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高考重点
- 工作总结
- 2024-06-09
- 115热度
- 0评论
【简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政治高考重点(共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在此,感谢网友“一剑倾心”投稿本文!
政治高考基础知识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2)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
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D、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⑴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⑷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⑸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高中政治考点知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1)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主题→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4)体系→全国人民政协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协。
政协是协商式民主形式,人大是选举式民主形式。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基本内容(特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标志。
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政治上不平等,法律上平等,组织上独立,社会主义事业上通力合作。
(3)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 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角度一: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
唯 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 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2)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
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D、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⑴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⑷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⑸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1)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主题→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4)体系→全国人民政协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协。
政协是协商式民主形式,人大是选举式民主形式。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基本内容(特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标志。
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政治上不平等,法律上平等,组织上独立,社会主义事业上通力合作。
(3)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 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角度一: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
唯 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 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的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消费与投资、出口相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环保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