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级语文教学说课稿教案
- 文档
- 2024-07-18
- 110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教学说课稿教案,本文共1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一《金色的草地》
今天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金色的草地》一课。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有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独立识字12个;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2、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初读质疑
3、细读解疑
4、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
新课改以来,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提高。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突破了原来封闭的课堂教学发展论,就“语文课程”的解释隐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言语能力的层面、文化浸润的层面和审美熏陶的层面。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改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使阅读教学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实施过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组教材、改良教学结构、突出学生实践”为突破口,进行“块状推进,整合优化”的实践,以期达到减少头绪、强化综合、丰富阅读教学内涵之目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处理教材上“炼真金”,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大胆剪裁,精心重组,可以将课文转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块式材料”,以专题性的块材料,替代以篇为特征的语言材料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头绪、构筑张力点,取点成面,也便于引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性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习意义探寻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淀语言、培养习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
在此理念指导下,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了解全文,提出问题。
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大致把握后,为他们在部分中的学习搭起一个认知背景面,并为部分学习时紧密联系整体找下底座,使学生的学习更趋丰富。
教学前加强了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始初读,正确连贯的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该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很可能是离散的、肤浅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随即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纯问题(如知识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焦点式的一、二个问题上。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颜色为什么会变?”“为什么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将抓住这些重点问题,以学定教。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方面的学习首先要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体悟感情,实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的提升。
1、创始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传神,充满童真童趣。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画面上蓝色的天空下,大片金黄色的蒲公英,色彩鲜艳,给学生以美的震撼,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欲望。第四自然段是本篇的重点段,在学习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感受到了发现后的惊喜后,和文中的“我”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联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变化,从“揪”到“不再随意揪”;从“寻开心”到“最喜爱”。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目观其形、耳闻其音、心通其义。
2、以读为本,深化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通过默读、自读,引导学生找到重点语句,划出重点词语,把它们作为语言训练的依托点,引导学生组织、转化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表演。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领而顿、促使学生主动读书。从自主性读,到感悟性读,再到评价性读,学生自然的感受到蒲公英颜色变化的原因,此时课文的语言已积淀于心,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动作表演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理解和运用、深处的思维和情感、表层的肢体活动”都得以多元协调的发展。
三、总结延伸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因此设计了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的花草,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二《爬天都峰》
一、说教材
[出示远程教育资源网图片]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远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呢?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片,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中天都峰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播放远程教育资源——情景朗读],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出示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从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爬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设计理念]
1、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优秀的教学服务。
2、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困素,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可根据媒体上提供的内容找到答案。例如:天都峰的特点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找到。
3、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通过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最终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把钥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灰雀》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 、“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 、“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七组课文是围绕着“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太阳是大家的》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一面五星红旗》和《卖木雕的少年》是反映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则是中国人民帮助外国人民的事,从而引导学生诠释“国际理解和友好”的内涵。由于前三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对于“国际理解、国际帮助”的大概念比较模糊,本节课中试图通过中国国际救援队对阿尔及利亚的无私帮助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中国人民对外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一、说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这节课时遵循了略读课文的两大特点:一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进行适时地点拨和帮助;二是“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教学中有所侧重,比如文章第3自然段的学习就作为一个重点学习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文本的语言文字和写法,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更注重语文知识的习得,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二、说教学理念
1.“学案导教”的理念。
基于徐老师“学案导教”的理念,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的起点。字词教学中,我没有把所有生字全部出示,而是针对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朗读。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因为在本课的“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默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布置预习时,我就提醒学生关注“阅读提示”,课堂上,我也就直接让学生尝试概括,当然假如学生直接说有困难的话,也建议学生可翻开书本看一看再说。
2.关注语言文字。
“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积累能帮助学生逐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了语言的习得:
一是在词语教学中,重点了解了多音字“载”,知道读“zài”时,可组成“满载而归、装载、运载、超载、载重”等,一般作为动词使用,而在读“zǎi”时,可组成“下载、记载、、千载难逢”等,它的意思是“记在书报上”。
二是在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既关注关联词“有的……有的……”“一……就……”的使用,同时还关注作者的用词,如近义词“仔细、细心”“搜索、搜寻”,让学生知道当我们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运用近义词可使语言变得更丰富。
三是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适时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如:感激不尽、闻名遐迩、载誉。
3.关注写法的引领。
本文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的,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通讯”这一体裁,教参上“教学建议”中是这样要求的: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是这样做的: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片通讯”;在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后,再告诉学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就是通讯的特点”;结合第1自然段的学习,在了解为什么把结果置前时,再告诉学生“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也是通讯的特点。试图通过浅显的话语让学生对“通讯”这一体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自始至终关注,利用教师的小结语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
4.激发学生情感。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这篇课文从题目开始就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读就让人产生一种自豪感。那么,到底“棒”在哪里呢?在整个文本的感悟中,我们始终抓住这条主线,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内容去感悟和体会,从而明白我们的救援队员不怕困难,不怕危险,不顾个人安危,高度的责任心……他们真的很棒!最后再通过一组画面,让学生了解不仅仅在阿尔及利亚,只要世界上哪里有地震或灾害,我们的救援队员就会出现在哪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受我们的救援队员真的是太棒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融合了研究小组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学校何校长和王主任的指点,特别是教研室徐老师的倾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但由于自身水平的缘故,课堂演绎中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最后,感谢富亭小学给了我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谢谢!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四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我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文向学生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物产。本文的中心句是“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首尾呼应。开头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结尾写“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本文共7个自然段,2-6自然段分几个方面写了西沙群岛的富饶。第2自然段写了海面上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并说明原因。第3、4自然段写海底的水产,有珊瑚、海参、大龙虾和数不清的鱼。第五自然段写了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第六自然段写了海岛上有很多的鸟。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学情,我将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会认“饶、屿、崖”等10个生字,会正确认读多音字参【shen】,会写“蓝、懒、披、划、威、武”等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懒洋洋、成群结队、四脚朝天、祖祖辈辈”等21个词语。
2、通过读文质疑,理清本课主要思路,通过展示中国地图,了解西沙群岛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3、通过读课文,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通过欣赏西沙群岛图片,对西沙群岛产生向往,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理解“懒洋洋、成群结队、四脚朝天、祖祖辈辈”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研读课文,感悟西沙群岛的风光秀丽、物产丰富。。
3、通过仿写第四段,运用总分总的方式写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4、通过作业,摘录并背诵喜欢的部分,背诵祖国风光的谚语,积累句子。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悟西沙群岛的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学习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由于学生对西沙群岛里的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鱼的品种、数量多,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感悟西沙群岛的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下面我来说说第二板块:教学策略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质疑,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就是要做到以学定教。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创设情境,课的开始我播放《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片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当学生对西沙群岛地理位置不了解时,我就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直观形象,与此同时学生很快理解了群岛的意思。
2、以读代讲法。语文是读出来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充分“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整体感知,读中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
三、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三板块: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第一步:欣赏西沙群岛图片,导入课题。
第二步:对课题质疑。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我设置情境,质疑导入,激发学生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意,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第一步:认读生字词语,扫除障碍
我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划出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这一步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养成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步:检查生字、词语。
本课词语很多,而且有很多四字词语,但意思都较简单,可以在课文研读中理解词义。有两组词语比较有特色,可以让学生仿说类似的词语。五光十色,千奇百怪和飘飘摇摇、祖祖辈辈。
(积累语言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这一步及时我让学生积累词语。)
第四步:精心写字,多元评价
由于三年级写字量大,因此教师不可能每个字都范写,只能抓住典型的字进行范写。这里范写“懒”“威”“武”。其他的生字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感悟。
(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写字时间,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平时的课堂上大家都它放在课尾进行,今天我大胆地把它放在了课的中间,目的是让学生由动到静,进行心灵的陶冶,同时也保证了写字的时间和质量,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热情,这一步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观察——思考——仿写——独立完成书写,做到把字写正确、端正、漂亮。)
第三个环节: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刚才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读懂了什么?
(通过这一个环节,学生自主读文,自主感悟,理清了课文主要思路: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的。主要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几个方面写的。充分尊重了学生,并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学会质疑解疑,学会边读边思考。)
第四个环节:研读课文第一段,自主品味。
这一个环节主要通过出示中国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从地图上理解“群岛”,理解“海防前哨”。
(这个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不仅直观形象的了解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而且有效的理解了“群岛”和“海防前哨”的词义。)
第四板块:我来说说板书及教学评价。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岛
海水 海滩
海底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此板书显得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画出了海底、海岛、海水、海滩的位置,还概括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起到了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总之,本课我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自渎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希望在我的课中找不到居高临下的感觉,能看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教学时,我随时根据学生的生成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得,有所提高。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初战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了解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从而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懂得在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法、学法
朗读理解法、重点词句突破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设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问,围绕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见解,深化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复习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以及赛马后田忌与齐威王的神情。设置问题“第二次赛马的情况如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布置任务“讲述第二次赛马”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学习第二次赛马,并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
1、学生讲述经过、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意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二次赛马。根据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分析田忌与齐威王神情的变化,讲解“目瞪口呆”。
2、出示两次比赛的对阵图,让学生分析田忌是转败为胜的原因(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他调换顺序的方法,这一设计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推敲、比较、联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得出结论孙膑想出的这种出场顺序是田忌能赢得唯一办法,表现孙膑的善于思考,感受孙膑的智慧。
(三)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围绕重点,研读探究,分析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首先出示学习提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接着进行小组汇报孙膑想出这样的好主意的原因,弄清孙膑能想出好办法主要得益于他能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这句话 “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通过马速排行理解“快不了多少”是第二次比赛胜利的关键。通过这一设计我想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二是使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想出正确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汇报田忌和齐威王为什么没有想出这样的好主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去理解人物的心理。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在感悟语言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设计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领会这段的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拓展:
1、做齐威王的谋士。
同学们,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谋士,在第二次比赛中途对于田忌调换了马的顺序,你有所警觉的话,你有办法帮助齐威王取胜吗?设计这一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知道要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五)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和收获呢?(学生自由读文后发言)这一设计我想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水平,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说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词语的组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六)教师小结:胜不骄、败不馁,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同学们,智慧是人生的向导,但智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今后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学习,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你们的成功之门。
(七)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孙膑 齐威王
垂头丧气
20xx/12/1 10:24:47 得意洋洋
喜出望外 调换顺序 目瞪口呆
七、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我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能环环相扣,课堂中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理,并通过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课后谈出了自己的收获。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唯恐自己对上课时间把握不太好,造成压堂,所以对于有些问题不敢放得太开,以至于不能让学生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有些限制学生的想法。其次要注意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语言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以上的种种不足之处必须通过实践的不断磨练来弥补,通过日常的每一次备课、上课、反思来实现。我会把这节课当成又一个新的起始点,继续深入地钻研课堂教学,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 说教材
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的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国标本苏教版选编了这篇课文——《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说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形象直观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 多媒体辅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优美的图画,也为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做铺垫。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激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4.情境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扮演播音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学法.
1. 合作学习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感悟出学习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在说说、读读、评评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遍读都具有目的性和指导性。
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并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运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材料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本课通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读等方法,增强学生朗读课文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的图片或文字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养成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这一课需用三个课时,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受香港的繁华、著名、迷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续练、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的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东方之珠”的美丽繁华,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结合画面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会通过出示地图,引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然后用指导观察法,在观察中初步了解香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第二至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想去哪里玩?”引导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用旅游者的眼光读课文看香港,我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收集的资料,或者播放香港的录像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对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然后用鼓励欣赏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再组织大组交流,品味课文意境。在朗读和交流中,重点让学生品味本课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香港的赞美与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香港、对祖国的情感。
在二至五自然段中,“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是本课的理解难点,教学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们结合画面,这样便能轻而一举的理解这些词语了。
第六自然段也就是本课的中心句“香港真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贯穿全文。从而使情感有浅入深,由弱到强,抒发对香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课文和实践都是相结合的,脱开书本后呢,可以开展“香港”专题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行选题,或组织专题学习交流活动,可以开展小报展览,图片展览。或者“我爱香港”的专题汇报活动。
同时,我会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作用,给学生简单介绍香港的工业体系,商业区,还有天坛大佛、宋城、九龙城寨公园这些旅游景点等。这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铺设桥梁,达到抛钻引玉的目的。
现在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潜水湾 —————— 迷人
东方之珠 海洋公园 —————— 举世闻名
铜锣湾 —————— 热闹
夜晚 —————— 灯的海洋
整篇课文是从“潜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夜晚”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总结概括出这几个景点的特点给板书出来。
我这样设计板书呢,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设计理念:
简明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简约的教学环节: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教会学生处理收集信息的方法:挑选与整理。
二、独立阅读课文。
独立阅读课文,达成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能干什么?它有趣吗?还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交流学习成果。
4、小结,机器人,服务于人。
三、畅想心中的机器人。
24果园机器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
学习难点:
继续培养学习后进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它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只要我们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关于机器人的知识那是应有尽有,我们仿佛一下子就熟悉了,成了朋友。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资料,还进行了认真地整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主要事件的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并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三、说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式思维,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一句,总是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后,比较出句子的不同点,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显然用第二句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这样辨证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事例”。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刺猬是怎样的感情?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在了解作者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之后,通过读句子,抓刺猬偷枣的动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按先后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生概括、复述等能力。让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说说刺猬偷枣高明在哪?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练习,拓宽视野。
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每组的第二句更适合在这篇课文中,而第一句在别的条件下,也是可用的。这样辨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动物独到的本事,使学生能将今天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
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走进中外名人的世界。本文涉及到人物是伟人列宁,我在设计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名人讲起,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身边的名人,又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在让学生了解名人时,我既突破了以往介绍的惯例,既不是老师说,也不是让学生直接来介绍,而是采用了出示名片的方式,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说,避免了学生对名人了解甚少,而不会说或乱说的情况出现。
(二)走进文本,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对它的喜爱。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在这里,我是抓住了“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通过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及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歌唱的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接下来的文本理解不经意地设好了铺垫。
2.这几个词的使用来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通过“每次、都要、仰望、经常”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灰雀的喜爱。
(三)披露文本,感受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以此,我利用课件导入场景,并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并通过教师参与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读。有了这一环节的朗读准备,便让学生来细细地研读课文,以当小侦探的形式,了解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体验人物内心,接着抓住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来感受列宁那种循循善诱及对儿童的保护的品质,也给大家展示了小男孩改正错误的过程。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引读: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儿去了呢?
2.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 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3..读课文 3.5.7.9 自然段,请大家再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相机引导读 多 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从这句话你读出了列宁什么样的心情?惋惜,着急,担心,关心)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 爱。
4.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读 4.8.10 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 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这只灰雀吗?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 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 3-10 自然段,
(四)深入体会,在此我又以课件再次带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想象灰雀在对谁唱歌,唱得又是什么歌,从而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向列宁那样真正地爱鸟,美丽应与大家共享,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应该改正的道理。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幻灯片展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 11-13 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 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 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我跟大家共同探讨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来细说。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站在学生角度,我觉得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一定会喜欢上西沙群岛,会对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威武的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千奇百怪的贝克,庞大的海龟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能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准备中国疆域图,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位置,准备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不过学生虽然喜欢西沙群岛,但不一定能把情感上升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上。本课的生字难度不大,再加上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所以生字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自学为主。本课的“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以及首位呼应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虽然不一定课上给学生点明课文的写作特点,但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
基于以上解读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和认知特点,这篇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我进行部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抓全文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提纲挈领,抓住“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蠕动”等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西沙群岛的富饶,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第二课时完成识字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感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重点段,积累优美词句,初步体会首尾呼应、“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激发去游西沙群岛的愿望。
根据语文课标精神,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威武”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等词语。
2、通过表演读、男女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初步知道课文的中心句。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抓“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等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想去西沙群岛游玩的乐趣。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接着,我来说说第二板块:教学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读中感悟 以悟促读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法。朗读赋予了作品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课文整体初读、各段落多种形式读,有表演读、男女分角色读等,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
2.图片展示 直观激趣从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图片出示到形状各异鱼的图片补充,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感知世界,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三板块:教学流程
本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围绕以下5个环节来落实。
第一环节: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西沙群岛的地图,并介绍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板书——富饶的西沙群岛 此处的情景渲染,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步。
第一步:“富”和“饶”都是很多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找一找,圈一圈,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说一说。
预设:海水 颜色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贝壳 海龟
鸟 鸟蛋 鸟粪(老师适时板书)
第二步:引导出作者按照地点的变化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第三步: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通过三步的梳理,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明晰了叙事的顺序,潜移默化地促进自己的习作。 第三环节 品读句子, 欣赏海水
第一步:那里的海水有何特点? 抓住“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指名多个学生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第二步:那么,海水呈现多种颜色的原因是什么?用……因为……和因为……所以……两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换个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尤其是关注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容易的内容让他们也有机会表现。
第四环节 聚焦词语 ,畅游海底
第一步:默读海底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划划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再放声读一读。培养学生不懂笔墨不读书,默读能促进思考,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加到阅读中,开展个性化阅读。
第二步:珊瑚的样子千奇百怪我们能美美地读出来吗?引导学生用读来表达
理解海参的“蠕动”,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软体动物呢? (蚯蚓.蛇.小青虫.) 配上动作来读一读。
表演读大龙虾的“样子挺威武”
第三步:海底的鱼多从“成群结队.数不清” 这么多好看的鱼,
抓住“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指导读,结合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让读来替代老师的讲。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第五环节 美句积累 深化感悟 第一步:第2、3、4自然段写得这么美,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吧。
第二步:指导书写“威武”。课堂的练字时间要雷打不动,重要的事情要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完成。
最后,我来说说第四板块:板书设计与教学评价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面 海水 颜色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海滩 贝壳 海龟
海岛 鸟 鸟蛋 鸟粪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课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活动指针,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通过图片激趣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
(一)猜谜语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动物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猜猜它的名字。(出示谜面)同学们都很聪明。
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面作了提示,指名学生朗读
4、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5、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勾画出来,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2、全班交流: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3、细读老人的话。
4、听了老人的话,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的。”这里的“忿忿地”是什么意思?老人怎么回答的?从“不紧不慢”种体会到了什么?(很冷静,胸有成竹)
5、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再读课文
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用“~~~~~”画出来。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两人分读“看见”的内容,“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6、句式训练
1、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是因为()。
3、老人说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根据老人这一串的推测,最后总结出:应该顺着()去找,才能找到骆驼,后来,商人果然()
四、说话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五、总结
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板书
课后小结
一、说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人文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任务的规定,概括地说就是一句话: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说教材:
《谁该得第一》这篇课文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略读课文。本单元要是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别人,自觉遵守法规。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培养识字能力,进行朗读训练及综合实践活动。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中提到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建议同样适用于略读课文。
三、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和朗读能力;能够边读边思考,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了解课文内容,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语言的优美和生动,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懂的关心他人。
四、说教学目标:
1、认读4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4、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像,渗透人文关怀。
说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说教学难点:
想象画的内容,感受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对“参赛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说教学过程:
1、针对课题提问题,导入本课。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学习障碍。
3、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自学提示边读边画批,小组、班内交流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熏陶。
4、演一演说一说,加强语言积累渗透人文关怀。
带学生进入角色表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情感上受到更深的触动、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渗透人文关怀。
六、说特色:
1、培养学生审题、质疑的能力。学生从质疑题目入手,针对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根据学习提示边读边思考,分层逐个地解决问题。
2、重视朗读默读,注重语感和想象力的培养。本节课采取了多种形式读课文,真正做到了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读中感悟画中的丰富想像力;读中培养语感,读出学生的关爱之情老师的高兴心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熏陶。
3、利用填空、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本课抓住课文中句式让学生说一说,带学生进入角色演一演,这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人文关怀,为写话打下了基础。
总之,本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读贯穿全文,做到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将自学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渔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翠鸟喜爱的思想感情。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小结学法,学生自读,交流明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翠鸟的美;
2、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图画创设情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指导朗读第一段,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全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首先,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翠鸟图,让学生说一说翠鸟的外形,感受翠鸟的外形美。然后图文对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文中的一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最后,指导朗读,练习背诵,小结学法。(本教学环节通过图画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学习2–3自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2–3自然段,老师相机引导学习佳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写鱼儿,苇秆,水波的作用。然后朗读2–3自然段。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学习4–5自然段学生默读4–5自然段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交流。如: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和思活动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诵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在图画本上画一幅画。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设计意图
读了课文,最初的认识是爱贯穿了始终!但总觉得认识不够深入,后又细读几遍,头脑中冒出了“生命”一词,对,这是用“生命”搭建的爱!
1、复习导入──提出研学思路:
一上来,就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⑴这七颗钻石是从哪里来的?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出示一只水罐)
⑵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这些问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还有“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童话中:
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着旱灾将毁灭一切时,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满满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这罐水是怎么来的呢?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划划关键词句。
2、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对妈妈的爱,对小动物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妈妈对孩子的爱……一切的爱使水罐不断变化着。这部分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变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级,怎样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语言呢?我着重引导学生来感悟理解“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扣住“夜里”“哪儿”“喜出望外”等词语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意在丰满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断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浓浓情义来。
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真是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虽然爱的内容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是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
⑴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充满希望;播种爱,就会收获爱……要像小姑娘一样,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在“爱心”中发展,这样的爱都是用生命编织的!板书的最后,就完成一颗“红红的爱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掌声》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非常重要引领作用。我想: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掌声就是爱,同学们都爱小英这空化了的思想内容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爱的情感世界里,经历情感的洗礼,精神得到唤醒,沉淀为人格了,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生命奠基!面对着今天被爱重重包围的学生,我想:感受爱,只是起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才是本课的终极生命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对文本的认识,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能质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情感,扣住情感升华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视频资料,使课件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好。
3、创境想象法:创设假如小英就在我们的身边等环境,让学生以想象谈话的形式理解文本。
4、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乐曲的音调,开课时我用激情的语言为本课定了情感基调,这样就让我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学习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积蓄情感。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打破了一篇课文从头到尾顺着讲解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为了消除朗读中的障碍。我首先把文本中易错、难读的字音利用课件演示进行预习检查、强化。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探究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边读边悟,随悟随记下自己的感受,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潜心品读升华情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感悟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和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但我更侧重于在自主阅读中为学生搭建开放阅读的平台,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入情入境的朗读足以让关爱之情,感激之心渗入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他们学会了阅读,更重要的我是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教会孩子们学会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弹响属于学生自己的那根情感之弦,我让孩子看《掌声响起来》视频课件,为下一步的朗读和仿写放飞思维,积累素材,实现情感、语言和思维同构共生!
(五)课堂总结内化感受
当不同内涵的视频响起的同时学生为身边人鼓掌,这样呈现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
其目的在于依据课文内容,突出重、难点,清晰、美观、简洁,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
1、从教学目的简直定到教学的每个关键,紧扣语文课程尺度中划定的重情绪、态度、代价观的准确导向,选择教学计谋,充实表现新课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并向课外拓展学习内容,开辟学生视野。
2、在互助探究学习中,老师授之以渔,点拨要领,建立了调和的学习气氛,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到场,点燃了学生头脑碰撞的火花,使差别条理的学生都得到生长。
虽然,我以为这节课个体关键的精致化处置处罚另有待增强。我为了照顾全体学生,使背面教学时间告急。有待于增强团体计划的科学性。
我以为讲堂永久没有完善二字,但也正是这遗憾成为我探究讲堂教学的不断动力。也是我以后高兴的偏向。教海探幽无止境,我要用我的教育伶俐只管即便淘汰教学遗憾,让我的讲堂每一节都精美!
【说教材】
本课内容、结构较简单,但有些句子离儿童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如“释放、回收人造卫星”等。本单元的训练是“写清楚一件事物的特点和用途。”本章节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和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和合作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长大致力于用科学为人类造神福的志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用自己个体语言介绍航天飞机,使读写相结合,培养交流的能力。难点为领悟“航天飞机能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等句子的意思。
【说学情】
我校从一年级便开设有电脑课,孩子到三年级已经会熟练运用ɡooɡle等搜索引擎上网查找资料,从网上复制资料存入文档,会运用front pɑɡe制作简单的网页,个别学生会制作出水平相对精美的网页,这样对于航天飞机的学习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小组互助学习。
【说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为宗旨,在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航天飞机的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
1.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前期准备制作的网页和教师资料,其中有航天器、神州5号等相关的各种资料以及链接的相关网址)、供学生主动探究
2.课文学习(主要用于情境引入、重难点突破、生字学习、学习方法指导等)。
3.展示舞台(学生学习中制作的作品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大量阅读与作业紧密地挂起钩来。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在站中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小论坛(主要用于学生提出、上传各种问题为学生主题学习而开设的BBS论坛,是学生发表见解和交流的窗口。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5.小小研究员(A.提供研究小主题。B.介绍一些适用的研究方法)这五个部分,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难点部分以教学网站相助,配合活动教学法及总结法,帮助学生分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的问题情境,促学生入境探究,学生可以在网络的背景下,通过扮演角色而主动地去浏览信息,扩大信息量,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出多媒体网页式课件。
(2)学生准备,分小组完成预习的资料查阅,并在第一课时后整理自己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网页。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背景呈现,情境导入,进行质疑
(1)课件演示:浩邈宇宙中,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的活动显示厂人类对天宇的孜孜追求,当第一个航天飞机部出地球,人类了解宇宙的梦想就越来越近了。我国的神州5号冲入天宇,把中国带入了尖端航天科技的领域。在不久的未来,中国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航天飞机,邀游太空。
宇宙是人类亘古的向往,对于孩子也一样。视频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学生活动: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并交流自己在前期的准备中所得到的信息。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进行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面对神秘的太空,学生一定会充满好奇,这样利于调动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3)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把问题分类,存疑。并引导学生进入航天飞机的学习。
2.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3.多边互动,读写结合,突破重难点
读写是三年级的两大支柱,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课标强调在学习写作的初期,给予学生写的材料和写的兴趣。运用站中的“相关资料”平台,使学生共享丰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提供丰富的说话材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1)视频演示,理解句子,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难点处需要教师的帮助,对于“航天飞机绕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等2处难点句子的理解航天飞机得快、飞得高的特点,通过点击句子,观看课件航天飞机在太空工作的实录,以形象的直观录相帮学生理解课文句子。促学生有理解地读,有感悟有想像地读。
(2)网上浏览,拓展说话材料(落实重点)
课标中强调习作练习应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先以课文为例,感悟语言写话,再以课件中丰富的资料为辅,(课前学生和教师制作的网页已经在站中实现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点击任何一个同学或教师的网页进行学习)拓宽说、写的内容,进行说、写训练,“我是航天飞机,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________,我还能________”。(前一空可运用书中的资料,后一空拓展学生对航天飞机的课外认识。)达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这样重、难点的突破在站的帮助和读写的过程中进行着。使语文成为一种实践,并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落实。
4.展示作品,辩论对比
学生将课文和网上的信息进行处理,选择小组的主题,制作成PowerPoint等电子作品,利用大屏幕投影演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航天飞机和飞机的辩论“到底谁更能干?”在辩论中,学生运用资料进行有礼有节的对话,(航天飞机有很大本领,但它耗资太大,起飞不方便,不能民用等)并最终得出结论:不论是谁,都有自己的本领和作用。角色的扮演,对信息的处理运用便语文课堂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为学生对课后的继续学习研究提供方向。
5.深入研究,课外延伸
学生进入“小小研究员”选择研究主题:“航空器的研究……航天飞机进一步研究……普通飞机的研究……________的研究”并参考网站提供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扩大阅读量,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小小研究员”中提供学生想研究的小专题,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并以小组形式制作网页式作业,上传在展示舞台。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说板书】
航天飞机 普通飞机
飞得高、快 灵活
…… ……
各有自己的优点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美”字来写的,赞美了大自然的景物美和人物的心灵美。《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一步体会景美人更美,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用生动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荷花》一课时已学过了用生动语言进行描述,想象画面,这一课要继续渗透这一训练重点。根据教材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读懂课文,从中了解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受到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3.认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有: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这一重点的目的是通
过对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大海的资料。
教具准备: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十六个字。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本文的教学我主要选用“自学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依据是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参加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再辅之议论法和情景感染法,真正把语文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会读书,重视朗读,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在多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想、划、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交流关于大海的资料,完成认识目标和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完成情感目标、基本技能目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
1、听写本课13个生字、新词。
2、回顾大屏幕出示问题:(1)课文围绕第几自然段来写的?(2)哪些自然段写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请同学欣赏《海底世界》录相。看完后交流留下的印象。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
指名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的?这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是从黑暗中的发光鱼和海底的各种声音两方面来介绍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归纳板书,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予以想象,然后播放发光鱼录相,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海底景色奇异。了解海底声音时让学生齐读文中的原句,再听听海底各种声音的录音,最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2.自学4、5、6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自然段,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①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方面来介绍海底物产丰富的?
②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活动方法的?(从文中划出来,多读读)③介绍了哪些植物,文中是怎样描述它们的?④介绍了哪些矿物?
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植物种类多、活动形式多来了解海底物产丰富。
(2)自学完后全班交流。
交流海里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三万种时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用“已经知道”和“大约”来表明动物远不止这么多种,激发学生热爱大海,探索自然的兴趣。交流到海底动物活动方法时让学生完成大屏幕上的连线题。感情朗读体会海底动物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学生回答完后屏幕出示每种动物的图片,展示一部分实物标本。(画面和实物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理解课文的难度。)学生对海底植物描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屏幕出示画面增强直观感就可以了。在交流矿产时我会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应爱护海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四)结写作方法
作者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先总的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了解海底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兴趣,最后又用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密。
(五)反馈练习
学生根据自学的内容及师的提示总结全文,完成板书。设计此练习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写一个片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处景物进行描写。
(七)板书
黑暗中光点闪烁
景色奇异
宁静中窃窃私语
海底世界动物知道三万多种
物产丰富植物多种多样
矿物蕴藏丰富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我想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言语.
过程与方法:
1.采取分段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在问答中寻找答案,认真思考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情感和价值观:
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通过妈妈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设计理念: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目标,在设计教学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了齐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方式来发掘文章的情感内涵,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教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本文教学我预计用2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课时同学们在简单交流搜集的圣诞资料的基础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说说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使学生立刻感受到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心中的位置就像中国的春节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这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感同身受,还为后面的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给一个盼望圣诞老人送给自己洋娃娃的陌生女孩买洋娃娃这一举动的体会做了铺垫。同时我还会在黑板上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让学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再次提醒学生“给”是一个多音字,并分清“矛”与“予”。然后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从“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复习完生字,回忆好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后,直奔中心,牢牢抓住中心问题“看到孩子们买的礼物,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来展开教学。
(二)品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
1、(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人?谁给你印象最深刻?
设计理念:从金吉娅入手,我想很多学生都会说金吉娅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然后问:为什么金吉娅给你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妈妈的爱。
2、(第二课时)读中感悟,体会人物情感。
(1)轻读,探知故事背景。
设计理念: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该选购礼物了,从五个孩子分100美元中体会这个家庭不是很宽裕,从而体会妈妈的担心,了解妈妈的辛苦,为体会金吉娅的美好品质做好铺垫。
(2)细读,抓住金吉娅的沉默不语。
设计理念:通过研读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问妈妈为什么会生气?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吉娅的?哥哥姐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通过读课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找到哥哥姐姐是“兴高采烈”的,只有金吉亚是“沉默不语”。重点理解“兴高采烈、沉默不语”,通过抽生读、齐读、读重点句,引导学生回答: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以及一系列的问题(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金吉娅给家人买到了礼物没有?买了什么?这么便宜的棒棒糖,妈妈生气了吗?)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3)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金吉娅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的有关句子,并划出来。研读第一个重点句: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为什么那么想要洋娃娃,发挥学生想象及体会小女孩的愿望很强烈;研读第二个重点句: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什么都没有,从而使学生的同情心与爱心一下子涌上心头,进一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与爱心。再以“妈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是否确定帮助一个陌生女孩,再一次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与爱心,同时激发学生们自己的爱心。然后让学生带着同情和决心再次读第四自然段,情感得到升华。
(4)研读,情感的升华。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设计理念:体会妈妈心情的变化和妈妈深深被感动以及激动地拥抱金吉娅的心情,反复地研读,让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与延伸。
(三)爱心奉献,生活拓展。
1.师:八岁的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会怎么想呢?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想象,替小女孩说几句话,为写作打基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感恩教育。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了吧?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画心)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更加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设计理念: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及让学生积累名言。
3.作业布置: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金吉娅这样善良的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主语,交给老师,老师一定把你们的爱心转达给他们。
设计理念:走进现实生活,献出自己的爱心。
4.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能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又可知道课文的主旨。在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划一颗心,让我们把这样的一棵给予树永远种在心中。
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围绕教材和单元的特点,《荷花》第一教时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目标:
1、欣赏、体会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重点:学习荷花的形态美,感受荷花的形态美,从中读出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从形态美中,感悟到荷花的内在美感以及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三、教程设计及指导思想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荷花》一课的导入,我用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并用幻灯片出示荷花图片,让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在学生中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前奏。
(二)初读课文,理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1.自读课文,读准字印,读通句子。
2.通过对最后一自然段的初步理解,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初步感受荷花的美。
(三)深读悟情,在读中感悟荷花的美
1.第二段课文。
a.过渡:作者是怎样直接具体写荷花的美的呢,。
b.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写得美的句子。
c.通过找出美的句子来学习写荷花的美,然后逐个分析美在哪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荷花的静态美。“阅读是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这是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精辟定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建构不同的言语图式,我在设计教学“冒”字时,让学生去换词,填词(即怎么样冒出来)以及想象(冒出来想干什么),在这些过程中渗透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攻克了难点。个性化的言语也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d、在句子分析中结合语言说话、朗读训练等。
(四)第三段课文。
a.过渡:由荷花的形态美而导入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b、以对大自然的敬佩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五)第四段课文
过渡:由重新回到最后自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体会荷花在风来时翩翩起舞的动态美。
让学生体会风过时,荷花的美内在美感。
由小动物的加入而展开联想练习。
重新回归到荷花的静态美,让学生品读。
(六)总结课文,课外练笔。
1、让学生说一说对荷花的赞美,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和发泄。
2、布置相关的课外小练笔。
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