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抛物线课件
- 文档
- 2024-05-31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抛物线课件,本文共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焦点和准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和焦点与准线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形式,以及p的意义。
教学难点:抛物线的四种图形,标准方程的推导及其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二次函数中抛物线的图象特征是什么?(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者向下)
如果抛物线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来突破研究中的限制,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
二、课堂新授:
(讲解抛物线的作图方法)
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x轴经过点F且垂直于直线l ,垂足为K,并使原点与线段
KF的中点重合。
结合表格完成下列例题:
1. 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解:1.∵抛物线的方程是 y2=6x,
∴p=3
∴焦点坐标是(,0),
准线方程是x=-
2.∵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且,
∴p=4
∴所求的抛物线标准方程是 x2=-8y。
三、随堂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四、课堂小结:
由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都只含有一个参数p,因此只要给出确定的p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称。当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定以后,它的标准方程就可以唯一的确定下来。
五、课后作业:P119习题8.5 2、4
[高中数学抛物线课件]
抛物线教学课件
抛物线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解析】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习抛物线这种圆锥曲线的起始课,是在学习了椭圆与双曲线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根据抛物线定义推出的标准方程,也为下一节用代数方法研究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和几何性质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基础.因此,它是圆锥曲线这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重点是抛物线的定义和抛物线标准方程.难点是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抛物线作为点的轨迹,标准方程的推出过程充满了辩证法,处处是数与形之间的对照、翻译和相互转换.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结构和形式不仅依赖于坐标系的选择,还依赖于焦点和准线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几何特征”的分析,让学生由观察与思考后理解抛物线的定义;
通过类比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探究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在研究方程与抛物线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根据所给的抛物线方程写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解析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观察、类比、分析、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研究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对圆锥曲线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曲线与方程的学习已经对解析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对抛物线的重新认识;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突破策略:
1.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抛物线的形成过程,以便加深对抛物线定义的深入理解.
2.组织小组交流活动,展现抛物线标准方程推导的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教学策略分析】
以多媒体课件为依托,以看—画—想—研—用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用几何画板工具画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动态演示过程中理解抛物线的定义,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类比椭圆和双曲线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分组展示体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来突破教学难点.
将抛物线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等列表,让学生填充表格,通过表格将它们对比,发现异同点,寻找规律,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以及生活中抛物线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抛物线,提高学生学习抛物线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
(一)抛物线的定义
问题一:抛物线到底有怎样的几何特征?
用几何画板展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抛物线,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的能力.
抛物线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不经过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问题二:如果定义中经过点,那么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经过点,那么动点的轨迹是经过点且垂直于直线的直线.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图让学生加深对定义中细节的理解.
(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通过类比椭圆与双曲线的学习过程,提出给出抛物线定义后应根据定义得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让学生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求轨迹方程的步骤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5.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解析法的理解.
问题一:已知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为,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从而得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先由学生思考,然后教师点拨,提出类比椭圆和双曲线在求标准方程时的建系方法,由学生提出相应建系方案,分组合作交流,最后展示结果.
以线段所在直线为轴,以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得到的方程形式最简单.其方程是
设计意图:如何建系体现最优化方案,通过严谨细致的分析,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加强过程性教学.
抛物线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不同,同一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其他几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66页的表格,并展示结果.
问题二:观察抛物线的几种不同形式的标准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让学生来自主观察总结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例1.(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求它的标准方程.
由学生口答完成此例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三、当堂检测
1.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中第一题第二问要注意学生的易错点的总结;第三题要注意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总结后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形式,师生共同回顾教学过程与内容,系统整理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五、布置作业
课后A组1-4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抛物线的定义课件
抛物线是指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焦点)和一条定直线l(准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它有许多表示方法,例如参数表示,标准方程表示等等。 它在几何光学和力学中有重要的用处。 抛物线也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即圆锥面与平行于某条母线的平面相截而得的曲线。抛物线在合适的坐标变换下,也可看成二次函数图像。
发展历程
Apollonius所著的八册《圆锥曲线》(Conics)集其大成抛物线问题,可以说是古希腊解析几何学一个登峰造极的精擘之作。今日大家熟知的 ellipse(椭圆)、parabola(抛物线)、hyperbola(双曲线)这些名词,都是 Apollonius 所发明的。当时对于这种既简朴又完美的`曲线的研究,乃是纯粹从几何学的观点,研讨和圆密切相关的这种曲线;它们的几何乃是圆的几何的自然推广,在当年这是一种纯理念的探索,并不寄望也无从预期它们会真的在大自然的基本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标准方程
右开口抛物线:y2=2px
左开口抛物线:y2= -2px
上开口抛物线:x2=2py
下开口抛物线:x2=-2py
[p为焦准距(p>0)]
特点
在抛物线y2=2px中,焦点是(p/2,0),准线的方程是x= -p/2,离心率e=1,范围:x≥0;
在抛物线y2= -2px 中,焦点是( -p/2,0),准线的方程是x=p/2,离心率e=1,范围:x≤0;
在抛物线x2=2py 中,焦点是(0,p/2),准线的方程是y= -p/2,离心率e=1,范围:y≥0;
在抛物线x2= -2py中,焦点是(0,-p/2),准线的方程是y=p/2,离心率e=1,范围:y≤0;
共同点:
①原点在抛物线上,离心率e均为1 ②对称轴为坐标轴;
③准线与对称轴垂直,垂足与焦点分别对称于原点,它们与原点的距离都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绝对值的1/4
不同点:
①对称轴为x轴时,方程右端为±2px,方程的左端为y^2;对称轴为y轴时,方程的右端为±2py,方程的左端为x^2;
②开口方向与x轴(或y轴)的正半轴相同时,焦点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方程的右端取正号;开口方向与x(或y轴)的负半轴相同时,焦点在x轴(或y轴)的负半轴上,方程的右端取负号。
切线方程
抛物线y2=2px上一点(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yoy=p(x+x0)
抛物线y2=2px上过焦点斜率为k的方程为:y=k(x-p/2)
高中数学课件奇偶性
高中数学课件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高中数学的课件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 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小结】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课件制作
一、教材分析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本章中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函数的学习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思维从静止走向了运动、从运算转向了关系.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主线,有了这条主线就可以把数学知识编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使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一些.函数与不等式、数列、导数、立体、解析、算法、概率、选修中的很多专题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用函数的思想去理解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反过来,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函数思想的认识.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于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高中数学课程中,函数有许多下位知识,如必修1第二章的幂、指、对函数数,在必修四将学习三角函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作业与试卷部分缺失,导致易错问题分析不全面.通过布置易错点分析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保留资料的重要性.
2.学生学基本功较扎实,学习态度较端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没有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有些内容已经淡忘.通过自主梳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复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3.在研究例4时,对分类的情况研究的不全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应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知,体会二次函数对称轴与所给的区间的位置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新课中渗透的理念是:“强调过程教学,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梳理好的知识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梳理.一方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网络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养成知识梳理的习惯.在本节课中不断提出问题,采取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全面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交流合作,从而进行有机建构,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模仿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
A: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B: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
2.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A:会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B:会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与函数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例4的解答过程中,渗透动静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洞悉问题的考察点,能选择合适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含参问题的讨论,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六.知识梳理(约10分钟)
提出问题
问题1:把本章的知识结构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
问题2: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应当是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你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集合的这些基本要求吗?
问题3: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类比两个数的运算,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交、并、补.
问题4:通过本章学习,你对函数概念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吗?
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每一种方法的特点.
问题5:分析研究函数的'方向,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前一次晚自习上,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结果,通过相互讨论,每组提供最佳的方案.在自己的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完善.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表达数学内容.
2.运用集合与对应进一步描述了函数的概念,与初中的函数的定义比较,突出了函数的本质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3.函数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三种,这三种表示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4.研究函数的性质时,一般先从几何直观观察图象入手,然后运用自然语言描述函数的图象特征,最后抽象到用数学符号刻画相应的数量特征,也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哪些知识学习的不透彻.让学生更有针对的进行复习,让复习进行的更有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通过类比初中与高中两种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样的.
七、易错点分析(约3分钟)
问题6:集合中的易错问题,函数中的易错问题?主要是作业、训练、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任务提前布置,由课代表汇总,并且在教学课件中体现.教师不进行修改,呈现的是原始的)
教师展示学和成果并进行点评.
对于问题6主要由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这个过程尽量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可以适应的引导与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避开命题者制造的陷阱,通过不断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源,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改进自己的不足,加深对错误的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别人的错误,自己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八、考察点分析(约5分钟)
问题7:分析集合中的考察点,函数中的考察点.
问题8:知识的横纵联系.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2.,则集合A可以是空集.
3.交集与并集的区分,即何时取交,何时取并,特别是含参的分类讨论问题.
4.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证明.
5.作业与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6.学生分析本章的考察点,主要分析考察的知识点、思想方法等方面.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考察点,才能知道命题者的考察意图,才能选择合适的知识与思想方法来解答.例如如果试题中出现集合,无论试题以什么形式出现,考察点基本是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
九、典型问题分析
例1:设集合
(1)若,求实数的值;
(2)若,求的值;
(3)若,求的值.教师点评,同时板书.
(1)答案: 或;
(2)答案: 或;
(3)答案: .
由学生分析问题的考察点,包括知识与数学思想.(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知识点来分析,这是集合问题.考察点主要为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中元素的特性、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等.学生在解第1个问时,可能漏掉特殊情况.第2、3问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可以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分析考察点的好处,养成解题之前分析考察点的习惯.能顺利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为后续的解答扫清障碍.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让学生主动的形成发散思维,主动应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例2:已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时,求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函数是偶函数
教师对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板书.
学生分析考察点、解题思路,如果不完善,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考察点为函数的奇偶性与函数图象的关系.
2.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
3.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法一:本题即求,函数的解析式,可先利用函数的奇偶性绘制函数的图象,把本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解析式的问题.
法二:本法更具有一般性,已知
时,函数的解析式,要分析时的函数对应关系,即当一个数小于零时,函数值应当怎样计算.由于函数具有奇偶性,即一个数与它的相反数的函数值之间有关系,,所以可以研究的函数值.
设计意图: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函数的奇偶性与函数的图象的关系,可以根据奇偶性绘制函数图象,也可以通过函数的图象分析函数的奇偶性,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把要研究的转化为已知的.考察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体会知识的纵向联系.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问题后面隐含的本质.
例3:已知是偶函数,而且在上是减函数,判断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判断.
变式1:函数为奇函数
变式2:你能分析奇函数(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的关系吗?试从数形两个方面来分析.
学生分析考察点、解题思路,如果不完善,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考察点为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
2.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
3.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法一:通过函数的图象分析.
法二:把要研究的范围转化为已知的范围.
设计意图:明确函数的性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同时体会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在第二个方法中进一步感受转化与的思想.通过两个变式的研究过程,学生体会研究探索性问题的一般思路,即通过特殊情况分析结果,再对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证明.
例4:求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是1,求的值.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二次函数对称轴的变化对函数的最值的影响.
答案: 时,最大值是,最小值是;时,最大值是,最小值是;时,最大值是,最小值是;时,最大值是,最小值是.
变式答案:或.
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思考问题的考察点与解答策略.
学生回答考察点分析(预设):
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分类与整合.
3.逆向思维.
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分析(预设):
研究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与所给的区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性,给学生直观的感知,从而建立最近发展区,进而突破难点.
通过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巩固了上位知识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学生在解答变式的过程中,体会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的关系,体会函数与方程思想,感受到动静结合.
十、课后小结
1. 知识网络
2. 知识的来龙去脉
3. 问题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4. 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知识窜串,形成网络,能迅速而准确的选用知识来解答问题.
十一、课后总结
巩固所学,补充课上的不足.主要是本节课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本节课中理解有困难的问题.
1.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设,.
(1)试判断的奇偶性;(2)试判断的关系;
(3)由此你猜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2.设函数,,
(1)讨论的奇偶性;(2)求的最小值.
3.已知集合,,
,是否存在实数,同时满足.
4.将长度为20 cm的铁丝分成两段,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要使正方形与圆的面积之和最小,正方形的周长应为多少?
十二、教学反思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整理出自己在本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体会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信心.感受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洞悉知识的本质、问题的根源,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少出现或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通过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用途.通过典型题分析,回顾主干知识,重要的数学思想,感受知识与数学思想的有机融合.
一、指导思想:
以减时增效,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精神为指导,以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学规范制度建设为保障,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强督查和反馈;深化教学研究,重视常态教学,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制定教研计划、确立教研制度。
(1)认真排查教学基本要求,和考纲要求;制定本学科的教学计划;确定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理论学习的资料。教研组长做好组织和考勤工作。教研活动的地点:资料听评课、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多媒体技术学习,无故不参加活动的视为缺勤。
(2)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考试方向,学习考试说明。学期结束每人必需交一篇教学反思或论文。争取有论文公开发表。
(3)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每周都要讨论和交流上周的教学体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完善。对下周工作做好部署。活动时做好活动记录。
(4)组内所有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节课堂行动研究课。
(5)组内所有教师周听课不少于1节,保证前者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听一节组内老教师的课。做好课堂观察记录。
(6)组内所有教师需制订好自我的专业发展规划。
(7)高一高二高三学生数学解题本事大赛,青年教师数学解题本事大赛。
2、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组内的教师要刻苦钻研、认真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并在备课时结合新课程教学要求和实际情景,教师们要改变备课的方式,提高备课的质量,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景灵活处理的。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写教后记,把教学感受写下来。组内的教师要团结协作,共同讨论教学大纲,疏通教材,指出重难点,列举一些典型例题,精选练习题等,请专家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和帮忙,并认真做好记录,使一些认识分歧比较大的地方,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共识,力求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降低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本事的培养。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在每节课中的渗透,寻找和探索每节课的探究和发现的情境,从而到达学生创新意识和本事的培养目标。
3、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高一年级衔接教学,打好基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本学期从常规教学,以低起点,精讲解,多练习,勤反馈为教学的指导方针,注重作业精选、面批和更正,注重保护学生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惯的养成。注重平时教学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平时备课注重教师间的沟通,坚持进度相同,重点和难点一样,随时交流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的情景,适时的调整自我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注重变式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美,力争做一个有风度的教师和学生喜爱的教师,青年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不好,作为起始年级要从规范化做起,从细小的一个集合的表示法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较高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坚持适量作业,因为学生的习惯也要在做的过程中培养的,要提高数学成绩没有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学生的计算本事和分析问题的本事学生的熟练程度都建立在做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数学是在不断纠错的基础上渐进的过程。
高二数学组本学期着重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教改力度,探求适合我校数学教学的新授课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升入高三做好准备。
(1)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开展校本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组织每周一次数学基础检测,检查学生复习情景,并根据学生反馈的具体情景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时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景并提出具体的提议和要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补缺补差。
(3)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特点、把握高考动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学生与高考全接触。
高三数学备课组结合学校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考试说明定位高考走向。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构成完整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本事。提升各类考生数学成绩。
三、工作重点
1、构建多元化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式。
2、努力探索高三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
3、加强案例教学,力争每一节都成为团体智慧结晶。
4、进取推进教育技术运用,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5、组内听课评课活动。
6、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经典二次函数抛物线练习题的解析
一场篮球赛中,球员甲跳起投篮,如图2,已知球在A处出手时离地面20/9 m,与篮筐中心C的水平距离是7m,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是4 m时,达到最大高度4m(B处),设篮球运行的路线为抛物线。篮筐距地面3m.
①问此球能否投中?
②此时对方球员乙前来盖帽,已知乙跳起后摸到的最大高度为3.19m,他如何做才能盖帽成功?
其中第2个问题中,由y=3.19可求得x=1.3m或x=6.7m.
这个问题至此一般就结束了,可按照篮球规则应该舍去x=6.7m这个解,因为它不符合实际意义。在篮球规则中,投篮后篮球处于下降阶段时,如果防守队员触到篮球,则判为干扰球,判进攻方得分。所以,在这个位置盖帽不能算盖帽成功。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参透教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数学目标要求
1、理解集合及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的解法,掌握函数的概念及指数函数,对函数和幕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和三角函数巅峰性质、图像,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会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4、掌握平面向量时有关概念和运算,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的求法。
5、掌握空间几何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6、掌握概率与统计初步里的计数原理,理解三种抽样方法,会求简单问题的概率。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掌握知识和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吧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 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参透。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材,以学生为账户提,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工作计划。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亲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个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三、教学进度
1-4 复习初中知识和集合
1-3 数列
4-6平面向量
5 充要条件
6-7 不等式
7-9 直线的方程
8-10 函数
10 期中考试
11 期中考试
11-12 圆的方程
12-1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3-15 立体几何
15-18 三角函数
16-18 概率与统计初步
19-20 期末、总复习、考试
9-20 总复习与期末考
本学期我担任了建30班数学教学工作,按照我校《学校工作计划要点》的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能为特色,培养高品位的劳动者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结合我校外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就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学生会做”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积极构建质量兴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平台,树立新的人生观、学生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培养高品位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努力提高学校教学水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解决问题的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给学生提供生活背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在对二次曲线、复数及其应用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做到记忆的准确、持久。
2、通过概念、公式的教学,解释数学规律,培养学生对数学本质问题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复数的代数形式和三角形式的互换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算法与程序框图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周密性、逻辑性,通过例题的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方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工作计划。
(三)知识目标
1、理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并会应用他们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公式、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正、余弦定理及应用;
3、了解算法与程序框图。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中要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3、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4、虚心向同行学习,听课,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尽快适应职业教育
数学是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科学。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另一方面是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一、课前教案
一般是开学前的较长时间内,它与制定教学计划完全不同。它是对教学计划的深化与拓展,它要求教师做到:
1、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了解全学年的教学内容,前学期与后学期教材的衔接,明确目的和重点,疏通各章节知识,了解各部门内容的来龙去脉。
2、了解所教专业班需要数学为其提供哪些基础知识与工具,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来增加补充或调节某些章节的顺序,充分为专业课服务。
3、根据教学规律,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内外因原理、矛盾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关系去指导备课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注意这些原理与数学学科的关系,进而把它用到数学教学中,使唯物辩证法原理渗透到学年的教学中。教师经过大量的学习与研究,写好课前教案,就能使本学年的教学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课上教案
一般在上课前进行,它要教师:
1、以教科书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科学性、思维性、整体性,明确本节内容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分清知识的本末主次与因果关系。
2、教学目的要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哪些能力,培养运用哪些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
3、要了解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复习哪些旧知识,了解所教内容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要了解这节内容与所学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4、对教学重点要抓得准,讲得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脉络”明显,结论明确。要充分估计难点,备课时要考虑如何运用直观、具体抽象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应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理,使学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5、依据教材内容与特点,科学地确立课堂类型与教学方法。认真分析范例,不能只停留在会做的水平上,对补讲的例题也要作妥善安排。经常要进行自我训练。每节习题,每章复习题都要熟悉它的解法,了解它的难易程度,力求把解题要领、规律与简捷途径告诉给学生。
6、注重他教与多媒体教学,适当深入浅出地渗透现代教学观点。
7、要经常写复案,即在写好教案的基础上,课前再度回忆,估计课堂各环节的时间,板书所占地方的大小,可适当修改补充,力求完善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工作计划。
三、课后教案
一般是在一节课后或一章后进行。它要求教师在课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成效得失,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写好课后教案好处有:
1、是教师深刻钻研教材的好形式。教师钻研教材主要靠备课,课备得好坏主要靠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写课后教案检查自己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情况,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材的关键点是否抓得准确。写课后教案实质上是更深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2、写好课后教案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完每节课后,检查一下教学效果,回忆一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分析,把具体的教学实践提高到教学理论加以认识。从中找出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3、写好课后教案是积累教学经验的好方法。科学家丰富渊博的知识靠一点一滴长期积累起来,所有成功的优秀教师也特别注重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如果边教边忘,教学时间再长也最多不过是简单的重复,不会有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探讨与教学实践,我认为备课中如注重了这三种教案,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获得大面积的丰收练。每节习题,每章复习题都要熟悉它的解法,了解它的难易程度,力求把解题。
教学目标:
1、把图形进行分类整理,并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
2、动手实践,体会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直观操作来感受和体验各种图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把图形进行分类整理,并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
教学难点:动手实践,体会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现在一齐来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图形。(教师让学生说说桌面上的图形)
二、探索新知,小组学习
师:这些图形现在准备要搬家了,我们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帮助它们分类搬进这两间屋子里吗?(小组讨论,并说说理由)。
生: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来分。 生:按图形是否有角来分。……
师:你们都说的很好,看看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是怎样分的。他也和我们一样把立体 形和平面图形分开。但这时平面图形有话要说了,嗯,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课件说:我们的屋子里有两间房子,你们可以把我们进行分类看看住哪间房子吗?
师:既然平面图形这样说了,我们的同学可以帮帮它把桌面上的平面图形再次分类吗?
生:按图形是否线段围成来分。 生:按图形是否圆来分。
师:同学们真厉害,在这么短时间就帮平面图形解决这么多难题。
课件说:aaa等等,杨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说同学们帮帮我啊!
师:啊!你还有问题呀,同学们,帮不帮他好呢? 生:帮
师:那你快说呀?
课件:你们已经帮我们分了房间,但是要两个图形睡一张床呀!你们可以再帮我们分类吗?
师:既然这样我们就帮帮它吧?翻开书本第22页,用铅毛把这四个图形进行分类画在圈里。
生:我是按它是否直角来分。
[德育渗透: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学生按各图形的特征来分类,然后总结出每类图形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采用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提供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探索图形特点
师:你们真棒!在短时间内已经把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看看这幅图是什么来的?是什么图形? 生:是桥。三角形
师:再看看这一幅电动铁门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运用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可以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呢?(小组讨论)
生:窗口是平行四边形 生:红领巾是三角形。
师: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你们喜欢哪一个呢?利用桌面上的小棒拼出你喜欢的图形。(找一个拼三角形的学生)
师:这位同学是拼成三角形的,你可以把这三角形的边拉一拉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个图形具有稳定性。
师:还有没有同学拼其它图形的。(找一个拼四边形的)
师:你可以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拉一拉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拉就变形了。所以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噢,原来是这样子的.,那老师给多一条棒给你可以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固定起来,让它不变形吗?说说理由。
生:我在中间多加一条棒它就不会动了。因为形成三角形就具有稳定性。
师:经过同学们拼出来的图形,老师终于知道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看看第三题这幅图,第一幅女孩子就叫他不要坐下去,第二幅图又叫他坐,是不是女孩在玩乱男孩子呢?
生:不是,因为……
[德育渗透: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已经上完了,上这节课上得开心吗?哪开心我就要问一下你们,你觉得这节课掌握了什么知识呢?你觉得哪一个小组表现最好,好在哪里呀!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希望同学们以后遇到这些图形都可以找出它的特点。最后谢谢各位同学帮助图形搬了一间舒适的家。
高中数学必修三模块综合课件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5分,共50分)
1、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 6,14,12,设其平均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为c,则有( )
A.a>b>c B.b>c>a C.c>a>b D.c>b>a
2、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连续抛掷1000次,那么第999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 B. C. D.
3、对总数为N的一批零件抽取一个容量为30 的样本,若每个零件被抽到的概率为0.25,则N的值为
(A)120(B)200(C)150(D)100
4、同时转动如图所示的两个转盘,记转盘甲 得到的数为x,转盘乙得到的数为y,构成数对(x,y),则所有数对(x,y )中满足xy=4 的概率为 ( )
A. B.
C. D.
5、右图给出的是计算 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 )
A.. i100
C.i>50 D.i
6、为了了解某地参加计算机水平测试的5000名 学生的成绩,从中抽取了20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 析。在这个问题中,5000名学生成绩的全体是( )
A.总体 B.个体 C.总体容量 D.样本容量
7、一个人打靶时连续射击2次,事件“至少有一次中靶”的互斥事件是( )
A.至多有一次中靶 B.两次都中靶 C.只有一次中靶 D.两次都不中靶
8、一次选拔运动员,测得7名选手的身高(单位:cm)分布茎叶图为 18170 10 3 x 8 9 记录的平均身高为177 cm,有一名候选人的身高记录不清楚,其末位数记为x,那么x的值为( )
A.5 B.6 C.7 D.8
9、若A,B为互斥事件,则( )
A. B.
C. D.
10、在长为12 cm的线段AB上任取一点M,并以线段AM为边作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介于36 cm2与81 cm2之间的概率为( )
A.14 B.13 C.427 D.415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 的值为1,则输出的 的值为 。
12、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数据,分组后,组距与频数如下: ,2; , 3 ; , 4 ; , 5 ; , 4 ; , 2 .则样本在区间 上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_。
13、一个路口的红绿灯,红灯的时间为30秒,黄灯的时间为5秒,绿灯的时间为45秒。则某人到达路口时,等待红灯的概率为
14、在编号为1,2,3,…,n的'n张奖卷中,采取不放回方式抽奖,若1号为获奖号码,则在第k次(1≤k≤n)抽签时抽到1号奖卷的概率为________。
15、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125户,中等收入家庭280户,低收入家庭95户,为了调查社会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1个容量为100户的样本,记做①;某学校高一年 级有12名女排运动员,要从中选出3个调查学习负担情况,记做②.那么完成上述2项调查应采用的抽样方法是①____ ______②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6小题。共75分)
16、(本小题满分12分)掷两枚均匀的硬币,求掷得一正一反的概率.(列举基本事件)
17、(本小题满分12分)甲乙两人玩一种游戏,每次由甲、乙各出1到5根手指,若和为偶数算甲赢,否则算乙赢.
(1)若以A表示和为6的事件,求P(A);
(2)现连玩三次,若以B表示甲至少赢一次的事件,C表示乙至少赢两次的事件,试问B与C是否为互斥事件?为什么?
(3)这种游戏规则公平吗 ?试说明理由.
18、(本小题满分12分)以下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五名同学的植树棵数,乙组 记录中有一个数据模糊无法确认,在图中以X表示。
(Ⅰ)如果X=7,求乙组同学植树棵数的平均数和方差;
(Ⅱ)如果X=8,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随机选取一名同学,求这两名同学的植树总棵数为 18或19的概率。
19、(本小题满分12分)
(I)求这6件样品中来自A,B,C各地区商品的数量;
(II)若在这6件样品中随机抽取2件送往甲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求这2件商品来自相同地区的概率.
20、(本小题满分14分)甲袋中有1只白球、2只红球、1只黑球;乙袋中有2只白球、1只红球、1只黑球。现从两袋中各取一球,求两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21、(本小题满分13分)为了了解一个小水库中养殖的鱼的有关情况,从这个水库中多个不同位置捕捞出100条鱼,称得每条鱼的质量(单位:kg),并将所得数据分组,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1)在下面表格中填写相应的频率; 分组频率
(2)估计数据落在1.15,1.30中的概率为多少;
(3)将上面捕捞的100条鱼分别作一记号后再放回水库.几天后再从水库的多处不同位置捕捞出120条鱼,其中带有记号的鱼有6条.请根据这一情况来估计该水库中鱼的总条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k、h的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会对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关键是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设计了5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训练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乐趣。根据教材内容,我首先出示一道题目,以需要画y=2x?图像为引子,让学生画y=x?和y=2x?图像,进而比较这两个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背景切入,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y=x?与y=ax?图像的关系,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即二次项系数a决定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由浅入深,下面让学生画y=2x?,y=2(x+1)?与y=2(x+1)?+3的图像并寻找它们的联系,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图像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出图像的变换规律:a决定开口方向、h决定左右平移、k决定上下平移。由于二次函数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以考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从特别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做出y=2x?与y=2x?+4x-1的图像,再与课件上的图像对比并叙述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先将其化成y=a(x+h)?+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bx+c的图像是如何由y=ax?变换得到的。在课本第42页例1(1)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含有参数的解析式y=a(x+h)?+k中,顶点坐标应是(-h,k),而不是(h,k)。所以,例1(1)中二次函数f(x)顶点的横坐标是4,即-h=4,h=-4,括号里面就是x-4(这里容易出错)。例1(2)中h、k的值是已知的,只需要确定a的值就可以了。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到y=ax?,y=ax?到y=a(x+h)?+k,y=ax?到y=ax?+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
4.练习小结——巩固深化
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y=ax?+bx+c中的a.b.c对图像的影响,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练习,完成课本44页练习1—3题。上课时间有限,为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练习和讨论,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规范使用演草本。课堂上需要学生动手演练的地方不急于安排学生马上讨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的答案整齐地写在演草本上,然后小组内四人相互交换进行量分,因为是在课堂上,量分标准要简单,我要求用30分的整分制。用时较短10分,书写整齐规范10分,解答正确10分。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学生之间的三次竞争:①看谁解的快、用时最短;②看谁书写的整齐;③看谁做的对。这个自己做和批阅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题目加深理解的过程。量完分后组织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探究,这又会产生学生之间的第四次竞争,看谁的方法简便,思维更严密。当然做题时有的学生会做的很快,可以让他们判断黑板上演示学生的解题得分情况,这也促进在黑板上演示的学生同下面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演草本无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考、比较、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样每节课都有竞争,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的长处,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考试中,成绩必然会逐步提高,能避免现在我们教学中学生“考试什么都不会,考完后什么都会”以及阅卷中发现的学生书写凌乱的通病,经过长期这样的练习,每个学生练就了快思考、求准确、写整齐的能力。
5.延伸拓广——提高能力
课堂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原则。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两道被选题目,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进一步提高。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研究曲线的切线,从几何学的角度了解导数概念的背景,明确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掌握求曲线切线斜率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变轨瞬间的瞬时速度和运动的方向为背景,从极限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形转化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曲线切线的内涵,挖掘数形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曲线切线的概念形成,导数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曲线切线的形成是通过逼近的方法得出的。引导学生在平均变化率的基础上探求瞬时变化率。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情景
①(大屏幕显示)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运行轨迹以及四次变轨的全过程。
②讨论问题:()卫星在每次变轨的瞬间不仅有瞬时速度,而且要研究它运动的方向。引出本节课主要研究的课题——曲线的切线。
2.概念形成,提出问题
①(大屏幕显示)分析卫星在变轨瞬间与变轨前的位置关系,引出曲线的割线。
②由运动的观点、极限的思想,归纳出曲线切线的概念。以及求曲线切线斜率的一种方法。
3.转换角度,分析问题
①引入增量的概念,在曲线C上取P(x0、y0)及邻近的一点Q(x0+△x,y0+△y),过P、Q两点作割线,分别过P、Q作y轴,x轴的垂线相交于点M,设割线PQ的倾斜角β, .
②割线斜率用增量表示的形式不变。(大屏幕显示) 改变P的邻近点Q的位置、曲线的类型、倾斜角的性质,发现tanβ 表示的形式始终不变。左、右邻近点的讨论,为下面说明极限的存在做准备。
4.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①(大屏幕显示)由于△x可正可负,
但△x≠0,研究△x无限趋近于0,
用极限的观点导出曲线切线的斜率。
②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将这一运动过程 转化为已学的代数问题。
k==
点评公式,重点强调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导数。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曲线切线斜率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5.例题剖析,深化问题
例:曲线的方程f(x)=x2+1 求此曲线在点P(1,2)处的切线的方程
6.学生演板,落实问题
①已知曲线y=2x2上一点A(1,2),求
(1)点A处的切线的斜率;
(2)点A处的切线的方程。
②求曲线y=x2+1在点P(-2,5)处的切线方程。
7.课堂小结
8.作业
P125 第6、7、8、9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