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本文共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好,看完了全诗,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板书)是什么?

生(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板书)

师:嗯,找的对,一共有几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快速找一下。(停5秒),几次啊?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课后第四题。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 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 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高一必修三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他就是诗仙李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

背诵《蜀道难》。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①诵读第一段: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②诵读第二段: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③诵读第三段: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奠定雄放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而况人乎!)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声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未登程先问归期,写尽旅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荒凉凄清的环境,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语调为之一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该句有前后钩连之效,强调蜀道不可轻易前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出一种疑惑和担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关漫道。)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忧虑国事。)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四字短句,跳荡有力,读出一种惊恐的情绪。)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令人惊惧。)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殷殷劝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唱三叹,兴味无穷!)

(3)学生齐读,感受李白诗歌的语言魅力和强烈、充沛、起伏动荡的感情。

(4)自由诵读,背诵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可将相关注释抄写到课文的相应空白之处。有不懂的地方,请随时向老师提出来。(在此期间设计默写板块。)

2、可能不理解的词语:

(1)开:开创、建立。

(2)何:多么。

(3)星宿:我国古代指星座。

(4)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5)或:倘若。

(6)匪:同“非”。

3、检查背诵情况:

采用默写的形式。全文共23句,第一段找5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二段找8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三段找9个同学,一人一句。将黑板两边分出三块供默写。其他同学在下面检查,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包括标点符号。

4、齐读默写内容,读出吐纳山川的气概。

(二)体会诗人的感情。

1、这首诗竭力描绘蜀道的艰难险恶,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低沉啊?

不是,作者对蜀道山川的描绘,寄托了自己豪迈的气魄,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崇高雄伟的美。

2、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有什么特点?

主要是一种奔放的感情,是对奇险壮丽山川的赞叹还有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暗含对国事的忧虑。

(三)作者赖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写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写蜀地历史: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2)写山的高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3)写急流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写人的惊恐:使人听此凋朱颜。

2、以上写山写水写情写事的句子,都运用了新奇大胆的夸张,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使山水形象鲜明、突出、生动。

板书: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3、艺术的夸张常常和奇特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属于想象的内容。(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摸摸它们,这真是奇特的想象啊!),黄鹤难飞,猿猱愁度,连峰接天,诗人的想象在无限的时空驰骋,奇特而又丰富。想象使这首诗神奇而又浪漫。好象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板书: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4、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1)大家看,在这首诗中,诗句字数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何不同?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八字、九字。

(2)这是一种什么特点?

自由活泼,灵活多变。

板书:语言多变

(3)李白为什么使用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呢?

为了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板书:表现情感

5、比如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夸张地表现出了对高山险川的赞叹;气势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突出了人对剑阁险恶环境的惊恐。

6、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崇高美。

板书设计:

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语言多变──表现情感起伏

六、课后记。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用了三个关键词:诵读、体会、品味。难度上注意到了先易后难。考虑到背诵的难度。在默写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人人动手的措施。全诗共23句。我让学生自由上台,一人一句地默写,下边的同学还可以及时更正。这样来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这一环节用的时间相对过长,以至没有做到铃响音落。体会情感较为简单用的时间较少,分析艺术特色的时候,因为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所以比较顺利。

《蜀道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4. 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5.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李白生平概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二、李白思想、性格

李白儒、道、侠融合为一。

(一)儒家思想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理想崇高,信念豪迈。

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学而优则仕”“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负,并为这理想而奋斗一生。

如下列诗句都体现了他这一理想。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

“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二)李白或许是历代著名诗人中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由于家风和社会习气的濡染,李白自幼崇信道教,学仙求道、服食炼丹,几乎贯穿其一生,因此,李白,他

1、笑傲王侯, 傲视权贵。

(1)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力士脱靴,国舅研磨,贵妃拂纸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u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飘逸洒脱,追求个性的独立,人格的自由。

(1) 据《本事诗》记载:“李白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完,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2)魏颢的曾这样形容李白的容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4)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云‘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相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5)李白爱酒,也爱月、爱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挂起钩来,这便产生了富有浪漫气息的“溺死说”。

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当代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安旗在《李白纵横探》一书中,神奇美妙地描绘了李白临终的情景,写道:“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

3、自信自负,自命不凡

(1)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2)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李白的任侠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1)“十五好剑术” ,当年杀出五陵恶少时“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2)存交重义,轻财好施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禅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放湖侧,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之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四)评价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三、疏通诗意

(一)重点词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 :比

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 :面对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横着飞过去,飞越。巅:顶峰。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相钩连:  沟通相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猿猱欲度愁攀援        度:越过     愁:为…发愁,为动用法

青泥何盘盘            何:多么

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雄飞雌从绕林间        从: 跟随

使人闻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盈:满、足。

枯松倒挂倚绝壁         倚: 靠

飞湍瀑流争喧Y         湍:急流

f崖转石万壑雷         P: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转: 使…滚动,使动用法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夫:人     当: 挡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锦城虽云乐             虽:虽然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向西,名作状   长:深深    咨嗟:叹息。

(二)学生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深深叹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鉴赏诗歌“反复咏叹”章法

探究:这首诗的主旋律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诗中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副句”提示了感叹的内容,分别感叹什么?

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噫吁嘻!危乎高哉--叹蜀道之高

使人听此凋朱颜--叹蜀道之险

侧身西望长咨嗟--叹剑阁形势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这种反复咏叹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二、鉴赏第一段

1、诗歌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

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可见开路之难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附:   蚕丛

传说蜀地的第一个国君为蚕丛氏,并且说他“教民蚕事”。是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他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并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人感其德,因为立庙祀之,祀庙遍于西土,罔不灵验。俗概呼之曰青衣神,青神县亦以此得名。” “丛”,其本义应为丛社,“蚕丛”其实就是蚕丛氏的神社,他是“蜀”的化身,

“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古蜀国王的名字。

鱼凫---也是传说中的古代蜀王,鱼凫氏的时代要大大晚于蚕丛氏。“鱼凫”就是民间所饲养的鱼鹰,俗名“鱼老鸹”。初民在驯化各种野生动物的漫长过程中发现,鱼鹰能轻而易举地抓到鱼,因而有人把捉到的小鱼鹰养起来,而不是把它吃掉。小鱼鹰在人类的抚养下长大,渐渐成为人类的朋友,成为初民成功驯养的动物之一。鱼鹰的驯养大幅度地提高了捕鱼的效率,更有可能在饥荒的时期,挽救不少人的生命,因此在水网泽国的川西平原的人们的心目中鱼鹰逐渐幻化为氏族的图腾和族徽。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鸟形器,那些喙部像鱼鹰的可能就是鱼凫的象征或者是族徽。

五丁开山

强大的秦国,常想吞灭蜀国。但是蜀国地势险要,蜀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不容易通行,硬攻显然不是办法。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条妙计:叫人作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贪婪的蜀王听到这个消息,想要得到这些所谓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马上答应了。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取?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们去凿山开路,把金牛拉回来。五丁力士好不容易开出一条金牛路,拉回这些所谓的金牛,回到成都,才发现他们不过是石牛,方知上当受骗。蜀王后来托人狠狠地骂了秦国国君言而无信,并把这些石牛运回秦国。秦王说听讲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兴。但十分觊讳五丁力士,因为其力无穷,不敢马上进攻。于是又生出一计,托人向蜀王讲:金牛是没有,但是我们有五个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还珍贵,如果蜀国国王要的话,愿意无私奉献。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计,来迷惑蜀国国王。

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w(拽)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在这个故事里,蜀王的反面形象比较突出:贪财好色、荒淫自私,而作为民间石工代表的五丁则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化身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2、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山高水险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点面结合 :青泥岭曲折高峻

青泥岭是徽县东南青泥山的最高峰,海拔1946米,上下20多公里,又称铁山,是古代蜀道上最险峻的一道关隘,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太平寰宇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遭泥泞”。

大胆想象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三、鉴赏第二段

1、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运用何种手法?

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连峰去天不盈尺……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 “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四、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剑门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概括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六、简单探索诗歌的寓意。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

李白怀着“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应召来到长安,可是唐玄宗却只给了他一个闲职。李白的满腔报复顷刻化为乌有。于是有了这篇创作。所以,文章多少总要寄托当时的一点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担忧。你能找得出这样的诗句么?

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

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彭福寿

《蜀道难》互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背诵《蜀道难》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他就是诗仙李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  播放视频

听其声,悟其情。

[互动设计2]  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互动设计3]  正  音

噫吁  yī xū xī      f岩  chán    石栈  zhàn    喧Y  huī

猿猱  náo    f崖  pīng    飞湍  tuān    崔嵬  wéi

扪参历井  mén shēn    吮血  shǔn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4]  问题探究

为何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六龙回日 冲波逆折        黄鹤飞不过   猿猱愁攀援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为全文奠定雄放的咏叹基调。中间一句,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照应题目、开头,造成强烈的感叹。

贯穿始终,一唱三叹,层层深入

[互动设计5]  课堂小结

1.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③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 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开辟之难)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度越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渲染: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安居之难)

[互动设计6]  自由诵读

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互动设计7]  诵读指津

噫吁剑∥:醺咴眨∈竦乐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奠定雄放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而况人乎!)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声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未登程先问归期,写尽旅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荒凉凄清的环境,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语调为之一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该句有前后钩连之效,强调蜀道不可轻易前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读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出一种疑惑和担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关漫道。)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忧虑国事。)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四字短句,跳荡有力,读出一种惊恐的情绪。)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令人惊惧)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殷殷劝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唱三叹,兴味无穷!)

[互动设计8]  实词归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  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               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f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               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10.青泥何盘盘                  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15.飞湍瀑流争喧Y                急流

16.f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如动词 ,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

18.所守或匪亲                    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                    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深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7]  体会诗人的感情。

1.这首诗竭力描绘蜀道的艰难险恶,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低沉啊?

不是,作者对蜀道山川的描绘,寄托了自己豪迈的气魄,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崇高雄伟的美。

2.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有什么特点?

主要是一种奔放的感情,是对奇险壮丽山川的赞叹还有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暗含对国事的忧虑。

[互动设计8]  艺术特色

1.写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地历史: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山的高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写人的惊恐:使人听此凋朱颜。

以上写山写水写情写事的句子,都运用了新奇大胆的夸张,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使山水形象鲜明、突出、生动。

2.艺术的夸张常常和奇特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属于想象的内容。(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摸摸它们,这真是奇特的想象啊!)黄鹤难飞,猿猱愁度,连峰接天,诗人的想象在无限的时空驰骋,奇特而又丰富。想象使这首诗神奇而又浪漫。好象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3.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大家看,在这首诗中,诗句字数相同吗?

如果不同,有何不同?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八字、九字。

这是一种什么特点?

自由活泼,灵活多变。

李白为什么使用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呢?

为了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比如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夸张地表现出了对高山险川的赞叹;气势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突出了人对剑阁险恶环境的惊恐。

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崇高美。

五、研讨练习

P37四、三

一、教学设想

(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三)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二、教学方法

听读--品读--析读

三、教学步骤

(一)介绍“因声求气”

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如何才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气盛”的文章,获得较大的审美享受呢?清人刘大櫆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这里说的就是文本鉴赏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因声求气”。“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者精神气质的外化。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精神内质。

(二)分析文本一、二两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该怎样读?

回答这一问题前,先看看音节的特点,四字一顿,结构相同。再看语意特征,同义叠写。

2.这一句如果要翻译,怎样表达?

明确:有吞并天下之心。

教师:这里用的是“化简为繁”的写法。

3.第二段中有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吗?

齐读文章,试着找出来。(最突出的一个长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4.如果要用最减省的信息翻译这一句,可以怎样译?

明确: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人才较多。或六国人才济济。

教师:这里就读出了问题。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彬彬君子之风,纡徐优雅、中庸含蓄,表达讲究意内言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话到嘴边留半句。

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不讲离乡之曲让人多么伤感,而说“高高秋月照长城”。

白居易不谈琵琶女的乐曲多么令人陶醉,而说“唯见江心秋月白”。

再如,郁达夫不说故都如何衰落,只说要静对残墙、细数秋草,品凉凉的大碗茶。不讲自己多么无聊,只说北平大街上扫帚的丝纹多么细腻。

但也有人写人叙事不厌其烦。

这里就涉及到鉴赏文章的另一个原理--文本间性。

文本间性--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娅《符号学》:任何一个单位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其文本意义是在与其它文本交互参照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学习课文,老师教过我们一种鉴赏方法叫“以意逆志”,也就是说,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文本,这里的生活体验也包括阅读体验。

在我们阅读记忆中,写人叙事不厌其烦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鲁迅的《秋夜》: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从门到窗是七步,从窗到门还是七步。

再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这里如果要直接说,我家有两颗枣树,窗和门之间的距离是七步,东家之子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信息的准确性没变,但信息的丰富度变了。少了后院单调,牢房局促,东家之子何等惊艳完美等情感信息。

5.本文这两段的繁写有无情感信息呢?如果有,各是什么呢?当各以何语气读出?请思考回答。

分组思考两段。

(1)第一组学生回答(第一段),教师明确:结合前后句,可以看出,秦坐拥地利、人和,静待天时,伺机而动。此时垂涎天下,坐而待扑之心何等急切!

一辞虽能达意,却不能“极言”,达不到强化、极化的目的。由于一意以多句写之,便把秦的虎狼之心、焦渴之意披露得淋漓尽致。

读此段要求:语势急促,音节铿锵,似渴望之火,顺风而下。

生:齐读一句。

(2)第二组学生回答(第二段),教师明确:结合本段开头,秦节节胜利的形式和后面的“逡巡不敢进”,合纵国表面是攻,实则为守,虽有谋臣,但对形势的判断不足,虽有武士,但无战意。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其气漫而散,其神同而不合。

读此段要求:语势陈缓,如滞重的大车,迤迤而行。

(三)分析课文第三段

过渡:秦节节胜利,最后达成了历代君王的意愿,完成了由“打江山”到“守江山”的转换。秦是如何守江山的呢?

学生齐读第三段。

1.思考:以下两句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其中包含怎样的情感信息呢?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学生回答,明确:修辞--运用比喻。共同特征,以小的事物来比大的江山。

情感信息--杜甫有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河在秦始皇的眼中为什么天地会变小了呢?因为自己“凌绝顶”了,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叫“履至尊而制六合”。但当一个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天地就小了,在视天地为小院的同时,也会视人为蝼蚁。

2.本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他已经“视人为蝼蚁”了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当一个人,自我膨胀,到了为一家之私侵犯了别人的尊严,甚至剥夺了别人的生存权的时候,他就站到了天下人的对立面,那么,此时他就变小了。这叫:“大极而小,强极而弱。”此时,他自己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其气刚而厉,其神凌而犯。

读此段要求:语调高而急促,有愤激之气。

生齐读本段。

(四)分析课文第四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陈涉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赖以创造“以卵击石,卵击石碎”神话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试用本段中的一句话加以说明。

明确:①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教师总结:1-4段是“叙”的部分,前三段步步蓄势,写秦攻取天下势如破竹,第四段写极强之秦却亡于极弱之陈涉。这种先将其扬之于九天之上,然后猛然一扣,击之于九地之下,实在耸动视听,引人探寻。

(五)分析课文第五段

1.过渡思考: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陈涉会让“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是什么让天下人“弃大就小”不“恃强”而“附弱”呢?

速读第五段,用本段中的一句话说明。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教师:攻的时候面对的是敌人,要用武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守的时候面对的是人民,要施仁政,要春天般温暖。秦还没有转换角色,或压根不打算转换角色,所以灭亡了。

2.纵观全文思考:任何一部历史都是为当代人抒写的,贾谊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学生回答,明确:告诫西汉统治者“养民”胜于“钳民”,休养生息,实行仁政。

(六)拓展练习

1.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

教师示例:斩木揭竿将百人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

2.以“我想对--- 说”为题,写几句话。说的对象可以在六国、嬴政、陈涉中选择,可以鞭挞,可以赞美,可以劝谏。讲究文采,60字以内。

惜缘

[《过秦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刘里

[劝学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设计/王长福

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本结构(倒叙)。

2、学习本文“画眼睛”的人物描写方法,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达的作用。

3、掌握本文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4、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元素,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体悟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倒叙的情节结构安排。

2、“画眼睛”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典型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3、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悲剧根源。

4、理解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

(难点)--祥林嫂的反抗行为:是“抗争”还是“顺从”?

教学方法(设想):

课前自主预习--发放“导学案”,学生落实自学目标(作业)

课堂师生合作学习--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后作业巩固--练习法、拓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与重点:在落实字词、文学常识的基础上,理解文意,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品读、体味祥林嫂肖像上的“变化”。

一、导入教学内容

1、导入

(1)师述:由当今的“年味”引入(张贴春联、互祝吉祥、亲友团聚……),年味的核心应该就是“亲情”“和谐”“快乐”。

(2)情境导入:让我们把目光回望到90年前--(播放电影《祝福》的剪辑片段“鲁镇人祝福景象”)

(3)师述:而在90年前的这个江南小镇上,一位无名无姓而被人代称“祥林嫂”的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却在鲁镇人迎春接福的“祝福”氛围中孤独地、带着对生活的绝望,寂然死去……

2、板书课题,并释题

--关于“鲁镇人的祝福”习俗(结合课文注释,作补充:“祝福”意在祈望神灵的佑护。)

--关于鲁迅先生(指生回答“你所了解的鲁迅及其作品”,并作相应的补充。)

--关于写作背景(师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劳动妇女依旧遭受着种种严重的压迫。鲁迅先生素来对迫害妇女的封建思想观念和行为深恶痛绝,同情劳动妇女。在写出《娜拉走后怎样》《寡妇主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之后,于1924年2月在《东方杂志》发表小说《祝福》,对封建思想的罪恶进行批判。)

二、走进文本,整体把握--落实课前“导学案”

1、指生简要复述故事的基本内容

--点拨:抓“祥林嫂的主要生活经历”,知晓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明确:本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苦难与辛酸。

【板书】祥林嫂悲剧人生:

丧夫(祥林死)--逃出婆家,到鲁镇做工--被追逃、被卖--再丧夫(贺老六死)--失去阿毛--被逐出贺家--沦落鲁镇,乞讨无门--丧命于祝福前夜

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本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如下问题:概括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特点,并讨论这种情节安排的表达效果。

--组内自读,展开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参与)

--观点交流、碰撞;师生合作,生成共识(完成板书)

(1)【板书】情节结构

眼前(现在)鲁镇人准备祝福     (序幕)

祥林嫂寂然死去     (结局)

祥林嫂初到鲁镇     (开端)

回忆(过去)祥林嫂被卖改嫁     (发展)

祥林嫂再到鲁镇     (高潮)   叙

眼前(现在)鲁镇人忙于祝福     (尾声)

(2)【PPT呈现】倒叙结构的优点--

把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篇部分,并勾画鲁镇人的欢乐与祥林嫂的不幸;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

A、有利于吸引读者,使读者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撼;

B、便于读者根据情节发展来认知、判断祥林嫂的死因;

C、鲜明的反差(热闹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凄凉死去、“我”的惊悚与四叔的咒骂),易于凸显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也易于表明“我”对祥林嫂同情与关切的态度。

3、开展片段式阅读,认知祥林嫂

--师述:作品主要通过刻画祥林嫂的肖像变化来形象地揭示其多灾多难的人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描写,并赏析这种手法及表达作用。

(1)学生跳读文中三处写祥林嫂肖像变化的语句。提示:按时间顺序。

(2)整合祥林嫂的肖像变化--重点体味“画眼睛”

--师述:同学们在刚才的跳读中,无疑能清晰感觉到,不幸的命运在祥林嫂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除了年龄、服饰、头发、脸色的变化,更触目惊心的便是她的“眼睛”!

这“眼睛”中蕴含着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

【PPT呈现】动态完成下面的表格、祥林嫂的3幅图片

时间段 肖像特征(脸色、眼睛) 内心状态

初冬:一到鲁镇 脸色青黄,两颊红的;顺着眼 怀着希望

秋天:二到鲁镇 脸色青黄,两颊失了血色;顺着眼,带些泪痕 尚存幻想

年前:乞讨阶段 黄中带黑,(神情木然);眼珠间或一轮 完全绝望

--三处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勤劳、善良、温顺的祥林嫂在为了活着而“抗争”中,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观念一步步逼上绝境,最终精神幻灭、生命消逝的悲惨结局;祥林嫂的“寂然死去”正是无声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劳动民众的身心迫害。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画眼睛”的方法,也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三、课时小结

1、学生小结本课时学习收获

(学生自选角度,自由发言;教师做针对性补充)

2、教师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感知文本,把握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掌握倒叙手法,能运用。

故事在展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易感的肖像描写手法,特别是“画眼睛”的写法,揭示了来自社会意识和民众心理的“致命毒素”对祥林嫂的迫害与摧残。

四、作业设计

【PPT呈现】

1、研读祥林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小组合作讨论初步概括出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探究活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有“反抗”吗?她在反抗什么,争取什么?

(设计上述两个作业,旨在为下一课时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3、巩固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少不更事    监生    沸反盈天    搭讪    蹙缩    寒暄    歆享

《祝福》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与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悲剧根源,探究祥林嫂抗争行为的目的及本质。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导入课时教学内容

1、师述:回顾--上一课时我们一起梳理了文本的故事情节,感知了祥林嫂这位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勤劳的女性遭遇的不幸;文本中“画眼睛”的手法很传神地再现出不幸与苦难在祥林嫂身上打下的烙印……

同学们课下研读了文本对祥林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那么,祥林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2、指生交流各自的认知与概括

--学生交流看法

--(师生合作)明确:  【板书】

A、祥林嫂是旧中国被愚弄、被鄙弃、被迫害致死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B、她勤劳、质朴、善良,对生活怀有憧憬和追求……

(一心想过“安稳日子”的祥林嫂为何会“寂然死去”?她短暂的人生历程中遭遇的苦难来自何方?她是怎样对待的?--我们来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二、开展课堂探究学习

1、师作点拨、引领:同学们在研读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发现,祥林嫂经受的不幸与苦难几乎都与某一个季节有关?(细心的同学会有发现)

请同学们来说说各自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不断补充、完善)

--师述:确如同学们所言,祥林嫂遭遇的苦难全部与春天有关。

【PPT呈现】

(某一年)春天     当家人祥林死了--丧夫

(第二年)初春     被婆家强卖山里--被卖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第四年)暮春     阿毛被野狼叼走--失子       (始终生活在“严冬”)

(第六年)迎春时节 祥林嫂寂然死去--丧命

--师述:在美好的(象征幸福、生机、希望)春天里,祥林嫂屡遭灾难,多么触目惊心的反差!从艺术构思上看,这当为鲁迅先生的“匠心”所在:“以乐衬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2、开展探究活动

谁使祥林嫂的“春天”阴霾密布?(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PPT呈现】三组问题:

(1)阿毛之死(失子之痛)有没有彻底摧垮祥林嫂的精神意志?联系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作分析。

(2)纵观全文,祥林嫂面对不幸做出了怎样的“反抗”?祥林嫂与“我”的对话(祥林嫂之“问”),反映了她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3)祥林嫂的悲剧是因为她的性格造成的吗?其悲剧中的哪些人属于“施暴者”?

--小组开展学习讨论

--分组交流看法与理解

--师生合作,生成共识

(1)没有。失子之痛又一次给了祥林嫂沉重打击,其言行举止迟钝了很多;但她依旧抱有极低的生活要求,在努力地谋求“活下去”的“土壤与空间”。“捐门槛”之后,她以为真的赎去了罪名,求得了死后全尸,所以“神气很舒爽,眼光也分外有神”。

(2)祥林嫂是在人生最宝贵的阶段遭受了接踵而至的“劫难”后死去的;其生命并不脆弱,忍辱负重,艰难生活,拥有坚韧的生命张力,这也是中国劳动女性坚韧不拔的秉性写照。面对苦难与不幸,她更多选择了承受和顺从,但在改嫁等关乎名节的问题上却有“出格”的“反抗”……

【板书】

祥林嫂:“逃”-“撞”-“捐”-“问”

【PPT呈现】封建迷信思想和贞洁观的束缚下的“反抗”

(面对夫死和严厉的婆婆) “逃”出婆家         争(女性做人的)尊严

(面对被卖与改嫁贺老六) 头“撞”香案         守(不嫁二夫的)名节

(面对柳妈的恐吓与指点) 去“捐”门槛         求(死后全尸的)权利

(面对现实中的困窘处境) “问”我魂灵         证(地狱鬼神的)存在

愚昧而虚幻的反抗

既是抗争又是顺从: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又是对封建思想的“顺从”

【板书】祥林嫂之“问”与“我”的回答

一问“魂灵”         “也许有吧”

二问“地狱”         “然而也未必”

三问“见面”         “我也说不清”

--祥林嫂的“三问”反映出饱受苦难的她已被封建迷信思想牢牢掌控;她正在相信自己的遭遇是命定的、在劫难逃的,她已经盼望死后与丈夫祥林(或者贺老六)、儿子阿毛团聚。此“三问”中虽有怀疑,但更多的是为了向“我”这个“识字的”的“出门人”求证地狱鬼神魂灵的存在。可以说,精神幻灭、心生绝望的祥林嫂已选择死亡并一步步走向死亡!

--“我”的回答,体现出“我”的善良、同情,也暴露出“我”的无奈与软弱……

(3)不是性格悲剧。在祥林嫂的悲剧中,祥林的母亲(婆婆)、贺家大伯子、鲁四老爷、管香火的庙祝,是施暴者。

他们是怎样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

【PPT呈现】

严厉的婆婆                      贺家大伯子

祥林嫂

鲁四老爷                        管香火的庙祝

--进一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PPT呈现】

A、严厉的婆婆有何权利强卖祥林嫂?

B、贺家大伯子有何权利赶祥林嫂离开?

C、鲁四老爷有何权利鄙视侮辱祥林嫂?

D、管香火的庙祝有何权利拒绝捐门槛?

--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明确

【板书】

婆婆        大伯子     鲁四老爷     庙祝

(族权)     (夫权)    (政权)   (神权)

强 卖     驱赶   辱骂     拒绝

祥林嫂

--封建思想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

师述:被强卖再嫁是族权的威逼;视改嫁为耻辱,被赶出贺家,以及“祥林嫂”的称谓,是夫权的操纵;相信地狱魂灵,“捐门槛”赎罪,是神权的奴役;维护封建礼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鲁四老爷对她的鄙视、辱骂,是封建政权(封建思想、宗法制度)的主导。

三、巩固、拓展

1、整合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进行整合概括

--用下定义的方法描述

【PPT呈现】

祥林嫂是一位勤劳、质朴、善良,对生活怀有憧憬和追求,对不幸命运有强烈的抗争意识,但终被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愚弄、鄙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2、开展课堂辩论:辩证分析祥林嫂的“反抗”行为

--学生作辩论发言,在观点“碰撞”中生成共识

--明确:从社会底层民众(特别是劳动妇女)逆来顺受的共性来看,祥林嫂有着颇为难得的抗争意识;但其反抗行为本身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折射出其内心的“反抗”与“顺从”的纠结,成为愚昧而虚幻无力的“反抗”,导致了悲剧的必然性。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本课时学习收获

(学生自选角度,自由发言;教师做针对性补充)

2、教师小结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先后接触到两个典型的下层人物的悲剧--被打折腿的孔乙己和寂然死于祝福时节的祥林嫂。

孔乙己的悲剧有社会原因,但主要是性格悲剧。没有哪个社会不鼓励读书学习的,读书学习可以提升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或社会、国家)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读书学习永远是对的,考试也没有错。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当然,封建科举制度也罪不可恕。人们对孔乙己更多的是憎恨,是“怒其不争”。

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吞噬了祥林嫂;人们对祥林嫂更多的是同情,是“哀其不幸”。

五、作业设计

【PPT呈现】

1、族权、夫权、政权和神权联手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除此而外,祥林嫂的生活中不乏“落井下石”者(或围观起哄找乐者)。

课下阅读文中的有关描写,概括那些“落井下石”者的形象,并分析描写这些人物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2、叙事写人的文学作品的命题,可以用地点为题、人物为题、事件为题……本文为何以“祝福”为题?

《祝福》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与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进一步把握作品的主题;深刻理解小说的多元化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导入教学内容

1、分析祥林嫂生活中的那些“落井下石”者的影响及作用

--师述:鲁迅先生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出了“无恶意的闲人”与“有恶意的闲人”的分类;而《祝福》中除了直接描写主人公祥林嫂外,也描写了祥林嫂悲剧故事中的一些“闲人”……

--指生回答祥林嫂悲剧中的那些“落井下石”者的“闲人”形象,以及对祥林嫂精神世界的影响。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明确

【PPT呈现1】“麻木不仁的闲人”

卫老婆子--赚取好处  间接盘剥

柳妈等人--寻求乐趣  讥笑恐吓       无聊、无情、冷漠

冲茶短工--淡然回答  冷淡不屑       麻木不仁、“同类相轻”更见社会病态

【PPT呈现2】“哀其不幸的闲人”

“我”憎恶鲁四老爷(四叔)

“我”同情命运多舛的祥林嫂      有反封建倾向的知识分子

“我”没能拯救末路的祥林嫂

--这些“闲人”或见证了祥林嫂的悲剧,或助推了祥林嫂死亡的进程。鲁镇民众生活在社会底层,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变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他们同样是不幸的。即使“我”这个“识字的”“出门人”也无法抗衡令人窒息的封建思想习俗,更不能给祥林嫂指出一条“活路”。

可以说,作家描写包括“我”在内的鲁镇“闲人”,是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辛亥革命后的病态社会现状,突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意义。

2、分析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师述,点拨:作者选定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天”,把祥林嫂丧夫、再嫁、失子、亡命等关键情节安排其间;而且在着力渲染鲁镇浓郁的“祝福”氛围基础上,极俭省地写出了祥林嫂孤独地寂然死去。--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祝福”氛围,有何深意?

(2)小组开展讨论

(3)师生合作,明确:

【板书】              鲜明的反差  强烈的对比

象征美好的春天       祥林嫂的不幸命运       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

鲁镇人的“祝福”     祥林嫂的寂然死去       冷酷无情的社会关系

【PPT呈现】“祝福”为题的好处

A、“祝福”与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小说故事情节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全文通过“祝福”串联起祥林嫂的苦难命运。“祝福”展示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勤劳能干,也是“祝福”使祥林嫂受到严重的冷遇和歧视,以致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饥寒交迫地死于“祝福”前夕。

B、“祝福”是鲁镇民众祈求神灵赐福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作品通过“祝福”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祥林嫂没有参与祝福的权利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C、“祝福”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标志,它是祥林嫂生命的原点与终点。祥林嫂是在某年的“祝福”前(“有一年的冬初”)第一次来到鲁镇,经历一番劫难后于“祝福”前夕死去。祥林嫂不仅没有参与祝福的权利,而且像她这样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作品用“祥林嫂”或“鲁镇故事”为题,有没有上述效果?)

--祥林嫂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不推翻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祥林嫂们的悲剧就会重演。

二、探究活动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师述:小说是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的故事情节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塑造人物的鲜活形象时,一般在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同时,还要借助间接描写(如环境描写等),以及细节描写,进行渲染和突出。

【板书】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               环境

人物

2、开展探究学习

【PPT呈现1】

小说的开篇和结尾描写了鲁镇怎样的“祝福”景象?这样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上有何作用?

--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交流,在“碰撞”中生成观点

--明确:

作品首尾都着力渲染了鲁镇年末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写天空的阴云、飘舞的雪花、钝响的爆竹、幽微的火药香……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

首尾的环境描写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于一体。浓云、飞雪和阴暗的天色等自然之景,既是写实又含着“我”的感受与情愫;备“福礼”、拜众神、点香烛、放鞭炮等习俗,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男尊女卑依旧、封建习俗依旧、封建思想依旧……埋设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元素。

这样的环境描写,能有效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能构成主人公的活动舞台(或背景),对刻画人物的性格或命运起到铺垫、烘托、反衬等作用;能巧妙融入作家的情感态度,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起到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板书】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主题表达

(预示并推动)        (铺垫、烘托、反衬)    (定感情基调、揭示或深化主题)

【PPT呈现2】品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1)“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2)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开展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作指导

【PPT呈现】细节描写的知识介绍

A、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B、细节描写是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C、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D、细节要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

E、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

F、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

--学生发言交流,在“碰撞”中生成共识

--明确(要点):

(1)这两句是对鲁镇“祝福”活动场面的细节性描述,点出了辛亥革命后的农村小镇封建迷信习俗依旧,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依旧;在贫富悬殊的社会状态下,穷人是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作家用极俭省的语言,勾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这是对祥林嫂乞讨阶段生活状态的细节描写。“一个破碗,空的”,祥林嫂乞讨为生,竟是无人怜悯;“空的”二字把冷漠无情的世态炎凉暴露无遗,富人为富不仁,穷人则是麻木不仁。“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点出了祥林嫂身心羸弱、行走艰难和四处乞讨的艰辛,暗示出祥林嫂所到之处饱受恶狗的欺侮。势利冷酷的社会可见一斑。

(3)这是对鲁四老爷家准备祭品场面的细节描写,鲁四婶的三句话强调着一个意思,“你放着罢”;三次的“慌忙说”,让祥林嫂“讪讪的缩手--转圈,疑惑的走开--炮烙似的缩手,脸色灰黑,失神的站着”。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一文中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概括了中国百姓的命运。那么,第二次到鲁镇的祥林嫂显然已不被准许“暂时做稳了奴隶”,或者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鲁四婶的第三次歇斯底里般的大喊,使祥林嫂明白这个冷酷无情的世道不可能接受和容纳她了,尽管自己为“捐门槛”而花去了“大钱十二千”!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活下去的愿望完全破灭了。

--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从文中挑几处细节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

三、课文学习小结

1、学生小结本课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小结;教师做针对性补充)

2、教师作要点强调:

鲁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是一个极具典型性的悲剧人物。她在与命运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顺从”,以及那些把听祥林嫂讲自己的不幸遭遇当做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其悲剧的社会性。“捐门槛”之后仍不被谅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剧痛,也正是这种“痛”,促使她死在鲁镇人的“祝福”之际。

本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元的环境描写等方面很有特色;要结合学习过程中的体悟,积极运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书后练习作业。

2、再读文本,编写一份“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年谱”或撰写一篇《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

(任选一题;完成后,在小组内、外进行交流、互学。)

3、书面作业

现在的中学生中有这样的一句“流行语”: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三怕写作文。而且,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语文新教材中大面积地减少了。

学完《祝福》后,你觉得鲁迅先生可怕吗?要说“鲁迅真可怕”,请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认识,说说应该是哪些人“怕”他呢?

教后记:

本教案主要特色自述

A、《祝福》系高中语文经典教材。本案设计指向是以独特、新颖的角度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小说的语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鉴于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性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本文教学时间预设为三课时。

B、本案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等,紧扣新课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突出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C、本案教学内容重心是:透过“眼睛”认知祥林嫂、辨析祥林嫂的“抗争”与“顺从”、品味多元化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切入点、着力点巧妙而有厚重的内涵。

D、本案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合作学习,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合作探究活动;并以此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刻画方法的通透把握和对主旨的深刻理解。

E、本案继续在文学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上着力,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堂教学反馈表明,本文的教学,有效地化解了当今高中生“怕”读鲁迅作品的心理。

--是有“语文味”的“真语文教学”!

王长福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师说》教学设计

执教者 樊晓丽 课时 三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高中语文必修三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自学讨论)

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积累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昌黎”、“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②“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主将。主张文章要 “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学习第一段

(一)重要字词提问并释义: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3)其              (4)而

5. 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             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 字词释义: 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二、小组成果展示与纠错,评分

预习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放在句中,舒缓语气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3.巫医乐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4.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  成群

5.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  难道

6.孔子师郯子   名词作动词   拜……为师

7.不耻相师     名词作动词   ①拜……为师②学习

三、翻译重点句子:  (共性出错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明确】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确】 不明白断句,有的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合叙句与宾语前置句)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二)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重点实词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一、检查预习

二、情境导入

三、作者简介、解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

2、解题

四、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五、作业布置

一、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3.检查翻译

二、作业布置

让学生学会自主 ,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作者及背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学会

课堂小结

2分钟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布置作业

1分钟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说说你对老师的认识,写成随笔

板书设计

樊筱俪

[师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江川县第二中学: 罗向东

一、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赐金放还”。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有《李太白全集》

二、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

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李白的心中,从年轻时候起,诗人就树立“济苍生”之志愿,并对大唐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在李白看来,“蜀道”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蜀道”是闭塞的,其地是“不与秦塞通人烟,”其路是“地崩山摧壮士死”,而这与世隔绝的“蜀道”却具有的原始意味的神秘力量,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吸引着李白,吸引着盛唐的士大夫,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地攀援,纵使血迹斑斑,依然坚决前行。“蜀道”又是高不可攀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高山最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理,有人“望峰息心”,有人产生征服的冲动……李白式“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又使自己一次次地去努力攀越蜀道一样的人生理想。对“蜀道”永无尽弃地憧憬、追求,真实地反映了李白始终如一地渴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心理,这也是盛唐时期士人普遍的心理。当士人的“济天下”的理想受阻时--或仕途艰险,或国运不畅,士人往往退而“独善其身”。 李白的“还家”是“穷途末路”,是步入“入世”死胡同之后的“保身”选择,也是始终没有被污染的精神上的“守节”。 对“蜀道”的无限向往,而又畏惧“蜀道”路途之艰险,构成了李白思想与行为的矛盾,也是李白既儒且道的两种观念的交锋。这种矛盾,让李白深深陷入了“入世”与“出世”争斗的漩涡中。

三、课文分析

噫(yī)吁(xū)(xī),危乎高哉!开笔横空起势,笔力千钧。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扑面而来。蜀道之难,难于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

上青天!“难”是文眼,怎么个“难”,下面当有说法。蚕丛及鱼凫(fǘ),开国何茫然!

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è)通人烟。用历史传说,把读者引入远古的洪荒时代,以“不通”切历史久远,说明路之难。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回到现实,“鸟道”说明路之艰险。地崩山摧壮士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

死,然后天梯石栈(zhan)方钩连用神话传说,写出蜀道何其壮阔!何其艰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

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ing)岩峦。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用强烈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蜀山之高、险。用太阳的车子、黄鹤、猿猴、行人衬托出路之难。

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第一部分:写蜀道的险峻神奇。叹蜀道之高。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别而问归期,越见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畏途(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

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用悲凄的鸟声来渲染愁绪,衬托蜀道之难。。连峰去

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

天不盈尺言山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言山之险,从视觉来写。。飞湍(tuān)瀑流争喧Y

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hui),f(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飞瀑声、滚石的撞击声,震耳欲聋,从听觉上来写。其险也若

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此,嗟(jiē) 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劝戒的方式进一步写蜀道之难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第二部分: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叹蜀道之险。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

化为狼与豺。从地势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朝避猛虎,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写地势险要,常为兵家必争之地。锦城虽云乐,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

侧身西望长咨嗟(zījiē).蜀地人事环境的险恶,祸福朝夕莫测,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第三部分:重笔描绘剑阁的险要。叹蜀中战祸之惨烈。

附:板书设计

1. 叹高蜀道的来历蜀道的高峻蜀道自古难行

2. 叹险蜀道上环境凄清蜀道上山水险恶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

3. 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险象环生早还家[告诫友人]

附:李白的浪漫主义特色

盛唐盛世及诗人个性造就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特色。

1.大胆的夸张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C.飞湍(tuān)瀑流争喧Y,f(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E.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F.朝辞白帝彩云间,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奇特的想象

1.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2. 蚕丛及鱼凫(fǘ),开国何茫然!

3. 使人听此凋朱颜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2、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品读、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纤纤手》

这是清华大学学生王昊为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创作的一首歌。(引出《金岳霖先生》)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金岳霖先生》译文,请大家翻开课本看一下,这篇文章收录在课本第几专题呢?(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放慢脚步,好好地来欣赏欣赏金岳霖先生!(板书“金岳霖先生”) (授课方式主要是“品读”)

二、             明确学目标

下面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             检查字词读音(出示幻灯片)

我们把这些词来齐读一下,每个词读两遍。

(过渡语:课下大家通过认真地预习,已经对汪曾祺、金岳霖、西南联大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直接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四、             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写金岳霖先生?

明确:①金岳霖先生有趣

②他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③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五、(过渡语:作者已经写过金岳霖先生了,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那么金岳霖先生身上有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个人。要想真正感受到金岳霖先生的独特魅力,我们必须抓住本文中的细节)

1、什么是细节?2、细节的作用(出示幻灯片,一名学生来读一读)

3、鉴赏细节要领(读----抓----品  老师读)

品:就如一杯美酒,一杯好茶,如果端起来就一饮而尽,那是和不出它的滋味的。要想真正喝出就得滋味茶的芳香,就要学会“品”。其实无论喝酒喝茶,还是赏景观人,还是读文章,都需要品的精神。下面我们就通过品细节来品读金岳霖先生。

(提示学生按照“读----抓----品”这样的步骤进行,边读边划边做批注)

五、品读细节(课堂有学生生成,老师引导)

(一)仔细阅读全文,抓住细节描写,把握金岳霖先生的形象。找出让你触动最深的一点,并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表述。

示例如:

1、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衣着很怪,让人觉得有趣

2、一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样子很怪

3、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教授里穿夹克的只有金先生一人。

经常:条件艰苦

只有金先生一人:怪、有趣、有个性(在学术上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4、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语言怪、对学生很尊重

5、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听完回答说:“Yes!请坐。”

提问问题的方式怪、独特、有个性          语言幽默

6、逻辑学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热爱知识,才能够做到把枯燥的知识当成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以知识为乐的人才能把学问做好,才能够在学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才能够成为大学者、大教授。

7、搞文学讲座,题目是《小说和哲学》,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在学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坦诚直率

8、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走路的样怪

9、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语言幽默,不拘小节。在条件艰苦的生活中能寻找乐趣,个性使之然。乐观

13、和斗鸡在一个桌子吃饭;和教授 的孩子进行比赛,输了奖励孩子大梨、大石榴。

童真童趣、童心未泯

14、给逝去的林 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 。

其情也特别深、特别纯、特别真挚 、特别伟大。课文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幻灯片补充材料,与其他人对比更显其情深)

15、林国达之死--珍惜师生情。

其情弥深,整堂课都没有笑容。与平时上课的风格迥然不同。

(板书学生概括出来的词语或短语)

(二)小结人物形象

根据细节品读用一句话来概括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

金岳霖先生是一个-----------------的人。

明确:有趣、幽默、重情、可爱、天真、热爱学问、有个性、、、、、、、

七、品读金岳霖先生的西南联大精神

王安忆说:汪曾祺的文章“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他追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平淡,在意境和韵味上下功夫。” 所以在这朴实的文字背后一定有你没有读出的金岳霖的某些情感和精神。

(一)请大家再读第二段“他身材相当高大--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思考:金岳霖先生身上有着怎样的西南联大精神?

1、  从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的衣着入手

他们穿着各有特色------有个性

他们的衣着都是很破的、甚至是过时的------他们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精神上的富

有(联系学案上提供的西南联大的条件、社会条件以及他们的成就)。

2、  闻一多先生骂蒋介石---------言论自由、不畏强权

3、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幻灯片出示西南联大图片和乞丐向朱自清乞讨的故事,了解当时条件的艰难成度)

(1)把这句话想象成一个特写镜头,从这个特写镜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学生生成)

(2)微仰着脑袋------在文中提到过多次,而且金岳霖先生的这个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未变。从这里能够看出他那种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都不会被打垮的一种顽强的精神。

(3)深一脚浅一脚、土路------走路的艰难,条件的艰苦

(4)他就这样走着(重点体味“这样”)

“这样”是怎样?他带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走着?

补充完整:他--------地走着

明确:执着、刚毅、坚卓、坦然、乐观、(板书)

(二)小结

这是一个坦然的、执着的、乐观的、崇高的背影,然我们一起来怀念他吧!

齐读“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根据板书总结金岳霖先生的个性与精神。

八、学以致用

1、幻灯片出示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分好类),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是什么细节,总结方法。

2、请同学们运用至少一种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写咱们身边的老师、同学,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100字左右)

倪效思

[金岳霖先生 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梳理探究部分,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汉字文化,把握汉字的结构,也有助于汉字意义的理解,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汉字的由来,能分析好汉字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搜集掌握一些汉字“六书”代表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有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腾飞而去创新发展。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学会主动学习。

【教学重点】

对于汉字“六书”结构的掌握,能较好的分析汉字本义,加深学习知识的巩固。

【教学设想】

明确汉字初始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寻找“六书”各种代表字。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字典或电脑等搜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汉字的文化”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解晓东一首《中国娃》唱出了汉字的特点: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是它的“音美”;横平竖直、端正大方是它的“形美”;以形出义、意蕴深刻是它的“义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每个民族的文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它在传承古代文明、创造中国历史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这应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领略其精妙,感受它的优美。

二、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来源

1、提问:想一想,如果我们身处汉字还未产生的远古时代,你想要记事,你会采用什么办法?

明确:(1)结绳记事说。原始记事的一种方法。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时,常用在绳索或类似物件上打结的方法记录数字,表达某种意思,用以传达信息,处理事件。

2)书画说。

(3)仓颉造字说。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之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的形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字形由象形到点横竖撇捺的方块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也体现出汉字逐步完善的过程,凸显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的特点。汉字又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或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更是让我们感到的是在欣赏汉字在纸张上跳舞,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请大家看到书上的相关内容,注意每一种形体的汉字的载体是什么,其功能又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迅速找到相关内容。

教师补充:汉字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

形成时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殷   商  甲骨文  龟甲、兽骨

商   周  金  文 青铜器、石器

西周晚期  大篆(籀文)  石器

秦  小  篆  石器

西  汉  隶  书  竹简,帛

汉  代  草  书  帛、纸

东汉晚期  行  书 帛、纸

汉  魏  楷书(真书)  纸

3、说一说:你发现了汉字字形演变的什么规律?

汉字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条化、平直化。

▲笔画由多到少,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更快捷,更规范。

三、汉字的构成

师: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因形体方正而被称作“方块字”。

汉字的构成:六书。

(独体)象形、指事

(合体)会意、形声

(用字)转注、假借

1、象形是用描画事物形状的构造方式造字,也就是把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特征,用线条描画出来,作为记录该词的符号。用这种构造方式造的字,叫象形字。这种造字法的特点是:①简约性②典型性③可以是整体的或局部的形象,但局部一定要区别性强。

2、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指出事物特点的一种造字方法,也就是在象形字上加简单的批示符号创造新字。用这种构造方式造的字,叫指事字。现行指事字,基本是从古代的指事字演变来的,有些古代的指事字现在已不能看出其指事的意图,如“朱、末、甘”等。后起指事字极少,如“卡”是“上、下”共享一横,“乒乓”是近音字,“兵”减去一画,可看作是特殊指事字。

3、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拼合的方法创造新字。会意字是合体字,是会合取义,即把几个独体字的意义组合起来,凭借它们的联系表示新的意义。如忍、家、牢、爨等。

4、形声是利用形旁(意符)和声旁(音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法。

形声字虽然是合体字,但不是会意,而是一形一声。如“枝、沐、袒”等,在这里,“木、水、衣”是形旁(形符、意符),“支、木、旦”是声旁(声符)。由此看来,形声是一种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的半意半音的构造方式。形声字的形旁是表示意义的部分,大都是由象形字充当,看见形旁,能在大体上了解字的意义;声旁是表示读音的部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都可以充当。如“沐、沫、沽、湖”,这些字转化为声旁后就丧失了它们原有的表意功能,变为表音成分,实际上就等于是该字的注音符号。而形声字也被称为“最具魅力的形声字”。

形声字几种类型:

左形右声:松 城 狸 帽 纺

右形左声:领 战 放 鸭 飘 歌

上形下声:露 花 草 笠 芳 景

下形上声:烈 忘 警 恭 贷 盒

外形内声:圆 阁 衷 病 赶 厅

内形外声:闻 闷 辫 辩 问

声占一角:漾

形占一角:羞(珍羞)

5、转注,许慎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意思是归于同一部类的字,它们的字义可以互为训释。历来各家对转注的解说不一,主要有两种:

(1)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如「考」「老」同属「老」部而又可以互训(「考,老也。」「老,考也。」)。

(2)音转说,认为「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字,如「考」「老」同属一韵,「颠」「顶」同属一声,即意义相同而声韵也相同或相近的字。

6、假借,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东汉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

四、汉字的文化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音美:汉字讲究声韵铿锵有力、音节和谐、抑扬顿挫。

形美:汉字的字行由点、横、竖、撇、捺等构成。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有的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让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

意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表音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涵义,都有无穷的意蕴,能给人以美感。

延伸:1、有趣的汉字构成: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大”对“爽”说:就四道题,你怎么全做错了?

“兵”对“丘”说: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只脚咋都没有了?

“熊”对“能”说:哥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

2、有趣的汉字谐音笑话:

北京大学的说:我是北大的。

天津大学的说:我是天大的

上海大学的说:我是上大的。

厦门大学的说:你们聊,我先走了!

3、想想:看下面的的20个字能组成几首五绝?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无论从哪一字起,无论顺读倒读,都能成五绝一首,可得四十首!

五、探究,引导学生思想深化。

1.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2.你认为汉字将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为什么?

3.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为什么?

六、师生总结

汉字:民族的根!

英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 余光中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优美的汉字》中所提及的各方面内容。而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对于以前所学汉字有了更好的看法和认识。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汉字中所蕴含的秘密,而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 年,直到他终于在4 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 0 0 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胪,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_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梁衡《当代》)

-

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