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5-31
- 108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爱作文的教学反思,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分享。
关爱残疾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动态教学
养成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受,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体验的环节:1.通过猜猜手势语的意思,感受聋哑人生活的不便。2.通过盲人找球的游戏,请两名学生分别以自然状态和戴上眼罩来完成同样一件事情——“找球”,从自身的感受来进行交流,从而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获得比较真实的.感受——残疾人的生活真是不容易。
二、情感教育,感化学生
通过助残日学校开展的“捐资助残”活动,电视上报道的关爱残疾人的事迹,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激发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帮助残疾人。
播放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视频,渲染氛围,从气氛和思想上进一步感化学生,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残疾人失去健康的痛苦,学习生活的艰难,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能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如果我们正常人能帮助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温暖,他们就会少痛苦、多幸福。
三、让爱在行动中传承
为了孩子们能了解残疾人平时生活的不便和痛苦,用平常心对待他们的缺陷,用爱心主动帮助他们,组织孩子进行一次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带孩子到残疾人生活的地方接触一下真实的残疾人生活,通过采访、献爱心等活动丰富孩子的社会知识,有了亲眼所见、亲身所为的经验,相信更能激起孩子的同情心,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关爱、帮助他人的情感。爱心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只是通过一次活动,关键是要让孩子有这颗关爱的心,当他们有了这份情,也就明白这个理了。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孩子设计采访问题时,指导还不到位,虽然一直强调问题要根据选择的对象,紧扣目的来设计,把残疾人的需要细化到具体的事情,比如残疾人的兴趣、爱好、愿望等等。但还是有学生不能领会,这时我应该抓住一些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筛选,使设计的采访问题更有针对性。
2、由于在指导设计问题时用了太长时间,所以导致后面时间不够,无法展示交流学生设计的采访表。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后实践”,秉着这样的态度,相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管是遇到怎样的教学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他们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也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他们需要关爱》教学中,以“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便;“身残志坚故事会”通过学生调查、搜集、交流身边残疾人“身为残疾却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使学生的心灵为之一震,对残疾人产生尊敬之情;“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资料后一定会欣喜地发现社会对于残疾人点点滴滴的关心,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渴望尽微薄之力为残疾人献爱心;而“爱心行动”,鼓励学生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能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实践、自我体验,并获得感悟与快乐。
2、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实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探究、体验才能最终养成与形成。鲁洁、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中通过“换位体验”,做做“盲人、缺少手臂的人是怎样拿东西的”,通过这种尝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不便;以身边伙伴的故事,触动孩子的心弦,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千手观音的录象、播放《爱的奉献》、《爱在人心》等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相应的情境之中,由入心、动情到启真、悟理,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发道德感想,内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通过组织“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献爱心”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体验的渠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在体验、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这节习作课的最初设想是让学生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突出人物助人为乐的善良品性,用词的精当,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修改作文基本技巧。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在试讲中,我发现老师出示的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于是我删掉很多修改文章的名人名言及故事,使教学过程条理更加清晰。
当我用本班学校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配合并不好。我想这与学生知识能力不高有很大关系。谭慧同学的那篇文章,我修改一些。如果要学生在修改的作文基础再次修改,肯定难度增加了很多。与其说学生不够配合,还不如说学生无法修改更准确。
评课时,钱风老师指出,如果我在点评谭慧同学的`文章的真实性时,应该在黑板上板书“真实生动”,让学生懂得习作的内容的真实性重要性。她的话引起了我是思考,如果我在出示张林的文章时,再现事情发生时的情景,会让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会好些。
如何关爱学生的教学反思
常言道:人与人不同,每个人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生理特质和心理禀赋,这种自然属性就像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宝藏一样,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利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差生中有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有叱咤风云的世界伟人。有句话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块不同质地的璞玉,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雕琢他们。
现在在学校里有两种势利眼,一是比谁父母的'官大,钱多,不仅学生比,老师比;二是看谁的分数高,谁分数高,老师就对谁负责,好教的,听话的,能给学校争荣誉的,老师就喜欢,对中下等的学生就看不上。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都存在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都是绝对平等的,大家同在一个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老师应当对每一个同学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同学生之间也应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
教师有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说:“爱学生是首要的,现在滥用惩罚手段的事例很多。轻则训斥,罚站,罚跪,重则毒打。现在是罚款成风,什么都罚款,迟到,旷课罚款,违纪罚款,考分低也罚款。罚款也引进到学校管理之中。
我认为要和学生平等的,真诚地对话,总是给学生以希望,使他们找到自信,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又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感会激发出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
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1:换位体验,唤起内心的同情
又到《品德与生活》课了,上课铃声刚停,我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我的手中多了几条丝巾。自然,学生的眼中就多了几分疑惑:今天老师拿丝巾干什么?此时,我仍没有说话,而是叫了几名学生到了讲台上,没等学生反应过来,他们的眼睛便被我用丝巾蒙住了,“现在请你们走回自己的座位,装好自己的用具离开教室。”于是台上的几位同学行动了,然而,这样一个在平时看来很简单的活动,今天完成起来却是如此的困难。虽然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在同座的帮助下,他们才走出教室。这时我出示了第一个问题:“由刚才的活动,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顿时,几十只手举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
生1:“老师,在我的眼睛被蒙住的一刹那,我明白了眼睛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眼睛。”
生2;“突然之间看不见了,我感到非常害怕。”
生3:“我在回到自己座位的过程中,感觉这段路特别的长。而且,我还很多次地撞了桌子和凳子,身上很疼。”
生4:“我在整理书包时,一点都不方便,把书包弄得乱七八糟的。眼睛看不见真是太不方便了!”
生5:“我看到他们蒙着眼睛回到座位时,感觉很好笑,看看到他们整理书包那么辛苦,我又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
生6:“我感到了失去光明的人,生活是多么的痛苦,生活会很不方便。”
生7:“我感受到了盲人的痛苦,他们需要人们的帮助。”
生8:“健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生9:“我们要帮助身边的盲人。”
……
点评:“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是令学生喜爱的,此活动可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从而唤起内心的同情。而且全体学生可一起参与活动,人人都得到体验并从中得到教育。
教学片断2:流露真情,伸出温暖的双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有万盲人,像他们这种身体带有缺陷的残疾人有8000多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这些残疾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们需要身边的人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小朋友们,当你在马路上、家门口、社区里遇到残疾人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1:“如果我身边有盲人要过马路的话,我会搀着他一起走。”
生2:“如果我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人要上坡的话,我会帮他推轮椅。”
生3:“如果我在医院里看到盲人独自一个人时,我会陪陪他,问问他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生4:“有一次,我看到有小朋友笑走路一拐一拐的人,还学他的样子走路。我马上就走过去对他说:‘他走路已经不方便了,你还笑他,这样是不对的。还有你学他走路,当心自己也变成瘸子。’那个小朋友听了,马上就不学他的样子走路了。”
……
师:“小朋友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我们社会文明的表现。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你温暖的双手,奉献你火热的爱心,让世界永远充满爱。”
点评:关爱残疾人,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让爱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教学反思: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品德与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这个案例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空洞的讲让学生如何关
爱弱势群体,而是通过创设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便于学生理解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了弱势群体为什么“弱”,“弱”在什么地方,进而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这一情景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抓住了学生对真情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关爱、且怎样去关爱弱势群体。由于情景创设的好,环节设计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自觉的、而非被动的得以培养,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让他们自己体验、感受、认识、发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反之,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教师不顾实际而一味的“传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在活动中,教师要建立真正的师生平等、民主的氛围,努力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情感关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的交流,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拥有的位置,拥有的尊严与幸福感,才能增强学生与现实生活对话的能力,才能开放课堂,使课堂有活力,充满生机。道理是体验出来的,不是讲解出来的,因为“实践出真知”。
教学反思:理解幼儿、关爱幼儿、尊重幼儿
人们都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需要家庭和教师去教育、去照顾、去为他们安排成长的道路,幼儿教师也是按照主观的意识,去安排自己认为合理的幼儿生活,将一日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几十到几十分钟不等的时间,将同样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几十位幼儿,比儿童掌握知识的多少之评价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忘记应该留给儿童思考、探索和分享的时间,使他们成为老师手中的一只风筝。在当它们出现一些如:打架、争抢玩具、挑食、不学习的问题时,常常用管、卡、压的办法来处理。而不过多地去了接他们的内心感受。
许多老师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是自主的,完全按自己的喜好做事,那班上岂不乱了套?所以更多强调的是纪律,统一规律,而牺牲的却是儿童的兴趣,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创造力。显而易见,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会珍视孩子在园的每一天全身心地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奇,并能够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智慧地引导每一个孩子成长。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石子换糖果”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这个小男孩就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他后来说“ 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位杂货铺的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这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看了这个故事,不由地想起了一件我做过的错事。记得刚刚坐进幼儿园的那一年,心里很高兴,面对着这么多幼儿,真是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会给每一位教师带来快乐。起初,我几乎只是看着幼儿玩玩具,谁有问题就去给他们解决一下。有一次,我却和孩子们一起玩了起来,在娃娃家里,我发现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思想,我对其中一个幼儿说:“洋洋你真能干。”我连连夸奖他,洋洋微微一笑,“没什么,呵呵”。“你这么聪明能干,老师平时还真没发现。”“老师,您要是多能参加我们的一些活动,你不就发现了吗?”洋洋似乎是鼓足了勇气说出了这句话。是啊是啊,要是能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了吗?就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让那些调皮的孩子能够与你做朋友不就好了吗?
洋洋的一句话,让我反省了好长时间,为什么我总是看着他们玩游戏,不走到孩子当中去?为什么我有时候不会尊重他们的选择,为什么我就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是一本非常耐读的、不容易读懂的书,要读懂他,就要蹲下来,用自己的智慧,用孩子的眼光去细细阅读。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们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首先要平等,充分尊重幼儿的自尊心。
尊重是儿童的信任,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也是一种动力,老师的信任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乐于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并积极主动地实施。信任儿童,就是不能把成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们,而是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他们的见解,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儿童,教师首先应该是儿童的朋友,与他们建立平等、合作、理解、宽容的氛围,使幼儿在心理上受到安全的放松。能与老师无话不谈。理解不同年龄的幼儿的各种奇思妙想,与他们共同建构一些梦想。平时也要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抚摸教育,就是对儿童关爱、尊重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他们要面临多次选择,选择玩具、图书、活动区、同伴等,选择的权利有时在他们自己手里,当儿童被选择尊重时,他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而当他们的选择被拒绝时,他们表现是消极,甚至产生破坏意识,敌对意识。有些活动,本是尊重幼儿意愿,可老师为了省事,一手包办。假如一个幼儿被分到了图书区,可他想到建筑区,搭积木,向老师提了出来,可老师没有让他去,幼儿失望的来到图书区,把书翻得很快,却没认真看。如果老师尊重了这位幼儿的意愿,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尊重幼儿的选择,并不是放任自由,不管不问,但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应当尊重幼儿的选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由于家庭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儿童会存在着发展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作为教师要正视、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正确引导,因材施教,而不要轻易就下这样结论:这孩子真聪明,这孩子真不成,怎么教也不行等。应该认真了解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有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有的特别喜欢绘画,手工做得很精巧,有的身体棒,喜欢运动:有的爱动脑,喜欢提问题。这正是儿童多元智能的体现,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潜能,需要我们不同的去对待,科学合理的去引导、开发,使每个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幼教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面向新的世纪,全面实施幼儿园素质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些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真正做到走进儿童、了解儿童、做儿童的知心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与儿童一起欢喜、悲伤、想象、创造。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美好、欢乐,为他们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军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二级教师 刘静)
我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十课《他们需要关爱》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手势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
活动二,比赛单手做事。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体验做残疾人的感觉。
活动三:爱心加油站。开展献爱心活动,给需要关爱的人于帮助。
活动四:夺旗子。在激励的竞争比赛中知道相关知识。
活动五:听故事。学生倾听故事后展开讨论。
活动六:学儿歌,插旗子。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体现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主题的板块化,而且每个活动环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是这样一份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落到具体课堂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实效与我预想的效果相去甚远。
课堂上,学生看似演得“热热闹闹”,却没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辛苦、困难,而几位调皮的男孩却认为用一只手做事看成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学生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却没能真正说出残疾人的烦恼与痛苦;学生看似夺的旗子多多,却没有让学生真正从身边、生活中的实事出发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精心设计却无法去课堂上顺利实施呢?结合以往的教学,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心中无“标”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社会生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道德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学目标的拟订不是建立在全面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则是不准确的。我课前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哑语,如此好的设计,利用价值在哪里。因此,课堂教学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要紧扣课程目标,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够只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为活动而活动,而应注重活动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二、教师心中无“生”
教师心中无“生”,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自己教学步骤的落实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需要。教学中,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只有建立在真实、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生活需要、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并且能够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真情实感才能被唤起,才会真正动情。
孩子都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适应能力差的哭的哭、闹的闹。老师为了尽快的引导这些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往往会无意的忽视那些能力强的、不哭、不闹的孩子。记得我班有个叫李新航的小男孩儿,身体特别棒,入园到现在,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从来不哭、不闹。可以说,在他身上我确实很没有操心。
今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向往常一样为带药的孩子喂药。正忙着李新航小朋友跑过来,从衣兜里拿出一小瓶浅蓝色的液体药,要我喂他吃。我接过药一看,上面没有标签、也没有字样,我不敢随便给他吃,为了安全起见,我打电话给他家长、问药是不是家长让他带来的。李新航妈妈说:他们家长没让他带有药来,这药可能是他奶奶的疯湿药,不能给他吃。电话过后,我真是不敢想象,这药要是他自己喝了,该多危险呀!
事后我有些不安心,觉得好多孩子吃药都特别害怕,要老师耐心的呵护才能喂下去,李新航小朋友为什么还要偷偷的带药来让老师喂他呢?于是在放学时,我有意的会见了李新航的妈妈。与家长聊过后才知道,是因为老师每天给孩子们喂药时,为了呵护那些不想吃药、怕吃药的孩子,都会对他们说一些很关爱的话语、做一些亲昵的动作等。李新航也想让老师在意他,所以对妈妈说他也要带药来幼儿园让老师喂他,但是妈妈没有在意他的话。
教学反思:
这事过后,使我深深的感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面对的对象太小,给他们喂药是常有的事,因此喂药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另外,不管在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因为关爱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职责!
关爱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美好品质,表达真情实感。
2.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具体,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个人汇报、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培养写作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1.能从众多的生活小事中挑选最令自己感动的事。
2.深入刻画令自己感动的人物动作、语言、心理,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作文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确立主题。
师:不管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还是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很多时候就是灵感的触动而成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希望能够出发你写作的激情。
(师生欣赏图片)
师:同学们,这组图片描述了我们身边互助互爱的事情。现在,我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我们平时从哪些人,哪些事中感受到了爱。请睁开眼睛,谁来说说?
师:对,爱就在我们眼前,爱就在我们心里,爱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来写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板书: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二、明确要求。
(出示习作要求)
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读本次习作的要求。
师:那么你们知道,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哪几点?
三、联系生活,指导选材。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把文章写好,第一步,需要我们精心选材。本次以关爱为题,精心选材要突出什么?(板书:精心选材——突出“爱”)
师:我们可以从什么方面进行选材?
四、探讨写法,实例指导。
师:题材我们已经选好了,要把故事讲清楚,那就要做到记叙有序了(板书:记叙有序)
哪位同学还记得记叙文的六要素呢?(板书: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师:我们哪部分要详细写呢?
师:经过就是一个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个关爱的故事呢?
师:刚刚这两位同学把故事讲清楚了。但是,把故事讲清楚是不够的,怎样才能把故事说精彩呢?
师:那就需要我们把事情描写细致。(板书:描写细致)
师:同学们,还记得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吗?(板书: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片段。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和妈妈去医院看病,输完液已经快到午夜了。坐在出租车上的时候,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哪知雨越下越大,等到了小区门口,简直像倒下来一样。冷风夹着雨花水扑到身上,我不由得打了几个冷颤,妈妈紧紧地搂着我。我心里想:“唉,真是雪上加霜呀!”
正当我绝望的时候,我看见一位打着伞的值夜班的保安向我们走过来。他关心地说:“这么晚了,雨下得这么大,你们怎么没有打伞呢?”妈妈说:“给孩子打针去了,没拿伞,没想到下这么大的雨。”那个保安叔叔说:“我这把伞你们先用,赶快回家吧,看这小子冻得脸通红,回家喝点姜汤,别耽误明天上课。”短短几句话,却像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里,瞬间让我感到了一丝温暖。我们打着伞朝着家的方向快步走着,豆大的雨滴打得伞咚咚作响,像是一首爱的乐章。
师:故事精彩吗?作者抓住哪些细节描写让文章精彩呢?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我们除了学习了人物描写方法外,还学过用环境描写渲染故事气氛,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到这些描写方法。
师:我们学习了把故事说精彩,谁再来把故事说精彩?
五、学生习作。
师:现在让咱们用笔记录那一次次感人的经历。
六、片段展示。
师: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笔,请看屏幕,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写的片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修改方法,把同桌的文段再仔细读一读,进行修改。
师:因为文章不厌百回改,还记得我们四年级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叶圣陶先生把作者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经过修改后的文章会更棒的。
七、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按照习作的要求,完成这篇文章。
八、总结。
师:同学们,希望本节课的学习能让你明白,当你得到别人关爱的同时,别忘了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九、板书设计。
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
精心选材——突出“爱”
时间
地点
记叙有序 人物
起因 语言
事件 经过(描写细致) 动作
结果 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之关爱学生的方法
相比刚来到易县二中时孩子们探究和好奇的眼神,过了几个月学生们与我们熟悉了很多,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熟悉,他们才越发“肆无忌惮”起来。
前几天的一节复习课上,纪律就开始有些控制不住了,起因是班长带头说话,继而整个班级的说话声都压不下去了,乱成一锅粥。我当时也是有些气急了,当着全班的`面说了班长几句,班长颇有些委屈,一连几天都没和我说话。
难道不该管学生们吗?管,必须管,但是方法必须讲究,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来说,就不能使用我刚才的方法,那样会让他们觉得非常丢脸,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方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强调对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内向的孩子就要多一些关爱,对于不服管教的孩子们要严格要求并采取强硬措施;而对于家庭特殊的孩子们来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教导。
之前所说的“因材施教”是在教育及管理方面,而对于教学方面来说,就更是一门学问了。班里学生们的学习程度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有学习成绩较好的,自然也就有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对于不用程度的孩子,也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高要求;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来说,可以适当地降低一些要求,也可以课下单独辅导。
总之,严爱优生,博爱中等生,偏爱后进生。
易县涞源实习分队 易县第二高级中学 李正瑶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之魂。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让学生沐浴关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 我这学期任教三(4)、三(6)教学工作,每个班上都有好几个学生上课捣乱,干扰课堂教学程序,影响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使老师生气。让课堂教学效益不是很高。如6班的唐启源和4班的魏嘉伟,他们在一、二年级时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我上课时就观察这些同学的课堂表现,一讲话我就停止讲课,并用目光紧盯着他,全班都静下来了,他才发现老师在看他,我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马上叫他站起来,我又开始继续讲课,过了几分钟左右他又讲话了,我还是没说他也没让站起来,只是盯着他,他又不讲话了,我又开始上课,到了第四节课,我恰好上《品德与社会》的《赏识自己》,我趁机叫唐启源所在的学习小组展示:每个人说说“你有什么优点?然后再问你还有哪些缺点?”现有很大进步。有一次我不知第十四页的对话背诵,他竟然举手上讲台展示,我表扬了他。我发现唐启源同学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成绩也上升了。这表明了只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关爱的心,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关爱教育,耐心细致做工作,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先一定要给其面子,给其自尊。课堂上是师生关系课后是知心朋友,所有的调皮学生都可能转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感到最困难,最没有信心的是学习,而学习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自尊心和培养成为人才的重要问题。
三、对学生一视同仁
关爱学生,几乎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但要全身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就比较难了。于是,在教学活动中就出现了“偏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师没有关爱到每一个学生的结果,当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这是很正常的,而有的教师却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别把他们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由于教师大脑中这种观念的出现,所以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的就偏重了对“好学生”的关心,放松了对“差生”的关爱,甚至对“差生”讽刺挖苦,放任自流,甚至变相开错,殊不知,由于教师不能平等关注每一个,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不亲其师就难信其道,于是差生更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丧失了自信心,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我想:后进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偶尔的一次失误,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而形成的。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真正关爱到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他们的长处,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短处,不应该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他们的缺点,特别是我们所认为的后进生,他们并非一切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他们的优点,用同样的目光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
因此,教师要全面的、多角度的关爱、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只要我们对学生付出了真正的关爱,就一定有“静待花开”的时候,让学生沐浴在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就会带上一份好的心情走向教室去上好每一节课,就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本次班会活动的设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我课前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调查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指导留守学生写了一篇日记、一篇留守代表讲话和给父母的一封信,准备了三位优秀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视频资料,搜集了一位留守儿童父母的信,布置本班学生提前准备了爱心贺卡等,同时联系学校教务处、德育处为全校留守儿童准备了一份学习用品。
通过留守儿童的日记和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让同学们知道了远离父母、思念父母的留守孩子的辛酸,让学生观看三位优秀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激发了留守儿童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在家也做一名自立能干的留守孩子,进一步引导本班学生谈谈如何去帮助留守儿童,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谈以后怎样具体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同学。由此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无限关爱。接着学校为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学生赠送爱心贺卡,教师朗诵诗歌、全班同学演唱歌曲《让爱住我家》、全体留守儿童朗诵诗歌《我爱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师生的爱心、家庭的温暖,在心里真正觉得自己是一名幸福成长的留守孩子。
整节班会课使留守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父母外出打工的辛劳,帮助留守学生克服了厌学情绪,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他们决心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使非留守儿童懂得了要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的教育。
当然,我在本次班会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因为是师生同台主持的,所以学生主持在让留守学生谈体会时只点了几名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都说得很肤浅,点高年级学生可能说得更深刻;另外在几处环节的衔接上不够自然,有时忘记展示课件内容了;再就是学生赠送贺卡前还应该请一到两名学生把自己的赠言读给全班学生听一听。如果把以上几处问题考虑周全了,本次活动则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