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写好的三种计划
- 作文大全
- 2024-06-27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师要写好的三种计划,本文共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数学教师应写好三种教案
写好作文要贵在积累(教师中心稿)
编号 1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 陈恒广
(发表于12月23日的《皖北晨刊》)
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不出作文来。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些,不该怎么些。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积累创设广阔的阅读天地。三、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要如何写好项目计划书
一份标准的项目设计书,一般包含项目背景、目标、成功指标、活动、团队、时间进度、预算等内容。首当其冲的项目背景,其重点就是问题分析,没有问题分析,就无所谓目标,也就无所谓成功指标、活动和预算。
问题分析最为重要,但却最容易被忽视。太多时候,我们轻描淡写地掠过了背景与问题,而迫不及待地策划起项目活动,甚至操心起项目预算来。过于关心活动和预算,这与公益组织社会问题发现者的定位是极不相符的。问题分析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我们没有办法给出客观的好问题的标准。在这里,提供五个原则性的标准,希望帮助大家提升问题分析。
1.感同身受,内心震动
好的问题首先能震动你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资助方、合作伙伴。有一些问题的描述,显得过于笼统,甚至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孩子不具备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观念”。
我试举两个曾经打动我的问题描述,如下:
其一:打工子弟在城里上学,下午3点半就放学,但家长还没有下班,他们就只能在社区里闲逛,很不安全也容易染上社会恶习;
备注:具体,生动,细节打动人。
其二:随着适龄大学生的减少,中国将来有一些大学会有倒闭的风险,西藏、贵州等西部地区三本院校可能首当其冲,这些院校可能是当地为数极少的的大学,倒闭会对当地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公益组织要筹款,依靠的并不一定是解决方案,而往往最可能是一个震动人的问题。
2.反复出现,系统存在
当我们观察到一个问题的现象时,我们需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属性。它是偶然发生的呢,还是一个经常性问题?它会不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的消失?它在多长时间,多大范围内存在,影响了多少人群,发生率是怎样的?
以旱灾情况为例。某地发生旱情往往是一段时间内的问题,有些项目送水到当地,等送到的时候,当地已经下雨,旱情已经结束。送水的项目,针对的就是“一时”的问题。然而,当地可能每年在某个时间段,都会出现旱情,这就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经常性问题。
经常性问题,必然有一个系统的原因存在,不能采用个案、应急的方式来应对。
3.创新独到,可能会错
公益组织所针对的往往是复杂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的方案,而创新的方案需要从创新地理解问题开始。公益组织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机构,因此对该领域问题的理解,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性。
这里提出一个“路人检验法”:如果对你所属领域问题的分析,与路上的非专业的公众的理解和分析是一样的,这说明分析缺乏创新和独到性,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或深度挖掘。比如谈起教育,我们的思考如果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高考”、“教育不公正”等等这些路人皆知的`问题时,我们是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的。
问题分析是主观的,很难判断对错。我们这里提出“可能会错”,这是创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一个试图面面俱到,满足所有人期望,而且不可能错的问题分析,对行动往往没有任何意义。
4.很有嚼头,不含答案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启发人的思维,能够展开深入的分析。有没有足够的内涵可供挖掘,是判断一个问题“好与坏”的重要标准。
UNDP曾举过三个不同的问题案例:A)少数人群没有投票的权利;B)少数人群不参加选举;C)少数人群选举的参与率低。A到C三个问题描述,展示了问题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A问题很容易将项目引向权利倡导的设计之中;B问题暗暗将问题归结于“少数人群”自身;C问题则开放得多,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原因,即可能有“权利”的原因,也可能有目标人群的“意愿”和“能力”问题,还可能是设备、流程、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用一句通俗的说法,这个问题“很有嚼头”。
在不少公益项目的设计书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暗含着答案的问题描述。比如:“农民工缺乏技能培训”,这个问题描述,不仅把农民工所遇到的问题限定在了“技能”方面,而且还限定了“技能提升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
好的问题利于分析,最好不要对答案有暗示。
备注:用陈述性语句说一个事实,可能让人顿时想到很多原因(开放性的问题)。
5.如果解决,那又怎样
一个好的问题不管多么创新,多么有意思,最终都要能够对“行动”、对“决策”有意义。因此,在问题分析结束之前,我们要进行“如果解决,那又怎样”的检验。它能告诉我什么?它有什么用?它可能会得出什么对行动和决策有用的见解?
如果问题的解决或解答之后,不会有什么作用,或者,我们并不会做出什么改变。那么,它只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而已,而不是一个好问题。如果问题得以解决,我们仍不能满意,这往往意味着,我们找错了问题,或者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或者在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