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力失衡及对策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力失衡及对策论文,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借鉴。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力失衡及对策论文

教师权力指教育制度赋予教师职业的规定权力,这些权力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须的。然而,教师权力也像其他权力一样存在如何正确使用的问题。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新目标,相应的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地位的重新审视和调整问题。“权力的泛滥问题与权力运作中的悖论问题是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权力运作中最明显的问题。”因此,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权力运作失衡现象,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和处理教师权力的问题,实现课堂的规范化、秩序化、科学化与人性化,就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力运作失衡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力运作失衡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表现:

1、权力泛滥

有的教师还是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教师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教学中,他们有权决定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并对学生的表现提出权威性的反馈。另外,在课堂教学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以及师生交往等方面也存在权力分配不均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角色非常被动,他们在课堂上是老师的“顺民”,一切听从老师,依赖老师。由于课堂上师生关系不平等,权力分配不均衡,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明显。

2、权力异化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理念理解片面或存在误差,把“以学生为主体”理解为权力完全下放。在课堂管理上,对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明确和严格的要求,于是常常出现“放一乱――收”以及“一放就乱”的怪现象。如果教师对其权力以及运作方式感到困惑与茫然,对教学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问题的原因

1、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错误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对人的塑造生成。教学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和陶冶学生情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教育过分强调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以知识接受为惟一目标,就会导致教育中权力的逐渐强化与控制的日益严格。

2、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错误

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教师被社会有意无意地置于绝对领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只能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对教师地位的绝对尊崇、对师生关系的这种管理性的认识,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权利关系变成权力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主动与被动、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带上家长制作风,教育教学工作简单机械重复,习惯于发号施令,唯我独尊,不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尊重,挫伤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3、教学方法使用错误

当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学方法向更高层次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然而有的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疏于学习,满足于已有知识。由于学识上的短缺性,使他们拘泥于条条框框,习惯于照本宣科;有的教师虽然有正确的观念,但由于实践经验的匮乏,往往还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这些都使得教师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也会表现为权力的行使。

三、应对策略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育和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在教育中权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施教者必须找到按自由精神来行驶权威的途径”,如何在师生关系中把握好教师的权威呢?首先,教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的意义,就能够更好地修正行为,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感受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生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的“你我”关系。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应不断地反思,包括反思师生交往的权力结构,如何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探讨和研究影响教师权力发挥的诸如知识、人格、权力行使方式、教学策略和学生等方面因素,使教师权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才是和谐和有效的,这样的教师也有利于学生内在动力、智力和情感的激发,而这正是教师权力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2、课堂控制手段多样化,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合乎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给学生适当的生长与发展的自由空间,管但不全管,做的不多,但都切中要害,使教师的权力行之有效。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感的研究,结果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事实上,积极的情感如愉快、自尊自信、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而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愤怒、紧张等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因而,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学习情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消除不良情绪的困扰,为全面发展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教授他们如何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教师有权力和责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独立行事,自主学习。

3、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重塑教师权威

在课堂中,权力按知识配置是基本法则。教师因为掌握了更多的教育知识,相应地也拥有更大的课堂管理权和教学决策权,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是权力的工具,权力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因而,教师的权威应该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个人魅力,而不是由传统习俗或教师职业决定。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加以反思,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成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也可以成为教师行使权力的工具,在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将知识经验作为滋生和助长个人权力的工具,个人的文化资源成为教师权力的来源。如果教师自以为比学生有知识,以权威自居,必然会导致专制。因此,教师应时刻铭记自己只是比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人,应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更加虚怀若谷,更加真诚地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听从别人的反馈包括学生的建议与批评,才能行使好权力。教师因为掌握权力,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警醒自身的错误,只有如此,他才会严肃地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才会不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只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教师权力,才能实现课堂的规范化、秩序化、科学化与人性化。

【摘要】教育是双向的事业,一面是教师,一面是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又互为作用。过程是结果的载体,结果是过程的升华。有了完善的过程才会有完美的结果。在过程中,不一定只要兢兢业业就能喜获丰收,不一定只要满堂彩就能博得学生的认可……充分认清教学中的这些“不等式”现象并积极应对,必然会对我们职教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当然,日常教学实践中类似的辩证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唱响长足进步的旋律。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尴尬:上课之前你埋头苦干、精心准备教案,满怀信心走进课堂,如释重负迈出课堂,却在教学反馈中收获无尽的失望;有些题目明明在考试前给学生讲过,然而考试时候即使碰到原题,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身为班主任的你,一心希望能和学生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在友善愉快的环境中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倒头来却发现老师的一厢情愿的友善被学生理解成了软弱……遭遇这样的尴尬,谁都不愿意,可事实是,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这些难以避免!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追求闻一多先生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境界,那是在提醒自己过程的'重要。而现在,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我们也许要改改观念。教育是双向的事业,一面是教师,一面是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又互为作用。

过程是结果的载体,结果是过程的升华。

在上述的教学困境中,我们的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究其根源,必然是过程出了问题,本可以划上等号的过程与结果现在却只能用一个不等号!从逻辑的角度讲,两者之间充其量只存在一份必要关系,而没有充分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来说说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式”现象及其对策问题。

不等式一:讲过不等于掌握。

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教学实例:某教师毕业于名牌高校,分配到学校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平时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堂标准,课堂上她又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讲解。第一次期中考试试卷打开后,她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因为试卷上的题目类型她大都给学生讲过。然而考试结果出来后,她傻眼了――她任教的班级平均分低于其他班级十分以上!

不等式二:教案不等于效果。

这里也有一项教学实例:某教师非常敬业,她的备课本上的教案书写规范详尽,然而阶段测试成绩却不理想,学生对她的课失去了信心,她自己也很纳闷:我认真备课写教案,怎么会没效果呢?这里的不足就很明显了。众所周知,教师写教案只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不是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备课工作该如何完善呢?

不等式三:友善不等于软弱。

曾经听同事讲过这样一个经历:为了实现与学生自由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她总是与学生无话不谈。开始时学生有什么苦恼都愿意找她倾诉,课堂上也积极听讲,可时间一长,随着她与学生之间走的越来越近,秘密也越来越少,甚至遇见她也不再称呼她“某某老师”,干脆直接称呼“姐姐”,学生对她的畏惧也就几乎荡然无存。直至每当她走进课堂,学生便异常兴奋,如同看见邻家姐姐般亲密,连基本的课堂氛围都难以保证,课堂纪律每况愈下,学习成绩更是令人担忧。听了她的经历后,我若有所思。固然,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凶神恶煞,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而我这位同事显然在对学生的“友善”上忽略了标准和尺度,对学生过度友善,毫无距离,亲密无间,从而丧失了教师的基本威望。那么,该如何把握这个“友善”的度呢?

充分认清以上教学“不等式”并积极应对,必然会对我们职教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当然,日常教学实践中诸如此类的辩证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唱响长足进步的旋律。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在过程中成长:研究方案的制定》《在研究中成长》10月第一版P89-109

[2] 郭元祥《教师的语言――沟通无限》《教师的20项修炼》4月第一版P25-34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步伐了。语文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瓶颈,并指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堂;瓶颈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有着指导作用。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深受影响,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初中语文教学走入一个瓶颈,无法继续进步创新,是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创伤,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善于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乐观向上的成长。

2.1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会阻碍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教育改革的动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打破语文课堂面临的教学瓶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现行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教育体制改革将教学目标转向素质化教育,所以单一的教育方式违背了这一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的潮流无法阻挡。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且顺应这个趋势,积极研究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能力。打破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瓶颈,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这篇词时,教师不能只是自己讲述,让学生了解意思和背诵流利,还要介绍苏轼的经历、生活背景和诗词特点,有利于学生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除了单纯口述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加入视频教学和插入电视片段,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初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好奇心重,喜欢探索新知,如果让学生只接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压抑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为学生未来打下良好基础,不做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而要做一个善于“活学活用”的人。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一课时,可以指定清晰地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一个“听讲者”变为一个“参与者”。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生字,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课堂上,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文章描述的我与藤野先生的四件事是哪四件事?”“故事是只有一条线索吗?如果不是,有几条呢?分别代表什么?”等等;课后任务,完成课后习题,并且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布置给学生一系列有顺序的任务,让学生参与感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改进学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推行新的教育理念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等等都存在局限。因此,在正确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积极的找寻应对措施,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和向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坚.论当前初中科学课改革瓶颈及突破瓶颈的对策[J].新课程中旬,(1):30-32.

[2]茅洪章.中学语文开放式教学之瓶颈及对策[J].考试周刊,(45):29-29.

虽然教育改革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受到很多局限因素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

1.1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不能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局限于应付中考的工具,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无法顺应教育的发展需要,仍然把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内容学习上,而教师授课的依据仍然是中考的考试范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扩展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提起重视,这种行为与教育改革相悖。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负面影响。

1.2课程任务繁重,学生无法适应。教育改革,要求打破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侧重升学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是灌输知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的重点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讲述一下大概故事,教会学生生字和句式,这样的一篇课文就完成了,但是,学生们应该知道的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给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和语言的刻画和描写,反映出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启示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不忘初心的人。学生们在这种听故事的氛围中,感悟到人生的真理,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3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授课,布置给学生的练习极少,组织春游等这类课外活动少之又少,导致学生们理论知识很扎实,背课文什么的都能达到张口就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形容景物,可就是“难以胜任”了,所以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当前我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的弊端,具体包括: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初中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一)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情况。因此,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讲解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对音乐作品进行引导,学生没有对作品进行相应的感受。音乐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是教师枯燥的讲解乐理知识,学生没有对作品进行分析、思考、交流、沟通的过程。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不高,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个阶段进行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扼制学生的兴趣发展,阻碍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初中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给音乐教学赋予了深刻的价值。换句话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有效的音乐知识讲解给学生,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使初中学生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上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没有明确的音乐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方法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使用传统的练唱法,扼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严重低下,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核心。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能力,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大都缺乏应变能力以及灵活性。

二、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弊端而提出的有效措施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弊端提出的.有效措施,具体包括:有效提高音乐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技巧、树立正确教学目标,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方式逐步改善、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有效提高音乐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技巧

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要求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设计,同时,掌握良好的音乐课堂互动技巧。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用宽容的态度进行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语言,使枯燥难懂的乐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课后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总结,师生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对音乐作品做出有效的交流、沟通、解读。

(二)树立正确教学目标,有效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教学

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鼓励。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为主要目标,要充分利用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功能。总而言之,在实际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评价。同时,教师要将教学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尽可能地避免教学脱节的情况发生。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学生,对表现良好的学生或者是优秀的学生予以及时鼓励。

(三)将创新精神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活动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以唱歌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音乐教学方式创新,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尽可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初中音乐课程进行有效改革,一段时期内对初中学生和教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及时、有效地总结经验,同时,将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音乐教学方式积极融入教学中,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作者:郑玉梅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集体主宰”。这一情况无论从课堂的“时间性质”、“空间性质”还是从教师的“一般行为”中都可以得到充分证实。这种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状况显然与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精神相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如何正确认识教师课堂教学权力,如何正确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权力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教学权力

权力有两个意思,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及“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课堂,“教室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权力是一种力量。要认识教师课堂教学权力,我们还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一,教师是这种力量的主体;第二,课堂是这种力量的运行环境,从空间上说它不仅是狭义的教室,而且泛指学校教学的实施场所,此外课堂还具有时间意蕴,指称整个教学的运行过程;第三,这种力量的获得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外在的赋予,也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的力量;第四,这种力量是作用于教学过程的诸因素的,不仅仅作用于学生,也作用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甚至可以作用于教师自身;第五,这种力量具有支配性,支配性可以表现为强制性,但不等同于强制性,它以强制性为支撑,但强制性不是它的根本属性和追求;第六,教师的这种力量的拥有和行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一旦背离这个目的,这种力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将其内涵界定为:教师课堂教学权力是教师从职业、社会文化、自身状况及学生等因素综合作用中获取的在课堂这个时空环境中行使的作用于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支配性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权力不等于教师权力,它是教师权力的下位概念。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权力对其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的课堂教学权力观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教师迷信、崇尚课堂教学权力,对教学有很强的控制欲,希望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就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自身以外的因素,特别是很少考虑学生因素,采用以自我为主,把学生当成纯粹客体的类似“填鸭式”的单向度的控制型教学方式。相反,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课堂教学权力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学生的信任、师生和谐关系是课堂教学权力的重要来源,正视课堂教学权力的拥有和使用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偏向于采用平等启发的交往互动的开拓创新型的教学方式。

2 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能力决定其教学方式的执行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能力是指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的拥有程度和使用能力。课堂教学权力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执行能力。由于教学的复杂性,教学方式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节和控制,这种调节和控制必须得到课堂教学权力的有力支撑。较强的课堂教学权力能力往往可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得到灵活的调整和有效的执行,相反,较弱的课堂教学权力能力则有可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或实施效果不佳。

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能力的强弱与其在课堂中采取何种性质的教学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能力强并不意味着教师会在教学中采用控制型的教学方式,恰好相反,课堂教学权力能力弱的教师则往往会因为信心不足而更倾向采用控制型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教学方式运行过程中的反映直接关系到教学方式运行的结果,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行使与否、行使的强度和行使的方式都会对其教学方式行使效果发挥不同的甚至是性质截然相反的作用。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感受到或较弱感受到的教师课堂教学权力,可能会出现不愿主动学习、影响课堂纪律甚至与教师对抗等情况。与之相反,教师的适当控制和支配可以集中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行使方式也会使学生出现不同的反应,简单粗暴的权力行使方式可能激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出现对教师教学的不配合甚至是反抗,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的行使以平等的师生观为前提,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和感受,给予学生在教学中合理的权力,学生就很有可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正确认识和行使教师课堂教学权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选择和使用

1 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权力观

首先,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权力意识,要主动地获取和行使课堂教学权力。这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缺乏课堂教学权力意识,放弃对课堂教学权力的获取和行使,必将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的丧失,进而使课堂教学陷入无序和混乱,教学目标必然难以达成,课堂教学也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其次,教师要认识到,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行使课堂教学权力的依据和根本耳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力过大的确造成了不少损害,但问题的根源不是课堂教学权力本身,而是部分教师对这种权力的错误认识和滥用。要纠正这种错误不是要教师放弃课堂教学权力,而是要在基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行使这种权力。

2 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中正确使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权力

(1)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必须成为教师行使课堂教学权力、选择教学方式的出发点。选择教学方式是教师行使其课堂教学权力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这不仅是其权力的体现,更是有效教学所必需。从认识和方法上看,教学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目的上看,教学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中的一切要素和手段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学方式选择的依据和出发点必然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教学方式选择权是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的体现之一,但只有在综合考虑教师自身特点、学科性质、教学任务和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能适合学生情况、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才是教师课堂教学权力在教学方式选择上的最好的行使和体现。

(2)课堂教学权力在教学方式中的分配必须坚持规范与自由、控制与自主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权力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独占权力,学生也有课堂教学权力,学生课堂教学权力主要体现在其学的活动和过程中,其拥有和行使受教师课堂教学权力所支配。事实上备受非议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其病根就在于教师的控制性太强,权力独占,学生由于缺乏课堂教学权力而丧失了成长发展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教师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诸多创新,如合作性、探究性、自主创新性和体验性等教学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赋权,促进其主体性成长。鉴于教师课堂教学权力对学生课堂教学权力的支配性,教师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必须在教学方式的具体使用中使课堂教学权力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唯其如此,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顺利进行,又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性成长的需求。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方式时给学生赋权。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权力失衡的情况仍相当严重,教师权力过大、学生权力过小的局面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课堂教学权力的有效行使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的有效补充,可以帮助教师收集教学信息,调控教学活动,避免教学的盲目。学生课堂教学权力过小则无法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使课堂教学权力协调平衡。结合当前实际,最迫切、有效的措施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赋权。如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建议、选择、反馈等权力,在行使教学方式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构建者。学生分享课堂教学权力不仅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符合课堂教学权力的双向互动的性质特点,不但不会损害教师课堂教学权力,反而会使教师课堂教学权力更加理性和科学,最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的巩固和提高。

第二,在教学方式中为学生赋权的原则是规范与自由、控制与自主的适当结合。在教学中,规范与自由、控制与自主仿佛是天生的矛盾。“反观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个体的学生和生活共同体的课堂共历巨变,二者之间持续断裂,各自的诉求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渴望自主,课堂需要控制;学生要求独立自主,课堂诉诸权力规范”。教师面对这样的矛盾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取舍。如果强调控制和规范,学生的主体性可能会受到压制;如果强调自主和自由,课堂教学则可能陷入无序和混乱。这显然都与教学的宗旨相悖。这种难以取舍的矛盾是造成当前课堂教学权力失衡的一大原因。对此,我们的建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采取和使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时,明智的做法是摒弃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在规范与自由、控制与自主的碰撞中寻找一个结合点,使教学在有序和规范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坚持学生的发展可以使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方式时保持教师的良知和专业工作者的理性,从而避免个人好恶等因素而导致的主观随意甚至是控制、压服等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使用。其次,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导向。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使用必须要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必须要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富有个性的成长发展。再次,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使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教师自身情况、课程文化、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学校班级文化及教学方式本身特点等因素。如果考虑不全面甚至只是单方面考虑,教学方式行使的过程中就极可能出现规范与自由、控制与自主等矛盾对立、激烈冲突的局面,这样,教师课堂教学权力的行使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反而会成为其成长发展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

[3]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研究[J],教育学报。(6)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对策论文

教学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老师课堂控制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张扬个性,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相长的基本途径。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必须把握互动的内涵和要求,紧密结合数字教学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体作用,把增强互动效果和提高数量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

一、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理念的不断深入,研讨式、案例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推广运用,但由于受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部分教学互动形式化,互动效果差,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单一型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是互动中心,是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占绝大多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占很少一部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是单一性的。

二是点缀型互动。主要表现为互动的目的是为了锦上添花,没有互动实质。多数停留在“是否”型的简单问答上或是对数量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的记忆背诵。

三是模糊型互动。主要表现为互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是为听课而设计的,是为课程改革而安排的,完全不考虑数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教学因素。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效果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教学互动问题。要实现教学互动,必须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选择好互动题目。数学互动题目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讲授内容中最富有启发性、争议性、批判性、创新性的内容中选择;二是从以往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疑点、难点、重点中选择;三是从课前教学准备会上,了解到学生相关问题中选择;四是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中选择。总之,选择的数学互动题目要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综合数学学习特点,从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数学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对话等形式。二是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点是,互动过程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

(三)强化教学互动过程控制。数学教学互动应加强三个环节的控制:一是把握开讲时的巧妙提问。

巧妙提问是开展互动的前提。没有问题的互动只是形式上的互动,特别在数学教学过程,这种互动深入到思维之中,是“假互动真作秀”。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提问题要紧扣数学特点、紧扣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二是互动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和调控。互动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和调控是开展互动的关键。对于互动过程中的困难和疑虑,老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于过程中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互动过程出现的偏差要积极调控,准确把握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创设宽容和谐的互动氛围。

三、实施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充分体现老师在数学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老师在主导作用在数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善教”。老师的.“善教”是实施数学互动的的基本前提,“善教”要求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理清知识点,找准兴趣点。理清知识点,是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现数学互动的载体;找准兴趣点,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手段。为此,老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内在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要有效发挥学生在数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乐学”。学生的“乐学”,是实施数学互动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基础之一。“乐学”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能动性,展现创造力。发挥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础,集中表现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展现创造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应在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

(三)妥善处理教、学关系,提高数学互动效果。教、学双方融洽的关系,是实现数学互动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在展开互动教学中应倡导建立三个关系:一是平等关系,二是合作关系,三是交流关系。在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关系的过程中,老师要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以良师益友的形象感召学生,以风趣的语言折服学生,以学生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

2.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和死板

很多教师都在课前准备了课件,而课件也是被应用了好多年,不能做到与新型的教育体系相结合,虽然新型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发展,但还是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繁多的知识点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无法掌握基本知识。长时间给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历史都是死知识点,记住标准答案就算学好了,缺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缺少了对于历史的兴趣,自然课堂效果低下。

2.2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框架

在今天的初中历史课堂上,听到的大多还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历史意义和带来的启示这样灵活性的题目都被赋予了标准答案。这样的知识内容很稳定,但在掌握硬性知识的同时,也要发展其内涵,在灵活性的问题上多进行思考,能更牢固形象的掌握基本知识,也能在民族情怀上有所感悟。让学生不单从考试试题的内容方面出发,也是要从铭记祖国发展历史的方面进行学习。

3.1采用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所教授的课程很多都离现在较远,对于学生来说单凭陈述方式很难引起注意提高兴趣,教师在教授方面也有难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视资料等现代化教学内容和设施辅助学习,增加初中历史的课堂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历史时,可以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一些经典重要作品,来进一步感受儒家文化,这样对要求记住的儒家文化思想的掌握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或者符合史实的电视剧电影片段,这些都能使要求掌握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也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3.2采用口诀的方式记忆

历史口诀是一个快速有效记住知识点的一个小窍门,还方便记忆,而且许多选择题也经常会把相似的选项放入其中。例如,讲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六五轮船第一艘,世纪之交火车有,零六电车天津办,二四上海汽车连,六九地铁始运营,上海磁悬浮最有名;广播:二十世纪二十初,二三第一上海领,二六自办第一个,二七开始私人营,二八全国第一座,地方民办随后行;电视:二十世纪三十代,五八第一家电视台,七八更名为央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传播为四多。

3.3增强和学生的互动

由于过去发生且具有确定性,使历史这一学科本身带有枯燥无趣的因素在其中,初中生的课堂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对过于程序化的课程接受度不高,学生的学习太过于被动,课堂主体地位难以发挥,这种教学模式会使教师感到疲惫难以进行,学生也没有接受内容,丧失了这堂课的意义。教师可以在结合新式教学的同时,增加和学生的交流。

3.4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沟通

无论教师再怎么进行努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也是难以改善课堂效果的,历史终究是记性型的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懒于记忆导致偏科,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进行及时的疏导。例如,可以举行简单的'随堂测验,检测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举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近期教授内容和形式的看法,有合理的意见也可以提出,大家一起探索更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3.5建立一起记忆的课堂模式

学生在自习课上,或者在家里有些历史问题可能因为不理解就放在一边不管了,当时记住了日后没有巩固就忘了,教师可以采用在一个时间对一些内容让学生进行一起记忆的方法。例如,在每节课讲课前或讲课后,连续几天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记忆并提问,对记忆时间这种容易混淆遗忘的小知识点最有效果,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巩固记忆,记忆型学科就是这样,要不断强化记忆才能掌握好。

3.6排练历史舞台剧

初中课业没有高中那么紧张,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用一些更有趣更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趣味性。例如,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选三到五个重要的事件,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按小组来自行排练,在排练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等到一个月后统一进行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也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亲和力大幅度提高,新颖的教学模式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高度认可。

4总结

将历史的丰富多彩的良好特点应用到教学中,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师教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法。在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果的道路上,不断地改进和革新其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性,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很多考验,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进步,以此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继田.如何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142.

[2]欧雪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9):173-174.

1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前景下,传统的历史教学也面临着需要改进的问题,历史作为初中课堂的重要学科也要推陈出新。历史这门科目可以陶冶学生的民族情怀,在作为基本学习课程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从中体会道理和意义,这也是需要对历史引起重视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