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论文
- 文档
- 2024-08-01
- 11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论文,本文共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更新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物流业的发展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障碍。作为教育的“输出端”,高职院校的”特殊产品”也进入了物流发展的第一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成了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物流教学,物流教学体系,物流教学模式
一、物流人才需求与目前的教育状况
近年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理念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各地区掀起了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的高潮,我国现代物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刚刚过去的是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物流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核算,20,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7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货运总量达到226亿吨,增长11.8%,高于GDP的增长水平。虽然经历了金融海啸的洗礼,但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5%,货运总量达到245亿吨,增长9.3%。物流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快捷通畅的物流服务,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O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l2类紧缺人才之一,尤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人才匮乏的缺口尤其明显。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占全国服务业人数的5%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将近有1500万个物流人才岗位。截止年初,全国能够提供物流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大约有50万人。即便从以来,我国的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年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学生规模日渐扩大,但是这样的人才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伴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呈现持续性增长。有预测,2007年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仍会保持求大于供的态势。但是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如何能很好的为企业所用,值得进一步探讨。从目前各高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中了解到,很多高等院校的物流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高层次和多样性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受挫。一方面是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是不甚理想的就业现状。在求职过程中造成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
二、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大量的物流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纷纷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开始设置物流专业,在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向其他同类院校学习,修改和完善教学环节,志在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然而受教学经验的限制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稀缺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的教师队伍,然而物流也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型教师太少。本人所在的系,不少从事物流教学的老师是半路出家,由交通运输或者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也有一些是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一出校门就从事物流教学。他们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亲自从事物流的操作和管理,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比较平面化,对学生讲解起来难免就“空对空”,没有实践经验,对于物流的相关业务流程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往往讲授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l0%,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比如《物流项目管理》,大多教师要么懂工程项目管理,要么懂物流管理,而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是少之又少。
(二)专业教材选择不当,技术教材相当滞后
目前国内物流行业本身就没有形成很系统化的理论,不同出版社的物流类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就是同一系列的物流教材也会有系统性不强、内容重叠冲突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目前的教材规范性也不强,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教材只是采用市面上已有的教材改编,存在理论性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如果学校或教研室再不加强教材的甄别和挑选的话,就容易造成教学体系混乱,教学质量无从保证。现行使用的教材,大多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雷同,相互抄袭严重,质量不高。同时,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跟不上实际的需要。比如,在我们重点放在讲授条码技术上时,国内外已经兴起了RFID及EPC的研究热潮了。
(三)授课过程理论教学太多,实践教学较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口头讲解,有的时候会在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实习时间。而且就是在实习中也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安排,管理松散,敷衍了事,使实习沦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和专业要求严重脱节,造成了物流专业建设的积弱不振,很多学生走出校门进人物流行业后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也进一步制约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水准的提高。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国内高质量的配套实验软件、以及国内该领域的系统性教材等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时占了绝大部分,实践课的课时却相当少,与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不符,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技术与装备》中,有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系统》中有同样的一章。其次,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专业基础课到大二第二学期都没有安排,导致学生在理论运用上缺乏连贯性。
(五)教师授课过程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虽然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采取电子教案和案例讨论的形式,而且不少教师误以为有了课件课就上的生动了,穿插了案例就说明内容讲清楚了,所以往往采用大量的案例,结果把案例变成了象教材内容一样枯燥无味了。高职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自带趣味性不足,若缺乏教师的引导性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方式运用,在课堂上基本提不起兴趣,导致逃课,迟到,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普遍。
三、合理组织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物流教学体系的完善
1.切实加强物流师资建设
要把高职物流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就应该痛下决心,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里主要有两个强化方向,一是引进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以及“双师”型教师,也可以聘请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士作客座教师,多邀请有一定成就的物流明星到校园讲座。或者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担任某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像《物流方案设计》之类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教师任教。由于企业人员具有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讲授的真实案例将会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使学生受益匪浅。二是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尤其是参与现场的流程管理,或者安排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为期数月、半年甚至一年的顶岗锻炼,也可以要求专业教师参加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专业资格考试等。
2.明确人才教育的定位层次
加强对物流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科学规划、正确定位物流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对学生“人格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也特别重要。这是学生掌握专业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面临就业机会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3.构建完善的物流课程体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规划。围绕核心专业课程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调整和建设。尽量避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重复性教学。课程的时间安排要遵循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不要出现诸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已经上过了,再来安排《配送管理》课程的情况。
4.加强物流专业教材建设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专业,缺乏现成而完善的教材,因此,就要求我们做好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使教材既要有针对性,解决我国物流管理落后的现状问题,又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根据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及能力,有的放矢的建立物流管理理论体系,通过系列教材的编写,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理论比国外物流理论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学校或者教学系应严格挑选专业教材,统筹规划,先确定好专业的课程体系,再组织教师确定好每门课程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课程间的知识空白及重复讲授。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尝试着组织自己的专业教师从事教材编写,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方法。
5.利用协同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利用网络技术把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沟通、决策和学科的建设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顺畅。教师要以物流与供应链知识为主线,把知识采集、知识创造、知识分享融合到教学的日常工作中,同时也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由于物流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采用一套有效的研究型拓展学习方案也是以后教学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物流教学模式的变化与创新
作为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不同其他专业,加之物流教学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鉴戒。很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教学实践中摸索。作为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首先从课堂理论教学上谈谈一些心得。
1.引导学生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大多学生对物流以及物流管理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仓储与运输上,总认为,物流专业学的就是管理仓库和运输管理,以后的就业不外乎仓库保管员或货代业务员。这样狭义的理解物流专业,使得在学习中仅仅学习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就认为学好了物流的课程。同时,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学生很难有内在的驱动力来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拓展了物流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着重让学生了解物流除了仓储和运输,还有一个很多重要的领域,诸如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营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物流等。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点,对于喜欢营销的学生,将物流与服务营销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作为现代典型的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注重的方面以及物流企业的营销内容。而对于有些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对物流信息管理的学习。课程考核也不宜单纯以卷面考试来决定,应逐渐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如学生平时的参与度、作业情况、实习及论文水准等,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和投入学习的状况
3.层次性教学
现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到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货代管理等一些基本操作与管理,进一步讲授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的课程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着重讲解与物流组织有关内容,如,精益物流、六西格玛物流、物
流组织的绩效管理等。然后利用供应链管理的讲解将之串联起来,同时让学生课后学习企业ERP以及APS(高级排程计划)等与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4.加强物流装备和物流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
由于大多物流管理的学生都是文科学生,长期对理工科学科学习的忽视和逃避,养成了对理工科类的知识恐惧感和神秘感。而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大多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的管理的人员,都必须与设备打交道,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由浅入深地展示与物流有关的装备,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从物流的公属具到信息识别设备,从一般的物流企业的装备到食品企业的物流和生产装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参观和实习中可以容易的将实物与概念相关联,也有利于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现场管理。基本的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认知是物流学习的基础。
5.直观性和鼓励性教学
考虑到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上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我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我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通过一年的教学,基本上能够给一年级的学生灌输一种物流的总体理念,让他们感受到物流领域里面的万千世界。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大多本科学生对物流专业的学习目标仅停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水平,而象对于有关物流系统规划与优化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因此,适当鼓励学生,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成长为一名物流行业的专家,要想从事高层次的物流工作,如物流与供应链咨询等,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优化理论,为将来自身素质的提升打下很好的基础。
6.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
比如,在讲解自动化电子货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个身边的可以利用EPC的系统,因此,有学生就每个学期买教材所遇上的问题,设计出一个利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有总线控制式的,也有利用FRID技术的。这样,加强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能活学活用。在物流信息管理教学上,大多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欠缺比较大,学生们仅仅乐于学习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而不敢也不能涉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EXCEL的熟悉掌握,采用基于EXCEL的信息管理软件,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熟悉的行业,设计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对软件设计的神秘感,又熟悉了企业生产与物流的流程,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企业的高级计划排程。
其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实践教学的严重不足是制约物流人才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恰恰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因此,对于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来说,加强实践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对于以物流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1.课堂教学中实操运用
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显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参与——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可以在课堂上尝试“团队式学习”和“项目参与”方法,让学生转变角色,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掌握中。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要求学生多充分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多参与物流论坛的活动和建设,就论坛上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参与讨论。既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又能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中的情况,有利于以后真正参与物流管理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通过实地参观或实物图片展示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认识车站、港口、码头、货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认识叉车、集装箱、货架、托盘、吊车等物流设备;认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查,如了解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
4.校内模拟实习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投入适量资金,构建物流实验室,并且购买相关的物流软件,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货物出入库管理、货物搬运管理、货物日常养护及盘点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代理、报关业务代理、集装箱堆场管理、订单处理、分拣、补货、配货、送货、流通加工、信息系统管理等训练,以此了解掌握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装卸搬运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物流设备的操作使用,掌握企业物流、连锁物流、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重点管理内容。实习过程中要保证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
5.校外生产实习
即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校外生产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物流包装、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生产实习应该说是教学环节最好的一种方法,需要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为就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长期的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
6.撰写论文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问卷调查、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的答辩,可以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我校高职学生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答辩合格才准许毕业。
综上所述,面对物流人才的紧缺,高职院校肩负着物流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从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波.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china56cb.com.on/
2 蒋长兵.现代物流管理案例集[M]. 中国物资出版社,.
3 高和鸿,郝建彤. 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和趋势[J]. 中国物流与采购,.
4 白世贞,陈化飞. 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 物流科技,,(5)
5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2).
6 嵇成舒. 电子商务物流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 陈兴威,李瑞东.高职物流教学的几点思考[J]. 维普资讯 www.cqvip.com
8 蒋伟,孙红菊.合理组织高职物流教学,提高物流人才技能络捷斯特物流教育论坛 物流技术20第27卷第9期
9 王晓蜀. 物流教学改革与创新 现代企业文化 20(0总8第年第911期5期)
10 汪长飚. 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 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8月·下期
11 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方法手段。它拉动了社会电子商务人才的就业范围,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生活、工作的重要发展模式。因为,电子商务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勇猛,所以,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中更应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革,将地区、经济、人文等与电子商务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且,在电子商务的专业实践教学中,还要多结合企业中的发展经验,对其进行专业教育的探索,不断完善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作为社会新型的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在整体的方面来看,它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在高职院校中得教育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可分为课程体系、实验体系和实践体系三个部分,这种教育模式的运用可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协调发展能力、沟通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力,从而结合三个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基本就是以创造性和创新性,课堂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为教育载体,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个人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的重点就是使大学生勇于面对社会就业压力,接受全面的专业教育,培养其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以及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高职院校的这种培训可以增强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中的创业能力和择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的项目中就应涉及专业的课内教学,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知识,专业性教育知识和校内的实践教学与校外拓展训练等。并且,很多高校也要将电子商务的专业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起来,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工学结合,上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教育实践,校外实训的能力,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清自我能力,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习惯。另外,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发觉他的学习潜力,从而为其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电子商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的教育中,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并且逐渐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中。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仅开设一到两门课程作为高校创业指导和基础性创业课程,这根本就无法达到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所以也就不能与其相关的专业教育模式进行结合。并且,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也不能吸引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还停留在课外教学的环节。因此,它的发展形态处于被动,临时应付和不规范的状态。这就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堂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另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其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完善的师资教学队伍,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措施
1.提升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高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就是要提升高校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提升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校引进市企单位的一线工人或技术人员作为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外聘教师,从而使其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并且,鼓励校内老师多参与电子商务及创新创业人才交流会,鼓励教师进修,申报课题,参加培训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师资能力。
2.在高校内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让学生多参与课外的科技活动,人文素养和思想教育素质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品牌讲座、社团活动以及理论与人文竞赛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培训技能活动等。因此,这项计划就包括了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以及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其具体的活动内容为,在科研创新训练过程中,组织教师开展科研教学活动,从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在创业训练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在科技竞赛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挑战赛以及专业技能性比赛等活动。人文素质方面,学校也要组织学生多开展社团及理论与人文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技能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要求学生多参与校外活动,多为以后就业做计划。
参考文献:
[1]王亚荣,王利荣.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J].江苏商论,
[2]许祥鹏.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3]张乐春.基于创新创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经贸实践,2015
[4]梁莹,戴经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5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国际贸易行业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特点
高职类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符合企业专业需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才能更好地培养相关人才,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国际贸易沟通主要是通过外语,国际贸易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除了流利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也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英文的单据也要非常熟悉,行业专业用语的熟悉在贸易沟通中也非常重要。第二,良好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非常强,贸易人才对国际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都非常熟悉,相关的营销知识也是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使贸易顺利进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减少贸易过程非必要的损失等。第三,良好的协调能力。贸易需要跟各个部门协调沟通,也需要部门之间的合作,良好的协调能力使得沟通有效,工作效率也随之提升。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
中国与各国间贸易日益频繁,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学校开设国际贸易课程,也为企业、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取得良好效果。但时代在进步,对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创新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弊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重复,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虽然这些内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过于重复,使得其他内容讲解的课程时间少。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进行,大多都是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记得非常牢,却不会应用于实际生活。课程设置不合理,是教学中的一大弊端。
2.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都在逐渐完善,而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还远远滞后。例如教材,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其内容长久不更新,不能适应当下经济形势。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国际贸易也随之变化,新的时代面临新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及惯例也会改变。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就不能及时解决,不能为企业输送符合现代要求的人才。
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在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是很多文科院校的重要专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使得学生缺乏积极性,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有些学校设置了计算机模拟实训,但要建立一个完整教学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这需要师资、设备等的完善,且目前实践教学的安排也不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分步培训,从简单入手,结合理论学习,再逐渐复杂化。而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往往是先把理论全部讲解,在把实践放在一个学期里,学生很难消化,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学生的操作能力受到限制。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应结合时代发展、企业需求,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并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整合专业课程,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应对课程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一些内容在一门课程注重理论讲解,而在另外一门课程重实践操作,更应该整合。将课程整合,教材的选择就非常重要,现在市场上相关教材多且杂,最好是各个院校结合自身的优点及培养目标,任课教师自己编写适合教学的教材,在理论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与时俱进,注重英语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带动了相关惯例及国际法律法规的改变,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应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当前贸易形势及特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应注重英语教学,英语是国际贸易重要用语,而高职学生一般英语水平都不高。因此,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直接与外商用英语交流。创建英语交流平台,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现如今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国际贸易中,很多都是依赖互联网进行。现代人才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才能胜任国际贸易工作。为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应注意,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本专业会运用到的都应涉猎。
3.构建实训平台。国际贸易专业是文科类专业,应建立一个集理论与实际操作为一体的实训平台。构建实训平台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实训课程应完整。首先,实训环节的设置应根据实际业务进行,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实际业务运作。其次,实训课程应紧密结合,各个环节的衔接应完整。实训课程完整,但各项专项技能的实训也应注重,加强后期综合练习。第二,结合就业需求,优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就业方向,在实训中,提前调查学生的就业方面,并分组。然后根据就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第三,注重校内外结合教学。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如设置真实贸易办公室等。与一些企业结合,让学生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得到锻炼。
4.建立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国际贸易专业虽然是一门文科学科,但其综合性与实践性非常强,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才能创新,对新思想与新观念接受也更加容易,教学内容也能与时俱进。其次,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结语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也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业务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只有改革教学模式才能为企业、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在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国际贸易行业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特点与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时俱进,整合课程教学,构建实训平台,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专业人才。
在推进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的进程中,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本着“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文秘专业要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真正符合高职建设目标和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要求的,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文秘专业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的背景分析
既拥有理论基础又拥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文秘专业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紧缺人才。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以及迅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社会对文秘(高职)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该专业。高职学生之所以受社会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其在校期间就已经培养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该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文秘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是由于当前大多数的文秘(高职)专业或是由原有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或专科转化而来,或是新增设的该专业,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或是虽有实践教学环节,但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沟通与联系。常见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都仅限于每门课程内的实践教学,这与文秘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痕迹模糊,甚至学科间相互融合于工作过程之中的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导致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仍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实习虽然是增强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文秘专业的特殊性,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可以接受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实习,难以提供给文秘专业学生岗位实习机会,实习时面临松散、难以管理的状况。学生得不到一线锻炼经历,那幺自然就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就是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何解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企业实习困难的矛盾,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主体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在观念上已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阐述也只是在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中得以明确,而且大多集中在数控、磨具、机电一体化、汽车等工科类专业。这也反映出在高职院校中工科类专业比管理类等文科专业明显受到重视,实习设备、实习基地、实习条件明显较好。各高职文秘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投入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文秘专业具有就业灵活、岗位群适应性强的特点,使文秘专业如果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也可以搞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新路。
二、企业调研是构建科学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企业对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重要依据,充分获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时必须服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企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建设导向。因此建设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首先进行企业调研,这既包括对用人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调研,也包括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
1.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毕业生就业岗位以文秘为主,但专业拓展性强,拓展空间较大;学生实质就业环境好,包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环境、工资福利环境等;用人单位对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呈稳定上升态势,没有大起大落现象;就业单位规模中以小型企业为主,兼大型公司。就业单位性质以民营为主、兼国有、外资、事业单位等。另外也有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自主创业。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企业要求高职文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须掌握文秘工作所需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是办公自动化操作和文档管理操作技能;在校期间已经具备良好的秘书职业素养意识,使其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在校学习期间要积累一定的一线工作经验,对职业内涵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等。
3.重点解决的问题
结合调研,企业要求学校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秘书岗位核心技能不熟练和工作经验不足;二是在校所学理论性过强,与实际工作脱节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秘书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表,这是进一步构建高构建高职文秘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同与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重点强调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所以如何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围绕高职文秘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从而消除课程设置间相互脱节,弥补企业实习难的状况。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及课程特点,探询实践教学的'执行内容和方法,并如何做到执行实践教学有保障。
三、文秘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围绕秘书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有力,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保障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
1.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课程体系设置中,紧密围绕企业所需,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秘书的素养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训练过程。要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协调。在实践中,注重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与技术。学生的课内实践注重一方面结合课程的能力目标完成,另外要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注重前后过程的衔接,使大学三年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基础保证。文秘专业的实习实践主要依托两项,一是校外实习基地。二是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要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较大型的企业可以在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但是文秘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大规模的校外整体实习,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另一方面在校内挖潜。校内的各职能部门都可以成为文秘专业的实习部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教师的指导也更加便捷。校内图书馆、档案室、院办、其他各职能部门等都可以成为校内的实习基地。同时,校内外各种社团也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提供了实践机会。所以,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广泛参加社团,参与筹划、组织、宣传等活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结合秘书几项核心工作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一方面应该满足专业核心课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秘书综合工作训练的需要。校内实训室建设应该成为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文秘专业的校内实训室设计围绕核心能力设计,主要是办公自动化实训室、会议策划组织实训室、形象训练与活动策划实训室、秘书工作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这几个主要的实训室基本能够完成企业对高职文秘学生主要操作能力的训练任务,除了在相应的课程内使用这些实训室外,学生校内集中的独立实训也在此完成。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计算机行业所面对的英语与其他行业有着不同之处,因为计算机行业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当中都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的应用,所以这就要求高职计算机的学生拥有更多的词汇量,并且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学会如何去应用这些专业的知识。由此可见要想加强高职计算机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一定要管理好学生的词汇量以及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一、计算机英语教学特点
1.词汇特征
高职计算机在英语词汇量方面出现了独特的词汇量特征,计算机所涉及的英语往往缩略词很多,缩略词是为了更简便地反映出英语所表达的意思。除此之外对于高职计算机行业的英语教学而言,还有着很多专属的名词,这些名词主要是在计算机运行中经常会使用到,与此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些派生词,派生词是指借助前缀和后缀,进而派生出来的新词。这类的新词在高职计算机行业的英语教学中会经常涉及到。
2.语法特征
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条件较弱,所以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较难掌握其重点,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中的英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视。计算机专业中所涉及到的英语往往句子很长,并且学生对于句子成分比较模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语法语义的讲解,进而让学生懂得其中的含义。
3.学生特征
高职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起点较低的情况,并且英语理解能力较弱,高职中的学生一向是以及格为标准,只要及格就可以,这一标准实际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很多学生在高职中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到及格的成绩,并不是将知识学有所用,这样的心理和这样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由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所以很多学生缺乏背诵记忆的主动性,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较为吃力。
二、传统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当中,很多高职院校都采取了利用让英语系的教师去讲授的方法,虽然英语系的教师自身英语水平较高,但是针对于计算机的学生而言,更多需要的是计算机方面的英语知识,然而英语系的教师并没有该方面的`专业技能,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是翻译句子表面的意思,对于句子中所要表达的专业意思并不能真实地表达,这样的教师方式实际上并不能够给予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该教学模式会将计算机英语教学成为变相的实用英语教学,并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所以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三、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突破
1.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为了解决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量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采取特定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有关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联想法和增强记忆法引导学生记忆一些较难的词汇。将一些名词、缩略词以及派生词通过联想或者是归纳的方式进行总结,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针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在学习该专业英语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词汇量大不容易理解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将其解答,无论是采用归纳的方式,还是采取联想的方法,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2.化繁为简阅读技巧
将计算机教学中的句子化繁为简,这样将句子的成分进行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英语中的难点。采用适当的断句方法进行分解和讲解,最大程度地降低理解的难度,这种学习技巧已经在很多的高职学校中进行了运用,有着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利用这一方法去进行讲授,可以让很多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化繁为简是当今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新的突破点,这样不仅仅对提高为学生理解能力有所帮助,还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应用型人才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能够理解和接受计算机英语,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的时候添加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英语试题,这样将讲课与计算机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计算机英语所涉及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笔者还建议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学会了独立的去思考和理解内容,才会更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而为培养出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优越的高职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综上所述,首先介绍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并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新突破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在很多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对于学习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要,只有加强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才会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秉承20世纪初欧美体系,又参考前苏联学制,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一直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并没有形成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不小的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未改变。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育体系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一、开放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
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引起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环节,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完全学分制的实践中,追求的目标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然而,要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并非只是把原有各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都平行而直接地呈现在选课表上。开放式体现的教学规则,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要求。它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在开放式管理的机制下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实验。
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放式的核心。课程确定以后,课程本身的标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它既是教育者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也是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范围。而且,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的绝大多数课程呈现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多是非线性的,这也就是说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呈跳跃式的。过去,我们一般都是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而现在所谓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已经失去了意义,课程由学生自己来选,培养的计划也就处于一种变化之中。开放式教学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就是比较量化,它包括课程名称、代码、学时数、学分数、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基本要求、教材与参考书目以及作业要求和考试方式等。通过一些数字来明确课程教学的要求,尽量避免过去一些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模糊性、随意性和无效性;同时这个标准也成为有关部门对教学进行检查和督促的依据。
二、开放式的课程选择与专业的确定
在专业课的平台上,所有的课程都是由学生任选的。也许有人会担心,虽然整个学习的过程始终体现了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但以后学生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是不是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就不分专业了呢?其实不是。上文中我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那么就专业界定的问题,我们提出的第二个口号是“先选课程,后定专业”。也就是说在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提出毕业申请时,系部可根据学生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所学的课程的性质或类别确定他的专业归属。可能出现的情形无非是以下三种:一是所学课程集中在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课程群中;二是所学的课程虽然广泛,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或专业倾向;三是所学课程繁杂,学科或专业特征不明确。从开放式教学体系来讲,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校都应该准许毕业。但后一种情况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还值得商榷。
三、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支撑
1.社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院系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实行工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由设计师、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专业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另外,改变仅在毕业设计时,才让学生到设计公司参加实际设计项目的做法,根据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结合设计公司的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由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指导,面向社会的实际设计实践,才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训练。
2.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公共课、理论课,提倡开卷考试,充分利用课题设计、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等多种形式来评定成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级考证,获奖或取得证书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和培养特长,这也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规律。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以上几方面是笔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实行开放式教学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提高。笔者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寻找更加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
[1]季翔.高职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
[2]孔保华,刁新平.开放式教学与实践教学[J].教书育人,2002,8.
[3]孙湘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 装饰,2002,6.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物流产业对提高区域产品竞争力、提升区域城市的竞争软实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骨干专业。以武汉市为例,32所高职院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方向的学校达到了30所,物流管理专业规模为每届4个班左右,少数学校达到8个教学班级。[1]就业工作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吸引力、形成良好社会口碑的核心工作,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发展与改革既是该专业建设的目的也是初衷,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就业导向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流企业或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的目的和出发点的,这种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调研发现,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主要有3个观测点: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后续可塑造能力。比如,物流行业在工作初始需要工作人员到基层进行锻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服从工作是其基本职业素养。为此,学校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通过创设和模拟与行业或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负责、服从工作要求等精神品质,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企业管理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还要不断深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物流行业的发展特性,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好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不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过程、顶岗实训环节还是就业工作环节,都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就业导向下,高职学院应主动走向并适应市场,了解区域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动机制(如顶岗实习、企业参观、订单班培养、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企业员工校内培训等),力求无缝对接。
(三)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民生之本
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和家庭的面貌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民生之本。[2]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因上大学导致家庭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或区域经济的脱节。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可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调查发现,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过度依赖电脑操作、师资短缺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首先,较多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度抄袭其他地区院校的方案,缺乏对本地区物流市场的调研,容易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和区域经济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对接本地区物流企业岗位。其次,很多院校由于经济水平限制,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软件平台的模拟操作,如仓储软件、车辆调度软件、货代软件等等的模拟操作。这些软件虽然可以覆盖部分就业岗位,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但软件和操作平台上的操作和实际工作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3]这容易造成培养的人才就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最后是师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师,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为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就业导向来展开实践教学。
(一)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与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岗位需求,借鉴区域内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先进经验,订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必须结合相关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并根据各校自身情况加以调整和提炼,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调研区域物流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需对企业进行调研,并注意做好前期的调研计划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调研计划应该包括:了解物流企业的类型、规模、岗位、主要业务、人才要求和后期发展战略等。以武汉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先通过对武汉地区主要物流企业的调研,对企业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得出每个方向的岗位群;然后分析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并根据技术技能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据了解,武汉地区物流行业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两种。国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采购员、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快递员、市场与客服人员、物流财务管理员;国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报关报检人员、国际货代人员、港口装卸与调度员等。[4]除了分析基础岗位外,还要注重分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在校内开设一定的拓展课程,储备学生的相关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上升路径与相关岗位为:刚入职的岗位一般是一线操作员,如派单
员、开单员、装卸工、调度员、客服人员;大约3—5年后可上升为部门主管或者是门店负责人,如仓库主管、客服主管、运输配送主管等。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勇于把握机会的前提下,可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担任区域经理、大区经理等。
(三)根据就业岗位设置实践技能模块
对应物流岗位需求,需将实践技能教学分为国内物流技能和国际物流技能两大模块。国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区域物流市场的调研、物流客服业务、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购业务组织与实施、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储配方案设计、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生产计划与组织、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供应链构建与运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操作与应用、快递单业务和客户服务;国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货代操作和单证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和报检与报关业务实训。[5]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保障因素
1.制度保障
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1)学校需要大力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并不断优化和增加配套设施,提高实训室的实际利用效果。学校可出台一批校企合作制度来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如企业订单班、顶岗实训制度、实践教学安全控制制度。(2)学院可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制度,如实践教学的课时补贴、市场调研工作的工作量核算制度。
2.师资保障
教师高水平的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时间并不长,当前从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转岗而来,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缺少企业经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引进企业导师到校园指导工作或兼职实践教学外,更根本的是要积极提升校内师资的实践技能。学校可分派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如担任企业顾问、新员工培训讲师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积累教师实践经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完成“教学—就业”的完美转身,学校必须开展相关专业的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精细化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亦包括学生的面试指导、简历制作辅导等。另外,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性格和家庭情况开展针对性服务,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在企业长久发展的可能性。最后还要做好就业反馈工作,通过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为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
(二)实施方法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互动发展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课内实践、实验室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教学亦有三个层次:企业认知、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1.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
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教师可在授完一部分理论章节后,布置一个大作业———如武汉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同学可以亲自去企业调研,亦可查阅报刊杂志和网上资料,然后将分析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讲演,其他同学和老师再进行相关讨论与评价。通过该课内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为该课程的期末进程式评价提供较好的依据。实验室教学则可通过有效运用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对部分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利用各种物流系统软件、物流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室直观演练,实现学与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可以安排在学期末尾的一两个星期进行,通过整个星期的项目集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如物流企业采购决策和生产组织、物流企业配送作业优化和实施、国际商务单证操作等等。
2.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在入校初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促进专业学习兴趣,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物流企业,直观地感受物流企业的运作情况。顶岗实习就是平时说的“三明治”教学模式,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可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集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参与企业运作。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和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则可以缓解物流企业的短时用工紧张问题。如在第三学期安排一个顶岗环节,从当年12月到次年3月,为春节的物流公司的用人高峰提供人力支持。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去实习,在实习的同时完成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
四、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通过就业导向来构建和实施其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该教学体系针对性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并可实现与企业或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毕业生就业过渡期,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用人的入职培养成本。但该体系尚未涉及实践教学的效果评测问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完善。另外,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国家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较快,该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会计专业的相关应用。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员培养的摇篮,其发展和创新程度直接关系着祖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突出综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寻找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主要场所,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会计人才,对祖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也开始显现,其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因此,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体系需要进行一场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和创新。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分析。
一、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工作岗位特征分析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传统的繁重的手工劳动,转化为简单的电脑操作和自动生成过程。这就给新时代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的各项基础知识,还要熟悉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类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高中毕业生,且其成绩通常不会太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也很难主动的对自身学习生涯进行规划。其次,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这五门核心课程,更加偏重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3]。但很少有高职院校会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对会计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也没有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此外,还存在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首先需要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会计专业理论及实际应用能力,还要熟知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从而能够真正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员[4]。其次,应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会计教学不应是死学理论知识,而是应该根据会计岗位和职责来设计,将会计工作岗位中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考核标准来执行。例如[5],在处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关系时,可对基础课的课时进行压缩,适当增加专业课比重。专业课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二是职业技能课程,三是职业基础课程,四是拓展专业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在这四个方面中,可根据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所占比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此外,还要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能力,更要注重素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师资对于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仅如此,还应该为青年教师多提供一些提升和培养的机会,鼓励教师个人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和企业顶岗锻炼活动。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是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薄异伟.浅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J].山东纺织经济,,08:61-63.
[2]蒋希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33:189-191.
[3]张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02:149-151.
[4]杨丹.浅谈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新模式[J].企业导报,2016,01:132-133.
[5]朱丽娜,汤朝兰,黄妍君,等.浅谈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教育,2014,03:116-117.
关于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实习基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双师队伍建设、完善好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实现科学、有序、规范、高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通过开展以教育教学为目的、学生亲身体验和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认知,并逐步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形式,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实践教学如何实现科学、有序、规范、高效的目标,使实习基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双师队伍建设、完善好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配合理论教学,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时间教学,即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实践活动,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教学等;二是独立设置的集中实践教学也叫综合性实践教学,即需要综合运用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针对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向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大幅度增加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基本要达到50%)。实践教学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性环节,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测试、分析、比较、操作、增强对生产对象、环境和条件的.认识,学会制定生产方案,获得从事实际生产的基础知识,通过直接参加生产实践,总结经验、训练技巧,掌握技术环节,学会更多工作方法,培养交往、学习、研究、信息传播等能力,达到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参与生产管理,掌握生产指挥、市场营销的知识,获得立体型知识和能力结构。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职教特色,职业学校能否取得应有的办学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现科学、有序、规范、高效的目标,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突出抓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目的,以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效率、强化管理为重点,以多方投入和内部挖潜为手段,以行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准,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建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群,充分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基地建设要用两条腿走路,公共课、基础课实训基地应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专业课应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建设的基础,必须认真抓好学生平时实验和模拟实习管理,形成一套良好的实验量化考核标准。学生每次实验后,教师都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分,得出平时每个实验或模拟实习项目的量化考核成绩,并以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平时实验成绩不合格,该科总成绩不能及格。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教师指导水平等,形成校内实验教学和校模拟实习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质量标准的实现。
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办学条件。要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其投资是巨大的,在当今教育经费短缺、生产设备与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的情况下,学校要全面建立起与自身专业设置、职业能力需求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在专业发生变化时,势必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与企业携手,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与资源共享,成为了解决此难题的一种发展趋势。事实上,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在调整专业时更加轻便灵活,还为有效解决实训条件落后于生产第一线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2.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职业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懂得教学规律,是教学的行家;又要懂得行业技术,是专业操作的能手。把传统的“学术型”教师队伍改建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示范、讲解、指导具体的操作过程。这些都要求实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来校任教,没在工厂、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上任过职,缺乏实际经验和专门技能。为此,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关专业课教师培养规划,创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聘任实习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课,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加盟扩充职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队伍以此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1)专业课教师要成为“双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师资不但要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关专业(或工种)高级工(或技师)的技术素质。为此,要形成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工作制度,通过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安排专业课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等手段,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
(2)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充实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管理干部和相关教师要力求掌握若干项实践技能,担任实践课指导教师或协助指导部分实践课程。要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加强对这部分教师的培养提高,不可滥竽充数。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应当成为所有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升级、晋职等结合起来。
(3)搞好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除了可以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到有关单位(企业)参观学习外,还可以从社会选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接触实践机会较多,对于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了解较多,对于生产中存在问题也有更深认识的并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优化教师结构、解决师资力量不足。
3.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形成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综合作业)、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形式上,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有助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实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项目课程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学做合一。在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以企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原理和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评价方式上,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笔试、机试、闭卷、开卷、工作过程、项目评审、毕业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评价实践教学质量。
(1)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主体来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改革,使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真正达1∶1。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项目);在训练方法上,通过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创新制作、毕业设计等,使学生接收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2)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将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效率与效益、遵纪守时、团结合作、质量安全、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一般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各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质结合起来。大到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小到实训时的穿衣戴帽和考勤,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督。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建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现代文明生产意识,使之逐渐养成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职业行为习惯。
(3)建立具有能够涵盖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体系。各专业要通过积极引进和建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或点)、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使专业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对于少数专业,还可选择其他部委、行业、外国政府机构证书或一些跨国公司证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实践教学的实效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以及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采取得力措施,扎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必须加强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考核、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实践教学进行过程监控,既要坚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又要抓好实践性教学的过程管理,也要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论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的特征、双语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特点。探讨了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注重实践环节的同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双语幼教;实践教学
一、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概述
(一)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特征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是在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基础是,升格而成的一种集中专和大专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有着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以五年期学制为培养期限,已逐步成为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主体来源。学习期满并考核合格后,颁发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学生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门槛相对较低,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很强的定向性。与中专教育相比,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培养年限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当前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二)双语幼教的起源与发展
双语教育思想起源于古代罗马,逐步开始尝试对儿童进行第二种语言的教育。到上个世纪中叶,大量来自于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儿童,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双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双语教育是指在教育生涯中的某一阶段,接受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其中一种语言是自己的母语。我国的幼儿双语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末才被社会所逐渐关注,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幼儿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学前双语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许多公立幼儿园纷纷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私立幼儿园、各种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将双语教学作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来抓,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不尽合理。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教学安排上显得急功近利,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三)幼儿教育的特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同时还不能忽视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幼儿的学习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需要通过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吸引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其获得完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体系的构成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学前教育更是朝着专业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这一职业历来是神圣的,高尚的师德是最基本的从业准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幼师应当以身作则,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注幼儿的成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会倾听和把握幼儿的思想与情感,善于与幼儿进行友好平等的交流,关注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保障每一个儿童获得健康、个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做好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是进行教学活动所必要的环境资源。由于幼儿活泼好动的客观事实,易于产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幼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去处理和维护幼儿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家长把幼儿送入园之后,幼师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幼儿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顾保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不仅要具有合理安排学习和游戏活动的能力,还要与保育员密切配合,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医疗和逃生知识,以应付一些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当危险情况发生时,要优先对幼儿进行救护,尽到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课程的设置要具有足够的全面性,以适应新时期对于高素质幼儿教育人才的发展需求,努力培养更多的全能型幼师。课程方案不仅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幼儿的特点,强调理论性的协调和完整,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和培养。从职业的角度出发,科学安排课程的门类和内容,注重启发性教学的作用,避免重复和无意义的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幼儿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技能和方法。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合理设置教学的总课时数,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实现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基础知识的培养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的课程涉及内容较多,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以及教育实习课程。形式上以必修课程为主,以辅修课程为补充,涵盖了课堂教学、活动类教学和实践类教学。考虑到招生的对象为初中毕业生,生源的质量和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相对较差,学生长期处于被动与压抑的环境之中。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从专业教材入手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从事幼教工作的热情。从心理学、卫生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角度,充分提高学生适应幼儿教育的能力。通过选用合适的教材,在知识的逻辑结构上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充足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案例分析。由于幼儿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还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方面,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在教学培养体系中,加大了艺术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增设了相关的必修课程。在遵循幼儿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实际、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前三年的教育培养中,重点在于培养基础的艺术素养。而后两年的学习中,则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和技巧。
(三)实践教学的模式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增设艺术类的技能培养环节,开展实践性的课程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为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幼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技能培训中,广泛的采用了模拟训练的方法。通过提供接近真实的幼儿教育场景,展现幼儿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看幼儿教育纪录片、开展模拟案例分析讨论、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来校讲学,都是实践教学模式中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定期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视野,有助于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努力增加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取得初步了解。通过与在职幼师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加认清幼儿教育的本质,熟悉幼教工作的基本情况。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去,通过在幼儿教育一线的交流、实习、实践,熟悉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对现行的教学和学习进行思考。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予以提高和改善。
(四)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考虑到双语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客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加大了对于英语基础的培训力度,通过巩固基础语法词汇知识、提升语言应用的技巧,使学生能够胜任幼儿双语教学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努力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行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合理完善教学内容和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双语幼教训练。不仅要做到发音准确、口语流利,还要能够灵活的运用英语进行幼儿教学,营造适宜的双语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语言教学方法,采用歌曲、说唱、游戏、表演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更能提高幼儿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逐步增加的同时,质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关注的日益增加,不仅要求幼师具有足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儿童的思想和行为,能够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开发幼儿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应当树立正确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理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高水平与职业化两大特征。所谓高水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双语教育的实际教学需求。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刻认识到为人师表的责任重大。而职业化则要求具有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掌握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奉献精神。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双语幼儿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国梁.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版),(3).
[2]闵会玲.五年一贯制学前双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与探索[J].财经研究,2015(5).
[3]祝艳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4]胡秋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查标准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存亡。现如今,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有很大改观,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有较多问题。主要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了几点问题,并分析了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成就了很多计算机人才,从而导致企业在选择计算机专业人才时尤为苛刻,不但要在技术上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还要有企业实战经验。但这些要求对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可谓是难乎其难。另外,随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逐渐增加,就业率逐年下降,给高职院校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不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一、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始终以学生就业率为主要评价方式,随着其教育规模逐渐扩展,计算机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存活率几乎为100%,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技术的水准也快速提升,成为目前社会上的主力军之一。尽管如此,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校期间成绩名列前茅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明显不足,这种现象泛指所有的应届毕业生。笔者根据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问题。高职院校近两年统计结果显示,各个学科的学生对计算机都不陌生,若非对计算机专业性要求强的工作单位,其他学科学生也都能够应对,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更加艰巨。然而,这并非关键因素,主要还是因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与用人单位要求脱节严重。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套的教学方针加上计算机书本知识严重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无法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是统招遗漏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且其都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困难。
二、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职计算机学习中尤为重要,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因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基于上述原因,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需不断转变,以学生为本,适应社会发展,推动计算机专业的更新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学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育人先育己。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需不断提升自我,增加知识储备量,夯实自己,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主要利用远程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远程技术使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教师的操作平台,加之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新型技术进行教学,相互结合,开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学氛围。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转变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主导课堂的理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引导。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软件PS中的快捷键命令时,通常会由教师先行陈述PS中快捷键命令的理论知识,由此,笔者将其改为由学生陈述(学生陈述之前留有时间熟悉课本),教师辅助,学生陈述的同时按照书中操作动手实践。在高职院校中,动画专业的学生会涉及AE、PR等软件的学习,对计算机的使用率为100%,此类软件与Word、Photoshop相比,操作更为繁琐,难度性较大。因此,在学习此类软件时,学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软件界面,在专业书籍和教师的讲解下,熟悉界面,简单了解各个图标的功能及操作方式,最后由教师现行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视频特效,引导、锻炼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倡导学生发现更加快捷、简便的制作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并总结其中的规律。采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机教学,主要是由计算机教学难度而定,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转换教学模式。
(二)小组课外锻炼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姿态百出,各种教学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即视感。因此,笔者仅针对小组练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由于小组学习可在课外学习,没有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因此,能够对计算机教学起到较大作用,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放开思维,明确此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度,但是,课外小组活动不可脱离计算机专业课程。例如,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学习软件编程时,展开小组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便是开拓学生见识,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培养学生发掘问题的能力。分配组员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配,如若遇到问题,可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或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困惑。在这样的模式下,能充分激发起高职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冲动。山西某职高的教师便提出了由学生制作多媒体教学短片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住校生,因此,教师以寝室为单位分配组员,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利用PPT、PR等视频短片制作软件为语文教师制作教学短片,学生可自行选择软件,最后进行评比,教师分别讲解各个短片的优势和弊端,选出最佳短片应用在教学中。这一重大转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自行学习、研究所学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软件掌握的熟练度。
(三)深化了解计算机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利用试题简析,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颇具效果。利用试题分析,创建数学模型、总结并确定算法,实践操作。利用这样的方式更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程序化性质的了解,缜密学生逻辑思维。
(四)迎合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环境
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学生会经常使用PPT进行项目软件制作,学生需要对项目方向、目标、方案、文案等都熟练了解,尤其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更应以实践操作水准为主,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就业,更应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结合相对偏少,教师更加注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讲授,对案例重视的程度较小。笔者认为教师在讲授项目时,应要求学生调查此案例中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根据该企业的数据、资料、设计方案等进行项目PPT编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迎合市场要求,在熟练专业课的基础上,充分掌握企业实际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想要提高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一定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转化教学模式,迎合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环境,深入对计算机性质的了解,在培养学生专业性的同时,缜密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也要做到育人先育己,师生共同努力,深化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和学校创造更多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真正意义上达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淑英.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J].才智,2015(25):252.
[2]李体新.关于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18):94-95.
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始终不曾停止,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无疑是高职教学改革中一种较为完善与成熟的教学方法。为此,本文对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及特点
体验学习一词最初源于西方,其着重强调学习者自身在相应环境下进行实践、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式学习更加注重体验与学习场地的密切配合。尽管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同,但其并非完全独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不是处于现有教学模式的完全对立面。可以说,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强调追求个性的同时也从未忽略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在以学为主的教育背景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个人体验。换言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要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此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化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学习结果相比,体验式教学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程与结果都是不可分离的,可以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甚至对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最终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过程进行反映,但最终的结果往往不能够对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映,这也就是说依据结果的最终好坏并不能够对过程进行完全肯定的判断。好的过程一定预示着较好的结果,但好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过程也尽善尽美。为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教学的最终结果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教学的目的性,此外,由此导致的教学急功近利心理更是要不得。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的重视无疑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这一巨大漏洞。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注重强调的体验过程主要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自身而言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教学体验都是属于学生自身的,同时是具备一定独特性的。
(三)体验式教学过程的完成需要借助于学生学习的内在生成。与体验结果相比,体验过程则是动态连续的,其发生的时间也是瞬间性的。例如,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一动作的模仿与学习都需要学生自身对其动作要领进行相应的理解和领会。学生也只有通过外部学习与内在心灵的逐步趋近过程才能在体验式教学中发掘到教学内容中更为深刻的意义,为此可以说,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持久。
二、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和氛围。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可以说是高职体育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与重要保障。换言之,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体验式教学模式才能够得以更好地推行与实施。而要切实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需要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建立较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高职院校相关领导人员应足够重视对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的购进和管理,以尽可能满足体育体验式教学的需求。而在师生关系构建与维持方面,高职体育教师应在较为活跃的课外课堂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特点的了解与掌握,进而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意见,解决他们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疑问和困惑。与体育理论课堂相比,户外教学为师生间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无疑为建立较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与较为便利的条件。为此,高职体育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应积极努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意义。
(二)转换师生角色。为进一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创新精神,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生暂代教师工作,进而由其领导其他学生进行相关动作的学习与练习。尤其是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中,由学生带领其他同学进行热身活动,这不仅能够给寻常的准备活动阶段增添更多的活力,同时还能够锻炼一些同学的组织指挥能力。此外,学生对各种操的穿插与重新组合安排无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程度。
(三)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与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过于守旧难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学的预期成效,过于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也极易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的过度压抑与被动性。为此,高职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较为愉悦的`氛围和环境。课前提前对教学场地和相关体育器材进行整理,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相关教学内容和动作进行简化和归纳,这可以进一步节省学生对相关动作要领的领悟和理解时间;通过音响、电视等相应工具来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这可以进一步增强高职体育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四)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相关体验。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进行相应的评价。此外,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与被评价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应积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进而使学生在评价和相互交流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从而对此进行不断修正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适时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出要求和改进意见,同时还应在一定条件下适时降低相应动作的难度,以给予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这样也更能够锻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高职体育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在体验过程中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在体育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依据相应的教学目的创建出一些与当前体育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较为新奇的场景与相关材料无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除了对相关教学内容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之外,动作要领的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也显得十分重要。相应动作何种方式何种条件下可能会完成得更加完美、怎样的结组方式才能使团队的协作能力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等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无疑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更为可靠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而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体育初步结论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相应的实践与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结论存在的欠缺与不足进行弥补与修正,最终总结出更为完善准确的体育结论。可以说,体验过程中逐步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冰.德国“体育、体验与活动”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7
[2]于文谦,荆雯.回归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4
[3]姚卫勇.高中体育体验式教学法实施的途径与策略探析[J].学周刊,,1
[4]衣锦光.基于体验经济理念的体育俱乐部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4,32
[5]隋东旭,崔健.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12
[6]朱成.基于体验经济的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与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论文【1】
摘 要:为增强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后的市场适应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围绕旅游管理岗位技能要求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设置。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引入导师制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到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性格的塑造、职业生涯规划等都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截至,我国的客源将跃居世界第一,将成为排名世界第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20,我国的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宏伟目标,是国家旅游局最新确立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游客反馈意见,还有相关媒体的一些报道,加上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情况,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也不好。
当然这种整体的大环境导致我国现在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问题重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大都不太扎实;(2)缺乏实践经验;(3)整体综合素质偏低。
我国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
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无法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需要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
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
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2.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科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比例构成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只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多教师所学专业也并非是旅游,大多是一边摸索教学一便学习。
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无疑是先天不足。
此外,实际教学脱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大多还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相对更为落后,学生实操能力差,与社会旅游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学生基本操作训练明显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资源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在实操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
绝大部分课程都不得不“纸上谈兵”。
另外,学校惯例是将最后一年定位学生实习的时间。
这就陷入了学生实践中忘记理论,理论中无法实践的怪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良好模式。
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机会已经过去,这对于学生深入领会并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造成了时间差上的障碍。
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忙脚乱,没有条理,甚至会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单纯追求科目多,而忽视专业自身的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看,更像是多个专业的杂糅,缺乏专业特色。
另外,在课时设置上,很难分清主次,对于课时分配不合理。
有一部分院校还存在以师资力量定科目的现象,有这一科目的老师就开设,没有就用其他科目取代。
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
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应该发展中长期规划,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
建立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的发展链条,在内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保障圈。
以国际化的视角,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是,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做出深化改革,从而探索出一条产学结合的教改新模式。
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并能够实现对教改质量的全程监控。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改的突破口。
3.专业的教改方案具有可行性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第一目标。
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必须实行个性化定制模式,学生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和完善。
首先,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水平要明确。
其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要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这些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4.专业教改保障措施要有力
旅游管理专业要抽调优秀教师成立教改工作小组,建立由企业、教师等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制订经费投入、使用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模式的途径
1.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定向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明确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的实际情况,开设礼仪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实际中严格遵守。
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强化情趣诉求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以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可以尝试。
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义务导游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选择。
这些对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有力保证。
学校要为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
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并在经济和制度上予以一定的保证。
让教师始终能够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为专业带入全新的气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
此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等灵活的形式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传授也是很好的形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大有好处。
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必须重视的。
“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专业这一学科发展精髓,能够有效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操技能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这些都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
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审视自己的特色,以努力提高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1)作为学校,应当开发资源,寻求与企业的联合发展,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校不仅可以不花办学经费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地方实习,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
经过这一实训,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2)在校企结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在自己的校区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实现模拟教学。
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可以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导游人员的服务程序时,可以分别和学生模拟导游与游客,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
(3)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比如说,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文化课和专业课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两大基本板块。
首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学校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予以重视。
这些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这些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
比如说,语文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
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
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
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既是符合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现状,也是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通过集思广益、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欲速则不达,如果一味求新、求变而不考虑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改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改活动,既关系一个专业的发展,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
总而言之,立足实际,着重考虑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进程。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职建工专业的施工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进并培育“双师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论文关键词:高职;建工专业;施工技术;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建工专业培养面向农村城市化建设、面向乡镇建筑企业、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了解工程建设的全局、掌握工程建设各工种工序的技术、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提高建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中,我校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与改革,在目前的课改实验中,正以施工技术课为主干,进行较深入、较大幅度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们将其初步命名为“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指使学生在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工程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的各项知识与技能,培养施工人员的品格习惯与职业修养。
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场,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配合课程改革,我校对实训基地进行了配套建设与质量提升。本着“技能训练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原则,确定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是企业化的实训功能。对实训基地进行与企业无缝化衔接,完全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模拟、仿真、部分全真建设,先后建起了具有仿真或部分全真的智能化土建、建材、水电、造价、测量、燃气等实训室,提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便于操作,设计了“短、平、快”的小项目进行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建工专业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与实训基地环境中开始实践教学的。
施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以使学生完成一套小的现代公寓房的建设任务为基点,即项目化教学之整体项目。整体项目之下分列施工准备、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及防水工程施工五大子项目。施工准备子项目下又分场地平整和场地围栏两个模块;基础工程施工子项目则包括水准仪、经纬仪的定位放线,土方开挖,基础垫层施工,基础模板施工,基础底板钢筋施工,基础柱钢筋施工,基础砼施工,砖基础施工等模块;主体工程施工子项目下包括柱筋、板筋、梁筋、柱模、板模、梁模、混凝土等施工模块;装饰工程施工子项目下包括抹灰工程、饰面工程、吊顶工程、地面工程等模块;防水工程施工子项目下包括卷材防水工程、涂膜防水工程等模块。所有这些模块工种的施工,都能在学校的实训基地里完成,属于“短、平、快”的小项目设计。
课程总学时为240,共计4个班,约200名学生,组织教学时分前半学期和后半学期,前、后半学期各两个班,两个工地,分别由两个教师兼工程师带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采取分组施工的形式,工程项目建筑面积为56平方米,一层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前半学期教学完成后,立即拆除,以便于后半学期学生上课。因此,为方便拆除,同时保证学生施工安全,我们对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进行了适当调整。
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言,其工序当然不能只是“短、平、快”,如桩基础工程施工,就不能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这时就可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我校的“双师型”教师掌握着广泛的实习资源,一旦学校实习基地不能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就会带着学生到实际的工程现场进行观摩并拍下录像,再回到教室放给学生看,进行讲解,这样便可有效地弥补学校模拟实训的不足,使学生对工程项目建设全局的工种工序都能有较强、较全面的现场体验。
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校现任教师中具备国家注册规划师、监理师、建造师、造价师、咨询师等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共有109人,其中许多教师具有长期的企业工程建设经验,有着深厚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带徒经历,与教师工作相结合后更具备了独特的传授技艺。施工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就曾在国家一级建筑企业任职,先后担任过施工员、主工长、项目经理等职务,从事过施工、预决算、项目部管理、工程谈判、工程建设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参加或组织过厂房、民用小区、别墅群、高层建筑、大型变电站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因此,对学校为学生组织的“短、平、快”的小型项目教学,不但心中有全局,而且手中有技术,尤其是明了全局与技术的孰轻孰重及施工与管理中的要点,能够在教学组织中发挥很好的主导作用。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群体就是一个项目部,项目经理、材料员、工程师等等都由学生推举或自荐产生。学生群体又分成若干小组,相当于项目部的班组,虽然在教学的每个阶段,各班组从事的工种是一样的,与企业中不同的班组从事不同的工作有所区别,但是恰恰在这种班组化教学中,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切实地体验和掌握各工种的工序技艺与技术要点。至于项目,从建设项目(楼房)的命名到围栏外的展板设计与展示,再到施工安全帽的购买和标识制作,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在课程教学初期,实训基地如同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可充分满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化、高仿真”的要求。这种完全不同于以往教室化讲授的教学环境与完全不同于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接下来的每一个子项目、子模块教学,都先由教师给学生发放实训任务单并进行简单讲解,然后学生进入具体施工操作,教师则关注全场,在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答疑、修正、示范。这种企业化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受到绝大部分学生欢迎。可见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项目实践为主体,充分渗透理论引导
课程的学时每周是按天(或半天)安排的,学生一周内有三天半的时间学这门课程,连续的时间安排非常适合现场施工实践。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根据工程进度和子项目或子模块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对理论讲解和现场实践进行了合理安排。当有必要使用幻灯、录像的时候,先在教室里将实践环节涉及的理论内容给学生进行简要而形象的讲解,然后再把学生带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如果不需要使用幻灯、录像,则把教室直接搬到现场,用喇叭和白板配合实习任务单,进行理论的解释和具体要求的阐述后再进入实践操作。
遇到下雨天不适于现场作业的时候,便只能在教室里开展教学,或进行新内容的讲授,或补充讲解前一阶段实践中忽视的要点,或回顾前一阶段讲授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前一阶段实践操作的录像(学生实践时,教师会对各组有价值的工作情况进行选录)回放给学生,教师进行点评和理论渗透,同时将国内外著名的或我们身边正在建设的工程图片或录像放给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实践操作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经历,与真正的工人或管理员的操作进行比较,会觉得特别亲切,感受特别深刻,对理论的接受和理解也就更加有效。
每一次实训都有实训任务单,每次实训任务单都会标明要掌握的理论要点,以“知识链接”的形式标注,教学中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渗透就是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的。
以平时考核为主要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表现
每次实训任务单上都有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掌握的技术要点,对于每个学生的技能技术掌握情况教师都会在现场检查,现场记录评分。为促进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帮互助,评分往往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做出来的效果好,即使小组中有个别人做得不太到位,也能得小组分。
平时评分除以技术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外,还包括出勤、合作、管理、思考、学习、钻研等情商素质考核标准,以尽可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培养较好的人格素质,以实现实践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教师会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学生的个性并作出适当安排,比如对那些不太勤快、不太能吃苦、不好钻研的学生,教师会安排他们负责一项临时的、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任务,并适当给予鼓励和引导。
经过一个整体项目数个子项目多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之后,每个学生的专业掌握情况、技能水平与工作和学习风格,在教师心里已经非常明了。在课程结束时,教师会让学生再就整个项目实践写一份小结或实践报告或作施工组织设计,以此评价每个学生对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掌握情况,并听取学生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感受与意见,以此作为教学模式改进的参考依据。
以学校支持为后盾,努力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纯现场化的完成整体项目建设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相当大的投入,要购买钢管、混凝土、仪器等各种建材,要经常带领学生去附近大工地观摩、交流,所有这些都得有大量经费作为支撑。我校领导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仅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次投入就近二十万元,虽然有些材料可以多次利用,但是的确有一些是一次性的,不可再用,因此每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都需要有大量的投入。这都得力于校领导锐意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高职建工类专业人才的坚强决心与大力支持。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任课教师与专业系部将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不断完善。在已经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索实习与生产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路径与方法;配合基地建设,编写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组织方式;继续探索实训基地的培训与经营策略。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针对当前高职实践性教学存在泛化现象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体系建设的深度上考虑,研究了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内容.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促进了专业团队发展,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形成了明显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论文
目前,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几乎大同小异,毕业生数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用人单位选择面日益广泛,不再单一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而是更多地看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鉴于此种情形,广西一些高职院校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几点新的想法。
1、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学院20xx―20xx级3届物流管理专业的232名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内容涉及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工作。
在对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56.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所涉及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广而不精、博而不专,不能指导企业实际工作,并且很多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老旧。此外,25.4%的学生甚至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这说明教学内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岗位衔接不上。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有75.2%的学生认为常采用的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未能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3)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只有17.2%的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比较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占38%,有44.4%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说明当前的课程教学与实际企业岗位需要脱节,无法无缝对接企业的需要。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最后实际从事物流专业工作的学生却很难胜任企业工作岗位。这说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就业胜任力,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1]。
2、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
本文通过对物流企业的大量调查研究,构建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模型,课题组通过采用xx特5级评分法编制调查问卷,这份问卷经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生源地、领导职务、工作年限6个因素;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共21个项目(见表1)。主要从学习和知识、身心素质、品德与发展、管理技术技能、表达与沟通能力5个维度来评价其就业胜任力[2]。为了避免给被调查者造成某种定式,将21个项目随机排列,并不按事先各个维度所列举的项目依次展开,项目的选项采用xx特量表5级评定法,从非常胜任、一般胜任、不确定、不能胜任、难以胜任依次记为5~1分,分值越高,代表胜任力越强。
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分析
通过SPSSStatistics18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与学生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在企业工作年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该专业学生越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其就业胜任力越强;同时,该专业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就业胜任力越强。
(2)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案例分析能力相关系数最大。
(3)学生工作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工作薪酬水平的总体评价有显著的正相关系。这说明学生就业胜任力越强,学生对自己就业薪酬水平越满意。
4、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树立以就业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
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调研广东相关物流企业,从物流工作岗位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根据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据物流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规范,改革教学内容,与用工单位积极交流、合作培养,定期安排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认知实习或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2)加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力度。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的教学需要通过提炼企业真实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将学生带入企业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进一步提高其认知、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未来的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4]。笔者通过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能使学生们增长专业知识及促其积极思考、解决物流岗位实际业务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教学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企业的运作状况,能加深他们对物流行业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引导学生前往物流业发达区域就业。
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物流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物流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广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物流业发达的城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前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未来的职场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广东物流业发展区域优势、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深圳盐田港、宝安机场等国际物流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货运代理公司客服部如何处理货运代理单证纠纷”时,可引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知名货运代理企业业务中的案例,并结合该区域货运代理实践中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货运代理岗位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货运代理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广西北部湾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就业区域,使其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
(4)强化校内多媒体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区域紧密联系,能帮助学生提高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岗位的驾驭能力。例如,在M行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综合业务平台软件实训时,让学生跳出岗位局限,全局性地模拟深圳港口货运代理工作环境中的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货代公司、船代公司、报关行、集装箱堆场、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等20个岗位。通过使用3D模拟作业场景,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深圳国际物流货运代理各作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以国际单证的主干单据制作为引导,使学生掌握单据的填制、单据的流转,熟悉国际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未来货运代理实际工作岗位环境和内容有真实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货运代理工作学习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按就业胜任力来进行人才培养,将就业胜任资格条件细化到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专业就业胜任力的人才,是企业“上手快、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这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地方高校的就业率也会得到提高,企业也节约了培训人才的成本,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5]。
参考文献
[1]王贵斌,朱惠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标准建设[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104-106.
[2]魏巍.基于A―FA分析方法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18):275-276.
[3]李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J].科技展望,(24):112.
[4]李旭东.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0(4):65-66.
[5]孙杰,孙宝民.地方高校毕业生胜任力培养方式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4.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阶段性考试和日常考察为主,由于评价手段和评价过程相对死板,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相对不足,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评价要求,构建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这一具体学科,探讨更具全面和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相关内容,为高职院校教学评价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评价
总理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随后国务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进行产业布局和发展。所谓的“互联网+”主要基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变革、创新传统行业,使其焕发崭新的行业生命力。其中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行业,“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很有必要,不仅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顺应当前教育智能化发展潮流。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评价现状
1、评价手段和评价过程相对死板。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评价主要以采取“考试+日常考评”的方式进行,考试通常以期末的各学科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而日常考评则是通过点名、签到、随堂测验等方式进行补充评价,教学评价手段相对单一、评价过程相对死板,不能较好的满足对实践技能与理论水平都有一定要求的计算机学科,学生真实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往往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出来,得到的教学评价效度较低。
2、评价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学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学科成绩上,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以及学科能力共同构成学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传统封闭式的技术应用与评价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水平。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也是当前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应着重把握的部分,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和创新思维,实现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和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所谓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拘泥传统的考试、日常考评等形式,而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以计算机中网络技术课程为例,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后,实践技能的应用同样十分关键,而传统考试形式无法客观体现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因此在网络技术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组网、环境配置等具体的实践考察内容,构建“理论考试”+“实践考察”+日常表现等为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优势全面进行教学评价。结合当前流行的微课教学,学生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课下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可通过跟进学生学习进度、答疑释义情况以及学习反馈等信息多方面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构成相对全面的日常考察体系,较之传统单纯以签到、点名为主的日常考核,考察过程更加具有信度。同时,可以横向对比不同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以及纵向对比同一学生不同阶段学习情况,从而多维度的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考评,有助于实现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应用。
3、注重过程式的教学评价。所谓过程式教学评价主要是区别传统结果式的考评,将教学评价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的各个阶段,而不是在期末仅仅通过考试完成教学评价。过程式的教学评价更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曲线,教师通过实时教学跟踪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及适用性。过程式的教学评价核心在与掌握学生日常学习数据,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应用来实现过程式教学数据的获取,为后续教学评价的展开提供数据基础。
4、提倡师生共评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随着“生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实施,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也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方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展开师生共评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师生共评,是在传统单教师方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之上,补充学生评价教师部分予以实现,教师可以了解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的不断改进,更好的满足学科教育。师生共评也可纳入当前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评价体系,应从构建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全面进行教学评价、注重过程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提倡师生共评等手段进行实施,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必要的取舍以满足教学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雷虎,任佳,尹树华,樊泽明.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04):63-67.
[2]张玲.网络视域下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01):219-220.
[3]方霞.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评价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38(S1):108-111.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引导机制
引导机制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行中没有正确看待引导机制的作用,也没有人知道引导机制的真正价值,导致对引导机制的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不能做到对引导机制探索和创新的支撑,进而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中由于没有长远发展目标,不能平衡引导与实际、引导与发展的作用,导致在引导机制上存在基础薄弱,保障能力不足,出现对引导机制发展基础的削弱,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
1.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计划安全、实施措施没有必要的重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管理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全面地覆盖,做不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也难于满足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2.3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效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导致监督标准不明确,监督效果难于体现,不能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和功能,也失去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作用。
2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的要点
2.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
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客观、公正教学评价基础的基础。在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认可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性,使其能够面对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过程中的困难和负担,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更好地完善和更为有效地促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建设实际操作中应该将力争基础、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使引导机制真正成为有活力、有指导意义的机制,更好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做到对学前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和促进。
2.2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考核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要素的有机综合而决定的,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将会失去出发点,高职教育的改革也将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前,应该以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为出发点,建立起适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评价工作的考核机制,将教学内容、计划安排、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实施措施都纳入到考核范围,确保考核机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面覆盖,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覆盖,在结合市场需要和社会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完整、客观的考评机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功能,进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发展水平。
2.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监督责任,建立起适于管理、评价和监督的机制,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置于严谨的监督工作之下,提升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重点展开监督工作,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进行全面监督,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执行的深层次规范与管理。此外,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展开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的监督和考核工作,在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监督体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3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整个教育结构中基础而重要的专业,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推进教育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基础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有益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建立起科学而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引导、规范、监督、考评等手段,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有效加强,进而提升高职教育教育结构、教育基础和专业体系的改革质量与效果。
摘要::随着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了必然趋势,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首先分析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以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特点,从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面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校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地球物理学;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饱和,使得该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再加上目前整个地质行业正处于低谷,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研究生就业压力将得不到减弱,从而使得许多研究生需要寻求专业之外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树立创新创业的新思路,寻求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式,将创新和创业统一起来,以创新创业推动研究生就业工作[1],使得研究生即使在专业之外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空间。由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使得在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达到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质量标准,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具备自主创业精神,以满足地质勘探行业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作为核工业系统地球物理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培养从事工程勘察、资源勘查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人才[2],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更需要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
1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在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该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为:①传统的教学理念造成研究生主动性不足,依赖教师、依赖权威的心理较为严重,从而导致创新思维不够发散,创业意识不够健全。②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主要课程的学习,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但多数导师要求研究生学习范围有限,无法猎取多学科知识,所撰写的论文大多数是理论数值模拟,不能较好地解决应用生产问题,阻碍了研究生自主创业的开展。③相对于目前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生创新创业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一直得不到较好的发展,而是照搬本科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方式。④地球物理学专业创业成功案例较少,创业成功率低,从而没有树立好浓厚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气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