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 文档
- 2024-08-09
- 115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本文共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二班的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1、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2、教学重点: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3、教学难点: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材编写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1、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2、直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0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1、观察物体…………………………………………………………1课时
2、对称图形…………………………………………………………1课时
3、镜面对称…………………………………………………………1课时
4、练习课……………………………………………………………1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1、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2、2、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3、3、9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4、乘法口诀表………………………………………………………1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6、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2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课时
2、表内乘法…………………………………………………………2课时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1课时
4、观察物体…………………………………………………………1课时
5、统计………………………………………………………………1课时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锦集5篇】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我班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8人,其中,优生占70%,中等生占20%,差生占1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育,他们懂得了怎样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 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会看路线图。
5、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不同的类别分类整理。
6、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发育乘法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把加法写成乘法。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第二单元 表内乘法(一)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1-5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几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并能辨别各种角。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二)
1、经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书籍6-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单元 方向与位置
1、使学生能辨认具体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七单元 表内除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都会写除法算式。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掌握算题技巧。
第八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照要求分类整理。
2、通过对学生的身边有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九单元 混合运算
1、使学生掌握在算式里有加(减)法,先算乘法;在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
2、加强训练,使学生牢固记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其他数学知识。
第十单元 总复习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道道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认真学习新课程改编,根据内容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积极参加角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要求,较强扩展,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叫法,提高学习质量。
4、加强学生的辅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核算题的技能和技巧。
5、引导学生在数学科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上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存在的问题是,有两位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致使数学成绩不及格,还有些同学自觉性较差,上课有时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要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成绩。
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认识时间,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时间方面,会认识几时几分,懂的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时间,表内乘法,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和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的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全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二年(1)班有学生67人,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感受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地喜悦。
优秀生名单:李玮皓、丁晓洋、李思文、周沛仪、冯晨阳、李鑫轩、封禹、彭玺、叶文茜、苏思睿、
希望生名单:李柯、赵宇、张均昊、夏妤翔、张珺、汤力、周毓植、易美玲、晏文韬、刘千慧、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同旧教材那样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教材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长、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长度等的练习。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全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
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课中与课后,能不乱扔垃圾,能做到把课中产生的垃圾及时丢入垃圾筒中,并且能每天清理桌子和书包里面的垃圾。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六、教学措施:
1、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5、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七、个人业务学习计划:
1、积极认真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每次学习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坚持写好教学随笔。
2、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阅读各类教学杂志,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积极投入数学教研教改,认真撰写学科论文。
4、积极制作课件、教具,努力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效率。
5、积极外出听课与学习,与时俱进。
八、培优补差:
利用课余时间,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潜能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坚持“好潜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 -——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优化备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 做好培优补潜工作。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精编习题,习题设计注意: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引导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5、布置好习题,注意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九、教研专题和教研课:
教研专题: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研究方案
教研课:第六周——《角的初步认识》
十、学科实践安排:
1、我长高了(第五周)
2、剪一剪(第八周)
3、看一看 摆一摆(第十二周)
4、数学广角(第十六周)
十一、评价工作安排:
1、评价内容多维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考试和实践应用相结合,采用考试,动手操作,数学口头表达、撰写数学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小组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学科的教学工作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努力培植学习型、探究型、合作型的创新人才,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3班和4班共有学生92人。大部分同学基础较扎实,能与老师形成教学互动。他们学习认真主动,作业能够独立按时完成,遇到问题能主动提问。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进步。当然,班级中也有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偶尔又贪玩,作业不按时完成,有待于对他们进行补缺补漏。今后打算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在努力提高全体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逐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算式题,初步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内容包括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重点: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关键: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情经验,已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 定物体的位置已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件,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关键:通过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加法和乘法的5条运算定律
难点:熟练地运用5条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关键: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5条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本单元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为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立下基础,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键: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五单元:三角形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重点: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特征
难点:三角形的特征
关键:教学时多准备一些实图,直观进行教学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本单元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学科的教学工作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努力培植学习型、探究型、合作型的创新人才。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3班和4班共有学生92人。大部分同学基础较扎实,能与老师形成教学互动。他们学习认真主动,作业能够独立按时完成,遇到问题能主动提问。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进步。当然,班级中也有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偶尔又贪玩,作业不按时完成,有待于对他们进行补缺补漏。今后打算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在努力提高全体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逐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算式题,初步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内容包括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重点: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关键: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情经验,已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 定物体的位置已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件,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关键:通过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加法和乘法的5条运算定律
难点:熟练地运用5条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关键: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5条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本单元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为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立下基础,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键: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五单元:三角形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重点: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特征
难点:三角形的特征
关键:教学时多准备一些实图,直观进行教学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本单元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关键:加法和减法时小数点位置要对齐
第七单元:统计
本单元主要学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学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本单元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教学总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展,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开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增强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加强能力以及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注意小组的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导优辅差,提高学习的质量。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学堂小学六年级(1)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上一学年的经验教训,不断开拓进取。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六(1)班共有31名学生,从前任老师处了解到的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风气上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成绩出众者不多,高分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个别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今后打算如下:
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一要求计算仔细。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习。三是加强口算训练。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究,尝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计算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课题
1.算法的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2.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的基本思路如何?
第一步,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步骤.
第二步,确定每个算法步骤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并用相应的程序框图表示.
第三步,将所有步骤的程序框图用流程线连接起来,并加上两个终端框.
计算机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算法.但是,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表示的算法,计算机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来表示计算机程序.
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并且形式类似.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我们知道,顺序结构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基本上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如右图)计算机从上而下按照语句排列的顺序执行这些语句
步骤n+1
步骤n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分别用来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输出结果的功能.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分别与程序框图中的输入、输出框对应.
在每个程序框图中,输入框与输出框是两个必要的程序框,我们用什么图形表示这个程序框?其功能作用如何?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例1(课本P21例1):已知函数 ,求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的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算法:
第一步,输入一个自变量x的值.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输出y.
程序框图: 程序:
INPUT “x=”;x
y=x^3+3*x^2-24*x+30
PRINT “y=”;y
END
开始
输入x
结束
输出y
y=x3+3x2-24x+30
这个程序由4个语句行组成,计算机按语句行排列的顺序依次执行程序中的语句,最后一行的END语句表示程序到此结束.
①在该程序中第1行中的INPUT语句就是输入语句.这个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其中,“提示内容”一般是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它可以用字母、符号、文字等来表述. 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一般用字母表示. INPUT语句不但可以给单个变量赋值,还可以给多个变量赋值,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提示内容加引号,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
其格式为:
INPUT “提示内容1,提示内容2,提示内容3,…”;变量1,变量2,变量3,…
练习:尝试把输入框转化为输入语句
输入a,b,c
解:INPUT “a,b,c=”;a,b,c
②在该程序中,第3行中的PRINT语句是输出语句。它的一般格式是:
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 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
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学习过程中对比我们常见的约分求公因式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与价值观
⑴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 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研究一个实际问题的算法,主要从哪几方面展开?
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三方面展开.
2.在程序框图中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3.在程序设计中基本的算法语句有哪几种?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4.思考1:18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5. 思考2:对于8251与6105这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由于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就比较困难.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较简单的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呢?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 辗转相除法
思考3: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公约数和6105与2146的公约数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6105=2146×2+1813,同理,6105与2146的公约数和2146与1813的公约数相等.
思考4:重复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吗?
6105=2146×2+1813
2146=1813×1+333
1813=333×5+148
333=148×2+37
148=37×4+0
以上我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就是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它是由欧几里德在公元前3左右首先提出的.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第二步:若 =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 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第三步:若 =0,则 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0,则用除数 除以余数 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
依次计算直至 =0,此时所得到的 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思考5:你能把辗转相除法编成一个计算机程序吗?
第一步,给定两个正整数m,n(m>n).
第二步,计算m除以n所得的余数r.
第三步,m=n,n=r.
第四步,若r=0,则m,n的最大公约数等于m;否则,返回第二步.
INPUT m,n
DO
r=m MOD n
m=n
n=r
LOOP UNTIL r=0
PRINT m
END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 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掌握单项式,多项式以及相关的概念。充分理解并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一
9、1—4
1.1正数和负数 1.2有理数
二、三
9、7—16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三、四
9、17—25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五
9、28—30
复习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
五、六
10、1—10.7
国庆长假
七
10、8—10、16
第一次月考
八
10、19—23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九
10、25—30
3.1从算式到方程
十
11、2—6
3.2从古老的代数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十一
11、9—11、13
3.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十二
11、16—11.20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
十三
11、23—27
单元复习与测试
十四
11、30—12、4
期中考试
11、23—28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12、1—5
第三次月考
十五
12、8—12
4.2直线、射线、线段
十六
12、15—19
4.3角的度量
十七
12、22—26
4.4角的比较和运算
十八
12.29—元、2
期末复习.5
十九
元、5—9
期末考试
二十
元、12—16
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五、六两个班的的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好多的习惯还不规范,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能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老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计划: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一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加强集体备课:
与本组的其他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突显集体的.优势,作到进度统一、作业统一、重难点的处理统一,多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加强课堂效率的高效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利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法则和正数、零、与负数的比较法则,会直观地比较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一切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两种方法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理解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方法的形成;
【教学准备】
教具:画有数轴的长纸条 分组:前后桌四人为一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
观察下列三组数
1和-2,-1和0,-3和-4
1、以上三组数中,你能运用你学过的知识比较哪几组数的大小
2、与同伴交流,试猜想余下的几组数大小。你能证实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吗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得出本组的答案,待 探究后再给出答案。
二、合作讨论,探求新知
探究活动:教师可在班上选一名身高适中(约为全班平均身高)的学生,把他的身高定为0,规定高于此身高为正,低于此身高为负,并取一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自制一个身高测量图并固定。
(1)织班上几名学生(要有高于0的,又要有低于0的)上台测量身高,并在身高测量图上用点分别标出表示学生身高的位置。
试把以上各位被测学生的身高用数表示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把测量图按向右为正的要求横着固定在黑板上
组织被测学生,按测量图中表示自己身高的点的位置排成横排,试说出点的位置从左到右,被测学生的身高有 何规律,因此,你能找出数的大小规律吗
教学说明:(1)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测同学的身高,直观地认识表示身高的数的大小。(2)测量图横放,给学生一个数轴的形象,活动中很自然地使每个被测同学的身高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数轴上表示身高的点的位置从左到右,被测同学的身高由矮到高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找出数的大小规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