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种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优秀
- 作文大全
- 2024-08-16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该种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优秀,本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的含义;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
授新课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 东北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
(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
【板书】差异性
(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
海陆位置 降水 气候 气温 纬度位置
农业生产活动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
(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
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图片:两区域的生产生活图片)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
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地理环境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23.5o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o~48o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产活动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的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工业,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一、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 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
导入: 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图片:两区域的生产生活图片)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
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地理环境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23.5o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o~48o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产活动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的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工业,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
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臵、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六)、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法)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
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臵、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六)、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法)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课时)
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
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
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下列四组城市都属于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是()A。鞍山、包头、攀枝花B。武汉、唐山、呼和浩特C。马鞍山、上海、鹤岗D。本溪、重庆、石家庄7、从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状况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的高原上B。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热带平原和盆地C。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D。山区基本上没有城市分布8、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以海洋为媒介进行物资、信息的交流B。在航海技术发达的阶段,沿海地区经济均高于内陆地区C。海洋资源的开发已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D。海洋中石油、锰、钴的储量比大陆丰富9、有关岛屿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C。拥有国可划定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10、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