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论文
- 文档
- 2024-09-08
- 111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论文,本文共16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住宅成为现今住宅的主要形式。内部公共空间是高层住宅的组成部分,对高层设计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对住宅的要求也逐渐向“舒适型”转变。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对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常常被忽略。文章对高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得出有效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高层住宅;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高层住宅内部空间是由住户套型空间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的。而内部公共空间在住宅中所占的面积很大,高层住宅设计的好坏也与这一部分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对提高整个建筑的质量、住宅的舒适性、人性化的氛围有着现实意义。
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是进行人际交往,邻里互动和社区活动的一种公共空间形式。对室内外的联系具有重要、多样和经济性的作用,并且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公共交往空间由于高层建筑的竖向叠加的形式,加强了居民的隐私性的同时也减少了居民交流的机会。而且高层住宅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导致了交通空间的有限,减少了居民停留的时间,阻碍了居民间的交往接触和公共环境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高层住宅容纳了更多的居民,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等环境的不同,也降低了交往的可能。
2.1设计原则
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时从人性化和生态化两方面设计。高层住宅的公共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环境进行塑造。如可以根据高层居民的年龄特点,为老年人设计安静休闲的空间,儿童设计符合童趣的主体区域,并为家长设计座椅。生态化设计主要是针对住宅绿化程度,例如在各个区域增加绿植,改变空间的空气质量,或者在屋顶设计绿化区域,达到绿化和节能的效果。
2.2设计方案
在掌握高层住宅的内部公共空间的情况和设计原则后,对内部公共空间进行立体多层次的设计,在竖向空间里分解承载的密度,将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原则充分应用。
(1)架空底层设计。底层架空是对连接室内和室外的空间进行设计,使其具有水平空间的透明性和竖向交通的便捷性。在设计底层架空空间时要注重底层空间的多样性和对界面的处理。首先,体现底层空间的多样性,因为其顶部有覆盖结构,避免了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布置停车报亭或者报箱、垃圾回收桶、书报亭电话亭等基础设施,既减少了对外部空间的占用,也方便了居民的使用。在布置底层架空空间时,也要引进绿化,座椅灯柱、绿色植物、招牌等设施,使人能够感受到室内的整洁和室外的'空气,集合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体。其次,对底层空间的界面处理,利用地面材料和图案的改变对空间进行视觉上上分隔,除了使用防滑材质外,可以铺设卵石等地砖。通过不同的地面材料对空间的功能区进行分割,如结合儿童游戏器材,形成儿童游乐场等。最好在对墙面进行喷涂时采用明亮的颜色或壁纸,提高整个空间的光亮,安装灯具以方便居民的夜间娱乐活动,主要可以选用荧光灯等光源。另外,采用园林化的装修手段,集合环境理念和小区风格采用低植被,增加灯柱和流水等元素进行美化。
(2)门厅入口设计。门厅是整个高层建筑的入口,底层入口门厅更是集合了多种功能,在设计时要依据不同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设计。如在北方,门厅就不适合朝向北面,并且若是朝向北面也不宜过大,而在南方朝向则不受限。在进行设计时要从以下几点出发:①在设计时要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设置简单鲜明的门牌指示,方便居民进出和使用信箱等设施;②要创造有利于居民交流的场所,在局部铺设地毯,并设计座椅,保证空间的视野开阔;③增强对单元的识别度,通过不同的颜色和铺筑形式与其他的单元进行区分,重视个性化的设计。
(3)楼梯和电梯间设计。因为高层住宅的紧密性和方便性,通常在建设时都将楼梯间和电梯间进行结合。但这一部分除了要满足了交通的方便,更要重视满足安全维护和空间结构整齐的要求。因此,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对设备进行布置,如在墙面上布置采光窗户、垃圾暂存间等。同时也要对侯梯厅进行设计,适当的增加座椅和简单的装饰都可以减缓等待的焦虑情绪。对电梯的设计也要突破原有的箱式结构,可以在电梯的内部播放音乐、天气警示和张贴画报等,让居民在乘坐电梯时有事可做。也要对楼梯间加大重视,改变原有的狭小风格,可以和其他的公共空间进行结合,并增加空间的采光度和监控设备,避免犯罪事件的发生。
(4)屋顶平台设计。利用高层住宅的屋顶内部公共空间可以开拓居民的活动空间,享受视野开阔、阳光充足的环境。由于屋顶的高度特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增加使用的高效性。首先,可以将屋顶设计成为居民的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如游泳池、老年活动场所、网球场或者健身场所;其次,可以对屋顶进行绿化,将生态理念进行应用,一般在进行屋顶绿化时要达到50%的绿化面积。由于屋顶绿化占据的面积比较大,就要对屋顶上的设施进行细化的装饰和区域细分,如在给活动场所增加遮挡设施或对活动场所的布置面积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要对屋顶的围栏和地面铺筑,进行加固保证屋顶的安全。
(5)公共设施设置。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两个设计原则,在设置相关的公共设施时,例如管理室、商店等设施,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因此在设置公共设施时要注意,建造商店等店铺时要合理的进行位置选择和装饰,在布置提示板或书报亭等设备时,要合理的利用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和拥挤。同时,要按照高层住宅的风格选择合适的公共设施,避免出现设施的重复。在选择时对质量也要作出要求,避免设施的使用时间过短,造成资金浪费。
3结束语
对高层住宅的要求已经由经济效益转变为对人文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对内部的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如丰富入口门厅、增加公共设施、对屋顶进行合理的建造以及增加绿化等具体措施,都可以对这一部分空间做到合理的使用,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和住宅的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杨华.深圳某超高层住宅设计及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5):82-83.
[2]赵国,崔涛.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18):63.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现实意义,并对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从“人”、“目标”和“角度”三个方面,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1.1基本概念
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私有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1.2现实意义
——使用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游憩提供场地,为其精神层面的交流共享提供平台。舒适开敞的公共空间给人以积极的外在影响,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
——生态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城市人工与自然的整体平衡与良性循环,并肩负着实现市民大众 “诗意栖居”的理想。
——景观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客厅”,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与面貌,体现了不同城市的体制与内涵。优美的空间设计给人以艺术感和享受,增添城市魅力。
——避灾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生命线工程、道路等共同组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是灾时疏散的主要空间载体,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作用。
2.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一些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青睐。因为良好的居住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所创造出的开敞空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还可使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提升城市形象。然而,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1唯设计师的设计
自从诞生设计师这一职业后,那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空间的丰富的含义似乎便失去了。设计师或为他自己而表现设计,或为他所依附的神权、君权、财权或机器而设计,却忘记了为人和生活的人而设计。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人们实际上很少在为人而设计。这里的“人”是指普通的人,具体的人,富有人性的个体。
2.2被挤压的公共空间
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空间一直挤占私人空间。公共的力量是那么凶悍,有时甚至连家庭也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但现在,对公共空间的挤占已变成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全球化、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变成越来越独立的个体,由于经济利益和自私心理的驱使,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
2.3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
所谓公园地产项目大多数是借景、卖景,与风景并没有直接的交流关系,从而导致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公园地产是否值得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开发价值问题,关键在于资源是不是得到了保护、实现了更高的开发价值。文化保护区或者公园区域的地产开发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站在保护的角度去做。
2.4欧式化显现严重,效仿成风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街旁绿地、公园等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城市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空间品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不同的设计风格、不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增加设计的新奇感,可以丰富景观环境。但是,千篇 一律的模仿,将会造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千城一面”。
3.几点建议
公共空间的概念在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含义,各城市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出发,制定自己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法。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有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
3.1“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设计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的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愉悦、轻松、有意味的心理感受,那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是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
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母体,以人性为核心,以文化为背景,以价值为重点,运用新的价值观念。寻求文化,人,空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符合人性的设计理论框架,探索具有健康人格和现代人性价值的、真正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3.2横向对比,明确建设目标
研究了国外著名城市如旧金山、温哥华、伦敦、新加坡等的公共空间规划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城市建设目标,建立“公平”与“活力”的有效机制。
“公平”,意味着充足合理、机会均等 ——平等地为所有人提供户外公共活动的条件与机会;
“活力”,意味着联系方便、激发参与;而实现“公平与活力”,则需要一套务实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最迫切的现实任务是“公平”
3.3以新的角度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
现代好多的城市空间脱离了城市的历史、环境和人文背景,使人们在其中丧失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重新建立这种品质,必须重视具体的有特色的场所的营造,重视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加强多用途、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收入的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
4.小结
从人的需求、文化、自然和空间本身的因素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重视特色场所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相应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将更好地发挥休闲娱乐、康体锻炼、聚会等功能,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略)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体现,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结合山东省潍坊市几个公共空间的分析,探求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和内涵以及对人民生活产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地域特色;生态性
久居都市,面对来源于生活的种种压力,人们总是渴望在拥挤喧哗中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融于自然优美的环境,与三五好友促膝闲谈,携家共享幸福时光,亦或独自体味生活的恬静与舒适,感受空间环境带给自身心灵的呵护。城市公共空间是使融入其中的人有愉悦心理感受的空间,是一个体现人类自身价值和展现社会生活的舞台。伴随着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地位的逐步提升,我们本着探求“如何打造舒适合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想法,走进潍坊寻找答案。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休息、观演、游乐、健身、餐饮、文化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2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及表达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其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重大问题,如公共空间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使用者的关系,缺少人情味,规模尺度过于宏大,忽略绿色环境的塑造,缺少文化地域特色,健身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因此,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尊重人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对潍坊公共空间的实地考察,总结出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2.1凸现区域文化的特色空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思想的过度引入借鉴,历史留给地域的独特记忆和城市原有的肌理也随之逐渐丧失。而现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创作理念应承载着人们对地方文化和传统的认知和继承,体现出人文精神和场所特征,延续城市的肌理,将城市的历史在公共空间中完美的延续下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公园改建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项目当中,把现代园林风格与地方特色和当地民俗相结合,以“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传承意境的标名文化”为主题,透过山水草木以及园林小品的应用将地域文化信息传递出来,深入人心,唤起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2.2参与交流聚会的开放空间要使建成的公共开放空间具有持续的活力和吸引力,必须以城市环境与实际生活的互动为起点,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客观地分析空间环境对人们产生的功能和影响。公众的参与,多彩的节目活动,轻松的沟通交流,户外的社会活动是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成为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场所。
2.3体现生态景观的绿色空间生态性的景观开放空间具有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多样性和环境自净能力的功能。营造此类空间应该充分分析当代自然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结合生态学原理,尽可能使用乡土树种和植物,创造出近自然植物景观的绿色空间,这样的植物景观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自我更新能力强,利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创造一个绿色的城市休憩空间。人民公园将郁郁葱葱的植物群落错落有致的栽植在幽静的溪水两侧,形成了一条生态绿色廊道。
2.4注重以人为本的细节处理人性化设计能够赋予空间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反映“为人而设计”,为老百姓服务的本质特征。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3结语
参观考察潍坊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归来,感受到其园林建设和城市绿化方面成果的显著,其中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给居住在喧嚣熙攘环境中的人们带来精神的惬意和物质的享受。现代社会不断向着文明和理性发展,也将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舒适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会使人与自然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和谐共生,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工作者今后所要一直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小议高层住宅外部空间设计论文
安全感与小区外部空间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安全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如果在居住小区的住宅中很多公共设施,比如门厅和电梯以及走廊,总是出现陌生人的身影,就会增加人们居住的不安全感,而且对于小区的治安也增加了难度。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新建小区尤其是新建高层小区要比底层住宅更容易发生盗抢事件。从塔式高层住宅的平面特征可以看出,塔式高层住宅的性格是内敛的,是自成一体的,塔楼和塔楼之间的联系感不强。而板式高层住宅则正好相反,由于其形体是“线”性的(塔式高层住宅可以认为是“点”的)、可伸展的、就为各种形式的组合创造了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小区既有板式又有塔式高层,这样线与线、点与点、线与点的组合就更加灵活,板式高层住宅所形成的领域性空间使居民对其空间有心理上的控制和心理上的占有。
容积率与宜人环境
容积率这个指标是人们相对关注比较多的,容积率不仅关系着人们的居住舒适性,也关系这开发商的土地开发收益,因为板式高层在容积率方面要比塔式高层的容易率要低很多,所以板式高层住宅因为容积率的特点,也是目前成为流行高层形式的主要原因。但是板式高层不仅是因为容积率较低而成为主流形式,更重要的是板式高层表现出来的居住环境的均好性方面,以及住宅生活品质方面都可以较塔式高层有很大提升。容积率是与建筑密度和建筑的层数有很大关系的,如今为了能够调整容积率有很多建筑采取了板式与塔式高层相结合的形式,这不就让小区空间更多样化,也让人与自然更好的贴近。
城市化社区的设计原则
城市中原有的区域一般都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积淀的产物,而很多新区不是处在城市的边缘地段就是在旧城里完全推掉重建的地段。如何在规划设计上杜绝新旧割裂问题的出现,而让新住宅区的建设能使原有的城市地段焕发新的活力,并呈现出新的面貌呢?首先板式高层住宅小区对相邻的城市区域而言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区,而不能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包括本身的'配套设施应该面向城市开放。其次城市社区对外的临界面要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单调乏味的街景立面与空间是很难融合到周围密集的都市肌理中去。另外新的住区不应该隔裂了原来都市的“文脉”,及大环境空间的联系,应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在人流交通方面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步行空问与内部流线的合理连接与过渡。
日照要求对住宅间距与庭院空间的影响
众所周知,对于住宅而已,其住宅的间距大小与日照的时常有直接关系,很多建筑小区为了能够节约用地,为了追求更多经济效益,在楼间距的控制上很多建筑企业总数费劲脑汁,大做文章,比如很多高层都采用北向放坡或者做退台,以便于能够减少前面楼层对后面楼层的遮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本人却希望能够让建筑开发商能够将更多的楼间距还给住户,让居民享受更多的阳光,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区更具人性化,让人们与自然更亲近。对于北方的住区来说,由于冬季的时间较长,设计上无法彻底解决,但建筑师应积通过其他途径来减轻,如减少围合、东西向尽可能通透、做架空层、把握好宅前庭院空间与周围建筑高度的尺度关系、合理布置塔式住宅等。
板式高层住宅小区通风
居住建筑的自然通风不仅受到大气环流所引起的风向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局部地面特点所引起的空气湍流变化的影响。高层住宅组群的自然通风与间距大小、排列方式以及迎风的方向等有关。当建筑间距较大时,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也较强,此时风的入射角对通风的效果至关重要,当风的入射角为60度建筑间距为1:1.3h时的通风效果比入射角为30度建筑间距为l:2h时更佳。当建筑间距较小时,风的入射角对通风的影响就不明显。可见建筑间距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通风效果,主要选择合适的朝向使建筑物迎向夏季主导风向,保持有利的风向入射角。
板式高层住宅户外空间景观规划
高层住宅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两栋建筑实体的组合并不简单的等于两栋建筑的相加,他们构成了另一种功能空间,这种空间或场所人们在其中生活不易感觉到它的存在价值,然而正是这个空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安定或不安。所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知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
(1)新的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
城市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标准和用地要求、研究和计划城市发展的性质、拟定各类建设的规模,制订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区划和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态和风貌等。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共空间又有了新的定位,(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它们已成为休闲、交往、散步、修身的场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已变的多样化起来、它集聚会、休闲、锻炼等于一体,空间形式也不受功能和目的的制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空间,形式日渐多样化。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把对场所理论的需求、文化、社会、自然等加入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空间与生活的联系,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收入的居民。例如,现在很多城市利用现有的空地搞全民健身场所就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既满足了城市公共空间居民的活动场所,又提高了城市的使用效率。
(2)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生活
此外还有一个城市现象就是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商店,广场等场合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是没有规定性的,而对于一群人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会产生共同的规律:“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的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及活动范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代步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变成机动车,每天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我们都能够看到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车流与接送子女上学、放学的机动车形成一片拥挤混乱的场面。造成这种活动空间不便,就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和车行为的考虑和估算。这也是城市空间与人的生活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关键。“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是生活环境和场所,那么反之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场所,人的很多行为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活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设计。过去的“建筑决定论”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决不能忽视人才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和行为才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残疾人、盲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落实在座椅尺度、人行道、坡道、盲道、盲文标识、专用卫生间等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心理的关系。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有依据创造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和特征的空间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心理层次的关怀和物理层次的关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在新世纪也显得更为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文/段晴英杨敏迫和重要,在提高量的要求同时也注重质的提高。从大规模试点和小范围实践中,预计着新世纪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将会在生态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探索更为明朗。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和生理。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长期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创造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还有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是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忽视了这种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简单化了的结果。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和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使城市增加活力,完善人的需要。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绿化、地面高差、色彩变化、公共设施等创造符合人体工程的空间环境,特别是不能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要加大关注。
(2)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一切设计都是一人为本,人为主体。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把环境改造的更舒适合理。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是,仅限于功能和区域的研究是不够的,还有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更深的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有效最大化的利用,不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并坚决杜绝对环境产生的所有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所以可以看出加强策划与规划是前期一切设计的关键。
(3)特殊人群的关怀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去帮助那些由于身体不便带来障碍的人群,也就是我们设计常说的无障碍设计,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那部分群体的需要,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安全性,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的使用,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带来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时也理应给予体贴关怀,使他们也能共享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是设计的终极目标.
3.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实现理想居住环境的有力保障,但是有一些城市发展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领导的政绩,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为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的原则放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首位。
(1)生态城市的建设
要想达到此目标:第一是要建立共生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第二科学布局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各功能合理分布,完善生活,生产配套,处理好建筑单体和整体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兼容。第三坚持以人为主体,生态是为人类存在和服务的,人不应该成为生态的敌人,要想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配套,确保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2)街道及道路畅通
加强和完善城市的综合管理体系,规划好街道设计,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如上学、上班、购物、访友、旅行、娱乐等。它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城市形态的组织者,也是公共场所与私密场所之间的连接着。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什么?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趣,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有趣;如果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
(3)绿化创造的公共生态空间
种草、植树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防风、改善空气、吸纳有害气体等作用;绿色植物的面积增加,既减少了裸露地面又排出了热岛效应。绿色植物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及各种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链效应,创造宜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此外还可以在植物绿化时,使用当地的市树、市花为主要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当地市民的自豪感。
4.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城市公共艺术得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协调。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得自然将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融入,而不是去侵蚀、去消解。据说,在国外的大城市繁华市区的公共空间,是看不到商业广告的。人家的地铁站要么事公益广告,要么是讲述故事的文化宣传。然而我国的很多城市,不论是建筑还是空间,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会被大面积的广告覆盖。城市的公共文化可以使静止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的,一个匆匆赶路的行人是无法停下来欣赏公共空间所带来的艺术文化,所以就得用动态的艺术去设计。城市的公共文化艺术承载着熏陶公众,传承文化的作用。要发挥这中作用就得充分挖掘城市具有特定的主题与纪念意义的东西,就得用抽象、具象等多种艺术文化来表达。丰富城市雕塑绿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位。
5.结束语
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中,人们逐渐从过去的单纯的视觉享受中转变为心理和生理的享受及需求上。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民生活的场所,是一个城市多元文化的载体,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和民众的满意度。
小议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穿插于整个城市之中,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加入新的元素。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市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购物等非居住要求的具有公众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的特点。完整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
1方便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决定了它会成为城市生活的人群聚集地,因此在它的周边应该有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和疏散场地;不然会削弱它的使用功能,没有了人的公共空间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国内的城市建设需要这样的公共空间,除去本身的设计水平和内容,这种存在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会、交友等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可见这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开发的先决条件。
2适宜的比例和尺度
这个层面更多的涉及到建筑、城市美学的东西。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说道: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
3层次感和立体感
空间存在暂时停留和永久存在两种形式;马洛斯“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包括生存、安全、情感、社交及自我价值实现5个层次。层次是穿越城市空间时对于城市远近的空间感受,这一过程存在开始、过度、高潮和尾声;空间处理手法主要是限定、围合、强调、收缩、延伸等。立体感主要是指城市及其组成部分应具有新鲜感、“运动感”、完整感;整个城市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因此街道立面不可能是千篇 一律的,它是生动和富于变化的;整个城市天际线会有一定得曲折轮廓,它是对城市内容的最好解读,建筑的体量、高度、位置和颜色都是组成城市立体感的重要元素。
4应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设计方法较单一、复制现象屡见不鲜,以致现在的较大的城市规划项目都有国外主导,但是另一方面国外的设计不是复制内容而是复制形式;国外从业人员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较多,城市有一定的特色,但是民族性和地域性不足,城市生活也会单一化。如果将许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融入设计理念中,那么城市的特有文化属性就存在了,城市的发展就有了限定,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也就不用再天马行空。
5基础设施
现代城市经历了大拆大建、快速发展时期,现在设计的公共空间应更具有特色。现代空间理论认为,它是由具体的实在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环境的特色。而公共空间重在人对于城市空间的体验,是视觉和心里的双重感应,因此进行空间设计应该着重于人的感受,空间的特性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城市设计又是城市规划的显性化。公共空间主导了市民生活;城市设计贴现了市民利益;城市规划制订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三者应该取得纲领和实际规划设计上的统一,使得城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人文氛围。
空间是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科学家认为空间就是欧氏几何学所展示的实际存在的空间。哲学家认为关于空间的知识领域是地理学。一定的空间分布是地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地理学的一大视角就是空间视角,因而各种各样的空间观得以产生。建筑工程师认为把握空间应该从空间知觉入手,认为空间包括路径空间、领域空间、理想空间、街道空间、游牧空间和广场空间。我国有些专家把空间限制较少的空间叫做开放空间,是以大部分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敞开的空间,除了包括绿地等自然景观,而且也包括庭院、巷弄等人文景观。这种定义比较全面,一方面强调服务目标,另一方面对开放空间的要素构成做了规定。也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开放空间,它由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自然风景和休憩空间等组成。因此,目前只能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对于公共空间或者城市公共空间现在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秩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种物质空间,其功能就是供人们使用,使人们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它是城市公共资源之一,空间资源是其本质;拥挤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特点。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使城市的主体,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空间以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城市空间的最大价值。因此,在创造城市空间时,要贯彻尊重人、关系人的理念,使得人们的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在以前,城市管理和规范者把生活、交通、工作和游憩作为城市的四个功能,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巴西利亚就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但它只注重汽车交通,却将步行系统排除在外,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种规划显示出了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片面理解,最终使城市的活力消失不见,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缺乏兴趣。现在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很快,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长远考虑不足;层次感不强,结构系统性不佳;城市规划没有地域文化特色;休闲娱乐空间不足,交通集散空间过多;城市广场规模过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划要有系统性,要对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给与高度重视。无论是街区,还是社区和邻里,都要做好规划,而且规化要体现城市的总体结构。第二,要适度围合一些建筑,创造积极空间,使人们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得以提高。如果空间规模过大,可以进行改造,使用地面高差、色彩、设施和植物等来进行改造。第三,尊重边界效应,在使用者容易接触的地方开展空间布局,做好空间边缘部分的设计,使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增强。第四,以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设施的群体为主要的考虑对象,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群体的需要,使各个群体都有自己合适的活动场所。此外,把残疾人、母婴和儿童的需要也要考虑进去,体现人文关怀。第五,公共空间应该建设一定的设施,使人们的活动需要得到满足。此外遮阳、日照和通风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使人们能在空间了舒适地享受生活。第六,在公共空间设计要将可能的磨损和后期的维护考虑在内。以前在进行公开空间环境设计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一般考虑很少;现在设计者却非常注意环境与人的协调,想法设法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
2.2系统性原则
对城市建筑的研究和分析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古与今,远与进这是整体进程的。城市与分区、单元、地段,体系与城市,地区与城是等等相对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社会、建设、管理、教育等是各个层次。建筑的内外、单元的内外、城内与城外也是相对的整体。粗与细、上与下是设计操作和系统规划的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应该以工作作为突破口,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客体、环境主体和环境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造的复杂系统。系统的核心是整体。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功能正常、要素结构稳定和要素和谐共存。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综合考虑。整体性的思想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意义,还有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意象理论认为,每个人眼中的城市环境是多种视觉元素叠加而形成的整体效果,也是几个空间场所的叠加。根据系概念,如果城市街道是点,那城市空间就可以看做是线,点线要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3动态性原则
很多城市的寿命是很长的,它不像某些建筑存在的寿命比较短。时间跨度长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它从建立起就会一直新陈代谢,城市空间的塑造也不是某一个建造者或设计者完成的,而是很多代人的智慧结晶。动态性原则主要有四个表现。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建设,反馈,在建设的过程,所以是动态的;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其系统性逐步增强。其三,互动的动态性。与人为本的原则与互动原则联系紧密,互动原则是基础,实施其他原则要以互动原则为前提;互动原则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原则。第四,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施过程中,其具体设计的的约束条件是政策框架和三维轮廓所提供的。空间尺度、形态及其与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众多因素都应该考虑进去。这使得城市设计框架的弹性增加。其实质是要求动态把握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人群细分的关怀。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三个,即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付永芳.禅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赵娟.北京高校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3]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居室空间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思考论文
随着社会得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也在不断地上升,居室空间设计中绿色设计的理念也被更多大众人群关注,本文通过绿色设计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设计理念及表现方式与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结合可持续发展方向,对居室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绿色设计概念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
二、绿色设计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是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并积极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设备等诸多绿色的生产方式,则是居室空间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
三、绿色设计在居室空间设计的表现方法与技术手段
居室空间设计不断将生态环保、自然理念运用到设计中,但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绿色设计,通过哪些技术手段将绿色设计与居室空间结合,对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保护与节约。⒈绿色设计的表现方法⑴天然的材料。居室空间设计通过引入各种木料、石材、织物及自然产物等天然材料进行合理设计与搭配,体现材料自身的色调和肌理,让环境充满放松、恬静和舒适的氛围,在凝结着质朴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从喧嚣的都市中解放出来,回归大自然的愉悦。⑵简洁的风格。居室空间设计中现代简洁的风格注重功能要求外,提倡随意而自然的装饰,以轻装修重装饰的形式对居室空间设计风格的诠释,使人们处于平静、悠闲而自在的生活环境当中,同时做到节能环保。⑶实用与节能。居室空间的实用性设计与节能设计可以同时共存,在对空间的布局及摆设等形式上进行再设计。例如避免风漏斗现象,组织好人流、气流及家具摆放,权衡得热和失热的损失与浪费;通过利用隔墙对居室空间内部通风做好组织调整,以形成良好的自然过堂风。⑷多种用途产品。抗菌、防潮、防霉、调温、隔热、阻燃、防低辐射等多种用途功能为一体的材料,既能够节省空间又为居室空间设计提供不同装饰效果。⒉绿色设计的技术手段⑴节能技术。居室空间设计中节能技术是采用不同技术的各种节能产品,都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通过居室空间设计与诱导式建筑构件技术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提高室内舒适度,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要求。例如意大利建筑师皮阿诺设计曼尼尔博物馆,用构造技术设计的室内采光天棚由300块遮阳板组成,既解决了自然采光,又节约了能源。⑵绿化技术。绿化设计的发展从移入与借入让居室空间与室外融为一体并相互渗透,对绿化设计形式与摆放种类也不再局限,形式多样,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腐植土生成技术和防水处理技术满足健康的居室空间环境。⑶智能技术。互联网新技术推动动数字化家居控制系统,结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对家中的电器、灯光、电源、家庭环境进行远程控制,减少能源的浪费,提升人们生活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例如能够依据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变化而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的壁纸。
绿色设计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不光环境、时代,还是未来都需要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关系,这是对环境的长远规划,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改进与发展方向,达到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⒈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居室空间设计需要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及手段达到绿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师不断地提升设计能力及设计创意,让绿色设计理念融入每一个空间设计当中,这就需要对空间环境创造、自然资源利用、光、色彩、家具可拆卸、可组合等等元素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合理的利用,也体现了设计的精髓。⑵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循环使用和材料的废物利用。我们会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及回收材料,并且尽量选用低能耗、少污染的材料,环境兼容性好也是绿色材料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必须避免,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市场是大众消费者最直接最便利了解绿色产品的场所,也是设计师对前沿设计最关注的地方,市场通过不断地引进更多更新的绿色产品,让大众在选择产品的同时,配备绿色技术,达到对绿色产品的广泛推广,对生态设计理念及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⒉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当今社会室内设计的重要方向。室内设计在思想上已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那种宣扬人与自然的对立思想在室内设计中已经悄然逝去,发展绿色设计,创造人性化空间成为室内设计的主题。居室空间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是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为前提,创造出安全、健康、适用、美观的现代居室空间设计。
四、结论
绿色设计重在反映人们对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意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为了减少人们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问题,对科学和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再通过设计师的创造进行设计上的革新,使绿色设计思想渗透到居室空间设计中,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素,向大众消费者提供绿色设计理念及方法,这是居室空间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论文
1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局限
1.1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通常简称为“小区”。关于居住区公共空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相关探索,普遍认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是相对而言的,指居住小区中除了“私人空间”,任何小区居民都能够自由进出、使用且不受到歧视的场所,包含室内外公共空间两个部分内容。关于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环境在塑造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充分显示这一课题的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白德懋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居住区规划应该满足居民的这种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使居住区的室外空间成为方便人们社交的场所。规划师和建筑师要有“场所感”,让居民有一种领域感和归属感,领域感、归属感的营造有利于小区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王宇基于环境行为理论对居住者需求和行为活动的调查,分析空间构成要素与人的行为活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小区公共空间应适当动静分区,建议开敞大空间,可以与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镶嵌组合,但在设计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类型空间的区分,避免不同活动的相互干扰。这一理论的提出要求设计师应慎重考虑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合理布局。国外也有一些相关重要理论切入这一问题的研究,如(美)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邻里中心与周边的住宅组团中心的范围内,应以散点状的形式布置公共空间。有别于以往沿中轴线布置小区公共空间的模式,大大提高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英)西蒙贝尔早在他所编著的书中提出景观设计不仅要在视觉上令人愉快,还要在功能、成本和美学之间求得平衡。就此提醒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不能单纯的追求审美而忽略实用功能性,也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功能而忽略人们对美的追求;杨盖尔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等等。这一理论研究应用于已建设完成的小区评价其公共空间质量,总结经验教训,能快速提高设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人。
1.2当今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
国内外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理论研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总结出带有普遍时代特征的城市小区理论,以此研究理论为依据所提出的设计方案,不乏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居民心理特征等等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状况,各个城市在具体面对小区环境优化课题时呈现一定程度个体特性,而且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一直在发展演变,因此,照搬现成的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案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各个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对具体城市小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的空间设计方案,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能提炼出中国城市小区设计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对策和实践作用。另一方面,当今大部分学者多从空间层次、空间形式角度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由于更多选择老年、儿童等有限群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以为城市小区的空间研究在群体对策上应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是面向城市居民各个层次的设计需要。本文以所在的宁德市居住小区为个案,对小区居民按年龄层分为0—12岁儿童、13—30岁青少年、31—60岁中年、60岁以上老年,四大块分别进行跟踪访问,掌握他们各自的心理与行为特性,力图为宁德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寻找具体有效能符合各个层次居民需求的设计方案,为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建起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从宁德市小区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城市小区设计问题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宁德市住宅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征,笔者重点研究对象选择在不同时期建成投入使用,且住区规模、公共活动空间形态在同时期小区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居民小区,同时居民对小区内的公用活动空间依赖性和使用频率较高的小区作为研究个案进行重点调研。所选取的三个住宅小区均为商品房开发项目,分别位于宁德市城市的中东部。东湖品臻小区、东湖豪门小区及逸涛小区。本次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小区居民什么时间段户外活动较为活跃,持续时间多长;调查记录居民户外活动的频率次数和类型构成,分析小区居民各群体爱好的户外活动类型和对活动空间的需求,指出小区活动空间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等;通过观察和记录,综合分析评估居民对小区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和对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潜在的使用需求。2015年7月到8月期间,笔者通过为期达两个月的努力,跟踪,运用现场访谈、问卷设计以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被调研小区进行照片记录与平面图标注方式,分析小区整体规划、空间布局、空间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查,记录分析各类活动发生时的人群构成、时间段、时长、所处位置、频率以及偏好项目等因素;结合小区规模、调查地点所在位置等不同因素,深入了解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的特点与现状,归纳总结实地调研得到的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访谈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特征。针对不同群体居民,拟定不同的访谈调查纲要。访谈过程中,按照纲要结构对应的内容进行提问和交谈,了解居民平时进行小区户外活动的时间、频率、偏好等特征及其原因,了解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实际需求和其他方面需求,听取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次问卷内容重点针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探求小区居民日常出行的行为规律和特征、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主要项目,找出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真实感受与需求。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小区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进行,包括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喜欢的活动类型及所涉及的空间信息调查,对小区内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程度及满意程度调查,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或场地存在问题和建议。综合问卷数据,居民对不同类型活动需求情况如下:需求程度较高的为运动健身类活动如:跑步、散步、广场舞、健美操类、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其次亲子互动活动也越来越受重视,居民希望通过户外亲子互动活动,使亲子情感交融,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其余如聊天聚会、游泳、下棋、打牌等也有少数群体喜欢。其中跑步、散步以及各种操类运动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主要与球类运动为主。同时,中老年人也是家居生活和休闲娱乐活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给所在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给予总体评价的问题,受访居民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给自己所在的小区打分的情况,其中东湖品臻分数最高,逸涛小区分数最低,存在问题最多。从总体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建设时重视儿童和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忽视其余人群需求。同一种类型的活动空间,不同小区的需求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东湖品臻小区建成时间较晚、景观好,活动设施较为齐全,小区管理规范,因此居民对各类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较高;东湖豪门小区规划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康体活动空间较充足,但其余的几类活动空间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尤其是中老年人静态的休闲空间方面;逸涛小区建成时间早,小区景观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少,儿童游乐场所陈旧,尤其是硬质广场、散步道路这两个方面严重不足。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小区居民覆盖所有年龄层,虽然儿童、老年人户外活动所占比例比较大,但不能因此忽视其他群体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特征,儿童、老年人活动时间多,户外活动频繁,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对儿童、老年人给予更多关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青年、中年人工作之余的消遣、休闲、交际活动,同样是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的。
2).小区公共空间是从属于住宅空间,有其一定的功能价值,并不局限于景观效果。应该改变目前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性大于功能性的现象。从本质上掌握居民的行为习性及心理需要,避免为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景观效果,而导致忽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造成功能性空间缺乏。
3).公共空间设计和建筑规划设计二者之间协调不够,经常出现景观、空间在建筑设计之后的机械的“填空”行为,导致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割裂,被动地将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空间分散布置在整个住宅小区建筑周围。
4).有限的公共空间,缺乏多功能设计,造成公共空间功能混乱。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小区内可利用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而人的行为和感受需要来自各种不同的因素,因此,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或组合型公共空间应该得到发展和创新。
5).千篇 一律的工业化产品构建而成的儿童活动区域、健身器械区域等,缺少人文关怀,造成物与人的情感交流缺失,物的识别性不强,人的归属感缺失。应该认识到工业化成品的活动器械和设施只是简单的道具,光靠这些道具无法营造或形成视觉、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感受和认同,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具有人文关怀的要素不能被忽略和遗忘。
3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对策探索
通过对宁德小区公共空间和居民行为的'实地调查,可见宁德城区小区公共空间在设计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集中在群体需要层面、公共空间设计意识以及营造归属感等多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小区建设普遍存在的现状,需要多方面探索优化方案。
3.1树立人本思想,全面满足居民需求
充分尊重居民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创造符合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满足居民情感需求的空间,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小区公共空间的具体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时刻以使用空间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前提和标尺,使空间设计更合理。在注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群的需求,不能以偏概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满足儿童游乐需求和老年人康乐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满足青少年对球类运动空间的需求,中年人休闲运动的需求。在设计规划时满足居民各年龄层需求的同时,在儿童和老年人活动空间上多注意细节的设计,如考虑到儿童游乐时需要大人的看护、照顾,因而设计儿童游乐空间时应考虑大人聊天、休息的空间。同时,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在进行游乐设施设计时在材料上、细节设计上更要用心,采用柔性材料、倒角设计避免儿童磕碰、摔跤等。
3.2转变意识,实现景观与功能的双赢
城市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质量的高低对小区居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小区环境的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景观层面,而更深层次的关注小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开发。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意识形态上应该把景观与功能放在同一天平上,将二者揉和设计。首先应该基本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情况下合理的进行功能布局,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场地条件合理的设置活动区域和设施。如:儿童玩乐空间、青少年球类运动空间,中老年人操类运动空间、散步空间等功能空间为面,以交通体系为线,结合不同活动的特点,确立公共空间中景观与功能空间的整合关系。运用不同的美学手法来营造公共空间的艺术效果。通过不同的元素,相互组合叠加,利用色彩、质感、形体等要素展现别样的空间氛围。也可以利用光线的高度、颜色、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日照方向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光影效果,创造出更丰富的美感。最终达到功能空间与景观的相融,营造优美的小区环境。
3.3空间使用上的多功能性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屋顶空间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剩余空间,许多大城市公共建筑屋顶出现空间花园、空中泳池、空中餐厅等等,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一设计模式导入到住宅小区屋顶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综合考虑各年龄层活动喜好,行为特征,把相对静态的活动项目(下棋、打牌、逗鸟、遛狗、看书等等)结合景观设计,将其设置在屋顶,并在屋顶设立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可设计成花园式活动空间,考虑居住人群的活动需求设硬质铺装,搭设遮阴花架,添设休闲桌椅,四周沿边栽植灌木、花、草坪等,并考虑垃圾箱、照明设备等服务设施,使其成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活动空间。架空层空间兼具室内外空间的特点,最大优势能为小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活动空间。早期建筑架空层主要起到停放车辆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电动车的淘汰,架空层空间被废弃,灰尘布满、杂物堆放其间。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架空层空间进行改造有效利用。如:将儿童游戏器械放置其中,它就是儿童游玩娱乐的空间;将健身设施放置其中,它就是健身运动空间;将木质平台搭建其中,它就是小区居民展示技艺的空间;将其设计为展览空间,它就是展示小区文化和艺术的空间等等。由此可见,将小区架空层空间的改造,将给小区带来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空间使用上往往具有“时空重叠性”,是指某一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往往为不同的人群所使用[10]。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充分调查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层居民行为习性的差异,合理设计多功能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主观地为某一空间环境指定某一单一的活动内容。例如居住小区硬质广场可以使老年人跳广场舞的场所,可以是周末露天电影的场所,也可以是节假日聚会的场所。可以是夏天居民的游泳池也可以是冬天孩子溜冰、奔跑的场所。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能有效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空间活力。
3.4寻求地域特色和归属感
居民的行为、需求与当地的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只有通过设计师对当地的民情、风俗、文化等进行反复揣摩分析,才能营造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使居民产生情感的共鸣,引起人们强烈的归属感。例如当今宁德市小区居民较大一部分由宁德市下各县迁入,这些居民还保留着当地传统习惯,对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有着强烈需求,然而现在千篇 一律、毫无特征的工业化设施覆盖大大小小的小区公共空间,使这部分居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迫使很多具有传统意义的活动逐渐消失,使小区失去活力,毫无“家园感”得不到居民认同。因而,对于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固有居民与后迁入居民的生活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将新的东西与地方风俗、传统建筑和景观糅合设计。将传统的生活形式与现代文化进行整合、共生,既要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也要使新的文化得以注入城市小区建设中。建议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尽量运用本土材料、当地特色绿植,通过提炼本土建筑符号应用于设计等,使地域特征与公共空间无缝连接,增强小区识别性,让居民产生认同感,拥有归属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小区环境质量的突破提升,对小区居民的健康愉快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不同城市发展在经济、文化、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但笔者认为,宁德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必须紧密关注居民行为特性、心理需求,否则将引起小区公共空间出现重景观轻功能,活动空间缺乏,功能混乱,设施工业化,归属感迷失等现象。要彻底避免这现象出现,实现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迫切需要设计师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及设计方案的优化,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研究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居民在小区生活中的行为、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社会力量进一步跟踪研究。
基于寒冷地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1、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特征
1.1气候差异性特征
我国严寒地区具有这样的气候特点: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长达5个月之久,气候严寒、干燥。冬季太阳入射角降低,加大了建筑物的阴影区,降低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我国寒地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风速快风力强。这些造成了寒地城镇冬季与夏季的物理环境相差极大。
1.2物质空间规划特征
与南方居住小区不同,寒地城市居住区布局模式较为规整和简单。目前我国寒地城市的组团布局模式主要由行列式和半围合式组成,因为这种排布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也可以使大多数住宅楼获得较好的日照环境。
1.3使用时间分布特征
在严寒地区,冬季居住区公共空间较为冷清,根据寒地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起居特点,冬季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利用集中在早晨8:00~10:00以及下午12:00~16:00。
1.4使用人群差异性特征
大多数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均以中老年人为主,老年人生活规律,在居住区的活动以散步、健身、交谈为主。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及留守儿童的逐年递增,居住区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上升,且由于活动能力和生活方式的限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其主要的“生活圈”和“交往圈”。
2、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适宜性问题
2.1缺乏主动的寒地适宜性设计
对于寒地居住区物理环境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利用上,即室内的日照环境,而忽略了公共空间日照环境和风环境等的重要性,甚至在设计中默认寒地小城镇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在冬季少有利用甚至无利用的观念。实际上,光照充足、气氛活跃、风速低的交往空间,能够很大程度减少寒地小城镇居民冬季压抑、冷清的心理感受,提高居住品质。
2.2景观及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
冬季利用方面考虑不足目前,小城镇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模式往往过于单一,较少考虑到寒地日照的特点,设施的布局也没有与冬季物理环境相结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广场、座椅等设施处在全年阴影区中,或者广场或组团的出入口风速很大,这些都影响了居民的户外活动意愿和时间。另外,对特定人群及其活动的特征考虑的也较少,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式都比较固定,可以针对其行为特点进行物理环境的设计。
2.3设计规范不明确
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现行日照相关规范涉及室外公共场所环境管理的很少,仅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要求“托儿所、幼儿园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内的组团绿地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规范并没有对地域、季节等条件进行限定,可变因素过多也导致了居住区的物理环境质量难以进行量化。这使得在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时,没有科学的依据和检验方法。
3、空间句法与环境模拟的引入
3.1解决日照环境设计问题的技术要点
对于上文总结的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问题,其原因是多元的,但是其解决的方法必须包含以下三点的充分考虑和分析:(1)特定时空物理环境信息获取。能够得到各种空间的任意时间节点或时间段的准确环境信息。(2)根据人的活动特征设计公共空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布局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而物理环境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人在活动时的感受,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又不能与所处的光环境相悖。而这种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是,在方案生成之前,预测人们对特定建筑空间外部的公共空间的普遍使用特征,从而将不同功能与形态的公共空间,合理布置在用地中。(3)以上两者的实时交互设计。
3.2空间句法理论的引入
Depthmap的研究范围很广,小到建筑室内空间的深度图,大到城市甚至国家的空间整合度,其在居住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作用就是,通过空间的数字化表达,模拟其对人的行为影响的一般规律,从而部分代替长期的行为观察。
3.3环境模拟技术的运用
城市空间的物理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可变性和不确定因素,居住空间亦是如此,不同的建筑布局,均能对物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已远远超出设计者经验或手动计算的范畴,物理环境数字模拟技术,为科学、准确的建筑与规划可持续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影响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风、光、热、声。相关的模拟软件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EcotectAnalysis和CFD流体动力学系列软件。
4、典型居住区冬季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优化-以哈尔滨某居住区为例
4.1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市某居住小区的局部地段,建成时间为。据寒地气候特征,将研究时间范围确定为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本例着重介绍物理环境中的日照环境与空间句法的结合,其他物理环境的运用过程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4.2公共空间分析
4.2.1利用Depthmap研究公共空间属性对研究范围平面进行处理,仅保留建筑和外围边界,使用Depthmap中的AxialMap功能,小区户外空间被转译为轴线图,将得到的轴线图进一步计算,通过rungraphanalyses操作,得到体现空间整合度的Integrationmap,整合度表达了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它空间的离散程度,空间的整合度越高,空间可达性越强,整合度越低则相反。如图每条轴线都有自己的整合度属性值,轴线颜色反应了整合度的高低,偏向红色的值高,偏向蓝色的值低。通过ReducetoFewestLineMap命令得到概括性轴线图,使之与居住区现有的公共空间叠合。从公共空间的分布和交通流线来看,规划方案的空间结构与模拟结果大部分相符。选取不同整合度的轴线与方案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交叉点作为分析点,通过对所选分析点的空间整合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模拟和数据比对,得到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相关的日照环境评价。为得到分析点的整合度值,需要对轴线图进行VisibilityGraph分析,得到可视整合度图,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分单元均计算了整合度值。
4.2.2公共空间日照环境模拟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日照辐射情况进行模拟,根据寒地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使用时间分布特点,选取每日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晨练时间8:00~10:00,午后活动时间12:00~14:00,傍晚活动时间14:00~16:00。采用的算法是特定时段的日均辐射量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太阳辐射的等值线图。利用Ecotect的数据分析功能,计算各分析点冬季每月逐时平均太阳辐射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各点日均太阳辐射值的堆积面积图表。可以看出,分析点冬季日照辐射强度分布随时辰变化差异很大。
5、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寒地小城镇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日照环境特征,总结其寒地适应性规划的必要性和问题所在,将空间句法和数字模拟的策略引入到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研究中来,利用EcotectAnalysis和Depthmap两种软件分别对公共空间的物理环境和空间结构进行模拟和分析,并将二者首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数据间的关联,得出任意空间位置的最优日照适应性设计依据,并证明了两种策略综合使用的可能性。
室内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设计论文
一、室内的色彩统调
室内色彩的统调主要是由色彩的三属性来控制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视觉现象,是人的视觉器官对可见光的感觉,没有光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的色彩。色彩的基本属性有三个,即色相、明度、纯度。当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不但要注意色彩的功能性,更要加强的是其文化性和人的情感,既要满足人在心理的感受又要兼顾生理的感受。
二、室内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设计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室内空间出现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室内公共空间的色彩环境包括:1.商业、购物、公共厅堂的内部环境2.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及学习类环境3.各类餐厅、娱乐业环境4.纪念性、展示及陈列的环境等。(1)商业、购物、公共厅堂的内部环境。商业、购物内部环境这类的设计应该是为了突出商品这个主体为目的。所以整体的设计应当以简明典雅的中性灰色为主,以此来衬托色彩丰富、玲琅满目的商品。而在照明的设计上,应当注意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在公共厅堂中应强调色彩的统一效果。(2)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及学习类环境。在色彩的设计上,多以柔和、明亮、淡雅的中性为主。(3)各类餐厅、娱乐业环境。在餐厅中的色彩设计上,要多采用增加人的食欲的颜色的搭配,偏暖色的色调。在娱乐业环境中最好是用强烈而富有兴奋感的对比色为主,色彩程度宜高,明度偏暗,而后加上各种有色灯的配合,这样更加的强调出室内的节奏感。(4)纪念性、展示及陈列的环境。这类的空间环境要有庄重、沉静的感觉。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不应该要花哨,简简单单的就好。
三、居室环境的色彩设计
这个环境是我们人类现在最为息息相关的地方。人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家庭为单元居住在其中,因此需要一种轻松、自由和随心所欲的私密空间,使家庭成员和平、温馨相处。在居住环境要根据不同的人群来设计不同的风格,选择不同的色彩搭配。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居住室内不同房间的色彩搭配原则。1.客厅的色彩,在如今,一般人们进入一个房子就会先观察这个房子的客厅,客厅的采光是否好,颜色搭配是否舒适等。而客厅也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房间,除用于休息外更多的还是用于娱乐。色彩可以是亮丽鲜明的,成为视觉的中心。选择适合色彩可以对室内空间艺术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餐厅的色彩,餐厅是家人一起进餐的地方,这里要起到调节人心情和食欲的作用。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就要选能诱发食欲、有助于消化的颜色,例如橙色,绿色,白色等,但是它的纯度不宜太高,这样会导致人过度兴奋。3.卧室的色彩,卧室主要是休息的地方,人们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放松身心的地方,在色彩上注意不要选用刺激颜色,而蓝色和紫色可以达到舒缓紧张情绪,缓解压力,使人感到安静,舒适,宁静,有安全感。
四、总结语
环境空间的风格除了造型的因素外,色彩起到决定性的意义,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的感受,因此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应该运用这些色彩给人不同体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设计,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能使空间更加科学,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美感,在室内设计中将色彩合理的应用,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正式进入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高峰期。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其中标识导向系统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但具备信息传播重要作用,且能够创建良好的环境秩序。为此,从公共空间环境概念入手,阐述其与标志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并立足于当前我国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素。
[关键词]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标识导向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不仅要具备信息传达功能,且应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将其与空间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机整合,最终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概念及其与标识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
1.1概念
所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指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与真实生活场景的具体表现。其对于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正面对着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其设计目标及理念已经由单一满足生活功能朝着提高城市整体品质方向发展。
1.2关系
就传统角度而言,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愈发重视。而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能够代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角度影响城市形象。一方面该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文字等多样化形式,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该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人们情感因素,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得到了居民的认同[1]。由此可见,城市导向系统设计应侧重对城市特色的展现,而非简单的箭头、符号。
2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导向系统设计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创新性。且削弱了该城市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局部混乱。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其中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促使信息量日渐增多,对导向系统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导向系统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及心理需求,如城市十字路口指示牌并未因为新建道路而调整,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信息,与其设计初衷相悖。第二,缺少系统性规划。很多城市公共环境中,标识导向系统并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且与周围景观等空间环境十分不和谐,缺少人文关怀。如城市街道而言,随意凌乱树立的标识导向牌,难以与花坛等设施形成统一性,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缺乏对特殊群体的考虑。现代社会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当前城市中的标识系统主要服务普通人群,本质上属于视觉信息传递。然而社会中的特殊人群难以接收到该类服务,严重缺少人性化。为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标识导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3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现代城市改造规模日渐扩大,公共建筑空间愈发复杂,因此准确快速地传达正确的空间方位信息成为环境设计的首要目标,促使标识系统能够成为整个城市与环境的外延,并更好地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转变传统观念,坚持合理设计原则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盲目进行,应坚持合理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导向系统也随之更新,在设计中应保持二者和谐统一[2]。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耐久性材质,并加强对导向系统的后期维护,以烘托城市人文气息,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能够创建良好的条件,让人在其中具有愉悦的心理感受。近年来,国外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通道等,无处不在人性化,能够增强城市居民认同感。因此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人性化原则,通过标识导向系统的完善,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通用性原则。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面向全体大众,而非一小部分人群,特别是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箭头、符号表示,配合合理的图形,真正发挥其信息传达的作用。
3.2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标识导向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具体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设计,避免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如针对标志性的公共广场,但由于其居民区较远,其公共效应不够明显;而一些超市附近小广场人流较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场所,但由于其面积较小、且过于分散,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3]。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超市等人气较高的场所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针对标识导向系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应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注重采取国际通用性图形和符号,并充分与当地特色有机整合,不断优化导向系统设计,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促使人们能够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准确找到方向。
3.3整合公共空间环境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实现统一规划
在具体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整体设计框架,着眼于各个导向标识的形态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强化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功能,促使公共空间环境呈现一定秩序化,以便营造结构分明的空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同时保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性,树立良好的城市环境[4]。如就城市公园环境的设计,在指示牌设计时,可以采取木质材料,中英文对照,采用绿色字体,呈现自然本色,给人们在喧嚣城市生活一片静谧之地。科学、合理的导向系统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增强环境层次感,好像浑然天成的一张壁纸。此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人们也可以将楼层导向信息进行系统分类,突破传统沉闷的空间形态,丰富公共空间语言。
3.4展现空间个性特点,突出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且受到历史、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城市的自然等因素作为设计源泉,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将本土特色融入到空间构成当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充分体现人文性[5]。如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采取意大利传统坚持的符号构成新景象,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创建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中标志导向系统在其中具有信息传达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切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将空间环境设计与标志导向系统有机整合,为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城市化建设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丹.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视觉习惯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6).
[2]李澍,刘若根.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方四文,孙智强,张焰.户外标识与户外广告的融合与未来———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高度来展开探讨[J].美苑,2014,(6).
[4]李民.城市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以日本松山市为例[J].新美术,2015,(5).
[5]朱钟炎,于文汇.后世博时代中城市与人的沟通———浅析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实践表明,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美观程度的要求。为此,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成为很多大城市中广大人们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实际上,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设计形式单一,缺少人性化的因素等。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城市建设人员的重要任务。
1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
植物是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主要元素。为此,在设计城市植物景观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将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充分融入到其中,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观赏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被充分地凸显出来。这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中合理组织植物的空间分布,并且对植物的可感知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植物自身的形态及质感、颜色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能够将植物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来,并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相互统一。同时,还要确保植物的生长形态,能够和原生长地的形态一致。例如,在高寒山地所生长的植物,一般都会以尖塔型作为主要的树型;在平原地区生长的树木,一般树冠都是开张的形状。为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将植物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