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教学论文
- 文档
- 2024-05-31
- 10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教学论文,本文共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教学论文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如果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1)利益型;(2)兴趣型;(3)信仰型;(4)相似型等。如果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1)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2)中间型(又称逍遥型);(3)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第一种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如许多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即属此种。第二种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有超然方外的的迹象,当班级活动于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也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尖锐冲突。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破坏性很强,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2、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3、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4、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三、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危害与分布
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级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较广。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非正式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四、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求木固本,欲流浚源。分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
1、教师的误解、歧视
科学研究表明:挫伤学生自尊心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得教师对当事的学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歧视,都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2、同学的歧视
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有优越感的或者受老师影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而形成反抗的群体。
3、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以及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互相寻求慰籍,继而攒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4、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因在社会上交友不善而误入歧途的学生也不乏其人。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长期的潜移默化,如赌博风以及不健康的书报、录像及音像制品也会使学生的心态扭曲。
五、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转化
1、加强管理
加强对反班级型非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得这些学生(孩子)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至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
2、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
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事实表明,一些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只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学习尖子”们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笔者所教班级的教室门锁坏了,早读课前师生都束手无策,结果一位后进生将门锁捣开并修好,同学们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我抓住机会做了那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后来他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之为伍成群的几位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我们发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的时候,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肯定。千万不可以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雕虫小技”无益学习而讥讽乃至叱骂,而要将这些学生的兴趣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3、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的鼓励下顺利转变。
4、营造良好的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与同学对部分学生的“歧视”性的议论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5、融入情感,反复教育
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充满爱而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起,我们的教师与同学都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感情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当然,整个转化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于此,我们施教者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六、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
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消除成员们的对抗情绪,保障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促使他们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而外,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
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2、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3、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4、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三、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危害与分布
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级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较广。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非正式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四、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求木固本,欲流浚源。分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
1、教师的误解、歧视
科学研究表明:挫伤学生自尊心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得教师对当事的学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歧视,都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2、同学的歧视
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有优越感的或者受老师影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而形成反抗的群体。
3、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以及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互相寻求慰籍,继而攒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4、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因在社会上交友不善而误入歧途的学生也不乏其人。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长期的潜移默化,如赌博风以及不健康的书报、录像及音像制品也会使学生的心态扭曲。
五、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转化
1、加强管理
加强对反班级型非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得这些学生(孩子)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至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
2、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事实表明,一些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只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学习尖子”们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笔者所教班级的教室门锁坏了,早读课前师生都束手无策,结果一位后进生将门锁捣开并修好,同学们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我抓住机会做了那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后来他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之为伍成群的几位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我们发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的时候,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肯定。千万不可以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雕虫小技”无益学习而讥讽乃至叱骂,而要将这些学生的兴趣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3、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的鼓励下顺利转变。
4、营造良好的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与同学对部分学生的“歧视”性的议论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5、融入情感,反复教育
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充满爱而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起,我们的教师与同学都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感情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当然,整个转化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于此,我们施教者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六、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
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消除成员们的对抗情绪,保障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促使他们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而外,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
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2、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3、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4、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三、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危害与分布
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级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较广。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非正式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四、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求木固本,欲流浚源。分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
1、教师的误解、歧视
科学研究表明:挫伤学生自尊心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得教师对当事的学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歧视,都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2、同学的歧视
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有优越感的或者受老师影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
[1] [2] [3]
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 要:能力本位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针对我校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探讨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应用。
关键词:高职教学;综合职业能力;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的推进和改革,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模式的思考和重新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应用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中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入校生大部分是高考失败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心理上比较缺乏自信。但经过三年高中的严格学习和训练后,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渴望自己可以得到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而目前高职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抑制,学生学习兴趣低,专业技能难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学生的职业能力组成
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由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对具体情景的理解力两方面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要求,而应被视为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进一步强调的是学生在应对技术手段和生产模式变化时具备的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职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效果,逐步实现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尝试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就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开发,教师引导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并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获得职业中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应该以学生是否可以按照要求完成教学项目作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评价。以下以“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
1.教学项目确定
“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监理合同管理、质量进度控制、工程招投标的展开、监理规划、细则编制、绘制项目机构图、监理验收资料整理、进度款控制等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给排水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之后的直接就业打下基础。因此,为了保证设置的教学项目与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内容相吻合,本课程以实际或虚拟项目为载体,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在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学项目和情境的选择还需具有实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完成实际的教学项目内容。
2.教学项目实施
在确定教学项目之后,教师可以按照教学项目的要求实施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研组内2――3名相关专业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负责所有教学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学生以每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角色扮演,任务分工,完成教学项目中的学习任务。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设计为:下发与接收中标项目―工程组织设计―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成本分析―工作评价和考核。教师对不同情境和工作步骤提前设置好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以保证教学项目的进行。在实施项目教学之前,教师将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工作项目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并对教学项目任务和工作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在接收项目任务书之后,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解学习任务,清晰各自职责。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带着目的自主学习,经过不同层次的梯级反复实操之后,完成学习任务。
在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收到学习任务之后,积极主动地按照项目教学的模式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力求保证完成任务的合格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增强,实际职业技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建筑与房地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导向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课程的研究与构建――以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探析基于任务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
论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设计 任务实施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是近20年来语言交际教学思路的一种发展形态,这一教学模式已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但尚未普遍运用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研究生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位课程,连接着本科生和博士生的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更高效率地培养这一较高层次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近几年,任务型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章、资料达百余篇,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也将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至今仍有相当市场的传统大学英语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以研究生为教学对象,探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有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初,Willis开始了她的“任务型教学”试验,并于1996年出版了《任务型学习原理》一书。该书在教学试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框架、主要特点、任务分类和具体操作等,提出了组织任务型学习的三阶段模式: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1]除此之外,Candlin、Nunan、Long等对“任务型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任务型教学于20世纪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PeterSkehan述及过三种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模式,即结构型(structure—based)、交际型(communication-driven)和中间型(intermediateposition),并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2]也就是说,任务应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是强调学生使用何种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容
“任务型教学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单元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3]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将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化,将学习语言形式、掌握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英语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目的明确,动机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拘泥于单词、语法的讲解,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的状态。对语言学习者来说,仅仅感知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使用更为重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任务型教学并不反对对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4]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法既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任务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任务可分为课前任务、课堂任务和课后任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学以致用、与生活有关的任务。教师在呈现任务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说明任务的目的及意义;第二,提高学生对任务的期待;第三,提供任务进行的有效策略。[4]依据实际教学环境,教师在编写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大纲和教材为基础,学生需要和现实交际活动为参照;强调意义交流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和学生—教师之间的交际愿望和活动,使交流的愿望和需要产生学习语言形式的动力;强化小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学习;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任务编写、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5]在学生开展任务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但放手不等于不管,学生在活动中碰到的难题、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充当评价者的角色,对活动加以点评。下面以《送礼的艺术》一课的`课堂讨论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精读课讨论的时间有限(通常为每次20分钟),为了充分利用和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和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教师明确课前任务和学生按时完成课前任务是任务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学生以4~5人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英语基础好、表达能力强、认真负责、个性较为开朗的同学为小组负责人,负责分配任务、监督任务的完成和协助教师解决问题等。本单元主题为thegiftofgift-giving,学生需要准备的口语活动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知识,谈谈送礼的艺术,他们可以通过与身边同学交流,也可以在通过其他渠道,如互联网获得相关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为课堂上的讨论和3分钟左右的汇报做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全体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总结出送礼的艺术,并准备3分钟左右的课堂汇报。课堂上的结论汇报由各小组的一个代表来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发言,每次汇报都更换代表。讨论完成后,只要时间允许,各小组之间可相互提问,教师最后加以点评。课后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归纳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博客、电子邮箱等将自己的任务成果及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困难、疑问与教师进行交流。
四、任务型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有效实施的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动机性强。语言学与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认为,动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最具影响力的因素,[6]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生英语水平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任务型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设计的合理性
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和兴趣性,“尽量避免环节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具体条件,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环境,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交际活动中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7]此外,老师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任务可有所不同,既要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又要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两个方面: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和英语专业素质。任务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它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除了要掌握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理念、心理学理论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否则难以驾驭任务型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时事新闻、天文地理、中西文化等都要有所了解。在开拓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任务和完成任务,教师会觉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会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从实践到理论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Willis,J.A.Task-based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2]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125.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
[4]杜芳.任务型教学法: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新模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234-236.
[5]范玲玲.任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97-99.
[6]Shrum,JudithLandGlisan,EileenW.Teacher’sHandbook:ContextualizedLanguageInstru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166-171.
[7]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6):53-55.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