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
- 文档
- 2024-06-25
- 107热度
- 0评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本文共14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能力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 2。3。2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途径
3。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加强产学合作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6)。
[6]张宝歌。正视问题,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需要。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受到了我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在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也是我国教育战略的选择。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导致其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就给建设“双师型”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脱节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师型”的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这中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只关注其学历,并没有考察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二,有的高职院校只关注教师专业的实用性,而忽视对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上与实践脱节,尤其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协作培养时,他们的目的和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其培养过程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影响协同培养的效果。对高中院校来说,他们过多地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带来的社会化效益,然而对企业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追求技术的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这些分歧很那调和,进而就阻碍了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效果。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而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活动还处于展望阶段。
2、“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从高职院校入手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尝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是动态化的,这就给学校对其考核和激励提出了挑战,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其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此一来,学校与企业都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都认为其考核与激励应该由企业来完成,导致学校放松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工作。这种现状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责任心不强,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水平。根据以外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也确实对“双师型”教师实行了必要的考核,但是其考核过程严重缺乏客观性和有效性,对其工作的考核也比较盲目,从而影响到了他教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措施
1、“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人才协同
为了改善我国的高职教育,学校与企业应该做好协同培养工作,一方面,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培养其工作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其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也是培养其工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不能将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任务完全交给企业来完成,学校应该协调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当然,协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其基本建设过程主要包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双方都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应该间接科学技术手段,拓宽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空间;第三,企业应该重视并支持其人才从事“双师型”教师行业,学校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态度来接受“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带来,旨在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协同
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转型的标志,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进行项目协同培养的模式。当然,学校与企业协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基于行动学习理论为视觉的。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一,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项目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这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某一项目,比如研发项目等,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培养了人才,还能使双方能够不断追求前言科学技术。分开来说,对学校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种合作,及时将学校的教学信息反馈到企业,有助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对企业来说,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指导其进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第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关系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和课程等都需要双方的参与;第三,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
3、“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体制协同
根据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实践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社会上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和企业只是作为明确的双方,还应该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学生等的协调参与。针对我国培养“双师型”教师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首先,政府部门不断完善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学校和企业联合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最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我国教育战略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然而,对学校和企业双方来说,他们应该以人才为核心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也必须明确地知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才能真正提高其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培养出来的高校人才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
作者:郭学霖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凌总成,朱友强,沈宏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员工素质培养对接——以煤炭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
[2]许红春,张京生,邓志峰,迟全勃.职业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3]程宜康,傅小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行动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31)
[4]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张扬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强化教师培训、建立创业机制、制定有力措施、通过课程体系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1]。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必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那么,究竟该如何定义“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2]简单的说,“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的高职高专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自如下几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二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即双师型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首先必须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行业、职业素养;具有经济运作素养,即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常识,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办事,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要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实习;具有管理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要性
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提出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一方面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高职院校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执教师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许多高新企业的高级自动化操作员工的培养还缺乏良好的师资。[3]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那么,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
(一)狠抓教师培训
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使双师素质下降。
2、加强对教师的资格培养
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加强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由国家统筹与规划,教育部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系列高职培训基地,对现有高职教师进行一系列的、集中的培养。基地院校要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开通有效渠道,形成一定的联系机制,促使基地院校教师到学校去,主动了解学校要求,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学校要求结合起来,避免基地院校提供的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3、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
(二)建立创业机制
就是要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双师型教师潜质和潜力,鼓励他们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双师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富起来。
(三)制定有力措施
必要的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1、管理与制度并举
实践表明,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广、专业要求复杂,管理难度明显大于其他教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管理上的盲点,不能有效的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双师型教师处于行为目标不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业绩大小一个样、能力强弱无区别的状态中,缺乏素质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因此,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可进行分层分类和创建素质模型来完成。有了完善的聘任制度后,还要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形成充分体现并积极鼓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
2、独立考核
对于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要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沿用普通大学本科的标准,重点是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更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现行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指挥棒下,实际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精力分散。因此,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3、侧重发展
应侧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调查表明,“职业道德的拓展性”已成为人们选择工作单位时仅次于“薪水”的第二位考虑因素。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均处于较高层次,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更甚于一般员工,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一些教师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研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等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四)通过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本身即是一种活的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即要求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合格学校要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历来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4]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变多年形成的传统学科性教育理念为高职教育理念。要通过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等活动,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计划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其次,要组织教师对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纳入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明确,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力军。当前,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科研。最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使教师队伍在总体上逐步满足“双师型”要求。
参考文献
1、杜吉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6月版
2、朱方来 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 第一期
3、崔宏利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二期
4、余克全 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探析 当代教育论坛 20第九期
5、唐林伟 “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与重构 职业技术教育 20第十期
6、刘春华 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与我国职高教育改革 成人教育 ,10
7、陈晓燕 对办好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16 卷第1 期 .3
8、王明伦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 职业技术教育 2001,04
9、唐国庆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23
[1] 朱方来 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 20第一期
[2] 杜吉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年6月版 第261页
[3]杜吉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第260页
[4]唐国庆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23
论文关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目前,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培养满足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打造独特的市场优势。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要素。
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与影响力分析
(一)在专业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离不开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一流的双师素质教师能够敏锐地洞察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了解岗位信息,准确把握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双师素质教师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于市场实际需求,使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二)在技能培养方面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打造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很多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同时获取毕业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才能准许毕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夯实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能和企业合作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而双师素质教师正符合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技能双重优势,承担理论教育的名师和实践行家的双重角色,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在教师发展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方面从浅入深的发展历程。高职教育能否快速发展决定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双师素质的综合水平,学院才能有条件实现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才能发展。双师素质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为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从各种途径引进教师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的教师是基于这种情况,直接从学校招聘而来,被称之为“门到门”教师。这些从学校毕业直接就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进校前参加专业实践锻炼的经历很少甚至没有,进校后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项目少等原因而导致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很少。从而造成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匮乏。一少部分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工作的转型也难以维持与企业的联系,所以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素质出现退化,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
为了引进满足高职院校培养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学院要不断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盲目引进行业的高级工程师来转岗任教,虽然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技能水平非常高,但是他们没有教学经验,缺少对高职教学的了解。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只能通过进一步的高职教育培训才能完全传授给学生。而有些高职院校不重岗位培训,录用即上岗的.做法亦导致双师素质教师质量有所下降。 "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一)强化教育素质培养
1、经常开展校内外的专业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加强校企之间、校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科研能力都得到促进和补充,大大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专业经验交流活动通常有校内交流和校外交流两种方式。校内专业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同行交流为主要形式。专业教师彼此之间由于在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方面优劣不一,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互相扬长避短,共同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校外交流主要有校校交流和校企交流两种形式。校校交流活动是指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它主要是采取参观学习、专业研讨等方式使同类院校的相互切磋,共同探讨专业建设等方面问题,从而共同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主要是以每学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会员通常是由教师和相关的业务人员组成。通过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使教师实用性理论教学水平和技能性实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2、定期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培训。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不断从社会引进教师。引进的教师一部分是学校毕业生和直接来自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执教水平和高职教育相关理论都十分欠缺。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可以使教师更为准确地了解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及工作技能,为加强双师素质队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1、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项实践训练。通过教师轮流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践锻炼,使教师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技术,熟悉新流程,理解新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在外训中懂得自己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掌握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实践锻炼岗位的知识结构,教师将锻炼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及前沿技术在教学中及时反馈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定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行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培训,经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并通过最终鉴定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针对理论水平基本满足高职院校的“够用”标准,而实践经验又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个别的指导,使他们快速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其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3、对“门对门”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部分教师虽然理论水平基本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较好的途径,教师的岗前培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首先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并相应地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定期实践锻炼。
4、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应全面推行“双证书制”。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能将课堂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十分必要的。使专业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能培养技能水平,胜任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素质标准。
5、推行“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要任务。“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以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技能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的结合,使高职院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建立高职院校的“产学”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践。使教师能不断的了解前沿技术,掌握新的理论知识,掌控企业和社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不断丰富和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
(三)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是专业教师的追求目标和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被各个高职院校纳入学院发展的长远规划中。根据专业教师的经历、学历和教学水平等相关因素,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和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是激励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必然条件。通过精神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提高学历、挂职锻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来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高职院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很突出:
(1)“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有调查材料显示,在高职教育较发达的某省,,在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比例为50.2%。而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双师型”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显然尚有差距。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将是今后各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各校之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相差悬殊,有的学校不足10%,而有的学校则高达85%以上。根据统计,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50%以上的有25所,这说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各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高职院校办学基本条件的整体改善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提高;
(3)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从普通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都远远不够。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很多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产教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
(4)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出国培训两周以上的教师为102人次,仅占教师总数的0.8%;个别学校未安排人员出国培训,这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许多办学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的高职院校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
1.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院企合作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院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科研攻关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何评价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特色专业,而要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因此,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
5.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7.激励与制约相结合。
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晋升晋级、进修轮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
[2]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3]傅经章.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8).
[4]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高职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文章针对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提出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行“校内—校外”一体化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一种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等教育。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实践教学能力在整个高职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探索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5号)明确了判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既需要具有教师资格,又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或者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或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抑或者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由此可知,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已经逐步摆脱了“双师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的错误认识,更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对教高[2008]5号文件的解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行业职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能够把行业知识及职业能力融合于实际的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第二,教师能够主持或重点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并能承担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指导。第三,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行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同时教师深入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沟通,让本地的企业了解学校的状况、专业设置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招新工作。第四,教师主持或者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独立或者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开发,改进企业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科技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以校内资源培养为根本,因地取材
1.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培养教师成本低,节约时间、人力和财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一是学院应挑选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手把手地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二是依托本校的实训教学基地,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促使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去,使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2.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另一种途径。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所处行业的职业能力,同时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有了更多的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切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3.指导或者参与各类实践技能竞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或带队参加全国性或省、市级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兄弟院校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让教师在参赛的准备、实际比赛的操作实践,以及与同行交流过程中,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如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高职技能大赛,教师在自身参与竞赛或者带队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提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二)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巩固提高
1.依托师资培训基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特点提出来的,培养的目的性明确,培训经验和资源丰富,在“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截至3月,全国8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28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5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要求共提交了514个培训项目计划。各高职院校应依托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的优势资源,有计划分批次派专业教师出去培训,促使培训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实践教学能力快速提升。
2.依托校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突破口。第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专项短期实践。通过专项的短期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就可以及时更新内容,发掘现有的新技术。另外,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二,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未在相应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从事过实践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挂职锻炼期间,鼓励学院将教师顶岗实践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实训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使教师在完成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前期需要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条件,会同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拟订出具体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实习进行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计划的要求,配合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学生,组织各种教与学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学习,这些经历可以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
第三,要鼓励教师参与或者独立承担企业、社会的科研项目工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共同参与企业的攻关项目,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技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让专业教师成为实践教学能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更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到最新的实践知识,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先进技术接轨,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也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办学的好坏。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教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体制能够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双师型”教师这个在我国职业教育界被广泛认可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传统的就是认为就是只注重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而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事实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也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⑵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⑷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可见“双师素质教师”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即能讲授专业等理论,又具有在相关行业领域工作的背景,有很强的实际动手的能力和技巧。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专业老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问题仍然很突出。比如,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多,很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只是简单的“职称+资格证书”,而不是“职称+实践能力”。真正能够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教师并不多,在我院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长期从事与所教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没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认就业为导向,认岗位为培养目标”的最终教学目的。所以说,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更显得艰巨而迫切。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问题。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高教厅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意见指导下展开的,单“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各院校都相应制定了一套参考高教厅标准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都互不统一。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高职院校中有不少是中职校升格的,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专业教师自身动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比例协调问题。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而有调查材料显示,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比例为50%左右。由此可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将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系问题。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大部分院校教师比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比较困难,参加其他相关培训也是如此,这也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一个原因。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问题。现行高效教师职务评定不利于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中,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导致专业课老师在花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在科研上,而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去实践。
令人可喜得是,各高职院校领导都越来越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动员各个部门,各个院系积极思考献计献策。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了学院评估、示范性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成一种机制,长抓不懈。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各级领导班子极其重视并力求发展的具体情况,现对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比如多引进一些我省获得过“楚天技能名师”的本行业能工巧匠来我校担任专职或兼职实践教师,通过他们的参与从根本上提高我院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让我院一大部分骨干教师逐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针对现有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的特点,可以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一些专业教师走出校门进行在职培训。这种在职培训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工作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落后与社会的需求。
(三)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比如这个计划可以包括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顶岗学习”,不断充电,把顶岗学习作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在专业教师中树立一种竞争意识,要让专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充满危机意识,要把成为“双师型”教师当做自己的.目标和最终的职业规划。还可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与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本院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学院聘请的一些行业技能名师,对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追踪培训,让我院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风向标。
(五)引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材编订工作。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各个企业、单位对每一个专业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多到第一现场参观学习。通过亲身体会去了解本专业学生需要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学习,企业、单位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这两者的融合落实到专业教材的篇订当中去,这样的教材必定是切合实际的,也必定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于此同时,也让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六)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欧美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借鉴。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校企合作的范例也很多。所以可以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出国、出省考察、进修、培训,包括去“顶岗实践”,也可聘请一些专家来校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与管理方法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层次与力量。
高职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是高职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关系到整个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19).
【2】李建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19).
【3】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探究论文
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目前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中存在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缺乏长效的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等问题。我们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点面结合、优化结构,专兼适度、校企共建”原则的基础上,从“高职教师准入机制、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以及高职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找提高“双师型”教师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管理现状 管理原则 实现途径
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人才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体,名师出高徒,“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加快培养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科学、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它以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现状分析
1、“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模糊,“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缺乏规范性、科学性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新型的具有独特职业特色的教师群体,既涵盖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又从本质上体现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特征。自《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直处于探讨和争议之中,至今尚无统一的科学定义。十多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界定,出现了许多本质接近但表述不一的提法,如“双职称”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资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双能力”教师等等。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模糊,加之我国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做出明确、统一、具体的规定,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又对“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硬性要求,各高职院校不得不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于是便有了各种不同的资格认定操作,有的院校以双职称作为资格认定标准,有的以双证书为认定条件,有的则侧重双资格为依据等。“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不规范,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实际能力的等值性遭到怀疑,其质量、数量以及人员素质都难具可比性,从而造成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混乱,阻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2、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使得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质量缺乏保障
“双师型”教师是应职业教育的诞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教师群体,这一群体需要具备特殊的要求,一是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即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双师型”教师应以“能力为本位”,要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培训和提高,决非一蹴而就,并不是像有些师资培训基地做的,培训一周然后发个证书就行的,需要长期努力。因此,职教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准入都有明确要求,注重“双师”资格,如德国对职业学院教师的要求是,具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接受过2—3年师范教育;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除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须有5年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经常接受行业的再培训,既是教师,又是行业专家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说来源单一,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直接应聘到职业院校任教,属于典型书本知识型的“三门教师”,即“家门—校门—教门”,基本没有行(企)业实践经验。这种高职教师准入时无企业工作经验硬性要求的情形,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不能较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不能向学生较好地传授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技能。鉴于此种情况,尽管各级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制定并实施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在全国也设立了若干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各高职院校也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及引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措施的采取一定程度地促进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但这种职教教师不设技能准入“门槛”的做法还是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任务异常艰巨,加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较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师资队伍管理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双师型”教师考评、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各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缺乏长效性
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制度和考核体系,以致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往往套用基础课教师的考核体系,过于侧重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与科研业绩,强调把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数等指标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像根指挥棒无意间引导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追求将论文发表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践性能力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脱离了“双师型”教师最关键、最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加之高职教师职务评定中单纯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导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发展壮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通常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而其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能在双师资格认定时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已算不错,平常在收入分配(包括课时酬金)、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与普通教师没有二样,这一定程度地挫伤了教师们主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与管理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正确处理好教师队伍建设中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与水平,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布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应根据每名教师的特长和潜在能力,以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欲望与职业发展规划为出发点,结合院校专业建设布局情况,尽可能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双师”素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培训与考核,使教师熟悉并掌握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实践技能、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3、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优化结构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点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和配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数量结构等。同时,要根据“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概念的实际,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时满足教师及时吸纳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工艺、新的流程规范和新的科技方法的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拓展,确保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常新。
4、专兼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管理还应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主动探求校企共建之路,构建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学院、企业(行业)、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四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学院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1、建立规范的职教教师准入机制、科学的“双师型”资格认定标准
要真正解决高职教师素质问题,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借鉴职教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从根本抓起,要建立健全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抓好高职教师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注重“双师”资格,既要求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达到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又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同时,要坚持“能力本位”原则,准确把握“双师型”的内涵,研制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资格认定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教师申请资格认定的书面材料基础上,应该侧重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进行现场考察,只有通过综合评定,严格执行准入机制,按照能力本位观开展资格认定,才能真正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加强教师的在职校本培训,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独特的培养方式。校本培训可以通过教师业务竞赛、听评课、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二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下企业实践制度。职院要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制订教师培训提高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提高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促进校企科技服务与开发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并支持“双师型”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新技术研发任务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获取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到最新知识信息,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改革。
3、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补充专业教师数量,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的有力措施。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既可带来生产、科研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可缓解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4、完善科学评价与分配、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师型”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要侧重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考核,避免简单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考评办法。实际操作中,要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的考核与实践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全面评价双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要考核其实践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对教师动态的未来发展做出评价,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订教师培训、培养计划,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二是要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双师型”教师的劳动价值普遍要高于普通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要在分配上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配套制度,对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奖励外,还要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都要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优惠的政策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有力地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力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08).
[2]钟敏.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探讨[J ].企业家天地,(06).
[3]张敏.试析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4]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2010(04).
[5]杨光辉.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9).
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
文章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并结合目前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的需求,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机制,为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高职院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各级部门和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对现代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更新不快。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能掌握和认识不充分。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只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媒体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没有用来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用,没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处在一般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非常有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首先,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在教育技术学界,教育技术的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我国教育技术界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积极讨论、研究。从AECT94发展到了AECT,在的《教育技术的含义》一书中,AECT2005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5定义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2)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
(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运用和管理。
(4)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领域:研究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三个范畴:创建、利用、管理。因此,为提升教育绩效,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提高素养和能力。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必备素质
当今,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同样也面临着信息化,在信息化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个教师每天都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如何及时地搜索、分析、整理、应用有用信息,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证明,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恰到好处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制作教学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提高教学课件的教学性和艺术性。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程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建立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工作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在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在培训方式上做到科学合理,确保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1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培训小组
学校应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成立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成立由分管院领导亲自任组长、教务处牵头、人事处协助、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培训领导小组,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同时,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或课程,成立具体的培训小组,该小组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拥有一支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培训小组,发挥这支队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充足的资金保障,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培养这些方面的工作,专门承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师资培训任务。
3.2明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目标
在每次培训之前,培训小组应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调查各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的高低。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要,确立准确的培训目标。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学历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特点,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面和使他们掌握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调控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优化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效果测评技巧等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意识,侧重理论同时兼顾实践。如果高职院校教师是文科类教师,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不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培训的目标就要定位在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会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培训内容侧重实践,目标应侧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3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评价考核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学院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进行考核,可采取一个学期考核一次的方式,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年终考核与晋升晋级的条件指标之一,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情况纳入督导考核范围,以鞭策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对新进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岗前培训时,应对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并严格评价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实行补课补考制度。
3.4采取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法
(1)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培训的具体目标,培训小组可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或者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
(2)采用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指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析、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的培训方法。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不能随意捏造。案例要和培训内容相一致,培训教师则要组成小组来完成整个过程,包括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在集体讨论中发表自己小组的看法,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案例,及时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争取做到以此类推。
(3)实行师徒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一位在某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或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负责指导的“师傅”的任务是教给受训教师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意见,并对受训教师进行鼓励。这种方式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步骤。这样能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一旦师傅有人事变动时,学校就能够让训练有素的教师顶替他的工作。通过师傅的带领,从事教学实践工作,以此来促进徒弟的教育技术素质发展。
(4)鼓励教师自学。鼓励教师利用日常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为教师征订一些专业报刊杂志和购置一些专业书籍,发放给广大教师,对积极学习者和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参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探讨会、交流会、进修教育技术硕士。根据自学成绩,分别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是考核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慧.高校教师现代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12).
[2]董彦,孙宗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5):110.
[3]陈瑶琴.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新模式的策略[J].现代营销,2011.7.
[4]范斌,吴传勇等.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21):5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方式创论文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8月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无疑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现有高职院校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来看,“双师型”教师及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极不适应。高职教师工作热情的高低,绩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优化师资队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和价值作出判断。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论证。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探索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评价的现状
1.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不够明确
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要突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目的在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一条长期的目标。但在现有的评价模式中,多数高职院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了单一追求数量,没有强调引导教师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努力,这就使教师评价失去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2.评价内容狭窄,缺乏系统性
教师评价应全面反映教师的价值,而现有的评价体系的设置较为简单,一般采取相同的模式,指标数量过少,会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与实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内容主要从政治思想修养、师德、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专业技能各个方面展开,但是很多时候科研能力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考评分数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等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价。另外,不少院校缺少校内、校外、企业联合考评的措施,学校没有将教师校外培训成绩、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企业的反馈与校内考评结合起来,这就不能全方面、系统地考评教师的“双师素质”,导致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和局限性。
3.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有抵触心理
教师评价一般由学校组成专门人员进行,参评教师回避。由于任何评价主体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或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而教师往往对评价的过程及结果不知情,就难以了解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期望与自身表现的差距,不了解自身教学的`实际状况,也就不知道今后应该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学。当教师本人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时,缺少一套完备的机制让教师消除心理顾忌、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由于缺少知情权和话语权,对评价也常常表现出不安、疑虑、恐惧的心理,甚至导致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和厌恶。
4.评价模式落后,缺乏差异性
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任何教师评价都应尊重和承认教师的差异性。然而,多数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的设计更多站在规范管理的立场,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面向所有的教师。这就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教师评价难以对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实质性的推进导向作用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
1.注重“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
高职教师能力评价应当体现先进职教理念的需求,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当具有充分的帮助措施,而不能单纯强调淘汰惩罚;应当通过高职教师能力标准的定期更新,以及考核评价的定期进行,来推进“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教师自我评价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参与评价的往往是学校领导或系部主任,这种单一的评价违背了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不利于发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为更好地实现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应该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努力在评价中将实施教师自我评价和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其中,特别要强化教师的自评活动。教师针对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查自纠,找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处理好“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与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
“培养”与“评价”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基点在于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评价机制。“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实施应本着“全面性、系统性、多元化、多渠道”原则,使评价结果既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终点,同时亦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起点。要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的动态结合,建立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4.把社会服务成果纳入“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框架
职业教育对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能力和水平,也就是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开展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体现,可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指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及为社区开展培训服务等。“双师型”教师应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其社会服务能力是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体现。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能够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需把社会服务成果纳入“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框架。
5.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考核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关于考核监督机制,学院领导、人事处、教务处、教育督导组等组成学院考评组,由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系部考评组。针对有关项目分别进行评价,相同项目考核结果所占比例各50%;两组均应吸收学生、企业参加考评。由学院、系部共同组成考核评价监控组,对考核评价全过程进行监控。教师考核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档案,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评价的科学性。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双师型”教师的劳动价值普遍要高于普通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管理和考核,另一方面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实行政治待遇从优、生活待遇从优、劳动报酬从优的“三优”政策。
总之,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突破传统教师评价体系的弊端,从根本上满足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职文秘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提升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日益成为探索发展高职教育的研究重点。本文以高职文秘专业师资队伍现状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从教育与培训的网络构建、形式多样化、氛围营造入手探讨高职文秘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教学策略,力求对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自一九九八年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目标,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也相继出现了教师队伍相对师资缺乏、教师专业素质与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不相符合等等问题。
1.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秘书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于是更加要求文秘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础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但是考察当前秘书专业师资现状,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文秘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
就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师资现状来说,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并未系统学习秘书专业知识;目前虽有个别本科院校开设了文秘教育专业,招收文秘师范生,但其在教学过程中也大都将教学重点放在“师范”教育上,弱化了“文秘”专业系统知识教育。多数教师在承担秘书专业课程教学时,仅仅通过自学就匆匆走上讲台,现学现卖,自然难以具备一定的专业深度、广度,更谈不上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的开展专业教学活动了。
1.2文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及实践经验欠缺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的.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且高职文秘专业本身也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对学生习得“技能”的要求较高。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师就得先具备较强的秘书实践能力和秘书实践经验。
就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师资的现状来说,一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马上来到高职院校担任文秘专业课教师,另一部分则是从基础的中文类课程,如大学语文、文学欣赏课程转到文秘专业任教。从师资来源上看,教师们大多没有从事过文秘工作,处理过秘书事务,更谈不上秘书从业经验的积累,所以在教学时难以将书本理论知识联系到秘书实际工作中,授课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以上问题,无论是从专业建设、教师素质,还是从提升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看,都从客观上要求文秘专业教师要始终保持不停的学习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要求。目前,在职教育与培训是高职院校提高师资水平最常用最便捷的渠道,本文从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构建,在职教育与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在职教育与培训氛围的营造入手探讨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教学策略,力求对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充分发挥校本培训优势,构建校本培训为主,基地培训为辅的多方位培训网络
校本培训是指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提高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使全体教师的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是文秘专业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培训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教老师以学校为依托,在教科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培训中去,不断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校本培训受时间、师资、设备、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问题,在职教育与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要充分利用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的资源进行校外短期培训,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教师走上实际的工作实习岗位等途径和渠道的培训联合,实现培训网络的优势互补,为文秘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提供更多的有效渠道。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
文秘专业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应建立在文秘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教师的能力发展为本,积极引导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在职培训的关键应该是秘书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内容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文秘各相关专业的相互通融,教师专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以及发展的连续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这个时期的优势需要等因素,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几个纬度进行考虑,并根据各校自身的类型和特色,结合各自的软硬件环境,采用不同的教育与培训形式,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3.1专家指导。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聘请企业、行业的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能的专家,根据受培教师能力提升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交流或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帮助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3.2对口互助。学校可以选送专业课程教师去高校对口专业进修,或者与优秀培训机构合作,定期送培。同时可以开展青年(或新任)教师指导,专业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与青年(或新任)教师结对开展对口互助,以提高青年(或新任)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文秘专业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3.3校企合作。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专业教师进入行业、企业一线顶岗实习,使文秘专业教师熟悉文秘工作并强化个人技能,使其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和行业需求。对于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学习、增强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反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达与否,在职业教育技术发达的欧洲,如丹麦,成为实训教师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是一名熟练工人。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在校内综合行政处室秘书岗位设立流动性文秘教师实践岗,方便教师在教学之余获得对秘书工作的感性认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4网络教学。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高职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便捷、丰富的接触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实现了教师自我提升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尤其是对于部分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基于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在职培训可以使学习的灵活性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3.5营造氛围。要使高职师资教育与资培训有序高效运行,需要营造一个教师刻苦钻研,自觉重视能力提高的氛围。
3.5.1文秘专业教师应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在专业上的特点与不足,增强专业意识、专业精神,实现专业自律,加强专业修养,自觉自愿的去补充知识和提高能力。其次,专业教师们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仅仅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知识、技能传授者,同时还应当成为学生就业指导者、做事与做人的榜样、工作与生存的导师,努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育服务质量。
3.5.2加快建设培训网络。国家级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在我国的天津、上海、广东、宁波、河南和北京等地区都有建立,且定期举行国培。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些高职师资培训基针对文秘专业开设的师资培训课程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全国高职文秘专业教师的培训需求。因此,形成以国家级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为核心,省级培训和行业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网络是促进高职文秘专业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雪稳.谈文秘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J].秘书之友,.
[2]赵思.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王丽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职培训有效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为教学目标。而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就是我们经常所提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答案与标准,但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那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又如何获得这些素质呢?
一“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双师型”教师既然是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1.高深的专业知识
“双师型”教师应有高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术水平。只有专业基础知识牢固,专业技术熟练,在教学中才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把握重点、难点;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硬的专业实操能力
过硬的实操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一种重要能力。“双师型”教师操作技能要达到高级工水平,并具有解决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难题,改进和完善操作工艺的能力。在实际教学和技能训练中,把实际操作中的'工艺、步骤、技能、技巧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索工艺中的科学性、合理性。
3.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教育造成的冲击,都最先、最直接地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它与经济改革的距离最近。如果没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就不能准确地、透彻地理解经济改革、企业竞争的策略,就很难深入地研究职业教育,也不能较准确地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和对职业机构的调整中研究、探讨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
4.社会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
“闭门不出”、“从书本到书本”不可能研究好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涉及企业、人才市场等,“双师型”教师应积极主动与这类相关的人员沟通,获取与本专业有关的信息,应用于教学,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采取走出去的方法
学校可以把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中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形式可以短期也可以长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高等职业院校或一线企业培训,也可以抽出一年或半年的时间进行长期牢固地学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了解企业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 2.采取请进来的方法
学校可以聘请工厂有经验的技术员、工程师到学校讲授工艺课,专业课教师可以旁听,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将学到的新工艺、新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3.学校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第一,做好学校内部培训和以老带新工作。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校内培训,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理论教师参加技能培训班,进行本专业的技能培训活动,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技能;组织实训教师的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班,强化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讲授水平,并在校内进行技能大赛,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并做好以老带新工作,有经验的老教师要培养1~2名年轻教师,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并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第二,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活动。学校每年要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各种专业的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还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理论及实操教学水平。
4.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并对获奖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体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为“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5.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实行轮岗教学
理论课教师一学期理论,一学期实习,实训教师一学期实习,一学期理论,理论与实习一起提高。或是一个专业理论教师带一个实训教师,一个实训教师带一个专业理论教师,这样理论教师向实训教师学习操作技能,弥补理论教师动手能力差的弱项,实训教师向理论教师学习理论讲授水平,弥补理论讲课水平的不足、这样可以取长补短,理论及实训教师都向“双师型”教师靠拢,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并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落到实处。
6.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例如,学校在进行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学科带头人、岗位津贴等各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督促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树立以“双师型”教师为荣的观念。
“双师型”教师对技工院校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工作,只有真正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望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真正办好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经济建设关系最为紧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明显,而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面对全新的挑战,我们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中心,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论文关键词: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现状;优化策略。
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又是实验技能的操作和指导者,还是校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开发者,更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可谓是高职院校开展一切事务的主角,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河南省高职教育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的基本情况,总结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全省4所高职教育的院校中选择了1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开展了专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调查,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1现状
1.1调查结果
河南省自1987年开办职业教育以来,主要通过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院校、民办学校及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学院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已达46所,50个办学点,在校生达106325人;据底统计,全省46所高职院校共有专职教师6473人,已认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369人。为了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我们从所调查的10所院校中分别抽取了不同年级的1000名学生对该校200名专职教师的1O项素质指标进行了评价,并将调查数据做了最终平均处理。
通过对专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等10项目的调查和综合评价表明,学生对专职教师各方面都很满意的占5.09,较满意者占20.21,一般及不满意者占53.92,很不满意者占10.78。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10项调查中,对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更新及应用新教学手段状况和实验操作示范技能及课程开发技能的提高与改进反映极为不满,学生对这4项很满意者平均只为1.49,较满意者不到9%。
1.2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不太高,体现在诸多方面。目前,专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比例不足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专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很满意的仅有7.80,从这里可以反映出,热爱教师职业,具有坚定的为职业教育奋斗终身者为数不多。目前普遍存在一些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不能安心工作、主要精力未放在本职工作上的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子女就业等一系列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所造成的。但其后果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质量。
1.2.2既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又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师范技能的教师严重缺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的教师必须具有三个技能要素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专职教师实践技能、操作技能、现场教学及基本师范技能均处于弱势,这与社会所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另外,也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及要求很不相适应。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专职教师的综合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其水平高低也将成为未来专职教师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1.2.3既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数量不多
高职院校现有专职教师中,部分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乏本专业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不能全面传授所带专业的必备知识。诸如,出现一些了教师数年只讲授过本专业的一门或两门学科而对专业涉及的其它学科知之甚少的怪异现象。除此之外,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约63的学生对专职教师运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情况不太满意。绝大部分教师对新教学手段的使用缺乏必要的了解,“开放式教学”、“网络教学”难以进入课堂,这样就人为降低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殊职能。
1.2.4既拥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又有独特创新意识的教师凤毛麟角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所需的时间不断缩短,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就必然引起新职业的不断产生和旧职业的逐步改造乃至消亡。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应该养成关注社会职业结构变动的意识,并能从职业分析和工作岗位分析人手,开发设计新的职业课程,并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但,据我们调查此类教师为数甚少。此外十项调查资料表明,在对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更新、应用教学手段能力、操作示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四个评价项目中,“操作示范能力”排列第一,“课程开发能力”倒数第二,“教学内容更新”排序最后。绝大多数教师忽略了知识的更新,教授内容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当然教学质量也不高。虽少数教师能对所讲授内容有所创新,但也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教育教学经验上,不能上升为理性意识,无法求得创新与发展。
2优化策略
2.1加大投入,建立全面、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转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的业务培训及知识更新就显得极为重要。加大对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再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职业院校要尽快建立对专职教师教学理论及操作技能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培养、培训体系。给予他们进修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同时,还可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从而能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变成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最终提高学生质量。
2.2进一步加强对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目标,就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专职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积极去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只有在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才能切实有效的带动或引导其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3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切实提高专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培养者的质量,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只有教师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专职教师的师德水平。学校应在原来的师德规范基础上,大力提倡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和敢于奉献的精神。今后继续开展“校园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树立模范典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其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及督导工作,促使他们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教育质量。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必将大大增强其综合素质,使教师队伍更上一个台阶。
2.4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参与高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劳动,进行教学研究及改革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改及教研活动,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具体可行途径为:经常开展校内外示范课教学;提倡教师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可在此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一支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师队伍。
2.5注重专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鼓励教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基础。21世纪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创新素质的培养。高职教师需具备能及时的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建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倘若,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职业教育专职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全新观念,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多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专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坚信,随着高职教育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发挥,在各高职院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心支持下,专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取得更快进步。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论文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影响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关键,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分析当前的不足,然后找出相應的提升途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我院教师职业素质的不足
1.责任感不够强
我院的教师结构趋于青年化,70后80后占了大部分。青年老师相较于中年老师除了业务水平的欠缺以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责任感有所欠缺。现在的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和就业问题以外,其实还面临了其他很多问题,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是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的。但是现在有些青年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也不管教学质量,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是对于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2.理论水平欠缺
我院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这种工作模式。虽然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毕竟是不同的过程。在学习阶段,我们更多的是被动地去吸收知识,很少自动去思想和自我学习;但是在教授知识阶段,我们更多地是要自我学习,然后思考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并让学生轻松地接受。现在有部分老师只管把教学任务完成,根本不去考虑学生是否接受了,会应用与否。青年教师在工作后需要转换角色,并且很成功,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这必须要经历很长一个过程才行。
3.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学院的教学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在本科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去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即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当然理论知识也要过关。然而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的青年教师是非常欠缺的。我们的老师在学习阶段所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基本是没有机会在校园里面锻炼实践能力的。特别是我们财务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老师非常清楚企业的.财务岗位的设置,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只有亲身去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和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得心应手。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1.设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院可以专门针对青年教师设立一些类似“优秀青年教师”之类的奖项,然后给予老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俗话说:要想马儿跑的快,得让马儿吃的饱。只有老师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学院如果设立了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青年教师就会更加努力去专研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从而提升职业素质。
2.开设相应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上文提到,现在的多数青年教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是过关的,但是在教书育人上还有待提高,毕竟接收知识和传授知识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首先青年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是非常欠缺的,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工作模式,并没有去企业工作的经历,在教授实训课程上面是比较困难的。学院可以针对实践能力欠缺这部分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提升老师的素质。再者青年老师在德育工作方面也有待提高,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来提升老师的个人素质。针对老师自身素质不够的问题,学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安排青年教师的学习机会。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中年教师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经验、方法。会计这个专业在近些年来的改革比较多,变动也较大。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中年教师可以多谈一些理论知识的变动,同时也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给予青年教师一些帮助。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听明白。除了日常的青老教师的交流学习,我们还可以组织青年老师来一场讲课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会让我们的老师迅速成长起来。
第二,在寒暑假的时候,学校可以统一安排老师出去静修。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理论知识和育人方面的德育知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只需花点时间和精力基本都是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毕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老师还是有一些积累和沉淀的。不过在德育工作上青年教师没有任何经验与理论基础,我们在这些方面是很欠缺的。作为老师,传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我们也不能松懈。特别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好像是一个小的社会,他们会遇到除了学习以外的很多烦恼,如果我们不能为学生排忧解难,他们是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学习的。想要学生在大学期间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只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把每个问题追根结底,那么学生才能真正适应这个社会,以后进去社会工作,遇到问题也可以轻松应对。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适应这个社会生存法则,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