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淮》阅读答案及赏析
- 文档
- 2024-08-15
- 107热度
- 0评论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泛淮》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泛淮》阅读答案及赏析
泛淮①
陈师道
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风。
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
平野容回顾,无山会有终。
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
【注】①陈师道因遭弹劾,贬至颍州任教授。本诗作于泛淮赴途中。
14.这首诗押韵的字共有几个?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扣题,写泛舟淮上,冬日晴暖,顺风顺水。
B.颔联从视听觉角度写景,营造了明丽清逸的意境。
C.颈联遗憾江淮平原没有山,影响了诗人的兴致。
D.本诗四联起承转合,语言质朴洗练,淡而有味。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C
15.(3分)C
16.(4分)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心情是舒畅的、愉悦的。虽是贬官途中,但出行遇晴暖冬日,又正值退潮,舟行顺利。诗人坐在船上,从澄澈平静的水面看到鸟飞云中的倒影,颇有意趣。(2分)
从后两联看,诗人似乎摆脱了贬官的阴影,旷达超脱,自得其乐。江淮无山,视野开阔,终老于此,岂非乐事?想到这里,诗人随意吟啸,不求工巧,但求自适。(或,从后两联看,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难驱心头愤懑。虽说江淮无山,视野开阔,但一个“聊”字还是难掩不平之意。诗人也只能倚樯吟诗,聊以xx罢了。) (2分)
二:
﹝注﹞元初期,陈师道因苏轼等人的举荐,任徐州教授。三十八岁时,由于他私送被贬杭州的苏轼,为朝中党人上书弹劾。由徐州教授改任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教授。从此他断送了晋升的机会。本诗即作于泛淮赴颖途中。
⑴ 诗中“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2、“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鸟飞碧云中,与云彩共映于淮水,犹如在水中飞翔,形成了一种明丽清逸的意境;诗人坐在船上,橹声伴着人的低语,本来局促的小船,寂寞的旅行,因此平添了无限意趣。(4分,每个分句2分。解释合理即可)
(2)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因受小人弹劾而生的不平(无奈)之意,同时又表现出诗人的坦荡的胸怀和超脱豪迈之气。(两种感情每种2分,意思对即可)
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赏析:
陈师道三十八岁时,由徐州教授改任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教授。这次调动,是由于他私送被贬杭州的苏轼,为朝中党人上书弹劾。从此他断送了晋升的机会。按说,此番泛淮赴颍,他的心情是很不好的。但从这首五律来看,又不尽如此。
这次淮上之行,正赶上冬晴,天气本来暖和,加上初日照临,又遇退潮,顺水顺风,诗一开篇描写的旅途气象,是和平、宁静、温暖,诗人的心情也是畅适的'。次联“鸟飞”、“人语”,更是一幅江淮水国图。鸟飞碧云中,与云彩共映于淮水,犹如在水中飞翔。“鸟飞云水里”五字,不仅说尽顺水行舟,水天一色的景致,而且令读者感到诗人那种鸟飞鱼跃的自得之趣,形成了一种明丽清逸的意境。对句“人语橹声中”,更饶佳趣。诗人高坐船上,橹声哑哑,人语嘈杂。本来局促的小船,寂寞的旅行,因此平添了无限意趣。这一联,上句绘形,富于画意;下句写声,富于人情。两相融合,使诗情从第一联的温暖畅适变得更加明丽开朗。
颈联转出心情,仍是因景见情手法。“平野容回顾”,说楚地平阔,四野无山,使诗人得以伸展视线,回顾故乡彭城(徐州)。乡愁淡淡,尽在一顾之中。一个“容”字,下得极好。这里虽非故土,但平野亦自多情,容他恣意回望。对句“无山会有终”,说江淮平原虽然“无山”,好像没有林泉胜景,但他必将有终老故乡之日,不至于毕生奔走天涯。十字写回顾之情,终老之愿,总是从“平野”、“无山”的眼前景逗出,句句不离泛淮所见。
一点淡淡的乡愁,一缕终老的心愿,刚刚给画面投上一小片阴云,马上又被一声长啸驱开了。“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作者坦荡的胸怀,驱散了薄雾轻愁。他靠着船桅,吟啸自得,心地顿宽,自有一种超迈的逸气。如此心境,如此风光,正可任情吟啸,不必计较诗句的工拙了。
这首诗从风和日暖一路写来,便有一股温暖平顺之气;到“鸟飞”、“人语”,更有一种怡然之乐,颈联偶然点了一下乡愁及平生之愿,也随即排遣。表面上,这位失意而执着的诗人,对仕途坎坷已是欣然自适,毫无遗憾的了。其实不然。诗人那种不平之气,全在尾联一个“聊”字中透出。聊,姑且之意。原来,于朝中小人的中伤,他终究未能完全置之度外;只是“姑且”以旷达超迈之气,驱散心头的浊雾。但他既说“姑且”,一肚皮不平之意自在言外。
所以说,诗情是在“聊自逸”的反面。他并非完全忘情,而是站得高人一头,不作苦涩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过人的修养,也可窥见他写诗时深刻的构思。这首诗所写水上风光,固然鲜明清丽;写不平静的情怀,也十分含蓄。其运思之幽深,意境之超脱,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美。陈师道的诗,好在一个深字。其心与神俱,排遣俗虑之处,有一种傲岸之气激荡于字里行间。这首诗正是《后山集》中洗净陈言,淡远有致的佳作。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
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试题: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
3.《泛吴淞江》里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4.“惟有鹭鸶知我意”,“我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
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反衬、衬托亦可)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
3.《泛吴淞江》里 诗中“斜阳”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半日”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4.我意的意思是:我所想的心事。其中,心事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诗人正直敢言,所以屡遭贬斥。现在徜徉水上,只有水鸟善解人意,与其相伴。
泛吴松江创作背景:无
,是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王禹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王禹自身的孤独。
原文:
泛吴松江
王禹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
时时翘足对船窗。
泛吴松江字词解释:
注释1:松江即淞江。鹭鸶鸟,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注释2:我意:我所想的心事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伴着我泛舟,使诗人忍不住要对着它们诉说衷肠。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此诗遣词用字平易浅显,状物抒情活泼生动,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个人资料:
王禹(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相关推荐:
点绛唇 王禹原文及赏析
村行 王禹_村行赏析
《泛吴松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松江即淞江。鹭鸶鸟,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
【参考答案】
(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反衬、衬托亦可)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
二:
1.《泛吴淞江》里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答:《泛吴淞江》里 诗中“斜阳”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半日”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惟有鹭鸶知我意“,”我意“指的是什么?
答:我意的意思是:我所想的心事。其中,心事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诗人正直敢言,所以屡遭贬斥。现在徜徉水上,只有水鸟善解人意,与其相伴。
译文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
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赏析: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是一幅有声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斜照,茫茫江面上,飘荡着一叶小船,从诗人回旋在寂寥江面上的吟诵声中,我们看到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暮霭降临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使读者不禁要想诗人为什么久久泛舟江上?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伴着我泛舟,使诗人忍不住要对着它们诉说衷肠。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此诗遣词用字平易浅显,状物抒情活泼生动,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原文: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字词解释:
①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隐隐:不明显,不清晰。
②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悠悠:遥远。
③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④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
⑤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翻译:
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眺望的眼。痛恨过去的战争,也忧愁未来的日子。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阅读答案:
试题:
(1)《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中主要通过 、等意象写出了北国荒寂悲凉的景象,表达词人的忧愁和悲愤之情;而淮上女写的词中主要通过 、烟波迷茫等意象写出了告别故乡山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眷恋的忧愁和悲愤之情。
(2)任选一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
(1)白草 黄沙 孤村(三者任选其二)淮水浩渺
(2)示例:蒋词中借大雁南飞,反衬自己“归路难”的痛苦,“万结愁肠”四字概括了女词人内心愁苦之深、之重。
淮词中“山长水远”照应上阕的“千里云峰”“万顷烟波”,“遮断行人东望眼”以细节描写表现女词人频频回首却不能见到故乡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创作背景:
作者淮上女,金兴定末(1222左右)金人南侵,被掠北去,题此词于旅舍壁。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个人资料:
淮水边良家女子。姓名不详。南宋嘉定间(金兴定末),金人南侵,被掳去。事见《续夷坚志》,并词一首。
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译文
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
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
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
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试题
(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2分)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2分)
【参考答案】
(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2分)
(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2分)
二: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分)
(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4分)
(3) 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在阴云低垂,野苹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2分),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2分)
(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1分)。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1分)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2分)。(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
3、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4、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
三:
①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答: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②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答: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鉴赏: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淮上与友人别》和《赠别》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4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
(2)郑诗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2分)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比,突出了友人的美丽。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2分)
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赠别》
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这首词是南宋淮上女所作,描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原文: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字词解释:
①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隐隐:不明显,不清晰。
②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悠悠:遥远。
③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④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
⑤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翻译:
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眺望的眼。痛恨过去的战争,也忧愁未来的日子。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阅读答案:
试题:
(1)《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中主要通过 、等意象写出了北国荒寂悲凉的景象,表达词人的忧愁和悲愤之情;而淮上女写的词中主要通过 、烟波迷茫等意象写出了告别故乡山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眷恋的忧愁和悲愤之情。
(2)任选一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
(1)白草 黄沙 孤村(三者任选其二)淮水浩渺
(2)示例:蒋词中借大雁南飞,反衬自己“归路难”的痛苦,“万结愁肠”四字概括了女词人内心愁苦之深、之重。
淮词中“山长水远”照应上阕的“千里云峰”“万顷烟波”,“遮断行人东望眼”以细节描写表现女词人频频回首却不能见到故乡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创作背景:
作者淮上女,金兴定末(1222左右)金人南侵,被掠北去,题此词于旅舍壁。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赏析: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个人资料:
淮水边良家女子。姓名不详。南宋嘉定间(金兴定末),金人南侵,被掳去。事见《续夷坚志》,并词一首。
相关推荐: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赏析
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翻译赏析 阅读答案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中“浮云”、“流水”的内在含义是什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5分)
5.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一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 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 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疏密特点的理解。 (6 分)
【参考答案】
1、B
2、比喻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4.(5分)“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化无常; (1分)。流水一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 (1分)表达了诗人一种悲喜交集的情感。 (1分)喜的是阔别重逢,旧情仍在;而且此地秀色宜人,可修身养性。(1分)悲的是漂泊流转,岁月蹉跎。(1分)
5.(6分)疏的地方: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1分)颁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1分)疏朗的笔墨,起到了铺蛰、陪衬的作用。 (1分)
密的地方:颈联和尾联抓住久剐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 (1分)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突出了故交情笃。 (1分)也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能给人留下真切的印象。 (1分)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
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