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相关文章论文
- 文档
- 2024-08-08
- 11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与教学相关文章论文,本文共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如何做到贴近实际
文/王栗鹃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必须贴近实际、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把握好和体现出在自身内容体系、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调动学生,真实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实效。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贴近实际,把握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方面: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基本理论包括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形势分析方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的国情等;基本形势指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行业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热点问题是学生社会普遍关注、学生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这些构成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同时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形势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时期呈现的问题、热点、焦点也不同。
正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只有贴近实际,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专注社会热点,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才能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动态性把握好。
以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专题“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更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贴近他们的衣食住行。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对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发展观成为全球共识。在国内,“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则明确指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贴近了学生生活的实际,从寝室的居住环境、水电等资源的利用、学校公共环境的建设与呵护整个学校所在城市武汉乃至于中国大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都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既实现了政策性与知识性、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又做到了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二、贴近实际,突出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它的教学过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要求严谨而规范,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范和严谨是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和其它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等,要按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则指具体内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只有贴近实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才能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只有贴近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设定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1.贴近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
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主体特征。90后大学生的主体特征非常明显。他们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同时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上正属于青年早期,呈现出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等高峰特质。他们的情绪波动极大、两极情绪表现突出,转瞬间或豪情万丈或意志消沉。
其次,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期望也较大。我院“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三贴近’”的调查问卷中,“你希望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达到怎样的效果”一题中,33.5%的学生选择了A树立正确的“四观”、B及时获取国内外重大时事信息、C提高政治素养、D提高鉴别分析能力中的全部四项,45.2%的学生选择了其中的三项。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超乎寻常,对于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
另外,通过对初高中阶段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学生的课前交流、以前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理论一般有初步了解,也基本认同,但是没有从理论上深入认识和把握,同时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怎样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
同样以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必须的、必要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缺乏理性认识,而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没有相关课程专门介绍生态文明,因此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为掌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和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同时,我们的教育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在专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地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帮助学生去观察分析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发展学生之间更多的人际联系,能力目标的设定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而我们文化建设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于学生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其中理想的确立必须确立在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前提之上,基于此,在专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中必须将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绿色消费观念、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信心与责任感。
2.贴近课堂实际选择教学方式
提高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实效,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课堂为主轴,特色活动为辅助。形势与政策应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借助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系统讲授,如十八大会议精神必须通过专题理论讲授来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媒体教学来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安排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如邀请专家讲座、观看教学资料、实地考察等,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角是学生。备课时,应以设计学生活动为主,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以专题“钓鱼岛”为例。专题“钓鱼岛”是我院形势与政策~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小组学习的方式。首先由老师讲授基本理论,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如日本主张的原因及为什么错误、大学生为保卫领土可以做些什么等不同的项目小组并设定任务要求,给予一定的时间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分析讨论并拿出小组结论并展示。最后由教师经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归纳,作系统总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学习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小组学习进程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实现了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的转变,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和作答中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效应。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自己的讨论分析作答、最后的归纳总结,达到了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同时又能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意识。总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贴近实际、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把握好和体现出在自身内容体系、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调动学生,真实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松德。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云梦学刊,(06)。
[2]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06)。
(作者单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物理教学论研究生向中学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的成长经历与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探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个案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构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的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论柏林教学论模式与德国汉语教学
基于SNS的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师物理中教法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教学论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论内容体系优化与完善
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知能课程实施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宏观设计 高师微格课程效能的实证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1)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
基于知能课程的“小论文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职前化学教师实验技能评价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物理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教材的调查研究
科学创造的教学论意义与教学对科学创造的素质关怀
物理教学论教材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的比较研究
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
中学世界史“融汇”整合教学论析
论语文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论文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地位及重要性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它被安排在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树木学、水文学及地质地貌等课程之后,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直接服务于现代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国家林业局自199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荒漠化监测。201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全面启动,这些国家监测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监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所以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监测相关的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多水土流失地区开展了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措施的成效如何,则需要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才能确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监测管理,那么就会出现比“雾霾”更为严重的环境灾害,所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别是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相应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在国内为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专业课,并在2006、2008年对该课程进行了2次教学大纲的修订。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使用的教材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编的《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李智广主编的《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而以上教材的涉及面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监测方法和评价预测,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测方法;《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内容较广,既涉及了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也涉及了传统、成熟的监测方法和最新的监测方法,作为监测技术人员使用的工具书较好,但作为高校教材,其内容繁琐;《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涉及了开发建设项目,而对宏观设计涉及较少,所以也不能完全作为高校教材使用。由此可见,适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材相对较少,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述课程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传统的“板书”讲授方法,缺少对野外监测实践的分析。每节课超负荷的信息量使学生来不及理解消化,更不可能对众多的基本监测理论、监测方法及实际应用方法吃透和掌握。教学方式的单一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听课,学习效果差。虽然多媒体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中监测实践分析变得容易,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缺少互动环节,使学生思维变得迟钝,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
(三)实践教学学时有限
甘肃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学时较少,仅有4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的实验课。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概念繁多,尤其需要野外观测及室内测定的实验内容较多,但由于受实习经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土壤性质分析实验,而对野外观测只能在综合实习中出去考察一些科研院所的监测,且只能走马观花,对具体的方法了解较少。同时,由于缺少实习基地,学生们所见到的'监测仪器和设施少之又少,影响了学生对各种水土保持监测措施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书面考试为主,学生只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然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授课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背诵一些概念和理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状况及治理措施的效益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并做出相应评价。例如考核学生对径流小区监测的掌握状况,书面考核只要学生背出小区定义和指标即可,而对于学生在实际径流小区监测的动手能力却很难考察。因此,如何减少书面考试带来的弊端,真正激励学生为熟练地运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水土保持监测实际工作的需要
1.课程教学突出重点内容
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尤其是实践內容更多的情况,应把握课程的重点,合理选取、整合教材内容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考虑课程自身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挑选出一些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如径流小区监测、小流域控制站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风力侵蚀监测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同时,对这些重点内容不但在理论课上讲,而且在实验课时也要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相关术语,只着重介绍学生以前课程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而对其他课程已经讲过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示,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
2.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既要加强原有的、成熟的原型监测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新的监测方法和知识,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笔者参考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关于水保持监测方面的文章,将甘肃省水保局进行水保监测培训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目前水保监测做了哪些工作,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验内容方面,笔者尽可能减少其他课程已经做过的实验,将降水径流冲刷侵蚀沟量测、风蚀量监测、不同降雨强度(人工降雨仪控制)的径流小区监测及遥感在野外水土保持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定为主要实验内容。结合生产实践编写监测规划、监测实施细则和监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的计算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监测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诱导式教学法
在理论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当今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专业的重视,逐步引入本课程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介绍从事本专业的优秀人才及成果,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发奋学习的雄心壮志。首先,从国家政策入手,向学生讲明水土保持监测既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又是国家评价所实施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监测掌握水土流失动态,认识水土流失规律,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的防治成效,建立土壤侵蚀模型,预报土壤流失量。以甘肃省案例来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如“舟曲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缺少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资料,导致舟曲人民损失惨重。生活中的实例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白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就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梦”而服务。
2.多媒体互动教学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研究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性,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发展,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监测方法不断更新,这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授课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利用挂图、视频、实景图片和案例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较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气象要素监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目前常用的气候和水文观测方法、观测仪器、数据处理方法等,重点讲解气候和水文要素的观测步骤和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各种观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观测仪器的适用范围。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校园内的各种气候和水文观测设施,并做成ppt,在下节课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节课结束时,安排4~5个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水土保持监测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也可以选取自己家乡的某个小范围为监测区域,介绍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地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并做成ppt在课上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出意见和看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010年,学校和学院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土壤分析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监测土壤理化性质中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水保系老师结合各自课程需要,安装了水土流失径流监测固定小区、移动式微型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系统、GIS图像处理实验室等监测实验设施,购置了侵蚀因子监测仪器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降雨、蒸发、风速、温湿度等监测仪器,购买了风蚀监测的风蚀自动监测仪,基本满足了校内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马路滩林场和定西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野外教学基地,开展综合实习。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和甘肃省治沙所协调,准备建立风蚀监测野外实习基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学生去“甘肃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果园示范区”进行考察,了解常规监测、调查监测及生态效益监测的方法及实验设施。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了解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监测技术。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以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考核方式多以最终一次的考核成绩为准,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察学生学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效果,应优化考核标准,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以平时的学习表现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等为参考。以此为标准,确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15%,实习实验成绩占20%,监测报告占5%,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标准综合考察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全程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试制度方面,课程实行了考卷责任制度,由任课教师出题(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实行A、B卷制度),系主任检查签字,主管教学领导批准。考试由学校教务处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监考人员由学院教学工作人员安排在职教师监考,同时教务处和学院派教师巡考。这样的考核方式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的现象,体现了客观、公平的原则,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学生的出勤率达到90%以上,且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由简单的听转变为参与式学习。在完成创新探索性实验时,教师只需扼要介绍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自己就能完成从“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合理化设计—动手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先后撰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方面的毕业论文10多篇,申请校级科技创新课题10多项,目前结题8项。同时,有多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班的同学成功签约甘肃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甘肃省定西市水保局、天水水保站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已成为单位监测工作的骨干。此外,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考核评分逐年提高,在教学改革初期2009—2010年第二学期的教学考核中,学生的综合考核评分为7591分;在教学改革中期2012—2013年第一学期的教学考核中,学生的综合考核评分为77.82分;在2013—2014年第一学期的教学考核中,学生的综合考核评分为82.64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增长了学识,开阔了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资助项目: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特色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及“林业生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岩石物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论文
1课程建设
针对石油测井研究生教育的岩石物理学与其他领域的岩石物理学侧重点不一样,它侧重于与油气相关联的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和如何应用于油气勘探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对于本校测井研究生的教学最早开始于1991年,当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是为了让研究生了解用于测井的岩电实验技术和方法,因而只能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上总结归纳出来一些岩石电学的研究结论和实验方法,同时结合实验装置的开发经验,汇总成讲义讲授给研究生。该课程经历了20多年来的积累,丰富了内容,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并且与现场的岩电实验技术紧密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该课程致力于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这些性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实验室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对于石油测井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岩石物理学开课旨在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储层岩石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其在测井储层评价的过程中解释储集层的能力。根据这些需求,我们制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编制了讲义,制作了多媒体,设计了课后练习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电学性质、岩石电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三部分。多媒体(PPT)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课后习题针对性强,方便学生在课后回顾课堂内容,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的电学性质(电导率或电阻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随岩性、孔隙度、孔隙流体、温度、压力和频率等因素的变化特性,并根据这些变化规律给出岩石的响应模型以便模拟岩石的电学响应,为电法测井资料的解释提供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岩石的导电性,内容包括水的导电性、黏土的导电性、影响岩石导电性的因素和岩石的导电模型;第二章介绍岩石的介电特性,内容包括水的介电特性、岩石的介电特性、影响岩石介电特性的因素和岩石介电常数理论模型;第三章介绍岩石电学参数的频散,内容包括介电常数的频散和电阻率的频散。第二部分介绍岩石电学参数的测量方法。这部分也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岩石介电常数的实验室测量方法,内容包括低频段的测量方法、射频段的测量方法和高频段的测量方法;第二章介绍岩石电阻率的实验室测量方法,内容包括电桥法、伏安法,二极法、四极法、多极法、电极阵列测量、线圈法测量和岩心含水饱和度改变方法;第三章介绍岩心物性参数测量方法,内容包括岩石物理实验基本流程、岩石气体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润湿性、阳离子交换量和声学参数的测量。第三部分介绍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回归分析和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另外,也安排了一次课进行实验室参观,内容包括HP4194A、HP4191A和HP8753C测量仪器的使用、用HP4194A测量岩石的电阻率、用HP4191A测量岩石的高频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用HP8753C测量岩石介电常数和用HP8753C进行时域测量等。
2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1],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只重视考试的结果,并且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2]。具体而言,教学改革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3]。针对石油测井专业的对岩石物理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是被重点强调的内容,根据这一需求,我们采取“因需施教”的策略,制定教学内容,编制讲义,多媒体以及习题集等。第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做出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不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需求[3]。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课程中部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小内容,例如岩石导电模型、介电模型及岩石物性参数测量方法等,事先分配给学生,让他们上课前去检索阅读文献,并总结编制成多媒体在课堂上讲解给大家听,讲完后如有听不明白的.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和补充,而且大家对讲解的学生进行打分作为平实成绩的一部分。第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在传统高校教学中,普遍使用讲授法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较少关注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过半后,组织学生做了问卷(问卷表如表2所示)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查结果是100%的学生对第1至第3选择答案C和第5题选择答案A,80%的学生第4题选择答案A。结果表明学生全部喜欢老师讲一部分,学生也讲一些,老师对学生讲的部分进行补充和总结,并喜欢课程成绩考核采用写课程报告的方式进行,认为这样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80%的学生认为让学生参与讲课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全部对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前沿更感兴趣。这些调查问卷印证了我们教学模式改革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结论与不足
通过岩石物理学课程的教改,制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编写了讲义,制作了多媒体,编写了习题集,完善了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及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喜欢课程教学过程中多与老师互动,参与课堂教学,并认为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2)学生更喜欢课程考核采用写报告的方式,而且认为那样能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他们都对与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感兴趣。虽然本教改建立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模式,但是还有一些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中主要是有关电学性质方面的,而声波及放射性方面的还没有,这有待于以后的补充。
探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企业融合,建立实训项目,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项目教学 计算机调试 教学方法
经过近5年的《计算机组装及维护》专业课程的教学,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想把这门课程上好,必须亲自到岗位一线体验,并结合学生自身和现有教学条件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我们了解到企业是需要真正技术过硬及工作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员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素养,并且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尽早融入企业氛围。那么怎样做好教学工作呢?
一、从专业岗位分析到专业课程分析
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依赖性越来越强,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计算机故障问题越来越多,计算机调试员的出现就是为解决企事业乃至家庭的计算机需求及使用。计算机调试员的职业标准就是能够熟练进行电脑装配和故障排除及硬件维护的,也就是“攒”电脑和修电脑。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因此,要想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其岗位标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一些相关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计算机装调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及调试。2.能够对常用办公设备进行维护。3.对客户提出的各种软、硬件故障进行详细解答。4.能够根据故障现象判断计算机常见硬件及软件故障。5.熟悉本部门产品的品牌、型号、规格及性能。
因此确定了这门课程就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并且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包含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安装、调试、故障处理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好其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其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知识更新换代很快,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二、教学项目与行业接轨
在确定本门课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标准以后,我们可以分析到该岗位所对应的专业知识点,进而我们可以确定与之对应的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点是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概念、原理;硬件的拆装、操作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的安装、测试和使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计算机组装、维修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能跟进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应行业相应岗位的需求。项目选取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标的,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工程项目。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及学生的效果反馈,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学习模块:硬件识别;硬件组装连接;BIOS优化设置;硬盘初始化;操作系统安装;系统备份与恢复;应用软件安装;常见故障判断;日常维护等。这几个大的单元模块定了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的调整实践环节的难易程度。并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和需求进度有机灵活性的开展教学,将教学项目融入到企业工作流程上去,让学生成为员工,把项目当做工作,拿企业标准衡量结果,以职员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学习,从而达到任务完成了,课程学会了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方法基于项目
基于职员化的教学模式,确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不同于传统讲授型的授课方法,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来拉动学生学习。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引导法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指点,独立解决问题,必须让学生善动手、多动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动手能力,增加实训课程,概括来说就是要先学后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不断丰富知识强化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每一个实际项目。而且每一个项目可以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
四、考核模式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应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的比重要高于笔试,从考试评价上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并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以考试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考核表,根据企业标准,列出一系列必须掌握的能力,制定出相应的考试标准,让学生反复动手、反复考试,直到合格,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学习和考试中获得能力和经验。
教师要想上好这门课,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多与企业接轨,多参与企业项目,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经常与一线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
参考文献:
[1]谢定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
[2]刘瑞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2.
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关系分析论文
1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概念
1.1关于课程的观点
国外最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我国的教学论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自学内容的综合”,也就是说,课程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课程的本质是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我国的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教学内容具体化”,该文比较倾向胡德海的观点。现代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概念在教学概念的上位,课程的概念在学校教育的下位。课程应该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方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门课程,应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经过规范后形成课程。
1.2什么是体育课程
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社会的要求给学生规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体育学科课程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体育课程应该是在不同的学段对体育标准和能力的设计。一门体育课程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生活的目的。
1.3什么是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照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以体育课程作为媒介,师生双方互动、教与学相互结合的过程,体育教学是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领会了体育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意志和品质。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法,体育教学是具体的实践,方法自主灵活。
2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2.1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性质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由国家的行政部门来决定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课程的设计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和要求,是学校体育的任务。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体现出国家对学校教育目标要求,并根据这样的要求来制定课程、编写教课书,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体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要求,由教师设计具体的方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学的活动实现体育课程中的要求和体育的价值。体育教学的设计是一种很灵活的操作,带有教师自身的风格和主观性。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在设计的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2.2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功能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不仅有体育教学,还有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介,我国学校的体育课程要体现体育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要求,体育课程从宏观上提出规划,对体育教学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标准,要对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课外活动起到指导的作用,体育课程的规定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美国学者塞勒认为:课程仿佛是设计好的图纸,体育教学是照着施工。课程是编好的曲谱,教学是照着曲谱去演奏。体育教学的设计是如何把课程的内容具体落实。同样的一门体育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可能不一样。有的教师很有创造性,教学方法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学效果很好;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古板,教学效果不好。
2.3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关系
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体育课程的实施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体育教学的内容经过重新组合,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了体育的思想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总体作用,体育教学是指微观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体育课程是通过设计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体育教学是通过主观努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4体育潜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潜在课程是教学过程中的班级关系、校园文化、社会价值、家庭教育等。这些课题也是体育教学研究中的新的方向和新的课题。体育潜在课程在正式的课程内容编制中并没有提出,只是在课程的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比如,不只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外还有思想品德的要求。课程和潜在课程是互补的,相互结合,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潜在课程和课程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发挥潜在课程的正向作用,排除负面影响是教师面临的新的任务。教师根据特定的教材和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挥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对不同课程的兴趣、对体育的投入和体验,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面对成功和失败的心态,认识到自身健康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教学,使潜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当潜在课程和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学生会感到不满。教师要教育学生,消除心理的障碍。当潜在课程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时,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很高,师生关系良好,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下,潜在课程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规划运用好潜在的课程因素,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更好地做好创新教育。
2.5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体育课程是总体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程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教师确定每一堂课的内容、教学进度。教师不能自行设计课程标准,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时、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时,一定要按照课程的计划和标准进行,不能超越教科书的范围。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育教学工作是实施体育课程的设计方案,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结论
(1)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对两者都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要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把学校体育课程教育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努力建设符合素质教育优质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确立创新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如果体育课程决策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高,体育课程的设计就很好。体育教学是对体育目标的落实。体育课程设计得好,体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创造力。(3)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识到,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提供具体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实施的过程。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问题,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把体育课程设计好,然后有计划地完成教学过程,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对立。研究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该文的研究只是初级的探索,以后还会从其他的方面,比如哲学、教学论等观点综合论证,科学地构建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赵亮.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赤子,(15):86.[2]唐岳年,黄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体育时空,2013(15).
[3]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6(3):273-276.
[4]宋尽贤,赖天德,毛振明,等.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十):通过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看今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J].体育教学,(11):9-12.
[5]番绍伟.正确理解《课标》科学制定具体学习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3(6):2-3.
摘要: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创新、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
1引言
人类在开展科学思维活动时,计算思维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思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面向高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计算机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计算机这门学科中,计算思维是核心内容。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师应当努力创新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创新模式[1]。
3.1分层、分模块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专业包括文科类、理工科类、艺术类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培训时,应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将跨学科元素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从而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比如,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可将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等内容加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文理科类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融入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可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入学之初,学校可组织计算机基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配班级。组织课程内容时,可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设定相应模块,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知识[3]。
3.2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网络教学,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相较于传统教学,混合教学模式能够综合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二者的优势,不仅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而且保留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计算机教学中有效达成更高一级能力的培养目标,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又能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还能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设计混合式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可分为四个基本步骤,即学生分析、课程分析、学习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实现了角色转换,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充满兴趣,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同时,混合教学强调团队合作,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为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考虑到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具备立体化、多层次特点,基本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即混合教学、学习活动设计和实践能力拓展。第一,混合教学。按照基础测试成绩划分教学层次,从低至高可分为三个层次:主要针对低水平学生的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的面授与网络教学并重的模式;主要针对高水平学生的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任务为基础,将丰富的生活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来源,在任务设计中镶嵌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实现计算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开放程度。设计学习活动时,应注重实践性与层次性,将基础任务、一般任务和复杂任务囊括其中。此外,学习活动可分为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两种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协作精神,同时强化知识技能。第三,实践能力拓展。实践能力拓展主要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竞赛等方式,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3.3发掘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思维的基础和前提,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狄克斯特拉曾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思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应努力发掘计算机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首先,总结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内在规律,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时,教师可通过模型简化和抽象其工作原理。“I—P—O”结构代表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其中I代表Input(输入),P代表Process(程序),O代表Output(输出)。作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该模型上运行的软件会产生相应的运行规律。软件学习过程中,只需将特定指令赋予I、P、O即可。计算机课程讲解时运用“I—P—O”结构模型,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流程、基本规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学习要领,促使学生在常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得心应手。以word为例,I代表文字输入、表格图片插入等指令,而在视频制作软件中,I则代表素材导入、采集等指令。相应的P、O在不同软件中代表的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几项基础性应用软件后,学生学习其他软件时也可应用这一模型,首先需掌握软件的整体功能,其次深入研究软件的基本模块,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此外,教师通过教授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Windows系统的操作流程可抽象为“S—R—C”结构模型,其中S代表Select(选择)、R代表RightKey(右键)、C代表Command(命令),通过讲解这一抽象模型,无论是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还是操作系统文件和应用多媒体工具,都可以依靠基本方法进行操作,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操作效率[4]。
3.4转变评价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要创新评价方式,将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环节,教师要依照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而考核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方面尚未建立标准的量化评价模式,因此计算机课程考核的重点依然在于应用能力,实施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应极力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形式。通过研究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评价方式得知,采用阶段考试、综合作业、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比较科学,综合作业的权重应适当增加,过程考核要重点关注。考核内容不应局限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将计算思维相关知识点纳入其中,利用能力考核实现计算机思维品质的考核。比如,布置办公软件综合作业,全面考核学生的文字排版、编辑、表格制作、数据分析、信息检索和表达演示能力,这就是一种综合评价方式[5]。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思维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加快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具备科学的计算思维,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芳.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信息科技,,2(8):129-131.
[2]冯敏.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3):141-142,153.
[3]丁鹏,贾月乐,张静.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13):78-79.
[4]申璐,高淑香.创新创业与计算思维相融合下的教学改革—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3(17):171-172.
[5]张海琦.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计算机时代,2017(2):82-83,86.
2.1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现阶段,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全社会,许多单位在人员招聘与考核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标准。因此,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对这一技术做到应用自如。从计算机整体水平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时,不能局限于几种常用的技能,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确保学生具备计算思维。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只有对学生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才能提升学生日后就职的竞争力[2]。
2.2反映时代特征,学会基本思维方法
纵观当代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计算机逐渐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人们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技巧,更要注重转换问题,之后交由计算机解决。计算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时,形成思维模式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重要。
2.3揭示计算机内涵,形成科学思维模式
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和重大突破,人们对计算机和计算思维的认识产生了极大改变。目前,计算机不再被单纯地视作一项工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计算机的深刻内涵。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了科学设计、超前设计,拉近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
地理课程与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乡土地理教材在初中应用研究—--以信阳市区中学为例
一、选题的科学依据(1、选题背景;2、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背景:
起初关注乡土地理是缘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中课程性质的实践性方面就提到乡土地理考察,在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提到乡土地理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说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又明确地阐述了对乡土地理标准:①运用地区,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②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③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④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⑤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还提出了活动建议: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并做了如下说明:①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② 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③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课本课程。④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中,发现多次提到乡土地理。而且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解读》中对乡土地理用了一章进行解析,共三节。
第一节明确了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②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④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意义: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②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④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第二节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第三节提出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乡土地理教学实施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①熟悉家乡地理,②具备地理实践能力,③了解学生。
在官方发布的这两本重要的文件中能很清楚的发现乡土地理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很多地区的中学乡土地理教育未能形成体系,甚至就没有。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乡土地理教材。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乡土地理教材取源于现实生活,其内容具有鲜明的不断更新的动态特征。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学校地理教学中最具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部分,也最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是实现地理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最切生活的素材、数据和案例,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进等一系列的整合,打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地理课堂。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是“选自学生身边熟悉的紧密联系国情、为己所用的题材”,“对学生的地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给予指导。”因此,进行“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乡土地理教材的.内涵,为设计乡土地理教材打下基础;
②通过了解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的现状,思考教材应用的问题;
③通过分析问题,掌握乡土地理教材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
④通过提出解决相关问题解决建议,推进乡土地理学科发展。
2.应用价值
①通过对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新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②按照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原则,进行教材编制,丰富了地理教材的类型;
③通过对乡土地理教材给予的科学设计,说明具体实施办法,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有利于调动当地地理教师的积极性,并有助于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明确说明:“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科本课程。”但现实的中学并没有落实,甚至没有乡土地理教材。亟需相关研究指导实践。从查阅到的相关文献看,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关于乡土地理教育
乡土地理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土地理教育和爱乡爱国教育的好坏, 因此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从全国大部分地区来看,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乡土地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新课程改革也对乡土地理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但是,由于课时限制、分数要求等因素,乡土地理教育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限制。教师们对于如何更好的进行乡土地理教育还存在很多困惑。
(2)关于乡土地理教学
中国的乡土地理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从课程标准来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 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把乡土地理提升至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体系之中,且从课程性质、理念、设计、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与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中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出现在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部分,且基于乡土地理基础之上的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大,突出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此外,国内广大教师与学者也对乡土地理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据文献调研, -- 年之间, 国内学者在三大国家级地理教学期刊 《地理教学》、《地理教育》 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上发表的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 69 篇, 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与实施途径,以及乡土地理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困境的研究,如心理地图法研究、地图导学法研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乡土地理试题研究、教育教材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等。由此可见,国内乡土地理教育方兴未艾,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关于乡土地理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内关于如何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步入了新阶段。但总体而言我国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成果还较为薄弱、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教材较少,还有待丰富。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不同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拉萨市教育研究所郅昆山在《编写拉萨市乡土地理教材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认为编好乡土地理教材可在:“新”、“特”、“实”、“情”四个字上下功夫。所谓“新”即编写的指导思想新,“特”则是教材要突出地方特色,“实”指教材的实践性,所谓“情”为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山西朔州师范杨军在《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一文中指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时省、市、县相结合;二是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三是乡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四是结合统编教材,注意实践性;五是要注意声文并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郑耀星在《编写地理教材中比较法的运用》一文中指出当前乡土地理教材乡土性不浓,主要是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没有抓住乡土地理内部各要素内部的主要矛盾,平均用力;二是没有抓住乡土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三是没有明确乡土地理向对于外界的特征。他提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者,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跳出本县框框,摆脱就事论事,多做比较,才能识得乡土真面目。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抓住本县(市)在所属地(市)、省,乃至国内外地位;二是比较出本县(市)与其他县(市)之间的差异性,从中看清本县(市)的特殊性;三是充分利用横向、纵向比较,全方位正确的反映本县(市)乡土地理各方面特征。
2.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关于乡土地理教育
学校乡土地理教育直到近代才逐步形成。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是学校乡土地理教育的开山鼻祖。他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地理学科是学生必修的20个科目之一,且学校地理应该系统讲授:“宇宙中最重要的事实:例如圆形的天球,大海的形状……尤其是他们本国的城市、山岳、河流和其他典型特征……”乡土地理教育己确定为学校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后,不断被许多教育家、地理学家所论述,也为许多地理教师所承认并努力地加以实践。18世纪中期的法国大教育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尔》中专门讲述了少年的“爱弥尔”应对自然界作详细的实地观察。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也强调了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从认识自己学校场地和自己的乡村开始逐渐扩充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现代国外学校课程中,都比较重视乡土地理,将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的组成部分,与本国地理,世界地理相提并论。日本在小学一、三年级设置乡土环境课程,初中二年级本国地理课程中含有乡土地理,高中地学课程中含周围日常生活中的地学内容。英、法两国都在不同阶段设置了乡土地理。巴西学校区域地理从社区地理、本州地理到本国地理、世界地理。美国的“同心圆”式课程理论,将地理课程从乡土开始作为这种理论的典型例子。可见,国外学校乡土地理教育历来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单独设置,有的是作为区域地理课程中单独组成设置,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阶段分别开设了乡土地理或含有乡土地理的课程。
(2)关于乡土地理教学
国外从近代区域地理学诞生之时,便已经开始重视乡土地理研究与教学, 确立了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7 世纪夸美纽斯在设计地理课程时就强调必须从乡土地理学习开始;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指出儿童的学习要与乡土知识相结合;继李特尔之后,德国大学教授赫阿尔夫•赫特纳在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重申了“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 在美国,地理学习通常采用 “同心圆”式(或称“扩展环境 式)的学习秩序,即地理学习从家乡和家乡周边环境开始。在英国, 虽没有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 但十分重视地理野外考察。在日本,一向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尤其对乡土地理调查法有详尽地研究。在乡土地理课程设置方面,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如英国、法国等,优先学习乡土地理;第二类如前苏联等,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第三类如澳大利亚等,以专题形式在问题探讨中结合了乡土地理的学习。由此可见,在国外, 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关于乡土地理教材
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时,德国他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容,如垃圾处理站的地址,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一般以问题导向开始,提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用地理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澳大利亚的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在世界上是做得较有成效的,他们开发了土著人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比如: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河谷中学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定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但也存在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困难、社会难以理解等问题。研究发现国外在对乡土地理内容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单独设置乡土地理内容,编写相应的乡土地理教材;另一是在有关本国地理和本省地理教学时要求教师联系乡土地理知识,没有单独编写乡土地理教材。
3.发展趋势
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乡土地理要求尚无较为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可借鉴,而新课改环境下的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单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逐步深入的展开相关研究,使乡土地理地理教育理论更加联系实际。
(四)主要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代稳,张美竹,秦趣,王金凤. 关于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与建设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14,06:95-97.
[2]马爱元. 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建议[A].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2011:2.
[3]张海. 我国乡土地理教材:历史变迁与发展思考[J]. 地理教学,2014,10:26-30.
[4]梁婷. 乡土地理教学浅议[J].新课程导学,,29:15.
[5]蔡梅. 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08:60-62.
[6]柯志坤. 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4:141+241.
[7]张卫青,徐宝芳. 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87-89.
[8]陈惠. 初中地理教材应用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9]赵媛,嵇昊威,管卫华,郝丽莎. 《江苏地理》教材编写体系与特色[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88-92.
[10]李素梅,滕星. 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49-55.
[11]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 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12:50-53.
[12]张爱琴. 中国乡土教材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科学,,10:12-15.
博硕士论文:
[1]邓伟军. 中学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类型和编写原则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陈惠. 初中地理教材应用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周升娟.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乡土地理教材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王信文. 乡土地理的教育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5]徐建华. 农村乡土地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戚永华.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7]曹传道.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王海霞. 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及教材建设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9]赵欣. 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10]张雷. 探究式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韩晶. 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2011.
[12]黎蕴元.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3]袁华斌. 乡土地理教育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
[14]唐燕. 都市地区乡土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5]赵国军. 重庆市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16]李振云. 新课程理念下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著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陈 澄,林培英.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5]王静爱.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李永文,王静爱.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南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杨载田.乡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概念与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乡土地理教材设计”的思路进行。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明确相关的核心概念,在理论研究指导下编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今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暂列提纲如下:
第一章 绪论
一、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乡土地理教材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乡土地理教材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乡土地理教材的内涵界定
一、乡土地理范围的界定
二、乡土地理的概念
三、乡土地理教材的内涵
第三章 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调查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二、问卷调查的分析
第四章 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不到位
二、经费和课时不充足
三、教师能力不够
四、地理学习基地不适合
五、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解决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问题的策略
一、编制乡土地理教材。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保障经费和课时
三、地理教师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建设地理学习基地
五、建立健全相关评价机制
第六章 进行乡土地理的设计
一、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原则
二、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实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二)研究方案
1.前期调研阶段:20XX年1月——20XX年06月
(1)阅读有关教学评价的专业书籍,奠定理论基础。
(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把握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3)根据前期的理论积累,列出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2.理论研究阶段:20XX年06月——20XX年12月
(1)依据调查问卷,全面开展调查研究。
(2)分析调查结果,开展理论研究。
(3)写出论文初稿,提出对策建议。
3.完善提高阶段:20XX年01月——20XX年05月
(1)进行系统总结、修改完善论文。
(2)准备答辩。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xx.3—20xx.5 搜集资料、设计访谈提纲
20xx.6—20xx.8 整理调查文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0xx.9—20xx.12 将文献资料和数据结果进行系统归纳、综合
20xx.1—20xx.4 修改、完善论文
20xx.4—20xx.5 准备答辩 写出文献综述
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论文
摘 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教学要求,本文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 ”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基于互动式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必要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 互动式 Linux操作系统
Linux 是一种可以运行在PC机上的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最早是由计算机爱好者Linus Torvalds在1991 年开发出来的。自从Linux 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界的青睐,数万程序员和网络专家为Linux操作系统努力完善,极具影响力。具有优良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安全性,Linux不仅在高端的服务器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且在桌面和嵌入式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Linux 操作系统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学校已逐步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Linux 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对于初学的学生记忆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对Linux 操作系统的命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课堂上师生互动,快乐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后或上机实验给学生多个Linux操作系统应用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或小组选择一个作业任务完成。这样能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下的相关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和使用,从而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
Linux操作系统是应用性的计算机知识,由于学生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一般是基于windows系统,初次接触Linux操作系统,很多同学觉得很难,所以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我们要始终围绕三个方面来设计。首先,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操作系统是很枯燥的,特别是Linux操作系统中的命令操作,学生记忆比较困难。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以后,应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管理任务,让学生去实验,并给予讲解。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思考,并多给予表扬。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布置层次多样且与实际应用问题紧密结合的实验课题,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实验内容和进程。大力提倡、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由于目前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较少的学时教学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其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涉及从怎样在PC机上安装Linux操作系统到Linux系统的系统管理、网络功能应用及程序开发。根据内容的不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会有差异。
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而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学生记忆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把这些命令分类,以便于学生记忆操作命令。所以在内容上安排以下内容:(1)Linux基本知识及安装操作命令;(2)文件系统基本知识及操作命令;(3)系统管理知识及操作命令;(4)软件安装及系统配置操作;(5) Shell脚本及操作;(6)程序开发及方法;(7)网络服务配置及操作。这些内容受课时的现在基本限于基础知识,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选择某几个内容作较深入的教学和练习。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改革
1、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应用
Linux操作系统的学习倾向于系统管理与应用,并不涉及太多的理论及公式,而知识点太多,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计算机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图像、交互和视听媒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Linux操作系统中涉及到很多命令,这些命令常伴有很多参数选项,学习和记忆非常困难,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现场命令操作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教室的微机上一般都不允许安装Linux操作系统,我们可借助于网络服务连接到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把自己的微机作为虚拟终端,访问和操作服务器,这样既不影响多媒体演示,同时可进行Linux操作系统现场操作演示。如系统管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多媒体演示内容,同时在服务器上进行用户、设备及软件的管理操作,这样形象直观,有利于同学的记忆和学习。同时布置小作业,让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上机练习,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和不足,并能及时的进行讲解和补充。
2、任务驱动实验教学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Linux操作系统教学, 在形式上是: 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
首先要确定好任务, 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 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培养目标,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项目任务,设置原则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选取的项目任务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设置“Linux 操作系统”的项目任务如下:
1) 用shell脚本系统任务定制,日常系统维护;
2) 用shell脚本管理用户及数据备份;
3) 基于Makefile实现某一功能(如排序、数据库)程序开发;
4) 在局域网中实现DHCP功能,要求IP绑定一台客户机,供企业的机房管理员使用;
5) 在局域网中实现DNS功能,要求分别能解析以下域名:财务处、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
院;
6) 为院系建立MAIL服务器(一台机器4服务),要求能通过Outlook收发各服务器的邮件;
7) 为机房建立FTP服务器,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用户,分别属于各班级群组,这些用户可以允许
3、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授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以改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针对大多数学生对实际应用(如系统安全、网络服务)知识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列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例分析过程中,以启发的方式进行,先设置一些如多用户、访问权限、文件相互传输等问题,促使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路;之后再解答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一般要遵循“设疑――思考――提示――解答”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学互动,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三、课程考试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试卷笔试方法不能完全地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更无法产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作用。以前的考试方法,大多数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所以高分低能的学生时有发生。鉴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以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采区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笔试内容集中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同时增加一部分常用命令。实际操作测试主要结合任务驱动教学的项目,在上机实验课上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考查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将两项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给学生成绩。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选择相应的内容,并重点讲解和练习,同时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其次,设计一定实际应用的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苑益军、张致付.浅谈“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高等教育.2007
[2]黄丽娜等.Red Hat Linux 9.0基础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4]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侯旋.计算机文化基础[J].课程新型教学法的分析与研究,2005,(24)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信号与系统是高等工科院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领域[1]。本课程与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联系密切,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从电路分析的角度研究问题,本课程则从系统的观点进行分析。此外,在本课程中还涉及用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里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该门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路分析能力。该课程主要涉及信号和系统两个部分,分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分析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两大类。在分析方法中,又可以从时域和变换域两个角度来进行。本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如其中的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是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的基础,其中的傅里叶变换分析法是通信原理,数字通信等课程的基础。对于系统的响应的分析方法又在后续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得到深入地体现。因此,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门课的讲解中,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带复习先修课程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定理和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认真总结,弥补不足,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1 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1.1 注重基本概念以及定理的实际意义的讲解
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相比,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中的公式和定理还是比较多的,一些学生在课后作业和考试中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公式和解题过程,最终还是没能深入地理解隐藏在公式和解题方法背后的原理和意义。因此,在实际课程的讲解中,需要加强基本概念以及定理的实际意义的讲解。具体来说,要花大力气讲清楚基本概念,特别是那些先修课程中没有的、而信号与系统课中新出现的概念。例如,冲激函数这个概念先前没有出现过,在讲解中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函数,后面章节中要用到就结束了,而是要从冲激函数起源入手,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或板书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函数是门函数取极限得到的,有这样直观的演示过程,学生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掌握冲激函数的基本性质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有这些性质等等;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要有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也就是说要有意地去引发学生思考:这门课为什么要引入这样的一个冲激函数,引入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函数之后是不是给信号分析,系统分析过程带来了方便。通过这个过程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知道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以上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中,这样的概念和定理还很多[2],不再一一列举。
1.2 注重各章之间相关内容的对比讲解
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的体系相对严密。现有的绝大部分教材都是按照先时域后频域、先连续后离散的方式进行编写[3]。以系统分析方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把握两个角度的对比。第一个角度的对比是连续与离散之间的'横向对比: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将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复频域分析方法和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需要把握对比双方的共同点,区分出不同点。第二个角度的对比是时域和变换域之间的纵向对比:将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和连续时间信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复频域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将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和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又如,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和Z变换性质之间的对比。在每一方法的内部,也有很多可以采用对比讲解的内容,如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与非周期信号傅里叶变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通过这样的对比讲解,不仅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在横向对比中,只要掌握了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方法,以及离散系统分析方法中与之不同的部分,即可以轻松掌握两部分内容。
1.3 注重隐藏在定理、方法背后的思维方式的讲解与拓展
通过一门课的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该门课的知识是最基本的目标。除此以外,在更高层次上,需要通过相关定理、分析方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隐藏在该定理、方法背后的思维过程,即上升到方法论高度去讲解相应的理论。以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为例,对于求取通过连续系统的一般信号的零输入响应,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十分麻烦。这时候采用的方法是将复杂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具有不同延时的简单的冲激信号的加权求和形式,分别求出简单冲激信号激烈下的零状态响应,最后将其叠加,根据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其结果即为复杂信号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因此,在这部分的讲解时,就可以提炼出隐藏在此背后的方法论,即,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问题,解决简单问题,最后加以综合。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后续课程和未来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运用该方法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以上只是举了一个例子,类似的实例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中还有不少,笔者相信,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解和升华,使得学生学完这门课之后的收获不仅仅停留在掌握了这门课书本知识这样的高度上。
2 结语
综上,按照上述思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将着力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争取达到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深刻理解这门课的理论,并且使学生能够将这门课中介绍的分析方法背后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刘占卫,李金周.《信号与系统》理论课的启发式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30(5):127-128.
[2] 沈元隆,周井泉.信号与系统(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3] 邱晓晖.“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实践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10-11.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信号处理要求也逐渐提高。文章分析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实践,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实践;教学探索
随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广泛的应用信号处理,其对信号处理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模拟信号处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故现在开始采用数字的方法对信号进行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也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中的重要部分,且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的诸多问题:首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系统分析为主的,重视对原理与方法的讲解,忽略了信号分析的重要性,这满足不了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其次,忽视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理论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造成了其教学内容与应用的脱节,最后,由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本身的繁杂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全面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专业知识。
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1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考核方式,是当前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考核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检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评价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不例外。在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科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的程度的个体差异、显性指标及隐性指标等进行评价。或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别人的合作程度及学习的努力程度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促进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有效地开展。考核的评价方式应全面衡量学生自身的综合学习情况,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个体差异情况。评价还用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收获及经验。
2.2学生动脑动手,创新思维的锻炼现代的教育理念
逐步由注重学生的认知到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变化,即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的转变。一些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专业课程训练,能够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领域的各种趋势,使本科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认识。
2.3进行双向互动式研究型学习
双向互动式研究型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学习,积极的参与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中,通过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将学习的知识通过学生演讲、讨论和教师总结补充的方式,在学习课程内容之余,鼓励学生做超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的创新应用设计,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信号处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2.4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教育的需求,可适当的将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改变教师包办一切的教育形式,用主动式的管教方法,为数字信号处理提供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
2.5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教师的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数字信号处理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较高的水平。数字信号处理教师应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使知识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数字信号处理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随着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教学论针对高校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的展开,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能够适应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鸽,周小龙,许立群.《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3-95.
[2]肖海林,倪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7(05):429-431.
[3]彭启综.“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5(04):12-15.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论文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刹一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力法的科学是针对当今界而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交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边缘学科,已经成为21 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可持续发展”是1987午由川一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下一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就是指经济、刹一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r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刹一会的发展可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日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很多高校也是而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涉及而广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研究领域庞杂,包含很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复杂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防门_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使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刹一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在教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1 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也就是说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的本质来源,又承受着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而人类活动正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生硬地传授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自身生活入手,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对自然环境之外,还包括对刹一会和经济的效应因此,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同时也是复杂的刹―会问题例如,作为人类影响环境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其数量和质量问题,既涉及刹一会结构、刹一会发展次序和经济发展模式,又涉及刹一会价值观和公共意识,已然超出普通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范畴计生、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涵盖法律、经济、金融、刹一会等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道德、伦理和决策等力而的知识,以唯物主义的辩证ar学观为基础提纲挚领地讲述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整体性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环境类专业文科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3%_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意识道德在环境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理念团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既要重视教育观念改变的先导作用,也要重视力法改革的载体作用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围绕教学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予以解答,产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思考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固废处理力法及工艺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固废进行分类,并针对其中一类或多类固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处理力法和技术,教师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而的阐释,说明其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如何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高效地获取新知识。
由于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环保在刹_会各领域的高关注度,媒体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讲授提供了很多合适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对这些多媒体材料进行选择性的运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官认识和行为认识的有效统一例如在讲授温室效应问题时,可以通过播放《未来水1u_界》、《后天》等电影片段直观地描述全球变暖、海平而上升对地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挑战和危害;在讲述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时,可以借鉴《野性亚马孙》、《非洲》等纪录片带来的视觉效应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也要适量,在时间上要有选择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四
3 改革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比较多,有钱易、唐孝炎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周国强、张青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曲向荣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陈风臻、于显双编写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各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应该根据本校学科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力向加以甄别
在具体的授课内容上,当曰比界性和中国刹一会发展中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该是主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传统能源枯竭等当然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和新出现或者即将而临的环境问题可以有益地穿插到授课的各主要章节中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校,能源及其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在授课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会适当提高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适当普及一些地理力而的知识是必要的,这不仅仅因为环境科学本身就涉及到地理学,更缘于当前人类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在地球各区域的分布及其环境特点有关联,这其中包含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诸多研究内容例如在讲授土地荒漠化时,首先应该对1u_界范I}}和中国地域的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对一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没有印象,那么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了,这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Y:然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非常详细,但对于熟悉地理常识的学生来说,在感知淡水资源的分布、森林植被分布特征等知识点时会更加直观_学习会更加轻松。
4 注重实践教学
环境保护是手段,可持续发展是日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将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觉保护并提高环境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贯穿到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从自己和身边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等良好习惯,努力改善生活不环境,进而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垃圾分类回收等有益于环境、有益于刹一会的各项工作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应该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开展具体地说,在大气环境部分,可以根据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内容囚,增补S0}治理系统测试的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除尘设各,掌握四大除尘器的构造原理、设计规格、运行参数,比较不同类型除尘装置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水体污染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理论课中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污水处理力法,现场讲解各种通用或专用设各特点及操作规范、各级污水净化工艺及污水指标的测定力法;或者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沼泽或人工湿地网,介绍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加深学生对过滤、吸附效净化作用的理解共沉。离f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污水高史高效。更完整的讲述水处理的相关技术知识。
5 结束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纯粹的理论课,也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课,还包含了刹一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理念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与专业设置、专业特点乃至就业力向相适应的教材,并多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力式上,避免一味实行简单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应该采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或者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
当前,在国家层面“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指挥棒鞭策下,职业院校基本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艺术插花作为园林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其观赏性和艺术性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竞赛效应逐渐彰显,从而促使《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逐渐向更贴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突出“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本位”主旨思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加强实景实操训练,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效能。
1迎合职业教育要求,积极培养实操能力
1.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率。插花艺术是一门注重思维和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理论和实践比例。教学若停留在以理论教学、视频观摩、教师示范为主,而实践教学不足的局面,只会产生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无法培养出行业所需人才。职业教育要求实践教学占较大比例,可以根据需要将插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调整为1︰3,或者实践教学的比例也可以更大,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渗透、整理、总结理论知识。职业学校课程安排基本都是两节连在一起上,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可紧接着安排实践任务,小容量、小步骤地进行操作练习,从而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紧密结合。理论是对实践的指导,而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和提高,学生能从实践参与过程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体验,从而也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劳动。
1.2注重实践教学设计。插花艺术学习中的基本操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包括基本花型训练、礼仪插花、现代插花艺术、艺术插花等,设计好每一节课程实训项目,需要教师提前完成大量的工作,包括花材采购、花材处理、制作插花作品(示范及指导)、花材保养及二次利用问题等,任务繁重,技巧性强。在教学设计中本着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原则,力争做到直观、清晰、易于操作目的。教学的设计也可以紧跟花材的现有条件及从长短次序依次来进行。
1.3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多加练习、创作,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插花技巧,激发创作欲望和创作思维。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先对单个技巧进行多次练习,让学生感知同一插花技巧对于不同花材的拿捏程度和注意事项,然后当学生对插花技艺熟练以后,可以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练习,实际感受插花作品的构图与创作方法。学习、巩固常用的插花技巧;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由创作,展现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都有几个完整的作品,满足其成就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像爬楼梯,楼梯尽头就是艺术插花的殿堂。如果学校由于实验经费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鲜切花材让学生操作,可以考虑学校与花店联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利用周末或节庆活动参与花店的花艺制作,既能解决花店缺人的现状,同时也满足了实践教学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需要。学校也可在校内设立花艺工作室,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经营和管理,积极承接社会上的`花艺制作,既能满足学生花艺实习和实践的需要,也可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花店,积极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2积极探讨教学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捷径,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项目教学法。根据授课的内容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独立的子项目。通过分析子项目,设定项目完成预期目标、项目实施过程、成果与反馈等,达到实训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由简单操作科目作品开始,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启发设计思维,通过绘制插花造型草图、分析论证变化引导、自由创作等方法完成新的作品。每完成一件插花作品,要求学生根据制作过程撰写实训报告,总结操作要点和感受,逐步积累创作经验,提高实操能力。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使实训更有效率地进行,在自由创作阶段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2~3人为一组,每组选出组长,共同完成实训任务。一方面可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插花作品;另一方面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培养。教师巡回分析、指导,亲自动手操作,直到让学生满意。作品完成后,学生先自我介绍创作思路、立意等,其它同学互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教师根据自评和互评情况及时给出鼓励性的总结。这将是一个愉悦的学习旅程,学生的创作思想、开拓能力、审美意识、动手能力等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插花技能得到了提高。
2.2动手制作法。为了解决插花材料缺乏、没有经费大量购买鲜切花进行练习的问题,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收集材料。在校园绿化或修剪养护时,组织学生收集各种树木的枝条,经过做型、剥皮制作成为线状干枝;花开时节积极组织学生制作干花;在平时生活中随时收集各种好看的饮料瓶、酒瓶、装饰品等做为花器;利用废旧报纸编织花器;自己动手制作丝网花等,既收集补充了插花材料,丰富了实验室,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促使学生养成了敏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能力。
3积极参加各种花艺比赛
花艺大赛是镜子,是新的起跑线。任何一个后来者都要经历从虚心学习到完善自我,再到超越对手的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是如此,需要在花艺大赛中经历磨练、追求进步。因此积极组织学生观摩本地区开展的重要花事活动,到社会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如每年园林部门举办的花展、花卉协会举办的插花比赛等,带领学生全程参与,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和课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有机会就组织学生参加插花讲座、插花表演、花艺沙龙等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审美能力,并且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省市插花大赛,避免学生成为“井底之蛙”,让师生真正走进精彩的花艺世界。这样才能让师生的花艺技术得到快速的提高,学生获奖之后,对学校和个人以后的就业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加强花艺师资力量培训
目前,农业职业院校的花艺教师不仅队伍小,而且在基本功、专业素质、从业经验和视野方面都与国内外优秀花艺师有很大的差距。参加花艺职业技能大赛使花艺老师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不足,产生了疑惑,从而促使老师有了学习、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看到了差距,有了学习动力。勇于研究问题,解决疑惑。②让教师有了开发新作品或新产品意识。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研究、推陈出新,在技能或技巧上不断提高。③让教师有了合作意识。通过不断地参观、参赛,学会了换位思考、与人平等交流、以心换心,变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为平等讨论的交流式教育,形成师生互相教育、互相提高的生动局面。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教育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创造花艺教师外出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花艺技能的提高才能带动课程教学的良好发展,从而使专业教学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胡军,张淑梅,张咏新.《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2]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04).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讨论文
前言
1988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从此以后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正式从属于“大土木”的框架。从大土木的意义上讲,“土木工程概论” 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切课程中相对较新的一门课程。
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于开端招生,其下开设有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方向。经过多年的教学变革与理论,在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研讨等等方面都本着“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效劳新疆”的目标,培育了大批“品德优秀、根底厚实、学问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人才,特别为南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开展起着严重推进作用。
自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之始,就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近年来,作者不断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分离本校的实践状况,对其课程特性及教学停止几点讨论。
1 课程特性
教学的对象是大一重生。本课程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根底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教学内容多,教材更新慢。本课程触及内容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全貌,既有本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内容,如土木工程资料、根底工程,又有各种工程构造的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以及计算机等多方面学问,因而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再者,现代的土木工程开展较快,新学问、新技术及新资料等一日千里,而我们所运用的教材更新较慢。所以,为了充沛发挥本科的先导作用,需将土木工程最新信息及时引见给学生,激起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学时少。教材在编著时因思索到概论类课程的学时较少的状况, 在内容上范围较广在深度上较浅,根本都是点到为止。我校本课程的授课学时数为2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较多的教学学问点和本课程的前沿动态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不只需求对教学内容纯熟控制,也需求对教授的内容停止一定的取舍与补充,是这门课程所直接面临的难题。
2 教学讨论
丰厚教学办法,选择适宜的教材。关于任课教员而言,要不时进步本身的学术学问素质,也要不时探究和创新科学的教学办法,丰厚本人的教学办法。如在教学中,多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腕,进步本人的PPT制造技巧,所应用丰厚的网络资源,来进步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从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员,不只要不时学习专业学问及其学科前沿的新工艺、新资料及新技术等最新学问,还要不时探究和丰厚完善教学方式办法,并定期参与工程理论培训与学习锻炼进步,以丰厚理论经历,只要这样,才干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获得令人称心的效果。教材关于任何课程而言都是极端重要的,目前,我校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叶志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的“土木工程概论”。选择本教材的缘由有三:一是本教材采用四色印刷,重点反映土木工程开展的'最新研讨成果,注重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串于教材中。二是本教材分离网络资源,利于教员将文字教材和网络资源分离起来展开教学;三是本教材按20~30学时的教学方案编写,与本校本课程的24学时较为接近。
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授课内容详略得当。当前各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普遍采用分流形式。例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下开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时,希望他们对这两个方向将要学习的内容、课程和特性都已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可以选择本人喜欢的专业方向。因而,在有限课时状况下,统筹“大土木”准绳,任课教员可依据专业区别尽可能细致地反映课程总体内容,突出相应重点。在实践的教学当中,建筑工程方向能够简单引见建筑按用处分类和按主体构造所用资料分类两种分类体系,重点放在多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体系上;而道路工程方向能够重点引见交通土建工程和桥梁工程;对该课程的教学可依据不同专业模块方向停止有偏重点的解说。
采用启示、互动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启示式教学是经过各种启示诱导来发掘学生的潜能。而互动式教学形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为教学准绳。
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的生源及高考录取成果状况来看,具有以下特性:学生的根底普遍较好,学习积极性普遍很高,对学习充溢了盼望和浓重的兴味;同时,对土木工程专业不是很理解,尚短少相关的专业学问。因而为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采用启示、互动式教学办法。比方授课教师在解说道路的线形组合时,可先让学生考虑一下道路的线形方式,在提出“衔接两个城市的道路的线形为何不全部采用直线,两点间不是直线最短吗?那样既可降低工程造价也可使车速开得更快吗?”等问题让学生去考虑、讨论,然后就可引出道道路形组成及构造组成等学问点。当然,任课教员可依据授课内容,把身边熟习的建筑资料、建筑物等引入课堂,以课堂发问的互动方式交叉于课堂教学中;或在恰当时分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分组讨论,课后布置一些考虑问题,让学生课去图书馆或网上去搜集、查阅材料,或到实地停止调查等,以小论文的方式递交,其成果可计算在本课程的结业考试中。
增强本课程的理论教学。目前我校开设的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联络最为严密的理论性教学就是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认识实习,所以理论性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问题。而在教员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教学与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为理解决两者的脱节问题,在授课时,可依据教学内容,可采用灵敏的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在讲到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分类、组成、作用等学问点时,可鼓舞学生业余时间去实地调查校园内各条道路及本市主要城市道路的根本状况,这样能让学生在接触专业学问的同时更好地从感官停止认识,学会将理论与理论良好交融,加深学生的了解,加强记忆。另外,为加强本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倡议把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提早到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后。经过率领学生亲身实地参观察看本市及阿克苏地域的具有特性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特种构造、各类桥梁、城市道路及沙漠公路等实体建筑,以充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
考试方式多样化。高校素质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的培育。互动法教学的目的能否到达,既能考察学生对理论学问的控制水平,又能反映学生停止工程理论的才能。开卷和闭卷是传统教育下的考核方式,一定水平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空间,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才能的培育。
关于考核问题,我校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平常成果,第二局部为期末试卷的考试成果,平常成果普通占总成果的40%,期末综合考试成果占总成果的60%。总之,要有效表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精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3 结语
本课程所包括的内容较多,触及的学问面较广,为有效地发挥本门先导课的作用,本文分离本身教学理论,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停止了初步讨论,以期可以进步学生的学习兴味,激起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为重生入学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开个好头,充沛发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专业教学当中的先导作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教学论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先修课程重复率高,各知识点分散。[2]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是许多高校相关专业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让高年级学生厘清前三年的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于是原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因此,教材和教学内容包括了之前学过的多门课程,教材大而全,教学内容多而广;此外,该课程现有教材内容一般按照机电一体化大系统的各组成子系统组织设计,即每一子系统对应一章内容,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虽然知识点可以独立教授,但容易孤立,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性和技术的综合应用性。
(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机械电子专业由于为我校后增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开设时间相应也不长,加之机电设备的复杂性、高造价、台套数不足、使用维护成本高等原因,在实验教学环节开设的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调试的机会少。[3]在课程设计环节,则通常纸上谈兵,模仿设计,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设计。上述原因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学中出现“理论教学教懂难、实验教学动手难”的问题。针对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机械电子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项目任务引导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指导项目实践的互推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在剖析某几个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过程中,串联讲解知识点并在实验环节进行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实现,进而将项目实施和理论讲授有机融合,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探索的实践表明,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学上,采用此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二、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新模式应用
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是指以项目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某一门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通过一个或多个项目的形式来体现[4],将课程中分离的知识点转换为在具体项目中应用的相关联的技术支持点,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具体的技术实现,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认识和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一)项目选择
教学新模式应用中,项目设计或选取尤为重要,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项目应具有代表性,以体现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典型应用;其次,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即项目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最好配套有足够数量的、具体可操作的装备供学生实践操作;再者[5],项目应具有可拓展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基于上述考虑,并在我校实验室二期建设经费大力投入的支撑下,分别以PLC和51单片机两大控制核心为基点,提出了“物料自动分拣”、“自动立体仓库”、“桁架机器人”和“自动寻迹小车”四大项目。以“物料自动分拣”项目为例,此项目涉及的知识模块包括:西门子S7-200PLC控制,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辨识物料颜色、材质的传感检测,触摸屏监控,自动定位控制,光电编码器及气动元件应用等多项技术,均为机电一体化共性重要技术。与此相对应,MPS实验室增配了多台套可拆装式物料分拣实验装置,学生可通过机械安装、电气硬件接线、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等环节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既可进行单项实验,也可进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二)具体实施
1.理论教学方面
概述部分仍沿用教材内容,重点讲述机电一体化概念、体系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课程开始即强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机电有机融合”的特点、“系统化”的设计开发理念和“综合性”的技术应用。其余内容则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分两大模块,分阶段展开。(1)第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选用“物料自动分拣”和“自动立体仓库”两大项目,按“任务分析→方案总体设计→硬件选型、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调试”的项目一般设计开发流程开展。通过两个项目的介绍,使学生熟悉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总体方案设计的一般要求和原则,掌握系统原理图的设计要求,学习如何结合功能实现和成本控制进行硬件选型,常见硬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变频调速、检测系统设计、伺服驱动与控制、步进电机与控制、软件编程技巧与仿真调试等有关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2)第二阶段:采用讨论互动课的模式进行,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指导作用,选用“桁架机器人”和“自动寻迹小车”两大项目。教师按每一项目确定3种任务方向共制订6套项目设计任务书,包括设计题目、功能需求、技术要求及重难点。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每3-5名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从6套任务书中任选一套,每套设定限选额度(上限为4组)。选题在讨论互动课正式开始前两周即确定完毕。在两周准备时间内,各小组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是:任务分析→组员分工→资料查阅→组内讨论→方案拟订→方案形成书面报告并制作PPT。在讨论互动课上,按相同任务书抽签选取1-2个小组进行10分钟的上台演讲、报告,5分钟的讨论互动答辩。每组答辩完成后,教师利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提出改进意见。[6]讨论互动课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促进学生参与合作,有效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2.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1)实验教学:由于实验室新购置了多台实训装置,因此,开出的.实验项目从之前单一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扩展跃升到集难度递增的单项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于一体的系统全面的实验体系。同时,实验环节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规范和应用技巧与理论课所讲授内容高度契合,极大增强了学生实验时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敢于并愿意动手操作,实验效果突出,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2)课程设计:在设计选题上摒弃了之前单一的命题方式,改为可从教师给定的多组题目中任选或学生自由选择的方式。其中,教师给定的题目主要为讨论互动课上项目任务的综合和深化。由于已进行过较为充分的论证,因此,对这部分设计题目详细设计部分要求完成度较高,最好可通过实物验证。
(三)课程考核
与教学模式改革相匹配,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更加强调应用能力的测试,加大实验环节考核比重,增加讨论互动课考核。其中,对于实验环节的考核,除了考察实训时的常规表现(如出勤率、操作规范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情况)外,在最后一次实训课上以现场发放任务卡的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利用现场实训装置,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一小项目的设计、接线、编程和调试工作,最终根据完成情况现场打分,该分值为实验环节最终考核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总结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体验型的讨论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