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枯竭的关系分析论文
- 文档
- 2024-08-01
- 10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枯竭的关系分析论文,本文共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枯竭的关系分析论文
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要不怎么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干预的措施,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一、做好心理健康的途径拓展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二、做好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个人更理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更平和地处理各种问题,使职业生涯更充实和有实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的开发阶段,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潜能进行科学测评,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定出方向、目标、时间和方法,使其具备可操作性。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定期去医院体检;为了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必须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1.学校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具有终身可供发挥的价值,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使教师的教育生涯规划服从和服务于教育发展目标,同时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和超越。
2.学校应参与制订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阶段实现创造条件,协助教师了解自己,制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3.学校应参与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年检,针对外界和组织的变化,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弥补薄弱环节,引导员工适应变化,使员工的职业之树长青,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
三、改变个体自身,以枯竭为契机,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职业枯竭的防治主要还是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情商,学会宽容自己、善待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更要理解别人的情绪、接受别人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为应对职业压力练好“内功”,在工作场所将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本身分开,体现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根据Hobfoll的资源守恒理论,当工作所需的资源消耗率高于补充率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当职业枯竭发生时,个体往往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除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能外,更要改变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增加工作的乐趣。再次,职业压力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机遇,当克服了压力、突破职业心理极限时,往往使职业生涯产生质的飞跃,使个人站在更高的职业起点,这将更好地避免职业枯竭。
四、以正确方法应对压力,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当今社会压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么渊博、地位有多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进步的原动力,应该积极运用而不是消极回避。认识到了压力的必然性,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处理压力,而不是消极否认压力的存在,以更拼命的工作来掩饰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要掌握必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通过合理利用时间来缓解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工作与休闲的关系,珍惜个人时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通过旅行、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进行自我调节;向亲友、心理医生倾诉工作中的烦闷,特别是不能将消极情感闷在心里,要通过平衡心态来避免钻牛角尖,并可以在亲友的建议下确定更现实的目标,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利用好婚姻和家庭这个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和释放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学校不应是压力的桥梁,而应成为压力的熔炉。在社会大环境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创造较好的内部小环境,使教师以较好的心情工作。当个体压力较大时,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压力疏导:制定和下达切实可行的业绩指标,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尽量使教师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合理地授权和轮岗;聘请心理医生或组织心理讲座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缓解因工作复杂带给教师的困扰;保证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关注教师的家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教师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团队凝聚力;了解教师的真实需要,激发和不断延续教师的“内动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关系分析论文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文章,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8,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28(2):189-190.
[5]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8,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1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7,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8,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8,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8,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开展起来。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学生的心理形成与教师的健康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探究原因,主要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工作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学生,师生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撞击,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思想、情感、意志和性格的典范。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以,教师的健康心理品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心态对课堂氛围有着直接的影响。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场所,课堂气氛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活动而形成的精神环境和活动氛围。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表现,更需要教师的主观营造。
因此,教师的心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的形成。影响着学生课堂的学习心态,进而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上课精神萎靡不振,牢骚满腹,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时打不起精神来,易发怒,遇到一点小问题就训斥学生,使课堂氛围压抑,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以及烦躁、恐惧等心理,从而便不会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教育,要在对教育素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勇于探索、丰富经验,还要有高尚的师德、敬业精神及深厚的修养、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精通教育教学的艺术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1%的教师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担任主课的教师占82%。而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心理疲劳,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厌倦,与社会其他许多行业的职员相比,心理不够平衡,因而工作中缺少激情和敬业精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这就大大的超过了教师的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难以得到满足。而教师的职业特点直接导致其社会活动能力低下,很难得到理想的社会地位。再加上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设立重点班和实验班,从而使部分没有教上好班的教师自尊心严重的受到了损伤。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运行阶段,课改对每位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我国现状却是社会长期以来对教师的概念的理解就是提高、责任、楷模、奉献,忽视了对教师的理解与关爱。我国著名教育家厉以宁教授说过:“教师工作繁重,过于超负荷,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摆脱心理困扰,树立健康心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新人。如果教师缺乏超前意识,只是亦步亦趋的工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教育下一代,那是很难完成历史赋予的重托。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努力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内外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理论思想。在教育活动中做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于民族的发展;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思想开放,胸襟开阔,性格开朗,处事开明;有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忠于党、忠于人民,经得起磨难和挫折,不因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消极悲观,要以愉快的、乐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没有自卑,妒忌与焦虑等不良心理疾患,不偏激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做到年轻,永远乐观,朝气蓬勃,胸襟广阔。正如一位专家说的:“以教师的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渊博,以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
二、赏识教师,给教师以心理地位社会要增强对教师的理解,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控制,而学校领导要让教师在被赏识中进行愉悦的工作。另外教师的工作又极其繁重,因此社会要对教师的待遇、地位等给予认可,更要在社会中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有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是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所必须的。教师如果得不到赏识,抬不起头来走路,又何以赏识学生呢?正如人们说的,得到赏识的笑是甜的,不被赏识的笑是淡的,受指责和打击的笑是苦的。所以赏识是教师的动力源泉,只有得到赏识,教师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定,从而创造优异的成绩,才能塑造出学生们完美的人格。作为学校的领导,要想方设法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比、学、赶、帮、超”,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在被赏识的环境中工作。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理解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教师的生存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教育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素质教育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变迁,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业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10%~30%的医学生都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状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神经质与心理健康总分和部分因素都存在正相关 。本研究拟通过对我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了解本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年 9 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海南省某医学院 683 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672 份,有效率 98.4%,其中男生 315 名,占 46.9%,女生 357 名,占53.1%,年龄 18~25 岁,平均(20.9±1.2)岁。
1.2 工具:心理健康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格测量: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实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选修心理学的海南省某医学院本科生采用无记名方法进行的调查,受试者通过心理测评系统在电脑上完成两个量表的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资料采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 t 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以 P
2结 果
2.1 SCL-90 测试结果:SCL-90 总分为 142.5 ±38.0,总均分为 1.6±0.4,阳性项目数为 31.7±17.9,各因子得分 1.20~1.97,因子分较高的为强迫、人际关系、敌对、焦虑、偏执。与张明圆报告的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本研究中除了躯体化医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其他因子以及总分医学生都显著高于常模。
2.2 不同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差异:精神质平均分为(50.3±8.7)分,内外向平均分为(56.39±11.1)分,神经质平均分为(49.91±11.14)分,为了比较不同人格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大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高水平组,小于一个标准差的为低水平组,中间的为中等组。结果表明不同人格特点对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不同水平神经质的很多心理健康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水平内外向的抑郁、焦虑、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水平精神质的抑郁和精神病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与躯体化、抑郁、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有显著相关;内外向与抑郁显著相关;精神质与所有心理健康因素都有显著相关
3讨 论
本研究中我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躯体化低于全国青年常模以外,心理健康总分和其他各因子都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由此可见本校学生心理健康不及全国青年心理健康水平。这与 年袁存柱报告的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与 报告的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可能与研究中抽样有一定关系,也可能由于近年来学校不断扩招,医学生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有关,也可能与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完善和改进相关。人格因素在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王娟娣等的研究结果相似。龚耀先等也认为神经质高分者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神经质水平的医学生心理健康诸多因子差异显著,即医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情绪不稳定的医学生,遇事容易激动,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海南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是有待改进,尤其是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人格特点也是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大专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论文
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在国内外,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也越来越多。而对于大专学生来说,在以往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中表明,人际关系方面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中的重要组成,人不少一个孤立的存在,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学健康水平的高低。大专院校也是人才培育的基地,为了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专院校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且使其具备创新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文从某大专院校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最后获得有效被测对象为294人,被测对象达到了98%,其中172名女性,122名男生。
2方法。心理健康量表(UPI):采用樊富民等在1993年主持召开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该量表共有60道题,其中56道题反映了学生的焦虑、苦恼等症状,测谎题为4道,并不计入总分。并且本研究还系统的修订了其实施过程、相关条目和筛选标准等。UPI满分为56分,每题计分1分,得分越高 越表明大专学生越具有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为了了解被试对象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采用了附加题部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人际关系问卷:测试使用了人际关系问卷,其是由张琴心编制的。该问卷有四个维度,即:乐于交往、利于交往、敢于交往和善于交往。并且本文采用了五点计分方法,得分越高,越说明大专学生具有越好的人际关系状况。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统计学处理。本文以随机的方式,进行测试,并且当场回收问卷,被试者严格按照导语回答问题,然后采用了分析软件包SPSS15.0 for windows XP来统计所获得的数据。
二、结果
1人际关系状况及性别差异上。在人际关系分数上,本研究发现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获得分数为3.65±0.46;而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得分要低于女生,并且在干预交往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2心理健康状况上。结果: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筛选率根据UPI筛选评分标准,分别为14.97%、24.83%、60.2%。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并且存在显著的差异。
3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上。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及各维度都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
4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人际关系状况。对三类学生根据UPI筛选评分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学生人际适应和各维度,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三类状况显著优于二类和一类学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5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逐步回归分析上,自变量以人际关系各因子为主,因变量以心理健康得分为主。结果显示:人际关系中善于交往和乐于交往依次进入回归方程,2个因子对总分总解释量为34.7%,说明这2个因子影响着大专学生心理健康。
三、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状况与关系
1大专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充分的表明,大专学生人际关系越强,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好,心理健康得分就越低;反之则人际关系越低。在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及各维度根据相关分析表明,都存着显著的`负相关。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越差是由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和心理水平越低所造成的。另外,人际关系中的善于交往和乐于交往经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这2个因子对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的解释量分别为22.8%和43.2%,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对于消极高唤醒和低唤醒上,学习自我效能各因子的总解释量为 34.7%,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这充分说明大专学生的人际关系严重的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见大专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水平越高,他们多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少,就具有越强的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心理健康水也越高。
2.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得分低于女性得分,从总体来说,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并且在敢于交往上,女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表明符合大专学生的年龄特征,其人际关系还可以,与已有的研究相一致。同时,根据UPI的筛选评分标准来看,大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具有以下结果: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筛选率分别为14.9%、24.83%、60.2%。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得分明显低于女生得分,并且女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已有的研究一致,男生要高于女生。这是由于在社会中,男女生养成的社会特色和扮演的角色所造成的。自对新社会环境上,女生要比男生的适应性差,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的独立性较强。这可能就是导致女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大于男生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专院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来,以良好的教育方式改变不当的交往方式和模式,重视拓宽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大专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分析教师语言与有效的数学课堂之间的关系的论文
教师语言,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泛指教师用来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都让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话。 因为我深信教师可以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促,教师的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
不久前我上了两节关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数学研讨课, 仔细想想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回过头来认真地反思,没有高效或有效的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缺乏推敲。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教材上的内容是“1、2 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 1、2、3 呢? ”为了避免形式上的重复, 我在设计时进行了改动: 我首先出示了几组口算题 (1)2×9=189×9=81 (2)4×9=36 9×7=63 (3)3×8=24 6×7=42,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每组的积都是由两个相同的数字组成,只是调换了数字的位置。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还能说出类似的数吗? ”学生很快说出了几组“27、72;45、54;34、43……”。 紧接着我又追问:“如果给你三个数如 1、2、3,你能组成哪些数? ”学生开始动手把自己组出的数写在了本子上, 就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写的是两位数, 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写了三位数,难道是我的问题学生没听明白?不是学生没明白, 而是我的问题提的不够精准,准确的问题应该是“用 1、2、3 你能组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 当我发现问题后,重新又把问题说了一遍,这时候组成三位数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对, 又重新组成了两位数。
40 分钟宝贵的课堂在这里浪费了 3、4 分钟的时间, 我想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语言缺乏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了。教师的课堂语言就要规整、细密,数学语言尤其严谨,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正是因为自己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做到精炼规范, 才导致问题的出现; 要做到语言精练就要提高语言的质量, 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意思,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最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有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很融洽,组长也很负责,于是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对这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同时也是为了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材中有这样的问题:“每两个人握一次手, 三人一共握几次? ”我让这个小组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对他们进行表扬, 同时让他们互相握握手表示感谢, 并让其他学生观察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 当学生回答出“三次”后,让其他组的三位学生也来互相握握手。学生开始活动。活动后, 我接着追问:“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学生举手的寥寥无几。 这样的例子学生应该能列举出很多, 为什么没有人举手呢? 我又耐心地等了等,有一个学生举手了,“打乒乓球的比赛”,我舒了一口气,接下来“打羽毛球”“下围棋”,我以为学生明白了我提问题的意图, 但是最后一个学生说出的答案让我意识到我提的问题表达的并不准确,他的答案是“打麻将”。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源于教师的语言没有做到清楚明白。 而教师语言的清楚明白是教学对语言的第一要求。清楚明白就要求言语简洁, 令学生听课不生厌烦。 同时教学语言要抓住要点,抓住关键,予以精炼准确的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支撑着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提问语言也往往存在这样的弊端: 难易度不当、指向性不明、琐碎复杂。 提问难度大学生不能回答,教师不好引导,结果只能自说自话;难度低没有思维价值; 提问指向不明学生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作出的回答千奇百怪;提问琐碎复杂令学生不知回答哪个是好。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语言? 如何使教师的提问语言精炼准确呢? 1.理性地备课,精准地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精心地组织,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3.变化的语言,趣味的提问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接受提问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 选择性提问语可以调动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教师适时追问、补问;迁移性的提问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流程,小步迁移,渐渐地由“已知”推知“未知”;情境性提问语是启迪儿童思维的钥匙,教师用情境的描述或叙述,把学生带入迷困的情境,调动他们解答问题的积极性;探究性提问语教师从看似平淡的地方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一个理想的问题语言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难易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向性明确,不宜含糊;问题有一定内涵,能揭示文本本质。 这样的教学用语就确实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除了提问性的语言外还有很多言语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情趣横生之言、循循善诱之言、启迪智慧之言等等,但是如果运用的不好则会导致低效的教学课堂。期末有一节乘法复习课, 因为复习课往往容易乏味单调, 所以我把复习课设计成了闯关的形式。 刚上课时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很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生喜欢做题,可是汇报时兴趣不高,而且有些学生开始走神,是什么原因? 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当学生出现疲惫时,教师应该用激励的和富有幽默性的言语去激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讲授内容,适时、恰当、和谐地融入幽默,激活学生的接受和反馈,释放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而复习课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学生更明确教学内容的体系。另一方面是帮助那些在新授时没有及时消化知识的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习有成绩而受到鼓舞时,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 ”求成是人类基本动机之一。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这一动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颇有效益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激发其成功的动机,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满足—再成功” 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成功的档次。总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 20 倍。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我们用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用心表达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才能促进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自由的多元展现,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浅析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比较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压力 心理的 精神卫生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和自编幼儿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安徽省128名城乡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农村教师,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城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工资福利待遇则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减轻城乡幼儿教师的不同工作压力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是指教师个体在幼儿教育工作中面临外在环境刺激时,经认知评估感到外在环境刺激会给自身造成相当程度或过度的负荷、个体资源无法应付的一种主观感受状态。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工作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由此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还会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轰轰烈烈的幼教改革,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由城乡差异而引起的城乡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通过城乡比较来探讨对安徽省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为提出更为合理、具体的措施与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分别从安徽滁州、淮南二地市区和农村幼儿园随机抽取部分教师作为被试,最后的有效被试共128名,其中城市幼儿园教师71名,农村幼儿园教师57名,全部为女性。
1.2方法
1.1.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系自编问卷,于2005年编制J。包括43个条目,采用5点记分的方式,用于对幼儿教师的整体工作压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经检验,总问卷及6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91、0.90、0.90、0.90、0.88、0.88和0.90,结果表明其信度较好。
1.1.2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由DerogatisLR1975年编制,1984年王征宇等人修订L6l,共90个条目,每题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0、1、2、3、4,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症状越明显。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维度,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10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在0.77~0、99之间。
1.3数据管理与分析采用SPSS11.0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2结果
2.1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测查结果从表1中总体压力水平及各维度来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农村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幼儿与家长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其次为工作负荷、工资福利待遇、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差异相对较小的是幼儿园组织氛围。
2.2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测查结果表2显示,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大体一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除敌对症状外,在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农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其余项目均是城市教师高于农村教师。
2.3安徽省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sCL一90的关系由表3可知,从总体水平上看,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和0.769,相关显著。说明工作压力是影响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各个维度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大部分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除工作负荷与焦虑、敌对因子,幼儿园组织氛围与恐怖因子,工资福利待遇与心理健康的大部分因子外),而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均达到统计学意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工作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表4)。结果表明,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3讨论
3.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从总体压力水平看,城市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农村幼儿教师。城乡幼儿教师来自于6个方面的压力水平高低顺序是一致的,依次为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几方面的压力较为突出。提示应通过为幼儿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并满足教师的合理期望、减轻工作负荷、做好家园工作、优化幼儿园组织氛围这几方面人手来减缓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3.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看,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大体一致,但具体比较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幼儿教师的焦虑、恐怖、偏执因子高于城市幼儿教师,而城市幼儿教师则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农村幼儿教师。表明应针对城乡幼儿教师不同的心理异常症状给予相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3.3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城乡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存在很高的正相关,而且这种相关在农村幼儿教师身上表现的比城市幼儿教师更为密切。可以说,工作压力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工作压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从工作压力的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压力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从不同的压力来源看,与城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最为密切的压力来自幼儿与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关系最不密切的是工资福利待遇;与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最为密切工作压力是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关系最不密切的是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从不同的心理问题看,与城市幼儿教师压力关系最大的是强迫、抑郁、躯体化和人际敏感4个症状,受压力影响较小的“敌对”症状;与农村幼儿教师压力关系最大的是强迫、人际敏感、焦虑、躯体化4个症状,受压力影响较小的“恐怖”症状。由此可见,城乡幼儿教师与工作压力关系较为密切的4个心理异常因子除抑郁(城市教师)、焦虑(农村教师)外,有3个是一样的,即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敏感。这有必要引起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有关机构的注意,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时,更应关注教师这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城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工资福利待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小、心理健康的水平和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及影响因素都是有差异的,需要做不同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减缓其工作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本研究提示我们,对城市幼儿教师而言,可通过缓解来自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方面的压力,如开展家长工作,取得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为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和谐的组织氛围等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而对于农村幼儿教师,则应从减轻他们来自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压力作为切人点,进而有效促进我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