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本文共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

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几点说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不少实际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方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节内容是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两类实际问题:传播问题和增长率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巩固,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检验。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其进行描述。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已经熟悉,适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2、学生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胜心理。容易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适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教学策略:

教法:1、我将先用“传染病”这一个学生很熟悉的媒介,激起学生的`兴趣,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渗透数学的人文教育。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手段:主要利用班班通共享的资源配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时,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几步?哪几步?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回顾旧知,又为后面运用知识作好了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传播问题

传播问题虽学生常见,但数量关系较为抽象,所以从谚语入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在此基础上创设下列情境:

(1)若A同学患流感每轮能传染6人,受感染的其他同学也每轮以相同的速度传播。则第一轮传染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第二轮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

【设计意图:由具体的问题并配合具体的数字,简单的推导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演示将找规律的难点分 解。】

(2)咱班56位同学,照这样的速度几轮后就全部“牺牲”了?

【设计意图:此问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到传播是以几何级数递增,速度非常快,从而让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这样增加了数学课堂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更能明白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接下来将问题一般化:(3)若一人患流感每轮能传染x人,则第一轮传染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第二轮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 若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N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总结出传播N轮后的传播总数为:(1+x)n,这样设计体现了知识的传递性,由特殊到一般,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这些铺垫后,出示教材中的探究1.

探究1: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学生能很快列出两轮传播的方程(1+x)2=121,解出x1=10; x2=-12,根据实际意义x2=-12舍去。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2、增长率问题:

探究2: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在近两年的税费政策改革中,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这项改革试点的资金约为180亿元,预计到将到达304.2亿元,求20到20中央财政每年投入支持这项改革资金的平均增长率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关于国计民生的税费改革问题,学生对照传播问题模型中的分析过程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年为180亿,则后为180(1+x),年后为180(1+x)2,从而列出方程为:180(1+x)2=304.2,让学生自行求解。

再一次设疑:照这样的速度,3年后呢?n年后呢?将课堂推向高潮。

师生合作小结:类似地 这种增长率的问题在实际生活普遍存在,有一定的模式(用屏幕大字体清晰展示)

若平均增长(或降低)百分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量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其中增长取“+”,降低取“-”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增长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同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总结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小试身手:(1).某乡无公害蔬菜的产量在两年内从20吨增加到35吨。设这两年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___ .

(2).某电视机厂生产一种彩色电视机,每台成本 3000元,由于该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连续两年降低成本,至这种彩电每台成本仅为1920元,设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数为x,可列方程__________ ___

(3).某经济开发区今年一月份工业产值达50亿元,第一季度总产值175亿元,设二月、三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方程为

【设计意图:展示班班通共享资源的三个小问题,让学生快速列出方程。既节省教师板书过程让课堂更加紧凑,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增长率模型的等量关系和方程的列法,顺利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探究3

让学生自学教材探究2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①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别是什么?

②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是 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是 。

③你能求出两种药品的平均下降率吗?

【设计意图:求出年平均下降额,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下降额大的下降率不一定大,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求出两种药品的下降率 】

请同学们合作后进行解答板演。

学生根据上面总结的增长率模型公式,很快求出甲乙两种药品的增长率都是22.5%,跟着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口答。

问题:经过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一定也较大吗?怎样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下降额与下降率两者兼顾考虑才能全面比较对象的变化状况。通过口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当堂达标,巩固提高

练习1. 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决定下调一些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原售价为125元/盒,连续两次降价后售价为80元/盒,假设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这种药品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练习2. 某药品两次升价,零售价升为原来的 1.2倍,已知两次升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升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设计意图:再次调出资源站中的两道练习题,且都是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渗透建模思想。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哪些方法?

3、在解方程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个体小结,小组归纳,集体补充。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养成“爱提问、敢质疑、富联想、善应变”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课本P 8(必做) 练习册P 10(选做)

【设计意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几点说明:

1、效果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将数学知识始终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文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这就是说,人文教育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学教师,应把数学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本节课中,首先以“传染病”的传播让学生直观感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之快,这样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以商品提价和降价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讨论问题,既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人文情怀,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咱们实际生活的帮助。

3、班班通的应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常态化、资源共享化,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多趣味和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设疑、释疑的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大大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九年级《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22.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四课时实验与探究。它是继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长宽比例问题这几个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的确定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节课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几何、物理及其它学科中都有应用,因此它成为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这种应用的广泛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本节课主要侧重于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解应用题最大的难点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要复杂一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的: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法的确定与学法指导

我们学校在去年实行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的教学模式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对于每个专题都要经历预习、展示和达标检测三个环节,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实践表明,学生给学生讲题,同学们会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不但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我们让各个小组轮流来当课堂“小老师”,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水平和对试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和教师也会根据每个“小老师”讲解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正和补充,强调重点,总结规律。为了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我在课堂上引入“奖励分”制度,对于独特解法或有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同学和小组给予1——3分的奖励。本节课是对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在预习课上我已经下发了试题学案,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了展示任务。学案上我选用了了四道实际问题,要求同学们找出试题特点和关键词语以及易错点,并用硬纸板和铁丝做出相应的试题模型。预习课上学生先做题再合作,同学们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几道题:

1、在信息时代,邮政特快专递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我们同学要给“希望小学”邮寄一些学习用具,为了保证学习用具不受潮损坏,同学们决定自己制作一个包装盒,为此,选用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纸板,在四个角截出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平方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盒子,并配上相应的盖子,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出盒子的高?

我先让每一个小组展示用硬纸板制作的模型,相互比较形状各异的长方体的纸盒,谈一谈有什么发现,同学们会说:截出正方形的边长不同,盒子的高,底面积也不同,还有正方形的边长就是盒子的高。展示小组再将问题具体解答,不难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的解,教师追问展示小组请说出解这道题需要注意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b、c; 其中a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 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ax2+bx+c=0 (a0)时,=b2-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0 无实根;

4.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 (设增长率为x):

(1) 第一年为 a , 第二年为a(1+x) ,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 第三年 = 第三年

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里面要有等号,且分母里不含未知数。

补充说明

1、(但一般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方程的两根与方程中各数有如下关系: X1+X2= -b/a,X1·X2=c/a(也称韦达定理)

4、方程两根为x1,x2时,方程为:x2-(x1+x2)X+x1x2=0 (根据韦达定理逆推而得)

5、在系数a>0的情况下,b2-4ac>0时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

初中数学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点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从算式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①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②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③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⑤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②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①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4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①一般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一

4月17日上午,县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数学试卷讲评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各项数据分析,并针对学生的答题进行量化分析,从中找出错误的发生点,分析其错因,及时纠错,不断反思。而我的任务是选视角议课,所以本人制定一个“错题分析”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的尝试。现根据表格内容,认为李甫状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试卷讲评课是高效的。

一.错解展示的合理性。

正确对待错题的态度是减少错题的关键。因为错误才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能因为错题少或错误的原因简单而忽视它。一个错误实际就是一个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缺乏理想的方式解决错误,错误会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发生,而且会经常重复发生,所以我们善待错误,合理展示错解是很有必要的。错解展示分口头和投影两种方式,而李老师更多的采用投影展示学生答题的出错情况,让学生我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找出错误点,也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如李老师在展示第19题时,采用投影展示,让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不确定性导致方法或计算的出错。还有第24题展示学生解答的不完整,能让学生很快的发现错误所在。利用投影合理的.展示错解,能快速发现错误点,也能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

二.纠错方式的多样性。

试卷中的错误需要发现,不仅让学生明白错误所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纠错。而单一的纠错方式会使学生课堂乏味、沉闷。而李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启发、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如课前5分钟的小组合作,充分利用优生资源扶持学困生,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巩固,也能让优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李老师还不时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由于第19题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李老师采用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能加深了对一元二次方程特殊的认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灵活选择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同时李老师设计了变式练习(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法更为简便),学生都能快速、有效的作答。而对于第24动点问题,李老师巧妙地利用一位学生答题被扣2分的解答展示,给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被扣2分”,而优秀生毕竟是存在的,他能指引同学们发现问题“解题不完整,还有一种情形”。加上李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从中明确“为什么要分类”和“如何分类”,很好的渗透了分类思想方法。

在纠错方面,李从不同角度,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共享解题之乐。

三.反思的有效性。

解题并非终点,解题只是个过程。而知识系统化,能力的提升是我们试卷分析的一个重要目标,及时反思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反思这一环节费时并不需要多,但反思能让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能让学生感悟思想方法,也能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而服务。对于第19题反思,李老师先让学生反思感悟,然后总结选择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是需要做到“观(观察方程的特征)→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细心求解)”。李老师在对于最后一题的动点问题操作时,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解决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①以静制动画草图;②用未知数表示相关线段;③针对每种情形分类解答。通过学生的反思,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为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保障。

试卷分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冷课”,李老师的讲评恰好把这个“冷课”炒热了,是一节形式新颖、方式多样和高效的讲评课。再好的课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个人的看法,毕竟是试卷讲评中的“错误分析”,如果能在错题归因方面再多做些,也许会更完美。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学法上。通过分析本章的难点和所教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顺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难点

在把握了本章的重难点之后,我把教学中心放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已经清楚三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运算不过关。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解方程的方法,但却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这里也透露出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很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却忽视了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似乎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学就会的理想境界。第二,解方程的方法不灵活。学习了三种方法之后,知道了公式法是最通用的方法,所以也就认为公式法绝对比配方法好用多了。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通用并不意味着简单。

三、教学后的及时改进

为了解决“配方法、公式法”谁更好用?很多学生都明白公式法是在配方法上基础上的推导出来,并且有一个通用公式可算,所以学生潜意识已经认为公式法更简单

通过现场测试,很多同学又一次回到首先移项,接着只能用公式法的做法上。其实,在这里学生让没有抓住配方法的精髓。这两题依然是可以用配方法,而且很快就可以解出来。

四、反思

1、备课应该更加务实。

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吸取这一章教学的有益经验。不仅要抓整体,更要注意一些重要细节,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例如:按照惯例,对于应用题学生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故最容易忽视的是解方程的细节。例如上文中的例4,很多学生在学习公式法之后,都会很自然将方程的左边展开,继而使用公式法,从而解方程会变得十分复杂。

2、在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学得简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五、教材的独到之处

教材有很多闪光点,让人耳目一新,极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热情。例如课本上很多应用题都来源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1: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远时,平均每天能销售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2、如图,在一块长92米、宽60米的矩形耕地上挖三条水渠(水渠的宽都相等),水渠把耕地分成面积均为885平方米的6个矩形小块,水渠应挖多宽?

3、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墙(墙长25米),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40米。

(1)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平方米吗?能达到200平方米吗?

(2)鸡场的面积能达到250平方米吗?

如果能,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在这里我重点谈谈第3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生活问题,很能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但同时很容易被生活中的经验所蒙蔽。很多同学认为,要使鸡场的面积最大,当然要把25米的墙完全利用起来,所以最大的面积应该是平方米,故很快可以解决问题,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平方米,不可能达到200平方米。实际上当真如此吗?这时引导同学利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问题中设问“能达到的200平方米吗?”。设这时的养鸡场宽为X米,则养鸡场的长为(40-2X)米,根据题意,可得到,经过计算,,从而得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不仅能达到200平方米,而且养鸡场的墙体不需完全利用,只需要它的一部分,这时学生体会到,即使整面墙都用上,它的面积并不是最大的。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或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大于或等于0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若判别式的数值小于0,就判别此方程无实数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进行1、2步,然后再用公式求根。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如果不先进行1、2步,结果很容易出错。首先,对于一些粗心的同学来说,a,b,c的符号就容易出问题,也就是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或常数项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其次,一无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形式复杂,直接代入数值后求根出错一定很多。但有少数心急的同学,他们总是嫌麻烦,省掉1、2步,直接用公式求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没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非常必要,同时也简化了判别式的值,给下面的运算带来方便。这样做并不麻烦,而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这两步。

二是学生刚学习公式法,例题比较简单,对于简单的题,这样做还可以,但一旦养成习惯,遇到复杂的习题就不好办了。

三是部分学生老是想图省事,没学会走,就想跑,想一口吃个大胖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格式和步骤的要求,并且对习惯不好的同学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弊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正确率。

关于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或ax2 bx c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 bx c=0 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 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 或{ 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 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1课时。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从宏观上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知识,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价值,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微观而言,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作为第3节第一课时承上启下,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借助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性的现实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是我们老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不容忽视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能够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知道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难点: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中,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思辨建构起新的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流程

一)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互动探究——新知建构——练习巩固——小结提升。

一)教学简要过程

1、创设情境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cm2,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cm2,两条直角边的差是2cm,求两条直角边长。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建模较为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2、互动探究

问题串:

1.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棱长2×6=216cm2。

直角边×直角边÷2=24cm2。

2.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3.怎样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先审清题意,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利于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新知构建 例题讲评

例:课本P94,组织员工旅游问题。

这一问题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对题意的理解尤为重要。请学生独立审题,并设计问题:人数会超过30人吗?实际人均费用为多少?实际人均费用,人数与总费用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下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解方程,并引导到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超过40人”与“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经历审、设、列、解、验、答六环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严谨客观的良好思维品质。

4、变式练习

变式:该公司有组织第二批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并支付给旅社29250元,求该公司第二批参加旅游的员工人数。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练习,类比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5、小结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收获与交流感悟,帮助形成知识体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提升: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一米,用320块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恰好可将地面铺满。求会议室地面的长和宽。

作业:P99 1、2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本节课,从审题,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主动的思考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构思,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关于九年级数学《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1课时。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从宏观上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知识,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价值,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微观而言,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作为第3节第一课时承上启下,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借助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性的现实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是我们老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不容忽视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能够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知道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难点: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中,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思辨建构起新的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流程

一)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互动探究——新知建构——练习巩固——小结提升

一)教学简要过程

1、创设情境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cm2,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cm2,两条直角边的差是2cm,求两条直角边长。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建模较为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2、互动探究

问题串:

1.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棱长2×6=216cm2

直角边×直角边÷2=24 cm2

2.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3.怎样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先审清题意,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利于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新知构建 例题讲评

例:课本P94,组织员工旅游问题。

这一问题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对题意的理解尤为重要。请学生独立审题,并设计问题:人数会超过30人吗?实际人均费用为多少?实际人均费用,人数与总费用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下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解方程,并引导到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超过40人”与“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经历审、设、列、解、验、答六环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严谨客观的良好思维品质。

4、变式练习

变式:该公司有组织第二批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并支付给旅社29250元,求该公司第二批参加旅游的员工人数。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练习,类比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5、小结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收获与交流感悟,帮助形成知识体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提升: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一米,用320块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恰好可将地面铺满。求会议室地面的长和宽。

作业:P99 1、2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本节课,从审题,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主动的思考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构思,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学好一元二次方程,重要的是要学会背公式。除了最主要的求根公式你要背熟外,就是要学会总结不同方程解决形式。形如x+2bx+b=0,你要能熟练的将其变为(x+b)=0这样的形式;形如x+(a+b)x+ab=0的形式,你要熟练将其变为(x+a)(x+b)=0;再高阶的,二次项前面也有系数的',你也要学会变形。总之掌握将普通二项式变为两个一项式的乘积是你必须要掌握的。当你变不了的时候,你就要使用求根公式来解决。

方程类问题都是如此求解的。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核心,是使其转变为一次方程来求解。三次方程这是转变为二次方程与一次方程的乘积求解。越往后越是这样。求解的主旨是降幂。使高次项变为多个低次项的乘积是求解方程的指导思想。可能你只是一个小学生或是初中生,你不一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你要去思考。我给出了解决的一般路径,但要熟练的掌握仍旧需要不停的解题做题,通过练习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难,相信以你的聪明与勤奋一定会早日掌握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 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图形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2.旋转对称中心: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大于360°)。

3.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4.中心对称的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者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本章内容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旋转的概念,探索旋转的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几何思维和审美意识,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快乐,激发对学习学习。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弧和弦: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

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内心和外心: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扇形:在圆上,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6.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称为圆锥的母线。

7.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8.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ā(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平方根,其中√0=0

对于本章内容,教学中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 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 是非负数; (2) ; (3) ;

4.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5. 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 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第21章 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23章 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第24章 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