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现象论文
- 文档
- 2024-08-25
- 118热度
- 0评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小现象论文,本文共13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本期校本教研探索实践中,我校教师以饱满的热忱和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对待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寻求教学的新策略、新途径、新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本领,使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实践探索中我们感悟到:如何把握作文教研方向,切实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性质。这既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又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的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二、作文要强调与生活实际相溶恰。
新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那么我们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善于发现的本领。鼓励学生勤动笔、多积累,学会了积累,学生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学生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吐。单教会学生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活动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引导学生到野外散步、旅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对景、事、物、遣词造句,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最受感动的,印象深深的,不拘字数地写出来,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表达愿望。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这是对习作指导的重大改进,是充分发挥学生在习作中主体性的重要举措。自由表达应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抒发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使习作言之有物。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无拘束地写,我想写什么,想什么写,就写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造成学生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减轻学生对写话习作的心理压力。
在现实作文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却不是这样,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提供范文,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写葫芦文。提供提纲,扎起框架,让学生填“框架文”,像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视了训练过程,忽视了学生习作中的主体性,使学生陷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鹦鹉学舌、假话空话连篇,千篇 一律,很难写出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吐真情,有创意的作文,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在当前课改的洪流中,要切实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加大探研力度,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拓展写的思路
和所有从事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一样,刚刚接触到作文,我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知从何着手。经过一番培训,我发现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勤练笔”,把写作与阅读教学、综合性活动,以及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细致地做好备课工作,备教材,备学生,特别是一个单元之间的联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拓展写的思路。
在第三单元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部分,习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根据教材拟的题目写,二是围绕“初显身手”的内容展开。其中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学困生可记录“畅所欲言”的内容,学习语言表达。这充分显示了新课程的人性化、个性化设计。在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里,还是坚持同样的原则性:尽可能开拓思路,使学生愿意写,有得写。习作与阅读结合,与生活结合,与活动结合。二是具有选择性,所以在我教完《国徵》这一课之后,就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做什么事能为国徵增添光彩?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上,结合旁边的吐白,指导学生进行落笔。
二、我手写我口
小学教材里有许多优美的课文,不仅词句优美,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力,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文字美,更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手写我口”,强调的是学生的有感而发;应该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于教师的势时引导。在教授第一单元的《爱什么颜色》之时,我通过读、感受、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入课后习题二:你爱什么颜色?由于学生的情绪已经到了一个高潮,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也渴望自己像个小诗人一样,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我抓住时机,先引导学生说,再让学生写,然后朗诵自己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从而在开始之初就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打下良好开端。
《七色花》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深深地陶醉于这美好的童话故事,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朵七色花呀!在我抛出了“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用来做什么?”这个问题之后,课堂上顿时像开了锅一样,学生饶有兴趣地与同学们交流了起来。看到他们交流得差不多了了,我让他们写下了名为《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的作文,同时强调要用七色花来做有意义的事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练习落笔
有的学生会说,说得活灵活现,但是让他写的时候,却不知道要怎么样写出来。新教材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教材编排上也突出了这个特色,在相关的语文天地中穿插了对作文落笔的指导。在第四单元的笔下生花部分,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小朋友的吐白,这就是关于如何开头的提示。
第一个小朋友说“看看课文是怎么样开头的。”提示学生要从阅读中学习写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特别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课文的开头方法。《你一定会听见的》就采用了反问的形式,《葡萄沟》开门见山……我例举了几种开头方法,然后学生自己看书讨论,进行总结。
第二个小朋友说:“我模仿《葡萄沟》的开头写。”在上面的讲述整理之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从课文中学过的东西。其实我从来都不反对学生模仿课文;在学生对作文还不是了解的情况之下,这样子反而让他们心中有底,更何况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也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所以在开始模仿之初,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模仿,模仿出自己的特色。
第三个小朋友说:“我觉得怎么开头都可以。”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当学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开头时,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落笔,写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个人风格。
这样的编排在文中随处可见,只要教师善加应用,就可以发现一番新天地。
关于作文教学,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方法,这也仅是个人的一点心得。教学之路,漫长而上下求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必然不断地加以精进,确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不再望文生畏,真正“我手写我口”。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内容入手,选好内容,设计好整个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要求,做到诱发引导、关键点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活动任务。例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欣赏早春图:微风、细雨、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小燕子等,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一复述,最后学生们又联想到“音符”、“五线谱”、“春天的赞歌”等。整堂课,学生们说说笑笑、指指点点,不但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同学们在讨论中更加喜欢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学习了书本知识,而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对学课文与写作文也产生了的浓厚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潜能。
二、走进现实生活,叙写真情实感
大家都知道,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所熟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些生活素材,学生们在惊喜中会体会到作文的轻松、愉快和无拘无束,从而描绘出真实神奇的童心世界。例如,春暖花开之时,教师带领同学们到田野中、到果园中、到大自然中……同学们通过“看、听、闻、想”来真正认识春天,然后回到学校再读一读朱自清的《春》,就会让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我们老师经常向学生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时我想,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观察一下环境污染的情况呢?然后再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我们想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大事,我们不妨在每天的早读时间安排“五分钟早间新闻报道”,让学生们把每天从电视中听到的国家大事说给大家,让他们各抒己见,共同关注国家命运;冬季,我带领孩子们到室外赏雪,看雪后的美丽景色,和同学们一起打雪仗,增加雪中情趣。总之,教师有目的的安排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素材。在与生活、社会的接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可读感人。
三、注重评价鼓励,提高写作兴趣
教师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延伸。为此,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讲究批改的技巧,做到批改方式多样化,以借此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1、多表扬、多鼓励。
教师批改学生习作时,要用欣赏的目光多发现其中的优点,要多用一些满怀希望和表扬的语言评批作文,而不能将自己的体验、思想强加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针对学生真实健康的观点,老师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那些基础较差,语言表达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要从他们几乎不成文的 篇章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写得形象,甚至一个标点用得准确,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时间长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被培养起来,写作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2、会批评、巧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如果一味的表扬并不能持久的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时间一长他们就会麻木了。他们作文中的确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所以,教师适当的提出缺点也是必需的、必要的。对于教师的评语,最好做到:语言要委婉,身价要放低,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用商量的口吻对学生作文进行批与评。
四、强化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勤实践、多练笔,其方法可以多变、形式可以多样,但目标必须一致。例如,让学生采用连句成段、仿写片段、看图写段、素描写段、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训练。总之,激发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广大教师要相信学生、坚定信念、深入生活、开动脑筋、潜心研究、不断积累,就一定能把小学作文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作家。
幼儿教师教学行为现象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从广西民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入手,经观察和深入访谈,力求近距离地感受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并了解“小学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原因分析,为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行为;小学化;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没有依据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人为地拔高了学前教育的水平,将小学教育的模式(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运用到幼儿园中的一种教育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作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幼儿园教育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存在已久。近几年,政府及相关部门下发了多个文件,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明确指出:坚持在小学一年级开展“零起点”教学,禁止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教育内容。由此可见,防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的“小学化”现象着手,分析其存在原因,为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奠定基础。
1广西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行为“小学化”现象
1.1教学组织小学化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在民办幼儿园表现很突出,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应对家长的要求,每天都要把课程安排得很充实,甚至会出现每天上三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左右的现象。在教学活动组织中,为了加强幼儿的“记忆”能力,大部分教师会设计强化幼儿对课堂内容、生字词、拼音、算术等的教学环节。
1.2教学内容小学化
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了一些常规活动外,大部分幼儿园会增加语文写字、拼音拼读、算术等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本倾向于幼儿园的经济效益与家长需求,征订各种教学教材,《珠心算》、《金眼睛》、《阅读识字游戏》、《数元教育》等,要求每个幼儿会读、会写、会认、会背每一个字词,每一首诗歌,会算每一道题。为了巩固记忆,每天必须重复一样的动作,看书、写字。除了吃饭、休息时间,其余的时间都必须安静地看书写字。
1.3教育方法小学化
在教学活动中,完全没有游戏、活动的环节,主要的实施模式就是教师在前面讲、示范、领读,儿童在下面听、练习、跟读,基本上是“满堂灌”,没有儿童的小组活动时间;并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时常组织纪律,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甚至好几次都脱口而出“你们都马上要上小学了,坐这么一会儿也坐不住,到时候小学就不要你了!”“你要是再说话,我会让你写完再回家”“你要是再吵,我就再让你写一版字”等类似的'话。幼儿只能在固定的地点接受固定的教育,不许说话,不许“乱蹦乱跳”,只有完成自己的作业才会得到“玩”的奖励,才可以进行户外活动。然而,可悲的是,这种教师教多少,儿童就学多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小学化的行为规范要求,已然成为了现在多数幼儿园中的一种“常态”。
1.4评价指标小学化
由于民办幼儿园中课程目标的设置出现偏差,如要求幼儿会读、会认、会写、会算多少多少等,导致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随之出现了问题,如通常采用批改作业甚至试卷的方式评价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每日或每段时间给孩子们布置作业,在布置作业前教师一般会将“标准”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模仿。在教师批改作业时会用“优”和“阅”或分数来评价鉴别幼儿完成的好坏程度。另一种是考试的形式,据了解教师每周会用试卷考查幼儿知识掌握的程度。从与家长的访谈和观察的结果来看,家长对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式十分满意,并与之配合得不亦乐乎,回到家中积极督促孩子写作业、重做考试中做错的题目。
2广西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行为“小学化”现象原因分析
2.1教师素质底,学历不达标,不了解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质的区别
一是师资学历参差不齐。多数为高中以下学历,根本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二是师资整体素质偏低。学历不合格的民办幼儿教师职前没有经过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学历合格的教师中大部分也是属于参加成人教育或短期培训获得的学历,其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和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教学的需要。
2.2家长“去学校就是学知识”的错误教育观念是导致“小学化”的主要原因
走访中得知,有些家长坦白跟我们说:“我们知道孩子爱玩,在幼儿园跟同伴们玩沙玩水做游戏等等非常开心,但是,现今形势不同呀,上小学还要考试,比上大学还难呀。所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多学习一些知识,比如识字、写字、拼音算数、英语等。如果我们花了钱孩子学不到东西,我们会考虑转园。”不管是在中班还是在大班,家长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总会少不了叮嘱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一定要认真读书写字,好好学习……”下午放学,家长来接孩子时也习惯会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你会写了哪几个生字?”“你会计算了没有?”等等。可见,为了迎合广大家长的需求,保住生源才是民办幼儿园的生存之道,民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也就愈演愈烈。这也说明,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有效的地方财政扶持这一经济保障,为了生存,必须以家长的需求为中心,不敢和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做斗争,所以才会不知不觉陷入这种两难处境。
2.3社会评价机制的错误导向,也是导致“小学化”的原因
(1)人们对幼儿的评价是以“知识”掌握的量的多少为主。通过走访发现,一个孩子如果能算出20以内的算式或能背古诗,成人会竖起大拇指夸赞“真聪明”“真棒”,幼儿父母自然也是满脸自足。(2)小学入学考试以小学读写算知识为考核内容。纵观历年小学入学考试的试卷,基本从“智”的角度进行考核,如拼音与生字联线、填上生字的声母、给生字组词、20以内的加减法、找规律、甚至还会有鸡兔同笼的抽象题目。由此可见,小学入学考试也是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一些“小学化”的幼儿园如因幼儿小学入学考试考得好,入学率高,就会被社会所认可,相应的生源也会变多。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小学入学考试问题屡禁不止,最终致使年幼纯真的幼儿无法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发展。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务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大整治力度,严格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坚持按片区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杜绝任何单位或组织围绕小学招生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面试等选拔性考试,真正取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小学入学考试经过变脸依然存在着。
2.4相关执法及监管部门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民办幼儿教育普遍出现“小学化”现象,其实质也是民办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民办幼儿园向幼儿家长的需求与功力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对民办幼儿园不规范的评价,以及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了生存,不得不借鉴小学的一些做法,不重过程,只看结果,纷纷打出各种兴趣班、双语班或特色班的旗号,把自己正确的办学理念搁置一边,违背了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当幼儿在活动室里摇头晃脑背诗歌,埋头苦干算算术的时候,监管部门去哪了?是谁使“小学化”教育在继续残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在监管与惩罚上加大力度,提高监管威摄力,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逐渐消失的有力保证。民办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给广大幼儿发展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长此以往,对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这种不利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儿童身体、心理发育造成危害,易引起身心发育的失衡;还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侵害了儿童原本快乐的、单纯的生活。对小学化倾向,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还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地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体制建设,促使我国的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在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进。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西民办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092
参考文献
[1]李瑞竹.民办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及其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6).
[2]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3]王燕霞.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4]刘晓丹.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探因[J].林区教学,(2).
[5]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师资建设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现象初探论文
一、中高考命卷难度不渐进,缺乏适切性和导向性
对比多年来中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文言文命题缺乏适切性,其文本多选自教材,即使有课外内容,选段也十分简单。这样的命题规律,就让多数师生找到了教学文言文最有效且最简捷的途径——死记硬背,在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反复操练考题,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依旧可以取得高分,因而也就不重视对文言文的学习。同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持续性发展。然而高中阶段文言文考题全部选自课外文本,根据课标的要求,难度也大大提升,这会使习惯了初中死板记忆的学生产生巨大落差,丧失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并且高考命卷缺乏一定的导向性,高中课标容量本来就大,掌握难度本来就不小,然而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考题还是存在许多超标的现象,课标和命题的不统一,无形中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丧失了方向。我们以天津中高考文言文实词考题为例,中考文言文课内选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辨析“举”“任”“过”“出”等实词,课外选段要求辨析“对”“本”,可见中考文言文考题多数取自教材,即使有课外选段考题,内容也是十分简单,并没有超纲。而此次高考文言文部分为课外文言文选段《文学徐君家传》,要求辨析“科”“全”“字”“纠”等实词,而这些实词全都不在课标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范围内,明显超越课标。中高考试卷对实际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中高考命卷难度需要一种渐进性的、梯度性的过渡,然而中高考命卷缺乏沟通,各行其道,命卷导向各异,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
二、初高中语法教学不深入,缺乏基础性和先导性
初中教学只要求读懂浅易文言文,淡化语法教学,考查时也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法题,即使有语法现象,也是隐藏在翻译句子中,评价时不做突出要求。初中并不要求掌握文言基础和语法知识,所以大部分初中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词性、词类,不了解词性的功能和用法,更是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文言即“文”“言”,只是要求感性的认识,缺乏理性知识的讲解,就会使得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代文化,也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文”“理”兼具的人文性和知识性。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及其意义,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和语法,进入高一年级,不仅需要背诵较之初中篇幅更长的`文言文,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初中背诵的优势在高中长篇文言文面前也开始减弱,再加之文言基础知识的匮乏,会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信心、丧失方向。
从初中对于语法知识的“只字不提”到高中对语法知识的“突出强调”,前后缺乏一种阶梯式的深入,初中语法知识应该为高中语法知识的深入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整个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中起到先导作用,然而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讲解时的刻意回避,使得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缺乏理性的知识基础,“头轻脚重”的知识布局,不仅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言文的教学存在“脱节”现象。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形成一个阶段性、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文言文教学的桥梁,抓住教学的关键期,让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形成和谐的衔接。
高中生物教学滑过现象研究论文
摘要:“滑过现象”是生物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其原因有不够重视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不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弱化“非正常思路”的教学价值、缺乏有效性的试卷讲评。建议教师转变应试思维,尊重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性”;先做后学,且慢“说破”;善待“非正常思路”,给以纠正。
关键词:生物教学;滑过现象;矫治策略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性认识:驱车从甲地到乙地,车速越快,道路越顺畅,途中美景越容易忽视。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如果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学生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与障碍,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滑而过,容易造成学生表面上的“知道”,其实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好。教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滑过现象”。滑过现象不是简单的偶然现象,它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必然性。教学中应从原因分析,进行矫治。
一、教学中“滑过现象”的分析
1.对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重视不够
核心概念的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形式化。为了使教学不陷入程序化和形式化,生物概念教学提倡“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但目前的生物概念教学却存在一种典型的倾向,即教师仅仅是给出课本的定义让学生机械化记忆,没有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与“精神”,关键处一滑而过。笔者曾作为某市优质课大赛的评委,听过多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的教学,其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至今记忆犹新。在讲解基因分离定律时,第一位教师依据教材编排,按照“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验证”→“分离现象的实质”流程授课。因备课充分,整堂课老师讲得顺畅,学生听得认真舒心,感觉教学效果不错。但在固定的练习反馈环节中,一些理解性的基础题,全班居然没有人能答出来,其教法引起了评委组老师们的质疑与思考。另一位教师则与众不同:他没有按照教材编排授课,而是先用了大量的时间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然后总结拓展各种杂交方式的结果。最后用了不到2分钟,讲解试题。总体感觉这节课前松后紧,设计有点不合理,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反思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的教法很具有代表性,他虽备课充分,教学过程流畅,但在核心概念处理环节中,明显重视不够,只是机械化地按照教材“过”了一遍,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第二位教师的教法没按常理“出牌”。表面看,教学设计不合理,但是在对该节课的核心概念的处理过程中,他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与拓展,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可谓“巧将金针度与人”。
2.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很注重探究性教学,很注重精心设计一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他们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是习惯地自问自答,使学生错失了“质疑-思考-释疑”的领悟过程。有时,老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少让学生走弯路,提出问题后,也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答案上来,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犯错误的机会。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张三成熟红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什么?然后她迫不及待地分析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细胞结构,又情不自禁地提示:没有了线粒体,人类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哪种呼吸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无氧呼吸”。这一过程“行云流水”,但感觉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学生仅仅是“被牵着鼻子走”,机械地回答一些“低质量”的问题。其实,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关键问题犯些错误,充分暴露他们的错误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和归纳,达到训练思维方式的目的。这种效果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正如有些学者所说“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3.弱化“非正常思路”的教学价值
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路,即“正常思路”。由于正常思路能快捷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生物学的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希望学生能快速接受这一思路。为了不打断教学计划,不浪费课堂时间,对于少数同学的“奇思怪想”,即“非正常思路”,通常采取压制回避等方式。殊不知,无视“非正常思路”的教学价值,不仅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使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一滑而过。例如,在辨析净光合作用和总光合作用时,一位教师这样总结:如果试题中表述为“氧气释放量”,是指净光合作用量……突然一位同学提出:“如果是叶绿体释放氧气量,也是指净光合作用吗?”由于该教师没有心理准备,又担心耽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于是置之不理。显然,氧气释放量包括叶绿体氧气释放量和叶片氧气释放量两层含义,这位教师的总结不太严谨,但从一般试题的解法看,多指后者。他因为没有正视这位同学的发言,对“求异思维”不是宽容而是无视,任其滑过,错失了一次辨析光合作用的“净”与“总”的绝好机会,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4.试卷讲评缺乏有效性
试卷讲评低效性,也容易造成滑过现象。试卷考完后,很多教师希望最好在一节课内(甚至半节课)讲评完。由于讲评涉及到的知识多、跨度大、题量大,有很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或者没有留下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悟;或者没有对试卷统计分析,试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抓住讲评的重点和突破点,缺乏试题讲评的针对性;或者没有进行错因分析,仅凭个人感觉,自以为是,一讲到底,缺乏交流与反馈。这样低效的讲评课,只有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悟”的过程,教师的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
二、矫治滑过现象的策略
显然,滑过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性格气质和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有关。要有效地矫治滑过现象,不能仅靠教师零星的`“查缺补漏”,而应该形成一种宽容性、过程性和计划性的教学理念。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与经验的积累。
1.转变应试思维,尊重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性”
从以上“滑过现象”的分析看,传统的应试思维是其发生的重要内因。传统思维认为:课堂教学只有围绕某一教学任务,按照目标预设,精心备课,井然有序地授课,坚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才能达到高效、规划和稳定的课堂教学要求。然而,教学的动态过程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发展“自组织性”,具有强烈的“生命性”。现代课堂提倡自主性,不能一位地追求有序而完整的“独角戏”与灌输;提倡开放性,确实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利用发展区原理,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进行“生命化”教学;尊重个性,正视差异,宽容课堂中的“冒犯”,接纳“异类”思维,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中活生生的受教育者看待。
2.先做后学,且慢“说破”
生物学具有理科属性,生物学教学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纵观各种“滑过现象”,矫治策略是将主体的“做生物”摆在突出的位置,在一些值得探索的内容上先做后学,且慢“说破”,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与反思。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应随着课堂情况而此起彼伏,根据学生的需要,掌握好“点破”的火候,使其产生“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效果。
3.善待“非正常思路”
“非正常思路”是学生现阶段认知能力的独特状态。它是学生自我角度的向外交流的大胆思维与猜想,但也可能蕴含学生认知障碍的原因所在。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非正常思路”,注意铺捉学生思考的独特性,既要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防止关键内容的滑过,又要帮助确实是思维错误的学生走上“正途”,并适时适度加以点化,从这一思路的背后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法,方能演绎真实而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宁连华.数学探究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9).
[2]苏立标.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J].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1).
[3]孙建洪.探究式教学的实验与反思[J].数学教学研究,(11).
高中语文教学小论文
作者/张晓红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种很尴尬的境地,高一满手抓、夯基础,高二攻大科、抓数英,高三强能力、提综合,唯独语文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夹缝中求生存。因而如何有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课堂三动”是我的教学特色,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预习了,课堂的重心前移了,在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具体做法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第一锤”让学生来敲在心灵上,则会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学生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我趁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虽说高考去掉了字音字形的显性考查,但阅读、写作中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要求做出了明确要求,但凡有一个错别字就远离了高分、满分作文。实际上是加大了字形隐性考查力度。所以上新课前,我通常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诗歌教学本身就是难点,而且单凭老师的讲解分析,只会把一首韵味极佳的好诗弄得支离破碎,所以我就采取了小组分工合作。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等。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当下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中,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改仍在继续,我们还需努力!
高中生物教学小论文
文/郑保娟
摘 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知识性和科学性融入其中。
关键词:生物;课件;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到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知识性以及科学性要无时无刻地把它们融汇到课堂的教学里。生物课件可以为教学提供图、文、声、像等多种教育元素,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学习生物知识。但是生物教师在选用教学课件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例如,软件的类型、素材的选择、对象的意义等许多方面。下面将详细地说明应注意的因素。
一、生物课件制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件的制作因人而异,但是生物教师应该制作出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件。那么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在有很多多媒体制作软件,例如,电子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开发软件Authorware、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等等,因此,老师应该很仔细地选择出适当的软件。
2.课件中的素材是课件的灵魂所在,它是课堂进行中重要的组成部件。生物课件的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其中文本、图像和动画视频占主导地位,这些素材可以从多方面获取,例如课本内容或者网上的练习题等。有很多条途径可以让我们找寻到促进教学的材料。
二、生物课件对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生物课件中运用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可以把许多的生物活动过程从静态向动态转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生物一系列的生命运动和发展过程。
2.应用生物课件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老师运用课件可以书写出一套能让学生精神高度紧张的吸引人的完美教案。生物课件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携带大量的挂图、生物模型,在黑板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书写板书。现在只需拿上一个小小的u盘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工作。
3.生物课件中可以按照教师的思路设置课件,使教学的内容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4.生物课件运用当下流行的研究课题,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参与生物教学工作,更好地理解课件中的内容。例如在讲植物子叶这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带实验素材,学生可以携带单子叶果实像玉米、大米等,双子叶果实可以是花生、大豆、豌豆等,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里,以达到完成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生物课堂里多引入一些课件教学,教学效果优于以前老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把要讲的内容生动化、鲜明化,也可以直接进行人机对话,这样通过形象的解释后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这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索也是有莫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朱银芳。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生物技术世界,(06)。
[2]李玉军。多媒体信息技术活化高中生物教学。时代教育, 2013(04)。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中学)
初中化学教学小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实践
摘要:
初中化学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进行理论性引导,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化学实践的探究精神,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关对策,强化动机,激发兴趣;知识整合,培养学习策略。希望能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下,教师利用教师和教材的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研究,强调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并“积极学习”。以创新的教育思想来审视自己,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能运用教学手段、思维模式、教学角色转化及教学内容的设定等,以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通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应以“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并且鼓励学生动手与动脑,敢于质疑,借助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引导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思考,并且积极运用化学思路清晰分析问题,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分析,运用理论结合实践,转换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能力,创造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学习榜样、言语说服,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根据学习成败促成的化学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饶有兴趣、愉快学习,自觉主动地习得知识,营造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创造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同时结合当地的一些化学事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合作,这有利于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开展对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二、教学角色的转化,激活学生思维模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虽然在目前课堂上,很多教师还是习惯在课堂上以知识讲授为主,少有给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氛围下,不仅会抑制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很难深入。所以,理应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透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是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教学角色的突破口。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强调知识的构建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教学角色转变,给学生制订相应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这也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教与学角色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且难度应适宜。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一方面拓宽思路、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增强问题的有效进行。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在教学角色转换的课堂设立中让学生思考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同样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可能猜测:与金属活动性强弱,与酸的浓度、溶液温度等有关,将学生分成几个教学角色小组,并且组织学生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推荐小组长来汇报研究成果,将各小组实践结果汇总于黑板上,并经讨论研究得出综合性实验教学结论,这样的教学角色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到团队合作精神与参与的喜悦感。
三、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实验探究精神
通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授教”思路,运用实践学习的授课方式开展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演示实验,让学生主动示范演示,其他同学要观察示范者的操作实验是否规范,如何纠正。让学生的注意力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想象观察,比教师单独做实验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学生实验获得成功时,教学效果更是师生共有的。此外,如果教师可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去做,如初三化学中有关“铁的性质”内容,教材为演示实验,我将由学生实验的方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解决实验困惑。如,有这样一个习题: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吹灭后,立即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若单凭教师口头讲述,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满头雾水,但若先让学生去做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讨论与分析最后再讲解,学生便很快能总结与掌握相关学习要求及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的教学途径,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灵活掌握与探究的初中化学能力。
四、总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角色的转化,激活学生思维模式。同时,通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实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和“自主学习”。
作者:张彦文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巩立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肖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美术教学小论文
一、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美术课程仍然没有被纳入小学新课标中,从而使得我国大部分小学领导人员以及美术教师对美术不够重视。另外,由于受我国应试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仅仅将美术视为丰富小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门课程,他们要求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学习其他课程。
二、加强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创设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他们渴望去探索一切新奇的事物,从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来创设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当在学习一些较为简单的美术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简单的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讲解一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来画画,然后由全班学生选出最优秀的几幅画来,最后教师应该给予画画者一定的鼓励,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新型媒体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讲解内容,在讲解时可以播放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视频以及小品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受应试制度影响较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小学仍然没有一个较强的美术师资队伍,许多美术教师并不是美术专业毕业的,这也是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一直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各个小学的领导人员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加强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在美术教师的聘请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不断提高学校美术教师的美术素养。但是,在聘请时必须要选择专业的美术教师,另外,在聘请过程中还应该对他们进行考核,最后选出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来担任美术教师这一职责。
(三)定期举办美术大赛
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美术大赛,例如,绘画大赛。教师应该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然后在进行比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画画,最后由所有评委选出最优秀的几幅画。但是,在选择评委时,我们必须要选择具有较深资历的专业美术教师,并且在比赛之前首先应该制定好评选规则。选出最优秀的几名学生之后,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进而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应该积极组织课外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课外活动已经成为了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利用课本来向他们传授知识,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还会使得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组织课外活动不仅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眼、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的美术题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并且要定期带领学生去体验课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大自然,选择自己要绘画的题材,根据自己所观察的去绘画,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三、小结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课程已经成为了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并且相关教育部门在小学美术教学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受应试制度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并且尽快提高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增加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教学小论文
关键词:
多媒体,低年级数学教学,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导致一些低年级学生不感兴趣。然而,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集图象、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形象材料,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尽快以最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比较”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
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轻松易懂,理解深透,影象深刻。但有些知识内容很难用语言和教具能达到这个目的,即便能达到,也浪费很多时间。低年级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一年级的简单的加减综合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鱼缸里有4条金鱼,又买来3条黄金鱼,再舀走2条,还剩多少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抽象,利用计算机,我把它制成了动画,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清晰地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思维有了依据。深刻地理解了“又买来”、“舀走”的意义。列出综合算式就容易了。学生口述算式的意义与掌握运算顺序也就不困难了。
三、运用多媒体降低难度,理解概念。
低年级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突破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借助多媒体辅助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复习、练习课中由于课内外时间总量是有限的,超量过度训练,使学习差的学生为完成作业而疲于奔命,只能就事论事,无暇顾及有效地反省。也会使学习好的学生长久地停留在此阶段,客观上延缓了上升的速度。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在课前把复习、练习的知识制成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它收入的信息多、快,节省了时间。
总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心态。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渗透教育法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物理与其他课程相比,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高中物理,不是死记硬背基本理论知识就可以实现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物理学科更是如此,不仅要了解各物理运动的基本定律,还应了解其运动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流程,才能将物理知识点了解得更为透彻.采用渗透教育法,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渗透教育法,恰巧具有这样的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渗透教育法充分应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不断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渗透教育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中进行渗透
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去了解和掌握,比如“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这些物理知识的讲授时,如果能够适当的运用渗透教育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另外,通过课堂的教学,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而且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渗透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所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多学科进行渗透,将物理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中进行渗透
在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将渗透教育法应用于教学方法中,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进行渗透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对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直观的表达出现,更为具体化和简单化,通过这种图片和声音等的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对那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实验观察,或者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验,可以采用课外小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章节的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小实验供学生选择,提前将小实验目录公布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学生通过联系教师所教知识,反复进行实验,分析和思考实验的工作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进行渗透
物理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发掘出事物中所包含的原理,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只一味的给学生传道授业,应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在讲授“光源与激光”的知识时,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一些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根据学科的性质,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教学的内容中,教学方法上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高效整合策略
当下,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还比较紧缺,加上部分物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自制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造成了在物理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的课件制作现象将计算机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新软件,可以将物理学科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有机统一起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运用,为物理教学的发展服务。比如,许多物理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建立了相关的网站,然后把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传到自己建立的网站上,同时,也把在其它网站上搜集到的课件和自己的课件融合在一起。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课件教学体系,既实现了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组合,也方便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二、建立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一)通过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科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实验仪器落后,材料有限等,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使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或者不容易操作的实验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弥补了常规实验不易操作的特点,提高了实验的演示效果。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机结合,能够突破常规实验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危险的实验能够有效地进行模拟,使教学中实验的缺点得到完善和弥补,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进行有效的探究,从而获得新知,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运用虚拟实验室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长期以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怕出现意外,给学生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对实验仪器造成损失,因此往往会建立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就造成了学生只看实验,没有动手的机会,另外,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以及结果和教材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部分数据还是相反的,同时实验产物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体现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中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虚拟实验操作,不会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从多方位去进行操作,得到了有效的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得到培养。学生在操作虚拟实验的时候,还可以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进行网上畅游,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网络储存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共同任务的驱动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总结归纳、共同提高,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能力开发和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库。网上的资源信息量大,而且不断更新,这些资源都处于动态更新之中,教师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适合学生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一)了解物理学科发展趋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学科发展很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并在物理教学中及时调整。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但是现实中的练习题不能及时更新,题型偏旧,很多习题都是过时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资源库,为学生推荐一些权威的学习网站,让学生从这些网站上下载一些最新习题,这些习题题型新颖,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听一些专家讲座,还可以和他们交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名师网上和名师、专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以及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在论坛中还可以和同行交流教学中的困惑,通过网上学习交流,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六、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突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并不是排斥所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达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它们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它们的有机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主动探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能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