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本文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进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主要是为了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女史箴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本生故事》等(图片展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现象,美术也自然转变为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课本的第四课《人间生活》,了解一下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时期的画家所描绘的他们眼中的真实生活。(板书“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其实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并非没有表现人间生活的情景,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就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他们不是为生人而修建的`。

如:东汉《戈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南宋大足石窟雕塑《养鸡女》

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我国主要开始于隋唐时期,在西方则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

、隋唐时期一>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美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除此之外,这时也开始出现一些表现贵族生活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题材是“仕女画”,它们不再以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为目的,而是专门描绘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

欣赏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仕女生活)

(作品介绍):盛唐之际,最负盛名的贵族人物、仕女画家当推张萱,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做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练”又称“缣“,为丝织品的一种,织成时色微黄,质地较硬,煮熟后加漂白之物用杵轻捣,使之柔软,然后熨平使用。

分别展示“熨练”,“捣练”,“理线”三部分的图片,请学生回答问题“《捣练图》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什么样的生活细节刻画?”

教师总结:

仕女形象特点:

1、体态丰满,衣着华丽,姿态雍容华贵。

2、发髻是高耸的云髻

3、“黛眉”是宽而阔的广眉,眉间饰有花钿。

高髻直颐,肥满健壮、衣着华丽,肃穆娴静为典型的唐朝仕女形象

生活细节表现:

1、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

2、中间熨烫妇女专专注的神态

3、小孩的顽皮可爱。

[拓展欣赏]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宫廷画家张萱所作,此画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在春天出游的情景。作品表现了贵妇人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人们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画面里出游的行列呈前松后紧组合型的构图,统一中有着变化,使画面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感。《虢国夫人游春图》为绢本设色,宽52厘米,长148厘米,此画卷为宋代临摹本,原作已失,但临摹本犹存盛唐的风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五代南唐美术作品二>

杰出的人物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贵族生活)

此画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通过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韩府夜宴的全部情景。

内容背景: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 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分别展示图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言论,教师最后总结)

1、哪个是主人公韩熙载?怎样判断的?

答:头带高帽,与众不同,神情抑郁,心事重重。

2、画面中的宾客听得入迷吗?怎样判断出来的?

答:入神。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弹琵琶的女子身上;躲在屏风后忍不住偷听的侍女

3、通过画面你能了解到韩熙载的心情吗?为什么?

答:韩熙载原为北方豪族,唐末进士,富有政治才能,后逃到江南,李后主对北方人多猜疑,韩熙载未免遭不测,便纵情声色,以放浪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政治上的无所作为,逃避政治迫害,内心苦闷,所以端坐,神态深沉,抑郁郁闷,矛盾不安,心事重重。

4、画像中表现状元郎粲是如何表现的?

答:A、衣着:红色状元服

B:动作:一只手撑在床塌,身体重心向前,坐没坐像。

C:表情:轻松、得意、骄傲的样子。

5、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A:满足了南唐后主李煜了解到另一个人的私密空间的要求。

B: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封建上层人物的奢靡的生活。

C: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资料。

[思考与交流]

根据中国传统绘画总结出来的、表现头部不同角度画法的“一分像”到“十分像”。观察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有其中的哪几种?

、宋代美术三>

前面几件作品都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到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使得人们对美术品的需求大为增加,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画家开始关注平民的生活,风俗画就出现了。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平民生活)

[思维想象]根据给出的试句,想象所描绘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描绘了初春北宋京都汴梁城内的繁华景象。其中对各色人等的生动描绘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

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赏,分析画面出现的场景和人物动态,了解画面人物的服饰、家具、陈设乃至建筑、交通等有哪些特点以及与现代社会相比较的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言论,教师最后总结)

《清明上河图》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出现在很多物品和生活中,如:邮票、十字绣、生活用品等。

[拓展欣赏]

《货郎图》 (南宋——李嵩)

《风雨牧归图》 (南宋——李迪)等

三、课堂小结: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古代画家不可能表现出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中国隋唐、五代和宋代画家的“人间生活”。那么,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直到17、18世纪西方才出现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请同学们课后进行预习,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间生活》的西方部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抓住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教学中始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教学法,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注重创设情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本课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显紧凑,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掌控时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中较有代表性的风俗画、人物画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名作,掌握画作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画作并体会画家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的美,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人物画、风俗画的艺术特色。

【难点】画家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鉴赏法、提问法等。

四、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总结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画作内容从绘制宗教文化以及政治文化开始转向绘制世俗生活。而这些画家他们绘画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以此揭示课题,书写板书-人间生活。

(二)直观感知

播放影视片段《武则天》的片段,并提出问题:武则天是哪个时代的人物?剧中哪个时代的人物体形和服饰都是什么样的?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出:唐朝、微胖、服饰颜色艳丽。

教师总结: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如果在画作上应该这样绘制,接着展示张萱的《捣练图》,并介绍这是一幅唐代仕女画,作者名叫张萱,宫廷画师。

(三)形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画作并提出问题,《捣练图》共描绘了几个场景?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回答出,画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教师总结:捣练、织修、熨烫。

2.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鉴赏《捣练图》并提问:画作中哪里最富有生活情趣?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图中小孩屈身来回穿梭于白绢下很有趣。

教师总结:这个细节非常真实和生动,是画家对生活细心观察善于表现的结果。

3.教师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引导学生鉴赏并思考: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内容?一共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进行回答,共分为5部。

教师总结:南唐后主李煜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整幅画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用屏风为间隔。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教师继续总结,画家是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画出如此逼真又富有生活情趣的画作。

(四)总结领悟

教师总结:艺术源于生活,画家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才创作出这些精彩的画作。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要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布置作业:假如你以“元旦晚会”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 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 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第十八课 美在民间—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 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 绘画 工艺

美术 雕塑 书法

建筑 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 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课件制作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ppt课件背景图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 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 彩陶船型壶 鸟纹彩陶盆

鹳新概念英语鸟石斧彩陶翁 舞蹈纹盘 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 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 壮丽的紫禁城有个高二数学试卷分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象讲述。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

(9999.5间)

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嫔PIN妃)为什么?

一、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毕业论文大纲格式术(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

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初中英语学案(板书)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提示:请同学们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图示)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师总结):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初三物理电学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教师讲解):同学英语论文格式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

(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山市ppt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

B、旋子彩中泰化学股吧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二、赏析天坛和其他建筑: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 (1894年—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天津人,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公费派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五年。19回国,先在上海中南建筑公司任职,后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5月,国民政府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小班教案陵设计图案,吕彦直的设计获头奖,被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材简析

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

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及其相关问题。本课内

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容易理解的艺术作

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本课着重通过几件作

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对

具象艺术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美术的基础知识已经

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简单的鉴

赏和分析一般的具象艺术作品。但由于各地教学基础条件的差异,学生的美术基

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科学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典型作品的欣赏,掌握具象艺术的特征和功能(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鉴赏能力,理解

美术作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3.情感目标: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

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设计意图:达芬奇说过:绘画能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玩万象表现

给我们。通过给学生呈现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认识作品的同时体会具象艺术的客

观真实表达特性,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品格,并养成善于纪录

自身成长事件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

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

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五、课 型:鉴赏课

六、课时计划:1课时

七、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欣赏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

学法,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

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环节一:幻灯片播放图片,冷军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一起学生兴趣。

教师设问:刚才给大家欣赏的作品让大家很是震

撼,也许大部分同学不曾想到,原来绘画可以如此逼真

的表现事物。那我请大家分析一下,上面的作品使用什

么样的绘画门类将事物如实的表现出来,

你能想象出画家还借用哪些手段来帮助

他完成这样的作品吗?

学生讨论发言:(从教材中寻找参考答案,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发言。)

教师补充:上面的作品使用油画的工具表现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油画这种材料在表现写实性作品时,表现力是如此的强大。当然不否认画家可能借助照相机和投影仪等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完成作品,使作品达到如此高的清晰度和真实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一类如实再现现实事物的美术作品,请打开课本第三课。

环节二:学生打开课本第三课,引出课题: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设计意图:以照相写实主义作品产生的震撼效果,引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结合照相机、投影仪等学生比较常见的工具来认识具象艺术,同时在学生意识中提示具象艺术与摄影作品有一定的关联。)

(二)进入新课,实施教学。

环节一:

教师讲述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的故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点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答创设情景中设下的疑问,明确本课目标即具象艺术的欣赏。)

环节二:

播放幻灯片,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兹凯斯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

教师讲述:这是一幅几乎与真人等大的写生作品,作品完成后,放在一个大厅中,教皇的下属进来后,急忙取下帽子行礼,他以为真的教皇坐在那里。教皇本人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是:“太像了,太像了,过于像了?”后来这幅作品被教皇收

藏起来,从来没有展出过,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参考答案)

教师补充:委拉斯凯兹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

教师提问:作品的真实性可否让照相机替代?

学生讨论发言:(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作品,点出具象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即客观再现现实,向学生简介具象艺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单从表面看现象,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三:

播放幻灯片,欣赏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在以往哪些学科中学习过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

的相关内容。

学生回忆并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提问: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讲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提问:《清明上河图》中大致分为几段,最具有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

是哪一段?

学生欣赏作品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补充:《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

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习网:高一美术鉴赏教案)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二、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三、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

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四、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五、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六、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是不是无需示范

课堂是不是无需老师示范?老师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提升?很多课堂老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己体验拉动长卷这样的形式,这样一件较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要素性的东西,即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语言变为了“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还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东西还是少了点,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待于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和的吃喝玩乐来串连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绘画拉近了学习距离,让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绘画也就描绘了平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注重细节。老师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示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如《捣练图》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找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来欣赏作品,气氛轻松而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示范能促进课堂有效性,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美术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绘画、制作水平。但老师示范必须是有效的,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其中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印象很深。关于长卷怎样展开的示范,我觉得,胡老师用一张自制的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请学生亲手体验展开方式,再自己演示长卷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流畅自然,示范到位。老师在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动态为画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及时做了两个示范,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发髻,个人觉得,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会更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目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较为幽默,当然如果多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的

①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内容结构

①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②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中赵州桥教学设计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二、新课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的造园家如计成英语教学方法、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予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听橹楼”的欸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怎样学好高中化学。

1、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三、总结: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四、拓展:

结合文字和图片写篇关于园林的抒情散文。

高中美术《人间生活》优秀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教材例举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本节课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要点】

重 点: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 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准备

1、播放背景音乐《生活》。

2、出示字幕: 《美术鉴赏》上篇 第二单元 第四课:人间生活 第1课时

主讲:石门县第一中学 欧文博

(二)、复习导入:(2分钟)

以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每幅6秒的速度)展示关于宗教方面的美术作品。并同步讲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宗教和政治因素的不断减弱,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

板书课题:人间生活(第1课时)

(三)、新课讲授(28分钟)创设情景:

1、播放影视片段《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局部 (3分钟)(以启发式、谈话式)(3-4学生回答)

(1)、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在你印象中这个朝代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

(2)、学生思考回答:唐朝;比较暴露、领口低、颜色很鲜艳;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

(3)、教师小结:通过简短视频了解到唐朝宫女服饰特点及社会状况。假如要你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唐代宫廷生活,你会画吗?有难度!那我们一起看看唐代宫廷画家是如何描绘的。

提示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1页。

2、展示图片:张萱《捣练图》(6分钟)(启发式、感悟式鉴赏)(3-4学生回答)

(1)、教师介绍:这是一幅唐代仕女画,作者名叫张萱,宫廷画师。这幅作品主要是描绘宫中妇女捣练时的情景。练是古代的一种白绢,经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整幅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我们来欣赏“熨烫”部分。

(2)、展示“熨烫”部分图片。

(3)、教师提问: 你觉得这个片段哪些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思考交流并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仕女扯白绢时挽袖,身子微微着力后仰;中间妇女手拿熨白绢器具,表情十分专注;小孩屈身来回穿梭于白绢下等。

(4)、活动:学生上台模仿体验“熨烫”部分人物动作及神态。

(5)、教师小结: 这些细节非常真实、生动,极富生活情趣,是画家对生活细心观察善于表现的结果。我们欣赏了唐朝画家张萱画的宫廷仕女捣练时的生活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表现宴请的作品。

3、出示作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10分钟)(启发式、社会学式鉴赏)(3-5学生回答)

(1)、教师语:阅读课本第32页的文字内容,要求学生介绍这幅作品表现的内容。

(2)、教师小结:南唐后主李煜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整幅画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3)、出示《韩熙载夜宴图》 “听乐”部分。播放琵琶曲,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乐器声音?引导学生判别画面中哪个是韩熙载,判别的理由是什么?韩熙载心情怎样?

(4)、学生回答:琵琶;从坐的位置、相貌、穿着打扮;心情显得很沉重。

(5)、教师小结:听歌妓弹奏琵琶,韩熙载正襟危坐,戴着高帽,留着长胡子,内心显得很沉重。

(6)、教师语:这幅画中韩熙载邀请当时几位名流志士也参加宴会,有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舒雁、状元郎粲、李嘉明等。除歌伎外,宾客都穿着官袍。

(7)、教师提问:哪位是状元郎粲?画家捕捉到他的动态,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我们有这样的举动吗?

(8)、学生回答:穿红色状元袍;比较得意、忘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9)、教师小结:通过画家对服饰和动态的描绘我们认识了郎粲,体会到得意、忘形的心情。

(10)、教师提问:画中李嘉明的侧身、回头,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雁拍手掌跟听音乐联系吗?

(11)、学生回答:有,他们听音乐很投入。

(12)、教师语:画家观察非常仔细,表现了他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13)、教师提问:你们再仔细看这些歌伎们,她们对这种场景的感受以及她们在画面中所占画面比例说明了什么?

(14)、学生回答:女性身体比例较小,反映出当时歌伎们身份卑微、地位低下。

(15)、教师小结:通过探讨、合作、交流等方式对这幅画有了比较真实细致的了解,如果画家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来,同时这样一幅画对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历史资料。

4、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启发式、形式鉴赏)(6分钟)(4-8学生回答并体验)

(1)、教师演示诗句:“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像,尽在绵绵画中间。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并思考这首诗是指哪幅中国名画?

(2)、学生回答: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教师语:《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得风俗画,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观看视频,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

(4)、教师演示:出示视频《清明上河图》并配乐《春江花月夜》。

(5)、教师小结:此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且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6)、教师演示:出示范画《清明上河图》。

活动:让学生分组走近欣赏、感受这幅名画。并模仿体验画中人物动态的描写。比如挑担的人、卖东西的人、店里的小二、抬轿的人等等。(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7)、教师小结:刚刚我们一起着重欣赏了古代画家的三幅美术作品,其中两幅是表现贵族生活,一幅是描绘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那么,在当今我国现代画家是否也在表现现今的人间生活呢?

5、出示:现代画家忻东旺作品《早点》以及徐维辛作品《工棚》(形式鉴赏)(1分钟)

(1)、教师语:这是中国现代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忻东旺教授一幅同样描述人间生活的油画作品,画家描述了是处于城市郊外农民工兄弟吃早点的情景,画家对画中的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穿着打扮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详细刻画,是当代社会普通人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现代中国有很多像忻东旺教授这样的画家,以同样的'方式在关注人间生活。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徐维辛作品《工棚》等等。

(四)、课堂总结:(1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中国古现代画家描绘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很有感触和体会。可以说现实生活是画家永恒的主题,没有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古代画家不可能,现代画家也是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假如你以“春游”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

2、教师总结并同时演示上课内容:

(五)、实践练习:(12分钟)

(1)、出示文字:思考与交流:如果你以“春游”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你会选取什么样的对象?突出哪些细节?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

(2)、教师提示:从人物主体形象(包括表情、动作、神态)周围环境、道具等方面进行分析。

(六)、展示点评:(3分钟)

要求3至4个同学就自己的描写内容与大家分享。请其他同学评一评,你觉得他的描写内容怎么样?闪光点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意见。

教师最后点评:

(七)、作品欣赏:(3分钟)

1、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2、演示图片:出示古代人间生活的一些图片(20幅,每幅6秒)

3、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了中国古代画家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人间生活状况,透析作品我们看到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人间生活的素材很多很多,只有通过对生活得细心观察才能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谢谢大家!!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导入——世界上有很多种的语言。

有我们比较熟知的英语,还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等。

我们中国不仅汉语,还有些地方语言,比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等。

所以语言是我们在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美术作品也有自己的特有的语言,那就是美术的艺术语言。

美术的艺术语言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美术新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七页——《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呢?

(学生回答之后)

嗯这位同学回答的不错。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就是——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3.同学们都学习过化学,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基本元素构成的。

那当然我们的美术语言也是由元素构成的,不过我们这边说的不是化学元素,美术基本语言元素是:点、线、面、色这四个基本元素。

4.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书本的《1954》、《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这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并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元素,请这位同学回答下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那些艺术的语言元素。

(同学们回答都运用了点、线、面、色)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

所以美术作品的语言元素都是由点、线、面、色这四点构成。

5.其实这三幅作品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比如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欣赏。

然后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这三幅作品就带表了不同的美术类型,《1954》所代表的美术类型是——抽象艺术,《韩熙载夜宴图》所代表的美术类型是——具象艺术,而《泼墨仙人图》则是代表了意象艺术的美术类型。

在请同学们欣赏下书本第七、第八页上半部分的小图看看它们分别是那种的美术类型。

(加深学生对美术类型的理解)

嗯从同学们的这些分析,看来同学们对于美术类型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二、我们已经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首先请同学们看书本第九页的《簪花仕女图》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簪花仕女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嗯!工笔画的技法主要分为描和染两部分。

描主要是描线,也是工笔画的精髓。

“染”的基本技法主要是层层晕染,而非一蹴而就。

所以《簪花仕女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2、我们在来看看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请同学们欣赏油画《赫拉斯兄弟宣誓》,并

说说这幅画的表现方法。

《赫拉斯兄弟宣誓》这幅作品并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这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我们来共同总结下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就是——在于真是的再现现实。

3、请同学们欣赏书本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

并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这几幅作品采用了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等的语言表现手段。 )

所以说: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

4、接下来请观赏书本中 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和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

并想想——我们在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红黑黄兰构成》只是用线分割了块面,形成了面与面之间的构成关系,给人以冷静的感觉,这种几何块面构成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牛顿色盘》是利用美术语言中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的。

它给人以流动和变化的感觉,这种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变化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所以抽象艺术——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请同学们一起观看书本9—11页上部分的小图,并分辨下它们是什么艺术类型。

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

语言表现手段和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4走进意象艺术

导入:请同学们先不看文字说明的翻开书本的第15页观赏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然后在翻开书本地18页观赏马蒂斯的油画《马蒂斯夫人像》。

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可想而知马蒂斯夫人也绝对不会这幅作品中的样子,这只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那我们就一同进入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吧!——走进意象艺术。

(板书——1.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意象艺术)

一、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那什么是意象艺术呢?先请同学们欣赏书本中的油画《圣维克多山》、《呐喊》和《星月夜》,并对比油画中圣维克多山和实景照片中的圣维克多山。

然后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

所以——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

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三、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

(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1、请同学们一道欣赏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这两幅美术作品。

并分析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

(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我们能比较清楚的感觉到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紧张和惶恐的气氛,)

2、接下来我们在欣赏下朱耷的《鹌鹑图》并请同学们分析下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两只鹌鹑的眼睛向着不同是顶视着 很有一种仇视的眼神 现实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艺术家赋予了鹌鹑人类的情感

所以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高更的《自画像》还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几幅油画作品,结合文字描述,思考下意象艺术的特点! 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呢?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

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抽象艺术,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6艺术美和形式美

导入:首先请同学们不看文字说明的欣赏罗丹的雕塑《欧米艾尔》 。

然后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下这幅作品到底好看还是不好看。

(学生讨论:觉得不好看,不漂亮)

虽然作品《欧米艾尔》所展示的形象虽然并不漂亮或者说好看,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但它却给人一种心灵上和审美上的震撼。

这是艺术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的美或者说凄凉之美。

所以美术作品美和现实中的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定义。

这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我们的美术新课——艺术美和形式美。

(板书——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那什么是艺术美?它有那些表现?

1、请同学们分别欣赏下罗丹的《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这两幅雕塑作品。

然后说说什么是艺术美?那现在有谁知道什么是艺术美了吗?请一位同学来试着回答下。

(学生回答,之后总结)

是的这位同学说的不错。

其实——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这就是艺术的美。

那关于艺术美它又有那些表现呢?

2、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席里柯作品《艾普色姆的赛马》,和《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并比较摄影作品的奔马与绘画作品中的奔马带给自已的感受,有何不同?

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但通过以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赛马时的紧张气氛。

这就是艺术美与形式美所表达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1、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幅中国画,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书本30页的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并根据文字的叙述,思考: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有那些内容。

所以从《雄视》这幅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1)、语言元素(点、线、面、体、色)及 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3)、语言规则(变化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2、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中有自己的法则——就是法律,那么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下。

-----对比统一(也称多样统一、和谐)。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合、节奏。

比例等因素。

这些就是形式美的法则。

请学生列出黄金分割的方法: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表示黄金分割率

1.618:1或1:0.618

欣赏作品《荷矛者》《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

从雕塑作品中体会比例形式美在人物中的运用及效果。

结合学生们平时所欣赏的模特儿的身材特点,体会合乎比例的人物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欣赏《夜巡》并分析下此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构成。

利用光线对主体人物的形象的刻划,形成画面中心,然后形成几个次中心,使画面形成节奏上的变化,产生了特殊的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流动和紧张的感觉。

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点呢?

1.艺术美是通过对现实物象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后产生的形象给予观者以心灵共鸣和美的感受,相对于现实生活,也称为“第二自然”。

2、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

其中包含了比例、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要素。

课后作业:运用新学习的形式美的法则去分析一幅名家作品。

分小组在下节课上交分析结果。

8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一、导入: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梵高,这位著名的荷兰画家。

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梵高生前他的作品很难让一般人理解,经常连自己的生活费用都需要自己的弟弟接济。

但在梵高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开始为人们所喜爱。

其作品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在11月19日,以7150万美元卖出。

了解到此处,可能有的同学会想:如果那生在梵高那个时候收藏了他的作品的话,那我现在一定是一位顶级富豪了。”所以如果你与这样的想法的话,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我们美术课本第八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二、美术作品其实都具有它本身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1、宋代画家马远的《晓雪山行图》和夏圭的《渔笛清幽》有些人就特别喜欢,但是在明代皇帝朱棣却说:残山剩水,宋避安之物也,何取焉!”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作品,评价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会不同。

2、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说说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

大家可以分组讨论。

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 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加上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所以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这就更需有我们精心研究提高教学。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美术欣赏课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摸索,我学习并总结了能够促进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原则: 1.要分析学科特点,采用合适教法 要把握学科特征,但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

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

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

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2.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

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

“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

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因此,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

高中美术鉴赏

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

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万不可以此为搪塞之词。

应该说,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具体的意会,都可言传,只是意会不清或语言贫乏,才会出现“不可言传”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唯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

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4.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象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去搭建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积极参与。

5.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但是,现代教

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

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它要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运用,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钻研,运用合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学生一定受益非浅,无论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提

高二书法教学反思

书法教学不是单调、枯燥的“讲练式”,而应在内容制

定、环节设计、训练手段、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让学生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

一教学过程重参与,丰富学生情感

书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需要双方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不应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

在每一课的书法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学有所获的。

教师正确使用竞赛机制,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使课堂充满健康的竞争氛围。

竞赛方式多种多样,有班级中个人和个人的竞赛,使学生“见贤思齐”;抓住学生渴望成为小组中的积极因素,为小组争光的'普遍心理,进行组间竞赛,增强团队疑聚力;自己前后习作的竞赛,让学生看到点滴进步,充满自信;跟其他班学生竞赛,进行“打擂台”游戏,更使他们兴趣盎然,情绪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兴奋状态。

围绕某一焦点问题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辩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容纳他人观点。

在“小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合作学习,学会关心他人,感悟协作团结,凝成团队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而不是某一环节的局部。

二、训练手段重多样,培养学生意志

训练的严谨并不排拆手段的多样化,相反,多样化的训练应以严谨为本,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

目前的家庭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些小“太阳”常常表现出心理素质不健全的现象,如做事图快而不仔细,遇到困难往往退避而不坚强面对,学习容易松跨而不

积极进取等等。

书法教学能调理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它虽然缓慢,但却是锤炼学生心理品格的“良药”。

郭沫若早在19xx年为《人民教育》题词中就写道:“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这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细心,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书法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事实已经证明,书法有一整套严谨的书学法则,在书写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对待,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在书法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一点一画入手,认真地去研究、体味,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比较,在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中毅力得以培养。

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如张芝的“墨池”,智永的“笔冢”等等,堪称顽强意志力的赞歌,永远值得后人思味、仿效。

但在学校书法教学中,“苦行僧”般地要求学生以始终如一的情形来苦练书法,也是收效甚微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教师应从学生特点出发,改变一味的“讲练式”,依据所教内容的不同尽可能地丰富练习形式,如纠误法、补笔法、尝试法、书空法、比赛法等等。

通过内容的调节和方法的变换,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高昂情绪。

纠误法:以自己已有认识为参照,对老师出示的错例、同学习作中的不足加以独到的分析和纠正,教师鼓励个性化的批判。

补笔法:在笔画或字中缺少的部分应是本课重点或难点,让学生在训练之后进行“天衣无缝”般的补充,催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尝试法:学之前先练,明了自己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角。

书空法:练之前先蕴酿情绪,寻找感觉,书空几遍,眼明心亮。

比赛法:形式多样,以求人人参与,在“赛”中领悟“谦虚”和“自豪”。

正所谓: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苦乐交织,苦中有乐,在乐学中自觉地磨炼意志。

强学生信心

宽泛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学生在“自我陶醉”中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悦纳。

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更是对在学习过程中诸多体验的交流,或知识点的掌握,或情感上的收获,或某一点的感悟,或合作后的愉悦,均可作为评价内容。

改变教师“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评价,教师随机引导、鼓励学生的评价,促使他们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

就其形式而言,有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等等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3】

【摘 要】美术鉴赏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要的作用。

高中美术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一、引言

美术鉴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它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而且现阶段美术鉴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而忽视其它教育功能的作用,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探索的地方。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高中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 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

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

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风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二)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教学所需资源,还可以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试讲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