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10-08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风的教学反思,本文共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这一课的点滴反思。既有令人满意的成功之举,也有遗憾中的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
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拿飞机的'同学说:“风可以让纸飞机飞上开空。”拿风车的学生说:“风可以吹动风车,大风车可以帮助人们发电。”;画画的学生拿着画说:“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把球送上天”“风可以让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风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风儿轻轻吹,小草点点头,花儿微微笑”……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二、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
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
文本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发散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载体,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想:在教学《风》这首诗后,如果我能设置一个相关的课后延伸作业,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描写“风”的古诗,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欢的描写自然景物或气象变化的古诗,并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选一个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个赛诗会或交流会,从而把学生带进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上周因为区里下来示导,按照学校要求,上了《风的作用》这节课。课后,区教研员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
首先,教研员对我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说我的教学设计线路清晰,层层递进,而且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进行了探究式的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还特别提醒我要多写一写关于教学的感受,这样长期积累就能形成一篇不错的小论文。
其次,教研员从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层面给我提了一些建议。下面一一列举:
一、关于讨论环节,我们什么时候应该进行讨论呢?教研员给出了他的意见。他说一般有两种情况需要进行讨论,一种情况是一个人的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之间有信息的交流。我觉得教研员的建议很实用,能够防止以后教学中我们滥用讨论这个环节。
二、关于汇报环节,小组的成果应该如何汇报?教研员也给出了相应建议。如果汇报的`内容是数据,那么就要求所有的数据都要汇报,如果汇报的内容是文字,那么可以不用全部汇报,但是要能够让所有的观点都表达出来。这里,教研员还特别提醒我注意提问的小细节,比如在汇报过程中,一个同学汇报了之后,我就立马提问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可是教研员就反问了我一个问题,难道发言的只能是不同意见吗?那么我们组有更好的补充行不行,或者说我能比之前的那个同学说得更好行不行?所以,从这里我又get到一招,在汇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其他同学重复前面同学所说的内容,而且为了鼓励学生发言,可以采用“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更好补充”的提问方式。
三、关于交流环节,教研员指出,在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不够深入。比如在砂纸打磨岩石的过程中,在白纸上我们可以看见一些碎屑,那么这些碎屑到底是谁的呢?作为教师,我们肯定知道里面既有岩石碎屑,也有砂纸上面掉下来的碎屑,可是学生却未必有这样清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一些细节。
四、在导入环节这一块,教研员建议可以从实际生活来感受风的力量。比如起大风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寸步难行,而且有时风卷起的雨点打在脸上可能会很疼。如果引导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之后,学生就很容易想到风蚀桥也可能是因为风的作用引起的。对于教研员的这点建议,我觉得深受启发,因为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起经验这个桥梁,没有任何经验就生硬的讲着东西,那么最后讲出来的东西也会生硬。
五、在讲到风的搬运作用形成戈壁滩和风的沉积作用形成沙漠的时候,教研员建议这里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活动。事实上,这个建议就应该包含在教学目标之内,因为现在科学课程的第四维度——社会与环境、工程与技术——的目标里面,就有讲到环境。
现在想想,当初准备这节课时确实很劳累,但是上完课之后的收获也是比较多的吧。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4、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5、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
6、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
7、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
上周二,我们学校教师发展工程的老师们都展示了一节课,为了这节课,大家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都展示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
我讲的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风娃娃》,是模仿薛法根老师的课,之前在其他班已经上过两遍了,效果还可以。但周二当天,在领导听课的时候,我却没有展示好,很沮丧。是什么原因呢?过后反思再三,觉得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1.时间的限制。
这节课薛老师用了50多分钟的时间讲完了,我却用了30分钟。因为展示课要求35分钟之内完成。我却只想着时间,想着展示,却忽略了学生,这是最不应该的。
2.教学环节完整,学生读的不够充分。
因为这是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并且是模仿大家的课,所以环节是比较完整的。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教学环节又环环相扣,所以学生基本上也学有所获,但因为学生读得不够充分,所以欠那么一些理解。这是让我真正沮丧的地方。
后来,因为有机会和书亚姐一起听课,我就把教学环节稍作修改又在其它学校上了一节《风娃娃》,希望她能帮我诊断一下。听课老师和书亚姐都给予了我肯定和针对性的指导,谢谢大家!
现在再来反思这节课,再来反思我的教学方式,教学热情有增无减,教学自信时有时无,教学能力提升空间很大。今后的时间,不管别人提很多建议,还是评有很多优点。我一定要做我自己,静坐常思己过。善待自己,尽力做最好的自己,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真心对待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理念。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实现了本课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就课堂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课上我多次放手,让学生多种形式读、互读、互学等,把自主权交给他们,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尤其是对生朗读进行评价环节,不仅是个性的展示,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真正做到了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2、以读为本,课标体现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在读中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我自己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朗读,为学生范读,让学生能通过师朗读,进行模仿。
3、还需改进之处
部分学生仍然读得不够理想,感情上不来,我想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板书设计可再新颖些,可加些图片,符合低年级的心理。
出示《风》一课,使我收获良多。总结本节课的得失,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运用“风”的主题幻灯片,同时以谜语诗旁白的形式,直接“带入”风:“……它一来呀,(省略下载可看),也能把我们头发弄得乱糟糟,它能送走蒲公英,能推动帆船,还能把风筝送上天空……”学生看着动态的画面,答案呼之欲出。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风之美。我选择与文字描写相符合的'音乐和画面,制作了动态课件,让旋律、文字、形象形成情景再现,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提升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会加深。
3.注重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受文本之美。(省略下载可看),同时鼓励学生采取配合读、带着动作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4.调动多种感官,感知风。用一张纸演示“颤动”,(省略下载可看),静静地站在阳光下,微风吹来,轻轻舞蹈。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了“风吹、树叶颤动”的形象之后,再来看视频“与我们想象的一样不一样”。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部署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细心读课文感到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窗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窗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阐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头脑,在原有的知识构造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确。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自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入。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接洽。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接洽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盛的,情绪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利益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激你,反而抱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甘心,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动身,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在本节课中总体说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做如下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活动完成了教学目标,整个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很高,每个同学都积极的参与了活动。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特点。在“感受风”的环节中孩子们发现了可以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体验和感受风的存在。在风来了这一环节通过游戏孩子们了解到了风这一自然现象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激发了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为下一节关于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通过本次活动我感受到了我为学生们提供的绘画的时间不是很够。如果再把绘画时间延长一下,学生作品的效果会更好,这样孩子们会更进一步感受到风的强弱体会也会更加深刻。还有我没有抓住课堂上风把门吹开了这个亮点,就把门关上了,没有把握好现成的教具。所以以后我会努力为每一节课做充分的准备,把握好课堂上学情变化。还有我的教学语言应该再精练一些会更好。
教学反思类型方法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小学教学方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集体反思的意义
1、认识和改变自己
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反思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和下意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理解、学习、行动、习惯的过程。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2、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有时候大家不能理解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这种不一样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反思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风》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无标点诗歌,篇幅不长,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风”的调皮捣蛋,表现了小作者对“风“的喜爱。接着,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一些教学思想:
一、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导入新课时,我们玩猜谜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情绪自然就被调动起来。而且通过阅读谜面初步了解了“风”的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为后面理解词句,练习读文,埋下伏笔。识字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自主识字,让每一位学生都乐在其中。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读文渴望,而学生则通过挑战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在读读演演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自主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先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再引导他们合作识字,交流方法。我结合生字在音、形、义上的不同侧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反馈、交流。如“此、裤”重在字形,“此”的笔顺需要指导;“裤”的部首要加以强调,可以再积累一些同是“衣字旁”的字,并指导学生写一写,为后面在田字格中描写打下基础;读文反馈时,关注“绳子、彼此”的读音,这两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就多请几位学生练一练。词义理解也采取多种形式,“彼此”可让学生查查字典,一些表现“风”调皮的动词可让学生做做动作,或看看媒体、图片加以理解。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文章的2、3两节是全文的重点,在执教这两节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由读读课文,找找描写风调皮的小节第2节;
1)示:好奇
2)能读好这个词语(读准“hào”,读出“好奇”的语气。)
3)试着用好奇的语气读好这一节。
(重点:“悄悄、怪模样、喘不过气来”)
自由练-指名读-齐读
第3节:
1)由读,圈出有关风调皮的动词
2)流,板书
拿、擦、扔、拿、滚
3)媒体出示画面
4)师:本来毫无生气的画面,由于风的到来,一下子欢快起来了,小作者是多么喜爱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训练朗读并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要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样读,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要清楚每次读的目的,不要为读而读。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感受,教师很少引导、点拨的做法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我们既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又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包括启发、点拨甚至讲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自读、自悟、自得,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和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之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制作小风旗并利用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
在第一次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风的观测已有知识掌握的比较多,所以课堂兴趣不像之前测量降水量时那么高。同时发现学生对风向的判断掌握的不是很好。在后来的教学过程当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游戏环节:课前准备数把小风旗,在教授了利用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之后,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方位风向图,将小风旗发放给表现好的同学,同学将小风旗放在所画的风向方位图的中心位置,老师给出指令,如:2级东北风,让学生模拟吹出2级东北风。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拿到小风旗的同学是否正确吹出2级东北风,如果有同学发现她吹错了风并举手示意老师,提出该同学错误的地方,那发现错误的同学就可以成为下一个用小风旗模拟吹风的同学。
增加课堂小游戏,学生课堂兴趣和参与度大大提高。在学生画风向方位图的.同时,老师也在黑板上画出风向方位图,在几轮模拟吹风之后,老师可以随机在黑板的风向方位图上指风吹来的方向或者风旗飘向的方向,抽学生回答此时的风向是什么。利用这两个课堂互动,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对风向的判断!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应突出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学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体验、探索、想象、表现”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学生们通过体验风来了的感觉,激发出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不大,阅历浅,见识少,有时侯不知道该怎么样表现风来了的情景,如果只是简单的放任自流,任由绘画,多数孩子会模仿书本上的绘画题材,应该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时,就要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料,使他们的大脑接受有益的刺激,从而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种途径和资料包括:图片,风扇、范画等,从看、听等多方面去挖掘他们的绘画表现题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学生是最富于幻想的。我鼓励孩子自己回忆并说说风来时的物体飘动的情景;风的大小和物体飘动幅度的不同;表现不同的风的线条;风来时人们的动作、神态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人们身上衣物、头发的飘动;雨伞被风吹翻等……我耐心地倾听,充分地肯定,“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老师一句赞赏的话就能使孩子信心倍增。
我还让学生自由探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角度,尝试探索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来时的情景,感受风来时所带来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步步深入,“体验、探索、想象、表现”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从感官的直观感受到记忆的挖掘,最后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整个过程主要环节安排较为合理,环环相扣。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再现了风来时事物的变化,通过看、听、说、画的结合,建立起清晰的主观感受,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体现了新式课堂的特点。
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不同姿态:飘动、旋转;及速度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不同变化。通过画面色彩的渲染,使作品更加生动吸引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新的教学的境界。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部分绘画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稍弱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增强自信心和逐步提高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2、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3、鼓励学生对画面的构图、情节构思大胆创新,大胆发挥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风格。
神奇的大自然变幻无穷,我们每天和它在一起,细细地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带来的温暖、凉爽与舒适。本课以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风的形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怎样表现风来了呢?这便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学习问题。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不同变化,使学生体会风的形态。
为了便于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安排有小训练,即陈列吊灯、衣架上晾的裤装、柳条等图样,提出问题:你能想像出大风吹过来时,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吗?说一说,试着画一画。穿插其中的小训练对于触动学生的感知,增强其体验、感悟的能力,发展想像和表现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堂课之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的指导,提出意见,谢谢!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