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建议讨论论文
- 文档
- 2024-09-22
- 116热度
- 0评论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建议讨论论文,本文共5篇,希望大家喜欢!
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建议论文
自1983年厦门大学首开广告学专业以来,我国的广告教育事业才开始发展。当时广告学教学的最大困难是教材明显短缺,课堂教材常常是国外、港台资料拼编而成,常常是理论体系不健全。经过时间的努力,我国广告学教育事业己得到极大发展,至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广告教育院系,专业有124个,加上民办、电大、夜大及在各省教委备案的广告学专业,全国估计有200个左右广告教育点,广告理论体系开始逐渐完善,国内学者编撰的大量专业丛书陆续出版,有价值、有见解的论文大量涌现,院校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广告教育日见成绩。尽管如此,在广告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供同仁参考。
一、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今为止,很多业界人士还在对广告的学科归属问题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认为广告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学科。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属于艺术领域。按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广告学归属新闻传播学科,这是依据专业特点划分的,我国大部分的广告学专业都是被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系科或学院中的。如厦门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被设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告学专业,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几乎都是广告运作的全面手,更偏重于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但如果这个培养目标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其培养的学生就很可能只会指手画脚对广告进行评判,纸上谈兵。因为,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不如经济学科的;对广告实际作业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又不如艺术院校艺术系科。所以实际上国内还有不少艺术设计院校、商学院甚至行业院校都设有广告专业。它们以各自学科优势开设课程,有所侧重地培养广告人才。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目前就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广告学,注重对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对媒介中的广告信息传播特别熟悉,他们就业的去向也能够表明这种特点;设计艺术学院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大多强调美术功底,学生的美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尤其是电脑创作能力非常强;而商务策划学院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则把广告理解为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市场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学习更多的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运作、市场营销等理论和知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由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别,艺术设计教师容易夸大美学艺术在广告学中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而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控制,孰是孰彳非学生们难以识别,而一旦接受了某一观念,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于长远不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继续困扰教师和学生,我们认为应当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和广告学发展趋势,做出一个统一回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并借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广告学系主持的全美广告教育研讨会的会议精神,认为,在当前我国广告代理制度日渐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秩序走上规范的特定阶段下,广告学课程应纳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广告的营销本质,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就将广告学纳入市场营销系。总之,广告学教育一定要从传播学的理论教育发展到结合营销、经济、经营管理的角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二、广告学教育从技能型向研究型转变
由于广告业恢复之初都是为了应急培养广告公司、媒介、企业急需的广告应用型人才,因此,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都偏向技能教育、实际操作培训,而且有相当多的课程是从本本而来照猫画虎。在办学之初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当时国内的广告公司、媒介、企业,尚不具备正规的岗位职业培训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培训的任务只能由高校广告专业来承担。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性质,因而在广告学专业成长的前期,教育偏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培训也就不足为奇。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广告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企业经营思想成熟了,媒介经营竞争激烈了,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运作职能也増加了,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己从技能型逐渐转向懂经营战略,懂整合传播的高层智能型人才。许多广告公司己经从单纯的广告代理商转变为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或市场研究机构,而广告只是其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像A.C尼尔森、慧聪商情、央视索福瑞、零点调查等等就更需要那些商学院毕业的了解市场调查、熟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学生。
而以前的广告专业属于“强专业、弱学术”的位置,只要能设计平面作品、能写出文案、能使用电脑进行图文设计、多媒体动画制作就算是广告人。师生在广告学学术研究方面,也大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为主,中观、微观的定量研究非常少,教学所使用的许多教材和参考书雷同较多,往往大而全,缺少对某一个专题深入的研究。比如广告对儿童影响,就不只是一般社会伦理的、心理的、销售的影响,还可深入到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品牌个性等细分变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影响等,而国外广告研究者对此的研究是相当深入,比如国外一个研究结果是11岁之前的儿童没有品牌忠诚,而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品牌忠诚。我们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样的学术研究基本素养和经验。因此适当加大广告学术研究的力量,对适应广告专业的发展、对适应企业的人才需要至关重要。
加强广告学术研究,教师必须注意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这方面,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教授领导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们通过对中国广告产业20年发展史的资料整理,如重点收集中国电视广告20年、中国报纸广告20年、广告公司20年、广告客户20年、居民消费、流行、文化20年等资料,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以IMI年鉴为代表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从1995年开始,至今己有8年的历史,城市也逐步扩展为20多个城市,推出专门的分析软件,从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到建立自己独有的分析系统,继而在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些对于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都相当重要,在国内广告学教育科研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从事广告学教育的教师都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各大专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争取在广告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所在省市广告界的一面旗帜。
三、广告学课程多元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广告学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广告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也相当地广泛。我们知道,支撑广告学有三大支柱,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三个学科都己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广告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其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的相关课程;在社会(传播)学这一支,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媒介学》、《公关理论》等。如此丰富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却可能让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毕竟有限,试想一个研究经济管理的教师怎么可能同时精通文学或者传播学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连教师也心力交瘁,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广告人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早信奉“终身学习”的一类人。所以广告学教师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在各学科上的造诣,努力成为全才通才。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该学科师资队伍的特殊性,既要重视给任课教师提供更多高水平的进修机会,及时补充教师力量,又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资源互换,优势互补,这些才是治根治本的方法。比如我校商务策划学院就与四川美术学院达成一致,双方派出各自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最佳的教学师资。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考核问题
尽管我们都知道,广告人是建筑师而不是泥瓦匠,泥瓦匠仅仅知道按照图纸行事,建筑师却更多考虑建筑的思想。但是建筑师、泥瓦匠都还有比较清楚的考评方式,而当前广告教育的评价、考核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考察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侧重对学生的广告理论知识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广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一个多维度、实践性强的学科来说,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许多课程如文案,创意,策划,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以单纯的试卷考试来量化未免过于简单,也压抑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为应付考试,以得到很高的分数,就会硬啃书本忽视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实际创作,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害处显而易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广告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并重的,尽管现在学生实践的机会明显増多,但考评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综合考核中体现出实践环节的内容,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我们认为对广告学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对学生学习的考评应该大胆改革,可尝试采用一些灵活、特别的方式,如以广告的专题研究论文或者广告作品本身代替闭卷考试,学生的广告作品被广告公司采用或其广告作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以及在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发表与专业相关的文章、作品均可计算不同的学分,以此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补充,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得到解决,但只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找准改革的方向,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们就更可能成为专业人才。
儿童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儿童是独特的英语学习群体,儿童英语教学有不同于成人英语教学的规律。本文围绕儿童英语教学误区、儿童心理特点,从教材、教法、培养儿童英语学习动机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儿童英语教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兴趣性准绳
兴味是人们喜好某种活动或力图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皮亚杰指出:“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味”。兴味是最好的教师,是推进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关于少年儿童来说,英语学习胜利与否,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味。兴趣性准绳是指教员在课堂教学中经过运用各种生动生动的教学办法辅之以各种教具学具,吸收学生的留意力,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味。由于小学英语是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所学的内容相对较少,功用性较强,因而贯彻兴趣性准绳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用的办法,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激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教员有目的地把教学内容消融在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或游戏活动中,让学生轻松高兴肉体丰满地参与英言语语理论活动,培育起初步的英语听说才能。要到达这个目的少儿英语教员在教学中要充沛理解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擅长发现学生的进步,多鼓舞褒扬,培育学生的自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留意发现和搜集学生感兴味的问题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素材,还要加强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动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因而假如教员能在英语教学中把握好兴趣性准绳,留意运用生动、生动、有趣的教学办法,采用形象多变、丰厚的教学方式,就能发明一种热火朝天、轻松高兴的学习氛围,充沛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使教员教活英语,使学生学好英语。
二、灵敏性准绳
灵敏是兴味之源,灵敏性准绳是兴味性准绳的有利保证。课堂教学的状况是瞬息万变的,英语课堂教学特别如此。英语教学设计的灵敏性准绳,请求我们在停止英语教学设计时必需充沛预测课堂上可能呈现的各种状况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办法,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见机行事。能够说灵敏性准绳是英语教学设计艺术性的集中反响,也是一个英语教员应有的“课感”的表现。少年儿童整处在心理与生理的.发育生长阶段,具有生动好动、易于承受新颖事物的特性,关于板滞机械的内容很容易失去兴味。而言语是生活的一个必要的组成局部,是一个充溢生机、不时开展的开放性系统。言语自身的性质以及少儿的本身特性请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遵照灵敏性的准绳,要在教学办法、言语学习和言语运用方面做到灵敏多样,富有情味。少儿英语教学中的灵敏性准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学办法的灵敏性、学习的灵敏性和言语运用的灵敏性。
三、交际性准绳
言语是交际的工具,人们主要经过言语来交流思想、传送信息。言语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交际,“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言语教学理论的思想中心。因此外语教学的目的不单是给学生传授外语学问,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运用外语停止交际的才能,只会写而不会说只能是聋哑外语,基本不能发挥言语的交际作用。理论使我认识到,只需教师尽可能地把课堂变成人为的交际环境,使学生能用外语交流思想,多注重学生的需求、兴味、积极性和发明性,就能够焕发出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主动性,我们的外语课堂将因此多姿多彩,外语教学也将事半功倍。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内容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交际过程,学生只要在有声的言语环境中学习言语,才干更好地惹起学习兴味,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从而培育学生的交际才能。因而,在交际中学习言语则是最佳途径之一。
四、以教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准绳
教学,应该以教员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界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老问题。坚持以教员为中心论者,设计了“传送――承受”教学形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论者,设计了“干中学”的教学形式。其实,二者都不免走了极端。教学,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员有目的有方案的指导下,经过学习教材,控制人类已有学问经历并取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开展的过程。在这个开展过程中,教员居于指导位置,学生居于主体位置。“以教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辩证地提醒了教员与学生在教学这个系统中各自的特殊位置。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且已为大多数教员所承受,成为广阔教员的共识。把“教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设计教学形式的指导思想,不只教学形式有了深入的哲学主题,而且有利于形式在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以教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任何方式的游戏活动,任何教学形式都应遵照这一准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让他们在教员指导下积极地与教员互动。教员在导演学生活动时要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防止只顾少数学生而疏忽大多数学生的做法。这样既培育了学生的群体认识、协作肉体,又培育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才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五、按部就班的准绳
按部就班准绳是指教学内容、教学办法和运动负荷等的次第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深化进步,使学生系统地控制体育学问、技术、技艺和科学的锻炼办法。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开展的过程,一个言语项目的控制不可能一次完成,需求停止屡次的循环,但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次反复都在前一次学习的根底上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进步。所谓按部就班包括以下三个含义:一是在学生学习的言语资料方面首先以口语开端,逐步过渡到口语;二是在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艺的培育上,首先偏重听和说的才能的培育,逐步过渡到读和写的技艺的培育;三是言语学问、言语技艺以及运用言语的才能都不能一次完成,而必需要循环往复,逐渐深化。
六、稳固性准绳
稳固性准绳,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了解的根底上结实地控制学问和技艺,持久地坚持在记忆中,能依据需求疾速再现出来,以利学问技艺的运用。稳固性准绳请求教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学问、技艺加以稳固,到达结实和纯熟的水平,可以在需求的时分及时地、精确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学问、技艺的稳固是承受、积聚学问,并运用学问于实践的必要条件。我国传统教学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注重所学学问的熟记。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论对稳固性准绳的重要意义,也已提供了充沛科学的阐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集中地学习许多未经亲身感受的学问经历,又不能立即运用于理论,遗忘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教学中必需停止稳固的工作。稳固控制学问是学生承受新学问、顺利停止学习的根底,是学生纯熟地运用学问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根底,进步学习才能和发明性,必需请求学生结实而纯熟的控制学问。贯彻稳固性准绳,教员要努力做到:(1)留意变革教学办法,使教学生动、详细、形象,为稳固学问发明条件;(2)有系统地组织、催促学生温习和练习所学学问;(3)指导学生控制良好的记忆办法;(4)指导学生运用学问,并增强检查。
综上所述,英语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有着本身共同魅力,但又离不开英语教员的发挥。教员应依据教材内容的特性和类型,分离所教学生的实践,遵照兴趣性,灵敏性,交际性,以教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等准绳加以运用。在英语课教学中,激起学生学习兴味的办法和途径还很多,只需经过教员的精心设计,巧妙布置,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味,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充溢兴味的课堂氛围中,增长学问,承受教育。夸美纽斯曾说:“求知与求学的愿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起起来”。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成是最感兴味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向往你所教的学科范畴里有所发明,做到这一点是你引以为荣的事”。
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有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问题;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健康,让他们以健康的体魄参与到各科学习中。而小学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并不理想,虽然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且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体育设施不健全等。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教学理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当前,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仅把体育课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任由其他课程挤占体育课的时间,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体育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是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和阻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小学体育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尽管有专门的教材,但很少有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体育课上多是让学生进行一些队列训练、跑步练习、竞技运动项目学习,这些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设施不健全,制约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特殊的场地和不同的器材。但现阶段小学中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直接在操场上让学生进行各项运动,体育设施也很陈旧,并很少进行维护和更新,甚至有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才配备了简单的设施,这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四)教学方法落后,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今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但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的体育测试项目为引导,以体育测试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来进行教学,且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搞“一刀切”,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对策
虽然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地实施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充分挖掘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资源,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能够把体育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要想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学校、教师必须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一方面,学校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意志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好体育课程的设置工作,坚决杜绝其他课程挤占体育课的时间,确保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落实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同时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优化教学内容,创建特色体育项目
教学内容有无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当前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教师必须结合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增添与删减。具体做法:一是对竞技运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剔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发挥竞技运动对人的激励作用,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比如可将跑步练习改为接力跑、障碍跑等;二是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轮滑等,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三是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毽球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小学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改善,学校、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渠道解决实际困难,确保让体育教学正常开展。具体做法:一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体育器材的采购,同时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及使用的管理制度;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适用的简易器材,比如自制沙袋、接力棒、毽子、铁环、陀螺等,这既有效补充了教学设施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由过去的“跟着练”变为“自主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坚决杜绝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锻炼都能有所收获。又如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若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12):151-152.
[2]纪旭明.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4):174-175.
[3]丁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探索研究[J].新课程(小学),(10):3-4.
[4]兰霖.浅谈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3):102-103.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与建议
刘会山
一. 课堂组织与师生的统一不协调, 课堂结构安排不合理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控制课堂的能力,很多时候只是老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而学生在下面玩,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放的开,而收不拢.则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更不用说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面向全体,注意优生和后进生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树立面向全体学生,把精力放在全班的集体教学上的观念。没有照顾每一个同学的情绪,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没有培养、锻炼了尖子生归纳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进生提供了成功条件和机会,面向大多数,但又不能够兼顾两头,使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不能学有所获.
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英语课堂练习的时间必须要得到保证,而导入新课、总结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只能是把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进行合理调整。不能使学生无所时事,浪费大量的时间.举例说有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对就知识理解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情况下,检查复习一定要扎实,旧知识复习得实、复习的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新授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这样也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加强课堂的纪律性与有效性.使学生在秩序井然,紧凑的学习环境下,一步步的完成教学任务.可进行开展课堂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全班活动,课堂难以控制,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跃,又井然有序,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是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学困生的心理是复杂的,他们对教师是回避甚至是恐惧的,他们的`内心是自卑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学困生最需要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当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导致学习的停滞不前,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花最多的时间、最多的精力,经常辅导。和他们多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要提高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对《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践,对编译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编译原理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一、前言
《编译原理》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计算机专业中一门非常有用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但是,接触过编译原理的学生和老师都知道《编译原理》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不容易理解,而且对实践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普遍认为编译原理不实用,因而也就缺乏了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存在畏难情绪。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与探讨。
二、认清编译原理,明确学习意义,激发学生的热情
1.帮助学生认清编译原理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编译原理学的是什么?学习它有什么作用?
我们知道,目前的计算机能执行的都是非常低级的机器语言,一个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最终如何在计算机上执行呢?这就是编译原理要解决的问题。概括地说,编译原理课程介绍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编译原理课程通过编译器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解释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如何翻译成计算机能够执行的机器语言。这个翻译的过程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机器结构、形式语言理论、类型论、算法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对软件工程来说,编译程序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基本设计、模块划分、基于事件驱动的编程等),编译原理课程所介绍的概念和技术可以用到一般的软件设计中。
事实上,通过编译原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定位和解决在程序编译、测试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另外,编译原理的学习对熟悉编译过程、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的生成机制、理解具体程序的运行状态起着关键作用。
2.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他们今后的工作不会涉及到编译原理的理论和技术,编译原理没有实际的用处,学习起来就非常的枯燥无味。其实这是对编译原理的一种错误认识。该课程中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分析编译器以外,还对诸如人工智能、并行处理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利用编译原理的理论设计出“翻译风”这样的软件。与此同时编译原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综合应用离散数学、高级语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例如,编译程序应用了多种数据结构,在词法分析阶段使用状态转换图来识别各种单词;在语法分析中使用语法树等来进行语法分析;在存储分配时使用栈式结构和堆式结构进行存储空间的分配。本门课程学习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很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如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人工智能系统的机器学习领域、并行处理技术等领域。
鉴于“编译原理”这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端正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肯定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以他们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有足够的能力学好《编译原理》这门课程。鼓励他们同样可以利用学到的理论技术设计出类似“翻译风”这样的软件,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发挥他们的才智,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1.整体把握一条主线,领会每个阶段的精髓,各个击破
编译器(编译程序)可以分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这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还会伴有符号表管理和出错管理。在第一章编译器概述中就把编译器化分成这六个阶段,同时还简要的描述了这六个阶段各自的任务,这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一个主线,整个课程就是按这六个阶段组织进行的。所以一开始让学生把握这条主线,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理解编译的过程。
当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编译器的结构之后,然后分章节对各个部分进行细致地教学。按照编译过程的划分,把课程分为六章内容,每章都有它的精髓所在,只要掌握了每章的精髓,就能掌握编译的整个过程。词法分析的精髓主要是词法分析的构造、有限自动机理论的应用;语法分析的精髓主要是语法分析的两种方法——自上而下分析法和自下而上分析法;语义分析主要是属性文法、语法制导定义以及翻译方案;中间代码主要描述了中间代码常见的几种表示形式、各种语法结构如何进行语法制导翻译形成中间代码;代码优化主要围绕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优化,尽可能提高执行的效率展开,分别讲述了局部优化和循环优化;目标代码生成主要是目标代码生成算法的实现及寄存器的分配。这六个部分相辅相成,互有联系,掌握每个阶段的精髓,各个击破,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2.课堂讨论式
在《编译原理》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能采取“灌输式”教学,上面老师讲解的充满激情,下面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数据对齐是由硬件特点造成的对存储分配的`一点约束,这个概念有的教材并没有提到或者只是一带而过。针对数据对齐问题,有一个C语言的例子:
typedef struct a
{ char cl ;
long i;
char c2;
double f;
}a ;
typedef struct_b
{ char cl;
char c2;
long i;
double f;
)b ;
main ( )
{ printf( “Sizeof double,long,char= %d, %d , %d”,sizeof(double) , siz eof( long),sizeof(char));
printf (“ Sizeof a ,b =%d, %d,sizeof(a), sizeof(b)) ;
}
在X86/Linux机器上,该程序的运行的结果是:
Size of double,long,char= 8,4,1
Size of a, b = 20,16
在SPARC/Solaris工作站上,该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Sizeof double,long,char=8,4 ,1
Sizeof a,b = 24,16
在这个例子中,结构体类型a和b的域名及类型都一样,仅次序不同,但是它们在同一机器上的存储分配字节数不一样,在不同机器上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会要考虑数据对齐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分析。
其实,数据对齐对用C语言编程、对构造编译器、对C程序的移植来说都是重要的。利用这样的例子考察实际编译器存储分配的对齐情况,让学生明白存储分配时要考虑到数据对齐以及数据对齐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仅明白了概念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编译原理》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编译原理的实验。即使告诉学生实验的思路和算法,有的还是不知如何入手,整个实验的效果很差。为了能达到好的实验效果,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认真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
编译技术中有很多经典的算法,由于课时有限,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算法来实现。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可以设置三个实验内容:词法分析器的设计、递归下降分析器的设计、LR(0)分析器的设计。很多教材中都有相关的设计算法和程序代码片断,这样降低了《编译原理》实验课的难度。另外,根据老师可以根据的实验效果对实验内容再做适当调整。
2.采用适当的实验形式
根据课程的重难点和实验覆盖的知识点不同,将《编译原理》的实验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独立实验和分组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将词法分析器的设计和递归下降分析器的设计作为独立的实验,由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将LR(0)分析器的设计作为分组实验。分组实验以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形式为单位进行,一般一个小组由3至4名学生组成,并推荐一人作为组长,负责师生之间的联系,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锻炼了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3.教师的耐心指导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也很重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细心认真,让学生记录下每次实验的输入和输出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另外,更要加强实验结果的监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以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编译原理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事实上学好编译原理课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共同不断的思考、探索、实践和积累。
参考文献:
[1]张昱,陈意云,郑启龙.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7):61-62.
[2]余玛俐,张海.《编译原理》教学方法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4-118.
[3]陈意云,张昱.编译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意云,张昱.编译原理习题精选[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5]侯惠芳.《编译原理》课程教改探讨[J].科技信息,2007,(17):152.193.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