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法及其应用论文
- 文档
- 2024-06-03
- 11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组教学法及其应用论文,本文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分组分享教学法及其应用论文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内涵
分组分享教学法就是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分组分享教学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初中英语课堂上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群体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全班学生在快乐地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成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学习是十分有效的。经过实践,我发现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对合作教育的创新。它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
1.先摸底,后分组
分组之前,我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与分析。我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弄清了他们对所学习过的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学科上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在完全摸清了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之后,我把45名学生平均分成9组(小组的个数可以按学生总数灵活组成)。每个组内学习能力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数目相当。英语成绩较好、责任心强且能起表率作用的同学任正组长,具有“特殊个性”,总是喜欢在英语课上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当副组长。让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当副组长有如下的好处:一是他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器重、信任后,心理上会有极大的满足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极大增强,因此他们会一改以前英语课上的不良表现,努力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二是身为组长的责任意识迫使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在对别人负责的同时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这样分组的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这样做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让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向上,同时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反过来促进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这样有利于增加组内乃至班内的凝聚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教师能腾出双手,有的放矢,给予成绩薄弱的学生以更有效的帮助。
2.明确目标,合理量化
我把学生分成9组(每组5人)后,建立了表格(略):
(注:课堂纪律至作业质量5栏内容用优、良、中、差评价,对应分数分别为4至1分)
该表格正负组长人手一份,副组长记录自己组的成员,正组长记录其他组的成员,如A组长记录B组成员,B组长记录C组成员。 为了确保公正,我要求学生做到:(1)无两组正组长相互记录对方组员现象。(2)正组长所记录的小组每周更换一次。(3)我随时检查,比较副组长记录自己组成员的得分情况与其它组正组长记录该组成员的得分情况是否吻合。
3.合理运用正负分激励方式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的测评结果,每周五算出各小组得分总和,并根据各组得分的高低进行正负分激励,鼓励学生合作分享。激励方式如下:
正分:
(1)全组得分总和全班最高的前三组所有成员,成绩册上每人平时分加3分,并且我利用校信通平台发信息告知全班家长得正分的学生名单,以作表扬。(后来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证明,学生非常看重该项奖励。)
(2)所有小组个人得分前2名的学生平时分加2分。(该项奖励确保努力付出的学生不受挫――即使他们所在小组暂时落后,个人的勤奋付出也能得到认可。)
负分:
(1)全组得分总和全班最低的小组所有成员成绩册上每人平时分扣2分,并由正副组长带头,全组成员开会找出原因,于下周一第一节英语课前以书面形式告知英语老师,并在下周英语学习过程中努力改变小组落后的状况。
(2)因正副组长不胜任导致该组连续两轮得分总和为全班最低时,该组立即更换组长。
这种正负分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只有合作分享才是硬道理,单枪匹马的努力成效远不如全组同学齐心协力换来的成果更显著。
有了为本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发挥创造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本小组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同时小组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它使学生因自己不能为本组争光或因做了有损于小组荣誉的事而感到愧疚。英语学习上很快便形成了组内互帮互学,组间互比互追的喜人氛围。
三、成果
分组分享教学法实行一个学期之后,我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作了分析后发现,参与分组分享教学法的班级中喜欢英语课的人数较之前有大幅提高,班级的英语成绩也比实施分组分享教学前提高了近20%。
综上所述,分组分享教学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原本英语课堂上具有“特殊个性”的初中生群体学习英语的热情,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分组分享教学法也能促使全班同学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团结一致、积极向上、荣辱共享,使全体学生在快乐地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一、什么是“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以学业成绩、性别、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为依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掌握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二、合理分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交流和个人才
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动态的
小组成员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协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角色,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发展的机会。
4.具体任务的分配
对于课堂任务的分工,教师可以给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再安排具体的任务,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班一般分为9~10个小组,小组长登记每次任务的`成绩,并在课堂上负责本组的纪律。每次任务完成后,小组长将完成情况登记表直接交给教师。
三、“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法教学过程
“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其分为若干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可以按章节来分,也可以按知识点来分。例如,中秋节来临,学生已学习了选框工具及填充,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等操作,教师布置任务:制作一张中秋贺卡来送给朋友。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在制作课中,新知识点是用画笔工具完成漂亮可爱的月亮、小人物、星星、草地的制作。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画笔工具的类型和应用,讲课时间大概是3~4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贺卡,以完成任务。
4.各小组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样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学习,达到人人进步的目标。
5.教师点评,组员互评,并登记成绩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内进行自评与成员评价,小组长登记小组内的个人成绩。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同时根据各小组成员的评价以及教师平时的观察或测试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建立小组成绩档案表和个人成绩档案表。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应用初探
【论文摘要】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本文从分组教学的由来、分组教学的益处、分组教学的课堂实施以及课堂评价几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法
现代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讲求全面素质的提高。新一轮学习革命强调参与学习的个体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具备团体协作精神,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我们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由此我们不能不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1、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多,这“二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一是启蒙教育;二是深化教育;三是特长教育。
基于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出分组教学法。
一、 分组教学的由来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二、 分组教学的特点
1、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
2、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3、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技巧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地运作,积极地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
4、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
5、在活动结束后,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分析其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有益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 分组教学的益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分组教学的实施
1、 分组策略
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每组还必须选出一个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
2、 小组学习活动
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同时,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五、 课堂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其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是多元性的,那么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内容必须与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相匹配,评价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缩影,必须体现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范围与属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耍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1、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价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这种权威式的评价存在什么弊端。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学生本人,在成绩评价中,如果单纯由教师进行评价,难免会存不准确、甚至带有主观偏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慢慢地厌倦上课。在分组教学中,这种评价的对象是以组为单位,具体方法是让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己欣赏评价,教师提点。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成绩评价方法。由于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其着眼点更多的是甄别作用,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法往往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求进步;程度弱的学生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么学习的信心。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形成性评价。其着眼点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道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得到强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等,均可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对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因为知道学习成效,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不断的反馈又能看到 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尽管终结性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而形成性评价比较繁琐,不易操作,但形成性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同时对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更有助于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因为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谁想让自己组总是落在后面呢?
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分组教学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中学体育分组教学法的实用性论文
1分组教学模式的意义
1.1分组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身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堂问题的解决。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各组的组员需要自主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成不同的篮球小组进行比赛,让学生找到队伍中所存在的体育技能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与解决,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1.2分组教学平衡了学生的身心同步发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分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灵活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分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练习时间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有着良好的保证。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分组学习,提高了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并且重视体育锻炼,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1.3分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分组教学模式的开展,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为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分组之间的交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其自身合作能力、团队意识、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并且促进了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奠定了基础。
2分组教学模式的选择
2.1分组教学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进行分组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组方式,以便适应学生自身能力成长的需求。合理的分组设置,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成长,并且循序渐进地为学生安排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避免目标设计过难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大情况的发生,避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的分组教学模式选择,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例如,在进行跑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让能力水平接近的学生在一组进行教学,进而提高学生之间竞争激烈程度,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2.2分组教学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方向
分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且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分组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真正地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考虑,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深入的研究个体差异。例如,开展球类活动的教学上,可以通过学生不同的球类兴趣,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讲解与示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证,学生就会有充沛的学习热情,进而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就有了足够的保障。
2.3分组教学模式的选择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内容
分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当堂体育教学的基本技术知识与内容,选择合理的分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提前的分析与设计,对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际练习的比例进行合理安排,并且可以通过比赛来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检验。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方式,是保证当堂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整个教学课程开展成果的关键。
2.4分组教学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体质的差异
学生的体质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不同年纪、不同性别的学生体质差异是很大的。如果在不对学生体质情况有着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开展分组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会十分理想。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主要以分班授课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按照学生的年龄进行分班,采用男女混合的上课教学方式。这种上课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难以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学生的身体体质的差异,需要在分组过程中进行慎重的考虑,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的不同,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是分组教学模式开展的重要原则。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越来越融入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且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保证了中学阶段学生健康的成长。
浅析分组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往往更侧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时代新要求下,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分组教学是目前在高校中应用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简单阐述了分组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受到重视的一些环节,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用,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能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完善.
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的作用,对该课程学习情景和学习任务进行总体设计,从“创设任务情景→提出学习任务→探究学习任务→评价学习任务→拓展学习任务”五个环节探索在高职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任务驱动”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任务驱动”则是一种学习方法。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简称EDA),学习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内容,是职业院校电子工程类专业必修的职业能力课程。
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利用自治区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电子设计的爱好,促进电子设计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具有“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主线、以知识点为纽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从典型的三人表决器设计、四位加法器设计、数字电子钟设计、交通管理器设计、简易电子琴设计、步进电机控制器设计和数字温度计设计等七个具体项目的、可操作性强的电子设计任务出发,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真实情景驱动下,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知识的内在建构。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电子设计能力,实现了电子设计信息素养的实质性提升,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学习情景和学习任务的总体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关键要素“任务”是主线和导向,其设计的好坏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课程学习宏观上“任务”的设计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微观上“任务”的设计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来设计适宜学生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设计自动化校级精品课程团队的教师经过讨论和研究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方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自治区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示范实训基地”这一平台,选取来源企业的真实产品“流行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要载体,以任务驱动模式构建了“三人表决器设计”等七个学习情景也即为七个设计项目,每个情景又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学生在设计中学习知识,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又学会真正的设计。表1中列出了电子设计自动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总体设计。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究。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经过不断教学实践和总结,笔者探索出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由“创设任务情景→提出学习任务→探究学习任务→评价学习任务→拓展学习任务”五个环节构成。
1.创设任务情景。教师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优势,结合课程学习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流行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贴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把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三人表决器设计”等七个学习情景的若干个任务之中,引导学习者以“任务”为主线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课程学习情境中。具体为每个学习任务之前,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欣赏、讨论和交流电子产品,激发学生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提出学习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分析“电子产品”实例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着手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如“项目三:数字电子钟设计”教学,教师安排学生到自治区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示范实训基地”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训室”的“电子产品车间”授课,先向学生介绍“数字电子钟”典型产品,并展示历届学生设计的产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字电子钟设计”的兴趣,创建学习任务情景。然后,教师分析“基于FPGA的数字电子钟”产品,再提出学习“任务1:数字电子钟设计方案分析任务”和“任务2:数字电子钟的VHDL程序设计”,这样会对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好的效果。
3.探究学习任务。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的调动为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带来了适当的时机。此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需要,围绕一个“项目”中的教学目标这一大任务通过实例演示后,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提出“项目”下一级的子任务。在子任务中包含了要运用既往所学的旧知识和现在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些知识中有“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
如何探索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直接去做,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如何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资料、知识等,同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尝试操作练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还可以根据教材中列出的操作步骤按程序一步一步操作练习,在操作练习找出解决的办法。
4.评价学习任务。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设计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任务”这一主线,指出设计操作练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辅导,以使学生及时改进和完善,进行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评价;也可以事先安排两名学生结成“一对一”对子,让学习成绩好操作熟练的同学指导学习成绩较差和操作不够熟练的同学,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学互帮,进行学生间对学习任务评价;还可以让表现好的学生把自己完成任务的好方法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介绍,通过学生展示设计思路和操作练习让大家共同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示范”的引领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大家评价该同学“学习任务”完成效果。
当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还可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讨论,并将学习任务中涉及的知识背景进行归纳、小结,强调设计操作重点、难点问题和操作技巧,同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出现具有创意的好思路和好方法。
5.拓展学习任务。通过“评价学习任务环节”中的师生点评、共同探讨等,学生由此会产生新的思路和想法,他们可以进一步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构思出“电子产品”新的设计思路,并试图尝试操作练习,创作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电子产品”作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华。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实际,“电子设计自动化”精品课程团队与自治区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示范实训基地”的“大学生创新实训中心”为平台,开辟了“电子设计”第二课堂,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并定期开放创新实训中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发挥、自主创新,拓展新的学习任务。
(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应用案例。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下面以“三人表决器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创设“三人表决器设计”学习任务情景。教室设在自治区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示范实训基地”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训室“电子产品车间”。上课开始,教师通过讲解在各种会议、选秀节目、体育竞技中,常常用到电子表决器。然后播放“中国达人秀”表决视频,提出假设中国达人秀的三位评委提出,要用三人表决器来对选手进行评判。提出评判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创设“三人表决器设计”学习任务情景。
2.提出“三人表决器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创设“中国达人秀”表决情形创建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三人表决器设计”课题的积极性,教师进行该任务分析:因为初次接触数字电子技术,本任务是三人表决器,要求设计出一个表决器,二人以上表示赞同,认为通过,否则认为不通过。如何完成这一任务?
3.探究“三人表决器设计”“教学”任务。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探究“三人表决器设计”教学的任务。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育人为教学改革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二是要对教学主要载体“教材”进行教学内容分析。了解组合逻辑电路是数字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实用性。
本任务是在学习了逻辑门电路后,对有关逻辑门电路的一个具体应用。三是对教学对象进行学情分析,分析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好奇心,喜欢操作练习。前景知识已有逻辑代数知识,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分析方法,但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会在分析设计电路时遇到困难。四是对教学内容制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学习目标是掌握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完成三人表决器原理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目标是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模仿、总结、表达能力。素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五是定位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完成三人表决器的设计与制作。难点是如何把抽象的逻辑问题和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的关键点是列真值表。六是选择教法和学法。根据分析,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提出学生的学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七是在组织教学过程教师始终与学生共同“探究”。不论是教学中力求活动场景的创设、任务的驱动,还是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对设计步骤和操作程序的讲解,关键点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必须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动手参与,教师只是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在探究“三人表决器设计”学习任务中,让学生置身在真实的情景中,分配每两个同学为一小组,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任务。通过教师对任务的讲解和电子产品案例分析,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4.评价“三人表决器设计”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学互帮、合作探究,每一组、每一位同学看到自己设计并操作完成的“三人表决器设计”的作品,达到了“少数服从多数”设计要求,大家都很高兴。作品完成后,老师对教学情况进行小结,并针对典型作品进行点评,同学们各自对他人作品进行互评,并选出好的作品展示。同学们对这次学习任务总的评价是有收获、有价值和有意义。
5.拓展“三人表决器设计”学习任务。为了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布置新的学习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三人表决器,要求若A为主评,B、C为辅评。只要主评通过,就能过关;或者两个辅评通过,也能过关;否则没过关。要求同学们课后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示范实训基地”的“大学生创新实训中心”之“电子设计”第二课堂中完成任务。
三、高职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以任务驱动理念编写“电子设计自动化”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物。为突出教材特色,提高教材质量,编写的教材既要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革要求,也更要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因而,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适应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发展为原则,以学习工作任务驱动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准则。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到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岗位需要,技术革新,要有所创新改革、体现“任务驱动”理念,编写中要吸纳企业技术能手和工程师参与编写,使教材更贴近企业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
(二)以工作任务项目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于3月被学校批准立项为建设的精品课程。课程三年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共享性、开放性、扩展性、先进性和可靠性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精品课程以创建精品资源项目研究任务为核心,面向“电子设计”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等,实现资源的上传、检索、归档等,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共享与应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与国内区内同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现资源共享,辐射行业,服务地方。
(三)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训中心”之“电子设计车间”。为了提高高职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训中心”之“电子设计车间”。“电子设计车间”仿照真实企业场景建设,车间作品与企业“电子产品”对应,制定有关管理规章制度,除安排好课程教学任务外,定期开放实训室,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放创新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循证医学CBL教学法应用论文
1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1实施前的设计和准备
在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实施前,我们首先对教员进行了循证医学相关信息及CBL教学方法等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系统培训,在此基础上教员精心遴选临床真实病例资料,并检索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寻求有关支持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设计的相关研究依据及文献支持,据此精心设计并创建了牙周病临床典型和疑难病例的信息库。这些入选病例均来源于临床真实病例,有系统全面的病史及检查资料,有治疗前后的对比资料及随访信息等,并通过检索文献收集研究依据等,并应用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标准等对收集的相关文献,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适用性及临床价值作出具体评价,得出确切结论,据此对病例进行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建立完善的病例及相关科学证据资料为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1.2实习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进行常规的临床实习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挑选病例信息库中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将原始病史及检查资料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提供给各个小组,同时设计包括诊断及治疗计划设计在内的多个角度需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文献检索等方式寻求病例相关的科学依据支持,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病例的相关诊治等问题。在随后的病例讨论教学中,各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病例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由教员进行总结评价。另一方面,在实际临床实习诊疗中挑选合适的病例,由学生完成包括病史收集、检查资料完善、寻求研究依据、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等一系列诊治工作,并总结资料数据,进行实习病例汇报,大家一起总结讨论提高。比如选择一个临床实际病例,其诊断到底是慢性牙周炎还是侵袭性牙周炎,根据一般的临床经验并不能很肯定的直接下诊断,于是以牙周炎的诊断为专题,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病史检查资料的全面收集及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评判,最后,综合分析最佳研究证据,得出结论,大家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既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实践的思维与意识。
1.3临床应用能力考核
在临床实习出科考核中,除了以往常规的书面试卷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外,还增加了临床病例及应用多媒体病例测试系统对临床应用能力的考核。学生需要对挑选的实际临床病例和多媒体测试系统随机产生的病例进行诊断并制订治疗计划。通过在传统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临床应用能力的考核,可更准确地测试和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应用程度及临床实习效果,从而更有助于我们总结实习教学经验,进一步调整深化教学改革进程,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2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为更客观地评价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我们设计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研究中以本口腔医院~级的口腔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共141人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实验组和常规教学对照组,实验组共72人,对照组共69人。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实验组采取全程系统全面应用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对照组则主要采用常规实习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对临床实习出科考核成绩(包括理论、操作技能、临床应用能力考核成绩)作对比统计学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设置内容十余项,包括能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提高思考理解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提高临床应用能力;提高获取和评价信息能力;对所应用的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建议在以后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法等。共发放问卷141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为96.5%。从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实验组和常规教学对照组出科考核成绩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技能考核平均成绩无统计学差异,而理论考核和临床应用能力考核,实验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在临床应用能力的提高上尤其明显(表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平均90%以上)均欢迎和接受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认为该教学方法可明显提高各项教学指标,可有效促进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的顺利转化,学生反映从该教学方法中获益匪浅,建议在以后的临床实习教学中继续采用该教学方法。
3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3.1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不断更新知识信息的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依靠临床经验的临床思维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需要,现代的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有研究称一个临床医师需要每天不间断地阅读10多篇本专业的文献才能基本掌握本学科的新进展、新研究结果。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应着眼于如何将医学生培养为一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的自我教育者。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容易养成学生仅仅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学习习惯,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并联合CBL教学方法,不仅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循证医学的原则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强调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最新医学证据以指导临床工作,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培养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的终身学习能力。
3.2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令学生觉得枯燥而乏味,而以形象、直观的临床真实病例为引导,以与病例相关问题为基础,结合循证医学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地收集及检索相关科学证据资料,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及评估,来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结果的热烈讨论和分析,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实现了教与学的交互统一。
3.3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的结合循证医学理念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善于质疑和思考,然后学习如何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答案,并能对获得的科学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针对具体问题的答案。这些都是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有助于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对口腔医学生培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具备对各种常见病的综合诊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最终能转化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锤炼临床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法以临床病例为先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围绕问题寻找证据找到最佳答案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临床思维的过程,这也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实践循证打下基础。教学实践证实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完成由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3.5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循证医学联合CBL教学方法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教师通过自学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学习和掌握了循证医学和CBL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采用了循证医学和CBL教学的思维方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编排和提炼,精心选择临床病例建立多媒体临床病例库,指导学生完成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及对科学证据的筛选、评估等,还要及时收集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牙周病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初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1.增强初中化学语言的趣味性,从言语上吸引学生
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板书、语言、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语言”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时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初中学生的身体和心智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此阶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深奥的化学表达方式他们未必能够透彻地理解。这就要求,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锤炼自己的语言,用易懂幽默的话语来传授知识。元素周期表又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孩子来说,元素周期表无疑是一大难题。尽管有难度,但还是必须的让学生把元素周期表牢牢地刻在学生的心里,这就要求老师们花心思去想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例如教师们可以将元素周期表编成幽默的顺口溜,让学生一听就能记住。有效的沟通不但使教学目标事半功倍,还可以让每一节课堂都充满欢声笑语,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2.增强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化学,是化学知识体系的入门和基础,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才能让他们明白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化学学科有很多实验,实验就是要用假设的条件去模拟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事物,进而研究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初中化学很具有挑战性,学生可能会感到很艰难很枯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多费心思去将化学知识与生说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才是学习化学知识最大的意义所在。在生活中举出化学实例其实并不困难,比如说:为什么食物放久了会变质这个问题,甚我们可以事先在班级里放置一颗新鲜蔬菜,让学生观察并且记录它每一天发生的变化。日常生活中,虽然学生都知道蔬菜会渐渐地腐烂,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仔细观察到它一点一滴的变化,这个过程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每天给他们讲解,蔬菜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变化,为什么腐烂。这样学生将会把氧化的知识点透彻地吸收在脑子里。
3.提高初中化学物质的趣味性,用故事吸引学生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举不胜举。而电脑电视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初中的学生,去过电影院的都知道电影院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那么夏天的时候,电影院为什么那么凉快呢?原来电影院用冷气机来制冷,这冷气是一种化学物质,俗称叫“氟利昂”,经过压缩液化、冷冻等处理后,从冷气机里吹出来,像汗水蒸发一样,可以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大大降低。臭氧层是人类及地表生态系统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犹如给地球戴上一副无形的“太阳防护镜”,而氟利昂却是臭氧层的“罪恶杀手”。氟利昂在大气中可以存在60~130年,虽然氟利昂释放量相对较少,但一个氯原子可破坏十万余个臭氧分子,从而导致平流层臭氧受到破坏,并逐渐减少。发达国家已于1月1日,全部停止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7月1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入履约期。这样一来,既教给了学生化学物氟利昂和臭氧层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明白这一生活现象的缘由。
4.整合初中化学知识,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备课时对知识加工整理,进行情景创造和变换,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牢记人脑之中,提高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先让学生用白纸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剪纸,然后在自己的剪纸上有一步一步滴加酚酞试液、碱液和酸液,然后仔细观察剪纸的颜色变化过程。观察完了之后,让同学起来总结,自己手中剪纸的颜色变化。这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酸碱指示剂在遇到不同的物质时所产生的.变化,亲自动手可以让他们明确遇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时,酸碱指示剂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颜色和状态。用自己的双手和眼睛获取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从根本上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
5.结束语
让初中化学教学变得有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列举了几种笔者认为有效的方式。总而言之,要想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就一定要改变原来古板枯燥教学模式,要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新的学科,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在获取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每个学生真正都热爱化学这门学科、并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奇妙的化学世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很重要,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地去追寻化学知识的迷人之处。化学有许许多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的地方,只有让学生找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把它当做一种享受,才能从根本上养成良好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李振玲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八中学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育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全面考虑学生特点、课程特性、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其他教学约束条件,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启发性 素质教育
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得到推广,用来引导学生领会上述领域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思想、技能及内在原理。近年来,我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已日趋规范,对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调查、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对综合性、分析性案例的分析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行动方案,开阔视野、激活思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选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引入到接近现实的“现场”,让他们从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中去感悟理论知识所揭示的规律性,有助于加深对原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
3.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推广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学生研讨,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并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率先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并最终增强学校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是一个设计者,主要不是讲授,关健在于启发、引导。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在课程讲授前、讲授中或讲授后的任何一个环节使用。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选择。选择或编写案例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难易程度应与有关知识相联系,并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案例的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二是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三是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四是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在选编案例时,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可以利用现成的案例,由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或教材中撷取;也可以在报刊资料中搜集,这一种案例多是描述型的,学习性较强;还可以根据相关资料,创设一定的情景,亲自动手进行编辑组合成一个新的案例,只要符合规律,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是成功的案例。
2.案例讨论。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争论,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解决问题和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应介绍必要的.背景信息,并可提出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使学生配合教师掌握好教学节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般要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随机组合。通过充分的交换意见,每个小组会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看法,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允许每个人发表见解;另外模拟角色的演练,也是一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各种形式交替、灵活选用,可以使学生之间更加充分的相互交流思想,锻炼他们交谈、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应针对学生讨论中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正确和错误作出判断,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准确指点和总结评价学生见解的独到之处和存在问题等,并及时做出补充与提高性讲授。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但教学要求较高,教学难度较大,教师要通过多渠道搜集事实材料、精选案例。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调控教学活动的经验与能力,才能使案例教学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教书育人(1).
2.耿文才.案例教学法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大学体育激励教学法应用论文
1、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激励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激励法,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且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2、激励教学法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恰当、有效的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1.3、激励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激励教学法对于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法是一种科学的外在动力,对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激励教学法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通过语言对学生的激励
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主要就是指教师运用鼓励的语气进行教学,并且语言激励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利用人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通常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激励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说:/不准偷懒,完不成任务不准下课、0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而降低了训练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换成鼓励的语气说道:/同学们加油啊,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的,你们是最棒的、0因而无形之中就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2.2、情感上相互交流
有效地情感交流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有效地交流能够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就热情,而且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容,即情感和信息,当情感与信息相协调时,就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精神层面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给学生一种共进退的思想。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完善了教学内容,并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2.4、心理上的期望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认可。但是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时也害怕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所以,教师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同学,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以后不要再犯错误。此外,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也应当对学生有所期望,因为期望也是对学生未来的一种肯定,因而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5、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宽容教学法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难免会发生一些分歧,所以,在处理这样一些问题时,教师应当尽量去宽容学生,以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一味地去批评职责学生,就很容易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打消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宽容的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3、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因人而异。由于学生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做到有针对性的激励。
3.2、采用合理恰当的激励方法。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激励的方法运用不恰当,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认真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并且还应当耐心、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3.3、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要把握好时机。例如,当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或者是心理缺陷而对一些体育技术失去信心时,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安慰和鼓励,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课堂上,当学生出现怕苦、畏惧的情绪时,教师不应当对学生进行责备,相反而要对其鼓励,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某项体育技术的难度比较大,学生无法做到时,教师也可以适时采用激励的方法,激励学生去努力完成。
4、结语
有效的激励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当合理地运用激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来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后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分组分享教学法应运而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组分享教学的前提班级教学正常开展,也就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以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丰富的趣味性活动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主观能动性强
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是被动学习,单凭教师教学就很达到学习目的。分组分享教学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进行分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更多共同的话题,总之,这种教学法既满足了学生互动教学的需求,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效果明显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在分组分享教学过程中,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学习,为解决同一个问题团结一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着“零”距离的状态,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学习效果很明显就展示在大家面前。
3.学习效率高
分组分享教学法在主动学习和相互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4.学生优势互补
高中生体育能力差别很大,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优势互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分组分享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对方身上的长处,与自身进行对比后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学生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高中体育教学分组的方法
1.目标分组
教学方法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教师可以以教学目标位分组的标准,将需要完成同种目标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如高中体育教学中足球教学,教师可以将训练射球的学生分为一组,将训练传球技能的学生分为一组。
2.年龄、性别分组
高中生处于情感意识的成熟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种运动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另外,由于高中生处于性别的敏感时期,有的运动适合男生,有的运动适合女生,更多时候为了减少男女生同组学习产生的无悔,教师在进行分组分享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性别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如教师在分组时应该注意同组成员之间的年龄差距不恩能够太大,男女最好分开进行分组。
3.ABC分组
ABC分组一学生的成绩差异为基础,有的学生能力强,有的学生能力较弱,教师在进行分组分享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能力较强的A组,能力中等的B组,能力较弱的C 组,这种分组方式可以减少组员之间的攀比现象,有助于组员之间的沟通。
4.变动分组
变动分组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是将已经划分的小组进行重新调整,主要针对小组中能力提升的学生。另外,为了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变动分组显得尤为重要。
5.宗教信仰分组
宗教信仰分组的针对性较强,主要以我国宗教信仰较为强烈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主。如西藏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同班级内学生的信仰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信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从而完成教学工作。
三、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创新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教师首先应该创新教学目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不断革新,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现代课堂发展的主要方向,高中体育教学也应该树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是确保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第二维目标是满足学生知识与能力需求的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第三维目标是在前两维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情感意识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创新分组方式和标准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还需要教师创新分组方式和标准。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组。分组分享教学法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形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益。
3.创新教学结构和环节
与传统的分组教学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和运用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两种教学形式,使课堂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分组轮换教学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以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小组进行调整,如足球训练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射球组”和“传球组”,其中某一组学生技能训练达标后教师就可以将其调配到其他小组接受其他的技能训练。
4.与其他教学相结合
伴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存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还需要教师将体育教学其他学科相结合。教师在合理划分教学小组后,还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建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进行足球训练教学时,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的特色,向同学们介绍刘燕敏《天才的造就》这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巴西足球运动员贝利的成功史,学生在了解名人练习经历后,会提高自己训练的决心,保障自身能力的提升。
5.完善评价体系
现代课堂重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后,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效果,完善评价体系。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成绩式”的评价体系,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体能以及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如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考勤、主动性以及小组成绩融入到期末考核中,丰富评价体系的内容,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体育课是调节学生课堂压力的重要方式。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认识体育教学活动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在了解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的前提下,明确高中体育教学分组的方法,结合教学需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创新教学目标、创新分组方式和标准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保障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兵。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
[2]王振国。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3]徐嫩林。快乐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
[4]龙定文。高中体育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3.
对高中乒乓球课分组教学法的实验探讨论文
[摘要]:高中阶段起始年级因生源来自各校,学生在体能、技能、思想与兴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鉴于这一情况,在认识传统乒乓球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紧扣素质教育的发展,对高中乒乓球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探讨,采取按水平分组的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中乒乓球课,分组教学法,实验
1、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选项课教学已被各高中广泛采用。据调查,乒乓球选项课是高中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科目。针对乒乓球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水平高的“吃不饱”,水平低的“吃不了”的现状,要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优发展,应不断地寻找和完善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传统教学出现的问题,运用分组教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教法产生的不同效果,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阳西一中高一级乒乓球选项的两个班学生(男生),实验班45人,对照班45人。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访问法
对阳西一中高一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与篮球技术水平,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期刊学报、文献等。
2.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2.2.4实验法
对阳西一中高一年级选项乒乓球的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进行分组教学法,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法。
3、实验条件控制
实验时间: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两班学生授课总时数为20学时。两班教学课次与测试时间基本同步;两班同器材场地,两班每课的运动量基本相近;两班教学在技术上要求一致;两班同授课教师;同一授课内容;同一内容考核(反手推挡球)。
3.1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
采取不分组的整体化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常规教学进行。
3.2实验班进行分组教学
按学生的能力或基础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即把一个大的群体划分成若干个小的教学群体进行教学。
3.2.1分组设计
A组:能熟练运用各种乒乓球技术,自学自练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并在教学课中,对这些学生以练为主,采用重复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综合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来安排乒乓球技战术的内容。同时对这些学生不限制他们自练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完成本课任务的基础上自由探索,增加练习难度。
B组:基本掌握乒乓球技术,但不能熟练运用。素质、技术一般,但对所授内容都能接受。因此教学课中采用完整教学法进行授课,始终将教学大纲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学习和练习。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的“灵感”,使他们能从容地完成本次课所学的内容,这一组应重点抓,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C组:控球能力差,不能完成各种技术。这些学生素质与前两组学生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对完成课中所要求的技术动作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些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应将教材内容分成极小的步骤,一次即能掌握,然后将这些步骤按难易程度,严格顺序加以编排,同时采用多种辅助手段来帮助他们进行练习。另外还要给他们多留一些作业让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A组同学的帮助下进行练习,使这一组学生的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减少和杜绝不及格现象。
3.3分组教学步骤与手段
第一步是分类组合,第二步是优化组合,第三步是升降结合。分类是基础,优化是重点,升降结合是补充手段。优化组合应在整体教学时间上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特别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所在的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教学阶段变化的规律及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3.3.1分类组合
按照掌握技术的差异进行组合,这次组合在开课第一周摸底测验和对学生基本情况与篮球技术水平进行调查访问所得到的信息对该班选项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人数按实际情况而定,但技术类型,基础水平必须相近。测验后,根据摸底和反馈信息的实际情况将所有人员编入各组进行教学即可。分类组合可为任课教师提供一定的数据,便于备课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主要精力投放在C组上。另外,注重在篮球技术好,水平高的学生中培养骨干,然后教师通过开运动处方把课堂内容和所要采用的练习手段交代给骨干学生,当教师辅导A组和B组时,骨干学生就可以带C组练习。强调一点的是对骨干学生的培养应在课余时间下功夫去培训。
3.3.2优化组合
在分类组合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教学过程后而进行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分组教学法中的第二步。分类组合过一段时间后,各组内部受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的制约,出现了较大技术分化。这种技术上的分化随着教学进度不断发展扩大,各组内部又出现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新的优化组合。此时,教师再对全体学生进行测验,其根据主要是看学生对各种技术的掌握是否熟练,是否巩固,看其控球能力,然后依据测验后的结果,认真细致地研究讨论,把学生分成三个梯队,简称1、2、3小组,将所有掌握技术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集中组合为第1小组,其他水平依次为2、3小组,组合中应注意尽可能地缩小群体中的差异,更好地体现优化组合的优越性,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
3.3.3升降结合
合理地运用升降结合的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积极上进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组教学虽更切合学生水平特点,便于因材施教,但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教学进程,各小群体在教师的精心施教下,群体中又会出现一定的分化。这种分化主要是冒尖和落后的特殊现象,人数不多,但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冒尖的影响到优秀率,落后的影响到及格率。合理的利用升降结合手段,将对个别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鼓励和补救的良好效果。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在同一组别中必然会出现有个别人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也有个别技术水平停滞不前,甚至落伍的现象。采用升降手段,冒尖者上调,落伍者下调。这样就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4实验结果与分析
随机从高一级中抽取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按照优、良、中、差在实验前进行测验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是相对等值的,是可比的同质样本(见表1)。
通过教学实验,对两个班进行(两人互相反手推挡)考核,得出综合评定成绩。对考核成绩进行T检验。两班优秀率对比: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11%。及格率: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10%。不及格率:实验班为2%,对照班为1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计算出T值为2.71,查T值表,得出P
三个月的乒乓球教学实践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表明,分组教学法,不仅切实可行,而且颇有成效(见表2)。高中乒乓球进行分组教学克服了过去因差别不分,教学中进行有难度的练习时,技术差的'同学失误多,中断练习时间长,从而影响课的密度和运动量的现象;避免了技术好的同学因教师采用的练习方法简单,而不能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技术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更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高中乒乓球课分组教学实验,证实在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较好地解决了乒乓球教学中的“技术好的吃不饱,技术差的吃不了”的现象,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组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那种不辨对象,不旬层次,不分差别的较为单一且不重实际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这种教学法是符合学生固有的认识规律,是今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的一种尝试。诚然,尝试的过程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诸如分组一细,教学面大,教学点散,势必增加了怎样侧重;如何协调教学管理上的难度;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学生纪律方面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有待于日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思考与探讨,不断完善分组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乒乓球的教学质量。
4.2建议
4.2.1分组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拓展知识水平范围;要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锻炼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4.2.2教师备课时应根据不同组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在实施分组教学时,教师无论是“辅优”还是“补差”,要注意情感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要建立起成功的信念和自信心,对于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偏爱”。
[参考文献]:
[1]王新。乒乓球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9―55。
[2]丛声平。体育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4―121。
[3]黄龙。高一年级乒乓球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体育科研,1998,19(2):47―49。
[4]苏健。谈乒乓球中的推挡教学[J]。体育教师杂志社,1998。17(4):26―28。
[5]林波。浅析分层教学在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师友,2006。4(2):1―3.
[6]宋江波。中学乒乓球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J]。体育师友,2006。6(5): 2―14。
[7]张斌。乒乓球教学研究。体育教学[J],1985。16(2):25―27。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