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尔公司成功的原因,本文共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尔公司成功的原因

海尔公司成功的原因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实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奇迹。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海尔集团有很多的优秀之处。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德经》中的经典,更是海尔创新文化的蕴含所在。海尔认为无形的东西始终比有形的东西更为重要,产量和利润对于企业的发展固然意义重大,但企业文化与氛围,企业的灵魂才使企业的核心主旨.

海尔秉承“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强调先卖信誉后卖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根本,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营销不是“卖”而是“买”,是通过销售产品的环节树立产品美誉度,“买”到用户忠诚的心,充分体现了“舍真诚服务、得企业信誉”的“舍得情怀”和“先解客户忧、再寻发展乐”的“忧乐情结”。

海尔奉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机制,海尔认为人才始终不缺少,缺少的出人才的机制。“赛马机制”强调公平竞争,任人唯贤;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合理流动,动态管理。旨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

海尔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尔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海尔的无形资产,是具有海尔特色的意识形态。企业理念即思路是经营企业总的指导思想,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新的理念及思路。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

海尔集团通过争创国际名牌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以来,海尔集团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国际化的海尔。海尔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思想,实质是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的地位后,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争创国际化的海尔是海尔集团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海尔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海尔的必然要求。

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消灭中层,让每个员工都可能当CEO

什么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张瑞敏在很多场合这样解释——人是员工,单是用户,人单合一双赢就是员工给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席卷了海尔8万多名员工,他们变成了多个自主经营体,独立运作,自负盈亏。

这就是海尔的消灭中层。以销售层面为例,以前全国、省、市、县四级都有人,现在省和市没有了,直接到县一级,而且县级团队不能超过7个人,他们有决策权、分配权、用人权,完全是一个小微公司,一个县的业务都由他们自主管理。而在海尔内部,原来的部门也改编了,名字换成经营体、利共体。海尔互联网创新应用经营体在成立,收益与它支持的一级业务经营体挂钩,因此它要尽可能地满足一级经营体提出的各种要求,例如社区店经营体希望从线上引来更多的客流,产品型号经营体想要的产品使用调研数据,而且它还要搜集用户在线上平台,如微博、海尔商城、SNS社区等反馈的产品、服务评价,并快速告知其他经营体。

“自主经营体的模式在海尔内部已经生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多次深入调研海尔,他说海尔很多传统经理人的职能已被改变,现在被叫做“体长”、“网主”、“接口人”。

“倒三角最大的特点是站不住,如果要让它站住就必须不停地转动。所以我们又从倒三角变成现在的网状组织,完全扁平了。”爱思考的张瑞敏在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中进一步探索,他认为组织扁平化之后,不会再有这么多的领导,而是都在一个平台上了。在新的网状组织里,员工由市场驱动价值,如果他们发现好的市场机会,就可以自行组建团队,在公司内部招募成员,甚至可以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创办一种在线的小微企业,如此一来,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当CEO。

2、海尔互联网战略的重心:紧抓用户

事实上,海尔互联网战略的重心不是产品,而是用户,变革组织管理,提高效率,最终是为了让一切价值都绕着客户转,这也是张瑞敏要求海尔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真谛,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

现在,家电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营销和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张瑞敏心中,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应该落脚在产品、服务是否与用户交互,有多少用户信息量,“没有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产品就不应该生产,没有价值交互平台的交易都不应该存在”。

去年,张瑞敏在海尔创业29周年纪念会上用三个“无”概括未来海尔转型的目标:企业无边界,企业不应该再是一个科层组织,而应该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并联生态圈;管理无领导,每个员工都能自主创业,成立小微公司;供应链无尺度,用户从被动的购买者颠覆为主动的参与体验者。前面是员工从执行者到创业者,后面是用户从被动的购买者到主动的参与体验者。

对比9年前的人单合一模式,如今海尔似乎已摸着石头走出一条路来,尽管海尔的发展速度在业内慢下来,业绩沉寂,但试想互联网更新迭代的速度,海尔的自我颠覆更是一种“破坏”式的自救。

3、农村包围城市的电商实验

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企业做电商有什么优势?海尔商城总经理孙超认为,海尔打通了全产业链,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整体家电解决方案,在新品首发、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家电定制等环节拥有比较大的差异化竞争力。全产业链布局、大家电送装一体化服务和全网渗透策略,是海尔电商线上圈地的重要手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海尔凭借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家电物流装配团队以及成熟完善的经销网络,快速向中小城市、农村市场渗透,似乎是要在这个庞大而少有竞争对手的市场上成为第二个京东。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商城的访问用户有以下特征:高学历,高收入,网购经验多,多数来自三、四线市场。孙超解释说,这与海尔的用户特性有关,中国有2800多个县,海尔商城的物流配送覆盖了2500多个县,而农村市场是京东、亚马逊等难以覆盖的,所以海尔商城受到农村市场和三、四线城市用户青睐,让他们体验网购的乐趣。此外,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希望为老家的父母购置家电,只能选择海尔商城。

海尔日日顺物流总经理王跃峰说:别人都没有做,对海尔来说就是机会。别人解决不了,海尔有能力解决,这也是机会。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以及农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也许是海尔逆袭京东、打开农村电商市场的钥匙。

4、全产业链布局:个性化定制C2B模式

“海尔集团的实网太强大了,每年1000多亿元的销售额,如果不转型互联网,实网就会成为包袱,有被淘汰的风险。但是如果采用了错误的电商策略,靠打价格战做虚网,对海尔的实网同样是一个灾难。”海尔轮值总裁、海尔电器董事长周云杰曾经对媒体表达了海尔转型电商的困惑。所谓的“实网”,是指海尔十多年来建立的营销体系,“虚网”则是指电子商务。要解决“实网”与“虚网”之间的矛盾,需要一条明晰的突破路径,而不是传统电商一味地打价格战,价格战对海尔这种实体企业巨头来说,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什么是用户强烈需求,对手很难做到,而海尔做起来有核心竞争优势?海尔最终选择了个性化定制C2B模式,希望通过。

品牌创新,摆脱目前电商线上清仓、价格混乱的恶性竞争。目前,海尔商城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销售额已超过了30%。

孙超表示,虽然很多电商希望推动个性化定制C2B模式,但大家电个性化定制并非易事,它既需要供应链在成本与订单量之间巧妙地平衡,又依赖用户消费习惯的路径养成。这就需要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聚合消费者分散的需求,优化供应链,精准锁定消费者,提前备货,消除库存,更为有效地管理上下游供应链。

海尔商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家电个性化定制是未来趋势,与以往“蒙眼式设计,赌博式生产,压货于渠道”的低效率产销模式相比,预售定制模式在库存和价格上更有竞争力,消费者也因此能够获得比线下同类产品更高的性价比和附加值。

5、大家电配送网络:无缝覆盖中国2886个区县

除了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定制化C2B,海尔电商还有什么优势是京东等电商不可比拟的?那就是海尔的物流配送。

目前,从中国的消费市场趋势看,消费增长潜力最大的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电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多年来海尔在三、四线市场进行物流布局,使其有可能释放这些市场的消费潜力。

海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海尔电商依托日日顺物流,能够无缝覆盖中国2886个区县,支持乡镇村送货上门;其中,1200个区县可以货到付款,1500多个区县可以24小时送达。更为关键的是,海尔的大家电配送都是送装一体、免运费。相比其他电商,目前海尔是全国配送覆盖范围最广、货到付款覆盖范围最广的电商。“从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海尔的优势明显,这是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日日顺物流负责人表示。这正是马云果断投资海尔日日顺的原因。

月,阿里与海尔签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阿里以28.22亿港币投资海尔电器,获得日日顺物流9.9%的股权。通过入股日日顺,阿里有望打破大件物流和三、四线市场物流的瓶颈。海尔有约26000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这种特殊的物流资源,是任何一家电商都不具有的。

从发展规划看,3年后日日顺来自第三方的物流业务比例将达到50%。而缺少互联网基因的海尔,则可以与阿里合作,进行网络化改革,由阿里为其提供互联网资源、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手段对物流体系进行改造。

在基本上是空白的农村网购市场,却有7亿人口的消费能力,之所以发展滞后,无非是物流与本地化服务缺失。拥有物流先发优势的海尔电商未来或许是农村市场的潜在赢家。年海尔的统计数据也许验证了这一点:目前,海尔商城的大多数访问用户来自三、四线市场。

6、终端体验:送货、安装和调试一站式服务

除了个性化需求、便捷而发达的物流,还有什么是网购用户,特别是农村用户急需而电商难以提供的呢?

孙超认为,是“装”。“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体积大,对安装服务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大多数电商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大家电网购普遍存在送装分离问题,“送货不上楼”、“管送不管装”、“装后没人管”成为制约大家电销售电商化的瓶颈。

目前京东占据了大家电网购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但京东的自建物流主要覆盖大城市,对农村市场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京东大家电是“管送不管装”。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有能力在农村市场做大家电网购的企业,这给了海尔一个破局的机会。在大家电装配问题上,显示出掌控全产业链的海尔转型电商的优势。拥有扎根社区的物流团队,海尔商城的服务人员可以进村入户、上楼入户,为消费者特别是农村用户提供配送、安装一站式服务,送货、安装和调试同时完成,省去消费者安装大家电重复预约服务的烦恼,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海尔集团有两万多人,其中有研究生,也有文化程度较低的员工,在张瑞敏眼中,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人才。他说:“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才。作为一个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要能够容人之短,用其所长。”为此,他提出过一个概念:“管理即借力”,意思是说,管理的实质就是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形成合力。

张瑞敏以他的人本主义情怀努力为海尔营造着人人都是人才的氛围,他想让人人都有公平感,人人都有成就感。用他的话说就是:“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海尔就给你们搭多大的舞台。”

人人都是人才,意味着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海尔不仅仅把管理的兴奋点锁定在促使员工生产行为规范化和高标准上,还努力通过信任、关心和激励等措施使其升华为一种能动的自觉和内在的渴望。

在海尔普遍开展了“自主管理班组”活动。在这个模式中,员工以班组为单位自己管理自己,库存、材料规划、人事安排、生产目标、成本目标、产品质量等都是自主管理的主题;班组内的员工必须学会交流和批评,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承担起自主管理的责任;每个员工根据同事的要求而不是某位监督人员的命令行事,他还必须从掌握一项技能开始,学习班组内其他各岗位的技能,以便满足班组内协调和配合的要求。这样,一个具有技术和管理才能的员工就可能脱颖而出。很多单位在此基础上还搞了进一步创新,比如,有的创造出“25分钟班长制”,即每天有25分钟时间实行班长换位,由替换班长的员工行使班长职权,进一步鼓励班组成员共同了解管理、参与管理。有的创造了“班长回访制”,即每个班长每天定时回访下道工序,询问和了解下道工序的情况和意见,从而及时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

据说,在国外一些实行了先进的自主管理的企业里,“工人”一词已作废,在有些公司,甚至“员工”这个词也不再用了。认定“人人都是人才”的海尔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实践着“努力工作和认真就是领导”的管理理想。

随着自主管理的不断深化,员工的积极性像喷泉一样喷涌而来。“免检班组”、“信得过工位”大量涌现,革新与发明层出不穷。工人蔡永利一年就提出了15条合理化建议,有90%以上被采用。他说,没有人逼我这么做,作为企业的主人,我觉得有责任这样做。有人向他讨诀窍,他回答道:“哪有什么决窍,我不过是热爱我的工作,一留心周围的事,点子就出来了。”

据粗略统计,冰箱、冷柜、空调三个企业每年产生的较大革新发明成果均有十几项,若加上员工小改小革约有几十项。员工革新发明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员工发明蔚然成风,更加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为了激励员工“自我设计”、“自我表现”,张瑞敏提议专门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重奖有发明创造的人才。近年开发的新型分离式250L冰箱,上下箱体一直用螺丝连接,既不便于消费者拆卸,又易损箱体。刚刚大学毕业来到海尔的马国军,仅用两天时间便设计出改革方案,年节省费用30万元。为此,他获得了海尔银奖,他所设计的定位垫块,被命名为“马国军垫块”。

用普通员工的名字命名发明,在海尔已是制度。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素萍支架、天佑圆锯、孟川三通阀……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蕴藏在普通员工身上的巨大热情和能量。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海尔员工的创造层出不穷绝不是偶然现象,它是海尔人树立了主人翁意识,能动性和责任感被充分激发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企业蒸蒸日上的一种体现。

美国OAK公司是专门制造大型冲片机的专业化公司,是该行业的领头羊,世界上一些著名空调生产厂都采用其设备,海尔空调生产线目前也在使用。7月,这个公司的副总裁Perry先生一行来海尔参观考察。当他们看到海尔的空调员工自己动手改革,把原设备效率提高了一倍时,惊讶地说:“海尔员工的创造性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回去后也要研究改进。”

整个组织各个层次都在思考,而不只是高层领导在思考,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性。

海尔公司成功用人之道二、赛马不相马

说到底,“人人是人才”还仅仅是种观念,如何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得到不断跃升,却需要机制的保障。

海尔认为最好的人才机制是“赛马”而非“相马”。在海尔,有个很有意思的“娃娃兵”现象——不仅员工年轻,平均32岁;干部更年轻,平均26岁,海尔几十个亿的资产就在这些“毛头小伙”手上过来过去,让人们非常羡慕。但海尔成功之处,不是它培养了那么多身居要位的年轻人,而是它创造了一个不断催生人才的“赛马”机制。

张瑞敏从一接手这家企业,就开始倡导“赛马”而非“相马”。他说,我是老三届学生,参加工作是“被领导”开始的,深知单凭领导印象、感觉的好恶来提拔干部,往往弄错,而且容易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那时候就看不惯一些单位的领导任人惟亲、拉帮结派。现在自己当了企业领导,我就一定要创造一个完全公平竞争的空间,给海尔每一位愿意干事的人以发挥才干的舞台。

赛马不相马的含义就是不靠领导发现人才,而是通过实践比较才能和业绩,确定优劣与能庸;对人才的考核任免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简称“三公”,丝毫不搞“黑箱操作”。

具体而言,赛马机制包含三条原则一项制度。三条原则是:一、公平竞争,任人惟贤;二、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合理流动,动态管理。一项制度则是:“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从1992年10月开始,海尔就正式对干部实行合同聘任制,彻底打破了专业、岗位、干部、工人等界限,给员工以充分的选择岗位的自由。在海尔的人事制度改革上,这次行动开创了许多第一:大学生第一次不受专业限制,可以在全厂范围内自由选择岗位;工人第一次可以直接与干部竞争上岗;干部第一次不受部门约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愿意去的地方。集团各部门人选统一制定标准,考试上岗。这在当时不仅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就是在集团内部也吵得沸沸扬扬,许多人不相信“工人都可以不靠面子,不走后门,仅凭成绩进入某某部门工作”,而且供应处、销售处,以及进出口公司等平时大家特别看好的单位,也都公开考聘。结果要求考聘干部岗位的共有242人,其中工人102人,聘用到干部岗位的31人,占工人应聘人数的30.4%。

7月,海尔集团颁布了《各类人员培养、升迁条件》。文件规定,每个员工都可以从管理职务、专业职务和工人(城镇工、农民工)这三个途径得到培养和升迁,条件是只要有能力、有业绩。比如,一名员工他(她)可以从班组长“赛”起,只要业绩符合对应的职务级别的要求,就可以“赛”到处长、部长、事业部长,直至副总裁;如果想从专业上发展,就可以从三级科员“赛”起,经过二级科员、一级科员,直到主任科员;想从技能系列发展的,则可以沿着五个星级一路“赛”下去。并且这三条路是交叉的,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转换发展途径,比如,从业务系列或技能系列去“赛”管理系列。

文件中对每一职位的条件要求都做了明确、详尽的描述,什么样的人能够竞争职位、是否符合条件都一目了然。即使是季节工、农民工,也同样可以成为班组长,可以农转非甚至获得车间主任或更高的职位。

员工进入“赛马”程序的大致手续是:根据集团公布的空岗情况通报,填写好人事部门定时发放的升迁申报表,本部门干部处、分管领导、公司领导根据日清、考核等记载进行核查与审批。若不符合升迁条件,审批部门要给申报者以答复并在谈话中指出需要努力改进之处。有特殊贡献者,可越级升迁。

体现优胜劣汰特点的“赛马”机制还有海尔的“三工动态转换”。海尔规定,海尔的员工任用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制。员工分为优秀、合格、试用三类,其中,优秀者为固定工,合格者为合同工,试用者为临时工,三者在福利、分房、补贴、医疗费、退休养老金、出国培训、休假疗养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以上“三工”并存于海尔,并不断根据员工表现做动态转换。如果你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或连续两次获市级奖励,或连续三次获厂级先进及表彰;或者你及时发现质量或设备隐患,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为企业避免万元以上损失;或者你挺身而出,揭发或抓获盗窃犯罪分子,挽回损失万元以上,那么假定你是合格员工,便可转为优秀员工,是试用工,便可转为合格员工,享受高于原工位的种种待遇。

反之,如果你犯了错误,则要由固定工转为合同工,或由合同工转为临时工。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连续两个月完不成任务者,即使没有违章行为,也不能继续留任,要随时从现“工位”退下来,再表现不好便要被辞退。

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海尔也赋予这一制度许多温情的内容。比如,有20xx年厂龄的员工不在辞退之列;对确有困难和老弱病残者给予照顾等。

“三工并存,动态转换”让一句话在海尔极为流行:“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海尔公司成功用人之道三、能干者至尊

在海尔,只要你能干,你就有机会升迁;只要你能干,你就一定会得到企业的承认。

任全晓原来是农民合同工,他从工人、班长一步步扎扎实实做起,终于成为海尔“赛马场”上的一匹黑马,被聘为车间主任。

刚进海尔时,小任满脑子都是妈妈的嘱托:“到了城里,好好干。”好好干,很容易,农村小伙子,有的是力气。可当OEC、企业精神、合理化建议等新名词蹦进他脑子时,小任才知道不但要埋头苦干做好工作,还要开动脑筋把工作干巧。于是,他学会了“想”,提合理化建议,进行小改小革,使冰箱壳体溢料指标下降了45%,确保了产品的精细化。小任在一群农民合同工中脱颖而出。

不久,任全晓当上冰箱工厂壳体预装班班长。这时“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他心中。于是,他一方面用企业文化鼓舞士气,一方面制定新的班组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结果使日产量增长了120台,当月就被评为优秀员工。

任全晓干得很出色,被升迁为车间主任。在1%效率工程中,他带领部下绘制了发泡利用率OEC走势图,使发泡料利用率节节上升,为企业节约资金高达34万元。他管辖的直线发泡甲班成为企业第一个发泡免检班组。

任全晓讲完自己的故事再三强调:“是海尔的用人机制,给了我跃升的天地。”

李和兴原来也是一名农民合同工。他在原贵州风华冰箱厂从事门体发泡工作整整20xx年了。20xx年中,他掌握了这项工艺的所有技术,但由于他的身份是农民工,班组里卖苦力的活全由他干,每月100元左右的工资,使他从未体尝过工作带给他的快乐和希望。海尔集团兼并他们厂后,打破了这种人为的界限。“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让他看到了奔头。由于他在门体发泡模具调整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公司聘请他为技师。他说这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海尔,能干者至尊。任全晓、李和兴是这样,海尔集团的中高层管理者也是这样。海尔的几个本部长,当年都是背着行囊赤手空拳来到海尔的,如今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滚动着十几亿元的资产。

1995年29岁的梁海山,以咨询认证中心主任身份竞聘空调产品本部长成功。两年间,他经营的空调在销售、创新等方面都超过了多年维持“老大”地位的冰箱。,海尔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成立物流、资金流、商流、海外四个推进本部,梁竞聘担任了物流推进本部本部长,20xx年又竞聘担任了集团副总裁。

柴永森1993年任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他竞聘当上了厂长。19,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的他,竞聘海外推进本部本部长成功。20xx年37岁的他又竞聘集团常务副总裁成功。

28岁的赵斌,大学毕业两年就当上了海尔北京营销中心经理。一家猎头公司曾以非常优裕的条件想把他挖走,但他却毫不动心:“在海尔能够实现我的价值!”还有许多赵斌这样的海尔人面对诱惑毫不动摇,表现出对海尔的绝对忠诚。

对此,张瑞敏说:“能满足每个员工最深层、也是最本质需要的,不是金钱、物质,而是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实现。海尔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告诉员工,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都能在工作中超越自己,更新自己。海尔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全体员工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这结果,反过来又给予他们自豪感和优越感,激励他们进一步发挥潜力。企业也因此永葆活力。”

海尔的中心大厦,从外面看方方正正,而走进大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个圆形图案,这与海尔的方圆标志相呼应。行圆思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很有研究的张瑞敏所追求的境界。在大厦前面矗立着海尔吉祥物——海尔兄弟的雕像。雕像的背面镌刻的就是张瑞敏的那篇有名的《海尔是海》。

其中,张瑞敏这样写道:“海尔应像海。因为海尔确立了海一样宏伟的目标,就应该敞开海一样的胸怀,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

是什么东西才能使企业具备“自净能力”?海尔人说,是企业文化。这是把学习看作是求“觉悟”的张瑞敏的一种“觉悟”,也是海尔所有员工的切身体会。冰箱事业本部的员工张璐这样说:“海尔首先是一座有灵气、有锐气的文化园,然后才是一座令世界瞩目的工业园。”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彻始终,这已被证实是所有出色企业的根本性特征。

张瑞敏这样描述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一般外来人员到海尔看到的通常是文化外层即海尔的物质文化。海尔把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即表象的发展速度、海尔的产品、服务质量等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一般参观者到海尔最感兴趣的是,能不能把规章制度传授给他们,其实最重要的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规章制度,这又保证了物质文化不断增长。”

那么,海尔的价值观是什么?张瑞敏的回答是“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说,海尔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体现对两部分人的尊重:对员工的尊重,对顾客的尊重。企业的领导人永远也不要以为自己比这两部分人聪明,以为可以驾驭他们,如果是这样,就会出大问题。我们对员工的口号是“赛马不相马”,你是一个普通工人,但你的命运不是领导赐予的,而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对顾客的口号是“真诚到永远”,企业必须首先对顾客真诚,才能换来顾客对企业的真诚。海尔的成功靠的是对人心的尊重。

围绕这两个尊重,海尔努力构建着海尔文化。就组织结构而言,对海尔文化建设举足轻重的部门是海尔文化中心。

中心的首要意义是,有意识地完善和维护企业文化,在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海尔,各家工厂的墙壁上都张贴着写有“海尔精神”和“海尔作风”的标语。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表面看起来,这两句口号很平常,没有石破天惊的轰动效应,海尔人默默坚持做了20xx年后却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效果。而把这两句口号带进海尔的每一家企业的正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每当海尔接收一家新企业,文化中心总是要先行,它的拿手好戏是训导和教化,将海尔的价值观融于新员工的头脑中,使每个海尔新成员都成为“文化载体”。他们叫“以文化人”。

据说全球已有一些先进公司设立了“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首席信息官”等职位,负责“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海尔是全世界第一家设立“首席文化官”的企业,尽管它没有使用这一称谓。海尔的“首席文化官”,其实也可以说就是张瑞敏本人。美国一家报社记者采访时,问张瑞敏:你在这个企业中应当是什么角色?张回答:第一应是设计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于企业的发展;第二应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海尔文化布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身体力行的行为阐释,也包括规章和准则的制度阐释,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为了让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员工之心,海尔花了几年时间把复杂的理念变成了几句妇孺皆可领会的格言。

比如,海尔理念——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海尔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海尔人才观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海尔用工制度——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海尔市场观念——市场惟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否定自我,创造市场。

海尔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国门之内无名牌。

海尔质量观念——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海尔售后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资本运营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海尔国际市场战略——先难后易。

海尔发展方向——创中国的世界名牌,等等。

这些代表了海尔基本信仰的东西像空气一样荡漾在海尔的每一个角落,无休止地扩散着、积累着,最后又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7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那么海尔是如何从当初亏损转变成电器行业的巨头呢?这不得不说说海尔的成功用人之道。

海尔公司成功用人之道一、人人是人才

海尔集团有两万多人,其中有研究生,也有文化程度较低的员工,在张瑞敏眼中,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人才。他说:“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才。作为一个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要能够容人之短,用其所长。”为此,他提出过一个概念:“管理即借力”,意思是说,管理的实质就是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形成合力。

张瑞敏以他的人本主义情怀努力为海尔营造着人人都是人才的氛围,他想让人人都有公平感,人人都有成就感。用他的话说就是:“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海尔就给你们搭多大的舞台。”

人人都是人才,意味着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海尔不仅仅把管理的兴奋点锁定在促使员工生产行为规范化和高标准上,还努力通过信任、关心和激励等措施使其升华为一种能动的自觉和内在的渴望。

在海尔普遍开展了“自主管理班组”活动。在这个模式中,员工以班组为单位自己管理自己,库存、材料规划、人事安排、生产目标、成本目标、产品质量等都是自主管理的主题;班组内的员工必须学会交流和批评,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承担起自主管理的责任;每个员工根据同事的要求而不是某位监督人员的命令行事,他还必须从掌握一项技能开始,学习班组内其他各岗位的技能,以便满足班组内协调和配合的要求。这样,一个具有技术和管理才能的员工就可能脱颖而出。很多单位在此基础上还搞了进一步创新,比如,有的创造出“25分钟班长制”,即每天有25分钟时间实行班长换位,由替换班长的员工行使班长职权,进一步鼓励班组成员共同了解管理、参与管理。有的创造了“班长回访制”,即每个班长每天定时回访下道工序,询问和了解下道工序的情况和意见,从而及时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

据说,在国外一些实行了先进的自主管理的企业里,“工人”一词已作废,在有些公司,甚至“员工”这个词也不再用了。认定“人人都是人才”的海尔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实践着“努力工作和认真就是领导”的管理理想。

随着自主管理的不断深化,员工的积极性像喷泉一样喷涌而来。“免检班组”、“信得过工位”大量涌现,革新与发明层出不穷。工人蔡永利一年就提出了15条合理化建议,有90%以上被采用。他说,没有人逼我这么做,作为企业的主人,我觉得有责任这样做。有人向他讨诀窍,他回答道:“哪有什么决窍,我不过是热爱我的工作,一留心周围的事,点子就出来了。”

据粗略统计,冰箱、冷柜、空调三个企业每年产生的较大革新发明成果均有十几项,若加上员工小改小革约有几十项。员工革新发明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员工发明蔚然成风,更加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为了激励员工“自我设计”、“自我表现”,张瑞敏提议专门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重奖有发明创造的人才。近年开发的新型分离式250L冰箱,上下箱体一直用螺丝连接,既不便于消费者拆卸,又易损箱体。刚刚大学毕业来到海尔的马国军,仅用两天时间便设计出改革方案,年节省费用30万元。为此,他获得了海尔银奖,他所设计的定位垫块,被命名为“马国军垫块”。

用普通员工的名字命名发明,在海尔已是制度。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素萍支架、天佑圆锯、孟川三通阀……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蕴藏在普通员工身上的巨大热情和能量。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海尔员工的创造层出不穷绝不是偶然现象,它是海尔人树立了主人翁意识,能动性和责任感被充分激发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企业蒸蒸日上的一种体现。

美国OAK公司是专门制造大型冲片机的专业化公司,是该行业的领头羊,世界上一些著名空调生产厂都采用其设备,海尔空调生产线目前也在使用。7月,这个公司的副总裁Perry先生一行来海尔参观考察。当他们看到海尔的空调员工自己动手改革,把原设备效率提高了一倍时,惊讶地说:“海尔员工的创造性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回去后也要研究改进。”

整个组织各个层次都在思考,而不只是高层领导在思考,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性。

海尔公司成功用人之道二、赛马不相马

说到底,“人人是人才”还仅仅是种观念,如何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得到不断跃升,却需要机制的保障。

海尔认为最好的人才机制是“赛马”而非“相马”。在海尔,有个很有意思的“娃娃兵”现象——不仅员工年轻,平均32岁;干部更年轻,平均26岁,海尔几十个亿的资产就在这些“毛头小伙”手上过来过去,让人们非常羡慕。但海尔成功之处,不是它培养了那么多身居要位的年轻人,而是它创造了一个不断催生人才的“赛马”机制。

张瑞敏从一接手这家企业,就开始倡导“赛马”而非“相马”。他说,我是老三届学生,参加工作是“被领导”开始的,深知单凭领导印象、感觉的好恶来提拔干部,往往弄错,而且容易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那时候就看不惯一些单位的领导任人惟亲、拉帮结派。现在自己当了企业领导,我就一定要创造一个完全公平竞争的空间,给海尔每一位愿意干事的人以发挥才干的舞台。

赛马不相马的含义就是不靠领导发现人才,而是通过实践比较才能和业绩,确定优劣与能庸;对人才的考核任免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简称“三公”,丝毫不搞“黑箱操作”。

具体而言,赛马机制包含三条原则一项制度。三条原则是:一、公平竞争,任人惟贤;二、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合理流动,动态管理。一项制度则是:“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从1992年10月开始,海尔就正式对干部实行合同聘任制,彻底打破了专业、岗位、干部、工人等界限,给员工以充分的选择岗位的自由。在海尔的人事制度改革上,这次行动开创了许多第一:大学生第一次不受专业限制,可以在全厂范围内自由选择岗位;工人第一次可以直接与干部竞争上岗;干部第一次不受部门约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愿意去的地方。集团各部门人选统一制定标准,考试上岗。这在当时不仅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就是在集团内部也吵得沸沸扬扬,许多人不相信“工人都可以不靠面子,不走后门,仅凭成绩进入某某部门工作”,而且供应处、销售处,以及进出口公司等平时大家特别看好的单位,也都公开考聘。结果要求考聘干部岗位的共有242人,其中工人102人,聘用到干部岗位的31人,占工人应聘人数的30.4%。

7月,海尔集团颁布了《各类人员培养、升迁条件》。文件规定,每个员工都可以从管理职务、专业职务和工人(城镇工、农民工)这三个途径得到培养和升迁,条件是只要有能力、有业绩。比如,一名员工他(她)可以从班组长“赛”起,只要业绩符合对应的职务级别的要求,就可以“赛”到处长、部长、事业部长,直至副总裁;如果想从专业上发展,就可以从三级科员“赛”起,经过二级科员、一级科员,直到主任科员;想从技能系列发展的,则可以沿着五个星级一路“赛”下去。并且这三条路是交叉的,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转换发展途径,比如,从业务系列或技能系列去“赛”管理系列。

文件中对每一职位的条件要求都做了明确、详尽的描述,什么样的人能够竞争职位、是否符合条件都一目了然。即使是季节工、农民工,也同样可以成为班组长,可以农转非甚至获得车间主任或更高的职位。

员工进入“赛马”程序的大致手续是:根据集团公布的空岗情况通报,填写好人事部门定时发放的升迁申报表,本部门干部处、分管领导、公司领导根据日清、考核等记载进行核查与审批。若不符合升迁条件,审批部门要给申报者以答复并在谈话中指出需要努力改进之处。有特殊贡献者,可越级升迁。

体现优胜劣汰特点的“赛马”机制还有海尔的“三工动态转换”。海尔规定,海尔的员工任用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制。员工分为优秀、合格、试用三类,其中,优秀者为固定工,合格者为合同工,试用者为临时工,三者在福利、分房、补贴、医疗费、退休养老金、出国培训、休假疗养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以上“三工”并存于海尔,并不断根据员工表现做动态转换。如果你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或连续两次获市级奖励,或连续三次获厂级先进及表彰;或者你及时发现质量或设备隐患,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为企业避免万元以上损失;或者你挺身而出,揭发或抓获盗窃犯罪分子,挽回损失万元以上,那么假定你是合格员工,便可转为优秀员工,是试用工,便可转为合格员工,享受高于原工位的种种待遇。

反之,如果你犯了错误,则要由固定工转为合同工,或由合同工转为临时工。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连续两个月完不成任务者,即使没有违章行为,也不能继续留任,要随时从现“工位”退下来,再表现不好便要被辞退。

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海尔也赋予这一制度许多温情的内容。比如,有厂龄的员工不在辞退之列;对确有困难和老弱病残者给予照顾等。

“三工并存,动态转换”让一句话在海尔极为流行:“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海尔公司成功用人之道三、能干者至尊

在海尔,只要你能干,你就有机会升迁;只要你能干,你就一定会得到企业的承认。

任全晓原来是农民合同工,他从工人、班长一步步扎扎实实做起,终于成为海尔“赛马场”上的一匹黑马,被聘为车间主任。

刚进海尔时,小任满脑子都是妈妈的嘱托:“到了城里,好好干。”好好干,很容易,农村小伙子,有的是力气。可当OEC、企业精神、合理化建议等新名词蹦进他脑子时,小任才知道不但要埋头苦干做好工作,还要开动脑筋把工作干巧。于是,他学会了“想”,提合理化建议,进行小改小革,使冰箱壳体溢料指标下降了45%,确保了产品的精细化。小任在一群农民合同工中脱颖而出。

不久,任全晓当上冰箱工厂壳体预装班班长。这时“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他心中。于是,他一方面用企业文化鼓舞士气,一方面制定新的班组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结果使日产量增长了120台,当月就被评为优秀员工。

任全晓干得很出色,被升迁为车间主任。在1%效率工程中,他带领部下绘制了发泡利用率OEC走势图,使发泡料利用率节节上升,为企业节约资金高达34万元。他管辖的直线发泡甲班成为企业第一个发泡免检班组。

任全晓讲完自己的故事再三强调:“是海尔的用人机制,给了我跃升的天地。”

李和兴原来也是一名农民合同工。他在原贵州风华冰箱厂从事门体发泡工作整整了。12年中,他掌握了这项工艺的所有技术,但由于他的身份是农民工,班组里卖苦力的活全由他干,每月100元左右的工资,使他从未体尝过工作带给他的快乐和希望。海尔集团兼并他们厂后,打破了这种人为的界限。“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让他看到了奔头。由于他在门体发泡模具调整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公司聘请他为技师。他说这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海尔,能干者至尊。任全晓、李和兴是这样,海尔集团的中高层管理者也是这样。海尔的几个本部长,当年都是背着行囊赤手空拳来到海尔的,如今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滚动着十几亿元的资产。

1995年29岁的梁海山,以咨询认证中心主任身份竞聘空调产品本部长成功。两年间,他经营的空调在销售、创新等方面都超过了多年维持“老大”地位的冰箱。,海尔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成立物流、资金流、商流、海外四个推进本部,梁竞聘担任了物流推进本部本部长,又竞聘担任了集团副总裁。

柴永森1993年任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他竞聘当上了厂长。19,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的他,竞聘海外推进本部本部长成功。2037岁的他又竞聘集团常务副总裁成功。

28岁的赵斌,大学毕业两年就当上了海尔北京营销中心经理。一家猎头公司曾以非常优裕的条件想把他挖走,但他却毫不动心:“在海尔能够实现我的价值!”还有许多赵斌这样的海尔人面对诱惑毫不动摇,表现出对海尔的绝对忠诚。

对此,张瑞敏说:“能满足每个员工最深层、也是最本质需要的,不是金钱、物质,而是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实现。海尔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告诉员工,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都能在工作中超越自己,更新自己。海尔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全体员工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这结果,反过来又给予他们自豪感和优越感,激励他们进一步发挥潜力。企业也因此永葆活力。”

海尔公司成功用人之道四、以文化人

海尔的中心大厦,从外面看方方正正,而走进大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个圆形图案,这与海尔的方圆标志相呼应。行圆思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很有研究的张瑞敏所追求的境界。在大厦前面矗立着海尔吉祥物——海尔兄弟的雕像。雕像的背面镌刻的就是张瑞敏的那篇有名的《海尔是海》。

其中,张瑞敏这样写道:“海尔应像海。因为海尔确立了海一样宏伟的目标,就应该敞开海一样的胸怀,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

是什么东西才能使企业具备“自净能力”?海尔人说,是企业文化。这是把学习看作是求“觉悟”的张瑞敏的一种“觉悟”,也是海尔所有员工的切身体会。冰箱事业本部的员工张璐这样说:“海尔首先是一座有灵气、有锐气的文化园,然后才是一座令世界瞩目的工业园。”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彻始终,这已被证实是所有出色企业的根本性特征。

张瑞敏这样描述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一般外来人员到海尔看到的通常是文化外层即海尔的物质文化。海尔把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即表象的发展速度、海尔的产品、服务质量等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一般参观者到海尔最感兴趣的是,能不能把规章制度传授给他们,其实最重要的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规章制度,这又保证了物质文化不断增长。”

那么,海尔的价值观是什么?张瑞敏的回答是“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说,海尔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体现对两部分人的尊重:对员工的尊重,对顾客的尊重。企业的领导人永远也不要以为自己比这两部分人聪明,以为可以驾驭他们,如果是这样,就会出大问题。我们对员工的口号是“赛马不相马”,你是一个普通工人,但你的命运不是领导赐予的,而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对顾客的口号是“真诚到永远”,企业必须首先对顾客真诚,才能换来顾客对企业的真诚。海尔的成功靠的是对人心的尊重。

围绕这两个尊重,海尔努力构建着海尔文化。就组织结构而言,对海尔文化建设举足轻重的部门是海尔文化中心。

中心的首要意义是,有意识地完善和维护企业文化,在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海尔,各家工厂的墙壁上都张贴着写有“海尔精神”和“海尔作风”的标语。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表面看起来,这两句口号很平常,没有石破天惊的轰动效应,海尔人默默坚持做了后却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效果。而把这两句口号带进海尔的每一家企业的正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每当海尔接收一家新企业,文化中心总是要先行,它的拿手好戏是训导和教化,将海尔的价值观融于新员工的头脑中,使每个海尔新成员都成为“文化载体”。他们叫“以文化人”。

据说全球已有一些先进公司设立了“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首席信息官”等职位,负责“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海尔是全世界第一家设立“首席文化官”的企业,尽管它没有使用这一称谓。海尔的“首席文化官”,其实也可以说就是张瑞敏本人。美国一家报社记者采访时,问张瑞敏:你在这个企业中应当是什么角色?张回答:第一应是设计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于企业的发展;第二应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海尔文化布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身体力行的行为阐释,也包括规章和准则的制度阐释,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为了让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员工之心,海尔花了几年时间把复杂的理念变成了几句妇孺皆可领会的格言。

比如,海尔理念——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海尔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海尔人才观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海尔用工制度——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海尔市场观念——市场惟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否定自我,创造市场。

海尔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国门之内无名牌。

海尔质量观念——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海尔售后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资本运营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海尔国际市场战略——先难后易。

海尔发展方向——创中国的世界名牌,等等。

这些代表了海尔基本信仰的东西像空气一样荡漾在海尔的每一个角落,无休止地扩散着、积累着,最后又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

海尔信息化成功的原因

看海尔信息化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海尔集团把IT作为整个集团业务流程和体系中的基础之一,没有企业信息化,海尔的业务流程再造和品牌的国际化就不可能实现。在中国家电行业无序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海尔集团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和海尔率先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分不开的。

海尔自1995年就成立了信息中心,专门负责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一直到现在,海尔有专业队伍负责信息化的推进、管理和服务工作。海尔已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向现代信息化企业转变。而在总结信息化应用方面,海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的关键因素:

(1)企业高层的支持:企业最高领导的理解,和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起到了信息化成败的决定性作用;

(2)战略与管理目标:信息化应用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以管理业务需求为中心的,需要结合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有效地实现;

(3)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信息化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但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做到预算的投入和有效的产出,要从系统上对一个应用进行跨流程地规划,并以模块化的方式分步实施,按部就班达到逾期目标;

(4)基础工作和数据的准确性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5)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知识转移:信息化不仅仅是IT人员的,而是全员的。 此外,海尔和政府推动信息化的部门之间互动非常融洽也是海尔信息化迈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要素之一。对此,海尔信息化相关负责人称,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重点强调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并在各种领域树立标杆,组织国际的专业的和行业的交流会,同时介绍了很多行业领先者,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传授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政府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很多机会,如863课题项目、各种政府贷款和免息项目,并授予了很多的奖励,如信息化成果奖等。在各种申报项目中,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海尔的重点项目投入,特别是作为全国有突出示范意义的超前项目,从国家和省市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都能够与海尔进行互动交流,分析这些项目的代表意义,特别是将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都能够及时介绍给海尔,使海尔能够及时调整战略思路和发展重点。

1 以市场链为纽带重构业务流程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 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海尔拥有42大类、8 600余种规格的 名牌产品群,53 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己销往世界 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传统 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业务流程重组 迫在眉睫。

1.1海尔的“市场链”

主要是指以海尔文化和OEC管理模式为基础,把市场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员工之间的 行政机制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 OEC管理法,即Overall(全方位)、Every(每人、每 天、每件事)、Control&Clear(控制和清理)。简言之, 就是五句话: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 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

1.2海尔“业务流程再造”

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彻底地重新设计,把直线职能型的结构转变 成平行的流程网络结构,优化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配 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具体 做法是,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 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以及专门负责海外市场推进的海外 推进本部。同时,将传统的各事业部转为产品生产制 造单位。实行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把原来的 职能管理资源整合成创新订单支持流程3R(研发、人 力资源、客户管理)和基础支持流程3T(全面预算、全面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流程相应成 为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重构后的业务流程提高了企 业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柔性,也为海尔物流的成功准备 了前提条件。

2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供应链合作关系,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或者称为卖主或供应商与买主关系。 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 险、共同获利的协作关系。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 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总的库存水平、加强信息共 ’享、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显然,战略合作关系强调 彼此的合作和信任。家电市场是复杂多变的市场,行 业内掀起了一股概念竞争的热潮,从环保电视到带 “芯”洗衣机,从健康空调到进口家电,新概念不断 出现。但研发突破上的乏善可陈,并没有改变成本竞 争的本质。过多竞争者的加入,同质化竞争的加剧, 家电厂商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大幅降低。从哪里要效 益?利润源在哪里?为使企业向市场交出具有核心竞 争力的产品,必须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做到精心 设计、敏捷制造、快速响应。为此,在供应链上的相 关企业建立具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势在必行。

2.1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着眼点

2.1.1让供应商了解企业的生产程序和生产能力,使 供应商能够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产品或原材料的品 种、期限、质量和数量,以具备准时化采购的能力。

2.1.2供应商提供自己的经营计划、经营策略及其相 应的措施,以此与企业进行沟通,使自己随时达到企 业所要求的目标。

2.1.3企业与供应商通过协商明确双方的责任,并各 自向对方负责,使双方明确共同的利益所在,并为此 而团结一致,达到双盈的目的。

2.2选择和管理供应商

2.2.1 海尔选择供应商的流程及方法。海尔物流推进 本部下设的搜购部,专门负责在全球范围内找出最好 的供应商,然后进行质量评估。其流程为:首先通过 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得供应商的信息,然后分别联络, 确定供应商的供货资质、规模、质保能力等。业务人 员根据考察对象的情况,判断其是否有必要参加海尔 对供应商的听证会。海尔的搜购部、管理供应商的职 能部门,以及集团的检测公司共同组成一个听证小 组,来判断这家供应商是否符合海尔的要求。目前, 海尔通过新的规则重新引进了800家供应商,供应商 重新增加到1 000多家。海尔的“无洗衣粉洗衣机”, 就是在新的供应商架构下推出的新产品。

2.2.2如何管理供应商。对于加入的供应商,海尔有 一套严格的管理系统。在海尔物流网站上,最醒目的就是从2004年至今对于供应商管理以及前端采购方面的公开信息。供应商们只要登录海尔物流的网站,就能够进行订单接收、库存与配额查询、招标竞价、网上支付、信息交流等多项操作。

2.2.3如何考核供应商。在最新版的“海尔供应商调查表”中,海尔对供应商的考核项目包括企业概况、企业整体实力、产品情况、供货历史情况、质保能力、人员构成情况以及仓库环境情况在内的方方面面,细化到了单位现场照片、仓储区域照片、人员构’成情况乃至员工培训资料等具体细节。总之,通过以上对供应商的选拔和考核形成的供

应链合作关系,其主要特征就是从以产品/物流为核心转向以集成/合作为核心。集成化的供应链,其竞争优势缘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了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与强联合,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的权能”。通过信息的共享,企业把精力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抗菌冰箱,这一款产品的推出,要使用很多抗菌的原材料,海尔从这一行业里精选全球最好的供应商参与全程设计并联合开发,满足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2.3通过供应链协同使成本降低

海尔物流有限公司的营业额目前每年大约有十几亿元,但在采购方面的花费有几百亿元,采购成本的节省潜力巨大。对于海尔来说,这个节省不单是指价格的降低,也不限于原材料成本的降低,而是优化整合供应商、前端设计等各个方面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制造商通过供应链协同所达成的成本降低,往往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将资金的压力转嫁到供应商的头上,既包括制造氽业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包括物流服务的提供商。

2.4搞好产业链建设,合理布局,赢得优势目前,海尔采购的特色恰恰是产业链的建设。海尔在全国每建一个工业园,一般都会跟着建一个配套园,分供方在周边建厂。例如,在一个总投资58亿元的项目中,海尔投资28亿元,而分供方投资居然达到30亿元。由于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吸引供应商来建厂,通过订单量绑定大的供应商,就成为海尔采购整合之后的重点策略。在后来引入的800家供应商中,世界500强中有85家是海尔的供应商,海尔通过这些供应商为全球的10个工业园、3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实行统一的平台采购。

3布局新的物流体系。为海尔直销做好准备

2006年7月,海尔中央库已失去当年CPU的风采。海尔每天生产出的绝大部分家电产品,已经不再经过这个立体库进行中转。现在的中心库是一个原材料和小家电成品的分拨中心,基本上用于周转一些零碎的原材料和不成规模的成品,以及部分进出口货物。这些家电产品在各事业本部的生产线下线后,直接由外包的车队从本部自设的装卸口拉走,配送到各个销售终端。原材料也是以各本部为中心进行集散。诸如冰箱、微波炉设备等外用板材由货车运进来之后,并不在库内停留,而是直接配送到各个事业本部的生产线上。强化这种“过站式”的物流操作,是海尔物流过去几年的重点,而这也成为开展直销的基础工作之一。海尔物流“即产即装即送”的物流配送方式,已经在所有产品线上实行。在42个基地和消费城市之间,组织16 000辆可调配的运力,尽力实现每天10万台以上的海尔产品被“不落地”地送到消费终端。几年来,海尔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使得海尔在取得市场订单的同时迅速和供应商呼应,做到用及时配送的时间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最终消灭库存。从物流到供应链,海尔为直销做好了所有准备并逐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供应链企业。

针对市场需求模式下集群供应链与需求量、需求波动和需求弹性的密切关系,分析集群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合作决策参与竞争的特点,建立概率风险约束条件下基于的CoumotBayes Nash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具体分析说明需求量、需求波动和需求弹性对集群核心企业作出供应链战略合作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