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
- 文档
- 2024-08-17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本文共16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学生主观因素与教师教学方法及水平都会使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忠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积极加以预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大脑在接受处理信息刺激、调节自身行为、动员体内物质潜能做出反应等方面,会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心理平衡机制。
1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特征及其行为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障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消极的心理现象,找出原因及其克服方法,就会使这部分学生不仅难以掌握学习内容,表达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产生消极作用,影响其他学生,延误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将影响个性的和谐发展。消除和克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体育教学中的大多数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怯和恐惧心理,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学生再现相互43’晴压抑,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降低,运动表现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规范,思维迟钝,不该参加的肌肉也参加了活动,出现多余动作,极大影响其掌握正确技术。有的学生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变白,能量消耗大。身体行为方面表现为肌肉僵硬,动作的标准性和协调性降低,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反复出现,犹豫不决,心里紧张,害怕失败,出现思维混乱,缺乏自信感,记忆力和想象力下降。有的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差或先天性不是身体素质差,一旦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担心动作失败在同学们面前丢脸,对所学技术动作,难度动作不敢尝试。
2学生产生心理阵碍的原因
2.1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身体素质很重要,本身的运动能力差,缺乏锻炼而造成体质差,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学生体会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促使他们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付出不够。在学习某个技术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动作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学生体育知识缺乏,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消极,练习时积极性不高,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脏,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周期性项目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时出现伤害,故练习时缩手缩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学习中,错误的认为只不过是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造成对体育学习的冷漠、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负荷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时就会产生紧张恐惧,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很难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挫折是常有的生活现象,它能使人的行为、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根据人对挫折的态度及对挫折的忍受力的不同,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练习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碰到困难,学生学习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在内心中产生不快和苦闷。对挫折持有消极的态度或挫折忍受力较低,使人受到精神折磨,变得意志消沉,垂头丧气,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
2.2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影晌
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和业务水平而引起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过急或者放松要求,放任自流或是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了解不公正,命令式粗暴等都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而产生厌烦的心理状态。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健美的体型,而且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重视教书育人。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以其特有的直观性使教育者身心受益,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言谈举止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素质不高,仪表不端,教态不严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动作示范不规范,讲解枯燥呆板,缺乏趣味性,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消极,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障碍。同时,教学环境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如课的内容,器材设施的安全性等。
3积极预防心理阵碍的方法
3.1重视教学因素,提高运动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对他们不正确的体育态度耐心地给予说服教育,通过理论课教学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体育运动对人体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摩体育竞赛,介绍优秀的运动员的成功经历。组织开展小型及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定期主办校园“体育节”,“健身节”等活动。体育教师加强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教育,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打破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自卑感,提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认识,鼓励学生的勇气,增强锻炼的信心。教育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一定的动机是产生自己行动的先决条件,有了明确的动机,才会有兴趣。而动机又是与一定的目的联系在一起,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用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法。 3.2适当的给予学生心理辅导训练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教师向学生传播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运动项目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当学生面临完成动作信心不足时,可利用思维和语言进行自我鼓励暗示,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逐渐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碍。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暗示:“我行”,“我感觉不错”,“没关系,我能行”等,利用这种健康教育干预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缺乏信心,自尊心低落的心理障碍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中长跑中,学生在跑到最艰苦的时候,去想象一种愉快的事情,并结合积极鼓励,在跑的过程中把前面的同学想象成对手,当超越对手时心理涌现一种喜悦和胜利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力,就能战胜自我,排除恐惧心理,产生行动中的信念和决心。
3.3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内心渴望,然而正是这种渴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成为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动力。如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呢?首先要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爱美,想美的心理活动。讲解有关人体解剖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讲解形体美的社会意义。通过讲解使学生感到在体育课上也能学到很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冷漠态度。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自我,要把今天荣誉感,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为培养起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在教学中努力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教师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示范,生动精简的语言,和蔼、大方的仪容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情,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用“乐学”影响学生,防止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心理。让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得到交流,信息、技能、情感及理解出现感知,同化和分享,让学生在这种融合和谐的环境中带着愉快的心理去努力学习和锻炼。
3.4握离教肺自身班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耐心,同时要重视语言传身教,使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里上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提高教学艺术,教法要多样,课的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保护与帮助要适当,同时还要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来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能力得到增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以热情洋溢,神采奕奕的形象出现在课堂,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去感染学生,及时排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给以学生真诚的爱,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充分备课,作好课前器材的准备,创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安全感,对学习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充满自信地全身心投人体育学习,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对学生的进步应予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以实际行动去影响那些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体验教师的亲切友善,乐观镇静和信任,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时要在班级中创造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级学生6个班,共32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32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高中学校后,主要是为了考大学,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高中体育课的内容与初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高中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高中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3)体育向来以其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多样,特有的游戏活动,以及相当强的实践性吸引着喜爱它的学生。它以几乎包含了人的所有活动(知识的、身体的、情绪的、意志的)使学生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个性成熟与发展,乃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一与方法,努力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产生不良心理也带有倾向性。要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感情为纽带,以内在动因激发为重点,引导学生心理机制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应加强自身的多方面的修养,全面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消除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成因;身体素质
论文摘要: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消极心理状态成因的分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当前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对困难、危险、失误的强烈焦虑,从而引发恐惧心理。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出现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配合失误,或者无法完成练习,严重的还会造成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人手,对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办法进行分析。
1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1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等客观因素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性项目时;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现象在体育课中十分常见。另外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因此,以上客观因素是构成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1.2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并错误的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体育学习和测试感到惧怕。
1.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者本身的因素,造成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景就会在头脑中再现,甚至夸大了危险性,而引发了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1.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
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而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解释时,就产生了恐惧感。
1.5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个别体育教师都一味的、不分层次地用同一标准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又不能对学生平等对待,往往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1.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一般地说,神经系统弱性的人,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一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神经系统强型的人,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大,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得不到保障,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多余的保护和帮助。另外,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的失败动作等。
2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2.1加强思想教育,优化教学环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培养,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在新动作学习前讲授练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动机的驱动力、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学习、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其次,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营造一种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2加强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训练及教学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训练,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对学生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而片面追求学习有难度动作,或者在他们尚未具备相应的身体练习基础情况下,要求他们勉强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或达到某一技术要求。合理安排课的难度,以便吸引学生,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在技能训练方面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2.3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启发、引导、课堂语言的激励和其他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也可提倡学生用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肌肉得到适当放松,在精神上、机能上处于较佳的动作完成状态。教师除了运用语言刺激外,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通过观察发现完成动作好的学生的动作并进行激励型讲解,通过与完成动作一般的学生进行比较鼓励,使学生自我比较。坚信“他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在自我暗示下,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产生练习的欲望。
2.4克服外界环境干扰
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力也很强,但往往出现动作“走样”。据观察,这个阶段是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够比较顺利的、连贯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这时只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做了失败动作,他们会出现动作过程不清,动作要领模糊,身体各部位控制失调,进而多余的动作或错误的动作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反复强化动作要领,使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感性上的进一步理解。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明确动作要领,促进分化抑制,使动作日趋准确。
2.5针对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学
决定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运动能力和智力外,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其中多血质类型的人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动作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模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得快。但注意力容易转换,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在学习中只求做出动作,不求做好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尤其不愿意学习较单调的动作。对于这类学生,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对于粘液质类型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难以转移。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和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消除疲劳的速度快,能迅速的调动其身体的能量,爆发力强,容易冲动或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情绪变换激烈,也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的练习动作等习惯。以抑郁质类型为主的人承受大强度运动负荷的能力差,灵活性差,动作反应迟缓,而且不强烈,对外界又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察觉他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节,在压力的情景下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教师切忌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失误,给予过多的指责,或让他们站在同学面前做错误示范,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便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学习与他们程度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以及事故的预防和急救常识和运动力学的有关原理。例如,运动中腹痛,韧带扭伤等的防治,投篮的弧线与出手的角度等问题。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的了解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提高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调控机制论文
摘要: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或教师自身修养问题,使学生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文章对其形成的原因及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降碍 学校体育
1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体育教育总是和身体发展密切相关。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健康体魄的塑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忽视。同时由于学生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或降低心理障碍是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山东省部分高校学生,其中男337人,女113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90年代以来与之相关的论文几十余篇。全面了解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2.2问卷调查法
参照心理健康卫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引用杨剑博士的健康自评问卷部分内容,设计体育课心理障碍调查表。通过随机抽查方式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人数为520人,收回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87%,其中男337人,女113人
2.2.3实验测试法
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六项数据,并通过对各抽样学生的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评分,得出体质总分、身高标准体重分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分数等六项反应学生体质状况的等级分数。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体育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因其特殊性,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较多,其外在表现也是比较多。
3.1.1学生生理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1.1.1身体机能差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生理因素
从调查表中看出(见表1),不少学生对自己的体质不是很满意,体质需要提高,由于体育课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有健全的肢体来完成,如果身体能力不强,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势必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1.1.2运动体能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生理因素
在体育课中,需要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来做出一些动作技术,动作技术的好坏主要通过肢体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来完成,因此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在上体育课时,心理压力大,产生心理障碍。从调查表2中可看出,学生在力量、速度、柔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生需要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3.1.1.3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知道,体质和身体素质越好,心理负担越小,产生心理障碍的程度越小,反之,心理障碍就会越大。依据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身高体重指数分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体质总体评价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稍胖体重者归为及格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六项原始成绩经过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3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的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学生的某一指标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5%和25%。体质状况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学生在进行某一项动作技术练习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增强学生体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3.1.2心理因素造成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1.2.1心理失衡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加上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就业等各种压力下,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扭曲,人格结构平衡感失衡,出走、自杀、自惨现象严重。在体育课中表现为上课孤僻不合群,讨厌体育教师,僧恨或嫉妒比他好的同学,不愿与学生一块练习。 3.1.2.2学生情绪障碍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心理因素
调查显示,认为学习体育动机不明确(消极)中完全符合占22%,较符合占22%,由于学校引导方向以及教师自身素养,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其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对前途认识迷茫,无所适从,产生消极的不良心理,更没认识到体育对自己终身的重要性,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心理,上体育课故意请假、无故缺席,即使上课,情绪也不高,不愿主动练习。调查中,认为体育教材应该有所突破中符合占83%,本人认为教材的设置应以省编教材为蓝本,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对学生有吸引力、有兴趣、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使其终身受益。
3.1.2.3学生认知障碍也是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认知障碍是指人们在思维、记忆或注意等心理活动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认知障碍。调查显示,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时,其记忆、思维、注意等方面存在问题,有些学生能较快的理解某一技术动作要领,却有些学生较慢,因此正确对待学生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在记忆、思维、注意等方面的能力。
3.1.3人际关系不强是影响学生心理障碍的另一因素
人际关系是覆盖面很大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产生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调查中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个性心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导致学生社会较往能力差,比较闭塞。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交际范围比较窄,不善于言辞,受到其它同学冷淡,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3.2体育教学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控对策
3.2.1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体育智力、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体育技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要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首先就要对他们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身体能力、运动保健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真正了解当前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然后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校的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当负起责任,给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建立合理的锻炼计划,同时学校应积极配合体育部门提供较好的资源设施。
3.2.2结合体育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的安排上,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外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身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集体的力量,要学会与队员分享快乐、一起承受失败,使学生有良好的心态。
3.2.3建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抓好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体育教师在课中充分体现主导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要强。学校要做好考评、奖惩机制,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使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体育素养和心理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2.4加大体育投人力度,建立体育俱乐部。
俱乐部是建立在体育课、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发展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其既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相当有利。
4结论及建议
4.1学生躯体机能和运动机能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因之一,同时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学生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建议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4.2学生心理失衡、认知障碍和人际关系差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因素。建议体育课中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3体育教师自身素养差,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练习,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建议学校要抓好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高校体育教学心理障碍的论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大脑在接受处理信息刺激、调节自身行为、动员体内物质潜能做出反应等方面,会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心理平衡机制。
1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特征及其行为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障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消极的心理现象,找出原因及其克服方法,就会使这部分学生不仅难以掌握学习内容,表达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产生消极作用,影响其他学生,延误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将影响个性的和谐发展。消除和克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体育教学中的大多数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怯和恐惧心理,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学生再现相互43’晴压抑,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降低,运动表现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规范,思维迟钝,不该参加的肌肉也参加了活动,出现多余动作,极大影响其掌握正确技术。有的学生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变白,能量消耗大。身体行为方面表现为肌肉僵硬,动作的标准性和协调性降低,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反复出现,犹豫不决,心里紧张,害怕失败,出现思维混乱,缺乏自信感,记忆力和想象力下降。有的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差或先天性不是身体素质差,一旦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担心动作失败在同学们面前丢脸,对所学技术动作,难度动作不敢尝试。
2学生产生心理阵碍的原因
2.1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身体素质很重要,本身的运动能力差,缺乏锻炼而造成体质差,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学生体会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促使他们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付出不够。在学习某个技术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动作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学生体育知识缺乏,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消极,练习时积极性不高,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脏,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周期性项目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时出现伤害,故练习时缩手缩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学习中,错误的认为只不过是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造成对体育学习的冷漠、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负荷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时就会产生紧张恐惧,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很难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挫折是常有的生活现象,它能使人的行为、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根据人对挫折的态度及对挫折的忍受力的不同,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练习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碰到困难,学生学习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在内心中产生不快和苦闷。对挫折持有消极的态度或挫折忍受力较低,使人受到精神折磨,变得意志消沉,垂头丧气,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
2.2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影晌
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和业务水平而引起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过急或者放松要求,放任自流或是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了解不公正,命令式粗暴等都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而产生厌烦的'心理状态。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健美的体型,而且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重视教书育人。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以其特有的直观性使教育者身心受益,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言谈举止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素质不高,仪表不端,教态不严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动作示范不规范,讲解枯燥呆板,缺乏趣味性,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消极,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障碍。同时,教学环境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如课的内容,器材设施的安全性等。
3积极预防心理阵碍的方法
3.1重视教学因素,提高运动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对他们不正确的体育态度耐心地给予说服教育,通过理论课教学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体育运动对人体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摩体育竞赛,介绍优秀的运动员的成功经历。组织开展小型及多样的学校体育竞赛,定期主办校园“体育节”,“健身节”等活动。体育教师加强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教育,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打破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自卑感,提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认识,鼓励学生的勇气,增强锻炼的信心。教育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一定的动机是产生自己行动的先决条件,有了明确的动机,才会有兴趣。而动机又是与一定的目的联系在一起,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用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法。
3.2适当的给予学生心理辅导训练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教师向学生传播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运动项目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当学生面临完成动作信心不足时,可利用思维和语言进行自我鼓励暗示,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逐渐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碍。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暗示:“我行”,“我感觉不错”,“没关系,我能行”等,利用这种健康教育干预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缺乏信心,自尊心低落的心理障碍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中长跑中,学生在跑到最艰苦的时候,去想象一种愉快的事情,并结合积极鼓励,在跑的过程中把前面的同学想象成对手,当超越对手时心理涌现一种喜悦和胜利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力,就能战胜自我,排除恐惧心理,产生行动中的信念和决心。
3.3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内心渴望,然而正是这种渴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成为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动力。如何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呢?首先要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爱美,想美的心理活动。讲解有关人体解剖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讲解形体美的社会意义。通过讲解使学生感到在体育课上也能学到很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冷漠态度。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自我,要把今天荣誉感,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为培养起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在教学中努力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教师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示范,生动精简的语言,和蔼、大方的仪容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情,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用“乐学”影响学生,防止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心理。让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得到交流,信息、技能、情感及理解出现感知,同化和分享,让学生在这种融合和谐的环境中带着愉快的心理去努力学习和锻炼。
3.4握离教肺自身班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耐心,同时要重视语言传身教,使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里上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提高教学艺术,教法要多样,课的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保护与帮助要适当,同时还要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来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能力得到增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以热情洋溢,神采奕奕的形象出现在课堂,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去感染学生,及时排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给以学生真诚的爱,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充分备课,作好课前器材的准备,创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安全感,对学习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充满自信地全身心投人体育学习,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对学生的进步应予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以实际行动去影响那些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体验教师的亲切友善,乐观镇静和信任,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时要在班级中创造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座谈讨论,对高师院校大学生悼育教学中的心理库碍进行了研究分析.体育教学与健康具有探刻的内在联系,高师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师体育教学;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不单纯是智力的竞争,而是包括体力、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竞争,健康与体育的结合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而且还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可见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影响人的潜能发挥,使人对外界刺激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出应答反应的心理阻滞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消极减力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2.1厌倦心理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由于动机不强或受到挫折而厌倦体育学习.大学生刚入校时,由于压力原因,学习体育较认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消失,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精神疲乏、懈怠,甚至干脆弃而不学。
2.2焦虑心理
焦虑是伴随某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模糊的、令人不偷快的情绪‘焦虑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训练的影响不同,焦虑水平过高会起副面作用.部分学生由于人学时体育素质较差,当学习遇到挫折、测验成绩不理想时,其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心理压力,形成紧张、不安、焦急、优虑甚至恐惧的心态.
2.3麻木与冷漠心理
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或防御性反应一如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倍感吃力,运动能力下降、水平停滞不前,因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勇气.2.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主体由于环境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少数学生对一些正规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偏激态度,不配合、不协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经过查阅文献和座谈讨论表明,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3.1主观原因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淡薄、动机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进取心等,这些是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3.2客观原因
高师体育教学中除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外,现行的高师体育课程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体育观念落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更好地培养高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高师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高师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鱼待提高,高师生作为准教师,角色职责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同时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知水平;在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个人与集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等方面,体育教学过程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真实,其应答的效应,又表现得非常鲜明、及时.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正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通过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忍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与自律能力等心理品质,都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更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4纠正方法
4.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增强克服心理障碍的精神力量.
4.2教学优化组台
这是指在体有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地安排运动负荷,抑制外界的不良刺激,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4.3培养“自我效能”信念
首先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势;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产生多练几次的渴望心理;最后,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或用激将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或运用心理暗示法,增强学生“自我效能”信念,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4.4创设良好的情境
创设良好的情境方法是多样的,如语言描述情境、围绕问题设置情境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引发强烈的体育运动动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必须激发他们的需要,通过对目的、意义、用途的讲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从而形成学习的意向.
4.5自我调节
采用自我调节情绪训练,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去除歪曲、夸大或缩小的成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4.6发展能力和素质
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理念,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控能力、运动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针一对性地安排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4.7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适用性,贴近学生,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和标准,增加娱乐体育项目的比重,使学生感兴趣,受启发,学有所获。
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它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调节和克服心理障碍的途径,如培养学生的游泳兴趣,激发学生游泳学习动机,加强保护措施等解决途径。以求能为高校的游泳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游泳教学;心理障碍;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一、前言
游泳是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它在健美健身,塑造体型,医疗康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也是一种自救和救助他人的生存技能。然而,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女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部分学生对这项特殊的运动项目,极易产生畏惧、抵触情绪。这种现象造成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练习。所以采用切实可行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上好游泳课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
二、恐惧心理的外在表现
(一)不敢靠近水。到游泳场时神情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不敢接近池边,通常在较远距离的池边小心翼翼的探头望水或拉着同学和她一起靠近池边观察水。
(二)死不下水。怕水者经过尝试然感到害怕时常以各种临时原因如:胃痛,头晕,腹泻,感冒等身体不适为借口,拒绝下水。
(三)扶梯。小心的用脚试探水,并在池边或扶梯上滞留,始终不肯让水超过腰部或胸部,入水后手不敢离开扶梯或紧紧拽、挨着同学,神情显得紧张、呼吸不匀。
(四)水中原地站立。有的同学即使在老师诱导与帮助下水后,也是原地站立在池边,根本不敢走动。
(五)头不敢人水。同学不知道如何在水里屏气、鼻子刚触到水马上就抬起头来、嘴巴始终紧闭。即使头部进人水中也是憋着气而不敢吐气,甚至在头人水时怕呛水而直接用手捂住鼻子和嘴。
(六)立着游。脚始终不敢离开池底或抬头立着游,怕头部沾水,导致臀部下降,以至于身体在水中不能漂浮起来。
三、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运动环境的改变
其他体育运动项目通常在陆地上进行,而游泳是一种俯卧或仰卧于水中进行的运动项目,。在水中,由于重力、浮力和压力的作用,学生的身体感受与陆地上截然不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学习时还容易出现喝水、呛水、呼吸困难及肌肉紧张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教学条件的因素
天气变化。露天泳池,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在天气冷或打雷下雨的情况下不能练习游泳,天气炎热也不易在水中待太长时间。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练习及体会,这样间断性的接触水,很难练出水感。当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就会变得消极,怀疑自己学习游泳的能力,产生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同时,很多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所建造的游泳池都不符合标准,尤其是室外的游泳池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净化设备不完善导致了水清晰度不高,瓷砖破裂导致很容易割伤皮肤,位置不合理导致很多的树叶飘落池中,甚至还有青蛙、蛇等动物爬到池中。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水的深度不合理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3、教师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不合理,不科学,均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厌恶、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障碍。另外,教师不自觉的偏爱和同学的取笑而引发的心理障碍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喜欢好学生,常常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这就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也随之产生。
4、自己经历及外界传播恐惧的影响
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溺水呛水事件,家长的不恰当的安全教育,老师为了确保不出安全事故而过分强调、夸大游泳的危险性。这些都会在学习者的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恐惧阴影。初次下水时,由于初学时的兴奋和一时的好玩,容易引起呛水,溺水的危险情况,当经历过一次危险后再次练习游泳,在心理上会留下恐惧的阴影。曾经听过或见过他人溺水事件也会导致学生游泳的心理障碍,特别在游泳练习初期一个人的恐惧会引起其周围其他人连锁反应。
(二)内部因素
1、缺乏游泳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可能很喜欢其他的运动项目,对游泳的兴趣不浓厚,甚至就没有游泳的兴趣,这就致使他们不会积极主动的投人到游泳的学习中来,甚至还会有找各种借口拒绝下水。
2、身体素质较差
有的学生身体差,不能适应水的环境。如有的学生皮肤抵抗力差,游泳后就会出现皮肤红肿,痒等过敏情况。可能有极少数同学初学游泳时,由于自身的生理习性基础差,不熟悉水性。自身的条件不能满足自己对安全的需要时,碰到挫折或失败,就会使身体和精神造成很大的负担,并产生讨厌和畏惧心理。
3、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接受新动作慢,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着困难上,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某一动作的'练习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加上他人有意无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游泳失去信心。 4急于求成
一些学生可能太过心急,刚刚开始练习,就抱怨怎么还是学不会,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因素初学者技术动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急”,不论学习什么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技术要领真正的消化了再去学习下一个,如果急于求成,不规范的动作一旦定型就很难再纠正了。急于求成。最后造成了学生的浮躁心理,容易自暴自弃。
四、心理障碍的解决途径
(一)培养学生游泳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清澈见底的池水,著名游泳运动员的事迹,教师优美的示范等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游泳的兴趣,学生有了游泳兴趣做支撑,我们就完全不必担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的学习动机,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中变成有效的动力。因此,在第一堂课上,首先应向学生讲明游泳的健身锻炼价值、塑造体型健美价值、医疗康复作用等。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启发他们自觉地探求知识。
《二〕加强保护措施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如果见过他人溺水或自身有过溺水经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游泳教学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水中或岸上运用正确的保护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对水的恐俱,有效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安全感,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视思想教育和课前的准备工作
上游泳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让学生对教学环境,如水的温度,水的深度,理性的认识。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对环境的改变产生恐惧的心理。还有对教学内容、技术动作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并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用具只有准备充足,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消除顾虑。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因素,同时还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在游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技术水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教师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自觉的对好学生的偏爱,教师某方面过激的语言等。所以教师要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的基础教育理论以及基本专业技术。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尽可能防止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特殊怕水心理障碍的解决办法
可能有极少数学生存在的着严重的怕水心理,这种是由于儿时曾经有过溺水,或目睹了他人溺水事件的经历,加之父母不正确的安全教育,对心理还不健全的儿童来说,反面效果尤为明显,从而在他们心灵上对水留下了恐怖烙印。这样的学生用个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所以特提出特殊的解决措施:
(一)如果学生的身体非常健康,完全是由于心理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胆的把他推人水中,或强行把他按人水中,当然水不能太深。这种方法称为“过激法”。这种方法的生理学机制就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极度的兴奋后,会转为保护性抑制。也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兴奋一抑制一适应”。
(二)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要通过合理的措施一步一步的诱导,有耐心的在思想上改变学生对水的认识。可以从非常浅的水深度一点一点慢慢的向较深的过度,注意合理的过度幅度。
六、结语
游泳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可以说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心理障碍,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障碍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要不断的观察,了解,询间,教师只有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循循善诱,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及时消除学生学习游泳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完成教学计划,同时使学生掌握一种自救和救护他人的本领,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分析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们必须要更多地关注高校体育,树立正确的理念,使高校体育得到实践。对于高校体育而言,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只有拥有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学改革也正被广泛的推行,以打破以前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立新模式,新思维。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最近几年,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教学成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根本就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竞技体育教材相比以前还增加了,而且教材的编辑不合理,内容繁多,没有针对性,根本就没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消失,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利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强,对“健康第一”认识不清。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模式不先进
高校体育教学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很乏味,学生缺乏自身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体现出来,就会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积极性都会消失,最终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2、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
当前的体育教学都是以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即在整个班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没差别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以整个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过分的注重了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这样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以整个班教学的授课模式是不可取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更不符合当前快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2.3、没有注重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学生的锻炼没有针对性
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这种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阶段,这正是大学生兴趣广泛,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阶段,由于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很少,这样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会严重缺乏,大部分学生都只会简单的锻炼方法,以至于在锻炼时形式单一,没有针对性,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是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并且会让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
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了,它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着,因此,高校体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以及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很大作用,并对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都有一定影响,依据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体育能力不断提高,随之便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评价过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其次,使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意识,然后再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有与自己对应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国内外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重视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增强学生锻炼的针对性
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是以实践为主,但是完全脱离了理论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只有知道了,才能实践。
3.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方式更合理
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可以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时,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
总之,在当前素质教育下,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体育课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的论文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师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通常只重视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往往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囚而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愿练习等等不良心理表现,若处钾不当,易出现心理障碍。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教学过度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1体育教学中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
1.1学生自身的原因
1.1.1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着“重智轻体”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影响了我国多少代人,受这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尤所谓或不厌烦的样子,没有树直正确学习动机,把体育课看做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而造成对体育学习的冷漠和小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慢
人与人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客舭存在着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反馈的及时性,而使这些差异表现得吏为明显和迅速有些意志不够强的学生,任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遇到难度较大或危险的教学内容时(如跳高、跨栏),没有用顽强的意志曲克服战肿它,而足产生怕苦、怕累、躲避的消极思想
1.2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容易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诱导,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另外教学手段、练习方法枯燥、单一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教材的性质
体育教学中,有些项日难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牛克服一一定的闲难,而这些教材本身对身体素质不好和意忠够顽强的学牛容易造成学习的困难j也容易引起学生害怕心理。
2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2.1厌倦心理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没有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或学习的积极性受挫等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精神疲乏、懈怠,甚至干脆弃而不学。
2.2焦虑心理
焦虑是伴随着某种不确定凶素而产生的模糊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焦虑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训练的影响不同,焦虑水平过高会起剐作用,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或体育基础较差等,当学习遇到挫折,测验成绩不碑想时,其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心理压力,形成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甚至恐惧的心态。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主体南于环境事物的刺激而广: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少数学牛对一些正规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偏激态度,不配合、不协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2.4孤独心理
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人际关系不协调会使学生产生孤独心理,在活动中表现为神情冷漠,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生活在自我怪圈之中,交际范比较窄,小善于言辞,受到其他同学冷淡,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2.5自卑心理
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学习方法不佳,有些是一时一事的事物,有些是学习效果差,在考试时未取得好成绩而受到老师的冷淡和偏见、同学的嘲笑,更主要是在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造成学生问出现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不足,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3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3.1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满足他们对体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选择练习方法时,要尽量选择可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变“呆板”的教材为“生动”的教材,变“枯燥”的教学为“有趣”的教学。在体育课应注意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在需要时恰当地对自己的细腻状态进行调整:
3.2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该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完整的人,是富裕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个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参与练习的全体性:教学过程中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②练习内容的选择性: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练习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③练习过程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④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使学生学会自学自练,学会合作。
3.3建立信任和谐的新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可以激励学生练习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紧张、对赢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善于把握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提出批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4结束语
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十分丰富,但它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心理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情绪特征来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体育本质功能之所在。体育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各种条件下心理和情绪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出发进行体育教学,并不断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探索,努力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水平。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及排除论文
摘要: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厌倦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胆怯抑郁等心理障碍。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韵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得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障碍;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如果不认真对待,延续教学时间,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些心理张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1心理障碍的产生
1.1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错误的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这种重文轻武,中智力轻体育,不但是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是家长们心目中的一个结。虽然教育家们都在试图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由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缓慢,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危艰,人们思想守旧等,这一问题仍然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各地的学校都在要求做到两课一操三活动,以保证学生一天有lh的体育锻炼时间,但是正真能够做到的学校并不多,三次课外体育活动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理论中击而成为虚名。
1.2意志不坚强
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噪,遇到挫折易灰心丧气等特点。从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来看,他们的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人的弱。而且每个学生对失败挫折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各不相同,受到遗传教育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引起,造成个体的压力主要来自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生理压力如患有残疾、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心理压力如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等。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限制,他们的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躁,如果内心的压力的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负荷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时,就会产生恐惧紧张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很难战胜面临的困难,从而难以体会成功的愉悦。
1.3教师的素质不高
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健美的体形,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重视教师育人,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他以其特有的直观性使受教育者身心受益。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言谈举止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素质不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简单粗暴的教法,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不公平,采取挖苦讥讽的语言,都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不但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苦劳、烦闷、抑郁的心理状态。仪表不端,教态不严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动作示范不规范,讲解枯燥单板,缺乏趣味性,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消极,注意力涣散等心理障碍。
1.4教学内容不适宜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缺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材陈旧、单调,而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从而是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天性活泼好动的学生感到无趣无味,一些高难度项目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非常普遍。
2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2.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因为体育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需要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形成教师热情指导和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循环。融洽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碍。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时,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书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的社会即使高科技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引导学生正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激起学身体育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自觉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2.3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人为了实现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是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要有坚强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是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上好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根本保证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如在学习跳马时,由于担心碰马和摔倒,学生常在马前减速或爬马,此时教师应针对这种恐惧心理教育学生勇敢顽强树立必胜的信念。同时采取适宜得手段,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逐渐消除。
2.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尚未把健康教育摆在正确的位置,“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没有正真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忽视健康教育的现象更为严重,近几年来,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大,精神负担难过重,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恰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医务监督,心理保健指导及家庭教育等途径来改善。但不能忽视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也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因为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是练习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2.5讲解示范要有感染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主要作用,教师要以益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主动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障碍,课堂上是师生交流畅通无阻,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赖的感觉,达到“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讲解言语要简练、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能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示范动作舒展大方,准确到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在练习中,有意识让那些瘦小的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示范,当这些学生较好的完成某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消除其他学生的心理忧虑,大大地增强了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2.6改进教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置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就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为此体育教师首先要完成由‘演员’到“编导”的角色转变,正真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到前沿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将其所长、所求、所苦、所乐都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然后教师在通过引导和培养,展期所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志,促其向着“完全人”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已是不变的法规,体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更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竟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你能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对于那些敢于表现自己,属于挑战性的学生,一方面要允许他们“露能”“冒尖”允许他们独劈径蹊,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的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禁受一些困难和挫折后再达到目的,使他们能够在积极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集体或他人的帮助,增强群体的竞争能力,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多给学生练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评价意识。
2.7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要按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安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选修课和专项课,把愉快教育引入教学中。因此恰当的安排体育游戏,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有现代气息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韵律体育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常给人以快乐、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而教学的目标的具体化,科学化对逐步建立学习信心,培养进去精神,有独到作用。
2.8通过体育教学调节身心,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是人以自身为对象来进行改造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育对人的改造绝对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运动,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显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来发展人的身心,确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不仅能增强大学生体质,还可以从中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在我国中学的卫生教育课中,大学的体育基础理论课中,应较系统的加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恰当的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2.9通过心理训练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运动项目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的克服心理障碍,如自我暗示,当学生面临完成动作信心不足时,可利用思维和语言进行自我鼓励暗示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逐渐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碍。还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及在表象中回忆十分困难,复杂和危险的技术动作训练和比赛场面,诱发恐惧情绪,并不断重复是这种情绪逐渐减弱,或在这种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回忆起轻松愉快的场面,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身体各器官协调一致,这样有利于完成技术动作并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我国正处在世纪交替的时代转折关口,当今的青少年是2l世纪的栋梁,他们必须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不仅应具有博深的知识,奋力拼博得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还应具有充沛的精力,宽阔的胸襟,坚强的个性,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障碍,这是每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探讨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借助于多科视角,研究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种种心理障碍,并对这些障碍进行分析研究,推出几点建议让其在体育课中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让其形成适宜心理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探讨 对策
心理障碍是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根据权威部门测试统计,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大学生为20%---30%。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紧要的。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练习一些难度较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形成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现象的学生难于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会由于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消除和克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心理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1自卑的心理障碍
我国的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进入大学之前的体育课程几乎都是跑跳投,体育项目单一。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立都是多项目的,有的体育项目很多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学生在进行该项目运动的时候,怕别人嘲笑,在上课的时候不愿意着老师运动。
1、2 胆怯的心理障碍
在调查中很多的学生表示,在体育课中都会有因为害怕受伤而不敢进行体育运动,例如在足球运动中,怕自己的脚受伤而不敢进行运动,在排球运动中怕自己的手腕受伤,而逃避运动。这些行为女生比男生表现的多一些。
1、3 疲劳的心理障碍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课余的闲暇时间,玩网络游戏,找朋友玩玩,休息的'时间很少,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疲劳的关系,也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
1、4怕吃苦的心理障碍
现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学习、生活等等各个方面都不用自己动脑动手,所以在体育课中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怕吃苦而不敢也不愿意进行运动。
1、5传统的体育观念
传统的体育观念,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课时可有可无的,所以到大学后很多的学生觉得体育课可以不用上,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
2、对策
2、1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进入高校所有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学习等等习惯都不一样,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讲解要抓住重点与难点, 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清楚, 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 教师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较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表现热情。总之,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是提问、示范、游戏、讨论、表演,都要恰倒好处地适应学生表现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价值。
2、2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有动机的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辨证地认识自我,明确学习动机,为培养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可适当设置障碍、增加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可采用表扬激励的语言,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尤其对那些完成动作有困难、存在胆怯害怕心理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引导培养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也可适当降低要求体验成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体育课上老师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如学生情绪低落、伤病、疲劳等。及时给予引导,使学生学会采用自我暗示加强自我控制,调动机体的活动能力,适应课堂活动的需要,克服客观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
2、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根据大纲要求认真备课,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练习方法,调节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态度要端正,重视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的形式,循序渐进,注意因材施教,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讲解形象、简洁、明确清晰,示范动作协调、优美、准确,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动作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耐心。使学生有种温馨的感觉,从心理上认同、接受老师。
3、建议
3、1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要重视保护,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勇敢地助跑与踏跳,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这样即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敢,契而不舍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奋发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胆小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2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要抓住重点与难点, 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清楚, 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 对学生要求不要过高, 这样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 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
3、3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要把坏学生当作反面教材, 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 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 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 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 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 使学生自我比较, 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
3、4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 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 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 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 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 好动, 动作反应迅速, 灵活性高, 模仿能力强, 动作技能掌握较快. 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 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 在学习中只求做出动作, 不求做好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尤其不愿意学习单调的动作. 对于这类学生, 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 黏液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 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 但动作反应较迟缓, 灵活性差, 注意力难以转移. 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 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 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 消除疲劳的速度快, 爆发力强, 也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 对这类学生, 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练习动作的习惯. 以抑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承受高强度运动负荷的能力差, 灵活性差, 动作反应迟缓而且不强烈, 对外界又有很高的感受性, 在压力下容易紧张、惊慌, 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 教师切忌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失误给予过多的指责, 或让他们站在同学面前做错误示范,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刘晓军论中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青年科学;01期
[2]张会智;体育教学中的四点体会[J];吉林教育;期
[3]徐启学;刘菊娜;;“教”与“玩”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新途径[J];中国体卫艺教育;年01期
[4]杨支晗;;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3期
[5]刘淑利;;如何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J];成才之路;2010年02期
[6]王允权;高来庆;;高中体育教学过程观的重建探讨[J];成才之路;2010年02期
[7]易万虎;;如何消除高中生学习物理难的心理障碍[J];吉林教育;2010年04期
[8]张丽娟;;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作用的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9]刘建松;;浅谈教学幽默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10]金榕;;浅谈如何克服学生心理障碍[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年03期
[1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01期
[12]吴玉洁;高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意识与体育精神培养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体育科技;06期
[13]沈进英;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关于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2010年04月18日
体育教学常见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运动损伤的状况,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和处理,不仅会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且还会给教师教学工作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更好地预防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在我校的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一共有80例,其中男生68例,女生12例。
2.研究方法。文献法:在我校的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查阅有关于运动损伤原理、运动方法等相关资料,并对学生的运动损伤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论证。逻辑法:对我校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数量以及具体的损伤情况进行汇总,并分析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统计法:利用电脑对学生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过程以及部位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将有效的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
3.调查结果。通过对我校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造成运动损伤的有30例,由于技术操作缺乏规范性造成运动损伤的有25例,由于身体疲惫造成运动损伤的有15例,而由于其他原因造成运动损伤的有10例。通过对以上数据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缺乏充足的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对运动前准备活动的重视,在运动中产生肌肉僵硬、身体难以协调、甚至是运动损伤的状况时有发生,不仅给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技术动作不规范。从上图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学生在进行技术操作上缺乏规范性,造成运动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师教导学生新的动作时,由于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缺乏规范化的操作,不得要领,因此时常会发生意外事故,给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3)身体疲惫。有些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疲惫时还要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造成自身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也非常常见,不仅不利于自身身体机能的恢复,而且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构建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例如,教师在开展诸如足球类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足球作为一项具有危险性和激烈的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学生在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身体接触,时常会发生一些运动损伤的状况,甚至非常容易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增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率,而且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尽量减少运动损伤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还应当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安全急救和保护措施的教授,使学生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在尽情娱乐的同时,能够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
2.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需要去完成,一方面是要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健身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状态的需要,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未来的定向,引导学生了解终生锻炼的重要性,并且满足学生对于终生锻炼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然后通过教学来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最终完成一个短期对长期的接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运动方式不规范或者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的状况,甚至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不仅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对我校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一些努力。
参考文献:
[1]常冬冬.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吴松翠.高职体育系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蒙慧峰.浅析体育教学中学会预防处理及应对运动创伤[J].商情,2013
[4]陈燕.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论文对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何调控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1.前言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专项因子分析,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轻视体育课
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体育课应付及格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这主要与我国多少年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和人们对体育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1.2厌学体育课
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把上体育课做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中专体育课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少有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害怕练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鄙视,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下降,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1.3过分担心考试
学生在考试前过分紧张,占总人数的66%。心理症状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手脚出汗、四肢疆硬不协调等,在考试时由于知觉和表象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忘记技术动作要领,造成不能正常发挥和正确完成动作。如在足球选项课颠球的考试中,有的学生平日颠球练习中技术动作非常规范、熟练协调,但一到考试就紧张的动作技术发挥失常,动作僵硬不协调、失误增加。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不能耐心正确的疏导和关爱他们,导致了这些学生陷入悔恨、遗憾、不满意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1.4服务设施不够良好
配套服务设施可解除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有20.2%的男生和41.5%的女生认为配套服务设施不好,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学校,学生上完体育课无处洗澡或洗操不方便也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调查结果显示,此因素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2.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2.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要勇于磨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有意去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是实现终身体育行为的前提和保证。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就必须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表现在获得知识后的满足感、技能提高后的喜悦感、失败后战胜主客观困难的超越感、人际关系和谐的温馨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以及运动时的愉悦感和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感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强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创造性、主动性的培养,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尊重和爱护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要有效地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把追求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发展学生身心、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结合起来
2.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发扬协作型教学。要重视教与其它诸要素的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四自”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3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他们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俱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从心理上消除其不良心理。
2.4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在软件方面,重在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中专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氛围,注意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站、电教室和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沃勿戎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和形成锻炼习惯的“第二课堂”。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面对高校体育教学是摆在我们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快乐体育教育,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搞好教学工作,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是我们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笔者就如何上好高校体育课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检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模式;教师;学生;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一定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才智。通过引导,启发和组织艺术的手段去构建每一堂体育课,从而使每一堂体育课都即新颖又多变;即丰富又实效。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应当不断改进创新,适应当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所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要反复实验与比较,从中选择出合理;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教学中极为重要“妙用”问题,也是一个“水平”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
1课的准备部分
课的准备部分任务是为了完成课的基本内容而进行的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课的准备部分里,就应该选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机体运动能力,以适应基本部分的活动,为主要教材服务的一些练习。良好的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保证。我们知道,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能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值,所以,在正式进入工作之前必须用一段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各器官机能提高加强,从而克服机体活动的生理惰性,以保证体育课的有效进行。但是,并不是任何准备活动都能对本课的教材内容产生良好的影响,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课的任务、学生特点以及天气、温度等条件的变化因素,合理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因此,准备活动的多样化,应是我们重视的问题。多样化的准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常常是同求知欲联系在一起的,反之单调的、一个格式的老套路,课复一课课,节复一节,数日如此。这样会使学生兴趣下降,感到枯燥无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新的模式是:
1.1编操要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有感染力,所有的体育课都可以像操类课一样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奋性和求知欲。即动作的快与慢、强与弱、动与静、紧张与放松的合理交替。这样编出来的动作有开有合、有高有低、有含有展、有刚有柔,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2编操要与形体结合起来,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建立正确的肌肉感觉。因为健与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3要善于把简单的动作,做得别具一格,有特色,不使人感到单调,生硬,枯燥。我认为简单的动作,可以在队形的变化上多下功夫,充分利用队形的对称,起伏给人产生一种美感。
1.4可以利用持轻器诫做准备活动,但是要表现出器诫的特点。如:棍棒、实心球等。尽可能地发挥它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1.5任何一种准备活动的设计都要和本次课的基本教学内容紧密相联。避免为了准备活动而准备活动。使机体、神经、心理都达到最佳状态,服务于基本部分。
2课的基本部分
上好体育课的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的智能及素质。教师的能力反应在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对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对运动规律转化为教育规律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掌握和运用。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法得当,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也会好起来。教师不应该只限于教技术,还要教锻炼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即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锻炼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技术和锻炼方法能做为终身锻炼的方法,受益终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来自需求,只有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比如在课堂上突然掌握了一个新技术或新的锻炼方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立即被调动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把培养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使他们感受到受教育的快乐。新的模式是:
2.1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就体育技术动作教材本身来讲,大部分是没有思想性的,因而它不能自发地产生教育作用。但是,教材中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本身的`特点,不同的教材包含着不同的思想教育用因素,抓住这一特点研究它及时进行引导,就能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如:冬天的冰上课,天寒地冻,学生怕冷。这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冰上课锻炼价值,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练习中能体验到自己坚毅、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得到锻炼和培养。
2.2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想恰当的选择练习手段,就得了解不同手段的不同作用,切不可“想当然”办事。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并随着目的变化而变化。如:同样是60米跑,5组和15组,尽管都是发展速度,但是目的就改变了,5组是发展速度,15组就是发展耐力了。又如:在排球课练习发球中,发20球为一组,发二组,一组要求每个球都要发到对方指定区域,另一组不要求发到指定区域,但要有足够的力量,那么不同来的练习方法,就使练习目的改变了。
2.3一个练习手段生命的长短,一是看这个手段的实用价值;二是看这一手段在提高了某一方面的同时,其他方面是否相对稳定或稍有提高。能达到后一要求的这种练习手段效果就比较好。如:采用原地高频率跑来发展步频,虽然步频有了提高,可是抬腿的高度却达不到规格了。而采用跑实心球发展频率,效果就比较好,频率提高了,步长由球距控制,也相对稳定。
2.4练习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必需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否则,不仅效果不大,往往还会起反作用。体育教学不能以“练”代“教”,以活动代替上课,不能把体育课上成单一项目的训练课或“达标”课,更不要把体育课上成“放羊”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应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实践。
3课的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速消除疲劳,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为地是体育课后更好的进行其他的学习和工作,使人体功能进一步地得到恢复和改善。课程的结束部分,对于消除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有着良好的作用。一堂体育课使学生身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人的生理变化不能随着运动的停止而立即消失。在运动过后随之产生疲劳,如不及时合理的放松活动,势必影响后面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以在结束部分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是学生身体恢复到上课前的水平。采用新颖、活泼、符合学生特点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放松活动,不仅从机体上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而且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充分放松。新的模式是:
3.1采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放松活动很重要,特别是安排一些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蹈练习效果更好。例如:弹簧步、各种小跳步、民族舞、现代舞等。带有艺术性的放松,能很好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2结束部分的练习安排要密度较大,强度较小,使学生即达到了放松的目的,又不能产生新的疲劳为准。
3.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情操,教师以优美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发之以心,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使全课显得即有节奏又轻松愉快,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一堂体育课。真正达到了消除疲劳的目的。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4结束语
新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好一堂体育课,因素是多方面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