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5-28
- 11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胡适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本文共1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月份教肓局开展了“推门听课月”活动,在我校掀起了一阵阵热潮。我执教的胡适《我的母亲》教罢后颇多感受。在课堂上我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在这段时间里我冷静的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思想碎片,将整个教学流程重新加以分析反思。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
《我的母亲》是一篇传统的阅读讲读课文。编者择选此文,有其深远的用意。这篇现代散文不仅彰显了文本性,更主要的凸显了人文性。文中胡适的母亲不仅对胡适的人生道路有广袤的影响,学生学罢此文同样地受到很大的感染。
我教此文时,考虑到胡适写此文时40岁,是一位中年人对自己童年,青少年时代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而学生学这篇作品正是少年时,他(她)们对自己母亲的很多行为都不愉理解。而作品中展现了一位母亲如何相扶教子,言传身教的优秀品质。作为一名成功的作家来说,更多的是表露了“我”对母亲的是一种感激,怀念,敬爱的情感。而今,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要他(她)真正地去体会30年代人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的确有些困难。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或者说搞花架子。将课文讲清楚或明白算是一堂优质课,我不以为然。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下面是我在讲授此文时自己对教学的一些浅薄的设想及反思。
设想:
1.新课标回归课本,展望现实。
2.淡化课内浅层性阅读教学。
3.重点落实在文本教育和人文性。
4.展示课堂上的综合性教学。
流程:
片断一:口语交际设计。
在平时的课文导入时,往往总是教师一言堂,这是一篇以“母爱”为题材,教子成功的作品,我结合当前社会现实,90后未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她)们的模仿性,叛逆性强及不懂感恩,追求享受等特点。在上课前设计了与母爱相关的口语交际。这种讲法很受学生的喜爱,欢迎。它极富挑战性,课堂上学生表现十分积极。设计的题目如下:
1.举两至三例与母爱相关的俗语,谚语。
2.谈古时与母爱相关的传说。(短语)
3.体现母爱相关的古诗。
4.说说自己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情。(简洁)
反思:在这个环节里,学生掌握了考点信息。只是知识点容量过大,占据了些许时间,导入的时间似乎长了些。但是与课文学习又紧密相关。
片断二:赏析课文,分析母亲性格设计。
因为这是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现代课文,字词句,修辞上基本没有任何障碍。在学生熟读全文后,我直接分析课文围绕母亲记叙了哪几件事情,分别又体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表现由为突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母亲的性格特点都是由学生完成,我在其旁点拨。讲至此,文本性已突显。为了彰显人文性,我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在这个片断里讲析。其实一位真正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作为语文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同样的重要。这篇习作,前面我已说明是一篇成功教子的范文,而今的母亲也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自己都不懂得感恩,何以教子?学生学完后(现在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在内心深处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触动,无形之中有了一把尺子。浅意识里已经将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与胡适的母亲作比较,只是这一点不细心的教师是不易发现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信誓旦旦下定决心要仿效胡适的母亲。结合诸多因素,在分析完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自然过渡到片断三。
反思:这个环节的讲析,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花的时间不是很长。课下调查时,发现学生掌握层次不一。这一点是课堂上辅导的疏忽。日后有待注意。
片断三:课文拓展延伸设计。
这个环节拓展设计了三个题目:1.请你就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2.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说说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3.常听大家的母亲反映,孩子上网成为时尚,可不让上吧,又与自己对着干。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母亲应如何劝说?作为孩子又应如何做?学生任选其一相互讨论后作答。课堂上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家对第三个问题十分的感兴趣,都愿回答第三个问题。整节课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学生都不愿下课。都争着要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这是以前的公开课没有的现象。这也是我在教学设想中个人的一点新的教学理念,回归课本的同时,别忘了现实。
反思:这种做法,看似跑题万里。但结合历年来的黄冈中考试题来看,它却更好的反映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学生不仅学了知识,也掌握了考题,同时也有了辩别是非的能力,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以上的设想,片断,反思,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摸索阶段,写此文一方面是展示个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新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希望和同行们一起探讨时下“新课标语文”到底如何教好呢?同时也期望更多的网友参与提出宝贵的建议。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个形像。但是存在许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教师的个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二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
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们发言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多媒体制作讲究实效,不摆花架子,不代替学生的阅读,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在讲授这节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课上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去体会、理解、感悟、反思,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设计了粗读、细读、精读、联读的阅读活动。旨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由教师包办。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为师者切实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上课前能主动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而减少课堂上阅读的时间,效果会更好,我想以后的工作中,真的应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跟历史上许许多多具有传统美德的优秀母亲一样,母亲具备了许多优秀品质:勤劳朴实、宽容忍让、爱清洁、守秩序、热情好客、坚韧刚强、感情细腻、深爱子女。一名优秀的母亲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亲虽然没文化,物质上贫穷,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传身教教给我做人处世的道理。为了孩子,母亲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当,孩子成了婚姻的牺牲品。对照我的班级,父母离婚的很多。其实,父母离婚也没什么,关键是看孩子有没有得到关爱。一个在爱的灌溉下的孩子才会健康茁长成长,一个很少得到关爱的孩子会孤独无助,甚至走上歧途。作为一名老师,去深层发掘学生犯错的深层原因,及时给予帮助和关爱,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才是明智之举。
我认为本次课的成功之处:
第一 利用视频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回忆往事以及体会母爱奠定了感情基调。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很动情,有的说出自己误解父母的往事,有的说出自己埋藏心底最深处对母亲的爱意。
第二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找出12段中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感受其表现的母爱这一环节,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及学会通过语言、行动、神态来表达爱,感受爱的能力。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
第三 分组学习有力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每组同学学习成绩不同。这样,通过同组讨论问题,优等生能带动后进生,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第四 课前3分钟,能够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自己应该多努力,在教学上多钻研,并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多请教,多学习,让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四
一、深情导入,创设情境,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师: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回顾全文,走进文本。
上节课我们一起概括了母亲的形象,请大家回顾一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教师板书。
三、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形象的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在书上。
1、全班交流。
2、感悟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在体味这句时,先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母亲的手会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谈一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几个关键词:从不敷衍清清爽爽残破的铜活发着光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从这些关键词中既要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不分白昼,终年劳累的辛苦。又要让孩子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与歉疚之情。另外,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感悟母亲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的性格。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从本段中找出作者这样描写母亲的理由——面对动荡的社会,一个人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由此作者由衷的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追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教育?由此,你有没有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将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关键词:心横起来不慌不哭生命的教育
4、感悟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儿子升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凑出保证金,含泪送儿子走;儿子仅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就欣慰地落泪;而过七十大寿,思念儿子却不说出来,但食不甘,寝不安。
重点体会“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泪遮住了我的眼。”
让孩子们静心默读本段,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笑——愣——叹——递”,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却不给孩子任何负累的善良母亲形象。
三、升华情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对身边亲人的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课文,母亲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此时让孩子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随着描写的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在逐步升华。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幸的消息。”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让孩子们说说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感受老舍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再次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那份浓浓的深情。
设计意图:
以中心话题引领孩子感悟文本,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予他们,渗透学法,培养习惯。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我没有为了让课堂进展的顺利而刻意地去挑选好学生,而是把中下等学生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再让好一点的学生去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差学生,又兼顾了课堂。
因而,课堂上我表现的也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去做。
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后反思这两节课,我觉得还是收获多。 收获一:收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我从没有体验过孩子们人人激情参与的语文课,就是后几名的从不举手的同学,现在的语文课上不但屡屡举手而且是满脸兴奋地抢着举手,希望我点他们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课就45分钟,不能给每个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不过我的公平原则就是一节课不叫一个同学两遍,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获二:以后必须深备课。自主预习的八项任务,教会了学生查阅资料了。以前孩子们是张着口等着老师“喂”,现在孩子们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后的幸福和快乐与大家一块分享。好几个同学都能讲讲胡适的故事,我都很吃惊的。这让我认识到以后必须深备课备好课。 收获三:学生学会语文思维了。这不但表现在孩子们的欣赏字词句段上,更表现在孩子们的“三问同学”上。上节课,还能听出有些同学是“明知故问”,而这节课却是“虚心请教”的问。比如,王蒙蒙问的为什么“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而不是“一万分之一”。这个问题已提出,同学们都笑了,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马了,可是这样调动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也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再如,赵琦问的“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中为什么说自己“混”呢?所问的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对,然后多半的同学举起了手,抢答这个问题。第二个同学回答对了,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是表达的课堂也是幸福的课堂,还是师生其乐融融的课堂。为自己这学期改变教学方式而高兴,也为孩子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而庆幸! 收获四:一个善意的谎言,教育孩子们爱上阅读传记文学。本篇文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趁机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是选自《胡适自传》。我想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同时,我想告诉同学们作为学者教授的胡适曾经劝说中学生朋友读书应该多读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因为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读一些伟人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名人伟人的志向、思想、毅力、胸怀等等影响自己一生,化为自己的血液和脊髓。孩子们从学这篇文章就有点钦佩胡适,这样一个“爱的谎言”孩子们深信不疑,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买课外书,就买传记文学。哈哈……真希望我的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高级阅读! 收获五:借胡适的话,教育孩子们。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拿着我刚刚网购的薛瑞萍老师的书对同学们说:“大家请看一看,这是胡适先生说的一段精彩的话,正好在我刚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上,我读给大家听,大家把他这句名言记在书上更要记在脑海里。‘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是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天的努力,必将获得将来的大收成。你要相信,世间没有白费的努力。——胡适’记下来后,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句话背过。”孩子们没有用上一分钟就都把手举起来了。我借此机会教育大家,反思自己的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再想想自己怎样奋斗自己的将来。 也许我追求的目标较低,这节课下来,我反思来反思去,还是觉得比较成功,当然是于我昔日的语文课堂相比。我相信自己和孩子们教学相长的。 加油,我的孩子们!
昨天上了一堂语文课,题目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至今令我难忘。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了本文叙事内容之后,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先找同学诵读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学生们纷纷猜测不知道母亲名字的原因,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说因为当时年纪太小不记得了,有的说是因为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愿记起,也有的说文章是故设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我告诉孩子们,封建社会时,妇女没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后,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称为某某氏时,学生脸上露出了极为惊讶的表情,他们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也让我心生感慨。我又补充说,不仅邹韬奋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一代宗师——季羡林也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他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也曾谈到这种遗憾,学生们沉默了。 我又找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结尾,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我分别采取师生同读,学生范读,女生齐读的方式。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两段文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思路活跃,“念”“赞”“惜”“悔”“叹”“爱”“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这些极富个性的解读,仿佛如缤纷的花朵一一呈现。最后一个学生的“哀”字,为课文情感解读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因势利导,乘胜追击,我紧紧抓住“哀”字,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一个女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她没有享受过青春的快乐,她的生命没有开放,就已经凋零了,这不是一种‘哀’吗?”小雪脸上仿佛有怜惜划过。 “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母亲只有二十九岁,一个在世上仅存活了二十九年的女子,短暂的一生中却操劳不止,结果连一个名字都未曾留下,怎不让人心生‘哀愁’?” “‘母亲很有才具,在给妹仔讲故事的时候,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頬上涌流着。’我想,此时母亲哭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她既为自己哭泣,也为将来的女儿哭泣,因为自己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女儿的明天?”听到这样的发言,我简直要拍案叫好了! “母亲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更有贡献 的分子。正是因为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母亲的才华没有施展的机会,母亲没能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她对自由的追求,她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全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母亲真的是悲哀的一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你们注意到这个细节了吗?”张多发言的时候,总是有理有据,“在母亲和妹仔双眼滚动着泪珠的时候,‘我’家里的男子汉,竟然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在那样的一个家庭里,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压根就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她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压根就没有人体察,更不用说理解了,母亲一生都是寂寞的,孤独的,是踽踽独行的…… 老师,我也来说说…… 课堂上不时地爆发阵阵掌声,课堂气氛紧张而热烈。沉静时,有潜流在暗涌,那是思想的潮水在奔腾,学生的眼睛明亮而澄澈,那时思维的火苗在燃烧。激烈处,孩子们慷慨陈词,引经据典,分析得条理清晰,那如花的妙语让我惊异,这还是我的那些寡言的孩子们?如果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也会将地球撬动!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更喜欢孩子们激扬文字的时刻。我常常抱怨孩子们上课不愿意发言,可是今天,我发现我以往的认识是多么的粗浅,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发言而是我的苛责、挑剔、粗心忽略了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我总是认为这个题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分,我什么时候关注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关注孩子,倾听孩子,你一定会听到课堂上花开的声音,一定会听到人间最美的天籁。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00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其谦逊的品性、宽以待人的态度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的母亲冯顺弟。冯顺弟16岁就做48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23岁就成了寡妇,前妻的孩子都比她大。为了当好家,她时刻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守寡23年,她离开了人世,而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 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 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⑴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⑵ 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⑶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① 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②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⑵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⑶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1、文中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
2、你受到母亲的哪方面影响?回忆下,相互交流。
六、作业布置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露出的母爱;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从语言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待人宽容的优秀品格,体味自己得到的母爱。
2.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点
把握母亲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学习过程
(一)播放歌曲《母亲》
(二)课文导入。
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无数可歌可泣的母亲,有她们伟大而无私的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母亲”就是歌曲中所唱的那个“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的人。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并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这次课我们就细读课文,深入的挖掘一下文章的内涵。
法国作家漠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问: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提醒:同学们浏览的时候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并适当的圈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互相合作:(1)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2)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
学生一: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道“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学生二:第八段写道“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第十段“好客的习性”。
第十一段“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师:这两位找得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吗?
学生三:还有第十一段“她宁吃亏,不逗气”。
师:(鼓励)很好,很细心,在文段的中间也能准确的找到。请大家继续补充!
学生四:第十二段开头“母亲并不软弱”。
师: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到了以上说的那些句子,这些句子从各个角度来阐释了母亲伟大的性格,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出示投影)
勤俭诚实 做事认真 (第8自然段)
热情好客 (第10自然段)
乐于助人 不怕吃亏 (第11自然段)
软而硬 善良坚强 (第12自然段)
师:性格“软而硬”的母亲,在生活中善良的让人心痛。默默地注视着母亲,我们可能会从母亲身上挖掘出更加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让作者终身受益。
(板书:母亲形象——伟大的性格)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的母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母亲的形象。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通过概括母亲形象,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板书: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下一页更多精彩“《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①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①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①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大家一听到“母亲”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愚”字。也就是“傻”的意思。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家有愚母》。
由于本文的文章比较的深,可能一下子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所以我打算采用我自己的一篇作品来进行教学。本文既是自己的写的,所以教育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其次本文的风格也比较的诙谐,孩子可能会喜欢。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 教师自己配乐朗读文章。
学生在听的时候,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母亲的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的“愚”的真实意思什么?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如果你们在阅读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请大家自由提问,我们一起来解决。
2.教师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经历。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母亲的文章。因为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又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的生命,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我的母亲。但是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又实在是太琐碎了,所以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写。我的母亲没有什么壮举,她对我的爱只是融入在每日的家长里断当中。总是觉得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而往往写好了就发现实在太琐碎了。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好好地思考了一番。最终确定一个主题,写母亲的“愚”。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在待人接物上,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近乎于“愚”。当我把这一主题确定了以后,那么我的选材也就方便得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最能够反映母亲待人真诚近乎于“愚”的画面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四)小结:
要想写好一篇歌颂“母亲”这类题材范围比较宽泛的作品,就需要把题目化得小一点,然后再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出来。那么你们想想看,你们的母亲有什么可以值得你们可以写的东西吗?现在请大家动笔,当堂写一段给母亲的话,或者是描述母亲的话。一样在你动笔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究竟要写母亲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上一堂的课的`小结。
请学生把自己写母亲的作品到讲台上来朗读。(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要让尽量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可以给予加分,也可以让平时就不爱说话的孩子,点名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讲。一定要给予鼓励,一定要很好地点评她,要真心地表现出老师的欣赏。)那么我们今天来了解另外一位名人的母亲,了解这位名人走向成功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感谢母亲对他人生的帮助。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母亲究竟给了我哪些人生的教训呢?
① 在督促孩子学习和做人上很严格。具体的事例是:大清早让我去读书;我对姨母说错了话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② 在与一大家子相处时,母亲的忍让,谦虚善良的品质给了我与人交往中启示。
③ 在受到人格侮辱时,母亲又表现出了“刚气”的一面,教育了我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提问:由此,你可以为母亲画一幅画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造句:“从 中,我感到‘母亲’是一位 人。”
④ 再次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教师点出胡适的背景资料。
提问: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在他的童年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些原因呢?
得出结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得谦虚,要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 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吗?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后的练习二。
四)小结。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父母将是你人生最好的引路人,所以请我们珍惜自己身边最最珍贵的真情吧。“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五)布置作业。
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我的母亲》的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图片“非洲1962”、听我讲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听我讲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时,十多个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开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开始时有些紧张,以致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其实只是在讲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时提一句话就可解决。
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进一步提高。
《我的母亲》是一篇人物传记,也可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文章内容详实,同时包含了母亲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学完课文,我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的教导,掌握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同时感受到了母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写这篇课文会如何写,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当堂用学到的截取法做练笔,并找学生展示,同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找出不足。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帮助。
但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课上所提的问题,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都能理解并且回答出来,而对于一些较差的学生,对文章的具体事例就不能做出准确的概括。这表明我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才能照顾到学生全体。另外,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朗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我也更了解了学生的情感生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展现更加充沛,这对我以后做学生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和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以后会多做这样的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图片“非洲1962”、听我讲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听我讲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时,十多个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开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开始时有些紧张,以致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其实只是在讲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时提一句话就可解决。
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一、导语设计
现在“中国妈妈”这个词在美国高中成了贬义词。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而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亲”像一只老母鸡,一直用翅膀保护着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要她说了算。
时至今日,伟大的中**亲难道就变成了这幅模样,听起来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又十分专制的女人。
那么,“中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典型的中国妈妈,来寻找你心目中的答案吧!
现在,我要隆重请出这位“中国妈妈”,她就是冯顺弟。冯顺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的女儿,与许多旧时代的女子一样,从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妈妈,却能够培养出一个一生拥有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儿子,那个人就是胡适。那么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中国伟大的学者胡适。
【胡适简介】(观看胡适简介的视频)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么,那个毫不起眼的中国妈妈冯顺弟是如何教育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教学内容
1、昨天我要求大家阅读课文,并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提示: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恩师、慈母、严父、严师
2、在这些评语中,胡适称母亲“母”、“父”、“师”。“母”这个称呼无须解释,但为什么又称母亲是“父”,是“师”呢?
【明确】称母亲是“父”,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三岁零八个月)就没了老子,母亲就得即当妈,又当爸。
称母亲是“师”,是因为母亲督促“我”学习,又训练我“做人”。
3、母亲是如何督促我学习的?
【明确】天大明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印证】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过渡】可见母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业,这在《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还有些相关的例证,在此我再为大家引一例:
【资料】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页
【过渡】由此可见,母亲对胡适的学业是非常重视的,可说不惜“重金”在栽培胡适。母亲这颗望子成龙的心,古今都是一样的。想必同学们的妈妈也一定天天唠叨着:好好读书啊!看到你不理想的成绩,就千方百计地让你去参加各种补习班,甚至花大笔的钱,请家教给你进行一对一的补习。你是如何看待你母亲的这些言行的呢?
【过渡】我很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觉得母亲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胜过关心我。我感到她的关心让我非常苦恼。当然,现在我已经不这么看待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认识可能就会发生改变。这点胡适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后来胡适是如何看待母亲对他学习上的重视的?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中年胡适写在《四十自述》中的一段话:
【资料】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
——《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25页
可以说,由这件事胡适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么现在你再好好回忆母亲的言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对她的理解了呢?(留白)
4、母亲除了督促“我”学习外,还训练“我”做人。那么她是如何做的呢?
【明确】a.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b.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重点)
5、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我”做人上的训导。是极其严格的,胡适对母亲的评价中有两个词语也都出现了“严”字。那么,你能理解母亲的“严”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母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希望我上进,养成良好的品性。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确实是一种爱的表现,严中透出的是爱,那么母亲对我的爱还有没有别的的表达方式?
【明确】慈中透出的爱。
【事例】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而儿。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
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
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添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
【总结】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6、胡适的母亲是这样教育他“做人”,你的母亲又是如何教育你“做人”?你从中感受到她对你爱了吗?
【过渡】我们刚才所谈到的这些的管教,都可称之为“言传”,通过言语来教育我们。那么除了“言传”这种方式外,文中的母亲还有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教育“我”呢?
【明确】身教
这种“身教”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明确】母亲处理家庭事务来体现的。
5、母亲在家中是什么什么身份?
【明确】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过渡】文中介绍比较简单,大家可以结合以下资料来进一步了解母亲在家中的身份。
【资料】
(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6、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不仅因为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亲的后母。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
(如果时间有限,就采用直接出示的方式)
【明确】
情况一:“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大哥还“吸鸦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时,母亲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招致的一大群债主。
情况二:大嫂和二嫂“常常闹意见”,也对母亲“闹气”,这时她们“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
情况三:无正业的浪人五叔,“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
7、在面对家中这些情况时,母亲是如何处理的?由此“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情况一:母亲是如何对待大哥这个败家子的?
【引】面对这样的败家子,你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他?
【引】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总结】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情况二: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事事:说明在每一件事上,母亲都很留心、很容忍,没有例外。
格外:程度副词,表示这种容忍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
总是:说明母亲在对待我和大哥的女儿时,待遇上从来是一视同仁,而发生争执后,永远更加偏袒她。
从不、不:说明母亲非常大度,即使嫂子让她受了气,她也不会怪任何人。
只:副词,表示限制,说明母亲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做的就是容忍。
【总结】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情况三: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么做的?
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补充:母亲之所以非常生气,是因为对于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捍卫名节是很有必要。)
这些文字都说明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态度认真严肃,绝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的名节。
【总结】表现了母亲的“刚气”,说明母亲的性格中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刚气”,刚强的脾气,这里就是指不愿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过渡】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在潜移默化中,母亲教会了胡适该怎么做人。那么,胡适是如何评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呢?
【明确】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总结】母亲让胡适养成了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过渡】胡适的这些品性在他的言行中都得以体现,我们来看以下几则资料: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总结】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适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8、胡适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既是慈母,也是恩师,他“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那么你在为人处事当面有没有受到你母亲的影响?
三、结语设计
这堂课,我们谈了胡适的母亲,也谈了我们自己的母亲。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
当我们谈了这么多“中国妈妈”后,你对“中国妈妈”的理解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白人家庭的高中生还一样吗?你心目中的“中国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对“中国妈妈”这一词语的思考写在练习簿上吧!
【推荐阅读】
《胡适自传》
【板书】
我的母亲
胡适
恩师慈母严父严师
督促“我”学习训练“我”做人
(严中有爱柔中有刚)
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刘银新老师的带领下,由陶然老师设计,在全备课组成员的多次讨论下,集合大家的智慧而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提炼,分析的能力,并且尽可能的在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让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穿插了配乐朗读,细节描写,写作指导等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以自我阅读,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几处多媒体的使用很到位,从开始的歌曲阎维文的《母亲》的导入就能很快的让学生进入到预想的情境中,中间部分《妈妈洗脚》公益广告的播出更能唤起子女对母亲的情感,而配乐朗读更是能使这种情感得以升华。这三处多媒体的使用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细节描写”时,我认为我们的处理也是很到恰当的。细节描写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方法也不一而同,而本文的细节描写主要是通过动词的连续使用达到最终的目的的,因此,我找出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背影》片段,通过对背影片段的回忆与简单讲解来引出本文的细节描写。学生们找到并能说出其中的妙处所在,就完成了目标的第一步。一种好的方法在于学习更在于使用,领会了方法就应当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这就是第二步,因此在课堂上,我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种动词连续使用的方法”。略感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在课堂上立刻进行训练。
以上是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足之处亦有不少。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还是讲的略多了一点,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更注意这个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再如,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否能更加的灵活多样,摆脱单一的“问题教学法”。还有像上面已经说过的,方法的讲解已经到位,训练却没有跟上等等。这些问题希望能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解决。
我先后在八年级11班、12班实施了《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教学后感概良多。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诉说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重点为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体验看,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是较满意的,尤其是对诉说母亲这一环节的设置,两班截然不同的反应证明引导学生体验母爱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教学中,我抓住重点,顺利地引导学生分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写作点拨。我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做到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也能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对于课堂意外,我能及时进行处理,但因时间紧,又因教学机智不足,处理伧促,效果不大如意。
在12班授课时,到诉说母亲一环,我期待着出现类似11班的情形:阎维文的歌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几位主动站起来诉说母亲的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我和学生沉浸在一片感动之中,一部分学生还低头抹起了眼泪。
歌曲欣赏后,意外发生了:女生琳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心理很不平衡,我妈妈不爱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答案有点让我措手不及,我试图引导其感受母爱,尤其是在这公开课的节骨眼上。你为什么这样说?据我了解,琳妈妈也很关心她,因为担心她学坏还来过几次学校。她总说我这里不好,上里不好。你一点也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吗?我反问道。只有一点点,那个星期天,我睡到十点钟,妈妈给我留的早餐被弟弟吃掉了,。起床后,我黑着脸,妈妈又出去给我买回了面包,扔过来狠狠地说:吃吧,欠了你的。同学们都笑了,我有些沉不住气(公开课的压力),她还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于是我请出和她同村的菲,请她从旁观者的角度说说琳母是否爱琳,菲娓娓道来:琳的妈妈一见我就说琳的种种不好,我就说琳的种种好,从言谈中我觉得她妈妈是爱琳的,下课铃已响,我有些烦燥地打断了菲的发言,布置了作业。
下课了,但我觉得这一课书的教学对12班而言不能说结束了。对于课堂意外,我处理伧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备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如对母爱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时备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形估计不足。如果我在琳说我妈妈不爱我时,顺势问你觉得妈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母亲,因为性格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作为儿女,不能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这样处理效果会更理想。结合12班实际,我增加了一课时(一从不同的母爱方式,多角度看母爱;二交流亲情作业;三佳作欣赏《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