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学习心得体会
- 文档
- 2024-06-27
- 13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论学习心得体会,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人民日报最近发表的任仲平文章《论责任》对此有更深刻的诠释:对工作极端负责,来自于对人民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热忱,体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只有对人民有了真感情,深刻体认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对工作才会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而衡量干部对老百姓是否有真感情,一个重要标尺就是看干工作有没有责任心。对群众虚情假意,就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作风飘福对群众真心实意,就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领导干部对百姓应有深厚感情,也应自觉培养这种深厚感情。遇到矛盾多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遇到问题多想想老百姓的难处。多扪心自问,反躬自省,心里有没有老百姓,为老百姓做了些什么,还有些什么事情没有做。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我们的心就会逐渐与老百姓贴近,再贴近,最终心贴着心,心连着心。
前不久,安徽省一位领导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应该有“两情”:对人民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激情;要通过“两情”转变“两风”:领导作风、部门行风。培养起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把责任心落实到具体岗位上,体现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细节中,领导干部的作风、机关部门的行风就不仅会好起来,更以其表率作用,带动广大干部转变作风,转变到对群众极端负责、为群众热忱服务上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画家郑板桥当知县时的感怀。关切之情中,透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当代诗人艾青的心声。他把这深沉的爱化作巨大的责任,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愿我们的领导干部,常察社情,常虑民忧,常思己责,不遗余力地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大教学论》是17世纪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谓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 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尽管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阐明了并多处强调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人”的教育对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情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作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通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负担巨大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是个巨大的挑战。众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它仍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表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制,外地学生入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学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学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主要是指男女学生的入学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学率明显得高于女童,这主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造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提要: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资料,是关于印度尼西亚稻米生长过程的描述,要学生把这些标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些学生还用彩笔画出了生动的稻米生长的图画。
础教育更无力,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素质教育收效就会甚微。
第二个例子:刘老师是一位从教不满五年年轻的教师,孙老师是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同上《货币的职能》,老师采用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的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上课他在银幕上出示小题做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
孙老师主要以讲解为主,介绍货币、货币的含义、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队货币……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学生回答的好,课堂气氛烘托的愉快而热烈。评课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孙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不赞同刘老师的课。但抽测学生则表明,刘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超过了孙老师的学生。
这个故事表明,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教师职业美和自身价值。
通过读《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整合教学模式中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孔孟论学习教学教案
课 题:《孔孟论学习》
课 型:主读
授课日期:20xx.11.12—11.13
姓 名:xx
单 位:滕州市xx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孔孟论学习》(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搜集相关名言背诵。
相关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2.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3.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评价任务:
1.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获得的体会感受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3.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说说文中的道理。
4.理解分析文中的议论方式。
5.品味文中的经典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归古典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800—前2,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范曾先生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产生世界文化巨人的时代。
在其中,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哲人,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神家园之一。特别在精神虚浮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精神回归古典的源头之一。人们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
二、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学生在历史及课外,对孔孟已有一定的认识。用多媒体展示孔孟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孔孟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知来介绍孔孟。学生相互补充。
假设孔孟是自己的老朋友或自己引以为豪的人,你该如何向他人介绍。
教师补充强调要点:
对于古代作者要掌握人、时、地、名、作、事六个方面。
如:孔子,字仲尼,名丘,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主要作品是《论语》。
主要成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宣传“仁”,强调因材施教。
强调《论语》作者不是孔子,而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同样让学生记住孟子的知识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假设你回到古代,遇到孔孟,孔孟是如何向他们的学生呤诵自己的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口吻。找几个“孔子”或“孟子”呤诵。
1、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试着读文章。要求尽可能地读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同位之间互读。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字音和停顿。
强调七个通假字的读音及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4、学生大声诵读,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并相互评价。
5、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试着背诵。
注意强调两个要点:大声读,有感情。
让学生从诵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音韵美。
四、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则,假设你做为孔子或孟子穿越时空,来到当代的教室里,你该用什么的语言向你的学生介绍你的观点。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并请同时代的“俊杰”给你提出“最忠肯的建议”,以寻求最合理的表达。
百家争鸣,各抒已见。评出“十佳孔孟”。
(“信”即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即表意明确
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这项工作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思考提问法:学生手上资料太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可采用思考提问法。让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其次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标出来;并试着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现代文的形式向同位讲述。并以问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列出。
2、语意推断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并可联系旧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猜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对应翻译法:也可叫字句落实法。即对每一个字词要一一对应地落实。。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听老师讲解。
五、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融入古时的情境。闭目想着孔孟在春天的田野上领着一群学生在畅游,并谆谆教导着自己的弟子的学业。而学生以崇拜的目光仰视着他们的老师。
让我们一起进入那让人神游天外的地方去吧!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学生可以先背诵片断,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学而不思则罔(“而”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
3.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4.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5.“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二 、居安资深---归纳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归纳常见文言现象:
1、通假字:不亦说乎 左右逢其原 今夫奕之为数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是知也 一日暴之 辟若掘井
2、古今异义:
今夫奕之为数(古义:技艺,技能;今义:数量)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
是知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虽有天下之物(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一词多义
居:与古人居(动词,生活在一起) 居之安(动词,保有)
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 知之为知之(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有为者辟若掘井(名词,作为)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已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欲其自得也(所以)
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把) 君子深造之以道(介词,按照)
以至仁伐至不仁(介词,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介词,按照)
这是一种学习文言的方法:归类积累法。可以把学生感性的知识变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感受思想之美
学生找几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自己的体验去解说。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
评出“思想之星”。
教师指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小试牛刀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虚心好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学习主体性第一性原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出现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悟思路之美
本文可以说,是关于学习的千古传诵的`经典。那么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谈论了学习?
学生可自已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
可能会有三个方面:
第一种、从具体内容来说: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第二种、从学习的不同侧面归纳,可分学习方法、态度、原则、
学习方法: 1、2、8、9、10
学习态度: 3、4、11、12、13
学习原则: 5、7
学习意义: 6
第三种、从学习的过程要素进行归纳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结果——修养身心
对于以上的分类,不必有太严格的界限。学生有可能分的不太清。理解即可。
五、品味语言之美
读完本文后,你对本文的语言有何感受?学生试着说出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在小组内尝试进行归纳。注意用文中的句子来例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指点:
《论语》: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善于在矛盾对立的转化中展开议论。
《孟子》: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理论证两种;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而且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其次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
(《论语》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六、昭示个性光彩
1、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多元化,人们对这句名言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看法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法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论述的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宽对即可)
上联:时习悦,学思乐,自得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参加《孔孟论学习》的综合性活动
A、你将如何向同学介绍孔孟。
B、选择其中一则对你影响最大的,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的理由。
C、请你讲一两则在学习上运用《孔孟论学习》中的方法很成功的名人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入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5
课前本打算花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评论孔子和孟子的高低之分。结果课真的上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真知灼见纷至沓来,讨论得火星四射,很过瘾。于是,放弃了试卷和练习的讲评而把整节课都交给了学生们去探讨。
由于之前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不同评判角度,而这些角度又有难易之别,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意识到孔子与孟子表达形式的不同的背后,其实有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政治大背景和他们讲论道理的对象的不同。说得比较深刻。有的同学说:“孔子善于想,孟子善于说”,有的同学随机补充道:“孔子想得深,孟子说得浅”,概括得未必圆融但确也颇有些道理。
林林总总,讨论的后半部发集中到了两个问题“气场孰强孰弱”与“气质孰高孰低”,讨论随即也渐入佳境。同学们在讨论中逐渐意识到言语的表现形式和人物性格气质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张力关系。
最后我把范温在《潜溪诗眼》中的论述呈现给学生们(圣人未尝有过,其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圣有馀之韵也,视孟子反复论辨、自处于无过之地者,狭也。)处理得水到渠成,恰到好处。比较满意。
说教学效果这堂课得突出特点是:能够根据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去精心地创设教案,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推进知识,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题的合理设计,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领会了文章的美妙所在,并能够学以致用练习写法。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同时还收到思想的洗礼。本课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侧重学生的感悟和探究,让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的形式下教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因而课堂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生能够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感受他们,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方面应该会获益非浅。而作为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一年级数学课本从形式上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更广泛的发挥空间,应该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能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要兼顾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对于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接受到了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例如数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给孩子拿来钟表,以游戏的形式演示:1号起床的时间是7:00,2号将时针和分针拨到该时位置,让学生变换着来演示。这样,学生既能准确认识了时间,又能学会思考,还能亲自动手。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于不同分析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一个寒假,我与《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为伴,从雷玲编著的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到田立莉的《为学生所需而教》。在其论文中,我深切的感悟到作为数学教师,要有高尚的气质以及吸引孩子们的人格魅力,要敢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快乐与幸福。在细心的阅读中,我体会到个人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刘可钦等名师的做法相距甚远。过去,我认为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我不行”的教育要转变为“我能行”的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品行。反思自己,几年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体现过程,本人成功作法有几何呢?
作为数学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我的风格。《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探究学习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幅度提升,但“自主”并不等于“无度”。为了课堂主体性教学有效,气氛活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起来,但要把握探究学习的目标,切忌漫无边际。
面对两个班100多人的教学,牢牢把握课堂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大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知识。在“粉笔+黑板+书本+多媒体”的手段作用下,让我的课上得有滋有味,生动有效。现举一例片段与大家分享——一次,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小组4人分梨。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样自然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便交给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了“正好分完”和“不能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从而引发讨论,将学生引入到余数与除数之间关系的探讨中。
师:如果梨的数量是13、14、15、16、17、18、19、20,再继续分下去,看每次余下的梨数呢?
生:结果只有1个、2个、3个或是没有余数。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呢?
生:如果余数是4,就又可以每人平均分1个了,所以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师:余数真的一定要比除数小吗?请同学们再验证一下。如果我们小组是5个人,你又可以想出哪些算式?〔学 生在本上写出自己想的算式,然后电脑提示算式:□÷5=□(个)……□(个)
生:12÷5=2(个)……2(个)
13÷5=2(个)……3(个)
14÷5=2(个)……4(个)
15÷5=3(个)
……(师随机打出课件算式)
师:现在,老师调查一下:谁的算式正好除完,没有余数的向老师挥挥手。谁的算式得到的余数是1,请站起来。余数是2的、3的、4的,请举手。你的余数是5,请到前面和老师握握手。(学生纷纷议论:余数是5就不是余数,那就是没有余数。)
生:余数不能是5,要是5个的话就又可以每人平分1个梨,这就没有余数了。
师:师问生答:除数是6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除数是3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除数是7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6)……
师:看来“余数比除数小”的说法是正确的。
此节课,学生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学生完全投入到了知识的探求中,经过讨论、验证,让学生明白了余数的来历、为什么有时分东西会有余数的现象,最终揭示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此举足以证明,我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目前,虽然没有名师刘可欣教艺高超,但我达到了她的四点做法:⑴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语言(最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⑵正面的导向性给孩子们启发思考,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质疑与对话中解决一个个知识点。⑶课堂上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并加以放大,从而引起师生之间的真实对话与交流。⑷坚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把他们的教学观点融入其中。
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读!
-----------------------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学期,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 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 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 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 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 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 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1?7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 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 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 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 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读!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名为《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的重要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的一部分。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呼格吉勒案等一批冤假错案,这些案件的存在表明目前我国的法治体系仍然存在疏漏和不科学。呼格吉勒案从案发到嫌疑人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仅61天,本应起到维护司法公正作用的一道道程序防线纷纷“失守”。全面依法治国,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社会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吁。二是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不懂法,如何执法?信念不强,如何维护公平正义?黑恶势力屡除不尽,有执法者不担当、不作为的原因,更甚者执法者充当违法者的保护伞,为其保驾护航,黑恶势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全面依法治国,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全面完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为在全社会营造法治氛围打好基础。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指出了方向和发展道路。“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到社会稳定,在全面依法治国道路上,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走中国法治道路。
学习何平九论心得体会
工作中我是一个实践多于理论的人,不怕大家笑话,我认为“何平”就是一人名,何平九论就是何平写的九篇评论文章,让大家笑话了。通过这几天的认真学习,我方知“何平”并非人名,而是河南日报评论文章的缩写。九论文章写的文采飞扬,主题鲜明,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主要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名医院后勤工作者,我觉得整个河南省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似乎和自己毫不相干、距离自己很遥远。但是通过九论文章的学习我深深的认识到整个中原的崛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河南省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无论自己在那一条战线上工作,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中原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个道理。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文章中提出的三平精神,其实就是我们医院职工的真实写照。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它鞭策和鼓励着我们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要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投入到平静的工作中,做好平凡的每一件事。通过学习,我已经把三平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自己的心里。
通过九论文章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要从学习入手,学习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学习应该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常态。不懂得工作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清楚的问题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向书本学习,向领导学习,向身边人学习。
通过九论文章的学习,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后勤工作头绪多、责任大、要求高、时间急、任务重、不能有丝毫的马虎,需要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有些工作还需要反复多次去做。正是应为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工作起来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更不会去计较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恪尽职守,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把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为中原大地的崛起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