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荷塘月色说课稿,本文共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说课稿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

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第2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的写荷的诗句和画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发的喜悦和哀伤,引出朱自清的《荷》)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1、创设情境

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对于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景来表述这种情?

2、画一幅《荷塘月色图》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上节课内容,出示目标

(二)投影学生习作《荷》

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

设计: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分析区别及原因

(1)“画中景”和“文中景”

(2)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3)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四)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的精美传神的语句,说出你认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类汇总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动词、叠词、通句。

教师示范分析一种,其余学生分组操作、交流。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领导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二、教学重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这两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五、课时: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品析作品的语言,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

第一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释题,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主要在哪几段写荷塘和月色的。

2、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四、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

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夏夜荷塘”:田田的荷叶、星星似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令人向往,诱人探究。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阐述《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最后进行小结。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山东省技工学校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技校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的学习,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

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指导:多维听记法、探究式学习法、扩展阅读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概括为一句话: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二学时,五个步骤讲析。

(一)情景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初中时学过抒情散文《春》的欣赏,过渡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从而引出本次课《荷塘月色》。这样设计导语,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教学设计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抒情的格调为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势利导让学生出示查找到的朱自清情况,互相补充资料,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地求知欲,为课文教学做了情感铺垫。

简介背景时让学生知道本文满载着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知识铺垫。

(二)整体感知

在音读、意读后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样学生阅读有了遵循,诵读有了美感。

(三)精读品析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在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设疑: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学生思考后,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完成环型层次结构图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清思路。讲解。这个设计遵循渐进的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了铺垫。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请学生朗诵四、五、六自然段点评后设疑:你能给自然段起上名字吗,请说一说描写了那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绘?在学生回答后向他们展示第四个自然段的板书,作必要地牵引:名字叫月下荷塘,描写了这样一些景荷叶像裙、荷花似星、荷香比歌、叶颤似电、波痕凝碧、流水含情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绘出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为增加兴趣,设计为向学生“求助”:你能帮我完成五、六段的板书吗?分组讨论派代表板书,完成后看课件弥不足。这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就形成了多维态势地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最后我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告诉学生本文抓住素淡、朦胧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荷塘月色,并强调“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至此第一学时结束。

(四)欣赏体味

是在第二学时完成的,首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名家朗诵,感受《荷塘月色》的宁静美、朦胧美、素雅美,以及在文章的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之美。

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几段,从而完成了学生从意会“美”到“言传美”的过程,我会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仅举几例: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地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明确:“羞涩”本来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含苞欲放”只是客观地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叠词、修辞,炼词的角度去赏析散文。

以下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从揣摩语言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情感的角度点拨,渗透德育教育。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思考:1.4—6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2.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这一过程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我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五)拓展迁移

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引导。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思考题,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有好处的。

教学过程的最后两个环节是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设计了三道题: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总结;2.写一篇描写校园景物的短文;3.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绘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图”并制成板报,课后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让学生分享合作地快乐。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道题在课上完成,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课堂小结,至此第二学时结束。最后,我把本次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小结。

五、小结

过去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这次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考虑技校学生的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来做。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样学生就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翱遨。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领导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二、教学重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这两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五、课时: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品析作品的语言,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

第一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释题,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主要在哪几段写荷塘和月色的。

2、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四、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

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本单元是散文单元,要求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荷塘月色》是(文章体裁)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主要写了(主要内容)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寻求宁静,表达了作者(中心思想)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语言典雅、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写作特点)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品味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4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建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讨论法——团队合作,积极思考。

5、---------------------------------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读写的良好阅读习惯。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触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典雅,意境朦胧。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作者是如何寻找宁静的?且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班级小组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特点及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认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②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是月下荷塘,荷上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幽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生要学习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③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什么是通感以及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文第4,5,6自然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这里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1.诵读法。教学中要加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诵读习惯,训练美读。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散文重在写景抒情,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中体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说学法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第一,课前要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知作品。

第三,深入研读课文,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语言。

第四,拓展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拟定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一)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造情境入手,采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春江花月夜〉〉,同时展示几幅荷花图。通过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欣赏完毕,我问:“从以上的音乐和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畅谈感受。最后,由我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从题解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课文分析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采用“中间开花”形式,首先研读4、5自然段,带领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

首先播放范读录音,示范学生听读。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4、5自然段,指导学生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2.怎么写?3.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第一步:解析第4自然段

1、本段写了月下荷塘。按“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的观察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引导学生分析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各有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住静与动的结合,把荷塘写“活”。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如,把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等。

②抓住可见与可想的结合,通过合理想象,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如最后一句:荷叶田田看不到塘水,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是脉脉含情的,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

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来欣赏作者如何描绘荷塘之后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四自然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这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第二步:按照前面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第5自然段。

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月光,青雾,花叶,树影,光影)

2、怎么写,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通感句。

3、解决什么是通感,明确通感的定义和用法。

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文学和音乐可以产生共鸣。分析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用三段音乐来给这两段文字配乐,让学生判断哪一段音乐可与荷塘月色产生共鸣,从而体会文章柔美,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体会平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附板书:

荷叶

荷花形态美

月下荷塘荷香动态美柔美恬静

荷波静态美

流水

月光

青雾

塘上月色花叶素雅朦胧

树影侧面描写

光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首先由我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第4、5自然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主要表现他在得到片刻宁静之后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板书:“观荷塘得宁静”

之后,我接着说:“接下来,我们看文章中还有怎样的情感。”

(二).具体分析,主要采用设疑讨论法。

1.对比分析2、6自然段

在这里,我假设异议,认为朱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处败笔,即,他在观荷塘前写了四周,观后也写了,重复而多余,删掉会更好。问学生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说理,明白这是一种详与略的对比。

2.对比分析3与7——9自然段

此部分,我将联系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解决: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对比起来写呢?它反映了作者心情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第三段主要写了内心的苦闷、不自由。正因为这种苦闷,所以作者想出来寻找宁静,暂时逃避一下。

板书:踱小路寻宁静

但观荷塘之后,作者有没有逃避、超脱?从哪看出来?

板书:赏四周失宁静

3.对比分析1、10自然段

先从第1段中找到文眼“这几天颇不宁静”,通过文眼捕捉到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它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观荷塘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屋子了很宁静,妻儿都睡熟了,从而反衬出自己心里的苦闷,茫然和矛盾。

板书:出家门不宁静

最后总结: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塘月色》的结构是环形的,内外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正常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也构成一个环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理历程。

附板书:

出家门

不宁静

得宁静

观荷塘

(三)、解释文中的疑难问题

①朱自清面对白色恐怖,苦闷徘徊,为什么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来向敌人宣战呢?

提示:个人的顾虑和羁绊,个人的两面性。

②课文还有哪些写作特点?

提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多角度描摹景物,优美生动的语言,遣词生动精确,叠词大量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探究性学习

学习了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欣赏了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和共鸣,然后让学生来练一下笔,模仿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一个“景”体现自己的“情”。在此,我设置了两种情,一种是愉快的,一种是失落的。比如考试不理想或文艺汇演得了奖之后的心情等。让学生用几句话来描绘景物,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五、自我评析:

对誉为“美文”的散文采用诵读教学是恰当的,授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诵读——品位——感悟”的思路清晰,问题台阶的设置引导学生有步骤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文章写作年代较远,学生对朱自清先生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抒写的情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经历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可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学生能更好体会“这几天颇不宁静”。自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此篇,大家多是将目光落在个人与社会间的现实矛盾上,其实《荷塘月色》又何尝不是朱自清先生在他人生路途上一个驿站的写照,一段内心的独白,引导学生感悟人心,或许更能走入作者心中,体味“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魅力。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并体会文章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

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也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中专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情感体会法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而描写月色的诗句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缠绵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配插图伴随民族轻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以此来营造氛围,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触动,用美的感染法让他们初步欣赏美、感知美。(此处充分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特点,营造唯美的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力)。

第一环节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文句,借助工具书解释词义(完善预习笔记)。(2)标出段落序号,找出文章哪些部分写景,哪些部分写情。(3)小组讨论一下,把握课文内容,并简要复述课文。(4)找出你喜欢的抒情句子,好好品味,想象文章是怎样的一种抒情格调。在其中教师要注意只是大概把握,要把握得准确,但对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以鼓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层理解课文更有帮助。依据教师的自读要求,阅读文章。自读后回答明确。

第二环节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范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感受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逐步展示课件内容)

静态: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

过如明珠--洁白

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3、讨论第6节

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自己试着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简短的小结,让学生认真体味本文通过写景营造的优美意境。

4、品味语言

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肯定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较快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比喻和拟人

例如:

①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通感的运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出示课件)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① 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② 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③ 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小结:(出示课件)

1、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在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1、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谈体会

明确问题答案后,让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品评作者在特殊境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谈自己学习的体会。再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体味作品的语言之妙,领会作者的情感之雅。

3、做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并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布置作业

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这种作业类型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形成比较缜密的思维。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现代散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品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可以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文字上进行一次美的旅行,得到精神上的教益和愉悦,从而完成散文鉴赏课的美育功能。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优雅、朦胧、静美、高洁—————————————巧用修辞

月下荷塘

静态:叶:田田、亭亭叠字

花:零星点缀

开着的--袅娜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拟人

如明珠--洁白如星星--绿叶白花如美人--纤尘不染比喻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通感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塘上月色

月光:直写如流水(静静泻)

雾笼着轻纱的梦比喻

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影:如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荷塘月色)

四面的树

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阴阴的树色烟雾

灯光渴睡人的眼比喻

联系现实------高贵品格

情--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又失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朗读

朱自清(18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页。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4、课后练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宁静淡雅朦胧)

郁闷

喜悦

郁闷

拟人、通感 比喻

动静 正侧结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现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散文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一篇散文,又属于精读美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现当代散文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2)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指导学生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3)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

难点: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荷塘,荷花,荷叶,月色,树,杨柳,鸣蝉等等)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4、5两段)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比喻: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

荷花,似明珠、似星星、似美人

荷香,像歌声

拟人:羞涩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两者的飘逸是赖以相通的基础)

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本段。

2、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1)“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一个“泻”字,把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浮”两字的使用将月光和雾气写活。

(2)再次体通感手法的使用。(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3、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4、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平白自然,朴素无华,如口语的使用,修辞方法的使用,对荷塘与月色描写时的遣词造句等。)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暂得宁静的欢愉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 ,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六、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说课稿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直以来,我认为讲课如同旅游,课堂是一个景点,文章便是景观,学生就是旅<?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游团而老师则是导游,他的职责在于让学生读懂会意每一个景观.今天我将带大家去领略《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观.

景点的地位取决于景观的价值.《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编者将其放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其意不言而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是非常关键的,正如我现在说课以比喻导入一样。导语的精彩可以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可以拓展学生装的知识面。就荷塘月色一文我将以荷花月色为切入口,引周敦颐咏莲李白叹月的诗导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复习了初中所学。

导语过后,继而介绍作者朱自清,让学生明白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写作风格、作品集,并穿插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知识性、生动性。

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他们看不到、想他们所不知的,所以才会有如《走进幕后》《幕后的故事》等一系列节目的诞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更是不可抵挡,因而介绍《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是不可豁缺的。让学生知道文章创作的背景是在1927年四.一二所革命政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文章满载着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并整体感知全文.

“题好文一半”因而我比较重视解题。或是分析成份结构、或是找线索,总而言之,尽所能帮助学生吃透题目内涵。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我将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再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掌握语言技巧的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揣摩语句的教学难点要在这解决;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荷塘月色》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消化知识,我将把该文分二个课时来评讲:

在第一讲,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明确荷塘月色的内外圆型结构,并画出示意图,以便学生更清楚文章脉络。尔后再抽丝剥茧,逐个部分详细赏析。在第一部分我将沿着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走向。掌握叠词是教学目标之一,故介绍叠词形式是必要的,引领学生参透作者的用意是重要的。接着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使学生更加明确作者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以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词句,这样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第一部分授课。

让学生感受生活,启发学生想象。故在讲第二部分前我会给学生5分钟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谈他们见过的或想象中的荷塘景色。接下来再导向文中月下荷塘的描写,通过对动静结合手法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来理解作者对荷叶、花、香波韵的描绘,让学生逐步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我首先会以提问与朗诵等方式测试学生所学,再进入学习。继续采用以整化零的方式分析句与段,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这两大块评讲完,其间我将把重点放在揣摩作者遣词用字上如“浮”“泻”把握作者写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正侧面动静态远近景结合法,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找出来加以强调。之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我们知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朗诵后就要指导学生从画面上去体察作者所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景语中去读懂情语,这也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点之一。对于第三部分我侧重揭示作者不满现实的感慨,整个文章内容分析完后再进行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消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