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现状报告
- 作文大全
- 2024-08-22
- 110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现状报告,本文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成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有可能意外地、被动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引起感染,以及在工作中被针尖、刀片等锐器刺破皮肤造成职业损伤。暴发SARS后,卫生部通报医护人员的感染率高达18.38%,其中护士为48.81%,这种职业损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人们对医护人员职业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寻求提高防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有利措施,达到有效控制职业风险的目的。
1 风险与护理职业风险的概念
风险最早定义为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随着不同领域在不同角度对风险的研究提出了众多不同的定义。国外许多学者将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果的函数,例如Vlek和Atallen把“发生概率与风险结果”作为风险定义的核心概念,Gratt在1987将风险定义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发生后果的乘积”,Smith等则将风险定义为“危险本质及发生的可能性”。①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和患者造成的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性因素。②由于护理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所涉及的风险相对较多,如医疗事故、护理差错、护理意外、医疗纠纷等医疗风险,同时护理人员自身还面临着职业损伤风险。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行为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认识程度。③护理风险意识受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2 护理职业风险的特点
2.1 与护理行为伴随
护理行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护理行为给饱受病痛困扰的患者带来康复希望,同时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侵害;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的同时,自身在操作中也可能遭受刺伤、受病原生物感染等伤害。护理行为的这种正负两面性难以分离并伴随始终,使得护理行为在实施中都将存在各种风险和不测。因此,护理行为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冒险行为。
2.2 难以预测
护理风险的发生带有极大的突然性、偶然性和个体差异性。但是难以预测不等于不能预测,有的风险即使难以预测,但是经过努力,仍然可以预测到其可能发生的概率。只有极小部分护理风险在目前医疗水平和条件下无法预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最终也将为人类所认知。因此,护理风险分为可预测护理风险和目前不能预测护理风险。护理风险发生在护理前还是后,护理人员将承担不同的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护理行为之前,虽然对该患者是否会发生风险没有任何把握,但仍然需要将过去曾经观察到的各种风险全部告知患者。这种宏观上对护理过程存在潜在危险的认识与把握也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
2.3 难以防范
护理风险预测固然困难,但是有时预测到后也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难以防范不等于不能防范,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考虑周全,将风险降低到最大限度。但是有的风险经过努力之后仍然不能防范和避免,仍然会对患者或自身造成伤害。因此,只能要求护理人员尽可能努力尽到法律赋予其应当履行的“危害结果回避义务”④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4 后果严重
护理风险一旦发生,对患者来说是遭受了疾病之外的另一伤害,通常难以承受这些不良事件的'侵害,其结果往往是加重病情或者造成新的损害,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对护理人员而言也是一种伤害,给患者造成的伤害会引起自责、形成心理压力,给自身造成的伤害也将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损害。
3 常见的护理职业风险
3.1 临床护士可能面临的职业风险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大体分为2大类。一是法律风险;二是职业损害风险。⑤其中,职业损害风险包含事故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损害风险等。根据风险是否会对患者造成损害还可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来自护理人员自身;间接风险则源于后勤支持系统。另外根据风险造成损害的对象不同分患者损害和自身损害,前者如患者接受护理服务时引起的针刺风险、输血风险、住院期间发生褥疮风险等,后者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时受到的锐器伤、射线损伤、医源性感染等。
3.2 实习生可能面临的护理职业风险
4.1 国外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要提高医护人员风险管理能力,在他们工作之初就应提供相关信息,以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识别风险、合理地规避风险,进而参与到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护理风险管理中。⑥这些医学教育专家认识到以往的护理教育常注重学生技能的培训与提高,而忽略了法律法规及风险意识的培养。Megan等研究结果显示,让护生熟悉病房环境、知晓护理操作规范制度和护理工作规程、熟悉护理风险的评估方法可以使护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⑦因此,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均要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且在整个临床实习过程中让护生能持续获得相关知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4.2 国内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现状
4.2.1 护理行业整体职业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国内护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整体有所欠缺。护生在学习期间接受职业风险认知教育明显不足是导致护士普遍缺乏职业风险意识的一大原因。因此,医学院校培养护生的职业风险认知十分重要。⑧
4.2.2 护生职业风险意识教育滞后
5 展望
目前国内关于风险意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在职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意识的调查,对于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现状的研究较少。护生是护理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作为培养护士的卫生类院校应首先从护理教育改革做起,一方面通过开设风险意识教育课程,将风险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促使他们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风险意识。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风险意识内容,在教会学生护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她们如何做好职业防护,以减少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护理职业风险意识,将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纳入教师在职培训计划,并把教学中有否实施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是护理职业教育者、护理职业从业者和护理职业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通过学校、护理人员本身及医院护理管理者三方共同不断努力,才能促使护理人员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风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我国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高莉.大学生职业风险认知及其与职业决策效能、职业成熟度的关系[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
② 连斌,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认知管理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9(6):587-588.
③ 陶冶,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6):116-118.
④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55-159.
⑤ 郑云慧,朱丽芳.《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生职业风险认知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2):63-64.
⑧ 邓盛木.论医学生的医疗职业风险认知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9:113.
⑨ 吴泽全,段素玲,张云华,等.加强医学生医疗风险认知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48-49.
一、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装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服装的表现形式关乎生理需求、地域气候、政治宗教、民族性格等因素。同时也是审美潮流、人文风俗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不再局限于御寒遮体等功能性的追求。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基于科技发展工业的进步各种合成材料的出现令服装的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同时许多与服装纺织不相干的材料开始被应用于服装艺术设计中。服装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服装的功能性延伸到文化价值的传达、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审美的表现等领域。服装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服装设计的方式与材料的提高更多体现的是人们社会属性的进步。
服装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服装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是服装设计三要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形式美表达的主体,服装材料的选择对服装的审美表现具有非凡的意义。不同时代的服装材料的选择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息息相关。在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况下各种社交活动、生活休闲方式的改变促进服装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刺激服装材料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许多新型材料应运而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
在服装设计中,丰富材料的选择也让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异彩。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非纺织材料的结合运用将让服装造型质感以及色彩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进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羊毛毡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已经流传数千年。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中难得一见其踪迹。然而这宝贵的工艺方法不应该被遗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随着服装材料的进步与发展,羊毛毡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该值得我们创新和发掘其中魅力。其与新型材料结合这种崭新的尝试,也是打破传统羊毛毡工艺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传统的纺织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非常的常见,例如棉麻、皮毛以及化纤类的织物。而非纺织材料却极少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但非纺织材料的艺术效果却不可小觑。非纺织材料尤其是诞生于前卫科学技术之下的新兴材料,不仅带来感官的冲击,更是功能的飞跃。将传统材料与非纺织材料结合不但是将传统工艺及材料展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形式。更是将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起来。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将羊毛毡工艺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起来,充分展现羊毛毡工艺的塑形性强、又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质感、肌理、形态等艺术形式,并将两者的优点并进行结合,使服装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发扬传承传统工艺,又结合现代潮流,使服装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传统工艺的'艺术形式得到多元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文分析了羊毛毡工艺的特点与技法,解读了非纺织材料与服装的关系。将其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从羊毛毡工艺基础入手,将其与多种非纺织材料进行解构、重组等。通过羊毛毡的多变廓形与非纺织材料的质感肌理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装饰效果。论文共分为七章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创新低、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羊毛毡的工艺特点以及工艺技法。第三章阐述了非纺织材料的发展,以及将非纺织材料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第四章,从 工艺方法、结合形式、功能创新、审美表达四个方面分析了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用性和象征性以及艺术创新与美学形式,对非纺织材料进行归纳与分类。以及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设计应用中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审美效果。第五章,分别分析了羊毛毡工艺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应用的案例。第六章,通过以上研究碳素以及案例分析理论结合实践,运用到毕业设计中。
通过以上研究及实践,第七章对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服装装饰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四、提纲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羊毛毡工艺特点及概述
2.1 羊毛毡工艺概述
2.2 羊毛毡工艺的艺术特色
2.3 羊毛毡工艺技法
3、非纺织材料的概述与分类
3.1 非纺织材料的概述
3.2 非纺织材料的分类
3.3 非纺织材料在服装中的应用的发展现状
4、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创新与美学形式
4.1 工艺方法
4.2 结合形式
4.3 功能创新
4.4 审美表达
5、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5.1 羊毛毡工艺在现代服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5.2 非纺织材料在现代服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6、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1 本人毕业设计理念
6.2 毕业设计完成过程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阅读了解服装设计内容、理论基础,对有关材料的查询和整理,把握本研究方向,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践研究法:设计实践、反复试验。
六、创新点
通过对羊毛毡工艺的创新研究,以及非纺织材料的深入探索,将传统的羊毛毡工艺与新型材料相结合运用到服装装饰设计中,突破常见的服装装饰形式,不同于单纯的拿来主义,而是将两种看似大相径庭的材料合理结合,传统的羊毛毡的多变造型与新型非纺织材料的形态质感相结合,碰撞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推陈出新的同时符合形式美法则。通过本文的探索研究,为服装装饰设计提供创新性风格和设计思路。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张姣健。绞撷与羊毛毡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工艺组合应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
[2].张锐、马晓陈。手工魅力--羊毛毡产品的设计与制作[J].美与时代,,(6):76-79
[3].张璇。浅论毛毡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D].天津:浅论毛毡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2014.
[4].郝水菊。内蒙古地区毛毡制品的传统技艺及其现代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
[5].陆永良、沈维、曹秀明、杨海军。丝光防缩羊毛毡缩性能测试方法研究[J].毛纺科技,,38(8):49-52
[6].张丽。废旧针织毛织物制作毛毡的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2012.29-30
[7].大士。手工作坊里的锦绣天地_大通农村的传统擀毡工艺[J].中国土族,2010,(S1):51
[8].秦瑾。现代毡艺[J].鸭绿江,2014,(2):279-279
[9].钱正坤。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工艺品--羊毛毡[J].上海工艺美术,1994,(03):35-39
[10]李伟伟。毛毡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2):162-163
针对近来学生在开题报告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现就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的写作作一个说明。
一、开题报告部分采用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二、必须首先确定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将论文研究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针对确定的这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每一部分找最新、最具代表性的3-5人的观点即可,但同一个人的观点在文献综述中最多只能出现两次。按照所出现的代表性观点的作者的顺序标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必须符合《北京物资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手册》的要求。
现以论文试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对策为例,文献综述的写作体例如下:
首先,确定本论文的主要写作内容。如
1.前言
(1)对外文化贸易的内涵
(2)世界范围内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2.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
(1)……
(2)……
……
3.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2)……
……
4.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途径
(1)……
(2)……
……
然后,对应于以上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分别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如:
1.关于文化贸易内涵的界定
2.关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
3.关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4.关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途径
【注】在同一问题的综述中,要包括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
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论文
一、价值观研究的现实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外围“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分析
总结上世纪末期以来关于气象传播的论文,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一是对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二是新媒体下的气象传播研究;三是关于气象新闻写作、广播等方面的技术性指导。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无疑占据着最广大的受众市场。20xx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节目是观众的最爱; 20xx年,广西开展了气象信息接收情况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1xx人中有88%是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的,列各类媒体首位。所以在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中,对电视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是最多的。这一大类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括性地指出电视媒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做好气象传播。比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魏峰的《电视气象节目的创新》,这篇论文分析并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主要方式,然后提出只有创新才是媒体发展的出路之所在,最后对如何创新提出了建议。类似的论文还有辽宁省气象中心李党红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等等。
第二部分是结合具体理论分析当前电视气象传播现状。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立成的《公共气象理念下的气象电视直播》,文章主要是运用公共气象理念结合具体的传播形式——电视直播进行了技术性分析,从实践方面提出了电视气象直播的途径,包括演播室直播、现场直播、延伸直播及移动直播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强等的《用新闻观念打造气象节目》。
第三部分是个案分析。比如山西省气象中心范永玲等的《展现气象魅力,炫出广告活力》就是对太原电视台《天气资讯》电视栏目的个案分析,文章先是分析了当前电视气象节目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分析了《天气资讯》这一节目的主要特点,以及是如何规避上述缺陷的,最后指出这档节目在受众中间反响 强烈,深受受众喜爱。类似的论文还有温州电视台王晓峰的《增强城市广播电视台应对气象灾害的传播能力》、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中心倪景春的《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等。
对于报纸这一载体的气象传播的研究也有一些,但是远不如电视这么广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报业集团深圳青少年报社王玮的《“异军突起”的天气预报——浅析气象新闻在我国目前报纸中的现状》,该文先是分析了天气预报在我国报纸中的报道现状,并对新兴的都市类报纸中的气息信息进行了分析,在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后,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式。类似的还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峥的《气象新闻报道——都市报不可忽视的内容产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麦尚文的《塑造新的咨询服务品牌——解读〈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版》和《新鲜天气,新颖报道》。对于广播气象传播研究的较少,比如北京市专业气象局张姝丽的《气象服务信息稿件编写中广播语言的应用》,该文从提高专业气象信息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广播语言写作的基本要求,重点从广播语言的遣词、造句和表述三个方面讨论了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稿件口语化的方法。
第二大类是对新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前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等。在新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中最多的是对手机短信传播的研究。比如,山西省晋中市气象局郭彩萍等的《对气象短信制作的思考》,文章运用传播学和新闻学中的有效传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气象短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类似的论文还有湖北省气象局刘立成的《略论移动电话气象短信息的有效传播》等。另一方面的研究就相对笼统些,不再具体区分是什么样的'媒体,而是用新媒体加以概括,比如,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石永怡的《气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文章指出:气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应该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各种新兴媒体资源,实现对各级政府、目标消费者更加及时、精准、到位的气象服务。
第三大类是关于气象新闻写作广播等方面的技术性指导,这部分文章就是从气象新闻制作的技巧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些指导。这方面的文章也不是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丁焕新先生的《气象新闻摄影的实践和探讨》,该文由气象新闻摄影的内容和目的、气象新闻摄影的表现方法、气象新闻摄影要以人为本、如何搞好气象新闻摄影四个方面组成,高屋建瓴地对气象新闻摄影做了全面的说明,并提出了很多实用性较强的方法。还有湖北省气象局刘立成的《天气预报主持语言的特点》,青海省气象台钱有海等的《如何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稿件的口语化》等论文。
除了以上三大类的论文之外,还有部分论文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气象传播的研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气象传播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扩大。比如中国气象报李丹等的《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气象新闻传播思想》,挖掘整理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气象新闻传播思想。这些重要的思想对于指导气象传播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将其系统地罗列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容易的把握这些思想的深刻内涵,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深入贯彻执行。
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我国气象传播的理论研究已经有所成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看来,其中仍存在着一些欠缺亟待改进。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各种媒介研究的严重失衡,首先表现在对电视媒体的研究过于集中且出现同质化现象。同为传统媒体,对电视气象传播的研究占到绝大部分,而对报纸的研究较少,对于广播,在搜集到的论文中,仅仅只有1篇。并且对于电视媒体的研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对于电视媒体技术性操作方面的论文多且雷同,很难找出新意。另外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于新媒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网络上的气象传播,一些论文只是作为其中一部分,简单带过,并没有专门研究这个领域。据专家的预测,到20xx年,我国数字电视接收机市场规划将达到2050万台,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5000亿元,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乐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更该成为新媒体气象传播的先行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二是对气象传播概念的界定还有待推敲。现在很多论文中出现的概念并不是气象传播,而是气象新闻,并且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尚待推敲。论文中对气象新闻的定义一般表述为“气象新闻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所谓气象新闻,是指涉及气象事业发展或由于天气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或信息”;“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以及气象事业重大发展的事件或信息”等,这些定义都将气象新闻界定为事件或信息,其实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气象新闻应该首先具备新闻的必要特征,比如气象新闻报道的必须是事实,而且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这些关键因素都没有在定义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气象传播中关键概念的界定还需要商榷研究。
三是对实践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报纸气象新闻的写作与编辑、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的播音与形象设计、广播中的气象新闻的播音等方面技术性的指导较少,而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方面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提出有效的探索,但是对报纸气象新闻的写作与编辑,目前还没有文章论述,所以这也是气象传播研究中的理论空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四是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从事气象传播的研究人员多是各地方气象局的研究人员,只有很少的院校老师和研究生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研究视角的偏失,所以随着气象传播研究的发展,更多专家学者的加入,未来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都会有所扩大。
综观我国当前的气息信息传播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该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气象传播实践,而气象传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传播学的理论与气象领域又有很多的契合点,伴随着我国气象传播事业的发展,相信气象传播研究也将有新的发展。
职校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报告
引言
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项教育能力指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因此,对教师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为教师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来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状况进行探讨。
一、职校教师的心理研究概况
(一)当今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
1、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尤其是职校班主任心理压力更大。因此,职校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职校教师与普教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经过抽样检测后的研究结果为:51.23%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48.74%有中轻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严重的心理疾患。
(二)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1、目前调查所用量表以SCL90为主,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在研究中采用自编量表。
2、常用方法是对比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行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赵国秋,王义强等进行了中国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对某一地区的教师进行调研。如张炳耀(20xx)在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或跨地区、跨文化比较,如王玲等(1994)的研究。
4、对于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疲于奔命。周如俊(20xx)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现在教师多角色,学生管理难度大,职校教师成就感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是教师倦怠的原因。
(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仍未明确。国内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的局限性很大,很多研究仅仅限于某一类学校,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如:机工类学校的情况不能类推到医药类的学校。
(四)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职业观念: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
2、人际关系:人际敏感、沟通不良、自卑、嫉妒、盲目攀比等。
3、抗挫能力差:遇到任何挫折,不是客观分析其原因,而会将挫折不合理扩大。
4、心身疾病: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
二、职校中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一)影响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职业因素:劳动强度大,社会回报低。经常加班工作,报酬却未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相挂钩:付出后结果难以预期,如为学生尽心尽力,但是学生仍经常出现突发状况;文人相轻,同事之间竞争压力过大;出现了压力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等等。
2、社会因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班主任教师还承担着父母、知识源泉、朋友、发泄对象等角色。面对社会期望、家庭角色、社会地位、教育体制的变革,如果班主任教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便会影响其教学工作。
3、个人因素:班主任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程度、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目前对于优秀班主任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有以下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前五条品质是: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②知识广博,肯教人;⑧耐心温和,容易接近;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教学方法好。
(二)维护职校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当今班主任的心理状况。
复杂的社会压力,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应该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学校物质条件或教师的荣誉地位,它应该是一个涵盖着与教师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系统,能使教师处在一个更富有支持性条件的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
校园人际关系状况。教师并非圣人,同事间的竞争,人际沟通中的矛盾,都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作为教师本身,或校领导,都有义务协调教师的人际关系。
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境由心生,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2、从两方面入手,改变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首先,调整教师的认知倾向。不少中职的教师面临相同的问题,如在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初踏上工作岗位,对岗位职责仍然不甚了解,如今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了奋斗目标以后,学校可以统筹安排,通过职后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教师进行完善,缓解其压力,改变外部环境。
其次,作为社会的人,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是教师心理变化的催化剂,作为校领导,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充满凝聚力、活力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一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论文综述
1、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许多年以来在数据库技术领域很少有重大的技术创新能够引起人们对整个数据库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2006年DB2 9中推出的pureXML技术,对过去数十年来关系型数据库的最基本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了重大的创新,第一次让我们对数据库的历史,以及过去支撑其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和外部挑战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 今天我们很少去回顾数据库的历史,对于绝大多数IT技术人员,数据库等同于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则和表紧密联系。E-R模型几乎是我们描述世界的唯一方式,SQL语言是数据库信息访问处理的唯一手段。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数据相关的所有理论问题似乎都已经解决。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产生转折,所有重大技术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生存的土壤。40年前数据库的诞生并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第一代的数据库第一次实现了数据管理与应用逻辑的分离,采用层次结构来描述数据,是层次型数据库(IMS)。第二代数据库奠基于上世纪70年代E.F Codd博士提出的关系型理论以及SQL语言的发明。实现了数据建模和数据操作处理的标准化,关系型数据库在其后的2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的演进主要集中在性能、扩展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技术理念并没有大的变化。
与之相反,在过去的20多年里,IT产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一系列技术及理念的创新。数据库所生存的外部土壤随着Internet以及在网络环境下IT系统互联互通相互协作的趋势,对信息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国内研究的综述:《移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综述》《Web数据库技术综述》《Web与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三、论文提纲
(一)数据库技术概论
1、数据库技术概念及类型
2、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
3、数据库技术应用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
1、发展现状概述
2、Oracle概念及应用
3、Access概念及应用
4、SQL概念及应用
5、DB2概念及应用
6、发展现状总结
(三)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
1、下一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主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与关系数据库技术
2、演绎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3、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非结构化数据库
4、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又一趋势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
5、未来数据库技术及市场发展的两大方向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
6、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发展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四)当代与未来数据库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数据仓库
1、数据挖掘技术
2、数据仓库技术
3、知识发现技术
4、小结
5、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一)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结论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