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形》教学反思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各种各样的形》教学反思,本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各种各样的形》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造型表现美术课,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和概括的基本方法,认识生活中的物象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进行概括。能用概括组合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物象。

基本的几何形体学生都认识,难点在于如何运用这些简单的形体进行组合。这节课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些形体就是我们画画的法宝与工具,他们可以变换出任何复杂的形体出来。将具体的房子通过形体来组合搭建,让学生认识图形可以进行方向、大小、位置上的变换,形体使用的越多物象越具体。

因为这节课是用彩纸来拼贴,所以在用铅笔画好组合型物象后,我又领学生将自己的画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图形,并用彩纸做好小图形进行组合。这样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形式虽然比较耗费时间但是对于学生的理性认知与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以后轻松学美术所必须的。

本节课作为教师的我总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以心换心,心灵的真诚在语言、姿态、眼神中得以理解。教学中还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觉得老师既可敬又可亲。本节课在他们讲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也非常注意倾听,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每一个发现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学生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整个活动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尝试氛围中学生们通过看教师的分析与自己的尝试,打消了对美术绘画的畏惧心。让学生知道自己只要会画简单的三角、圆形、方形等几何形就可以画好高楼大厦、画好各种动物乃至人物。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年级落下的孩子提升上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欣赏图片,用形分解的方法发现和了解生活中的物像可以用不同的形状概括。运用剪、撕、卷的方法,利用各种形状表现生活中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学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形状粘贴组合一个或几个物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可以概括生活中的物象,学习用型组合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和多种形状完成一幅粘贴画。

难点:剪、撕、卷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形状、图形组合的范画、课件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棒

学习过程

组织教学

请同学准备好上课所欲的彩纸、剪刀和垃圾袋。

一、导入:

找形状

师:同学们你们好!老师最近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了一有趣的现象,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小房子图片。)

同学们仔细观察漂亮的小房子,你能从中看到那些图形吗?

学生:看完图片后说观察出了什么秘密,学生会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说出3-4种物体的形状。

师:小朋友们有一双火眼金星的眼睛,共同发现了这个重要秘密: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外观是由各种各样的形状组合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习《各种各样的形》

导入课题:各种各样的形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各种各样的形图片。

二、发现探索尝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事物是由这些形状构成的? (并出示课件)

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是由形状组成的,例如闹钟是由圆形组成的、帆船是由三角形组成的、手表也是由圆形组成的、铅笔盒是由长方形组成的。

师: 请同学大胆想象一下,在美术作品中利用剪纸,应该怎样做?

学生:探究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成员独立或者合作方法,用哪些形状表现你喜欢的东西?

三、讲解示范点拨

作品方法:

l   画各种形状    师:画前先想好用什么形状组合什么图形。

l   剪形状        师:小心注意使用剪刀要安全。

l   粘贴          师:怎样贴才牢固。

四、艺术实践

请小朋友看课本13页,欣赏学生作品:太阳、下雨了、吊车、小鹿、老房子。

师:说一幅你喜欢的图画,它们是用哪些形状组合成的?

作业要求:用剪、撕和卷的方法将彩纸变成不同的形状,进行有趣的组合,粘贴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评价小结提炼

①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学会在生活中找出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半圆形等。

生:学会用各种形状拼贴成图画。

②看这些优秀的作品,哪幅作品画面好看?

结束语:

师:小朋友们,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原来我们缤纷多彩的世界是由许多种不同形状构成的,课下请小朋友们用今天你学到美术知识拼出更多美丽的物体,来张使我们的教室。

《各种各样的形》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上册美术中的第4课,本课教学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让学生通过欣赏,认识或者回忆学过的各种图形;通过七巧板的拼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可以通过图形来组合概括。

我准备的课件首先展示出不同的形状,通过让孩子们指认这些基本形状来加深记忆,而后出示其中的两个形状,并让学生联想:这些形状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为什么图形?通过联想,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不拘于思维定式的限制。

而后继续出示不同生活事物的照片,让学生思考,这些事物可以由刚才的哪些基本形状组成?再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指认图形,让孩子形成用基本图形概括生活中事物的习惯。

之后通过练习拼贴画,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这节课程为之后的绘画课程进行了深一步的铺垫。所以培养孩子们观察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各种各样的形》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和记忆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发现和了解各种各样形状的组合利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初步掌握利用简单形状概括物体的方法;学习利用各种形状表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基本方法;尝试使用剪、撕、卷等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状完成一幅粘贴画。教学不仅仅是美术知识与语言文字两层面的简单联系,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综合能力的多重培养形式。因此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了学生探索和希望尝试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畅想的空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总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以心换心,心灵的真诚在语言、姿态、眼神中得以理解。教学中还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觉得老师既可敬又可亲。本节课最令人感动之处便是在学生的创作中,整个教室里呈现出一种高昂的创作激情,大家兴致很高,看着大家一会蹙眉沉思,一会开心微笑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在他们讲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也非常注意倾听,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每一个发现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学生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整个活动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尝试氛围中。但在这个环节中,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大多都是参考同伴的内容及做法,可见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块领域还需努力开垦,在平时的活动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发展其求异性。

在本课的结尾我又进行了有意的延伸,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突出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特点,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们把这些意犹末尽的想象力融入到写作之中,他们创作了许多图文并茂,引人深思的写作作品来,这也是我意料之外的。一堂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够长期的潜移默化,美育才能得以真正的生根发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感到所做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各种各样的形》这节课是一年级近一个月集中上绘画课后的第一次手工制作课,对于低度年级的这节课,为了防止大多数学生带不齐,课前工具准备以校信通的形式让班主任帮忙发送给家长,以引起他们的重视,比预期要好很多。

上课时看着座位摆放整齐的工具材料,顿时,我也感觉很轻松,情绪高涨的上了第一个班的手工课,讲完后,环顾一下全班的学生,他们早都安奈不住,开始做了,不到十分钟铃声就不耐烦的响起,下个班我进行了调整,缩短了讲授的时间,毫无疑问,低年级对动手制作的课特别钟爱,可作业的效果一般,课堂的效果仍然不很理想。

我得认真反思一下,回想了整个教学的过程,有无漏洞,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讲授时尽量细致而有条理,从观察到启发进而引导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事物,如玩具魔方是方形、闹钟是圆形、建筑物上由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组成,最后分析总结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形组成,然后以手工粘贴的方法来制作,教授的知识足以满足学生的认知,而对于学生如何能学会,还要进一步调整低年级手工课的教授方法。

因此,在四班的演示制作环节,我具体到如何利用长方形来通过折、画、撕、剪的方法来做出大小合适的长方形车身、圆形车轮、三角形车头、车尾,在尝试环节作业的布置,我尽量给孩子们较大的空间,不去限制他们,只要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形,会去搭配颜色做成不同功能的汽车就可以,如敞篷车、吊车、越野车、轿车。临下课时已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小汽车已做好,看着这些作品我觉得自己的收获也很多!

学习的过程中大量的认知重要,而像手工制作课更多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相长,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吧!

《各种各样的形》美术教学反思

《各种各样的形》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和记忆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发现和了解各种各样形状的组合利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初步掌握利用简单形状概括物体的方法;学习利用各种形状表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基本方法;尝试使用剪、撕、卷等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状完成一幅粘贴画。教学不仅仅是美术知识与语言文字两层面的简单联系,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综合能力的多重培养形式。因此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了学生探索和希望尝试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畅想的空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总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以心换心,心灵的真诚在语言、姿态、眼神中得以理解。教学中还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觉得老师既可敬又可亲。本节课最令人感动之处便是在学生的创作中,整个教室里呈现出一种高昂的创作激情,大家兴致很高,看着大家一会蹙眉沉思,一会开心微笑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在他们讲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也非常注意倾听,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每一个发现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学生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整个活动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尝试氛围中。但在这个环节中,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大多都是参考同伴的内容及做法,可见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块领域还需努力开垦,在平时的活动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发展其求异性。

在本课的结尾我又进行了有意的延伸,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突出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特点,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们把这些意犹末尽的想象力融入到写作之中,他们创作了许多图文并茂,引人深思的写作作品来,这也是我意料之外的。一堂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够长期的潜移默化,美育才能得以真正的生根发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感到所做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节好课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听的时候不由得拍案叫绝,会在听后回味许久。

《和的奇偶性》是一节由专家上的录像课,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发现“和的奇偶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听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本班刚刚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在学生计算中得到规律,但是我的引导和解说是那样的呆板和没有什么说服力,这节课的展示让我感慨到专家绝对是名不虚传,下面我来谈谈完美的一节课可以怎样去呈现。

课一开始的导入,以学生转动转盘来获得相应的奖励开始,学生的兴趣被完全吸引,为了获得奖品不仅参与率高,而且思考存在一定的深度,在按照规则发现最后得到的都是“谢谢参与”时,引发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这一思考,这一规律的探索不是教师布置给学生思考的练习题,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内心深处的需求。

在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不合理性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游戏规则,进而充实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奇数”的结论,教师一句想要产生一定的规律,必须列举实例来验证,学生的思维又在所学的知识中去遨游,用事实去说明了规律。这里老师的一个小细节我非常的感动,老师讲转盘上面的奖品都准备齐全,等到学生按照正常规则转动转盘获得奖品时,教师就将相应的奖品奖励给学生,这一举动我发现很多上课老师都会忽略。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这一规律是用的数形结合的形式,一句改变华罗庚的.名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让学生跟着数学家的名言主动用最为直观的图形展示来验证,虽然前面的具体验证已经确定了结论,但是数形集合的“画龙点睛”实为妙哉。

专家在课上的完美演绎,对于感触很深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做到研究一定要存在一定的深度。

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于图形,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探求解题的途径。通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和深刻性。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数形结合,虽然经常用到数形结合,但这个词学生没有听说过。于是我们就借助于第一题,通过学生画图做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

2、借助回顾与整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比如:一年级学生认识数时用数小棒的'方法,对数的多少的认识更直观;在解决问题时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题里面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再如:在平面内确定位置时,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的时候,就时把形转化成数,这样描述起更加简单准确。

3、通过应用与反思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作用。比如:例2中计算分数的和,用线段图或者扇形图来表示更加直观、明了。抽象计算问题迎刃而解。

4、本节课中,我们还借助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来帮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第二次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数形结合的优点和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自己以前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康云荣

第一、情境引入,架设铺垫桥梁。从这节课伊始,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拍照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寻找规律”问题,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的思维受挫,思维碰撞。及时让学生经历去动手动脑作图当中寻找计算规律。一方面凸现数学学习当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彰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价值。

第二、以“数”构“形”,以“形”建“数”,让学生在构建中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探索奥秘―发现规律―展示成果”。如例1,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例2同样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当中进行。从而较为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分层推进,巩固拓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本节课,在检测“计算规律应用”效果时,精心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应用规律写一写”“根据以上结论算一算”做到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巩固提高。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过程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层次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评价表评价和学生表决式评价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率较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与形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在前面学过的知识中,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如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乘法分配律及完全平方公式。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如正反比例的图像。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 ),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四、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