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道德初中议论文
- 文档
- 2024-09-20
- 118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规则与道德初中议论文,本文共9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道德与规则议论文700字
最近的聊天工具上常出现帮孩子拉票的现象。面对此类事件,社会各界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有人说这有失公平;还有人说着用媒体来谋私利······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做岂不是乱了规矩?那么道德与规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还记得海因茨因的妻子身染重病,但海因茨因无钱给妻子买药。海因茨因爱妻心切,便偷偷地潜入了仓库里偷药。为就爱妻而偷药,道德上他是光彩的,充满道德光辉的;但在规则上看,它是违背社会规则,他会因此付出更大的代价。道德与规则相辅相成,相互友好。
那规则是什么?是白纸黑字立下的法律吗?还是哪一条法律明文强迫你去做的事?都不是,而是因为你心中有道德。道德多了,规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无规则而不成方圆。那么没有了道德,规则还会存在吗?在中国各个大大小小的街巷,都发生过同一样的案例。肇事者撞倒老人在地,没人敢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群众害怕老人诬陷热心人,另一方面肇事者不敢背负责任。从此次事件看出,假如这两方面的主人翁能有道德,那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道德形成规则,规则辅助道德。
没有规则的.世界就会方寸大乱。孟子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道德不能再管制人们时,规则就会挺身而出,合理的去约束。这就是道德与规则的底线。
美好的世界理应是道德与规则一并存在的。道德形成规则,绑住规则,那规则就不会离开道德。有道德的约束,还有规则的辅助,世界将会变得愈加美好。
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那么规则就是这条路的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黑暗之处。
目前社会还存在许多缺乏道德的人,希望这些缺乏道德人能被规则约束住吧!
道德与规则相辅相成,一起成就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伦敦奥运会上羽联的新规则让不少国家队钻了空子,争着输球,引来观众的极度不满和舆论的一片哗然。且不提规则的漏洞,代表一个国家,这些选手为了取胜,不择手段,不顾礼义廉耻的做法,着实令人寒心。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不论是对财,对利还是对名,人人心里都该有条道德底线,该有杆秤,掂清楚孰轻孰重。
不可否认,这个社会是功利的,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的价值,人人自知却太难以评估,不像年收入一样能被量化,也不像官衔一样被印上名片,于是不免被淡化、被遗忘,甚至为了争取有形的名利而被抛弃,于是,为了“胜功”,为了名利,球员可以不顾体育精神故意放水,学生可以不顾诚信品质考试作弊,连更小的孩子,或许也耳濡目染地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耍花样,骗取一颗糖或五角星。这样一个人人只求功利而忽视道德底线,拼命抓取那些不光明的成功的社会。才会有“要怪只能怪规则,不钻漏洞就是傻蛋”的利欲熏心的口号。
其实追求功利本身没有错,人人喜欢成功,人人崇拜成功人士,想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人们才会努力工作,这个社会,才能有效率地运转下去。要做到“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地,怕是只在庄子的逍遥梦中才有这等人物,但追求名利的方式不应该扭曲,不应该是一条缺失道德的近道。球员想获得成功,能不能不钻规则的空子,而是平时刻苦练习?学生想争个成绩,能不能不偷偷“借鉴”,而在考前好好复习?很多时候,原本不是没有遵守道德底线,磨砺自己实力的选择,而是为一些不正当的成功所蛊惑,没有去选择罢了,不要想“别人也走捷径”,人心自有道德的天平。
钻空子的球员们被处罚,可见这个社会还呼唤道德,至于未来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会怎么看待成功,怎么争得成功,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点滴行动,君子可以爱成功,但取之应有道,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在。
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大火中,只有一本被学生违规带出的书幸存,但是当这名学生将自己“拯救”的图书交还时,校长在感谢过后以违规为由将这名学生开除。
可能有人要说,这位校长过于严苛,规矩虽死,人情却活,难道不应该通融几分?对于保护了图书的行为,难道不应该给予减罪处理吗?
诚然,人情常与规则产生尴尬的火花,大多数人更希望看见富有人情味的灵活处理,而不支持规则化的冷酷裁决。可是人们很少意识到灵活处理常常使规则失去其作用。可以灵活与通融的地方通常是无穷多的,你是救下最后一本书的英雄,那我是图书馆长的亲戚,他是校长的朋友……有太多的人可以寻找理由打破规则,那规则还需要存在吗?
况且,我们难以知晓一个理由究竟需不需要通融,因为情的界限是如此模糊,我们无法判断这个带走图书的行为是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而规则——以其强制执行性与普遍适应性闻名的产物,将我们从两难中解放。千万种情况被分为两种:合规和不合规。其过程或许不近人情,但是产生的结果是一种统一与公平的美。要发挥规则的作用,执行者就不需要化身为一位不近人情的判官。
那么,这位学生就没有值得辩护之处了吗?当然不是,情与法的冲突出现时,“情”应当让步,而“法”更要反思:如何能在保障秩序的同时,接纳更多的“情”。仅一次违规就开除是不是过于严重了?大学生是成长中的年轻人,经常犯错,也需要犯错,而犯错之后,学校不应仅是惩罚,更应施以教导,给与机会。交出图书,是艰难挣扎后的诚实之举,发扬和鼓励这种品质,是不是应该相应作出奖赏?的确,执行者要冷酷无情地执行规则,但不是天天只执行一套规则,规则应在与人情的冲突中实现合理的磨合。从根本上来说,这两者是一致的,把握好情与法的界限,调整规则,才能发挥规则的作用。
规则需要严格的执行,更要追求自身的合理。严格执行合理的规则,让判官与受判者都露出微笑。
那天上午,我和崇晓阳约定一起去买练习册,因为他在辅导班吃饭的原因,所以我们就把集合时间定到了十二点半,集合地点就在剧院旁边的一个炸棒棒鸡店的门前。
中午,因为有约定,所以我到家后盛了一碗饭,就做到桌子前大口大口地吃,看我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好像一只好几个月没吃肉的狼捉住了一只小肥羊似的一会儿就吃完了
吃过饭之后,我抬头一看表,刚好十二点半,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到棒棒鸡店门口,我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见崇晓阳的身影,我就狠下心来,先去买了一套,等他来了再和他去买他的。
我买完回来,见小崇(崇晓阳)已经来了,我们就准备再去一次书店。就在这时,一个男孩跑了过来,我一看,原来是小汪(汪起凡)了。我高兴叫道:“小王过来,我们要去买练习册,你呢?”“我也是,”小汪答道“那一套几块?”“五十七块二。”小崇流利地答道。
我们三人同行,大步流星地向书店走去。到了书店,小汪把口袋里的钱炫富似得撒在桌子上,用大人沉稳的语气问:“一套书几块钱?”“五十七块二。”售货员答道。小汪检出了五十八块钱递给了售货员,还豪气的说:“那钱不用找了。”售货员并没有点清钱数,以为小王给了六十元,就硬塞给小王两块八,小王拿着钱,心满意足的走了。
走在路上,我总觉着这件事有什么蹊跷。这时,小崇问:“汪起凡,你还有几块?”“来的时候拿了六十,现在还剩四块八。”四块八,我不禁想到,一套书五十七块二,他支付了五十八元,售货员却找给他两块八,也就是多找了两块钱。我郑重其事的对汪起凡说:“汪起凡,你买书支付了五十八,售货员却找给你两块八,也就是多找了两块钱。”汪起凡一听,脸上立即露出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就是呀,你快去把钱换个人家吧。”小崇说。汪起凡脸上仍挂着那种笑,我知道钱一定在他手里,可是他却骗我们没有。最后,我还是在他身上搜出了那两块八。我和小崇都说:“没想到我朋友竟是这种人,我们今天可算是看透你了。”因为这件事,汪起凡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毁灭了。因为我不敢相信这件事的事实,就愤愤不平地说;“汪起凡,如果你不把钱换回去的话,我就要把这件事昭——告——天——下!”
唉!汪起凡,因为他不遵守道德规则,所以他的形象也毁灭在我心里了。
规则为什么美?因为人性之美;人性为什么美?因为心灵之美;心灵为什么美?因为道德之美。道德既是根本,如果不遵守道德规则,那么你这个人,就彻底失败了!
当规则与道德被同时放在真理天平的两端,天平会向哪端倾斜?这二者的关系无疑是法理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其实我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有崇高的道德水准是制定规则的最高目的,大多数人不滑出道德底线是制定规则的普遍要求。换言之,规则本就是维系道德的工具,所以两者实在不必也无法被放在天平上比较,因为它们的性质本就不同,而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实在难以分开。不过这里需要明确的有两点:一是规则的制定需要基于道德,二是道德的维护需要借用规则这一手段。
为什么规则的制定要基于道德?因为规则分善恶。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则与法律是百分之百完美的。法之善者,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种族平等,再例如今日,大部分地区男女平权,保护弱者,阶级平等,自由民主,规则由人民共同制定;法之恶者,希特勒颁布了迫害犹太人的《身份法》、《剥夺犹太人财产法》和《强制劳动法》,并大肆搜捕、残害无辜的犹太百姓,一时间人性崩塌,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举起屠刀,泯灭正义的正是这些所谓“守规则”“遵法律”的纳粹分子,他们用荒谬的规则作为自己恶行的借口和遮羞布,他们只是遵守规则的武器,武器是没有道德的。
我们提倡守法,一定是遵守经过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善法。只有对规则一步步的选择与改进,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一百年前,我们的英雄们,正是以道德为准则,对封建统治者和军阀政府的规则深恶痛绝,用伟大的革命,换取了我们今天的繁荣民主。所以,只有规则而没有道德是万万行不通的,因为那样,规则就没有道德性,就会被扭曲、利用,以达到少数人的一己私利。规则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人性的良与善,若是不以道德为制定规则的基础,反而将规则奉于道德之上,岂非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道德的维护需要借用规则?因为规则具有更普遍的约束力。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做到完全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这时规则就显出其重要性了。所谓“德施于未然之前,法行于已然之后”,如果一个社会只空谈道德而无规矩可言,那么就会涌现出一群人前满口仁义,背后堕落不堪的伪君子。“走后门”“讲关系”的风气就会成为社会毒瘤,难以拔除。
人类社会需要秩序,而维系秩序的,便是规则与道德。规则为刚,道德为柔;规则为客观,道德为主观。只有刚与柔并济,客观与主观结合,才能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道德就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却用规则作为人们与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历史的列车运转到了今日,我认为,应让道德与规则并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以道德着称的文明国度。古时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和今天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条,正因如此,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西方文明虽不及中国文明博大精深,但其规则意识则为世人所褒扬。有些西方国家在建国之初,就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和许多法律规则,西方人也形成了浓厚的遵守法规的氛围。
一次,几名中国学生到加拿大体验生活。当他们同加拿大同学一起去餐厅吃饭时,中国学生看到学生打饭窗口前拍着长长的队伍,而教师打饭窗口前却空无一人。于是,他们很快跑到了教师打饭窗口前,早早的盛到了饭,而加拿大学生却仍排着队等待。有人问加拿大学生为什么不到教室窗口盛饭,加拿大学生说是学校校规有规定,学生不能到教室窗口去打饭。在他们看来,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几十万,学校规定学生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得外借,若违反规定,一律开除。一名学生曾偷偷把一本书偷偷带出了图书馆。后来一场大火把图书馆的.藏书都烧毁了,那名学生意识到他手中的书本是唯一的幸存品,于是他把它交给了学校。学校非常感谢他,接受了书本,却把他开除了。因为他违反了校规。他们大规则看得高于一切,违反了校规就是失去了道德。
由此看来,我们在保留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同时,还要接受西方文明的规则意识。其实,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规则是紧密相联的。如果说规则是人的骨骼,那么道德就是血和肉,这二者合一才能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规则的社会,将十分混乱;没有道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整个社会将失去安全感。道德与规则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道德,才会遵守规则;遵守了规则,才会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道德,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如果人人都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我是一名小学生,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小学生。就应该做到: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自强、自律、自爱,尊敬师长,勤俭节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热爱生活环境,热爱大自然。
我不仅是小学生还是一个普通的杭州市民,就要做到:热爱家乡,礼貌待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移风易俗,讲究卫生,举止文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自尊自爱,不损国格,艰苦奋斗,建设杭州。记得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去外婆家,我上车后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就看见一个妇女手里抱着孩子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那位妇女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里想:我该不该给那位妇女让座呢?这时,我想起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便鼓起勇气对那位妇女说:“您坐这吧,那位妇女感激的对我说:“真是个好孩子。”
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我决定以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记得还有一次,我在路边的摊位里买个杭州的特色小吃葱包烩儿,那次我拿着一张十元去付钱,摊主老奶奶多找给我五元钱,我手里捏着那张滚烫的五元钱,心里打起了鼓,我还给那位老奶奶的话,那白白拿到的五元就没了,如果不还给那位老奶奶的话,在我的钱包里又增加了五元呦!我的心里就像有一个美丽的小天使和可恶的'小恶魔一样:小天使说:“把它还给那位老奶奶吧!你是一个有道德的孩子啊。”
小恶魔说:“别多想了,你把这五元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去吧,没关系的,又没有人看见,老奶奶也不知道,再说了你多了五元的零用钱明天不是还可以买好吃的吗?”小天使说:“还给那位老奶奶吧,她赚钱挺辛苦的,再说你们学校里老师不是说要拾金不昧吗!这时我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您刚才多找了我五元钱”“呦!是吗!”老奶奶接过钱,连声道谢。其实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时都用心仔细想一想,该不该做,多为他人考虑一点。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让我们一起去做有道德的人吧!
议论文道德与智慧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谁最有道德,那一定是劳动人民。他们如工人农民、科学家和文学家等。因为一个人的道德不能完全靠天生赋得,也不能坐享其有。他必须战胜千难万险和战胜无数困难才能获得。许多伟人都这样说过,爱默生和爱因斯坦等都下了很多名言警醒后人。如爱默生说过:“所有的伟大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而爱因斯坦也说过:“通向人类伟大境界只有苦难一条路。”还有一则谚语是这样说的: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一个人刚出生就像一头野兽,没有任何道德。但随着年龄逐渐长大,他通过求知学习和社会实践,以及在同各种困难作斗争中就能逐渐养成各种优良品质。比如,一个小孩开始不尊重老师,但只要老师不交给他知识,他就会觉得这样做对自己不利,所以应当尊重老师。可以说,一个人经历的社会实践越多,克服的各种困难越多,他所获得的社会道德也应越多。农民生活在天地间,他们一生要战胜无数自然界的困难,所以,农民的道德最丰富。如农民最诚实,最讲信誉,最能帮助人,对人最友善等。可以想知,只要一个人一生战胜了大苦大难,他一定会获得大仁大德。在这方面农民工人使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谁最有智慧,那一定还是劳动人民。正如西方哲人埃斯库罗所说:“智慧来自磨难。”有如西方哲人欧里库得斯所说:“大智须由大苦换取。”同样,一个人在生产生活中,只要战胜的困难越多,他从自然界和社会中所获得的能力和智慧也一定越多。比如,一个人要想获得超人的记忆能力怎么办?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去不断地记忆那些难记忆的事物。通过反复训练他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又比如,一个人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怎么办?他也只有一条路可走,去向书本学习逻辑思维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许多问题,通过不断努力,他的思考能力一定会增强。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农学、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他们筑长城,修运河,冶炼金属、建造楼船,他们发明火药、纸张、印刷和指南针等。这一切充分说明劳动人民有智慧战胜自然界。
道德和智慧是有关系的。好的道德一定能够增进人的智慧;相反,一个人只要背上坏的品行,他的智慧和能力就一定不如人。正如爱默生所说:“善意创造了智慧。”一个人只要有仁慈心,他往往能获得许多有益的.智慧。西方哲人欧里庇得斯也发现:“智慧充满了怜悯。”这就说,一个人如果有怜悯情怀,他也近乎有智慧。中国的故圣人墨子最早发现了这个规律,他说如果一个人的志向不强大,他的智慧也不会很高。这里的志向就是人的理想品德。而孔子则发现如果一个人做人不诚实,那么他的知性就不能显露出来。事实上,品德对人的智慧作用变现在多方面,其首要者在规定人的智慧发展方向,这就是高尚的道德能把人的智慧引向健康发展,反之,会把人的智慧引向邪恶境地。其次,道德的好坏能直接影响人的智商高低。比方说,一个人有勤奋的好品德,他就会去认真钻研各种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战胜困难的智慧。但如果这个人很懒惰,那他身上本有的能力也会逐渐丢失。
在道德和智慧的关系上,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很多故事可用来佐证。比如当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天上所有有勇有谋的战将都斗不过孙悟空,可是如来佛为什么能把孙悟空扣押在五指山下呢?因为孙悟空是智慧的化身,而如来佛是仁慈的见证。在佛教中仁慈是最高的智慧,它是以无为有的大智慧,所以孙悟空不能战胜如来佛。在《西游记》中,为什么一切妖魔鬼怪和人间罪恶统统能被观世音菩萨降伏呢?因为观世音是悲怜的使者,所以世间再罪恶的魔法都不是她的对手。
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战天斗地,他们狩猎、捕鱼、种田、养蚕、织布,没有一天农闲。他们还有防止猛兽毒蛇的进攻,还有同疾病作斗争。所以农民大都养成了勤劳、勇敢、团结、友善和公平的美德。对于剥削阶级则不同,他们过着寄生生活,所以在他们的德行里蔑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过着及其残酷野蛮残暴和荒淫的生活。正如19世纪法国小说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描写的故事:在15世纪巴黎的一所教堂里,教堂的主教弗罗落披着宗教的外衣,内心却肮脏邪恶。他一方面主张禁止人欲,另一方面当看到美丽的爱斯美拉尔达女郎又想占为己有。当阴谋不能得逞时,他就借罪把美丽的女郎害死。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圣母院中的大钟人卡西莫多虽长得奇丑无比,但他的内心却富有同情心。他想挽救这位善良的女子,最后要被主教害死。这个事实告诉人们:有德之人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
正因为道德如此重要,当代人非常重视人的性格道德修养。有一句口号是这样讲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就说,一个人只要有好的品行,他不一定要有多高的能力和智慧,也能找到好的工作,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财富,最终为自己有一个好命运打一个满分。这个口号其实可用一句名言替换:人的能力可以用品德来弥补。但这个名言的另一半是这样讲的:人的品行却不能用智慧来弥补。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比智慧更重要。在当今,有些文化人忽视道德修养,片面强调智慧高于一切。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看不到一点仁慈善良的东西,有的是枯燥难闻的语言垃圾。所以说,对于文化人,走红与专的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那种强调只走一条路的人,最终会害人害己。在现实生活中以也有这种情况,智慧很高的人往往道德很差,而道德高尚的人往往能力很低。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不重视二者共同进步的结果。这种人要么只看重智慧,要么只看重道德。这种片面性对一个人是不健全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才算是一个大完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