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创造》说课稿
- 文档
- 2024-07-26
- 10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劳动者的创造》说课稿,本文共12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者的创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创造》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二个课题内容。本单元使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从虎子、妞妞两位小主人公的生活切入,在使学生感到亲切的前提下,展示了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介绍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通过体验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升华,提高相应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基础上展开的,上一个课题为本课作了铺垫。从古到今,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和创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课题选取了两个典型例子——都江堰和坎儿井。这两个活的素材使学生体会到劳动者的伟大创造;体会到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都江堰和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那么的'遥远,他们可能还没听过。因此,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有关都江堰和坎儿井的教学素材,还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去进行教学,从现代到古代,从遥远到身边。例如:长江三峡大坝、从化流溪河水库、白云区太和镇的和龙水库、从吐鲁番的葡萄引入坎儿井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劳动者的伟大创造。
三、教学目标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体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四、教学准备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生产更加离不开水。在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中,出现了“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等很多伟大的水利工程,为当地带来了富庶和繁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劳动者的创造》”。板书:劳动者的创造
师:首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思考,来学一学这篇课文吧)
(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快快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互动
(一)都江堰
师:刚刚老师再导入的时候也说了“四川都江堰”,那么就说明了都江堰在( )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都江堰(PPT)(图片中的都江堰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
这是如今美丽的都江堰。可是,两千多年前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谁还记得:四川省显著的地形类型是什么?(盆地)
好,那我们先来看一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盆地就如字面的意思一样,它像个盆,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
与此同时,在四川省还有一天河流--岷江。而岷江经常洪水泛滥。大家想象一下,四川省像个盆一样,而且洪水泛滥,是一个怎样的场景?(PPT)你们和我想到的一样吗?
多年前,秦朝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救四川百姓与危难之中。
来,我们一起看一下都江堰是怎么修建成的?
就是这样,造就了富饶的成都平原。
并且,都江堰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坎儿井
师:欣赏过了富饶的成都,我们再来看一看干旱少雨的新疆。
师:就是在这个新疆,有着这样的一个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
师:原来这个智慧的结晶就是---坎儿井,可是新疆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先看这几幅图片。好了,现在想一想新疆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吧?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地处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天山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面上流动会很快冲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者被强烈的阳光蒸发)
师:所以,有了坎儿井的诞生。并且,正是有了坎儿井,一边用到更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
三、内化迁移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两个水利工程,我们国家还建设了许多的水利工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ppt弹出作业: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到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大家回家后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去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还有那些创造。)
《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时代的劳动者,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的内容,进一步从微观领域了解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同时,就业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框题又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维权的途径。理解当代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2、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确立依据: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有通过劳动就业,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错误择业观已开始引起他们的困惑,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是对他们终身发展负责,因而成为本框的重点。
2、难点: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确立依据:这部分知识离学生较远,学生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等,这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因而成为本框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本着“授人以渔”的目的,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因而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采取以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三、说教法
我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学习,并学会合作学习,勤于探究,力求创新。基于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分生活再现、自主探究、拓展提高三部分完成。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3分)
情境设计一:多媒体出示新时代的劳模图片和古今中外的劳动格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散思维,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就业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学生交流,突破重难点(35分钟)
情境设计二:大学生就业难
多媒体显示20xx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数据和招聘会爆满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归纳得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通过此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现实,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景模拟:现场招聘会假设你是20xx的大学毕业生,现在你有几种选择:去基层当“村官”、去国有大型企业、回家自主创业、去私营小企业,你会选择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得出: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接着让学生探讨:你认为如何解决当前我国的就业严峻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角度考虑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归纳。通过此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了基础。
情境设计三:案例——播放视频《北京一农民工讨薪跳塔》
学生小组讨论:
(1)视频中劳动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除此之外,劳动者还有哪些合法权益?
(2)请对该农民工的讨薪行为做一下评价,并请设计一套解决农民工讨薪的方案。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播放农民工讨薪的视频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再归纳完善,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这节课的难点问题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拓展提高:针对社会上出现“啃老族”这一现象,请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设置此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重难点的落实和巩固情况,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
(先由学生小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通过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学习课后的《综合探究》,对自主创业进一步探究。
五、板书设计
六、结束语
本节课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的各项活动注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
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
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3、集体交流探讨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它的秘密是XXX。”“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小铲将黄豆装袋螺丝刀组装小木盒剪刀剪布片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大班科学活动《劳动者的工具》说课稿。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幼教之友《大班科学活动《劳动者的工具》说课稿》。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
说准备:
(一)知识准备:
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说教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说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3。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原始人的创造说课稿
讲课的时候少不了说课稿,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原始人的创造说课稿,一起阅读吧!
原始人的创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XX学院**级美术系学生子航,我的学号是:20**1431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始人的创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原始人的创造》来自于湘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欣赏中国与西方比较有代表的原始美术作品,以及了解这些作品
与原始人生活、观念的关系。这是一节综合课,课堂主要以原始时期美术作品欣赏为主,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尝试探讨美术的起源。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历史素养,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历史观念,了解美术的演进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
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本课特点,我制订了两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所创造的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塑的材质、色彩、图形、造型、实用功能等表面特征及作品的内涵。
2、通过原始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成就,扩大学生
眼界,增加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了解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的意义。
(4)教学难点:探讨艺术的起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新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 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和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
③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
美术鉴赏课,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A、教具:多媒体、照片、
教学视频、
B、学具:笔记本、笔 、纸
(一)、导入教学:
1、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绘
画出一个原始人壁画的纹样,提
问:同学们对老师在黑板上画的
图案是否熟悉?在哪里见过?
学生答:书本上,来自于“人
面鱼纹盆”的一个装饰,等
等?? 老师补充:人面鱼纹彩陶盆
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也就是一万多年前,(幽默的说:说不好也有可能是一万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祖先制作了它)至于详细的介绍我们待会儿再讲
(二)、新课教学
1、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所有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本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播放一段讲述原始人生活状态的短片。
① 提出问题:(活动讨论) 原始人着装有何特点以及分析它们身上的装饰品有哪些? ②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指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美术作品。 ③:提出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使用火这时候出现了哪些作品?
引出新石器时代原始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像绘画 (石壁上)。
④: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同学见过的陶器,有白的、清的。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原始时期的彩陶有那些特征?
2、展示图片《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它的外形 、图案有何特点?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分析;之后总结彩陶纹饰特征 。
3、展示图片《玉龙》《玉琮》(cong)
提出问题: 最早的玉器有什么用途?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4、展示图片:《威伦道夫的维纳斯(雕塑奥地利 )》
教师从这作品的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作品欣赏情景,学生积极欣赏、分析作品, 感受作品中不同形式的美感。
(三)、对活动以及课程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并指出重、难点,回顾这堂课所学内容。归纳原始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四)、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原始美术作品,思考: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巫术?同时推荐各位同学放假回家可以陪父母或者朋友去电影院看看正在热映的《疯狂原始人》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始人的创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原始人的创造》来自于湘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欣赏中国与西方比较有代表的原始美术作品,以及了解这些作品
与原始人生活、观念的关系。这是一节综合课,课堂主要以原始时期美术作品欣赏为主,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尝试探讨美术的起源。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历史素养,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历史观念,了解美术的演进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
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本课特点,我制订了两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所创造的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塑的材质、色彩、图形、造型、实用功能等表面特征及作品的内涵。
2、通过原始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成就,扩大学生
眼界,增加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了解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的意义。
(4)教学难点:探讨艺术的起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新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 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和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
③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
美术鉴赏课,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A、教具:多媒体、照片、
教学视频、
B、学具:笔记本、笔 、纸
(一)、导入教学:
1、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绘
画出一个原始人壁画的纹样
提问:同学们对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图案是否熟悉?在哪里见过?
学生答:书本上,来自于“人面鱼纹盆”的一个装饰,等等老师补充: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也就是一万多年前,(幽默的说:说不好也有可能是一万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祖先制作了它)至于详细的介绍我们待会儿再讲
(二)、新课教学
1、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所有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本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播放一段讲述原始人生活状态的短片。
① 提出问题:(活动讨论) 原始人着装有何特点以及分析它们身上的装饰品有哪些? ②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指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美术作品。 ③:提出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使用火这时候出现了哪些作品?
引出新石器时代原始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像绘画 (石壁上)。
④: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同学见过的.陶器,有白的、清的。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原始时期的彩陶有那些特征?
2、展示图片《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它的外形 、图案有何特点?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分析;之后总结彩陶纹饰特征 。
3、展示图片《玉龙》《玉琮》(cong)
提出问题: 最早的玉器有什么用途?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4、展示图片:《威伦道夫的维纳斯(雕塑奥地利 )》
教师从这作品的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作品欣赏情景,学生积极欣赏、分析作品, 感受作品中不同形式的美感。
(三)、对活动以及课程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并指出重、难点,回顾这堂课所学内容。归纳原始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四)、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原始美术作品,思考: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巫术?同时推荐各位同学放假回家可以陪父母或者朋友去电影院看看正在热映的《疯狂原始人》。
一、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就江苏省而言,在创业意识上也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如浙江省、东北诸省等,就江苏省苏南、苏中与苏北也不一样。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江苏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二)前后内容的联系及学生的实际学情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平均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判断 :
教学重点 :
1、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3、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其维权途径
教学难点 :
1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失业现象 (尽管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但在企业的兼并与破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时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见书本P48所举的例子)
( 1 )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劳动者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现象在我国社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2)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逻辑。独立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一定量的劳动者失业现象的产生,否则市场经济就不能成立。同时,发展中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也会不 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所以,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现实社会,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失业的劳动者在数量上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达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不可演化为社会问题;
(4)同时,就业乃民生之本,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因此,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失业的劳动者应依法给予必要的扶助,特别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并努力为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或创业创造条件,失业的劳动者自身也应更新观念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或自主创业。
2 、如何看待我国现实社会存在的剥削现象
( 1 )剥削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消灭剥削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2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但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我们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而在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企业主以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的剥削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剥削现象的存在在我国现实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允许其存在正是为了创造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条件。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已载入《宪法》,正当的剥削行为受法律保护、政策支持。不正当的如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剥削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同时,合法经营并对社会有贡献的私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与雇工之间存在着平等、合作的关系。
( 4 )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同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
1 、适当删减 (对于旧教材的知识,而新教材删除的部分,绝不再提及)
2、适当补充知识 (对于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更新提法,应作说明,可适当阐讲,例如劳动与劳动力或劳动者的区别: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劳动不是劳动者,或者说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由此显出劳动的光荣、就业的重要)
3 、适当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 (按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的编排程序,坚持归纳法呈现知识、以指导 —— 发现法 来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量少用演绎法。)
4、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对新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如有关就业问题以及择业观教学、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与后面的综合探究活动《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结合起来)
二、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按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设计,并组成不定分割的有机整体。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就业途径与创业方式以及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及其保护途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获得对就业选择能力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1、课堂教学部分按本单元的标题分为三大线索:
生产 —— 生产的制度背景(发展生产的意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劳动 —— 生产的微观主体 / 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分类和经营;劳动和就业)
经营 —— 投资方式的选择(储蓄、股票、债券、保险)
2、活动教学部分:(见后面)
三、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策略:
(一)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1、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以归纳法为主的:
这是符合教材编写的要求及从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们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所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如:以案例、漫画、图表等形式引导 —— 提出问题 —— 师生、生生交流 —— 得出结论。
例如:李师傅的下岗再就业案例 —— 就业的重要性与我国的就业问题(包括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途径、择业观念)
小张的工作现状案例 ——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维权途径
2、指导 —— 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呈现 —— 接受相对) 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指导学生发现劳动与公民的其它权利与义务有什么不同?从书本的表述上,启发学生劳动与劳动者、劳动力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这些认知层面上的问题。
2、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法: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于 1957 年提出了通过团体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它与传统的讨论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鼓励团体的所有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有创见的意见;
3 、追求答案数量,鼓励个体提供尽可能多的答案;
4 、不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 暂时均予接纳,不作批评;
5 、在答案没有穷尽之前,不作任何评价;
6 、等到同学们提完意见之后, 教师和学生们再从所有的意见中选择、扩充、修改, 从中得出正确答案;
7 、鼓励对不同答案进行组合和改组。
优点:由于成员间交流意见的气氛和相互的启发,头脑风暴法往往能产生高质量的答案。同时也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体现民主与广泛参与性,还可以测量出学生们的思维状态(是否产生思维定势等)
如: P50 ,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二)着眼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
1、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体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以人为本)
非指导性教学表面上看来是“无为而治”,事实上是“蓄意而为”,非指导不等于取消指导,并不是“无指导”,还是有一种牵制力,是一种“放风筝”的活动。
教师要做到“真实”、“接纳”、“同感”,教师越是真诚,无条件积极的关注,投情性理解,教学效果就越好。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格也是平等的。越把学生当人看,你就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把教育看成是灌输,那学生也只能是一个容器。如关于下岗职业问题,当同学们联系自身家庭状态时,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时,教师应予以接纳,以谈心方式进行。例如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人供他上学生活,最近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替人代充液化气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同学流露出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大家庭的温暖时,教师应在同情的基础上予以接纳,然后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教育,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甚至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通过学校、班级等帮助,尽量让其更觉大家庭的温暖。
核心提示: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2、情境教学策略: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
说准备:
(一)知识准备:
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说教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说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3。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人美版实验教材九年级17册第8课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我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本课的设想:以审美能力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美术实践,鼓励美术创作,提倡学科综合,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原则和要求,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这也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理论依据。
1、教材内容、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实践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教材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提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平凡、朴实的物质材料,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并利用材质的美感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与制作。本课内容趣味性强,最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制作的技能技巧,而是养成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应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主导和指导思想,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前后知识的联系:《发现与创造》是体现新课程标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一大特色课。在第15册《坐椅设计》、《布置理想的家居》中,学生对材料的利用有了一定的接触,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对材料的综合体验活动,同时也为后面“综合探索”的学习做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过程。
2、学情分析
这节课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经过两年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有一定知识面和制作技能。从学生的特征看:初三年龄段的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能有意识地运用形和色,对自己所感所想进行有个性的表现,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激发学习兴趣”
的基本理念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初步体验材料的不同肌理和质感特征,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过程与方法: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欣赏和制作装饰品,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与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及同学之间友好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合理利用材质进行造型。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材质原有的形式特征创造新事物,并充分体现其装饰性与趣味性。
解决重难点的突破点:以“问题驱动”的方法,
通过作品赏析的手段,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解决重难点的作用。
5、教材处理
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围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积极的参与精神展开,过程设计分为发现、体会材料的美感和创造新作品两个部分,教学时间1课时。重点在于以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为载体,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创作与评价,充分体现“教寓乐中,乐为教存”的理念。
6、资源分析
学生资源:结合环保主题,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不同肌理与质感的废旧材料,完成本课。学校资源:利用学校资源库的学生作业及多媒体,拓宽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资源:通过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窘诳卧谧⒅厥ι实现教学互动的情况下,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运用两种方法即启发问答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交替采用欣赏、启发、分析、归纳相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课程中只是一个引路者,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法指导上侧重于“自主探究法”,要求学生事先做好课前预习,收集有关资料,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把设疑、发现、探究、体验实践等学生认知能动性凸显出来,引导学生运用独立思考,自我总结的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愉快的情景中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本着“美术教学是美术活动的教学,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标精神,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情境激趣——感受体验——赏析探究——实践活动——评价展示的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欣赏几幅用不同形式、不同材质创作的作品)
问题:下面作品中许多材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你能分析其是用什么材质制成的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并踊跃发言。(设计说明:这个过程以引导观察、分析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材质带来的多方位的美,并惊叹,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物品,甚至一些“废品”经过艺术加工后可以创造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积极投入,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术的艺术魅力中。体现出教与学的方式的改革)
2、感受体验材质认识材质: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质,体验不同材质的质感特点。讨论1:你收集了哪些宝贝?你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在质感、色彩、形状等方面有什么特性,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例如:玻璃的透明之美、麻质品的粗犷之美,木材的质朴之美......
讨论2:想一想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日用品有什么联系?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来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怎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分析问题。(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教学是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及时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资料收集做小结,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为教师有效的调控教学提供参考)
3、赏析探究材质的运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再次体会对材料的巧妙利用。
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范例使用的材料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手段制作的?
2、哪些作品保留了材料原有的美感?采用什么方法装饰?
3、你准备如何巧妙使用你们找到的材料?
互动学习: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归纳,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之美表现主题与情感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一系列图片的欣赏,为学生打开创作的思路,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中获取构图、形体结构、造型变化等方面的各种设计元素,
解决本课难点:日常生活用品或装饰品的`设计制作:
(1)先确定主题思想,进行构思。(2)选材:根据构思与构成来选择材料的颜色、纹理质感形态。以便构成和谐的画面。(3)分解构成:适当进行装饰处理,寻找可利用的造型因素。(4)制作:通过剪、撕、粘、贴等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分解、添加、掏空、贴边等处理,组合新的造型。(需注意原材料的本身特性)。习方式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同学、教师产生教学互动,这样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从而改变旧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嚼啐后喂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发现与创造装饰品的制作过程展示(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创作中,既要保持原材料的美感特性,又要增强对材料的装饰性与趣味性,这是本课中的难点,所以通过简洁的制作方法直观展示,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装饰化处理绸布贴画生活中的原型
4、实践活动(抓好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出创作要求:根据身边已有的材料的美感,加上巧妙的想法,构思创作一件新颖、美观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装饰品温馨提示:
A、尽量利用收集的废弃资源
B、某种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作为点缀、辅助进行表现
C、提倡团队合作精神,三、四个人一小组的形式编排,可互换资源,各组互相借鉴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说明:通过多方互动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个爱思考的大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多姿多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一种精神来完成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参考欣赏屏幕上的同龄人作品,希望能从中吸取灵感。
5、评价与展示
①用最后5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展示小组作品,由小组长对本组设计的生活用品或装饰品进行评述:用什么材料,通过怎么的手段制作的,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不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完成后有什么感想?然后贴到老师指定位置(教师给予肯定,培养学生成功感,活跃课堂气氛)
②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你喜欢其中哪件作品,理由是什么?(设计说明:在课堂上,我努力体现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多级性,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实现了评价的功能,从而求得学生的综合发展。)
拓展:
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设计制作一小部分的生活装饰品,在课余的时间里,我们是否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设计更多更有趣的作品呢?我们不妨积极主动地尝试一下。(设计说明: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建议,自主的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这也是研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美术学习的空间,以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生活性。)
板书:
板书旨在让学生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我的板书就是这样设计的。
(一)材料的特点
1.相同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2.同一种方法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
(二)发现与创造的构思方法
1.确定主题
2.选定原材料
3.对原材料进行结构分解等装饰处理。
4.制作
高中思想政治的说课稿《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说教材
▲对课标的解读: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
②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正确认识劳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内涵。
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如何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能力
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②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而努力。
③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法律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
二、说学法
针对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案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就业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心理分析:学习对象为90年代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综合能力不错,且富有朝气,对本课学习感兴趣。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分析、理解、掌握知识点。
3、学法: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本以及收集相关材料);课堂中听、思、议、说相结合;课后复习、总结、作业和进一步研究性学习。
三、说教法
1、口述法、探究式讨论法和现场情景模拟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演示,采用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FLASH动画)
大学生毕业了,很高兴的去参加招聘会,在面临择业标准的选择时,出现了两扇门,第一次,月薪3000以上和月薪3000以下,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二次,稳定和不稳定,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三次,体面和不体面,他又进了第一扇门;第四次,前景好和前景一般,他还是进了第一扇门。结果呢?由于要求太高,没有符合他的工作。这则动画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
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要求太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应该树立什么的就业观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新时代的劳动者。
高 治《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模板
一、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就江苏省而言,在创业意识上也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如浙江省、东北诸省等,就江苏省苏南、苏中与苏北也不一样。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江苏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二)前后内容的联系及学生的实际学情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平均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判断 :
教学重点 :
1、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3、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其维权途径
教学难点 :
1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失业现象 (尽管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但在企业的兼并与破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时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见书本P48所举的例子)
( 1 )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劳动者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现象在我国社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2)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逻辑。独立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一定量的劳动者失业现象的产生,否则市场经济就不能成立。同时,发展中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也会不 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所以,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现实社会,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失业的劳动者在数量上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达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不可演化为社会问题;
(4)同时,就业乃民生之本,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因此,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失业的劳动者应依法给予必要的扶助,特别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并努力为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或创业创造条件,失业的劳动者自身也应更新观念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或自主创业。
2 、如何看待我国现实社会存在的剥削现象
( 1 )剥削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消灭剥削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2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但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我们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而在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企业主以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的剥削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剥削现象的存在在我国现实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允许其存在正是为了创造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条件。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已载入《宪法》,正当的剥削行为受法律保护、政策支持。不正当的如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剥削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同时,合法经营并对社会有贡献的私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与雇工之间存在着平等、合作的关系。
( 4 )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同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
1 、适当删减 (对于旧教材的知识,而新教材删除的部分,绝不再提及)
2、适当补充知识 (对于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更新提法,应作说明,可适当阐讲,例如劳动与劳动力或劳动者的区别: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劳动不是劳动者,或者说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由此显出劳动的光荣、就业的重要)
3 、适当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 (按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的编排程序,坚持归纳法呈现知识、以指导 —— 发现法 来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量少用演绎法。)
4、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对新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如有关就业问题以及择业观教学、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与后面的综合探究活动《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结合起来)
二、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按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设计,并组成不定分割的有机整体,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就业途径与创业方式以及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及其保护途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获得对就业选择能力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1、课堂教学部分按本单元的标题分为三大线索:
生产 —— 生产的制度背景(发展生产的意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劳动 —— 生产的微观主体 / 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分类和经营;劳动和就业)
经营 —— 投资方式的选择(储蓄、股票、债券、保险)
2、活动教学部分:(见后面)
三、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策略:
(一)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1、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以归纳法为主的:
这是符合教材编写的要求及从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们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所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如:以案例、漫画、图表等形式引导 —— 提出问题 —— 师生、生生交流 —— 得出结论。
例如:李师傅的下岗再就业案例 —— 就业的重要性与我国的就业问题(包括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途径、择业观念)
小张的工作现状案例 ——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维权途径
2、指导 —— 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呈现 —— 接受相对) 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指导学生发现劳动与公民的其它权利与义务有什么不同?从书本的表述上,启发学生劳动与劳动者、劳动力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这些认知层面上的问题。
2、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法: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于 1957 年提出了通过团体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它与传统的讨论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鼓励团体的所有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有创见的意见;
3 、追求答案数量,鼓励个体提供尽可能多的答案;
4 、不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 暂时均予接纳,不作批评;
5 、在答案没有穷尽之前,不作任何评价;
6 、等到同学们提完意见之后, 教师和学生们再从所有的意见中选择、扩充、修改, 从中得出正确答案;
7 、鼓励对不同答案进行组合和改组。
优点:由于成员间交流意见的气氛和相互的启发,头脑风暴法往往能产生高质量的答案。同时也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体现民主与广泛参与性,还可以测量出学生们的思维状态(是否产生思维定势等)
如: P50 ,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二)着眼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
1、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体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以人为本)
非指导性教学表面上看来是“无为而治”,事实上是“蓄意而为”,非指导不等于取消指导,并不是“无指导”,还是有一种牵制力,是一种“放风筝”的活动。
教师要做到“真实”、“接纳”、“同感”,教师越是真诚,无条件积极的关注,投情性理解,教学效果就越好。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格也是平等的。越把学生当人看,你就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把教育看成是灌输,那学生也只能是一个容器。如关于下岗职业问题,当同学们联系自身家庭状态时,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时,教师应予以接纳,以谈心方式进行。例如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人供他上学生活,最近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替人代充液化气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同学流露出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大家庭的温暖时,教师应在同情的基础上予以接纳,然后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教育,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甚至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通过学校、班级等帮助,尽量让其更觉大家庭的温暖。
核心提示: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2、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如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时,教师让一封毕业学生的来信引出情境,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其排忧解难,并从教师的角度给这位学生回一封信。既帮助了别人又教育了自己。此信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