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说课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作文大全
- 2024-07-31
- 120热度
- 0评论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飞夺泸定桥》说课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设计者:青年中心校 湛正勇
一、关于教材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安排在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中,本组课文主要让学生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并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飞夺泸定桥》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120公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其二,排除艰难,智斗援敌。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泸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夺”中见勇则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险”中见勇。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其二,“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其三,“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本文语言生动准确,富有强烈的动感,其中的好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关于学习目标和方法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在以上目标中,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一是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援、妄、诡、溃、撤”等15个生字;三是能够理解重点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二是画出重点词语,品味“飞夺”“天险”“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等词语;三是抓住重点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关于教学设计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以体会红军英勇无敌的精神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揭题质疑环节
教师设问: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答,教师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浅层次的问题如“谁飞夺”可以立即解决,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价值的问题,留在黑板上。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二)学习桥险部分。
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最后,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敌人凶。进而,提出质疑:“敌人说:看你们飞过来来吧!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为下面英勇夺桥做好铺垫。
(三)学习“抢时间”部分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夺下泸定桥。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泸定桥这个地方这样险,毛主席在《长征》诗中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敌人已有两个团兵力把守,如果援兵一到,敌人就会如虎添翼,我军一个团要对付敌人两个旅两个团,敌众我寡,要取得夺桥的胜利就不大可能了,因此我们必须赶在敌人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必须“飞”速行军。
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描写红军战士遇到的困难的语句和克服困难的语句。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名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名学生跟着读出标出的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边订正,边进行朗读指导着重指导“扯着嗓子喊”、“高声答话”的内容。从中体会红军按时赶到泸定桥简直就像飞一样。
(四)学习夺桥部分。
首先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终于,我们的红军提前到达了泸定桥,面对这凶险的铁索、湍急的流水、狂妄的敌人,红军能夺下泸定桥吗?”引导学生感受二十二位英雄奋勇夺桥,勇士们穿过桥头的熊熊大火消灭守城的敌人,夺下泸定桥的英雄壮举。
四、关于板书设计。
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飞夺”二字展开。在引入介绍泸定桥时,先板书“泸定桥”。然后揭示课题,板书“飞夺”二字,课题的字尽量定大些,飞和夺字后面空一定的位置。在学习到描写泸定桥的险的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时,在夺字后面板书“桥险、水急、敌毒”。在学到红军赶路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时,板书“路途遥远、时间紧迫、行路艰难”。学完总结时,板书“红军英勇无敌”
附板书设计:
路途遥远 桥险
24、飞 时间紧迫 夺 水急 泸定桥
行路艰难 敌毒
(红军英勇无敌)
《全神贯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全神贯注》是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状态描述的维妙维肖。要学生理解罗丹忘我的工作情景,是教学的难点。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段与段衔接非常紧密、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条主线展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重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2、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3、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感情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逻辑段。
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划出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
第三课时:讲读第三逻辑段,理解芡威格话的含义,总结全文,弄清段与段之间联系。感情朗读,完成课后作业。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的2、3两项,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质疑问难--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文第二自然段叙述“罗丹一会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象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些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他全神贯注地工作情景。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理解这些内容,体会这种意境有一定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采用硬灌的方法,效果一定不佳。我一反常规教法,让学生针对罗丹的每一种表现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问题。这就把难点化分为许多小问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接着让学生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把幻灯片的内容叙述出来。最后再由教师引读文中的句子,弄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对于1、3、4自然段中的对话,主要采用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理解这些重点词句。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呢?因为“学起源于思,思起源疑”。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发现和由教师的提出效果大不一样。由学生提出能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看图说话,是培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在理解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每一个表现的基础上,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话把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叙述出来,既是对前一教学环节的检查,又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力的锻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升华。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课理解。”我对课文1、3、4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主要是人物的对话),按以上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完这课后,你对这个成语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
2、课文讲谁、因什么事而全神贯注?(罗丹因修改女像而全神贯注)
3、请大家打开书,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分哪四部分?(教师板书:看女像、改女像、忘朋友、谈感受)
4、昨天的预习中我们划出了每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重点句的理解,体会大艺术家罗丹是怎样忘我的工作的。
(二)读议结合,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
1、抽生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教师引导分析罗丹语言中的感叹号和两个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罗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说的情景。
2、感情朗读这段话,加深理解。
3、抽人读第二段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各提一个意义的问题:
(1)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
(2)他嘴里叽哩咕噜的在说什么?
(3)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是什么意思?争吵什么?
(4)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是在干什么?
(5)他的情绪为什么更加激动了?
(6)他为什么像喝醉了酒一样?
(7)为什么作者要写他痴痴地微笑?
4、抽生对以上问题一一回答。
5、看幻灯片,把以上问题连起来,说说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形。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仿佛在说:应该这样改,这样改更有风采,那样改缺乏魅力,说着说着,他眼睛一亮,找到了最佳方案。于是他熟练地操起抹刀修改起来,越改越满意,越改越激动。他如痴如
醉地修改,已完全陶醉在修改塑像的工作中了,一小时以后,他终于改好了,舒心地对着女像痴痴地笑了。
6、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在书上画出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7、教师引读。
8、自己读3、4自然段,想这段主要写什么?这段与表现罗丹全神贯注有作用?(这段写茨威格被关在罗丹的工作室里。能进一步说明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9、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罗丹虽已修改完女像,但思想还沉浸在刚才的工作中,所以差点把芡威格锁在房内,充分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三)依据板书,说说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这几段仅仅围绕课题来写。看女像时罗丹全神贯注地观察、发现问题。改女像时如痴如醉地工作。改完女像还沉浸在创作的境界中,差点儿把朋友锁在房里。)
五、说板书
看女像皱着眉头
全一会儿……一会儿叽哩咕噜
神改女像异样的光争吵挥动
贯喝醉酒痴笑
注忘朋友径自出门
谈感受如果……就……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展现文章的主线和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对不懂问题提问,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模式佚名
什么是模式?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这里所说的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模式,仅仅指的是“说”的模式,不包括说课的整个活动。具体的是指根据一定的说课目的和内容,怎样进行述说的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式。目前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惯常采用的说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三说”的说课模式 这种说课模式的方法,是把整个说课内容分作“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和“说板书”三个部分。在“说教材”的时候,结合说大纲,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结合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练习的设计与安排。 使用这种模式说课的好处是容易抓住和突出说课的重点,不至于因说教法、学法不当而出现喧宾夺主或把握不准时间的情况。而且大纲、教法、学法等结合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说,会使说课的流程不显得那样机械、呆板,容易给听说课的人留下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联系自然的好印象。但也正因为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还要结合说大纲、说教法、学法,也就增加了说的难度,处理不当,容易发生零乱,甚至是颠三倒四,绕来绕来说不清楚的毛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2.“四说”的说课模式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称为“四说”。这是一种目前被较为普遍采用的说课模式。由于把教法和学法,作为独立的内容分开来说,说课时就容易说清楚,思路也会比较清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说教法时,应说清以哪种教法为主,哪种教法为辅,以及教法选择的理论根据。在说学法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分析学情,交代清楚该课设计是建立在学生什么样的学习基础上的。使听说课的人容易在听说教学程序设计前,就从整体上明确该课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的大致走向。但孤立的说教法、学法,也容易导致生硬、机械,而且每一种教法都不是万能的,在一堂课中,常常需要几种甚至是很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所以使用这种模式说课,应当切实掌握好“说教法”、“说学法”的“度”,说课要有分寸。而且也切不可以为教法、学法已经在前面单独说了,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就束之高阁,不再涉及了,事实上还应当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再结合教学的实际,穿插进去说一说。一般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在“说教法”、“说学法”时概括说一说,尔后在说教学程序时,再穿插进去说。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四说”模式的优势效益。 3.“五说”的说课模式 “五说”的说课模式是先说教材,然后依次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最后说板书或练习设计或结合起来说说板书和练习设计。这种模式与以上的“四说”的模式相比,前四方面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增加了说板书(或再包括练习设计)的内容。但无论是“三说”还是“四说”,实际上板书(或再包括练习)也还是要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仅把板书(或包括练习)作为教学程序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揉合到教学过程中说,板书或练习设计的地位,也不像后者那样予以强调与突出而已。 4.“六说”的说课模式 所谓“六说”,即是“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或练习)中的“说教材”与“说教法”之间,插进一个概括陈述整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着重注意及准备着重体现的一些问题。有时,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在最后,即在说板书之后。这个环节说的内容,往往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常常围绕准备体现什么、注意什么、遵循什么及怎样体现、怎样注意、怎样遵循和为什么要体现、为什么要注意、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和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阐述。如果将这个环节安排在最后,则在陈述时还要结合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说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求说课者对自己所说的课必须烂熟于心,并对自己怎样教和为什么教,在理论上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本质的东西旁证博引、引经据典,将该说的内容说清楚,说透彻。 说课模式,除以上四种以外,还有很多种由以上模式生发出来的变式,如在说教材和说教学程序之间插进“六说”模式中的第二说,把说课的内容变成新的“三说”,而且还可以把“六说”中的第二说放在说教材、说程序设计之后使之成为另一个新的“三说”。但不管怎样,说课的基本内容是不变的,变的只是说的内容的组合和次序的先后及突出、强调的内容和程序不同。而这里必须十分强调的是,在以上这些说课模式中,虽然没有把说理论当作一个独立的说课环节,但这绝不等于说,理论的阐述在说课中并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论在说课中是占有相当突出的重要位置的,实际上“六说”模式的最后环节,也就是说理论,而且把说理论放在说教法、学法前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说课,都切不可忽视理论的陈 《惊弓之鸟》说课稿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羸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羸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羸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 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一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井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羸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默读后,提出问题: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己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在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先讲“去打猎”,再讲“雁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羸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更羸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旬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羸的动作,更羸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更羸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羸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羸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羸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过_____;叫得悲惨,因为_____。”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羸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为____掉了下来,因为____。”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况的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么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复述与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附板书设计: 28.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
(四)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
什么是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指说什么的问题,它是说课活动的核心。内容的完整与内容的处理,显示着说课者的说课技能、知识水平和学科教学的专业素质,自然也直接关系到说课的质量。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它是说课的基础内容,说课中一般要说清楚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课题
课题,就是所教课文的题目(但如果说的是作文课、练习课,就要根据习作或练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了)。通常情况,课题要求板书,并在说课开始时即交代清楚。如果需要2个以上课时完成的课,还应该包括对自己说的是那个教时的课作出交代。
②教材内容
如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写的,每一部分又各写了什么,写法上有哪些特色(如文章结构的特点、开头结尾、语言、叙述方式的特色等)及作者或写作的时代背景等。
介绍教材内容,不仅是为了让听众了解说课者所授课的内容,也是为听众提供对说课者随后即要说及的根据教材内容所要采取的教法、学法、教材处理等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科学作出判断的前提条件。教材介绍是说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说课时间长短,都不能缺少。
③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说课中处理教材的依据。说大纲就是说清大纲对所说课和说课有关年级,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诸方面的要求,此外,还包括说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大纲的要求。
④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指的是通过教学过程,预期学生可能产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要求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预期学生得到的结果。说课时,教师可任选一种述之,但须注意不能把这两种不同体系的术语混为一谈),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全面、正确、合理、具体。如果说的是几个教时中其中一个教时课的时候,则除了需说清楚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说清所说课时的教学目标。
⑤教学的重、难点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根据教学目的必须着重讲解和学习的内容称之谓“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说课不光要说清教学的重点、难点,还有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理由及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均要一一陈述清楚。
2.说教法
说教法,是指说教学方法,即说怎样教的问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慎重选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优势、适用环境和局限性。说课时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教学方法不好。由于教学中,往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所以说教法还应说出以哪种教法为主(即说出基本教法),哪些教学方法为辅,以及所以选择这些教法的理论依据。说教法一般可采用以下这两种方法:
①在说教材后先概括地说说教法,然后在说教学程序时穿插进去具体介绍怎样运用;
②先穿插在说教学程序中详细介绍教法的运用,再在说完教学程序后概括,说清运用了哪些教法以及选择、运用这些教法的理论根据。
3.说学法
学法是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说课中说的学法,严格意义上讲,实际上是指学法的指导,就学习的方法而言,它包括学习的态度、法则、程序、手段等等。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诊治,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独立的语文技能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与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同等重要。学法指导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指导学生阅读、掌握分段的知识,学会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等等。说学法指导像说教法一样,可以先概括地说出该课时教学将重点指导哪些学法。以哪些学法为辅,其根据是什么。然后再在说教学程序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陈述。由于学法和教法联系密切,所以学法和教法应联系起来说,不宜把两者割裂开来。此外,说学法时还须结合分析学情,即说说所授课班级学生与所授教材教学有关情况的分析,如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潜能等等。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指学习论的科学依据。学习论是一门专门研究学生学习问题的科学理论,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原则、学习方法及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研究等等。至于说课中的说学法,最重要的是说明如何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以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从本质上理解,教学过程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某一具体的目的任务,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简而言之,则是指一个具体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案。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的中心内容,能否说清楚教学过程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教学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环环紧扣,结构严谨。说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说教学环节、说主要做法、说重要提问、说时间分配、说练习设计、说课堂练习和课堂小结6个方面内容。其中的教学环节,是说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教学过程一般可按此线索叙说。在具体按教学环节说教学过程的时候,要先说出教什么、再说怎样教,包括如何进行反馈、矫正、小结,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等等。教学过程要求说得具体、详细,但又不能等同于课堂实录。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如何突破难点,解决重点可以展开来细说,一般的环节则可简略一些。
5.说板书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在说课活动中,板书则是听者了解说课者教学思想、教学思路,对教材的理解的深浅程度和估计教学效果的可视语言。所以,说课必须说板书设计,包括板书设计的思路、依据和板书的具体内容。
说课中的板书,一般有两种内容。一是课堂教学的板书,这种板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所作的板书是完全一致的。另一种板书则是说课者板书自己的说课思路,也可以称之板书说课提纲。如:
一、教材
教学要求:
①生字新词,达到四会。
②理清文章层次。
③学习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教学重点: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环境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法:幻灯导读法、讨论法、对比法。
三、学法: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会文)
②细读课文,分清层次。(探路)
③重点点拨,理解内容。(入境)
④总结深化,领会内涵。(悟理)
这种板书设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展示说课者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和说课的轨迹。听者可以借助此更清晰地了解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及课堂教学的安排,并以此来帮助评判说课者的说课水平。
板书的出现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先说课后板书,即先把课说完,再一次性的展示板书。采用这种出示方式的好处是,说课中可以不因板书而影响说课思路的连贯性,板书的时间也相对经济一些。但由于此种板书不是随教学过程同步出现,所以会使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原有的作用和表现力受到削弱,同时也会影响听者对说课者教材理解、教材处理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措施理由的理解。
②边说课边板书。这种出示方式与说课过程同步,与课堂教学同步,能使听者一步一步清楚地了解说课者说课的思路与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加深对说课者教学设计的匠心和设计依据的理解与印象,明白你是怎样围绕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去实现预期的教学期望的。边说边板书还可以调节说课的严谨气氛,拉近说课与课堂教学的距离。弊端是由于板书穿插在说课过程中,所以容易使说课的思路受到干扰,所费的时间也相对要多一些。
③先板书后说课。即在说课以前,先把板书完整地展示出来,然后在说课的过程中相机说明和利用。这种出现在说课前的板书,突出的缺点是听者会感到有些突兀,有时还可能不被评比性说课或检查性说课所允许。其优点是板书的事先出前,能给说课者起到提示的作用,说课者可以藉此使说课更有条理,更与原来的说课方案相吻合。
④先板书一部分,再边说边完成全部板书。如果板书的内容很多,或者板书的内容有图,或需用箭头、线条的勾勒,通常可采用此种方式出现板书。
总之,对说课中的板书的总的要求是简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生动直观又新颖大方。
6.说理论根据
说理论根据,是说课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说课之所以能促使教师钻研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原因。说课用来作理论依据的通常是这样四类:①教学大纲、教材类型、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②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及其他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③教育教学专家的观点、言论;④一切已被社会认可或已形成广泛共识或已得到实践证明的事实、公理、规律、法则或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认识、观点等等。
什么是模式?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这里所说的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模式,仅仅指的是“说”的模式,不包括说课的整个活动。具体的是指根据一定的说课目的和内容,怎样进行述说的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式。目前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惯常采用的说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三说”的说课模式
这种说课模式的方法,是把整个说课内容分作“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和“说板书”三个部分。在“说教材”的时候,结合说大纲,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结合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练习的设计与安排。
使用这种模式说课的好处是容易抓住和突出说课的重点,不至于因说教法、学法不当而出现喧宾夺主或把握不准时间的情况。而且大纲、教法、学法等结合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说,会使说课的流程不显得那样机械、呆板,容易给听说课的人留下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联系自然的好印象。但也正因为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还要结合说大纲、说教法、学法,也就增加了说的难度,处理不当,容易发生零乱,甚至是颠三倒四,绕来绕来说不清楚的毛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2.“四说”的说课模式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称为“四说”。这是一种目前被较为普遍采用的说课模式。由于把教法和学法,作为独立的内容分开来说,说课时就容易说清楚,思路也会比较清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说教法时,应说清以哪种教法为主,哪种教法为辅,以及教法选择的理论根据。在说学法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分析学情,交代清楚该课设计是建立在学生什么样的学习基础上的。使听说课的人容易在听说教学程序设计前,就从整体上明确该课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的大致走向。但孤立的说教法、学法,也容易导致生硬、机械,而且每一种教法都不是万能的,在一堂课中,常常需要几种甚至是很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所以使用这种模式说课,应当切实掌握好“说教法”、“说学法”的“度”,说课要有分寸。而且也切不可以为教法、学法已经在前面单独说了,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就束之高阁,不再涉及了,事实上还应当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再结合教学的实际,穿插进去说一说。一般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在“说教法”、“说学法”时概括说一说,尔后在说教学程序时,再穿插进去说。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四说”模式的优势效益。
3.“五说”的说课模式
“五说”的说课模式是先说教材,然后依次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最后说板书或练习设计或结合起来说说板书和练习设计。这种模式与以上的“四说”的模式相比,前四方面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增加了说板书(或再包括练习设计)的内容。但无论是“三说”还是“四说”,实际上板书(或再包括练习)也还是要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仅把板书(或包括练习)作为教学程序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揉合到教学过程中说,板书或练习设计的地位,也不像后者那样予以强调与突出而已。
4.“六说”的说课模式
所谓“六说”,即是“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或练习)中的“说教材”与“说教法”之间,插进一个概括陈述整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着重注意及准备着重体现的一些问题。有时,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在最后,即在说板书之后。这个环节说的内容,往往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常常围绕准备体现什么、注意什么、遵循什么及怎样体现、怎样注意、怎样遵循和为什么要体现、为什么要注意、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和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阐述。如果将这个环节安排在最后,则在陈述时还要结合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说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求说课者对自己所说的课必须烂熟于心,并对自己怎样教和为什么教,在理论上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本质的东西旁证博引、引经据典,将该说的内容说清楚,说透彻。
说课模式,除以上四种以外,还有很多种由以上模式生发出来的变式,如在说教材和说教学程序之间插进“六说”模式中的第二说,把说课的内容变成新的“三说”,而且还可以把“六说”中的第二说放在说教材、说程序设计之后使之成为另一个新的“三说”。但不管怎样,说课的基本内容是不变的,变的只是说的内容的组合和次序的先后及突出、强调的内容和程序不同。而这里必须十分强调的是,在以上这些说课模式中,虽然没有把说理论当作一个独立的说课环节,但这绝不等于说,理论的阐述在说课中并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论在说课中是占有相当突出的重要位置的,实际上“六说”模式的最后环节,也就是说理论,而且把说理论放在说教法、学法前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说课,都切不可忽视理论的陈述。
(六)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要求
说课,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文化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说课与备课不同,与上课也不同。它是一门以说课者个人素养为基础,以说课的方法、手段的巧妙运用为核心,以显示说课者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为外部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课语言的要求
①要求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说课的语言表述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做到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语言连贯,同时又生动形象。
所谓“正确无误”,就是要求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所谓“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就是要求合理地选用词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朴实,不堆砌华丽的词藻,多用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少用生疏、冷僻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减少多余的语言信息,不累赘、重复、絮絮叨叨;这里的“语言连贯而又生动形象”,指的是说课的语言表述应流畅、不能结结巴巴,而且语言在朴实之中还要有文采,有情趣,要善于描绘,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叙事说理则如涓涓清泉在轻轻流淌,娓娓动听。
②要求语言幽默,富有节奏感
幽默的本义,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说课中语言的幽默,是说课者通过比喻、夸张、诙谐等手法来表现的。说课语言的幽默,体现了说课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说课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使听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说课的内容,获得鲜明的印象,从而优化说课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说课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是指说课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低则低,不能从开头到结束,始终一个腔调,一种语调。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如《江姐》这篇课文,在说到敌人对江姐进行残酷迫害的时候,就应该用愤怒的语气,而在说战友们给江姐那封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放慢节奏,表现出同志们对江姐崇高品格的无限崇敬和对江姐所受迫害的无限关切之情。总之,恰当地把握好说课语言的节奏,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幽默艺术,既是说课语言的自身要求,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
说课,听的对象不是学生,说课的过程也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说课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叙述过程。有些教师像上课一样来说课,显然是不妥当的。说课应当以讲述语言为主,再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所谓讲述语言,指的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性语言。“讲述”,即讲说,就是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它是说者面对听者一种“独白”性的言语活动。其特点是语言信息输出的单向性,没有听众的言语配合。而且独白语言不使用谈话法、问题法,对比讨论法,而唯一依靠独白活动来阐明事理。说课应当以使用此种语言为主,是因为独白语言便于说课者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所持的理论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课,就只要使用一种语言就够了。恰恰相反,说课还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说的是怎样教,为了让听者听清楚课堂教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就需要置自己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像实际的课堂教学那样,有讲有读,有问有说,整个过程都应以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这里的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一般来说,说课中除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要使用教学语言以外,还有课堂教学的导语,课堂教学总结也应使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使听说课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感受效果。与此同时,在说教学程序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运用朗读语言。所谓朗读语言,就是有表情地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将文字读出声来的语言,它广泛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如说课者能在说课中根据说的材料的内容和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恰当地运用朗读语言,就可以增加说课的感受力,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2.说课内容的要求
①要求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是小学语文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即述说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诠释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教的文化科学知识要绝对准确,不允许在科学性上有任何疏忽和失误。
在小学语文说课当中,做到内容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成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一切教学艺术的运用,都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正确之上,如果内容出现谬误,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的将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这是最不应该发生,也是说课最应当避免的事情。
②要术内容完整、系统
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该说些什么,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理论依据,都是通常说课所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凡属说课的基本内容,原则上都应当说到,这是因为说课内容自身是一个结构严密,彼此间具有多层次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每一部分内容都在说课内容这个总的网络系统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内容的残缺,都有可能损害这个网络系统在完成说课目的任务中所具有整体功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说课活动中,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有的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应当略讲、少讲,这就是处理说课内容的灵活性。但略讲或少讲,不是不讲,而且即或是略讲或少讲,也应当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小学语文说课的质量。
③要求内容有序、联贯
什么叫“序”?“序”就是次序、顺序。序,是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的。事物有序,才更方便和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小学语文的说课,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任意正叙或倒叙。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说教法的后面,而不能移到说教法的前面去说。换句话,也就是小学语文的说课,一般总是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然后说教学效果。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在说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其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④要求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说课内容的重点,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所谓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第二个说课含义上的重点是指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让人印象难忘。
3.说课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教”就是教育理论,它涉及大纲、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础理论。
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理论也得以可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干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理论,而要把说教育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在说理论的时候把握好“深浅”的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是应当避免的。总之,合理、科学、不勉强,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4.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
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由说课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这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上课前说的课来说,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论上的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又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施、验证。如果是上课后说的课,则说课是课堂教育某种意义上的再现。说课与课堂教学这种联系上的特殊性,说明说课应与课堂教学相统一。凡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说课也必须遵循。例如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因此说课时也必须说清所说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智能;课堂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系统论的原理,说课中的教学程序也就应该一环紧扣一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要求教法得当,说课在选择教法的时候,也就必须审慎对待,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说课中落实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说课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使说课真正发挥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功效。
5.说课的其它要求
说课,既是说课者教学素质的集中反映,自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说课的其它一些要求是:
①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赞可夫说:“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说课者说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图腾,没有一丝活力和毫无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若干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②要控制好说课的节奏
在现实的说课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规定的说课时间到了,而课还未说完,于是出现了说课的“拖堂”;二是“前松后紧”,即说课开头时慢慢吞吞,没有时间观念,后来发觉时间所剩无几,而内容还有一大截未说,于是慌里慌张地突然加快语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别人能否听得清楚,最后匆匆忙忙,草草收场;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就是“先紧后松”,开始时说得快,后来内容快说完了,而时间尚剩许多,说课者只好采用东拉西扯,或故意减慢语速等手段,以期捱满时间。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整体效果。说课的过程,就像弹奏一部乐曲,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控制好节奏。说课前应根据说课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的时间,大致作一个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按计划时间说课,切忌脚踏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语速要前后一致,做到整个说课过程节奏统一、和谐、不慌乱、也不紧张,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
③要讲究说课的风度
要使说课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要求说课者讲究说课的风度,如整洁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轻松自如的谈吐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等等。
优美的说课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课艺术,它能给听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从而使说课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说课中,说课者要轻松、自然、洒脱,但又不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说一般;要庄重,但又不能拘谨、过于严肃。教师说课时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对固定,不要多走动。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讲稿,而要和听者建立视线上的接触,其目光和眼神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总之,说课艺术是说课者高深教学造诣的体现,是建立在说课者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说课者在说课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态、动作、神情,并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势、体位之类的体态语言。努力做到庄重得体又不拘谨呆板。虽可谈笑风生,但不能流于滑稽;虽可诙谐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浅薄
[《飞夺泸定桥》说课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飞夺泸定桥》说课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 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 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 背诵第6自然段;
5、 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 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 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 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 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飞夺泸定桥》说课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说课)
云南省砚山县一中 田锦宁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王军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 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
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4万之众到达大渡河畔,因王妃得子遂下令全军“犒赏休养3日”,延误战机未能夺下上游泸定桥,致四面受敌,全军覆没于安顺场。无独有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再过泸定桥,蒋介石曾企图让毛泽东作石达开第二,红四团经过飞夺泸定桥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页。
二、新授
1、请读课题:你从课题中你获得什么信息?课文可能是围绕“飞”和“夺”来写的吧
师:你怎么理解“飞”和“夺”?生:“飞”指快速,”夺“指争取、争夺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帮老师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生:“飞”(3-5),“夺”(6-8)
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要抢时间?请大家从课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关键。”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当时的情况吗?谁来试一试?
(2)能否延伸、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呢?请看问题: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四团(战胜敌人)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也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关键。
(3)过渡:同学们,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争分夺秒地去抢时间的呢?请找书上的语言读一读:
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师相机板书:大智大勇
3、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面,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
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凭借天险)
这“天险”(点击鼠标)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又是十米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我们的感觉都怎样?-齐说:险。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险,桥对岸的守敌向红四团的战士们疯狂地喊:
4、(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
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课件“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括号中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不怕牺牲)
5、红四团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赶到了泸定桥;他们又以生命为筹码,攻克了蒋介石集团以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个神话。这一次胜利有什么意义?请齐读第9自然段。(板书:继续北上)
三、总结
结合板书,从文章三个部分来看,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按夺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重点扣住红军战士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
结束语:同学们看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之时,让我们回去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主席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诗句了呢?
附板书设计
继续北上 (结果)
抢时间 大智大勇
15 飞夺泸定桥 (经过)
攻天险 不怕牺牲
北上抗日 (起因)
[《飞夺泸定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红军战士夺桥时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夺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还知道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飞夺泸定桥”。课文是以中心事件来命题的。)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从题目上看,文章应该先写谁向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夺桥,然后写怎样飞夺泸定桥,最后写出夺桥的结果。)
(二)介绍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出示挂图),17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又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大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花费多少日子啊!70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贻误战机而全军覆灭,成为千古恨事。能否及时渡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蒋介石曾扬言,让红军到大渡河,作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系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三)教师范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认真思考,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本课生字较多,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如:“撤”ch6、“召”zh4o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读准,特别是“召”字声调是四声,容易读成平声。
“援”字的右边易写错,写成“爱”;“键”和“健”易混,从字义中加以区别;“撤”的中间是“育”易写成“ ”;“榴”的右边笔画较多,提醒学生共有10画。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天险:自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阻拦:阻止、拦挡。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来支援。
妄想:狂妄地打算。
诡计:狡诈的计策。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击溃:打散、打垮。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进攻、增援或逃跑。
索性:副词,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疑心:怀疑。
瓢泼:形容雨大得像用瓢向下泼一样。
宿营:军队在行军途中或战斗之后住宿。
心惊胆寒:形容令人十分害怕。
直泻:直直地向下急流。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极大,好像要把耳朵震聋了。
工事:保障军队发射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
疯狂:发疯,比喻猖狂。
霎时:极短的时间。
突击: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而迅速的攻击。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号召: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一件事)。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顾,注意,照顾。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英勇:非常勇敢。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借喻声势壮阔广大。
奔赴:奔向定好的目的或目标。赴,前往。
前线:作战时双方军队接近的地带,跟“后方”相对。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字。近义词:
挺进--跃进 防守--镇守
阻拦--阻挠 增援--支援
妄想--妄图 诡计--阴谋
击溃--击退 索性--干脆
疑心--怀疑
反义词:
湍急--缓慢 密集--稀疏胜利--失败形近字: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再根据字义组词。
援(支援)键(关键)
暖(温暖)健(健美)
撤(撤兵)瓢(瓢泼)
撒(撒手)飘(飘扬)
链(表链)泻(倾泻)
涟(涟漪)泄(泄气)
榴(石榴)召(号召)
溜(溜冰)沼(沼泽)
钧(千钧一发) 狈(狼狈)
均(平均)坝(堤坝)
赴(奔赴)赶(追赶)
(五)理清文章结构。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在分段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只要有道理就行。本文既可以分成三段,又可以分成四段,还可以按五段来分。
三段:第1自然段为一段。
第2~8自然段为第二段。
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段: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8)
第四段(9)
五段:第一段(1)
第二段:(2)
第三段(3~5)
第四段(6~8)
第五段(9)
这里按五段分法学习。
第一段(1) 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泸定桥。
第二段(2) 讲红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段(3~5) 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第四段(6~8) 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 讲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一)理解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题《飞夺泸定桥》,想一想“飞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神速,像飞一样攻下的意思。)
“泸定桥”什么样?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6自然段。
通过读这部分,让学生初步感受泸定桥的险及周围环境的恶劣。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体会。
(泸定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险,书中称之为“天险”。
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了它的险:桥上人走过去像在荡秋千;桥下叫人心惊胆寒,文章是从河水的色彩、气势和声音来突出的;桥对岸敌人的两个团已经筑好了工事,时刻准备堵截红军战士。)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二)讲读第1自然段。
这样危险的泸定桥,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呢?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后,画出重点词句,加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红军北上抗日要渡大渡河,河水湍急,两岸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板书:北上抗日 必须夺桥)
(三)讲读2、3自然段。
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画下来。教师边提问题边板书:(飞夺)
出示幻灯:
什么是关键?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关键的意思是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
第一句话强调抢在前面的重要性,要突出抢时间是胜利的保证。)
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
这里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可以画简图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懂得抢时间的重要性。简图如下:
(板书:抢时间)
(四)讲读4、5自然段。
默读4、5自然段。思考:红四团的战士们是怎样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画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学生间的讨论,教师点拨体会文章的中心。
重点点拨:把敌人抛在后面,“抛”字是什么意思?“抛”说明抢时间取得了胜利。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指名分句读课文。两名同学,一个只读“困难”的句子,另一个读“克服”困难的句子,交替进行。要求读出语气。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呢?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五)讲读6~8自然段。
到达了泸定桥,我们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再看一看这天险大渡河,齐读第6自然段。
出示投影片或小黑板,解决课后思考、练习3(1)。
(这些词语突出了泸定桥的“险”,它是极不容易通过的。)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红四团的战士们,面对滔滔江水,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自由读7、8自然段。
想一想: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画出表示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 背着 带着 冒着 攀着 冲到 穿过 冲进 搏斗)
指导学生抓动词深入文章内容,理解体会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千钧一发”的意思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
突击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所以称之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出示投影片或录像演示攻天险的内容。
结合画面说一说红军战士是怎样攻夺天险的?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但仅仅几个动词难以表示出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战士们奋勇杀敌人的战斗情形,很有必要放录像片或投影片,补充必要的战斗场面,加深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读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斗争精神。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六)讲读第9自然段。
红四团的战士们英勇夺下泸定桥,取得长征途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主力浩浩荡荡奔赴抗日最前线。齐读第9自然段。
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第1自然段决定夺取泸定桥,结尾渡过天险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这样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板书:渡过天险,奔赴前线)
(七)总结课文。
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通过板书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八)解决课后练习第4题。
指导用带点词造句。
①理解“关键”、“千钧一发”的词义;②读词所在的句子,并体会在其中的意思。举例:
关键:上课专心听讲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千钧一发:在洪水将要冲塌王大伯家房屋的千钧一发之际,是解放军战士把王大伯抢救了出来。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飞夺泸定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交流“飞夺”的原因。
A、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飞夺泸定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课题 15、飞夺泸定桥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内 容 认 知 情 感 技 能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评价 接受 反应 态度 领悟 模仿 练习创作
1、能抓住重点,紧扣关键词句,通过细读、精思、勾画、议论等具体操作过程,深入理解课文中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 ∨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1。
教具 小黑板、录音机、VCD、电视 教具
板书设计 15、飞夺泸定桥 为了北上 继续北上必须夺桥 渡过天险(起因) (结果)飞--抢时间(大智大勇)夺--攻天险(不怕牺牲)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一、导入。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出敌不意,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之后,即开始强渡安顺场渡口,并夺取泸定桥。《飞夺泸定桥》一课凝缩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二、展标:1、展示目标1、2、。2、齐读目标。三、达标过程。(一) 讲读第一段 1、听读第一段。2、①抓住重点词语“水流湍急”、“高山峻岭”提问:说明了什么,暗示了什么?(说明了大渡河是天险,暗示了要夺桥,就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②思考:红军北上抗日,为什么必须夺取泸定桥?板书:为了北上 必须夺桥(红军要北上抗日,必须经过大渡河,而大渡河只有泸定桥可以通过。)3、小结学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讲读第二段。1、快速默读第二段,勾出这一段中最关键的句子。2、红四团接到什么命令?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是什么?抽生问:最关键的词句是哪些?你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1)(打出幻灯片)“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A、什么是关键?(是指对事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做法。)什么是我军的关键?(抢时间,抢在敌人两个旅的援兵的前头到达泸定桥。)(板书:抢时间)抢时间与敌人的援兵斗。B、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已调了两个旅赶去泸定桥增援,如果红军不能赶在援军前到达泸定桥,援兵和原来防守泸定桥的敌人汇合,红军要夺桥和渡河就更困难。3、假如红四团和敌人的援军同时到达泸定桥,后果将会怎样?(夺桥和渡河就更困难了,付出的代价更大,伤亡更惨重。)4、红四团接到命令时,(打幻灯)句一:“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句二:“时间还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只有二百四十里。”这两句有什么不同?(1)调换“只”和“还”的位置,句意有什么不同?战士们只能怎么办?(战士们只能以飞快的速度前进)(板书:飞)(调换了“只”和“还”的位置之后,意思是时间长,距离短。因此第一句的“只”和“还”强调了时间短,路程远,任务重,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2)有感情地朗读。重读“只”和“还”。5、红四团在抢时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来自哪三个方面?(1)四人小组讨论。(敌人的沿途阻击,饥饿疲劳,山高路险,夜里下雨……)(这是来自敌人、自身、自然三个方面的困难。)(2)在与自然、自身困难的斗争中,可见红军战士--(勇敢)。(3)在与敌人援军的斗争中,又可见红军战士--(机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点火把,与敌人答话。)(4)引读:同样的天气,同样漆黑,类似的泥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而我军……小结:由此可见,红军战士不仅有勇,而且有智,是大智大勇,智勇双全的。(板书:大智大勇)6、“同样的天气,同样漆黑,类似的泥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四团克服重重困难,飞速向泸定桥行进,终于在……7、引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红四团与敌人援军抢时间的动态画面。(1)战士们要完成上级的任务,必须克服来自敌人的、自身的、自然的重重困难,白天红四团……(2)到了晚上,天又下起雨来,虽然全身都淋透了,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3)忽然,对岸出现了敌人的火把,分明是敌人的援军部队,战士们……8、学法小结:抓住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9、过渡:红四团克服了来自自然、自身和敌人的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的前面,胜利到达泸定桥,看到的泸定桥却是……(三)学习第三段。1、放“泸定桥”的录相。2、(打出幻灯)“守城的两个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1)学生提问。(2)“飞过来”的“飞”是什么意思?与课题中的“飞”意思有什么不同?(“飞”:反面点出“飞夺”,进一步说明夺桥之难。含有贬义,是敌人讥笑红军无法越过大渡河。课题中的“飞”既有“飞越”,也有“飞快”的意思。)3、引读描写天险的句子。(放在前)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是一丈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3我们的感觉都是--险。(板书:攻天险)4、读描写敌人的句子。(攻天险,与守桥的敌人斗。)5、简介时代背景:早在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精兵就曾因没有及时夺下泸定桥而贻误了战机,造成全军覆没。蒋介石就曾狂妄扬言:在大渡河畔,要让毛泽东做第二个石达开。这真是:“桥险水险敌更险,夺桥难于上青天!”过渡:可是狂妄嚣张的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竟也阻挡不住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看,红四团的战士竟真的“飞过来”了。6、(放录相)这就是夺桥那悲壮的一幕。(1)看了夺桥这悲壮的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勇、不怕牺牲)(2)那么课文中是如何写的?请圈画出最能表现红军战士英勇行为的词。(3)出示填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理解“冒”、“攀”。(“冒”说明22位战士随时有被敌人枪弹击中的可能。“攀”说明他们随时有可能从桥上掉下去。战士们冒着双重危险飞夺泸定桥。)7、(以读代讲)指名读、齐读第七节、分角色读第八节。红军能夺下泸定桥,攻下天险说明什么?(不怕牺牲)8、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四)学习第四段。过渡:红四团夺下大渡河上唯一的通道,终于使红军(顺利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板书:渡过天险)1、齐读。2、这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四、达标检测、总结强化目标。1、本课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3、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后在写作中应该怎么办?(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而且重点突出。) 一、生静听。二、齐读目标。三、(一)1、静听。2、勾画,思考3、思考,回答,静听,默记。(二)1、读,勾画。4、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的准确,体会时间紧任务重。5、四人小组讨论。体会战士们的勇敢、机智。6、引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红四团与敌人援军抢时间的动态画面。6、生看、听、读体会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7、
[飞夺泸定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抢时间,攻夺天险,是《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重点。把红军抢在敌人两旅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以及与敌人激战两小时,一举夺下泸定桥的关键环节交待清楚,不仅能使学生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有深刻认识,而且还能够较好地领悟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事和突出重点的写法。
教学中如何突出这个重点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抢时间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抢时间的原因和要求。原因是“敌人的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要求是在“二十多个小时”内(即从“二十八日早上到二十九日早晨”以前),飞奔“二百四十里”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
其次,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有关段落,使学生懂得红四团赶路途中所战胜的种种困难,并从中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战胜的困难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自然环境的困难(山高路险、黑夜大雨);2.敌人造成的困难(沿路阻击);3.红军本身的困难(饥饿与疲劳)。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红军战士战胜上述困难的句子。
另外,红四团与对岸援敌赛跑一段,除了迷惑敌人一节要让学生读懂以外,还应将大雨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后“敌人不能再走”和“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进行对比,更可体现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攻天险
这一部分可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天险与守敌。教学这一层可在“天险”二字上多做文章。先让学生从字典上找到“天险”的词解,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从桥上、桥下两个方面讲出泸定桥的无比险要。再加上敌人两个团凭险固守,突出攻夺泸定桥的巨大困难。
2.攻夺泸定桥的经过。教学这一层可先提出问题:课文写攻夺泸定桥的经过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写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课堂讨论。夺桥经过可分下面五个环节:发起总攻;二十二位英雄奋勇夺桥;二连战士边前进边铺桥;勇士们穿过桥头的熊熊大火;消灭守城的敌人。二十二位英雄夺桥是这一层的重点。整个过程,可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抢时间、攻天险是《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教学中抓住了这个重点,并采取恰当的教法,就能实现预定教学目的的大部。但是,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教学的整体,要完成整个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除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部分外,还需考虑其它内容的教学,进行通盘安排。
[浅谈《飞夺泸定桥》重点的教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飞夺泸定桥》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 题 11、飞夺泸定桥
教学设想 紧扣“飞”和“夺”进行教学。通过画批、讨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及12个新词。
2、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6自然段。
4、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地经过,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飞”和“夺”,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课外资料,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感知课文的能力。
电教手段 投影、录像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板书设计 11、飞夺泸定桥
抢时间 攻天险
翻山越岭 冒枪弹
冒雨摸黑 攀铁链
赛跑 奋不顾身
--------------------------------------------------------------------------------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效果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本课生字词。
一、出示课题,解释“飞”和“夺”。
二、学习生字词。
1、纠正读音:
仍(réng)旧 倾(qīng)泻 号召(zhào)
奔赴(fù) 高山峻(jùn)岭 击溃(kuì)
2、强调字形:
湍急 关键 瓢泼 千钧一发
3、理解字义及词义:挺进 关键 诡计 击溃 狼狈 水流湍急
三、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分段。
五、段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
一、默读课文:划一划,围绕“飞”和“夺”,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二、读相关内容,小组进行讨论。
红军战士是如何“抢时间”、“攻天险”的?
三、细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1、夺取泸定桥的重要性: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只有泸定桥可以通过。只有、一座,说明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2、读出坚定的语气,体现“飞夺”的必要性。
3、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
(1)、划出描写红四团抢时间“飞”到泸定桥的词语。
(2)、找出红军战士抢时间,正速度的词。
(3)、找出“困难”,读,体会。
4、为什么要写泸定桥的“险”?
5、讨论学习“夺”的过程,划出动词。
攻天险表现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四、读全文,谈体会。
第三课时:巩固课文内容。
一、读课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
二、听写本课词语。
三、照样字填写词语:
接到( ) 奔赴( )削灭( ) 取得( )发起( ) 夺下( ) 四、缩写夺桥经过。五、完成语文练习册。
培养学生认真识字的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后作业。
抓住重点,体会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踊跃发言,充分朗读。
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向课外延伸。
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小结:
通过划批、讨论,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还搜集到了许多资料,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
飞夺泸定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了解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飞和夺,通过理解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投影天险:两岸高山峻岭,大渡河水流湍急,涛声震耳欲聋,铁索桥在风中摇荡。
教师引语: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板书:泸定桥)于是,为攻夺天险,长征中一场最为悲壮的战斗打响了!(板书:飞夺)
2、昨天,我们很多同学都提前预习了课文,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课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1、课题飞夺泸定桥中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通过刚才的阅读,谁能围绕课题来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
教师随机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主要写了红四团28日早上接到紧急命令,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在敌人前面,攻下天险泸定桥,消灭了守城敌人,获得胜利。
3、同学们,在刚才读课文中有问题吗?现在可以把你们读书思考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
学生可能会提出:
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敌人为什么要喊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课文本来应该主要写攻天险泸定桥,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篇幅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部分内容?
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的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
4、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段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解决。(学生读书思考)
谁为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学生谈看法。(学生可从天险角度、敌人情况、时间紧、路程远、任务重等方面说)
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三、体会抢时间,初步释疑
1、请大家再读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
①用和~~分别画出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怎样克服困难的?
困难:A、高山峻岭;B、敌人阻击;C、一整天没吃饭;D、对岸敌人出现火把;E、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翻山越岭;B、击溃敌人;C、忘记饥饿和疲劳;D、点火赛跑;E、冒雨前进;F、智斗敌人;G、敌宿营,我照进
②说一说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支怎样的红军队伍?
学生谈看法,结合所画的句子来说。
如:机智与敌人的对话;
顽强克服重重困难:山高路远、忍饥挨饿、冒雨摸黑、与敌作战;
2、和同桌一起配合读一读,把红军的英勇顽强读出来。
3、我们大家来试一试,女生来读描写困难的句子,男生来读红军英勇地克服困难的句子。(男女生轮读)
三、体会天险,深入释疑
1、老师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另外几个问题,都与天险泸定桥密切相关,那就让我们读读第6自然段,看能否再次自己解决疑问。
同学们,请你们边读边画一画表现泸定桥十分险要的词语,准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桥险: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可能)
②水急: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桥下水流湍急,掉下去必死无疑)
③敌狂: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过桥等于到敌人的枪口上去送死)
如有同学在课前收集了关于泸定桥的资料,也可以请其读给大家听一听。
2、小结。
泸定桥险象环生、大渡河水流湍急、敌人凶狠嚣张。对于红军来说,真的是天险难越啊!同学们,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我们大家一起体会体会泸定桥的险,行吗?(教师引读: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向桥下一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
3、下面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刚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泸定桥这天险和对岸两个团的敌人,已很难攻打了,若再加上增援的两个旅,这场仗就更难打了。难怪课文里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四、体会攻天险,再次感悟
1、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但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防守,红四团是怎样攻打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8、9自然段,看你对这支红军队伍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读书后讨论后汇报。
学生可能会谈到:
在抢时间那几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在攻天险这两段中,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他们的奋不顾身:失足落水会牺牲;枪弹打中会牺牲;烈火烧身会牺牲可以说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很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从团长、政委到二连、三连,都是那么不怕牺牲。
最令人敬佩的是二连的22位英雄:他们是突击队员,课文写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正因有了这些英雄们的舍生忘死,在泸定桥上才杀出了一条血路,才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3、体会得真不错。脚下是涛天巨浪,身边是枪林弹雨,桥头是熊熊大火,对岸是凶狠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们正是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刻骨的仇恨,才使他们飞过了天险,粉碎了敌人的妄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让我们满怀着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8、9自然段吧!
4、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8、9自然段。
5、让我们回到1935年,再来看看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
录像:电影《大渡河》中飞夺泸定桥片段。
6、看得出,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这群舍生忘死的英雄深深地震撼了。战士们攻天险这些场面直接给我们展示出了红军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精神。那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时间紧、路途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回答:写时间紧、路途险,更能表现出红军的英勇顽强;正因天险如此之险,居然被红军攻下了,才说明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完了课文,现在能谈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可从自己所体会到的课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顺序等方面去谈)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通过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真能干!老师相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红四团的高大形象一定会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老师更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像红军叔叔一样坚强勇敢!
如何说课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以及教学层衔接与教学环节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第二,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第三,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如何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
学习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生字词卡片
一、激趣导入:
(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
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
2、学生答,教师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集体认读。
(2)理解天险、心惊胆寒、千钧一发登词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
四、展示提升
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五、当堂检测
形近字组词:健( )击( )但( )革( )
键( )出( )胆( )草( )
六、课后提升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飞夺泸定桥
抢时间 攻天险
[飞夺泸定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鲸》说课设计
作者:田春光 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8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阳》等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
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伊始,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的确,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2,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将问题分类处理,筛选归纳为两上主要问题:1、鲸有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便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时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自读后,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再组织全班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初读后,基本能抓住叙述要求,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但这种了解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这里应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初读遇到的疑难问题,如:“哺乳动物”“胎生”等词语是什么意思?鲸的样子很像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教师可结合学生质疑情况,补充设疑:课文怎样把鲸的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并以此为凭带,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选学其它几个自然段。
(一)品评词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说明方法,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反馈情况作如下体会:
课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质疑: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还有写象呢?引导学生集体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认识比较说明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自己体会体会)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学生对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认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说明。而真正得从句中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故意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
句3: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档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教师设问:“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鲸的特点,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自由选读,感悟特点
课文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分类、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的特点,呈并列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选读,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可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读出鲸的特点,当小画家的画出鲸的特点,当表演家的演示出鲸的特点。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当评委,与汇报同学进行自由交流。
教师针对汇报情况,以学路带教路,扣住重点词句适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细读探究,进一步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点拨:
1、鲸的进化过程---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形象演示鲸的进化过程,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还可利用学生在自然课上学习到的有关知识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谈谈对哺乳动物的认识,抓住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并与鲸的特点对照,说明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2、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当学生汇报鲸的吃食特点这一段时,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填空题”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填空,再自读想象鲸吃食的情景,然后模拟表演,学生对照课文叙述评议,体会作者准确用词。
3、体会分类、比喻、图文结合等多种说明方法--当学生汇报“鲸的呼吸”特点这一段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文中插图或学生绘图,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图画相应的文字描述,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多种说明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主体型的交流网络。
四、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经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特点及文章表达方法已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以复述为主的主语实践活动“听故事,想象演说”和“读启事,招聘导游”,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一)听故事,想象演说
教师谈话:同学们,刚才咱们经历了一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历程,现在咱们听听故事,放松一下。播放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当鲸到达赛场大门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争吵,虾将军说出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听完故事后,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虾冠军究竟对鲸讲了些什么?”想象并表演鲸与虾将军争吵的场面。这一活动促使学生再次接近文本,将上一环节的无序交流进行有序整理,为下面的“招聘导游设计解说词”作好准备。
(二)读启事,招聘导游
首先谈话激趣:同学们,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觉得挺适合你们的,便把它下载了下来,你们想读读吗?教师相机出示“招聘启事”,学生竟相阅读,跃跃欲试。教师趁热打铁,播放音乐,渲染气氛,置学生于活动情境之中。让他们自由设计解说形式及解说词,而后组织学生汇报解说,其他学生和老师分别以评委或游客的身份与“小导游”现场交流、评议。
“招聘小导游”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参与者不仅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也提出了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既训练了语言,又渗透了思想教育,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总结评价
适当、适度的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教学中,除了伴随着学生读书、交流活动中的师评、生生互评外,在结束课文时,我又安排一个单独的评价环节“评评这节课上自己表现得怎样,听听他人的评价”,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多维评价。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贯彻了《语文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一理念,而且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逐步学会听取,学会发现,学会赞赏,并在相互赞赏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2、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上一环节中“招聘小导游”活动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课标》的这一精神,而且着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时《课标》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又注意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我认为“招聘小导游”这一交际训练,不应受课堂限制,因教学活动结束而告终,完全可以单独用一节的时间来完成。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课堂上,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了鲸的一些知识,其实课本以外还有更丰富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撷取。同学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小导游招聘活动并没有因此而终,咱们下节课将继续设擂选优。因此,我希望你们课下能像刚才一样主动热情地去探究,去发现,或进图书馆,或上网查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解说词。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样结束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鲸---说课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4《莫高窟》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接着写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点,最后写莫高窟是艺术宝库。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感受这些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到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借助图片和音乐,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本课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在教学中运用展示图片和音乐相结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点从内容上讲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彩塑、壁画),难点就是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四、说教法
《莫高窟》是继讲读课文《江南水乡--周庄》、《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夜色》之后的第四篇课文,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教师出示泥塑、谈绘画,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生已有的认识,接着引出课题,借助图片理解“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答案,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目的是为了后面学生找描写彩塑、壁画的内容打下铺垫。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质疑问难,围绕研究性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探讨,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养成能提问的好习惯。)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你最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随机进入,这样,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尊重学生。)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学生欣赏图片,形象具体地感知了彩塑的神态。)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彩塑的神态。)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字里行间蕴于情感。)
(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请你们追问一下古人,他们当时塑造神态各异的彩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与课文对话,与课文交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5)美读感悟:把你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放音乐)学生配上动作。(此目的是通过美读、模仿,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6)想像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赞叹?(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和情感的共鸣。)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放幻灯片)
(渗透学法指导)
4、自主品读彩塑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了莫高窟的壁画,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用横线画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位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结晶”是什么意思?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领会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理解“结晶”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五、欣赏影片。
(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艺术,激发学生内心对莫高窟的欣赏,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说:板书
14莫高窟
彩塑 壁画
(栩栩如生) (宏伟瑰丽)
结晶
[《莫高窟》说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詹天佑》说课设计之一
山东邹城 孙士新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义教”第十册教材第六组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处理内容,因此确定以下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四、说编者意图
1、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法
《大纲》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探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内容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六、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讲研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分别说一说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学习“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1)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义阻挠和要挟?(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1)带点的词说明了什么?(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读一读。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学习“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位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检查。(1)交流。(2)投影: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身工程人员之口。”b.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自学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的?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4、检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1、京张铁路提前峻工的原因是什么?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时会怎样赞叹?3、再读,体会。
(四)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概括中心思想,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的。
八、说板书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21、詹天佑
阻挠 杰出 勘测 线路
要挟 开凿隧道
嘲笑 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困难 回击◆
[《詹天佑》说课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说课设计
牡丹江市人民小学 栾琳琳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四组第十三课。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这则寓言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本课位于教材的第三组,这组教材围绕“怎样想问题、看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第一篇课文“识字4”与本组课文都有一定联系。而本篇课文则第一个分说了道理。它处于承上启下及过渡位置。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低年级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而且大多数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从父母那里、从自己的课外读物中已经听过这个小故事。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在已经熟悉的小故事中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其中的寓意呢?根据《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字个字。
2、情感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能力目标: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我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谁读得好,就奖他一面小红旗!”。学生们由于受到了小红旗的激励,课文读得可起劲了,有的学生边读边画,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动作等等。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大胆质疑。“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等等。根据学生的质疑,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同学们,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读找答案。”在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说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读后悟理,角色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我请学生们在小组里一个读青蛙的话,一个读小鸟的话,让他们也试着争论,这样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 大的很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为是。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无论是从设计上还是从课堂实践中我的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六十个孩子就有六十只青蛙,六十只小鸟。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这节课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也注意了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我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也能在小组的帮助下区分角色的特点,先自由练读然后再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读。这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小组成功的喜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当我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练习时我发现:学生们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我想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这样才利于学生们整体综合发展。其二, 这节课我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十分单一,如:真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等。我想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有判断性、鼓励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时不光要表扬学生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个判断,并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语言加以概括,真正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
[坐井观天 说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汉字,会写13个汉字。
2、流利、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四、教法和学法: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10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大意)。
2、 交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大猫是怎样,小猫又是怎样的?
根据所读课文让同学扮演成不同的猫自我介绍一下,教师根据介绍的情况进行点评,表扬鼓励.(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猫
(一群)(小)淘气
(三) 理解结构,概括内容。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探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做得到吗?注意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老舍爷爷对猫是多么喜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充满爱心,人和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
(2)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
(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
(3)读一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1)说它老实吧(1)说它贪玩吧
(2)它很老实(2)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讲述自己的宝贝)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等。但是作者却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惹人喜爱,这更说明了什么?(作者爱猫,觉得猫像玩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或作者热爱生活,观察仔细等等)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大家能帮他一起来说服他的妈妈吗?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猫》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