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槎山印象经典散文
- 文档
- 2024-08-15
- 111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桴槎山印象经典散文,本文共4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桴槎山印象经典散文
从肥东县城店埠出发,到达在王铁乡境内的桴槎山脚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如果不想劳顿筋骨,就可驾车沿着一条游蛇般蜿蜒的、大约4.5公里的盘山路越过山顶直达桴槎山甘露寺,但是却领略不到徒步登山的韵味和大汗淋漓的酣畅。
此时清明刚过去三天,大概是今年气温偏低的缘故,桴槎山刚刚泛绿,然而耐不住寂寞的野花,红的、粉的、白的、黄的,在道路两旁一撮撮,一丛丛,就像爱美的姑娘迫不及待地换上春装,展示着自己的妩媚,把大山点缀得春色无限魅力无穷。树丛中的鸟儿欢快地歌唱者,婉转悦耳。蓝蓝的天际被战斗机的尾气划出一条条白线,久久不散,就像立体的五线乐谱,在蓝天上谱就一篇和谐的乐章。阳光格外灿烂,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农田被油菜花和麦苗把田野分割成黄色和绿色的版块,错落有致,就像一幅巨型画卷,美景尽收眼底。
桴槎山顶没有苍松翠柏,没有古树巨木,只有漫坡的'茶园。村妇们戴着草帽身着五彩缤纷的衣裳在墨绿的茶园里小心翼翼地采摘茶叶,纯自然的山野生态风光,茶园风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城市里的花园所无法媲美的。
桴槎山的茶在当地茶客中享有盛名,常有人慕名登山收购,所以不愁销路。如今茶叶的芽尖还不足1厘米长,立在茶树的顶尖和腋下,碧绿欲滴,经不住诱惑,摘下一叶放在嘴里咀嚼,香馥满口。从采茶村妇那里得知,受气温的影响,今年茶叶前一天刚刚开采,明前茶变成了明后茶。一个人一天难得采1公斤的鲜茶,所以茶叶的价格也不菲,一斤需要700元,不是我等一般工薪阶层所享用得起的。
在距山顶500米左右有一座庙宇,原名叫甘露寺,当地人叫大山庙。大雄宝殿是后来翻建的,巍峨雄伟,比九年前所看到的的小瓦平房要气派许多,虽然不是节假日,尚有三三两两的善男信女驾车登门拜祭,上香许愿,香火不断,可想象如是庙会或是节假日,一定是游人如织,可见甘露寺还是有名气的。
桴槎山与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结缘是桴槎山的泉水。时为庐州镇东军留后李端愿从庐州府向远在京城的欧阳修赠送一罐浮槎山泉水,欧阳修品尝以后,誉之为“天下第七泉”。顿给李端愿回信:“——如饮甘醴;所惠远,难多致,不得厌饫尔!”欧阳修将浮槎泉和无锡惠山泉相比,认为两者之间难分上下,并以路远难致,不得多饮为憾。欧阳修后来著就一篇《浮槎山水记》流传于世,使得桴槎山名垂史册,泉水更是闻名遐迩。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文人骚客和现代的雅士名人也因此慕名前往,为桴槎山填词赋诗作画。厚重的历史,使得桴槎山人文景观之丰富,位于海内外名山之列。
古代名家欧阳修远在京城尚如此推崇桴槎山泉水,现代人登桴槎山身临其境而不看泉不饮泉水,岂不为憾事。合巢泉原位于龙严寺内,距大山庙仅数百米,1952年寺庙拆毁,泉池沿存,现被茶厂圈入院内,但乡邻游人仍可自由取之饮用。茶厂在泉水处提醒游人“南池投币,北池饮用”。问茶厂工作人员为何如此,答曰:北泉我们饮用,南泉洗菜涤物。进入一看,果然二泉并列,北池水深而清,曰“合泉”,南池水浅而浊,曰“巢泉”。不论磅礴大雨久涝不晴还是大旱绝收,二泉水位如故,不取不涨,绝不溢出,非常神奇。
桴槎山是合肥的最高的山,海拔418米,横跨合肥和巢湖两市。主峰在合肥市肥东县王铁境内。佛教鼎盛时期有寺庙10数处,其中甘露寺、浮槎寺最为有名。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甘露寺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为求雨而建,掐指算来,距今777年。浮槎寺又名道林寺,《天下名胜志》记载:梁武帝第5女梦入一山为尼,早晨奏帝。乃取名山图,展观此山,恍如梦境。天监3年(公元5)勒建。道林寺成,帝女遂入山削发为尼,号总持大师。民间有“三百尼姑八百僧,骑马关山门”之说,可见当时寺庙之多,规模之大,故有北九华之称。
浮槎山山名来自民间传说。《博物志》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相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传说晋隆安年间,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即金地藏)向其表兄玉皇讨官遭拒,大怒之下,不慎跌落人间。他纵身爬起,想乘浮槎之筏再上九霄。当时木筏上有九条龙正在饮水,尾巴交错在筏中,地藏王只好坐在龙尾,九龙不支,纷纷逃往南天门。玉皇大帝闻知念表亲之情,降旨以雷击之。霎时,九龙毙命化为九座山峰,木筏遂变为山。回天无力的地藏王只好流落于此,弘扬佛教。
桴槎山的巧石非常著名,可点可圈的有30多处,以其形象被古今百姓命名,一个巧石便是一处景点。南山的“金龟望海”、“响鼓震天”、“白龙泪眼”,北山的“大船石”形如大船,长10余米,宽4米,一人推之如船颠簸水中,众人推之也是如此。还有“仙人座”、“垫脚石”、“仙人盆”、“棋盘石”、“仙人居”、“一线天”、“水马”槽等等,难以一一列举,又因为时间关系,不得前往探个究竟,乃为憾事。
桴槎山以合肥海拔最高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景观积淀,赋予她极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而且肥东县政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付署实际行动,手笔之大,鼓舞人心,一条盘山公路的修建仅仅是向世人宣告,开发桴槎山的宏图长卷已经翻开了扉页。
从媒体得知:肥东县与陕西发展交通能源建设集团公司签订《安徽省肥东浮槎山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五年,陕西发展交通能源建设集团公司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该县石塘镇浮槎山区域投资建设生态农业产业、旅游开发、房地产等项目。
由此而见,肥东县政府的大手笔,身为安徽名胜桴槎山将在五年之后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的又一旅游胜地。趁现在还没有开发,立即行动吧,身临其境感受桴槎山没有雕琢的自然美,还省去了门票,何乐而不为呢。
沿着两山之间或山脚下的公路蜿蜒而行,时不时有幽泉的喧泻响于耳际,陡峭的山崖耸于眼前,这就是商洛山。
商洛山是大秦岭的余脉,山多并不危崖耸天,林茂并不古木森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年三过商州,写有二十多首咏物抒怀诗,其中《答崔十八》中就有关于商山的诗句:“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唐代另一位大诗人贾岛也曾留下了“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的诗句。清泉白石,山峦起伏,商洛山自然山水之美,由此可见一斑。走在商洛的山间,叮咚的小溪在峡谷之间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有如鼓角争鸣,琴声浅唱。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溪而行,清冽的泉水令人心往神驰,欲掬之而饮,捧之而浴。以之酿酒,必是玉液琼浆;以之焙茶,必是香茗佳汁。小溪两岸,春夏有芳草青青,野花竟放;秋冬有红叶满山,硕果累累,轻烟漫漫,银装素裹。
踏着或沙石或黄土的崎岖山路攀上山巅,那郁郁苍苍的远山便尽收眼底了。在那苍茫天际,偶尔有苍鹰出没盘旋。山与山之间,很有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界,深入其中,却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山中不见人影,却时有鸡鸣人声,使人很容易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来。
这就是故乡的商洛山呵。
【2】萧忆诗歌印象
我和萧忆没有谋面过,但很早就知道他的名字,断断续续读过他的一些诗歌,总的感觉他的诗歌语言清新,充满激情也充满才情,总是带给人振奋和喜悦,令人过目难忘。
在文学不景气尤其是诗歌不景气的当下社会,能够挚爱诗歌、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本身就难能可贵,对于在诗坛辛勤耕耘的诗人,我向来是崇敬有加。写诗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是无病呻吟,甚或是不务正业,作为有二十多年诗龄且一直在坚持写诗的我,深知写诗之甘苦,也对诗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和更多的理解。《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里说的当然是古诗,但诗歌发展到现在,形成新诗之后,“诗言志”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从《毛诗序》到刘勰、孔颖达、白居易,直至清代的叶燮、王夫之,他们对“诗言志”都有论述。他们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应该说,对“诗言志”的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和实际作用,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具体到现当代诗歌,尽管诗歌出现了很多流派,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它的本质和诉求基本没有改变。文以载道,诗歌亦可载道,古往今来,无数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他们的志向和理想,抒发了他们的情感和心声,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和精神财富。和有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古体诗比起来,新诗自五四运动兴起至今不足百年,至今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能够热爱和坚持写诗,无论其成就大小,本身就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在做贡献。毋庸讳言,诗歌在当今几乎没有名利可言,靠写诗巨富大富升大官发大财者未有耳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诗人的存在本身就令我们肃然起敬。
诗人萧忆才二十出头,还很年轻,却义无反顾地爱上诗歌并积极投身诗歌创作,而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确令人刮目相看。在诗歌不被人看好诗歌集出版难的境况下,他逆流而上,将自己历年来所创作的诗歌中的100多首整理成诗集《漫步陕北》付梓出版,实在可喜可贺。
《漫步陕北》中的诗歌,不敢说首首精品,炉火纯青,但却不乏精品,颇多可圈可点之处。诗中处处洋溢着对家乡陕北的热爱、对神州大地的热爱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弥漫着信天游的粗犷、弥漫着土窑洞的原始、弥漫着大枣小米的芳香和原汁原味,高原情愫、亲情爱情、生活命运、人生百态,在他的笔下诗意地流淌,他思考的.深度厚度,语言的纯度思想的高度,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段的同龄人,显得成熟深邃,不同凡响。作为一位还很年轻的诗人,他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诗歌的希望和明天。
萧忆才情很高,对诗歌有着独特的悟性和理解,正走在通往诗歌自由王国的路上,相信会有更大的作为。
【3】明星签名值几个钱
时下,由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影视明星的盲目崇拜,致使一些明星们趾高气扬、飘飘欲仙、身价陡增、架子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连那歪歪扭扭、不伦不类、似字非字的签名,也成了追星族们极力追求的心中的圣品。
环视国内,有几个歌星影星的字能拿得出手?无论是从书法艺术角度还是收藏角度,都毫无价值可言,纯粹是废纸一堆,给人擦屁股还嫌硬呢。
自古及今,一些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于右任等,他们的名气不可谓不大,官不可谓不显,但他们的门前似乎没有当今歌星、影星们的门前热闹,也没有数百人上千人在烈日下风雨中等候签名的百米长龙出现。于右任的一幅字抵得上当今一些歌星、影星的几百幅几千幅字,那时反而很少有人去求字,而当今的一些影视明星们那臭不可闻不值一钱的烂字和签名,却吸引了无数狂热的追星族们苦苦地追求,这是一种极不健康极不正常的现象。
说穿了,明星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也会喜怒哀乐,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我们何必把他们当成神顶礼膜拜呢?我们该工作的工作,该学习的学习,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何必让商家牵着鼻子走,排着长队、挤得一身臭汗去捧明星的臭脚、讨明星的签名呢?不值,真的不值!
丫髻山印象散文
秋分已过,天气渐渐凉爽起来,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节。周末的一天,几个人相约去登丫髻山。虽是本地人,却连山名也没听过。对一些不熟悉的地名、山名,我往往会产生遐想,无非就是顾名思义。从这山的名字来看,难道山如丫头的发髻?那一定很美吧。
我们驱车行驶在句茅大道上,两旁的紫薇盛开,不停地点头笑迎。经过茅山脚下,径直进入了瓦屋山有机农业圈。园区内植被茂盛,空气异常新鲜,仿佛进入了大氧吧,有远离烟火红尘之感。道路曲曲折折、高高低低,不久就进入了磨盘山区。我们被路旁两块石碑吸引了,停车观看,这里叫苏家大凹,是新四军在茅山地区抗战时的遗址。一处是修理枪械设备的“修械所”;一处是医治重伤员的“竹林医院”。这使我猛然想起附近有一远近闻名的老人山祖传骨科世家――程氏骨科,至今已传到第六代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叫程功明的人,从湖北落户到此。抗战时期,他冒着“通匪”的危险,用自制的膏药,义无反顾地在家或在这“竹林医院”,救治新四军伤员。踏上这片英雄的土地,使登山又多了份敬重之情。
为了多爬几座山,也是为了增加点强度,我们没有直接上丫髻山,而是先登狗爬山。这山名也挺有趣,十分形象。意思是说上山时,要手脚并用,像“狗爬”一样,形容山势较陡。一行中有人从此山爬过一次,但记忆有点模糊,只好凭着感觉前行。在一处系有红丝带的位置,我们开始上山。杉林密密,荆棘丛丛,几乎看不到路迹,只能摸索着,一步步向山顶方向小心前进。因为处在山的北面,没有风,不多时,已汗流浃背。越往上越觉得线路不对,到这份上,只能硬着头皮艰难挺进。这带有探路意味的登山,更富有挑战性,对老户外人来说,觉得带劲,可我就感到吃力了。林间也能看看风景,只见一株藤蔓爬上树干,藤的柔与树的坚在缠绵,你会被眼前的静美所折服。秋已来,不管未来如何,至少曾经拥有,曾经美丽。
终于到了山顶,秋风阵阵,汗水很快就干了,忽然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林间一条窄窄的野道上,已铺满了黄黄的落叶,立刻渲染了整个山林。也许是上山的人少,叶厚厚的,走上去软软的,轻轻踏过,或用力迈步,都会低吟浅唱,发出沙沙声响。拣一片黄叶,看看叶脉,闻闻叶味,轻轻捻碎,从指间滑下。叶从春的芽,经过夏的盛,到秋的落,岁月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流逝。在片片落叶中会发现球状带刺的果实,有的'已咧开了嘴,露出了板栗。不禁想起,这里原来盛产板栗,而且多为野生,是有名的板栗之乡,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
过了狗爬山,就到青龙岗。这岗比较平缓,横亘在狗爬山与丫髻山之间。空气中忽然飘来了桂香,幽幽的、淡淡的,即便使劲吸,也只是丝丝的。四处寻找,不见桂影。此时,“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几声鸟鸣,划破了山的寂静,空灵悠扬,仿佛又回到了春天,回味那“鸟语花香”般的感觉。过了青龙岗,路宽了许多。原来,从溧阳方向登山者并入此道,一路上还真遇到不少人。稍作休整后,我们向丫髻山进发。用时不多,就登上了山顶。以为大功告成,其实才登上第一座山峰,因为丫髻山是由双峰组成。此山属茅山山脉,但主峰海拔410多米,明显高于茅山,是句容南部的第一高山。“山名何事唤丫头,不解迎人不解羞”。因远看双峰并耸,若女子双髻,故得名丫髻山,古称丫头山。远远望去,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这就是她的主峰。只见她“容光尽有诸般秀,根骨浑无一点柔”。螺髻盘旋,含情脉脉,娇羞不语。经过“鲫鱼背”,两旁棵棵劲松印刻着岁月的沧桑,即便再老,也在相互守望。山势险要,有一段需要借助绳索,好在早有绳索系好,抓住它攀援而上,直达顶峰。山顶不大,相对平坦,有块巨石,可以依石而坐,也可以随处转转。极目远眺,山峦起伏,天空高远,几丝云挂在天际。近观树叶,已深深浅浅,斑斑驳驳。秋风阵阵,拂去了树叶,拂去了尘埃,拂去了豆蔻相思,即使叶落成空,依然风姿绰约,越发成熟丰韵。
我们沿原路返回,在“鲫鱼背”处,改道下山。山腰处是竹林,新竹已长成,明显高于旧枝,沐浴在秋阳下,尽展挺拔身姿。透过竹林的秋光显得清浅,在这片竹海中,可依偎竹、可摇曳竹、可攀爬竹、可拥抱竹……随性玩耍,各有妙趣。
穿过竹林,就到了在山中穿行的公路。前面是一观景台,两座亭台从数十米之深的山谷中拔地而起,气势非凡,览尽了山里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亭是用来赏景的,但连同这亭,也成了最美的景致。通过栈桥,来到亭下,群山环抱,满眼苍翠,松涛阵阵,山涧汩汩。远处丫髻山的两座峰耸立,山色青青,秀而不媚,静如女子,几朵闲云散落。正如古人所描绘:“坤灵间气孕兹山,不肯无媒嫁世间。两髻青青常不改,白云千古共幽闲”。
公路依山的一边是翠竹,另一边就是山谷,栽植了许多行道树。最诱人的就是桂花了,在空气中弥漫,比山上的要浓一些,淡雅芬芳,香气迷人,沁人心脾。秋已把栾树打扮得五彩缤纷,叶是绿的,有的已开始泛色,花是黄的,果是紫红的,一阵风儿吹过,落下一地金黄,煞是好看。真可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路旁,几户人家被葱茏的树木掩映,白鹅浮在绿水上,悠然自得。此时,一片黄叶飘落眼前,使我浮想联翩:秋叶归根,无怨无悔,叶带着感恩的心;这一方青山绿水浸染了抗日军民的热血,要感恩那些英雄;这能记得住的“乡愁”,要感恩那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人们。生活需要一颗常怀感恩的心。
骆崃山印象写景散文
从重庆向南行驶六十多公里,便来到了骆崃山下,仅能单车通行的盘山公路,真如碧绿的西瓜地里的藤蔓,汽车穿行其中,恰如瓜藤上不见日光的瓢虫,紧紧抱住那翠绿的藤,努力寻找开花的地方。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结尾处描述富阳至桐庐沿江两岸的景色:“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是也。
看有关骆崃山史志介绍,“骆:白马而鬃;崃:佛寺道观汇集之仙山?“”相传千年前一僧人骑这马来到了山上,传经布道。山上现存断垣残壁莲花佛寺四座,上面离奇古怪的文字,至今无人破译,曾来过各门教派的僧人,资深的古文字学家,各类民俗流派,都带着大失体面的遗憾,摇头下山。我也自不量力的埋头琢磨了半天,无功而返,还遭同行的'孺子们奚落了一番:“你以为可以拿数学公式导嗦。”
山上一块不起眼的过路石,该算是一秘。石块不大,都说雪是山峰的恋人,而这块石头身居峰峦,四周积雪,唯独中间近一个平方,虽凹凸不平,雪却绕道飘洒,石上却无一点积雪,因此被地质学家们命名为“热石”。停留在这块石头上,感触颇多:因为秉性,所以魅力:因为坚守,所以引来千古追随者。
在骆崃山上看日落,又是另一种情调。虽不能与黄山日出,漠河极光媲美,但看到碗口粗的刺藤把如血的残阳拖进缭绕的雾里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什么叫云蒸霞蔚了。
这座山也留下了人工的痕迹,那是原省财政厅厅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同志,徒步三十余华里,登上山来,住在岩洞里三月多时间规划设计的。在九十年代末,一位贵州的棒棒打拼了半辈子,依赖于“仁者乐山”的雅趣,背叛留恋红尘的家口老小,亲朋老友的规劝,揣着他们“苟富贵,勿相忘”,一半期许,一半是讪笑的嘱托买下了这座山,开辟成方圆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茶山。盘山公路上了山,这骆崃山就有了一根常青藤。每逢夏日,游人如织,也有在山上干脆就住一个夏天的,那该叫做“望峰息心”吧。
坐在山巅,泡一杯绿茶,听松涛阵阵,看紫气东来,真也仙风道骨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