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教师角色的心理偏差论文
- 文档
- 2024-07-02
- 112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提问中教师角色的心理偏差论文,本文共10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堂提问中教师角色的心理偏差论文
一、优势心理
教师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提问中的随意性、分析判断上的主观性和对提问答案结果的评定上的倾向性。
二、定势心理
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惯性来判断评价学生的倾向。思维惯性指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习惯行为。定势心理往往使教师判断带上个人色彩, 降低客观性。
三、自炫心理
教师的优势心理所产生的自我表现倾向。自炫心理因教师个性差异而有不同表现。此外,学生的自我炫耀也易激起表现型教师的发难心理,以难倒学生而后快。
四、敷衍心理
教师缺乏应有的角色意识而产生的例行公事倾向。或表现为态度生硬,或只问不听,缺乏灵活性及与学生必要的沟通。
五、疲劳心理
提问过程的重复性操作所引起的教师懒散困倦的.倾向,提问使复杂而繁重的劳动,这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重复性操作活动,并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心理能力,也要具备较强的体力、精力和意志力,否则,就容易出现疲劳现象,从而影响提问气氛。
六、标准化倾向
教师以自己理想标准衡量学生的倾向。表现为提问标准过严,执意挑剔,苛求学生,求全责备等。
七、专业化倾向
教师过多使用职业行话、专业术语或方言术语。这是教师背离提问要求,主观随意的具体表现。专业化倾向往往使学生扑朔迷离,词不达意。
八、“独角戏”倾向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喧宾夺主的倾向。表现在教师角色混淆、语言过多,由“导演”变成演员,占去提问大部分时间。高明的教师总是用最少的话,因出学生最多的话,因为学生讲得越多,其优缺点暴露得就越充分。
----一、优势心理
---- 教师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提问中的随意性、分析判断上的主观性和对提问答案结果的评定上的倾向性。
----二、定势心理
---- 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惯性来判断评价学生的倾向。思维惯性指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习惯行为。定势心理往往使教师判断带上个人色彩,
降低客观性。
----三、自炫心理
----教师的优势心理所产生的自我表现倾向。自炫心理因教师个性差异而有不同表现。此外,学生的自我炫耀也易激起表现型教师的发难心理,以难倒学生而后快。
----四、敷衍心理
----教师缺乏应有的角色意识而产生的例行公事倾向。或表现为态度生硬,或只问不听,缺乏灵活性及与学生必要的沟通。
----五、疲劳心理
----提问过程的重复性操作所引起的教师懒散困倦的倾向,提问使复杂而繁重的劳动,这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重复性操作活动,并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心理能力,也要具备较强的体力、精力和意志力,否则,就容易出现疲劳现象,从而影响提问气氛。
----六、标准化倾向
----教师以自己理想标准衡量学生的.倾向。表现为提问标准过严,执意挑剔,苛求学生,求全责备等。
----七、专业化倾向
----教师过多使用职业行话、专业术语或方言术语。这是教师背离提问要求,主观随意的具体表现。专业化倾向往往使学生扑朔迷离,词不达意。
----八、“独角戏”倾向
课堂提问中教师角色的心理偏差
----一、优势心理
---- 教师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提问中的随意性、分析判断上的主观性和对提问答案结果的评定上的`倾向性。
----二、定势心理
---- 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惯性来判断评价学生的倾向。思维惯性指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习惯行为。定势心理往往使教师判断带上个人色彩, 降低客观性。
----三、自炫心理
----教师的优势心理所产生的自我表现倾向。自炫心理因教师个性差异而有不同表现。此外,学生的自我炫耀也易激起表现型教师的发难心理,以难倒学生而后快。
----四、敷衍心理
----教师缺乏应有的角色意识而产生的例行公事倾向。或表现为态度生硬,或只问不听,缺乏灵活性及与学生必要的沟通。
----五、疲劳心理
----提问过程的重复性操作所引起的教师懒散困倦的倾向,提问使复杂而繁重的劳动,这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重复性操作活动,并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心理能力,也要具备较强的体力、精力和意志力,否则,就容易出现疲劳现象,从而影响提问气氛。
----六、标准化倾向
----教师以自己理想标准衡量学生的倾向。表现为提问标准过严,执意挑剔,苛求学生,求全责备等。
----七、专业化倾向
----教师过多使用职业行话、专业术语或方言术语。这是教师背离提问要求,主观随意的具体表现。专业化倾向往往使学生扑朔迷离,词不达意。
----八、“独角戏”倾向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喧宾夺主的倾向。表现在教师角色混淆、语言过多,由“导演”变成演员,占去提问大部分时间。高明的教师总是用最少的话,因出学生最多的话,因为学生讲得越多,其优缺点暴露得就越充分。
自主学习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论文
传统的教学行为是一种结构式、封闭式、权力式的教学行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包打天下,一灌到底。学生是课堂的傀儡,俯首贴耳,不得越雷池一步;教师不厌其烦的讲、练、施考,学生一味地听、做、应对;教师念教材、教参、练习册三本经,学生做笔记、作业、考试卷三件套;教学行为在教师至上,分数至上,升学至上的思想的调控下,把学生变成了机器人、接收器、功劳薄,学生没有一点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这样的教学调控方式,使学生原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遭到扼杀,使学校教育固有的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被淹没和遗忘。
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习惯了传统的那种教师角色的教师们不知所措,并且对自己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怀疑。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奇怪现象。课堂上,教师不敢对文本进行必要地分析讲解,以避“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之嫌;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语文教学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和满堂说,以突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发问者、旁观者、旁听者,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要么一味地迎合、迁就,什么答案都是“好”,都“不错”,一节课下来,这样的字眼教师要重复几十遍;要么不过问,“糊涂官打糊涂百姓”。既不适时收放,也不做客观的评价,更不深化总结,“脚踏两块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以求“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更有甚者,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超出了这个时间范围的课堂就是不好的课堂,就要将它打进十八层地狱。由此而来,教师们在课堂上无所适从。教师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由原来课堂的“霸主”完全退位到“配角”的地位,以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的价值何在?教师究竟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学法”,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张就已经解答了这些问题。钱梦龙老师曾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指出:“有些老师却走向了另一极端,淡化乃至取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负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教师的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教师在师范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也使他具备了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专业地位上的平等。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了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职责,或者他并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专业能力,真的很难想象课堂会出现什么局面。”钱老师的话明确的告诉我们,在“自主学习”、“民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至少应扮演这样三种角色: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试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一节好课,总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的。8月,在朱海一个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会上,笔者有幸听了孝感高中金雅萍老师执教的萨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下课铃声响起,会场上那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向人们昭示:金老师成功了!课后,金老师在《教学后记》中这样写道:“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更多的是宣扬一种人文主义思想,而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与莎翁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努力贯彻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人文主义这一主题,来组织具体的教学与探究活动。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引导学生品味戏剧语言,从中感受人物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程度。二是引导学生探究悲剧的意义,从中体会文本所蕴含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三是深入挖掘文本资源,突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从金老师的话语中,我们不是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高明的教学设计者吗?
二、教学进程的引领者
一节课应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合而成。它需要有人来推进整个教学进程,串联每一个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人就是我们教师。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就好比贯穿文章的线索,文章失去了线索的串联,文章就七零八落;课堂失去了教师的引领,课堂就一盘散沙。现代教育家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与行为的定位意味着教师活动重要的不是传授,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程度给予其与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应的引导,推动其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主张的“自主学习”,决不是放任自流,也决不是漫无目的。教师应将学生散乱不羁的行为导入一个恰当的轨道,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的有效“场”。就象放牧,高明的牧羊人会将羊群引领到那块水草丰美的草地,让它们在“安全”的空间自由地自主地“吃草”。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领,如“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示范式、情景设置式”等。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孝感高中的金雅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怎样扮演“引领者”这个角色的吧!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先生在《语文“生态”课堂构建断想――从一个教学案例谈起》一文中充分地肯定了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史先生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片段中老师的三个精彩提问:‘在走向死亡的时候,剧中的三个年轻人所表达出的是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却义无反顾?’‘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连追求爱情都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三个提问,切合作家与文本,切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合课堂教学推进的实际,提要钩弦,回环相扣,聚合着、发散着学生的思维。老师没有用提问给学生障碍、束缚,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出审美体验。”可见,金老师把“引领者”这个角色扮演的多么成功啊!
三、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是通过指点、导向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的智者。他应高屋建瓴,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具体而言,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信息
教师一方面要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支持和帮助。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又是他们的能力,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所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来,同他们一道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达到一种使学生“毛塞顿开”、“如沐春风”的效果。
3.传授方法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常常使他们困惑的就是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既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又要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方法不当的问题,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4.客观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问题的回答等。好的要大胆的予以肯定,不好的要及时指出、纠正。不能一味地迎合、迁就,或者不管不问。
5.总结升华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升华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对学生在某一个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进行归纳小结,对学生思考分析的还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教师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进一步地分析、研究,直到把这个问题分析研究透彻为止。
二是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文化积淀、理解能力、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等都存在局限性,这就注定了学生在对作者的生活体验、主观情感,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和感捂上与文本、作者本身存在着距离,作为教师要发挥自己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缩小与文本、作者的距离。
三是对整节课的归纳和总结。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原本都是教师在课前所设计好的,但由于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教师课前的设计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和总结。另外,为了强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应该对该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综上所述,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具有挑战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歇尔说过:教师所面对的挑战不再是教50分钟书,而是如何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高思考能力。要扮演好“设计者、引领者、指导者”这三种角色,无疑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功底、综合素质和能力。
简析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提问论文
我所在的赵北口学校, 从去年就开始尝试搞“高效课堂”课改。 从最初请雄县的名师给我们培训、做示范课,到后来我们自己尝试分学习小组搞高效课堂教学。 一年多下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 高效课堂的关键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45 分钟的主人。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不少, 但本人以为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教师的课堂提问。 由于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就要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带着问题看书学习, 查找自己所要问题的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中证明和巩固所掌握的的知识。 短短的 45 分钟里, 教师通过几个甚至十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进而解决整个文本的学习任务。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 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并不如意。 许多教师由于不同的原因放弃了过去的“满堂灌”,却又走上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例如, 我曾去某中学听课。
一位老师讲《掌声》一文,这位老师一口气提了多个问题:
(1)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内向、自卑、自尊、压抑、善良)
(3)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4)为什么早早来、晚晚走?
(5)现在是个一个怎样的人?课堂上老师讲得激情飞扬, 讨论时学生们也看似积极投入。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既零碎繁琐,有缺乏层次逻辑关系。这样的问题俨如一潭死水,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严重的受到挫伤。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现对语文课堂的提问谈一点看法:
一、教师的提问要明确,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和递进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对教学过程起着统领作用。 所以,教材的`吃透与把握是第一位的,一股脑地、不分主次地向学生抛出问题,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表现;问题太多,不加整合,就很容易造成教学行散无神,学生不能潜下心来读文本,亦就只能疲于应对,“高效课堂”也就成了空话。 大诗人虞世南有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其引申开来,就是在说,高屋建瓴的把握教材,才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关键。 还拿前文中《掌声》为例,我们认真的研读本文,就会发现:
(1)这掌声不是给明星 、伟人的 ,它是给残疾的英子的。
(2)掌声宛如一缕春风,拂去了英子的内心的阴霾。正是这掌声,结束了一位残疾儿童自卑的学习生活,让她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3)掌声可以传递爱的语言,掌声更可以融化感情的坚冰。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给他人鼓掌,不要吝啬赞美。根据这样的研读、品味,在和部分学生的沟通的基础上,我拟定了以下三个问题:
(1)掌声是送给谁的? 有什么不同寻常?(整体感知)
(2)掌声前后小英子有什么变化? (细读对比体味)
(3)掌声带给我们的启迪有哪些? (感悟教育价值,寻找人生启迪)
二、教师的提问要巧妙,力求让学生因提问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课堂上,一个巧妙地提问,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情趣, 进而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我们到雄县坂东中学去听课,一位老师是这样讲授《春》的。 她在配乐范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深情的语调地提问:“我们一讲到春啊? 眼前就似乎呈现出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似乎就会感受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适中的春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眼里的春天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大诗人, 选取的是春天里的一两个景物来下笔。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却很多,下面就让我们用情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刻画春天的? ”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了激情,更充满了智慧,且意境深邃,使学生一下子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亦真正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师的提问要难度要适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这样解释教师提问:“问题内容太简单, 学生就无需动脑,时间一长,就会懈怠:问题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因此教师提问,难易之间的“度”就万分关键。 就此我以为,语文课堂的提问以坚持两个必须为宜: 必须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 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 45 分钟的实际出发。 力求通过深奥问题浅显问、浅显题深化问、直接题委婉问、一个题分层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学生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 如《故乡》一文,我就采用这种分层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提出问题:“中年的闰土有一双什么样的手? ”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松树皮一样的手”。 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 ”这个问题依然不大,学生们很快找出问题答案,而自信心随之大大提高。 再问:“造成中年闰土的手变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常年累月的在海边耕作及未能好好地保养等等。 最后,我因利势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造成中年闰土变成文中样子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理解。
交际课堂中的任务教学与教师角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交际课堂中的任务教学,从任务的定义、组成来研究任务的设计,并结合任务教学的特征,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其角色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任务;任务组成;任务设计;教师角色
交际课堂中的语言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应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在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在外语教学界,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形式规则的组合,而是一个动态的、以注意为中心的开放的系统。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各种语言技能综合应用的过程,运用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强化了语言的应用和二语习得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
Gray,K.Syllabus认为,应该从“要学生学习什么”(What is to be learned)转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什么是怎么学到的”(How is it to be learnt)。前者重心在于学语言的内容(Subject),后者重心在于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过程(Process)。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发展这种认知能力,是一种“生成教育”(Productive),是能产生能量的教育,因而也是有意义的学习。
一、任务的定义
(一)任务
以任务为本的外语教学关键是任务,这里的任务主要分为两种。
真实社会的事情。人们在真实的社会中日常所做的事情大量需要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任务教学法的任务必须是真实的、有挑战性的,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任务教学过程通常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难题或事情,让他们自己去探究“问题在哪里?怎么发生的?如何去解决?该做什么”等等。
应用语言的行动。应用语言的行动是指要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语言去做事情,而不是仅仅为学习语言而做练习。David Nunan认为,一项学习活任务就是一件工作或一件事情,是为一个目的或为一种收获,为自己或为集体或为他人而做的,可以由一个人或多个人完成。例如,填一张表格,订一张机票等等,就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娱乐中要做的事情,而且,学习任务是一件以意义为关注的工作,是学生运用语言去理解、产出、交流的活动,是一种作为拥有和理解所学习语言的结果而开展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每一件事情都来源于我们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远不止是一条规则那么简单。
(二)任务的意义
任务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发展以人为本的综合技能,是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综合。除了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之外,还包括学习技能、生活技能、竞争技能、工作技能等。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是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在群体中和交际中学习语言,改语言为本为“任务为本”;变“重视语言形式”为“重视语言功能、语言内容和使用语言的人”;注重课堂内外的真实交际。
二、任务的组成
要能够有效地开展任务教学,对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语言任务的组成部分如下:
(一)输入物
输入物是开始着手任务的准备,可以是信函、报刊剪贴、图画故事、启示公告、表格、卡片、图片、照片、明信片等等,只要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可以利用来设计引发任务,活动的刺激物对输入物的利用需要设计者的想象力,能别出心裁。选取时不要局限于某种问题类型,要来自真实世界,所谓真实,不是为学习而制作编写的东西,而是取自真实社会的东西。例如,为学习而制作的听力材料,发音标准,语速较慢,填充物少,标准语多而俚语少,总之,非常规范和清晰,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听力材料通常很口语化,有破句、断句、重复、补充,比较凌乱,甚至伴有噪音,学生若只学人为编制的语言材料,一接触真实的材料就一筹莫展了。
(二)目的/目标
设计任务时设计者一定要问“你为什么想让学生做这项任务?”。是想发展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还是笔头交际能力?或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兼顾学习能力,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以及达标的途径和方法。目的往往和结果相关。目标有大有小,大目标可以笼统地进行分类。例如David Nunan做出以下划分:
目标类型 例如
交际目标 学会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从中交换信息、思想、观点态度、情感等。
社会目标 学会在家庭、社会的日常语言交际。
学习目标 学会设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以及达标的途径方法。
文化目标 理解语言所受的文化影响,所隐含和反映的文化及其语言交际行为的表现。
以上目标也不一定是分开的,也可以相互交叉,通过一项复杂的任务达到所有的目标。
(三)角色
教师、学生和活动相关者在一项任务中扮演的角色,各自承担的任务,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环境
指任务运作的地点、场合、条件或背景。
(五)活动/行动
学生利用输入物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任务教学的活动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真实性:利用真实的材料,为真实的世界排练。
技能性:活动的开展需要技能,也能够发展技能。
流畅性:语言实践过程中重视语言的'流畅性多于准确性。
任务课堂的活动应当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课内所做的事要与真实生活一致。
三、教师的角色
任务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因素都是通过教师的设计和组织而开展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中心和组织中心。任务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要使这些因素合力而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无疑应该达到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是任务设计者、资源提供者、策划管理者、过程组织者,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际伙伴。总的来说,教师要具备计划、决策、创作、设计、组织、观察、分析、协调、协助、评价、总结等能力。
教师要从真实的材料中选择和设计为不同学习目的服务的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目的设计任务,创作设计可以依据任务的评价标准来进行,也可以按照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进行。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大小目标,用心选择输入物。为此,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资料库”、“任务库”、“活动库”,分类储存,设计能在课堂进行同时又能在真实世界派上用场的活动。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环境和学生的组织技术管理问题,比如学生的分组方式,时间的分配,角色的变换等。活动中如何保证有输入、接受、输出、交际,教师如何及时给与指点、建议,并如何监控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在设置有困难的任务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任务旨在让学生学到什么,然后提供所需的资源,保证学生能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此外,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足够的语言技能,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教师本身也不熟悉的新问题,也不应回避,而应该和学生一起面对难题,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至于学生最终有否完成任务,都不必过分强调结果,在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从中得到经历、感受、知识和技能,已经有所收获了,否则,就失去任务教学法的意义了。
四、结语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是近二十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外语于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目的和真实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做的事情与学生的需求、关注、利益息息相关,这种教学法基于认知动机和功能理论基础,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当今英美澳等英语国家编写的英语教材不少采用任务教学法路径,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开展,利用真实的社会生活材料,进行任务设计。掌握了任务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也能通过这一路径,更好地实现语言教学上的突破。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主要阵地。在“面向企业培养人才”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的引导之下,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关注课堂效率,挖掘创新思维,深入动手实践,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与师生的围观层面,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工作和重要课题。
一、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扁平式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彰显,学生参与少。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学环节的“师生民主参与”理念成为新时期教学的主流。而实际的现状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参与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较多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已然沦为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和“金字塔”。
2“.探究式学习环境”难以形成,学生缺乏好奇心,兴趣索然。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真正自己融入到学习中来。在课堂实际教学环节中,我们很有必要把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来,在实践活动中,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实际的课堂教学现状是,新课的进行应该由教师根据学生最易于接受、最易学习方式设计、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内容、次序。因此,课堂知识、学生能力和实践很难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融合和落实。
3“.合作学习理念”难以体现,学生之间互动少。
在高职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任务重、班级学生人数多,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从而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其后果是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使得学生之间得以互相帮助,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
4.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电教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的实现,使得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得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也成为可能。而实际的'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尽管会使用教学课件和视频演示等多媒体工具,但是仍然很难达到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真正目的。
5.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授课计划都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高职课堂上,很多教师备课不充分,“满堂灌”的传统封闭式教学理念充斥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可能还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的高分。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要还是围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进行。教学目标出现偏差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同学生做朋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关注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讲课时要注意语言艺术,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教师不应爱当面指责或者训斥学生,应该委婉地指出他的问题,照顾学生的心情。同时可以与学生共同去探讨、探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总之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校园。
2,灵活应用“探究式学习法”,充分挖掘学生好奇心和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新课的进行应该由教师根据学生最易于接受、最易学习方式设计、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内容、次序。为此,其一,需要发挥教师的课堂想象力,按照心理认知规律来对课程重新认知;其二,营造松紧适度的排课安排,给教师提供充分的备课时间,加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二次反馈和重新规划。
3,熟练掌握“项目教学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他通过相关教学活动来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也就是所谓的以项目引导教学。这里的项目应该是一个目标职业中定向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总的过程,通过以上总过程,学生应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相关的知识,从而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学生应主动地全部或部分参与到独立组织、安排整个学习活动中,积极处理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空洞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性学习。
4,运用电教媒体和网络,提高课堂学习的外延和深度。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把握节奏,始终要坚持这些是为教学服务的。运用电教媒体和网络,可以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教师借助这些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实的授课内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知识时也会变得更为轻松。电教媒体和网络突破了传统课堂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建构高效的课堂任重而道远,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在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技能实践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技术能力全面发展,打造出真正高效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双重角色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合二为一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担当着导演角色指挥学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担当着演员的角色,自己亲自上阵表演。所以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双重角色。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担当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呢?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着手,谈谈怎样当好这两个角色。
【关键词】:浅谈,课堂教学,教师,导演,演员
教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新课改提出的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随之调整,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笔者认为教师既要当好导演角色,也要当好演员角色,灵活地驾驭课堂,切实做好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下面主要从当好导演和演员两方面来浅析一下,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教师的导演角色
(一)发挥课堂上的指导作用
教师要有建构主义的眼光,熟知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在社会生活影响下的变化与要求。并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改革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导演的角色作用。首先教师是一个设计师,对于分组学习,学生自由组合不利于针对学情的搭配。教师必须先进行设计。给以指导,确定组长,然后培训组长,然后教师和组长共同分选组员,达到分组的最佳搭配。对于分组活动要引指导、调控、评价。这些就好比导演拍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下节课要做什么。教师先给学生明确任务,指导其学会据自己的情况,完成预习,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并发展元认知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个人终身教育的社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发挥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教师为教好自己所教学科必须掌握学情,只有掌握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就像导演必须了解你手下的演员素质和功底一样。首先对学习的内容,学生基础怎样,如何引导?自己采取怎样的做法才能有效?例如“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可以肢解成小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减轻学生的思维压力,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同样方法分析其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变通,增强课堂活力,从而切实组织学生演好课堂这部戏。
(三)发挥课堂上的辅导作用
对于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师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进行反馈。此时,凡是认真思考的学生都特别注意问题的整合。而此时,也是学生认识升华,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所以,此时教师的随堂辅导,趁热打铁,可以事半功倍。 抓住最佳时机的辅导,就等于抓住了整节课,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的演员角色
(一)演好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情境。情境导入就是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情境手段之一,导入的成败有时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优秀的教师都注意花功夫在课堂导入上。好的导入,让教师借助课堂这一舞台,适时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服饰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欣赏课件上的录像,亲眼目睹这一变化,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欲望。带着好奇,讨论服饰变化的表现,背景,带来的影响,折射出的历史内涵。此举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使其在良好的感觉中,在强烈的求知欲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仍回味无穷。
(二)发挥语言魅力
以“舌耕为业”教师必须具有丰富形象的语言,它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能将其教学的历史内容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能把某一历史事件绘声绘色地讲述,能通过语言描述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听觉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能正确区分一些词语的内涵,给学生以明确的信息。语言表述要重点突出,同时语速要适中,抑扬顿挫,起伏停顿、轻重缓急,也要恰如其分。通过得体适中的语言表达,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以语言熏陶,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效果。
(三)善用体态语言
教师体态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学的组织和知识的传播所使用的一系列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服饰和空间语言等等。有科学家经过测试说:“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可见体态语的使用是多么重要。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为增强视觉效果,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伴随着相应的.体态语,借以增强直观性,加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甚至教师得体的服饰之美同时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享受。记得在高一的时候,年轻的女老师,给我们以终身难忘的印象。她长得不是非常美,但我们每每上她的课,纪律特好,大家特喜欢上她的课。她穿着的服饰落落大方并且透着一种让人心怡的美。漂亮而不奇异,明快而不妖艳,典雅而不华贵。她给我们的是鼓励的目光,善于与学生频频进行眼神交流的教师,可以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她讲课带着一种学生喜欢的微笑,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由于体态语自身的独特性和其运用的独特性,我们应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它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实在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角色与体态语应达到和谐统一。
历史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勇于探索,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对教师的角色做出全新的调整,把握和定位好教师的角色,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培养目标,才能真正让新课程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她迷人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文化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作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角色自主学习推动作用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中的自主性一直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国内教育界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通过对自主学习的内涵、教师角色与自主学习的联系进行阐述,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自主学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一、引言
大学英语学习的关键不单是掌握某个知识要点,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会自己寻找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之一,而学生自主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还是在功能上都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仅通过课堂学习就获得有关目标语的所有知识,并获得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学习和使用目标语。因此课堂教学除了向学生提供接触和练习使用目标语的机会外,更应该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起到一个引导、指导和检查、监督的作用。(束定芳,2004)相应的,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如何让教师角色得以充分发挥并使之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推动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中的自主性一直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不同的学习者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定义。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胡适先生,几乎一生都耕耘在教育领域,是公认的教育界领袖之一。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他提出:“灌进去的只是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修得来的。自修的能力是求学问的唯一条件。”这里的“自修”即自主、自动、自得式的学习。(涂怀京,2010)
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解释说,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能力;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
littlewood(1996)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所谓的愿望是指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动机和信心;所谓能力是指具备为自己的学习做出选择的知识,又具备能够执行自己选择的技能。littlewood(1996)还指出学习者独立行动的愿望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和信心的程度;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取决于他们只是和技能的程度。
以上对于自主学习的'描述均围绕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展开,学习态度强调的是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学习;学习态度则是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两个方面都是从学习者自身情况出发的,也就是内部因素。
其实外部环境也会对自主学习产生影响,因为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学习的能力。如果没有外部的环境,如教师角色的成功发挥、教学设施的相应设置、学习资料的合理选择等,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很难得以实现。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初阶段,外部环境更充当了内部因素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外部环境发挥了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才能成为可能。
三、教师角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联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杨连瑞,张德禄,355)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师所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与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较,不难看出英语的受重视程度大大减弱。由于专业的限制,这些学生投入在英语学习中的时间也大大少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增强这些学生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些角色如何发挥,以及怎样发挥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并非意味着要淡化教师的角色。我们必须将自主学习与自学区别开来。因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是自身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这就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自己学习,而是要接受合理有效的教师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角色发挥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的角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面上,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这样才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将因这个基础而在学习的道路上受益终身。
四、教师角色的发挥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根据外语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联系具体的阶段可分为:兴趣培养阶段、课堂作用调整阶段和成果反馈阶段。
(一)兴趣培养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师角色对学生自主学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就应该在这个环节充分进行发挥。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唤起他们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很多老师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向学生“引进”了“自主学习”这一概念,以此来区分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的不同之处。然而也有很多老师仅仅引入概念却忽略了对自主学习实质性的阐述。最终导致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略知一二”的后果。因此在一开始,教师应当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领的位置上。就好像学生即将享受美味佳肴,这时候老师就是这些珍馐的味道,通过对事物嗅觉的刺激这双无形的手来引领学生对于还没有接触到的美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兴趣培养的阶段,老师如果只是抛出自主学习的各种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把概念细化。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举例来完成。也就是说把概念性的内容投影到实际的例子当中,这样会使学生对此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二)课堂作用调整阶段
大学英语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在课堂,因此,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承担了外语教学的多项功能:例如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新知识的呈现和练习,课外作业的布置等。在课堂作用调整阶段,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这样的前提是比较表面的,这就需要一定的实际训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精心设计好的课堂活动都能反映出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那么用课堂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实际的体验则更容易实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角色的正确发挥是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教师角色主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为主。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本人,学生应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学会主动承担学习责任。需帮助学生构建其自身的学习反思,将自身的一些观念从无意识状态唤醒到有意识状态,进行自我指导学习(何冀,2010)。
(三)成果反馈阶段
教师角色在完成了以上阶段的协调以后,还不能遗漏的是成果反馈这个环节。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予以及时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能够起到对学生的督促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勉励。在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巩固。
教师通过学习成果的反馈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以及效果,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这一客观事实,最终的成果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面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时应当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这样才能通过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人人学有所得(张正东,2008)。通过这个环节就能够进一步使教师发挥其角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作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反思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就像harmer(2000)在书中提到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其能力达到的范围内去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也就是通常说的“因材施教”。
五、结语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观念,受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意义重大的,这个能力不仅给学生注入了新的学习理念,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整个过程独立做出决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这一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和发挥将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外语教师应当进行相关的研究来对其教学进行指导(贾冠杰,2004)。陆谷孙老师的《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一文中也指出外语教师要经常更新并充实自己的知识,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知识。相信通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扩充,教师角色的合理发挥,定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整个学习的过程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dickinson,l.&a.wenden.(eds.)1995.specialissueonautonomy.system23(2).
[2]harmer,j.2000.howtoteachenglish.beijing:foreigneducationandresearchpress.
[3]littlewood,w.1996.autonomyincommunicationandlearningintheasiancontext.inproceedingsofautonomy2000:thedevelopmentoflearnerindependenceinlanguagelearning,kingmonglut’sinstituteoftechnologythonnburi,bangkok.
[4]何冀.自主学习理论与教师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5]贾冠杰.应用语言学高级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4.
[6]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j].外语界,2003,(2):2-6.
[7]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4.
[8]涂怀京.胡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思想论析[j].福建师范学院学报,2010,(6):152-157.
[9]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7.
[10]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