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京友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 作文大全
- 2024-07-29
- 11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寄答京友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本文共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寄答京友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也。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举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举春秋之天下举:
②直叹惜才者之难也直:
③可藉手以荐之矣 藉: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施:
7.文中 “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9.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6.(4分)①举:全、整个②直:仅、只是 ③藉:凭借、借助 ④施:施展
7.(3分)B(连词,表原因)
8.(1)(4分)那么又怎么能希望他如孔北海这样(对待人才)就像自己拥有(的才能一样)、不只是好像从口中说出(赞扬的话)呢?
评分建议:“啻”、“然”、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2)(4分)所以(如果)不是自己的品德名望超过众人,才能学识超越当世,被当权的人倚重、信任,就不会轻易让人信任并重用他。
评分建议:“冠”、被动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2分。
9.(4分)(1)爱惜人才之难,真正爱惜人才的人之少;(2)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当(2分)。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寄答京友文言文阅读答案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也。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举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举春秋之天下 举:
②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直:
③可藉手以荐之矣 藉: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 施:
2.文中 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4.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举:全、整个 ②直:仅、只是 ③藉:凭借、借助 ④施:施展
2.(3分)B(连词,表原因)
3.(1)(4分)那么又怎么能希望他如孔北海这样(对待人才)就像自己拥有(的才能一样)、不只是好像从口中说出(赞扬的话)呢?
评分建议:啻、然、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2)(4分)所以(如果)不是自己的品德名望超过众人,才能学识超越当世,被当权的人倚重、信任,就不会轻易让人信任并重用他。
评分建议:冠、被动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2分。
4.(4分)(1)爱惜人才之难,真正爱惜人才的人之少;(2)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当(2分)。
散文答题技巧
1.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2.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研读重点: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揣摩关键: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说明文阅读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寄答京友》习题答案及翻译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也。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举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举春秋之天下 举:
②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直:
③可藉手以荐之矣 藉: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 施:
7.文中 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9.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6.(4分)①举:全、整个 ②直:仅、只是 ③藉:凭借、借助 ④施:施展
7.(3分)B(连词,表原因)
8.(1)(4分)那么又怎么能希望他如孔北海这样(对待人才)就像自己拥有(的才能一样)、不只是好像从口中说出(赞扬的话)呢?
评分建议:啻、然、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2)(4分)所以(如果)不是自己的品德名望超过众人,才能学识超越当世,被当权的人倚重、信任,就不会轻易让人信任并重用他。
评分建议:冠、被动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2分。
9.(4分)(1)爱惜人才之难,真正爱惜人才的人之少;(2)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当(2分)。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人才难,爱惜人才者更难得。李贽认为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爱惜人才者难得,而在当政者中爱 惜人才者尤为难得。李贽说孔子是惜才者,但是不当其位,手中无权,虽然看到了人才,也知道爱惜,但无权委以重任,不能发挥人才作用,使之湮灭而不见,这是非常遗憾的。由此可见,当政者对待人才必须爱惜。只有认识人才,爱惜人才,委以重任,发挥作用,才能使国家富强。
对待人才,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首先不以是否中举登第为凭据,而要看是否有真才实学。其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才都会有缺点毛病,不能以小疵掩大德,更不能以有微瑕为借口,弃置大才而不用。
如何对待人才,古住今来,很多人探讨这个问题。司马迁说:人君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强调人君辨别人才真伪之重要。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强调识别人才者之重要。李贽进一步提出爱惜人才之重要。这些论述尽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人才,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于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徒步谒见于寿春。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指挥使。
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盗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焚庐舍,剽财货以去。刺史成彦饶以同、华兵百余人守其城,全斌遣米光绪将七百骑及福所部以屯护之。光绪尽杀师雄妻孥,师雄领叛卒,益聚村民十余万众,攻城益急。会龙捷指挥使田绍斌率精锐百骑,由东山西北行,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以功授虎捷都虞候。继隶曹彬麾下,平江南。还,授指挥使,领蔚州刺史。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端拱初,出为洺州防御使。二年,改雄州防御使兼本州兵马部署。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淳化初,迁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二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傅。
福虽不学,而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人甚德之。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卒不许。既死,上闻其言,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至成都,孟昶已降 比:邻近
B.为政简易,人甚德之 德:感激
C.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僦:租赁
D.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市:购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福“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的.一组是( )(3分)
①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
②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
③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④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⑤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
⑥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福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又很有力气,因此世宗认为此人很有特点,于是他留作部下。
B.在王全斌押送降卒回京的路上,降部中的盗贼劫持了全师雄并且烧毁房屋,抢夺财物。
C.刘福跟随太宗攻下并州、汾州后先升后降,在被贬为洺州防御使两年后,又一次改任。
D.刘福最终也没有答应建造气派府第的请求,因为他认为依靠俸禄所住的地方已经足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5分)
译文:
(2)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A 5.B 6.D
7.(1)刘福到了属地,巡视城池防御工事,抽调镇守兵卒来修缮加固工事,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充当宴享犒劳的经费,敌人虽然大规模来进攻,我方却依靠刘福的准备部署而无所畏惧。(“按行”、“给缮完”、“恃”各1分,句意2分)
(2)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丁点功劳来报答朝廷.怎么可以建造房屋,做使自己安乐(“自安”可意译为“自己贪图安乐”)的打算呢?(“汝曹”、“营度”、“为……计”各1分,句意2分。)
有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④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选文,找出写何易于的言行的句子,如语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行动“即自腰笏,引舟上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
文言文阅读理解二则及答案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节选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节选
【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 ②契:刻的文字。 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
【丙】古代造纸流程图
① 浸泡:将树皮、麻等原料切碎,置于沟溪中浸泡至发软。
②搅灰:将原料掺入火灰或放进石灰水中搅拌、沤浸。
③ 蒸煮:原料入桶,盖上麻布,用中火蒸煮。
④ :将原料清洗后,置于石墩,用木锤反复捶打,制成泥膏状的纸浆。
⑤抄纸: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放入纸浆,用抄纸帘反复捞浆,形成薄片状的湿纸。
⑥ :将湿纸挤去多余水分,逐张扬起,晒干或焙干,即制成纸。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每字为一印 ②一板印刷
B.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②一板已自布字
C.①以纸帖之 ②木格贮之
D.①乃密布字印 ②莫不精工坚密
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②自是莫不从用焉
A.①他的字印是我的弟侄辈得到的。 ②自然是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B.①他的字印是我的弟侄辈得到的。 ②从此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C.①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 ②自然是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D.①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 ②从此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9.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材料【丙】第④⑥幅的内容,填在横线上。(2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 ① ,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② ,与雕版印刷和沉重的简牍、昂贵的帛书相比,它们的共同优点是 ③ 。你从古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的启示是 ④ 。(4分)
答案:
7.答案:C(2分)
8.答案:D(2分)
9.答案要点:打浆(制浆);晒纸(晾晒)。(2分)
(提示:每空1分,能概括该图文内容的两个字即可)
10.答案要点①胶泥(燔土);②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③共同优点是: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答出一点即可满分);④启示:从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敢于创新等任意一个角度,写出自己获得的启示即可。(4分)
(提示:每空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朵儿只, 脱脱子也。事母至孝,喜读书,不屑屑事章句,于古君臣行事忠君爱民之道,多所究心。至治二年,授中奉大夫,时年未及冠。
天历元年,朵罗台国王自上都领兵至古北口,与大都兵迎敌。事定,文宗杀朵罗台。二年,朵儿只袭国王位。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伯颜妻欲得朵儿只大珠环,价直万六千锭。朵儿只无以应,则慨然曰:“王位我祖宗所传,不宜从人求买。我纵不得为,设为之,亦我宗族人耳。”于是乃蛮台以赂故得为国王,而除朵儿只辽阳行省左丞相。以安靖为治,民用不扰。
六年,迁河南行省左丞相,为政如在辽阳时。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 至正四年,迁江浙行省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先为相,庶务宽纾,朵儿只继之,咸仍其旧,民心翕然。汀州寇窃发,朵儿只调遣将士招捕之,威信所及,数月即平。帝嘉其绩。
居二年,方面晏然。杭之耆老请建生祠。朵儿只辞之曰:“昔者我父平章官浙省,我实生于此,宜尔父老有爱于我,我于尔杭人得无情乎!我叨居相位于此,唯知谨守法度不辱先人足矣,何用虚名为?”
七年冬,升右丞相,而太平为左丞相。留守司行致贺礼,其物先留鸿禧观,将馈二相。朵儿只家臣寓观中,察知物有丰杀,其致左相者特丰。家臣具白其事,请却之。朵儿只曰:“彼纵不送我,亦又何怪。”即命受之。知者咸服其量。
十四年,诏脱脱总兵南讨。中书参议龚伯遂建言:“宜分遣诸宗王及异姓王俱出军。”吴王朵尔赤厚赂伯遂获免。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十五年,薨于军,年五十二。
(选自《元史·朵儿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B、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C、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D、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B、“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C、“左丞相”“右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D、“薨”指古代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而帝王或王后的死则叫“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朵儿只为政爱民,深受爱戴。他做河南行省左丞相和浙江行省左丞相时,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
B、朵儿只为人谦逊,重情重义。他做浙江行省左丞相两年后,面对百姓要为他建生祠的好意,他拿自己出生地和父亲等事委婉拒绝。
C、朵儿只为人宽厚,很有肚量。他升右丞相后,并不因为朝廷赠送给自己的贺礼少于左丞相太平的而生气,更没有拒收这些贺礼。
D、朵儿只为人正直,忠贞爱国。他拒绝伯颜的妻子向他索要大玉环的要求,也鄙视那种通过贿赂手段使自己免于随军出征的做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5分)
(2)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5分)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
5.A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6.A 朵儿只做河南行省左丞相,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朵儿只做河南左丞相时,为政就像在辽阳时一样。
7.(1)朵罗台的弟弟乃蛮台依仗太师伯颜的势力,说藩国的王位应当由他继承,告到朝廷。(“恃”“袭”“诉”各一分,大意2分)
(2)在此之前,河南范孟造反,因过失而被牵连逮捕的有成百上千人。朵儿只到了之后,很清楚他们的冤情,极力想要为他们申冤。(“先是”“连系”“直”各一分,大意2分)
比较两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进军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歼:被杀死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重:再次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以:凭,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4.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
(意对即可)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