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工作总结
- 2024-06-06
- 120热度
- 0评论
【简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共9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此,感谢网友“zoomzp”投稿本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不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地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存储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哪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
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递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段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让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期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时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12-13题为选作题
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人在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人知。
D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14.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15 .下面这段话说明了稳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国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篇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
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欢喜的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了,徒让邻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我不禁心有所动:真诚收获真诚,欺哄收获欺哄,即便是小兽,也是懂的。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些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城来小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其实他对狗也是宠的,只不过儿媳豢养的那条金毛小犬从不允许他表达爱意――儿媳嫌他粗糙与脏,斥他远离。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比一只小狗还低微,他有些郁闷。对家里的狗他不敢不敬,对街头的狗他自然而然要发泄一下。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廊,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它还是迟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一点也不嫌他的粗糙与脏。“爷爷”的内心,不禁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所以他总想给楼宇里的人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俗称苏子叶,叶面呈油紫色,且有药香,系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细丁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特别是吃过水捞面,如果以其做面码儿,会吃得酣畅淋漓,即便吃得太饱,也没有撑的感觉。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人道:“苏子叶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一如不忍惊破美梦。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尽管掐吧,苏子叶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健旺。”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人脸一红,说:“够了。”
怎么就够了呢?他不知道,施予者的注视会让承享者失去坦然的心情,一如大声说出“我爱你”,会让被爱者顿生羞涩,反而不知所措,生出退缩。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恩德既然被种下了,自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有不懈怠的模样。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里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了,却看到它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便一下子明白了:一个人一旦把自己对别人的好处忘掉,恩德自己会走进人心里去。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人欣喜。欣喜之余,是人们对他的关心与尊重――端午节有人给他送粽子,中秋节有人给他送月饼,重阳节有人约他到河边公园看蹬高跷,元旦、春节有人请他喝好酒,俊男、靓女、美妇也不嫌他粗糙与脏。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慢长秧棵快长叶,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高矮不一,比对着就有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他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快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年年果实满枝,红绿相间,看着就让人欣喜。且兀自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子里的人,每每详见,都要轻生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经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17.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18.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年初只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物植物的种子与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再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含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此比起她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样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悬系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型分子。Pr对 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对 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为被
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包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pr对PR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免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无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块垒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子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希尔费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0.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五、本大题 2小题。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_________①________,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________②________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男涩难度、产品说明与
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_______③________,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23.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
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 50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 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日力所能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
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
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语言文字运用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 ;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和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起直追
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 排比 B.对偶 比喻
C.排比 夸张 D.夸张 对偶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奇花淖疲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淖 shu 曲折qǔ 山坳ào 石磴chèng
B.淖 shu 曲折qū 山坳yòu 石磴dèng
C.淖 zhuó 曲折qǔ 山坳yóu 石磴chèng
D.淖 zhuó 曲折qū 山坳ào 石磴dhèng
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
B. 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
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D. 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X,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B.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 相时度力,弊者葺之 相:观察
D. 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然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认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讲道理,后者重在反面认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文默写(5分,没空1分)
(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________________,观流水兮潺。(屈原《湘夫人》
(2)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
一、本大题4小题。
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所有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察而设),完成 5―9小题。
卢象N,宜兴人。象N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N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N设伏大破之。象N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N额,象N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
N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N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N闻
①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N,关、宁诸路属起潜。象N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N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而近,象N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N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N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h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候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N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N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N。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学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N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超潜:指杨嗣昌、高超潜。
5.对于下列顺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颓义 驻扎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人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象N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到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N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C.卢象N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N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N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象N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N。
(2)卢象N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的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补定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只按前 3题计分)
(1)_____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五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___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
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 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
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县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二十一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二十三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
法,这叫做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流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没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起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转。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因此成为“别转”,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转》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固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转》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天都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记文学”的说法更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 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 分)
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收拾可以,由于作者 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 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实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固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转》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天都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记文学”的说法更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 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理了从普通煮熟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符号,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他的时代里面,重新被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意思,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到时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传话”。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有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重申,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急需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和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 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
先生行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的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先之咸宁,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G辈出游半台、草桥诸圣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拜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皆。每过期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 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 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目镜 次其别号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为武置酒设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 梁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云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
这首诗签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
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使人听此调朱颜。
乙:1,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相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
1.B
2.A
3.D
4.C
二、
5.A
6.B
7.A
8.C
9.
(1)清洁被污浊的东西,疏通被堵住的地方,补足缺漏的地方。
(2)当官不能清白的原因,大概是家里人喜欢奢侈才使得他这样的
(3)假如为了子孙而做这件事的,子孙却不能拯救我。
三、10.(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11.(1)荒忽兮远望
(2)悟言一室之内
(3)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12.发电 供电
13.C
14.A
五、
15、(名窑)碗;插叙
16、反衬/衬托,烘托。以水声摇橹声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静谧),渲染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17、母亲安慰“我”,并感叹拥有和失去是人生的常态。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中有对这样人生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也是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超然与洒脱,所以说的很淡很轻,又是对我善意的提醒,对于这样的人生中的拥有和失去你应该做好一切心里准备。
18、“我”对家庭教师布置及修改的文章很不满不开心,此时想起老法师赠予我的名窑碗,感到安慰内心愉悦;出行前发现碗忘记放进箱笼里很不舍惦念不忘想回去拿,母亲不让去拿,陷入失望懊悔的情绪;船夫来送碗,内心舒畅愉快;碗不小心掉入水中,无尽的难过懊恼;母亲安慰我,我不知所措,现在想来,终于释怀。
六、
19、
材料一的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方和圆不能合作。
材料二中“割”是分割的意思,“失”是误差,分割到不可分割,方和圆就可以合体而没有误差。意思是圆可以变成方,方也可以变成圆,方和圆是可以互相转化合作的。
20、诗歌语言美丽、纯粹,诗歌可以表达最高的理想,诗歌可以带你走向自由神秘的世界。而青春的我们跟诗歌一样清澈干净单纯,不复杂不世故,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跟诗歌的灵魂互相契合,所以青春的我们会被诗歌所吸引,跟它走入诗歌那个神圣又神奇的世界,青春的我们应该多读诗歌,是读诗的旺季,读诗最好的时候。
21、略。符合语境即可。
七、
22、立意一:大树面对飞禽走兽的拒绝,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
立意二: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5)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1)信誓旦旦 (2)积善成德 (3)误落尘网中 (4)歌以咏志 (5)谈笑有鸿儒 (6)负箧曳屣
二、语言文字运用(1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苏州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安排也别具匠心。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花间水边的楼台亭榭、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元素,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显得更大,层次也更分明。因此,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样,景物就给人以开朗中不失收①________(liǎn)、幽深里又有明畅的空间感。游园观景,如同欣赏一卷中国画,画面次第展开,让人②________。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从下面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入②处(2分)( )
A.如沐春风 B.神清气爽
C.目不暇接 D.美不胜收
答案 (1)敛 (2)C
解析 (1)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确辨识汉字就要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据义定形。
(2)如沐春风:比喻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其主语不能是人,只能是物。
3.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你倘若在餐桌上向人问起最近在读什么书,谈谈对于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看法,多半会引发莫名的眼神。②人们甚至耻于提及一些词汇。③在王蒙高声说“躲避崇高”十多年之后,人们不仅践踏它,讥讽它,还躲避它。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③ 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躲避它,讥讽它,还践踏它”。
解析 考生应先逐句根据语感感受,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可看出③句中一些词语语序不当,从程度由浅入深上说,应是“躲避”“讥讽”“践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人”字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一笔写权利,一笔写责任。每个人都有做人的权利,同时又肩负做人的责任,没有没权利的责任,也没有没责任的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双肩,一肩挑权利,一肩挑责任,从而走完人生旅程。
①只企盼人人为我,不意愿我为人人
②坐享其成,依赖施舍,就会堕落为寄生虫
③只知道享受生活,不愿意创造生活
④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
⑤放弃自己权利的人,专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专靠别人的脑袋思考,就会沦落为奴才
A.⑤②④③① B.⑤④③①②
C.④③①②⑤ D.④②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目所给文段可知,语段主要讲的是人的一生肩负着权利和责任,横线处的内容应是从权利和责任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⑤说的是放弃自己权利的人的情况,①②③④是讲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情况,④引出话题,①②③具体阐述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表现,其中②是对④③①的总结。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又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传统的慰问、义诊等“规定动作”如期而至,相关报道也在这一天达到高潮,一些商家以雷锋为噱头的各种“秀”也层出不穷,很是热闹。这些高调、密集的“学雷锋”活动,固然能掀起一股助人为乐的旋风,但想让雷锋精神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单靠一些已经程式化的活动,无疑是不现实的。
对“传统的慰问、义诊等‘规定动作’”的“学雷锋”活动,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 (示例)我不赞同这样的活动。一阵风似的“学雷锋”活动难以持久,还会让人有作秀的怀疑,从而影响其社会效果。学雷锋重在内化于心,外现于行,贵在内心持久的善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发善举。经过多年积淀,雷锋精神被赋予了众多内涵,如钉子精神、奉献精神等。雷锋并不“高大全”,英雄也不需“伟光正”,只要存善念,行善举,人人皆可成“雷锋”,“学习雷锋日”不应单纯是纪念某个人的节日,而应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节日。
解析 材料主要在评述“学雷锋纪念日”的程式化活动,一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又不能使雷锋精神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题目要求对“学雷锋”活动发表看法,考生可以赞同这样的活动,也可以反对;答题时应注意充分阐述理由,注意字数限制。
三、古诗鉴赏(24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注]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们赞赏,请简要分析。(3分)
答:(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答:答案 (1)“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
(2)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重山
汪 藻
月下潮生红蓼汀。浅霞都敛尽,四山青。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叮咛。如今能间隔,几长亭。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1)简要分析下片“夜来秋气入银屏”一句中“入”字的艺术效果。(3分)
答:(2)清代沈雄《柳塘词话》中说,“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虽脱胎于诗人庾信“秋风驱乱萤”,“而景自胜”。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答案 (1)“入”是“穿透”的意思,写出了秋气的浓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重的凄凉。
(2)都写了秋风和乱萤。庾诗突出了秋风的肃杀,较为直白。汪词借“柳梢”写秋风,以“点点乱寒星”比喻乱萤,生动且具有较强的画面感,能更好地渲染烘托情感。
关于高考语文的试题及答案
选 择 题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浦口 逮捕 逋逃 哺育 黄埔
B.比较 皎洁 姣好 狡猾 佼佼
C.黢黑 辛酸 怙恶不悛 逡巡 英俊
D.芳香 作坊 画舫 查访 放达
参考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稽查 声名狼藉 矫饰 味同嚼蜡
B.泥淖 阴谋诡计 抹杀 别出心裁
C.脉搏 融会贯通 湮灭 相形见绌
D.祛疑 怙恶不悛 皈依 委屈求全
参考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疯了,疯了,人类疯了!”许多人面对克隆人的问题无一例外地表示出痛心疾首。
B.近来,到医院儿童铅中毒专科就诊的孩子骤然增多,许多孩子因铅中毒导致行为异常,家长忧心忡忡。
C.时间无处不在,却没有人得以切实的触摸;时间如影随形,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绽放着自己的魅力与影响。
D.时至今日,官本位的观念在一些人心目中仍然挥之不去。就连来华投资的外商,也都要“晋官加爵”,好像只有当上“副处级”干部了才有说服力,才心安理得,名至实归。
参考答案:B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赌场”距镇中心不到一公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所在__________ 能容得下一个大赌场的存在。
②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 __________ 没有说到经济生活。
③东南大学这次论文**,因为顾冠群的院士和校长的身份而备受注目,实际上,它暴露出的 __________ 是国内博士生培养问题的冰山一角。
A.居然 都 不过
B.竟然 都 恰恰
C.竟然 却 恰恰
D.居然 却 不过
参考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谓平常心,就是既不要嫉富抑商,也不要嫌贫欺弱。而这就要求我们平衡地发展政治参与,严肃对待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日益明显地提出的代议制问题。
B.大火系因遇真宫大殿东侧厢房原住人员杨某搭设照明线路及灯具不规范,埋下事故隐患;现居住人员周某疏忽大意使用电灯不当,导致电灯烤燃他物引发。
C.自从巴厘岛爆炸事件发生后,台湾民航业经营状况比“9·11”事件后还糟。这趟春节大陆包机似乎给走下坡路的台湾航空业带来了无限希望。
D.1月22日,“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被确立为我国小康社会住房标准。尽管这一标准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康社会的关注点开始深入到住、行、教育等生活的更高层面。
参考答案:C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面上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__________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
寂静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
B.④⑤①③②
C.①⑤③④②
D.⑤①③②④
参考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核裂变是一个质量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这个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已经建成了核裂变电站反应堆。而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比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比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氚等,它们也是自然界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物质,这种反应已经在太阳上持续了50亿年。核聚变过程放出的能量远远要比核裂变大。
“人造太阳”的原理,就是在一个密闭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在高温下,这些原子核中的电子脱离了束缚,形成等离子体,然后通过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以得到巨大的能量。核聚变反应所要求的温度条件是必须达到5000万摄氏度以上,这是核聚变反应能够实现的一个相当苛刻的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温度条件,才会有核聚变反应。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温度,两个原子核会由于相互排斥而没有办法靠近,也就不可能发生聚变反应。
这样高温的物质用什么容器来装它们呢?我们所用的是一种叫做“托卡马克”的装置,里边有强大的磁场。这种磁场是环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正是依靠这种肉眼所无法看见的磁场产生的磁力线才能把炙热的高温等离子体托举在密闭的真空室内,不让它们与任何容器接触。以免损坏容器。
有一种对核聚变的形象说法是“海水变能源”,因为核聚变的原料是氢和氢的同位素氘、氚,氢和氢的同位素氘都是在海水里大量存在的。它们也很容易从海水中提炼出来,提炼过程也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不像挖煤、开采石油等对环境污染严重。从地球目前的海水资源来看,这种资源基本上是无限的。有一个换算,在核聚变条件下,我们用一公斤海水提炼出的氘和氚,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的汽油释放出的能量。按照现在人类能源消耗水平,甚至再考虑到以后发展的进一步需要,保守地估算,地球上的海水如果作为核聚变的原料,可以维持人类几百亿年的能源需求。
核聚变装置只有在发生聚变反应的时刻才会有一些中子辐射,一旦反应结束就不会有中子辐射。等离子体所在的EAST装置建造在全封闭式结构的大厅,大厅四周墙壁的厚度达到1.5米,屋顶的厚度为1米,所以其中子辐射不会影响到大厅之外的环境。
7.下列关于“核聚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聚变的反应过程与核裂变的反应过程正好相反。
B.必须有5000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才可能发生核聚变。
C.核聚变反应需在一种极耐高温的容器“托卡马克”中进行。
D.作为新能源材料,核聚变原料主要是海水中的氢和氢的同位素氘、氚。
参考答案:C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聚变反应过程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变大,所以它必将取代核裂变。
B.核聚变能源的多种优势,将对未来能源危机的缓解起重要作用。
C.因为核聚变原料很容易从海水中提炼出来。所以海边是最适宜建设核聚变装置的地方。
D.EAST装置所在的大厅是全封闭结构,聚变反应后又不会有中子辐射,因此核聚变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辐射危害。
参考答案:B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核聚变的反应原理同太阳通过聚变而散发出能量相似。
B.“海水变能源”形象地说明核聚变所需原料的丰富性。
C.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由重变轻,这过程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D.核聚变只在反应的时刻才会有辐射产生,安全性较好。
参考答案:C
10.下列有关核聚变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聚变的.原料来源充足。
B.原料提炼过程不会产生污染。
C.核聚变过程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变大得多。
D.核聚变时强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不损害容器。
参考答案:D
非选择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l—15题。(25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这世界上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书中的世界;看树,阅读大自然的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1.从全文看,标题“读树”有什么含义?(4分)
参考答案:(1)“树”“书”谐音,读树,阅读大自然的文章。
(2)树的世界、人的世界,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读树,乃读人。
12.文章第一段为什么写太庙书市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5分)
参考答案:说明自己难以与年轻人“赛力气”,而且为读树作铺垫,也与后文写人的世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自然地点出了主题。
13.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些(不少于三个)表现老树和新树个性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6分)
参考答案: 老树:大度、宽容、缄默沉思、庄重成熟、老态龙钟;
新树:从容不迫、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14.从文中看,太庙里的满园春色是怎样形成的?作者由此悟出了什么道理?(5分)
参考答案:太庙里老树、新树的和谐相伴,形成一片怡人美景。由此悟出人的世界与树的世界一样,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所以只要老者、青年能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祥和气氛就能日益浓烈。
15.从本文主旨看,作者是针对现实生活里存在的什么问题而写这篇文章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5分)
参考答案: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并非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和青年之间。第2问是开放性问答题。要求结合文意阐发个人看法,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18题。(25分)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②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③。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日:“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日:“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日:“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日:“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④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太史公日:“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日:‘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狠毒残忍。②若:或者。③嚼:把酒喝干。④践更:按期轮到服徭役。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5分)
参考答案:居住在乡里而不被同乡的人尊敬,这表明我的道德修养还不够。
17.郭解的外甥被人杀死,郭解的姐姐为什么不收尸埋葬?(5分)
参考答案:郭解的姐姐因郭解不及时捉拿凶手而愤怒,故意不收尸埋葬,欲以此羞辱郭解。
18.郭解年龄渐长,做事风格与年轻时有很大变化。试举文中事例说明这种变化。(6分)
参考答案:郭解了解外甥被杀真相后,不徇私情,放走了凶手。邑中有人敢于对郭解不敬,郭解的手下欲杀之,郭解却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终于赢得了对方的尊敬。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l9—20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①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①广陵:与诗中的维扬都是扬州的别称。
19.古人在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时称“情景如绘”。诗人描绘出了怎样的情景?(4分)
参考答案:绘出了旅途的寥落和诗人内心的孤寂,从而引出了对旧友的怀念。
20.以这两句为例,结合全诗,说一说诗人在选择景物方面有什么特点。(5分)
参考答案:选取最普通的景物,以细腻的感觉加以体验,使写景的句子带有悠长的韵味。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正确地解答一道题,成功地完成一次实验,有创意地上好一节讨论课,常常来源于一个正确的思路。思路可能引人实现目标,也可能引人误入歧途。思路背后的东西,更是让人难以言说。
请以“思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如下: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答案 (1)言笑晏晏 (2)同是宦游人 (3)吾未见其明也 (4)茕茕孑立 (5)而后人哀之 (6)心远地自偏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在一个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在日益喧嚣浮燥的年代里,要想在理想与现实间铺上一条回乡的路,那就只有去追寻丰________(yú)生命律动的大地风物,去探求给养内在情性的源头。甲乙在他的最新散文集《鲜花地》中就做了这样的追寻与探索。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答案 (1)腴 (2)“燥”改为“躁”
解析 (1)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应填“腴”字。(2)题要对成语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燥”指缺少水分,“躁”指不冷静,根据词语及句子意思,应是“浮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________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模式引进________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________,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保障 不只 九牛一毛
B.确保 不止 九牛一毛
C.确保 不只 沧海一粟
D.保障 不止 沧海一粟
答案 C
解析 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1)句不存在“受侵犯和破坏”这层意思,应选“确保”。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表递进。根据(2)句的“还”,应选用“不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3)句侧重说人的渺小,应用“沧海一粟”。
4.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大漆,是漆树树皮中分泌的汁液,又名生漆、土漆、国漆,有“漆中之王”的美誉。②中国漆树产量大,质量佳,在远古时期便已使用大漆、认识大漆,并用大漆制作器物。③目前中国发现的现存年代最久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② “使用大漆”与“认识大漆”位置互换。
解析 通过分析,在②句中,“使用大漆、认识大漆”语序不当,不符合认知规律,应是先认识后使用,二者应该互换位置。
5.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7分)
在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的非洲草食区,游客总能看到。遗憾的是,园方昨天传出坏消息:有一只雄性,而它的“爱人”,另一只雌性。
究竟是谁害了它们?园方兽医为雄性,赫然发现它的胃中囤积着重达4公斤的塑料垃圾袋!虽然垃圾袋上的字体已模糊,但依稀能辨出是各种食品的包装袋。
据园方介绍,鹿属于反刍动物,误食塑料包装袋后,法把这些异物反刍到口中吐出,也无法将它从胃肠中排出,日积月累,,而垃圾袋也无法排出体外,最终被堵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2)请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 (1)厦门一野生动物园中黇鹿因误食塑料垃圾丧命。
(2)要点:这一事件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在景区游玩时,随手扔垃圾,可能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此,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身边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体略。
解析 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几个方面对新闻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概括。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可先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指出正确的做法。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4·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答案 B
解析 “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错,原文为:“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7.“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指什么?(3分)
答:答案 (1)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3)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解析 首先要找出设题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由此句向前搜索,找到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即文章第④段,最后对用分号隔开的第④段第三句话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3分)
答:答案 (1)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3)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解析 从全文的角度考虑,逐段阅读,分析其与文化命题的关系,凡涉及文化命题的存在问题、意义、实质等的内容都可作为答案要素。如第④段是文化命题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第⑤段是文化命题与人们幸福生活的关系,第⑨段是文化命题的实质,筛选其中相关的语句,整合答案即可。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