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广泛运用,但是实际的效果仍旧有待提升。教师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实际的运用效果还需要依照规范标准与实际情况做灵活应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发挥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良鶵.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7):46.

[2]张同权.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子制作,2015(8):120.

[3]牛艳丽.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4):71.

在经济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被各个专业广泛应用。但是从案例教学法应用现状来看,许多教师虽然知道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处于探讨阶段。笔者结合自身的应用体会,对应用案例教学法提出个人见解。

1选择合理案例设计教案

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否合理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新颖、真实可信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首先要明确案例是对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要具有典型性。选择时,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源自实践,不能够主观臆测、虚构而作。因经济管理教材每章都有案例,学生预习时已阅读过,如果还是应用这种案例,学生必定失去新鲜感,因此教师选择时要注重新颖。可将社会热点、时事等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去品味、分析、讨论,以此唤起学生的共鸣。而且案例必须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教材案例出自学生身边,因此学生极易理解和接受。当然,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与教材相结合,需要列举出大量案例,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防止案例脱离教材而显得空谈和孤立。所以,教师选择案例时就要将案例贯穿到本堂课,将教材知识点和案例的内容有机结合,确保经济管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完整性和联系性。

2认真开展教学活动,严控课堂秩序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好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设计思考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对重点或难度较大的’知识,可通过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及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讨论,教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如果学生不能自学或者彼此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采用讲解方式解答学生质疑,但是这种讲课不等同满堂灌。要尽可能采用启发、诱导及点拨,让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有一些经济管理教师担心学生不按照设计的思路走,打乱事先定好的计划,于是将学生固定到确定的范围中,这种案例教学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丧失实践的机会和权利。这种案例教学法是一堂失败的教学,丧失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发挥教师的引导、催化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及时总结评价改善细节

当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与学生就要对案例进行讨论,总结案例的规律与经验,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教师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加深刻体会到各种问题。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与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尤其要高度表扬提出独特观点或见解的学生,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点评,提出案例的参考答案,采用提问或其他模式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我改进、查漏补缺。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明白自己分析案例时,哪些地方考虑不足,哪些分析不到位等,经过教师讲解综合学生分析,学生就能更好进行领会及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总结时就要注意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及创新精神等各种能力与品质。在经济管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还应该对整个案例活动进行反思与信息反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主要包含选取的案例是否合理,分析案例是否深刻,案例讨论氛围是不是和谐,评价是不是科学等等,这种反思具有总结性和批判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多与同行进行交流,要积极参与到研讨会中,经常和同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沟通与研讨,这样就能够提高案例教学水平。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反馈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反馈,可采用课间和学生交谈、问卷调查等各种形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经过与其他教师探讨,与学生时常交流及自我总结,就能够寻找出案例教学法中的成功与不足。要针对这些意见和反馈,力求对案例教学法中各个细节与环节进行完善,经过重复推敲才能逐渐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在经济管理课堂中怎样应用案例教学法,怎样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效,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必须要针对学校及学生实况,科学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徐绍埔。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

[2]张大力。试论经济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