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论文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论文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课程论文是指为到达必定的教学意图和请求,在任课老师的辅导和帮忙下,学生以自个或小组为单位,采用标准的科学研讨办法,选择课程及其所属学科范畴所触及的内容作为研讨目标,并结合实践,经过查阅有关文献,运用课程理论所编撰的总述论文或立异性论文。课程论文具有传统教学办法不具有的优势,因而将变成将来高校教学改革和立异的方向和趋势。

一、课程论文的教学理论依据

课程论文以构造主义为依据,是构造主义在教学中的详细使用。构造主义由瑞士著名专家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以为才智无非是对环境的习惯,并且才智习惯是一种能动习惯,外部的环境影响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构造当中,主体才干作出反应和习惯。就功用而言,才智实践上是一种高级的能动习惯构造,它本质上即是一系列不一样层次的认知构造的开展和构造。认知构造的功用(习惯环境的功用)不变性和构造可变性是构造主义的两个立论基础。皮亚杰以为,认知构造是经过同化与适应逐渐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进步和开展。因而,学习进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承受常识,而是活跃地建构常识的进程,即常识不是单纯地经过教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必定情境中,凭借别人,包括老师和学习同伴,使用学习材料和社会实践,经过含义建构的办法而获得。

由此可见,构造主义着重在老师的辅导和帮忙下,以学习者为基地的学习。因为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基地,因而能激起学习爱好,强化学习动机,鼓舞批判性思想。虽然其中的一些观念遭到许多的程度不等的批判,但就其着重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构造主义无疑具有合理性,关于现代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改革和立异具有活跃的辅导含义。

二、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推进和深化劳动经济学的了解

劳动经济学首要以劳动力商场及其有关疑问为研讨目标。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有必要了解有关的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常识外,还应当结合实践特别是中国的实践来了解学科常识,一起尽也许地使用常识来解说和处理实践中的劳动经济疑问。这在客观上请求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必要改动传统的单纯教授常识的状况,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推进和深化理论教学。

(二)推进学生概括本质的培育进步

以小组办法进行科学研讨,小构成员完成彼此分工合作,可以培育学生的团队作业的认识和才能;在课题选择进程中,广泛阅读,能增强其发现、提出疑问的才能;在搜集信息、材料使用进程中,能进步其把握研讨办法的才能、计算机使用才能、社会交往才能;在解说材料中能练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概括剖析、笼统概括的才能;在团体编撰论文和论文交流进程中能增强学生的立异才能、言语表达才能、概括总结才能。

(三)完善对学生的科学查核与评估

经过采纳课程论文办法,可淡化考试对学生成果的影响,将考试与培育进程严密结合起来,有用发挥考试的确诊、反应、开展功用,使学生顺畅学习,并有用战胜学生为敷衍考试而学习等许多坏处。因而,课程论文是对查核与评估系统的首要弥补与完善。

(四)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老师、学生双主体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对“老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传统教学理念反思的结果。老师让学生自个动手,调集其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尊敬、信赖和鼓舞,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学生尊敬老师,将遇到的疑问随时与老师交流,以求获得启发,使得老师具有一种激烈的责任感和信赖感。

三、课程论文教学的根本程序

首要,由任课老师依据课程重点、难点和热点疑问,结合社会开展实践,给出若干标题方向。学生依据自个爱好爱好选择适宜的标题,也可以构成小组,并且小构成员不宜过多,通常一个小组5人摆布。为保证学生调配恰当,在组合进程中,老师可主张并帮忙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准则,尽也许做到成果好差调配,不一样性格、性别调配。学生也可以依据课堂学习,自个拟定标题,并经过老师的辅导与帮忙断定标题。老师还可以只断定一个标题,以深化学生对同一理论常识的了解,一起清晰学生的了解程度和了解视角。

其次,学生将小组名单反应给老师,科研小组参阅老师给定的选题规模,决议每组的标题,并将标题反应给老师。以自个为单位的研讨,每个学生有必要把自个的标题反应给老师。学生小组进行分工,查找材料,老师在文献查找办法和办法上给予学生必定的帮忙和辅导。学生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评论,编撰论文纲要,并将纲要交老师审定;老师将修正后的纲要回来给学生小组或自个。这个进程通常要重复屡次。

最后,学生分工合作,构成论文,老师对论文提出定见并主张学生屡次修正。论文定稿后,请求学生作团体制造辩论纲要,并选择一名同学做发言人,在论文辩论课上对论文做首要论述并答复老师和别的小组的发问。以自个为单位的研讨,则首要由老师来对其论文作查核和评估。

四、课程论文教学的注意事项及对策主张

在课程论文的实践运用进程中,因为课程论文的特点以及别的客观因素的存在,也许会导致各种疑问的呈现,例如学生选题过大、材料不易搜集,单个学生不肯参加或敷衍完事,等等。因而有必要采纳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一)有必要“全程盯梢、全部操控、全体评估”

“全程盯梢”是指老师要从头到尾活跃盯梢,进行辅导、帮忙,一起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或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体现,避免呈现有些学生“搭便车”的景象。“全部操控”是指对论文的选题、纲要,以及内容进行质量操控,避免敷衍完事,从网上下载或抄袭别人的论文。“全体评估”是指进行评估时,不评估自个成果,而是评估小组全体体现。以自个为单位的全体评估是指不仅对每个同学别离做评估,并且对全班做全体评估。

(二)学生有必要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标准

课程论文的编撰,请求大学生在此前现已学习有关的课程常识,具有了必定的基础常识和专业常识。此外,学生还有必要对科研标准有对比全部的了解,可以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研讨的简略过程和根本程序,可以有用选择和采纳适当的研讨办法,并可以较好地搜集材料、收拾和剖析材料,并统筹论文研讨和编撰进程中的格式请求和别的标准。

(三)任课老师要有适当的本质、才能和责任心

老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才也许极好地对学生的选题和研讨进行辅导。此外,老师还应当具有相应的才能,如与交流才能、洞悉才能等。除了本质和才能外,老师的责任心也非常首要。老师有必要对学生,以及课程论文的实践运用担任,以保证课程论文教学的顺畅施行。

(四)课程论文教学尽也许完成制度化和标准化

课程论文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办法和教学活动,仍没有得到应有的注重和推行,没有被正式纳入教学教学系统。为了进步教学质量,客观上请求校园,以及相应的教学单位对课程论文教学完成制度化和标准化,并对其加强管理,把它作为一种一般的教学办法加以开发使用和推行。

参阅文献:

[1]龙钢华.课程论文练习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育的含义.时代教学,,(01)

[2]余一骄.辅导本科生课程论文选题的几点主张.教学研讨,2011,(01)

[3]晓哲,谢群.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论文写作战略探讨,,(16)

案例教学在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进行和评价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合作式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做充分细致的准备。这种案例教学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具有高度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掌握好知识的深度、广度、高度,在上课之前,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理清教育理论和教育案例的关系,提前设计好学生的讨论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要有合作精神,有案例学习的意识,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上课之前还要熟悉案例,阅读相关资料,保持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

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同时要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要创造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指导、改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合作式案例教学评价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对教育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得出的教育理论,培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育课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对师生起到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合作式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育案例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仅靠个人的思考是不能充分领悟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那么,按照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集体讨论方法教学则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迷惑学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

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课程教学,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合作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复杂开放的教学案例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组织是个体知识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关键

合作式案例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教学案例的个体体验,然后经小组讨论,个体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组内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结合书本知识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其中教师的组织在个体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理论,是一种鼓励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教育理论。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

教师讲解理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导致学生觉得教育理论是无趣的。合作式案例教学通过日常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使教育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于教育案例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合作式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总结,将教育案例和理论自然结合,深化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式案例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改革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可。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双语教学在土木工程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一、双语教学模式

1.教材选用

按照双语教学要求,教材最好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就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而言,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和搜索,没有发现可供选择的国外原版教材。主要原因是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主要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对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和材料研究很少,专业教学体系和内容存在客观的差别。而且,国内外道路工程的相关规范存在较大的区别,并不能直接照搬照套。另外,目前也未见以国内规范为基础的道路工程专业课的自编英文版教材出版。因此,为了解决教材的问题,本人以在国外攻读博士阶段收集的英文教学讲义为基础,按照我校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行整理和编写课程讲义材料用于校内教学。

2.课件制作

多媒体教学具有包含信息量大质优、呈现方式清晰直观、图文声像并茂等优点,在双语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在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根据双语教学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英文课件制作。在课件形式上以道路工程图片和道路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录像为主,相关文字描述为辅,给学生以更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概念和方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另外,在英文使用上重名词轻语法,可以消除学生因双语教学产生的畏难情绪,毕竟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并不等同于基础的英语课程教学。在重点的概念、理论、试验方法等名词旁边一般还需要注上对应的中文解释,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3.授课方法

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一般是基于英文教材和课件,而讲授方式一般采用以下三种:以中文讲授为主、中英文交替讲授、以英文讲授为主。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采用中文进行课程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减小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是不符合双语教学的本质要求和目标,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纯英文讲授是双语教学的`高级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国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对于任课教师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还可能造成学生忙于思考语言本身而造成课程知识的理解困难,教学效果反而下降。对于本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来说,采用中英文结合讲授是较为适宜的授课方式,可以做到提高英文能力和掌握专业知识这两个主要双语教学目标的平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如何确定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比较双语搭配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设定几种不同的双语使用比例进行实验性教学。通过观察教学效果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理论以及方法应同时采用中英文进行板书和讲解,对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英文进行详细的讲授后,还应采用中文进行简单的解释和强调,使学生可以更快和更准确地理解课程的主体知识。对于其他较为浅显的知识,例如工程背景、材料生产工艺、道路施工过程等可以采用全英文讲授,尽量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出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考核方式

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应采用更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使用英文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提问时,多鼓励学生使用英文作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英文口语的机会,对于在该环节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平时成绩加分。其次,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应鼓励学生采用英文作答,在作业完成质量近似的情况下,对于采用英文作答的学生,其作业成绩应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在课余时间还应布置适量的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任务,以同时达到了解本专业最新科研进展和巩固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的双重目的。对于期末考试,同时采用中英文进行出题,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试题指定采用英文作答,其他试题可以使用中文作答,但对于使用英文作答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加分进行鼓励。最终,综合考虑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业和文献阅读情况以及试验报告给出课程总成绩。

二、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本门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对我校级和级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方向)6个班130名同学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括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本文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建议等。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个人的英语基础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六级考试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具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次之;英语基础较差的目前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另外,对于道路工程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双语教学,表现为与本门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成绩较高的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高,学习效果和成绩更为理想;相反,其他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厌学情绪。这意味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通过教学效果调查,也得到了很多学生对于目前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比如双语教学课时偏少、与《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授课内容缺少联系、任课教师英语口语的语速和口音问题、英文文献阅读存在很大困难、在上课过程中很难同时兼顾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理解等。因此,在今后的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中应重点解决上述问题。

目前,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和革新,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用、课件制作、授课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出发,对于土木工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基于问卷调查的意见反馈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为全面提高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强 王宏畅 李国芬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项目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化学反应工程学是人类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而它的理论又离不开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检验。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来说,实训是学生参加实践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学习途径。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理论教学阶段、仿真实训阶段、项目实训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在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工业用途,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聘请企业工程师,做为课堂主讲教师,将一个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做为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将企业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融合到课堂的教学与管理中。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之下,对学生分组。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提出设计方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课堂上讲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验证。归纳总结,教师在审阅学生的实训报告后,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及每个实训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有所了解;同时用所学概念、原理对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在此阶段教师需要的是引导。推行过程评价激励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一环,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随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逐步实施,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学生从方案设计、设备组装到结果分析,包括理论课程考试、实验室安全管理,每一步内容的得分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出客观评价或得分,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看到自己的优势。

2仿真教学在项目教学中的作用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实践环节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是学生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经费,设备有限,学校实验室中容易出现盲目操作和“走过场”现象;在顶岗实习中,企业为了安全和效益等因素一般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开发,仿真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采用仿真技术,可以将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虚拟化,在计算机上动态再现整个反应过程及每一步变化特征。而且仿真实训还具有无消耗、无污染可重复操作等优点[7]。在现代化工企业中大部分已经采用了DCS控制系统,技术员主要在控制室通过电脑操作控制生产过程[8]。因此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我们穿插进行四周仿真实训。通过化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实训项目如醋酸装置仿真、乙烯装置仿真、常减压装置仿真等过程的模拟,加强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过程控制、能源综合利用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仿真让学生掌握正常生产操作、停车操作、故障处理操作等实训环节,了解化工反应过程中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动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的异常现象的能力,为日后在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仿真实训是项目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3结束语

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推导以及工程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课程,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减少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由于分组的出现和考核方式的改变,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这样大大激发了组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团队竞争与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五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让学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需求,为企业缩短人才培养期,为学生成功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关于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侧重人的主体的能动性,思想教育活动已经从以前的教学讲授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交流沟通模式,但是在沟通的国过程中,面对面的沟通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配合的,所以微媒介就很好的被利用,通过媒介的在交流沟通,使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走上了新的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及受教育者也是主体的观念,要在教育实践中达到共识的。但是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师生间的沟通不强,沟通的渠道不畅,这样造成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失败的例子发生。在微媒体的引入下,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媒体进行沟通,或者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一些微系统微主页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微媒介的运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因为微媒介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微媒介的传播性便于沟通。微媒介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性强,而且其具有流动性,便于操作,可以和庞大的互联网资源进行互动。在微媒介上,没有身份的限制,没有地位的差别,大家的沟通都是随意的。

第二,微媒介的沟通性的特点。微媒介的互动性的效果是传统的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借助微媒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热点问题与他人沟通互动,分享观点、交流意见。这就使的人人都可以参与,扩大了人们的参与量。

第三,微媒介的选择性适宜沟通。微媒介沟通的方式是多样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注可以通过对话、语音、订阅等各种形式来关注,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可以多关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可以取消关注,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通过微媒介来沟通,是非常合适的和有效的。

统计学基础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开展项目教学要做好分工、分好任务、组织好过程、完成好评价,也要注意师生角色、资源利用和团队建设。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 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 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2.1 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 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 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 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 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项目教学必须确立学生中心的原则,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千万不能够喧宾夺主。教师要在放和收之间掌握好分寸,既要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锻炼能力素质,也要避免散漫无组织,达不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摘 要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用方面,研究高职汽车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一体化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来提高教学信息化能力,完善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 资源 一体化 运用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 in Integrated Courses Teaching

LIU Jianfeng, WANG Na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8)

Abstract In the aspect of cours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effective use in integra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integr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resource; integration; use

自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产生一来,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把教、学、做很好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在交流互动中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他们喜欢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数字化生存方式,对网络有着天然的兴趣和适应能力,更喜欢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探究学习而非被迫接受知识。习惯于网络化生存的这些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充满抵制情绪,①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而一体化教学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对实际的操作和与操作相关的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但是其他一些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不稳固,过一两天学生就将所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这样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掰一[扔一[,实际上学生最后只掌握了很少的一点知识,老师教了100%的知识,而学生最后只掌握了30%~40%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就成为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②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这些资源和内容为学生的“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等不同需要,对于实现教学改革的“三个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③

如何在一体化课程中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果呢?我们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一体化课程进行分析、运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这门课之前应当具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系统检修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同时,该课程将为汽车新技术、汽车整车检测等课程学习提供支撑,是学生到汽车服务企业从事汽车发动机检修岗位工作前必须要学习的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上课之前,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预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这一种方式,学生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少、形式枯燥,预习的效果也不好,而且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门课,重点难点等都不了解。但是现在有了精品资源共享课,上课前学生就可以登录相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很多内容,例如通过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内容的阅读了解,这样他们就知道所要学习的课程是怎样的,有了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所有的学生都比较关心课程如何考试,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考评方式与考评标准的学习来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最后在上课前学生还要浏览学习指南等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阅读了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就知道这门课所学的内容是什么,他们要掌握的技能有哪些,老师怎样考试,考试评分标准是什么,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学习这门课程。

传统教学中,上课前老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只能通过以前给这些学生上过课的老师和学生的成绩单进行了解,而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而如果上课前我们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那么对学生的了解就会更加全面,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里有很多课前测试,老师要要求学生先通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系统检修3门课程的网上测试,测试通过后将成绩打印出来,这门课开始前带到课堂交给老师以后,才可以参加接下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的学习,没有通过测试的学生继续学习后再次进行测试直到通过为止,否则授课老师有权不让该名学生参加此次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就能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相关的课程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为发电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尽可能将学生拉在同一水平线上,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就会比较顺畅,因为大家的基础都夯实了。 而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帮助老师讲授课堂的难点和重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在理论部分的讲解中,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在黑板上画图,使用挂图等有限的教具和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困难;有些难点老师已经费了很大劲讲了好几次了,而学生还是不理解,学习效率很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我能力来慢慢地理解了。而在发动机电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有很多Flash和动画,能够非常生动地将原理给演示出来,老师只要结合动画进行讲解,虽然讲得不多,但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吸收,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在实操前要先有老师进行演示,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老师一般只能演示一遍操作项目,而这一遍实操后学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实操步骤和注意事项,只是对实操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如果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一定是错误百出,老师还要再次进行讲解操作,既增加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得还不快。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有很多的实操教学录像这类资源,这样老师操作完一遍后,就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他们来回想老师是如何操作的,这样边看边做,学生就会在实际的操作中快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反复地观看录像,相互讨论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规范操作动作,提高操作速度。

同时我们有一些操作项目由于场地、车辆、耗材、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操作。例如燃油系统低压油路燃油压力的测试,由于车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实操练习,期间还要排放燃油,存在不安全因素。那么在传统教学中,就只能是由老师操作一遍给学生看看,或者干脆不操作只是讲一讲就完了,这样学生当时可能记住,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忘记,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里我们可以运用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让学生在网上通过燃油压力测试的虚拟/仿真训练,查找不足,熟悉步骤和相关安全注意事项,等熟练以后再到实车上去操作,就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

在课后的学习中,传统教学一般通过老师留的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理解消化,这种形式的复习很难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容易脱钩,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案例库提供了很多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案例,其中有很多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案例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知识点还没有理解,或者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不用像过去那样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直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平台,到专题库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自学,还可以将老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教学录像等资源找出来进行复习和回顾,或者到网上进行搜索,并且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的交流、讨论,有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我们复习自学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老师可以不用留课后作业,但是要要求学生必须在完成复习后,进入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完成相关测试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

由此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如何运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断摸索,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能把课讲得更清楚,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愿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注释

① 滕厚雷.大班教学模式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究.韶关学院学报,(1).

② 任淑美.对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4(5).

③ 陆国栋.资源共享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和作用.教育部网站,(7).

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短、容量小、内容丰富等是微课程的显着优势, 深受各阶段师生喜爱。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多层次巧妙利用微课程, 避免传统教学缺陷, 科学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更好地彰显信息技术课堂魅力。

一、复习课题旧知识, 点燃学习新知识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体系庞大, 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帮助初中学生科学构建信息技术知识框架体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将微课程巧妙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前环节, 科学引导班级学生复习课题旧知识, 顺利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新知识的兴趣, 高效学习新知识。

以苏教版《数据处理与统计-Excel中公式的使用 (二) 》为例, 上课之前, 教师要科学整合上节课所学的《数据处理与统计-Excel中公式的使用 (一) 》重点与难点内容, 在多媒体暂停、回放等功能作用下, 巧妙利用微课程多样化优势, 引导学生观看制作的微视频, 回忆所掌握的该课题一系列知识点, 特别是Excel中序列填充各类方法技巧, 便于学生深化构建的“数据处理与统计中Exce公式使用”的知识框架体系。在复习该课题旧知识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程, 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顺利导入新课题内容, 有效点燃班级学生对新课题知识的兴趣。在讲解新课题知识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将该课题旧知识贯穿其中, 巧设课堂问题, 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 科学引导班级各层次学生有效思考, 利用课题旧知识的基础上, 解决新课题问题, 便于学生有机联系课题新旧知识, 能够准确理解并应用Excel求和以及求平均数公式。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结合点, 引导学生进行新课题实践, 结合班级学生实践情况, 进一步补充微课程内容, 便于学生真正意义上吸收“数据处理与统计-Excel中公式的使用”新知识的同时, 有效巩固旧知识, 深化构建的“数据处理与统计”知识结构体系, 为更好地处理、统计数据埋下伏笔。

因此, 复习课题旧知识利于学生将课题新旧知识有机联系, 有效点燃学习课题新知识的兴趣, 借助旧知识点, 科学掌握新知识点, 实时扩大知识结构体系, 促使课题教学目标在微课程作用下顺利实现。

二、梳理核心知识, 发散学生思维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将微课程巧妙应用到课题教学各环节, 帮助各层次学生准确梳理课题核心知识, 将不成系统、零散的信息技术知识有机串联, 整合课题知识点的基础上, 明确学生学习思路, 准确把握课题知识, 有效发散思维。

以苏教版《精彩的多媒体世界 (一) 》为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要通过多样化途径深入了解班级各层次学生预习情况, 明确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学习课题微视频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整合课题内容, 有序展开课题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 引导学生相互探讨、分析课前预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 讲解课题一系列知识点, 促使学生在解决课前预习环节问题的同时, 深化理解课题各方面知识点。同时, 教师要将课前制作好的关于《精彩的多媒体世界 (一) 》课题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微视频巧妙引入课堂中, 使其和课前学生预习课题的.微视频有机耦合, 将其穿插到该课题教学各环节, 帮助学生准确梳理该课题核心知识点, 了解多媒体作品各构成要素以及制作工具的基础上, 学会多维度赏析多媒体作品, 在亲自赏析过程中, 深刻感知多媒体世界魅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制作的课题核心知识微课程, 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实践, 在亲自实践操作中, 进一步梳理《精彩的多媒体世界 (一) 》课题核心知识, 为科学解决实践操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埋下伏笔。

因此, 课题核心知识的科学梳理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题课堂教学方向以及课题核心知识, 结合自身已有的能力水平, 科学学习课程核心知识, 为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课题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微课程功能作用, 在多样化微视频作用下, 帮助学生对课题进行高效的查漏补缺,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效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以苏教版《制作作文选-制作目录》为例,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要借助分层教学方法, 根据班级各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情况, 以微课程的形式, 设置难易度不等的课后实践作业, 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基础上, 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 独立完成实践作业。完成之后, 教师要根据班级各层次学生完成情况, 深入了解他们对课题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比如艺术字、横竖文本框编辑与插入情况, 文本框架格式、边框和底纹等设置情况, 图片插入方法掌握情况, 科学构建层次化微课程,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化的课题查漏补缺, 并引导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操作, 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因此, 课题查漏补缺利于学生在微课程作用下真正消化吸收课题知识, 提高自身运用、迁移知识等能力, 充分展现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微课程内涵、特征, 将其巧妙穿插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 促进他们个性化成长。

在经济学教学中情景体验教学法的实践运用论文

摘要:情景体验教学法是通过创设场景, 引导学生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去探索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文章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将情景体验教学法在东莞理工学院相关专业的经济学教学中加以实践运用, 归纳和总结出适合用于教学的模式, 从而达到提升经济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景体验; 经济学; 应用;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ituation creation, the situational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 leads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learn based on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highlights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cultiv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Guided b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y, this paper put the situational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 into economic teaching practice in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ums up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mode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

situational experience; economics; application;

经济学 (这里主要指西方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是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以及很多理工科专业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市场经济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扩展视野, 具备一些经济学的常识, 掌握一些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情景体验教学法的目的

经济学相关课程理论性较强, 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逻辑,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积极性较高。但随着章节推进, 知识环节紧扣性增强, 理论难度的加深, 对学生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逐渐升高, 学生会感觉难以适应。传统的经济学教学, 大多是课堂讲授加以案例讲解的方式, 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逐渐下降,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本文尝试通过情景体验教学法对当前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加以改变, 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原动力。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的体验主题设计, 将情景体验活动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 产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多次的主动参与, 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二、情景体验教学法的阐述

情景体验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场景, 引导学生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去探索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创设相关案例的情景, 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 理解经济活动的动态博弈过程, 通过自身的体验模拟和推导相关情境下参与经济活动者的情感, 直到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形成感性的认知, 达到教学目的。该教学法的核心是体验, 情景体验实际上就是现实的逻辑再现。

三、情景体验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笔者所在的高校东莞理工学院, 目前有28个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 (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 占整个学院所有专业的44.5%, 针对相关开设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情景体验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一) 对当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

用两个月的时间, 通过调查问卷法, 对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含有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的在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

2. 对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的调查;

3. 学生对经济学课程有怎么样的期望度。

被发放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是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级-级在读学生, 发放问卷份数一共为550份, 最后收回有效的问卷258份。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与分析显示如下:

1.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现状:75.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相关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且比较深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53.1%) 认为学起来总是觉得吃力, 特别是文科学生更加明显。大部分 (71.3%) 理工科学生表示他们对其中的数学推导不会觉得有难度, 但总难以理解其中的经济含义。

2.学生对所接受教学法方法的调查结果:学生们认为他们自己的经济学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主要还是以教师教授, 学生接受为主的模式。68.6%学生较为喜欢和想要在课堂上接受情境体验教学;84.9%的学生更为接受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51.9%的学生希望能够将课堂多元化, 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

3.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期望度:61.2%的学生期望当前的经济学课程应该要提高对现实的解释度, 能够有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经济理论和政策分析。

(二) 情景体验教学法设计

1.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

教学目标强调在教学后能够让学生发生何种有益的变化, 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主要就是契合这种有益变化为目的。情景体验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在相关的创设情境中, 能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 强调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结果或产生相关的结论。但由于体验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 不同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对世界的认知肯定各有局限和差异, 那么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种主观性, 从而不让体验的结果过于抽象和模糊就显得很重要。

依据规范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更好的体现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本质, 可以将情境体验的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接受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再机械的接受课堂讲授, 而是开始主动地用心体会和观察显示某类经济现象的存在。例如, 根据教师的情景创设, 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实验与体验活动中等。

(2) 反馈阶段———学生对关注的经济活动或现象, 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创设相关情景, 并将其投入到学习、研究与探讨中。在此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直至兴趣的产生。例如积极自我模拟和创设体验场景, 藉此提出疑惑、探讨问题, 能够与他人积极讨论。

(3) 赋值阶段———通过一定数量的情景体验活动, 开始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标准, 可以依据比较合理的推理逻辑, 对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规范分析或实证分析。例如对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和周边的事物可以提出相关的观点, 并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结论或观点做出相应的逻辑判断。

(4) 组织阶段———经过前面阶段的循环往复, 可以在多个价值标准体系中, 对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 确定他们的相互关系, 并有可能逐步建立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以对现实的经济现象提出独立的观点, 这其实也是学生自我归纳和提升的.过程。例如能够对现实经济的博弈结果, 明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能够较好的理解这种关系存在的客观性, 对一些经济现象的发展态势能有自己的逻辑推理和看法。

2. 体验设计的要求

(1) 可操作性

情境教学设计的效果, 需要教师和学生根据相关理论的需要, 创设出不同的场景, 通过想象、或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具让学生产生联想, 从而达到体验情境的效果。这个与一般的教学活动要求是不一样的, 它不需要直接与外在的相关环境发生直接的联系, 实际上经济学的实验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主要的支点在于通过参与体验主体本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去产生体验结果。教师在考虑各个不同因素的限制性后,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如场地、实验室环境、多媒体设施, 对活动计划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教师在进行体验设计之前, 就要对可能发生的细节问题进行备案,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开展实际可控制的课程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2) 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 就是如何对体验的主题进行创设。各种体验活动是为学生而设计, 应处处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设计。要做到这些, 主要是在创设的时候, 一是要确定创设体验情景在经济学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过往经验能否在创设体验情景中起到相应作用, 依据学生的特点 (生活环境和年龄) 选择最佳的创设场景;三是在整个创设的体验主题活动中, 教师的知识用来辅助学生们的情景体验, 关键是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由讨论得出符合逻辑的结果, 并能够进行反思。

(3) 开放性与有序性

一开始, 以教师为主进行体验主题的设计, 但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应该让体验教学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是指在符合政治性的前提下, 将纳入情景创设的主题不单单局限于现实的经济场景, 任何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场景都可以列为考虑对象。在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后, 允许学生自己设计合理的场景。体验教学的有序性是指, 在编排组织具体的教学体验主题的时候,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上可能产生的变化, 遵循客观的学习规律。针对同样的体验主题场景, 由于学生的自然禀赋、生活环境不同, 产生的情感、价值观判断自然就不同。教师应该对可能发生的场面提前做预案, 保证教学的有序性, 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教学的效果。

(三) 情景体验教学法应用实践

3月-月的两个学期, 笔者在东莞理工学院的2015国际经济与贸易、2015文化产业、2015汉语言文学、2015应用化学等专业共10个班, 进行了情景体验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操作实践。主要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设计、交流活动设计和探究活动设计的应用实例, 将情景体验教学法的教学理论贯彻其中, 通过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相应的记录并在下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 以完善情景体验教学法, 并期望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形成改进并产生突破。

1. 角色扮演体验设计

通过相关现实或创设的体验场景, 梳理当时场景下的可能存在的不同角色, 指定或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关角色进行扮演。以角色代入的方式, 去模仿场景中的角色依据自身的情感、工作职能可能做出的当下选择。在体验设计过程中, 学生往往需要通过模拟场景角色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心理状态, 可发现以往单纯通过想象不能察觉的微妙之处, 而不是产生想当然的结果, 教师在其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逻辑思考和判断。最后, 通过多次的训练, 逐渐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 完成内化的过程。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 价格理论的现实运用的“价格政策”一章中, 在介绍政府的最高限价时, 可以让学生模拟特定的场景中不同人物按自身利益产生的当下表现。如对于医院看病挂号出现“号贩子”的现象, 让学生扮演病人、医生、医院管理者、保安、号贩子、政府管理者、群众等不同的角色。根据现实中这些不同的角色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 演绎现实的场景, 推理现实场景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通过对相关的角色扮演, 激发了学生对政府限价政策产生的相关经济活动现象的兴趣和明白经济结果的博弈过程, 在对价格机制有了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后, 对其发生的逻辑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2. 交流活动设计

交流也可以称之为交往或者沟通, 通过彼此间的交往和沟通中, 分享、披露、接受信息。由于每个人 (包括老师和学生) 各自的自然禀赋不同、所处的地域文化以及家庭背景也不可能一样。针对相同的情景, 不同主体的情感体会就可能不一样, 有可能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却有完全相反的想法与感悟。这个时候, 教师需要通过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之间可以对各种渠道所得到的信息、心得、感悟等内容进行互换和交流。这个互换和交流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寻找认可。通过交流的过程, 他人的想法或者思路还可能会对自己还不解的问题上产生灵感。而教师在交流活动的设计中, 关键的是需要与学生平等的进行对话, 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模型这一章开始时, 以“贸易战的影响”为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相关理论理论模型, 一边通过关注各种媒体渠道来了解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战的来龙去脉。在作业完成后开展一堂交流活动, 各学生就自己之前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总结, 阐述对当前贸易战的理解, 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师生通过平等的交流, 双双敞开心扉, 也相当于经历一堂头脑风暴课, 从而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3. 探究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设计是情景体验教学的升华, 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个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理论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主要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时, 需要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同, 还需考虑学生处在的年龄段具有的生活经验限制,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的认知水平差异来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与安排。教师应该通过用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疑问, 并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和资源, 让学生可以自行去阅读与加深学习。

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这一章节中, 有关宏观经济两部门到四经济的乘数效应的推导和学习方法是一致的。教师可以重点讲授和推导“两部门经济模型”后, 然后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渠道和资源, 让学生自由组织, 以小组为单位或进行独立的探究式学习, 最后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三部门、四部门经济模型的相关结论。

四、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发现:相比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辅助以案例讲解的上课模式, 情景体验教学法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有更为明显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几次训练后, 都愿意积极参与体验活动,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体验的角色扮演活动设计, 学生往往能找到一些娱乐因素, 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先产生了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如果在情景体验教学活动中加入奖励制度, 能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活动, 也发现情景体验教学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由于情景体验教学法的模式并没有在之前推广, 所以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并不多, 那么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和繁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仔细设计每一步活动, 但中间总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而导致影响教学安排和教学效果:在一些情景体验活动中, 相关的场景创设容易导致学生情绪比较亢奋, 相同场景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的亢奋程度也可能不同, 让课堂秩序出现不好控制的局面, 这就需要教师有类似节目主持人的把控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具备的;在教学实践中, 面对的多是上百人的大班教学, 班级的人数比较多, 这样就导致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体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造成那些一开始不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 经常不能得到情景体验教学带来的好处, 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和进行交流。这几个问题应当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注意,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班级人数, 精准准备教案的编排和活动的计划,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不同主题的等方面来尽可能减少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文君.体验式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 2012 (04) .

[2]许芳, 王峥.体验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探究与应用[J].河南农业, (18) .

[3]杨通宇, 陈庆良, 何克, 等.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08) .

[4]陈婷婷.体验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14.

[5]Ridley, W.C, Weber, E.S.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8.

模块化教学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及评价论文

【摘要】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的角度出发,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思想为主题,将其零散的知识进行模块分类,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工作的经验,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关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通论》提出的最有影响的见解是经济大萧条产生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律”和“流动性偏好”的存在,市场完全有可能出现供求非均衡状态。同时由于价格和工资存在“黏性”,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不能迅速发挥作用,而政府干预的公共支出却能够作为外生性工具发挥替代作用。这一见解推动了当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并且为宏观计量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般均衡”理念的指导下,希克斯等人提出的IS-LM模型与AD-AS模型一起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二、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块的划分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模块

1.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是反应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国民收入的核算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另外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IS-LM与AD-AS模型。IS-LM模型是希克斯和汉森根据凯恩斯观点提出的,该模型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多恩布什把IS-LM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该模型通过利用利率的传导机制,分析了政府主动干预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战后各国主动干预经济运行的首选理论依据。但从实践来看,该模型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70年代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崛起,对传统凯恩斯理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国内经济学研究水平的落后,大多国内经济学教材仍然继续沿用这一思路。但在国外许多国家,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与价格决定之间的关系,就是AD-AS模型。

3.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人均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经济增长率来描述。哈罗德(1948)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多玛(1946、1947)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两个模型几乎相同,所以一般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的表达式为:尽管哈罗德多玛模型存在重要缺陷,但不能否认该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经济增长理论最有影响的是索罗提出的“slow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是Solow于1956年首次创立的,用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自建立以来,这一模型一直是分析以上三个变量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模型表达式为:索罗模型解释了发达国家富裕的根源在于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和高的储蓄率,并认为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源泉。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中期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增长理论仍然处于当代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研究的活跃时期。

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主要理论有熊彼特经济周期,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等。

4.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问题。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同时,货币工资就是通货膨胀率,这条曲线就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1968年,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对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从一地程度上解释了滞涨现象。

5.开放经济下的经济模型。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多恩布什模型为代表。Mundell(1963)、Fleming(1962)提出了一种开放经济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通过把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从而对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Dombush(1976)在存在适应性预期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下,发展了汇率的波动理论。分析了汇率、利率和其他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具体阐述了货币扩张政策所造成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货币超调现象。作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延伸,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本知识模块的主要内容。

三、结论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收入的总体运行情况,但国民经济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同时需要剖析他的内部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按照模块进行知识分类,帮助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教给他们建立知识模块化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第一版.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浅谈行动导向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商务策划》是很多经管类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法在课程中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本文从变革授课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强调小组的分工与协作、多门课程之间的融合、丰富教学方式、制定科学的考评办法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商务策划 行动导向法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重点,高职教育的理念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职教育不仅补充了学生自身学历的不足,让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了就业之门,特别是一部分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了企业实践或顶岗与实习的机会,切实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本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有一技之长,为顺利进入社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认可度的有所增长,充分反映了高职教育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成果。

面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何进一步落实高职教育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把这一任务抓好办实,是困扰很多高职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诸多产业的高速调整和结构改革,一些传统职业甚至消失了,而新的职业需求快速涌现,面对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现行的高职教育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适应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这是关系到很多高职院校生存的一个根本问题。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最终着眼点都终将落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两个层面上来。行动导向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利方式。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涵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强调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育方法重在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的互动,相互促进地学习氛围。

二、《商务策划》课程简介

《商务策划》是很多高职院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掌握商务组织策划、商务谈判策划、管理活动策划、市场营销活动策划、商流和物流策划、行业活动策划等基本技能。这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课程,通过掌握商务策划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商务策划能力,能够高质量地制定商业计划书。

三、行动导向法在《商务策划》上的应用建议

根据《商务策划》的培养方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策划实务的操作水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训练学生的策划能力与水平:

(一)是变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变课堂讲授为主为模块化教学

具体实施中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商务策划》的课程大纲要求,结合实际的岗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在课程设计中主要设计了公司的创立、市场调研、制定相关竞争战略、新产品策划方案设计、营销方案设计、商务策划的小组投标共6个模块。这种教学法是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考核,让他们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锻炼,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以商务策划方案的招标环节作为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

在《商务策划》课程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一般以客观题目为主,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判断题、论述题,而案例分析、策划实务等题型因为耗时多,标答很难统一,使得一些教师望而却步。这种考核方式带来的弊端是学生在考前几天苦学苦记、死记硬背,只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实际策划水平毫无用处。相当于一部分学生考完了就忘光了,课程学与没学区别不大。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建议以课程的商务策划的招标环节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学习本门课程的实际用处,真正提高学生的商务策划的水平。

(三)强调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具体负责的项目,老师强调分工和协作的重要性

《商务策划》对学生综合策划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在实际任务的执行过程中,结合岗位的具体情况,教师应对所授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小组成员不超过6人为宜。例如在小组活动的市场调研模块的实地调研环节,小组应根据选定项目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调研。《市场调研与预测》这是一门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已经学过的课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小组的分工与配合是决定策划项目能否顺利是完成的关键。有的学生擅长做市场调研方案与问卷设计,有的学生亲和力强,擅于与人沟通就更适合做实地的调研和访问,有的学生擅于表格的处理和分析,就可以分工PPT或EXCEL处理。在小组分工中,教师应强调在学生分工的基础上,团队配合与协作,发挥每个人的最佳优势,达到整体效果最优的效果。让学生在团队的任务中不仅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模块任务,而且在过程体会自身价值与不足,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快速地进步。

(四)多门课程的融合,让课程与课程之间不再失联,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操技能

《商务策划》是一门综合课程,学生的策划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依赖这一门课程,而是应建立在《管理学》《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与调研》《服务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广告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所以要求授课教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注重眼前效果,而忽视基本学科的培养,这时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先与相应学科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现状,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课程与课程的联系,综合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与水平。

(五)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行动导向法不是单一的一种授课方式 ,它应是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实操训练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授课手段,变成以安排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六)制定科学的小组成绩考评办法

在小组活动中,常见的小组分工的方法并不是简单执行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可以发现,在一些小组中,积极的总是那幺几个同学,其他的同学只是坐享其成,似乎小组任务的完成质量与他们毫不相关,很多的小组准备工作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在小组汇报中,他们总是观众,如何调动全体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这部分不积极的同学也参加到小组活动中去呢。笔者认为科学的小组考核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科学的小组考评制度要结合每门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设计与规划。例如在《商务策划》课程中,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拿出一套考核办法出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小组人员的组成怎幺样更利于配合、小组任务的开展如何细分成详细的步骤、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如何调动与量化考核、小组成员的分数平圴怎样避免分配不公等环节。笔者建议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指导下,可以给予小组长一定的分配权,同时赋予小组成员一定的弹劾权。这项任务可以通过 制作“小组成绩分配表”来实现与完成,在“小组任务分配表”中,小组长给每一名小组成员写评语、要清楚地说出同学在小组任务中的优点与缺点,及下次需要进步事宜,然后根据小组的总分对成员进行分数的分配。同时每一名成员要在相应的表格中签字,以判断小组长有没有公平评价,如果小组长做事有纰漏,达到小组成员总量的三分之二统一认可时,可以行使弹劾权。通过评分权与弹劾权的赋予,让小组长各司其职,让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到小组任务的实施中去。

四、小结

总之,行动导向法是现代高职教育中普遍推广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应结合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切实完成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这一重要任务。

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构想论文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末,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随后被广泛运用到医学、管理学等其他众多学科的教学之中,并逐步发展为一种成功有效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案例教学被正式应用于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

一、案例教学及其价值

“案例”译自英文“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由于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案例及案例教学的确切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师范教育中,“案例”是指以一定的媒介(文字、声音、图像等)为载体,内含教育教学问题的实际情境。而“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等,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时代性、启发性等特点,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设疑、质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因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方面,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而又复杂的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典型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间接地锻炼了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讨论实际的教育问题,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在客观上起到了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沟通的桥梁。

2.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创造环境,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或较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情节性、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因此,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案例教学答案或结果的多元性,学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评价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即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自觉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摆脱教学的盲目性,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案例教学能为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二、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论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所要求的。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最终往往是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习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由于缺乏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机制,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参加工作多年后还认为所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没有价值。而案例教学以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为背景,采用讨论、对话、探究、实践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热情,从而改变音乐学科教学论不受学生重视的局面。

世界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本体知识与技能的忽视、盲目使用多媒体以及不适当的学科综合等。其原因之一,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综合运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复杂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至于只能是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案例教学是一种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它从鲜活的案例出发,要求学生综合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因而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学研究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

案例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时间还较短,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正在形成案例研究的热潮。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学科建设,特别要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在音乐学科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保障,我国蓬勃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特别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比赛,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优秀课例。一方面通过这些课例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音乐教育十几年来真实而艰辛的探索历程,同时,这些课例集中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将其作为对未来教师教育的案例素材具有典范性。除此之外,各高校历年教育实习的案例,以及音乐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试讲与见习,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案例基础。

要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必须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渐成熟时期,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索、肯动脑筋,能批判性地对待老师的教学,对部分问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充分发展,为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在案例教学运用于不同的学科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以案论理,有的以案论行,有的析案解疑,有的析案谋筹。根据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际,案例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

1.与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的讲授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特定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达到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兴趣的目的。

2.与教案设计教学相结合。通过对优秀教案以及学生教案习作的评析,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结合见习与优质教学录像观摩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对教学实践实例的剖析,训练学生利用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

4.结合试讲以及教育实习进行案例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教学也绝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它要受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制约。同时,案例教学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同行协同合作,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音乐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都来关注这一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P48―50.

[2]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P47―49.

[3]高德菊、韩照波,案例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4(7),P46―47.

[4]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256.

[5]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P96―98.

[6]陈文东,走向案例教学的教师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2),P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