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故乡抒情散文
- 作文大全
- 2024-10-07
- 11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去的故乡抒情散文,本文共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去的故乡抒情散文
回到家的那日已是深夜,推门扑面即是久无人居的霉味,抬眼四望,天花板上结了几处蜘蛛丝,地板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灰,家具都落了灰,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片黯然之色。那一刻整颗心都被失落感所填满,冲散了一路风尘仆仆的疲惫和归家的喜悦。
心里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缠绕,一宿难以安眠。
住了几日终于习惯了小城的步调。
城里城外可供开发的土地都被日益增多的房地产占据,可它仍是记忆里熟悉的模样。城依旧被那条终日不停流淌的河分割开来,河岸两旁青山层叠伸向远方。
狭窄的主街因为忽然增多的人流而拥挤不堪,几乎不用花上太多时间,就可以在街头来回走上好几遍。城西自来水营业厅旁的那家小笼包店每天人满为患,而松针叶蒸出的小笼包依旧散发着独有的熟悉的清香。肉馅儿也带着家乡的味道,油腻时佐以大骨熬制的海带汤,口齿留香。城东的夜市夜幕初降就开始了忙碌,油锅炸过的牙签牛肉配上本土辣椒,香辣厚重有嚼劲,再点上一个火锅,便可透过袅袅蒸腾的热气看到小城的活色生香。吃过了牙签肉,尝过了小笼包,小城的猪脚粉也不得不提。小城的日常,就是日复一日的在这一碗肉香四溢的猪脚粉里拉开帷幕。
这是我所眷恋的小城,人潮拥挤的街头,熟悉的乡音,还有四处弥漫的烟火气。日子也变得短暂起来,好像才吃了米粉,又走过两条街,再买一点过年的必需品,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小城也不总是好的。民风淳朴却也彪悍,解放之前匪患猖獗,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早就习以为常。
一日在路边等人,一位妆容姣好身材匀称的美女被超市门口堆放的杂物绊倒,起身尚未拍尽身上尘土,就对着店里大声责骂起来,言语粗鄙,口吐脏字,不忍细听。骂了几句见无人搭理,美女骂咧着拍拍尘土继续前行,而我惊呆在原地。
又想起日前坐车去乡镇,年底车上人满为患,大包小包的东西堆放在后排走廊中间。到了下车站点,站在外边的老人已下车,后排里坐的小男孩几次三番才从座位里出来,这时却听到车外传来那位老人的呼喊,你快点啊,挨死啊。男孩在车里高声回道,出来了啊,你催死啊催。从前从不觉得这样的对话有何问题,如今却庆幸与小城这样的距离,而自己的内心亦少了些戾气,多了些柔和。
腊月二十八是二祖父生日,回乡为他庆生,然后去后山祭祖。少有人走的山路荒草丛生,小叔拿着村里人的柴刀在前方清理杂草。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反之亦然。
一路艰难来到山上,远远的`就看到了一片丛林之间高高挺立的柏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之色与周遭一片枯黄格格不入。幼时觉得很高的山很远的路,如今走来却如此之短。每当远远看到那两棵柏树树顶,便知道前面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树下埋葬着辞世多年的祖父,而今父亲也已成了祖父。
母亲和伯母在坟前焚烧纸钱,我在树下望尽远山,良田早已荒芜,只能通过田埂的轮廓分辨出田与山的差别。那时与祖母一同走过的长路,在山间采摘的藤蔓野花,还有可以用来灭蚊的自带异响的树枝,都成了久远的记忆。祖母也已辞世多年,可是只要回到这两棵树下,她曾说过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加油走呀,看到那两棵树没,我们就要到了。我努力望去,矮矮的树尖错落在丛林之中,本来已疲惫不堪的我又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坟地就在不远处,已经无路可走。《寻梦环游记》里说,活人的世界再无人记得,他就会从异世界消失,那就是终极死亡。魂归大地,被这个世界遗忘,是我们都无法避免的最后旅程吧。
终于懂得了时间的残忍。
村里喜欢打牌的老人去年走了,那个小时候总喜欢逗你的阿婆也化作一抔黄土。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景色一样,渐渐远去了。这是记忆里熟悉的样子,却也不是。
许多人在城里买了房,甚至搬至更远的地方。村里的人越来越少,阡陌交通,却不再鸡犬相闻。房前屋后的柚子树和橘子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无人采摘。那些熟透了的果子不堪风吹雨淋,跌落在尘土里,化作了春泥滋养着这一方厚土。有人跟父亲打招呼,你看过去,记忆里似曾相似的面孔,却不敢贸然相认。那些看着你长大的人呐,他们都老了。
河水翠碧,清可见底,再没有每天下午四点多的哒哒声从河上传来,也没有过往的船只搅乱河面的平静。
乡亲老了,河流老了,故乡,也老了。
毛不易在《消愁》里这样唱:“一杯敬故乡 一杯敬远方/守着我的善良 催着我成长/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远方犹在,而故乡,却再也无处安放,无处安放那些无数次午夜梦回处魂牵梦绕的乡愁。
我有一壶酒,何以敬故乡。
抒情散文《记忆未曾老去》
岁月不经意间在面颊上留下沧桑的印痕,光阴悄然斑驳了庭柱的朱漆。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随着光阴渐行渐远。可还会有某个人或某个场景,提示你回首那些留在时间里的痕迹。宛如缤纷在碧波上的落英,幽幽地顺水漂浮着,有意无意地飘散着丝丝缕缕的芬芳。多少往事好象就在昨天,多少老朋友好像就在今夜。许地山先生说过:“记忆不会老去的,在一个人的记忆里,他(她)永远都是那个他(她)。”
所有不能到达的地方都叫远方。而那些曾经的过往,你又想把它留下的都属于记忆。当所有的人和事都如云如烟,随着时光渐渐散去,而你还站在原地,远远地注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你视线的尽头,直到化为陌生。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只不过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它向远方逃遁。当你再重新打量它的时候,它已老化得如天边的苍山和秋水。
我一直觉得记忆真的是个谜。眼前的一切恍如昨日,可是,那已是很久很久以前。
他乡,暮色中那一缕炊烟,总会让我想起外祖母那如雪的白发,还有晚风中唤着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此时,那消失的老屋和远在天堂的外祖母,都不再遥远而模糊。那只停在我窗前的红蜻蜓,又把我的思绪带回无忧的童年,青草地,小河边,一群光着小脚丫的娃娃,伴着美丽的蜻蜓追逐着,嬉戏着,那一张张鲜活的汗涔涔的小脸,还在我的眼前晃动。静夜里,偶尔翻开那本泛黄的书页,触摸那枚精致的书签,不由地重温起那段青涩的爱情,那时,懵懵懂懂的我真的没有读懂,那位深沉帅气的大哥哥的爱,他留下这枚小小的书签,遗憾地消失在茫茫人海。而今,我终于明白了他当初的爱。也许,很多错过的和没有错过的相遇都是注定的。
我记忆中的`人和事都已经远去了,可每次回想起那些镜头时都是崭新的一幕。徜徉在时间的河里,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岁月会苍老人的容颜,时光可以把沧海变为桑田,却不会苍老人的记忆。因为它的实体不复存在,而它的印记常驻在你的心中。平日里沉睡的它,会在不经意间与其他意象会合,再度呈现。历久弥新,深邃到千万个灵魂的每一个角落。如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如落潮后的沙滩,依稀可见当初涌动的痕迹。
是的,记忆不会老去。那些珍藏在季节里的故事,是收藏在日子里的牵挂,是隔山隔水的思念,是心灵的有约和默契。如果你的记忆未曾老去,那一刻必定是灵魂轻扬,心归远方。
故乡啊,故乡抒情散文
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座四季分明的滨海城市。这里,春天风和日丽,繁花似海;夏天满目葱翠,凉爽宜人;秋天碧空如洗,果蔬飘香;冬天山海飘雪,素裹银装。分明而均匀的季节画卷,拼出了一个多棱多彩的靓丽故乡。
航标塔下那片洋行、商号、酒肆、教堂、民居、洋房以及使领馆,那些日渐落寞的老房子,仿佛年高有德的长者伫立于喧嚣一侧,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从1861年开埠以来曾经的那些纷繁迷乱和风云旧梦。
而今,现代化了的清初“千户所”早已掸去了历史的尘埃。站在南山之巅远眺,日新月异的城市如同一只张开双翼的鹏鸟,傲然飞翔在蓝天碧海之间。此时,你会觉得天很高,云很低,城市很近,尘嚣很远……
故乡美,美在澄澈。你看,这里的天是澄澈的,这里的海是澄澈的,这里的风是澄澈的,就连这里的人,目光和微笑都饱含着透明的澄澈——透着云淡风轻,透着丰饶富足,透着从容淡定,透着自信与成熟。
故乡东、西、北三面临海。顺着海岸线望过去,山岛竦峙,烟波浩渺。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循着海平面梭巡,总会有一些美景让人惊喜,总会有一种辽阔让人神怡,总会有一缕凉爽的风,把浮躁的心绪轻轻抚平。
故乡有山,不高却起伏有致。南北、东西数条隧道,让隔山相望的.亲友没有距离。登高远望,可以看到满山遍野的苍翠,海天一色的湛蓝,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更高更远的碧天白云,以及旖旎秀美的田园……
除了这些令人赞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色,这里的地下还埋藏着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一的黄金宝藏。就连海市蜃楼的美景奇观也会为城市增光添彩。难怪来自五洲四海的宾朋会由衷的赞叹:上苍真是太偏爱这里了!
是啊,苍天的确是太眷顾这个地方了!如九泉有知,曾于儿时在这里居住过八年的冰心老人,亲眼目睹着保存完好的故居和秋实累累的柿子树,看着这里一天一个样的沧桑巨变,又该发出怎样的感慨写出怎样的文字啊!
“蓬莱士女勤劳做,繁荣生活即神仙”。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是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战场,是地雷战的故乡,还是中国邮政的起点,更是朴实善良的半岛人民打造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沃野。我丝毫也不怀疑这里的明天会更精彩,更迷人!
故乡啊故乡抒情散文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安放童年的地方,叫做故乡,生我们养我们落叶总要归根的地方。不论是富饶、美丽,还是贫瘠、落后,她都是我们的故乡。这块地方也许不算很大,但却是穷其一生我们也走不出的地方,母亲的目光总是最深的牵畔。
少年时代,我们懵懂无知,出外求学,都或多或少的都抱怨过她,抱怨过父亲,抱怨过母亲。尤其是出生在农村,又是偏远的地域。物质上的贫困,生活的艰辛、苦痛,给年少的心灵蒙上阴影带来过创伤。可是当后来我们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时候,却发现,风霜之中,雨雪之下,我们由脆弱变得坚强,变得成熟、稳重,学会了感恩。
成年之后,我们开始像鸟儿一样飞离故土的巢穴,那个我们一直既爱又恨爱恨交织理不出是爱多还是恨多的巢。我们开始经营自己的鸟巢,小心翼翼的经营着自己的爱情,成家立业。当我们也为人父、为母亲,身出异地,困在不接地气的高楼里,有一天我们突然明白,一直有一种爱情在心中,她叫做乡愁。乡愁也是我们的爱情。
最初,在我们的脑海里“故乡的概念”只是一个等同于家的'地方,可以具体到乡、镇,那个村,那个营,那个寨,那个洼,那个岗。也是我们冷了、饿了、哭了,想到了娘亲,想到了爹爹,想到了这是唯一的一个可以真正意义上庇护我们的温馨的港湾。
小时候,总有一双大大的温暖的手牵着我们,牵着我们走在故乡的土地上,走过坑坑洼洼,走过高高的土岗。长满青草的路途上,踩出一大一小的脚印,是那么的清晰,是那么的柔软,散发泥土的气息,带着洇湿的水迹,就这样,把孩提时代的时光一寸一寸的记录在心板上。只是到后来,在凄凄的暗夜里,在香烟缭绕的孤独里,那些脚印都化成了瘦痩的笔直的诗行,诗行的空隙里噙满我们热切的泪水,装满我们不尽的思量。
出门在外的日子,事事都并不是那么的顺心。困顿的光阴里,我们还是第一反应想到了家乡,想到给远在故土起早贪黑的爹娘,想给他们去个电话,即使不说什么,唠个家常,心里也会觉得很舒畅,有了温暖现实的冰冷和再次拼搏向前的力量。
“月光那么的亮堂。”这是家乡人抬头望月时总爱念叨的一句话。小时候,这句话总在耳边徐徐响起。那时候,所有的小伙伴,我们追着赶着闹着,跟着月亮,在夏季的庭院,在收割过后月光如水一样的打谷场,在四野唧唧的虫鸣声中,享受着童年窘困之中也倒安然的时光。 “月亮走,我也走。”小时候的我们不谙世事,天真、烂漫,记忆里的月光总是那么的皎洁无瑕,那么的纯然明亮,与我们依守,是那么的亲近。只是到后来,不知怎么,突然间我们就散了。散了,散在江南江北的冷风里,独自的漂流、闯荡,努力打拚。
年少时的我们总有一个武侠梦,崇拜弹剑江湖。可后来才知道,一个人的江湖,很邈远,很诗意,却有无限的苍凉。我们开始明白什么是生活。在城市里努力拼搏,恣睢为生计。在霓虹的交相辉映之下,月光不再是当初的月光,能碰见满天月色凉如水的时日,恐怕只能是一己的奢望。
记得打工者毛小军写过:母亲老了,扶墙走路,已踏不出脚步声。我一直念念不忘这只有三句话的朴实无华的诗句。我也一直被这只有三句话的诗句感动着,被其中的真情打动。每次读之,鼻翼总有涩涩的酸楚。想到了故土,想到了秋风中母亲,想到了像母亲一样的亲邻,想到他们秋风中越走越薄的身影。 秋风中的故土,有些微凉。收割后的田野,显得是那样的寂静,安详之中有难以掩饰的伤楚。近处的瓦房,树木掩映着,不成排,散落着,很有些孤零。记忆中,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母亲,父亲总是忙碌着,一个家里,一个家外。
早年,说到家,谈到故乡,是一个纯粹的地域名词。成年后,才慢慢的感觉到,故乡和家,已经在岁月的深处悄悄升华,上升到精神领域,成为苦难中灵魂的救赎。没有故乡的日子里,我们的灵魂只能漂泊着的,无可皈依。走在回家的路上,哪怕是真的回不去了,但有了方向,我们就可以成功逃脱城市的冰冷和麻木,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才会真正的体悟到尘世之中,人在旅途的幸福。
抒情散文《故乡》
一曲《灵魂的故乡》 ,悠扬、婉转、深情的二胡与笛合奏,在这个春风沉醉、皎月当空的夜晚,猛然撞击着我柔软的心房,唤醒了我对故乡的缱绻情愫。故乡寄托了我全部的乡愁,她承载着我童真时光一段深刻的记忆。
轻轻推开心灵深锁的那扇门,循着时光划过的痕迹,于记忆的深处寻找被风吹皱的童年往事,那萦绕心间的是夕阳西下袅袅升起的炊烟,门前屋后的残砖断瓦、枯黄的稻草和柴木,山间青翠竹林,一弯清澈的溪流,每一寸黄泥土,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已逝去的身影,都是心底深深的依恋。
我的故乡布甲地处赣西北边陲,与湖北省通山县交界,是一个山峦叠翠、风景秀美的安谧恬静的古老乡村。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客商来到此地用布夹着帐篷做布匹生意,自称其布匹可甲天下,故得名“布甲”。爷爷奶奶家坐落在交界处的半山腰上,名曰横山谢家。乡村的景象有如陶渊明笔下迤逦的田园风光,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踩着青石板的小路,蜿蜒而上,两旁尽是绿树红花,茂密青翠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桃花羞,梨花笑,亭亭玉立的.白玉兰、缤纷艳丽的山茶花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空气中到处弥漫淡淡的清香,醉人心脾。环绕小路的一条溪流,清澈透明,能清晰可见洁白的鹅卵石、小岩石,水绿色的长青苔沿水流方向轻柔地飘着,像古典戏曲中倾国倾城的美人滞留在空中的长袖,再听流水潺潺的韵律,似轻弦,弹奏出大自然最美妙最动人的乐曲,在幽静的山谷里回荡。
小时候的我们,最喜欢的事是摘杨梅、摘梨、挖竹笋、打板栗。经常在放学后成群结伴地跑到最开阔的一块田野里玩耍,踢毽子、打沙包、跳房子、老鹰抓小鸡,或静坐在小溪石头上唱着歌谣,或到处追逐蝴蝶的身影,要么就干脆躺在田野上,看湛蓝的天空上白云漂浮流动的壮观景象。当白日里金灿灿的阳光最终隐没在山林后,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交织在一起,于天空中弥漫,与晚霞、暮霭汇聚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那浓浓的炊烟香味像一种无声的牵引和召唤,召唤着山野田间劳作的大人们、玩耍的孩子们回家。直到很多年后忆起,我依稀还能闻到那种香味,时常在我的梦乡中缠绕。
记忆里的奶奶,善良、温和、宽容,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贤良妇女,目光慈祥,笑容温暖,每次听说我们回去的消息,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磅礴大雨,她都会伫立在山前那棵最高大旺盛的梧桐树下,守候我们的身影。一进陈旧整洁的老屋,她急切地在灶前灶后忙碌,嘴角的形状始终是一个向上的弧形,笑意融融,到菜地里摘菜,取火炉上方悬挂的被熏得黄中透黑的腊肉,下到地窖挑拣最好的红薯,用晒好的红薯粉包故乡特色的牛皮哨子......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我们都不忘包故乡的牛皮哨子,那是故乡特有的味道,饱含着我们对故乡的浓浓依恋,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爷爷在当地有些名气,因他超乎常人的聪明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在抗日战争之前,他是公社里的会计,为躲避战争,逃离到山上居住。虽然在物质贫瘠的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夜里的时光,他常在昏黄暗淡的煤油灯下,叼着一根填满黄烟丝的竹烟杆,读陈旧泛黄的线装古书,什么《诗经》、《三国演义》、《增广贤文》、《水浒传》、《周易》、《本草纲目》等等,涵盖文学、历史、医药等各方面书籍,最不可思议的是许多书他都倒背如流,每当夜幕降临,乡邻乡亲们晚饭后,便是聚集在爷爷的屋场外,听他绘声绘色地说书,三顾茅庐、108梁山好汉、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最早这些古书的知识我是从他那萌芽的。
八十年代的布甲,贫瘠、落后的不仅是生活,那深藏在大批农民骨子里的传统封建守旧、男尊女卑的思想像恶性毒瘤一样根深蒂固,即使在爷爷这样一个可以读书、谈论自由的家庭里出生的人,依旧逃脱不了中国古代封建伦理、道德、礼教的残留思想对女性的禁锢和戕害。
姑姑是爷爷唯一的女儿,爷爷视她为掌上明珠,七个孩子中她最像爷爷,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尤其是性情爽朗,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她那银铃般的笑声。她死的时候25岁,正值青春灿烂年华。因不堪忍受她丈夫酗酒毒打,又没有勇气冲破束缚背负逃跑或离婚名声,而选择结束了生命,她死前已育有一女,死时腹中有孕。姑父是二婚男,前妻生有三个女儿,只为生一个儿子而再婚。很多年后,我听说他在姑姑死时仓皇逃离故乡之后再娶了几任妻子,依然没有生出儿子。
姑姑的死,是发生在我们离开村庄后的第一年,是我们全家人心灵深处最大的隐痛。直到现在,想起她,我依然心如刀绞,我能想象她在遭受身体毒打,心念成灰时的痛苦、无助、悲伤、挣扎、无奈,绝望之下只能选择自杀的方式以求解脱。因奶奶想为姑姑留全尸不忍开棺验尸,放弃了打官司。很多年后,我听奶奶说过,姑姑在世要好的朋友,在一个寒风凄凄的夜里,听到她在离墓地不远处的一块大岩石上坐着哭泣,我不去想象是否真实,人是否真有冤屈的灵魂在人间飘荡,但我相信她在死前定然是如此绝望、凄婉、怨恨。
……
如今爷爷奶奶也早已离世,山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蜿蜒而上步行的小路铺成了柏油路,家家户户建起了新式漂亮的房子,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条小小的街。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年迈的老者,依然守候那座古老的村庄。
每逢清明,我们这些青年人纷纷回到自己的故乡。虽生活富裕了,但我的心中却空落落的,大片 山林的树木被砍伐,奶奶曾经伫立过的梧桐树也早已不知去向,河流不再纯净,特别是每次我走进那座破旧不堪的老屋,总不免涌出无限哀伤,流年里那些若隐若现的过往,那些温暖的面容,历经岁月的风霜,已在心中沉淀成了永恒。
故乡经典抒情散文
每每读那首著名的《乡愁》,内心就会升起淡淡的惆怅,不是因为那美丽而忧伤的情绪——乡愁,而是总觉得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
没有故乡的感觉,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心,沉沉浮浮,总是找不到一个可以靠岸的地方。
故乡,是什么呢?出生地?还是生长地?抑或是生命中脚步停留得最久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我的过往,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奔涌的激情,也有过疲惫的徘徊。可是乡愁呢?那种牵之念之思之切之春天野花般疯长潮水般蔓延的美丽而忧伤的情绪呢?
我没有乡愁,于是,我想,我是个找不到故乡的人了。
那一天,看篇文章,《母亲坟头是故乡》,只这一眼,已是泪眼朦胧。离开那个生活了27年的地方是姑母离世3年以后,这6年多来,多少个夜里辗转,多少次泪湿枕畔,每每时至春节、清明,这情绪就来得更是强烈,思念像是初春满壁的白色蔷薇,随着日子的流动肆意怒放。
这思念里,不单有那母女情深般共度的.岁月以及岁月里那些细碎的记忆,更牵绊出许多对那块我从来不肯认定为故乡的土地的怀念。怀念旧时的友人和光阴,甚或是那年夏天夜晚里凝望过的一颗星子以及那一树熟透到黝黑的桑葚。这些潮涌般的思绪既把心填满,同时又觉出难言的虚空。
转眼,又是一年春节临近,喜庆与忙碌在周而复始的岁月里早让人淡了情怀,只有一个愿望越来越迫切,只有一个地方的牵挂越来越强烈。那守候在坟头的两棵长青树可还葳蕤?那滴落的热泪可还残留着痕迹?
原来,原来,真的就是那里啊。
母亲坟头,是故乡。
故乡抒情散文
落叶纷飞终归根,游子天涯望故乡。
——题记
转眼间我已上高中了,城里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淡泊故乡的存在。唉,想想曾经无拘无束的故乡生活,真是怀念有感慨啊!
于是乎,昨天一大早我便和我父母一同回老家。沿途风光显然无法再提起我的兴趣,而我只对故乡那一溜的美景情有独钟。
距老家3km的告示牌刚从汽车上方掠过,故乡热闹的街市轮廓就映入眼帘。当车子越来越靠近故乡的怀抱,我正了正身子,伸头远眺,还是一样的街道,还是一样的有趣杂耍,还是一样的吆喝声,还是一样的家乡的土音……多么亲切呀,这是来自灵魂深出的共鸣,这里是我的根,无论我这片普通的叶子落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根在这儿,这个使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深入家乡,车边的人象往常一样走过,手上提着刚买的菜,脸上挂着微笑,亦有三五成群的小孩玩着我小时候的游戏;更多的是赶着回家与家人团圆的游子。
当我看到众多老房之中那个红顶的三层小楼,我就晓得我到家了。循着房与房之间那个土路,没有水泥地的冰冷坚硬,有的是故乡温软的`泥土以及空气中特有的泥土香和稻香……
哇!金灿灿的刀子就扑在我家门口的水泥地上,阳光使他们的颜色愈加金黄,小稻子们贪婪的吸收着那属于他们的阳光,有的还咧开了嘴,应该是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好地方高兴吧。满地的稻子似变成了金色的河流,我随着稻香河流奔跑,就像那个上幼儿园的我,依稀还记得小时候的梦。这样的奔跑总使我的心跳更加畅快,故乡的稻香里有我的梦。
疯玩了一天,到了晚上,我的心灵趋于平静,感受着黑夜中故乡的魅力。秋虫在奏鸣,那音乐宛若天籁,飘向星空,穿过隐隐约约的云朵,变成音符在星星上跳动,星星似也迎合着闪闪烁烁。音符又幻化成我的模样奔向今晚圆圆的月亮。天哪,我仿佛碰触到了月亮,冰凉而光滑。我转身一看,我的故乡在着这皎洁的月光下被照得通明,一切都那么可爱,又那么虚幻,好像一场梦,但却胜于梦,我徜徉其中,无法自拔……
这就是我可爱的故乡,我是一片翩翩的落叶,纵然我飘向何处,我都会把心寄向我的故乡。
在走过的生活里,经过了很多熟悉很多陌生,很多熟悉与陌生的变化,很多次搬迁,记忆最多的应是最熟悉的,因为最熟悉便永远难以忘记,那么因为曾浸淫着岁月初萌成长的故乡,时常会牵动心底哪份最柔软的温情!
也许并未走远,也许一直还未离开你的包裹,也许还未曾断奶,一直吮吸着你的汁液,成长着我们的生命,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不是因为没有离开便不珍贵你,不是因为离开过才想着你,我的故乡,大西北的黄天厚土!
咱的故乡,确切地说,承载着千年文明,附着着秦砖汉瓦的陕西,用不着咱亲自来表述她的骄傲与自豪,这些与咱也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只是生长在这个地方,生长在黄土高原,八百里平川,渭河流域,渭河平原之上。
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多少代繁衍生息,都应当有根有祖,故乡,便是根,是祖,是祖上带我们来的地方,咱祖上都是因这水土,才滋养了咱,这里景色平淡无奇,举目望去,肉眼所及,一片片庄稼地,这里土很神奇,种啥长啥,各种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只要耕种,无不收获,因其,易于富足,唯富足,方知礼,民众交际才相喜,乐融融,孕育出唐的鼎盛,汉的雄厚,以致华夏莫不以汉人自居。
在农耕文明之时,这里应当是相当富硕的,古之秦地,纵横八荒,天下一统之源也,其当时之煌,毋庸表彰!秦地故乡的水是甜的,土是亲切的,感谢祖上选择这里,不离故土,不用异乡飘泊,便能从容安逸生活,无论到哪里,只是旅游,只是阅赏,从不滞留扎根。
在这么好的地方,我的老家在临潼区下面一个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小时候觉得,这根本就是穷乡僻壤,是一个无任何珍贵可述的小小村庄,没有都市的繁华喧嚣,没有雄川大泽,没有草原的广袤无垠,甚或因其卑微不愿提及。
生命里常会经历各种反复,像小时候不愿意吃菠菜,萝卜一样,长大以后觉得很有营养,还成了很喜欢且离不开的蔬菜。对故乡的热情也由此而来,回一次老家,便爱深一次,顺手拈来一叶青绿的白杨树叶,嗅一下,已沁人心脾,再翻弄一下故乡的土,已魂牵梦萦!
真想能有上自己的几亩地,随意侍弄,过一种夜来蛐蝈鸣唱,鸡鸣犬吠,世事苍桑,只落曾经的'田园生活!
呵呵!也许,这便是咱的中国梦!确是故乡梦!
故乡的文字写了不少,但无论写多少,总是觉得无法完整写就心里的那份故乡情。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故乡的依恋就更加浓烈,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读贾平凹先生《鹤梦不离云》:“商洛虽然是山区,站在这里,北京很偏远,上海很偏远。虽然比较贫穷,山和水以及阳光空气却纯净充裕。”更增添了对故乡这个话题更多的思考。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离开老家,在县城碰见同村人,哪怕平时从没搭话,但却觉得亲切如常。搭上讪,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谁家盖新房了,谁家娶媳妇了,谁家添丁添口了……而离开县城去外地,在地铁站碰见从不搭嘎的熟悉面孔,同样会像老熟人那般打招呼寒暄,甚至不自觉地请人家帮忙或者帮对方提东扛西。我是有亲身经历的。一次是在乌鲁木齐,检票进入候机室才发觉手机掉了,而此时想起必须给家里打个电话,但却没有一个相熟的人。突然间,发现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便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兄!什么时候过来的?”听见家乡话,对方转过声也亲切地说,“嗨!这么远都碰见老乡,真是缘分啊!”……自然,借了他的电话用了。另一次是在汉口地铁站排队购票,等到我购票的时候,不知是谁拍了我一下,吓了一跳。转过身发现一大高个站在旁边的隔离带外,他说:“我等了十多分钟,终于碰上了面熟的,我不会自动购票,所以就站在旁边等熟人。请帮我买张到洪山广场的票。”之后,我们一路向武昌,在地铁里聊得非常开心。到了洪山广场站,他意犹未尽地留了我的电话,第二天约我去喝酒聊了很久,之后回到县城经常联系,成了朋友。
贾先生还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故乡——商洛的影子和痕迹。其实人从生下来那天开始,就已经打上了故乡的烙印,只是有些人不愿承认罢了。而作为著名作家的贾先生毫不掩饰他对故乡的那种依恋的情怀。要是你在网上搜索,关于故乡题材的文章千千万万,但每一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依恋、牵挂,深深地根植于作者的心里。而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凤凰》,将凤凰的人文历史镌刻在字里行间,散发出对故乡浓浓的爱意。因为是自己的故乡,所以沈先生才那么熟悉,古今历史、人情风物娓娓道来……凤凰能够成为当今中国一大旅游热点,恐与沈先生的散文不无关系吧。无独有偶,余光中先生通过诗歌《乡愁》不仅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而且“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其实,《乡愁》诗里的每一句、每个字,都是对故乡用情深意浓的无声的思念和牵绊,令人加深早日回归故乡的渴盼。
贾先生还这样写道,“人应该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一股气,从什么地方冒出来活人,死后再从什么地方遁去而成坟。一般的情况都是,从哪里出来就生着活着在哪里的附近,也有特别的,生于此地而死于彼地或生于彼地而死于此地,那便是从彼地冒出的气,飘荡到此地投生,或此地冒出的气飘荡于彼地投生。”我看到这里,百思不得其解,似有佛语的味道,前后读了十余遍,但仍然似懂非懂。我想,贾先生应该是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用他特有的认知和方式表达吧。每次出差的归途,途径宜昌之后,不知不觉就有了一种轻松的感觉,而到达恩施火车站,心情就格外轻松,看见身边匆匆而过的人,即使不认得,也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亲切感。也许这就是贾先生说的那股气飘回来吧。
故乡是游子前行的灯塔,是迷失方向时的北斗星。有人或许会说,那是矫情,很俗,人应该入乡随俗的,何必纠结出生地呢?其实,在我们的心里都有这样“俗”的一面。“故土难离”“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描写故乡的佳句,何尝不勾起远行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十多年前,一位从台湾返乡的远房伯伯已不能行走,一路飞机、火车、汽车,然后亲戚朋友用担架将他抬到故居前,老屋虽已不在但屋基尚存,离开故土六十年的他老泪纵横,像个小孩子似的,让人从地上给他捧起一抔土,用衣角包好后紧紧地捧在手里,深情地说,“我终于回来了!六十年来,日日夜夜都想着这个地方啊!回台湾可以瞑目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堂兄突然调回濒临倒闭的县印刷厂。八十年代中期从部队转业到山西一大型知名国有企业,不仅效益好,而且地处晋中繁华之地,回来后的薪资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在大多数人眼里,堂兄真是莫名其妙,傻得可爱。可与其交谈,一句话就让我理解了他的选择:叶落归根。简单的四个字,心中那种故乡情怀淋漓尽致,令人感动。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即使在**或者战乱年代,多少人抛弃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祖国、回到故乡,为故乡发展献策,为故乡建设出力。我想,不能全说他们心灵有多高尚、思想多伟大,其中最难以释怀恐怕还是深藏于骨子里的故乡情吧。
“莫恨明月暗淡缺,只因家乡月明圆。”不管城市、乡村,无数的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谋职,但到了春节前后,亿万人返乡造就中国特有的“春运文化”,让世人惊艳,让国人习以为常。即使家乡再穷再偏僻再落后,大家总是风尘仆仆、义无反顾地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追寻的不仅仅是与家人团聚、共度春节,更深层的总是那份割舍不掉的对故土的依恋,对故乡的浓情。在远离故土的人看来,家乡的一抔土、一棵树、一根草、一片树叶、一滴水,都是那么地在意,那么地富有亲情,那么地记忆深刻。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