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与习题附答案
- 作文大全
- 2024-05-26
- 120热度
- 0评论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与习题附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练习题了,做习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检验学习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习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与习题附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shāng)》:“身既死兮神似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翻译: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简析:
本诗写作目的是( 借古讽今 ),借(项羽正气凛然)来讽刺( 宋朝君臣苟且偷生 )
名句赏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读来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与之共振。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精品赏析: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鬼雄”的典故出自《九歌·国殇》篇,意谓为国捐躯的战士的魂魄与众不同,他们在群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与“人杰”属对工稳,且语意翻进一层。这两句诗不仅撷取了“子魂魄兮为鬼雄”句的成词,还隐括了屈原歌颂卫国将士牺牲精神的深刻含义,从而增加了本诗的讽谕性。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亦十分注意对仗。其中“思项羽”的“思”和“至今”的“今”,对我国人民所熟知的英雄典型项羽充满了赞颂之意,同时还似乎有意提醒人们,女诗人,是在“北兵仓皇南遁”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想到楚霸王的。“过江东”三个字,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字眼,而作者却大胆地把它写在这首绝句中,并很巧妙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可谓神来之笔。秦末项羽和刘邦争帝,最后败退乌江,他感到原来和自己—道驰骋沙场十年的八千吴中子弟已无一人生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因此宁愿拔剑自刎,也不肯过江去抱愧称王。而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位自诩“素以社稷为重”的宋高宗,在“靖康之难”以后,从商邱一直逃到杭州,偏安江左一隅,更加萎靡不振,每年搜刮大量钱财向金人称臣纳贡,早已将自己的父兄和千百万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呻吟的中原人民统统都置诸脑后了。“知耻近乎勇”,在李清照看来,项羽和赵构相比,一个是江东可去却不愿去,另一个则是不该去而偏去,可耻与可贵的分水岭,委实就在这“去”与“不去”之间。
《夏日绝句》寓批判于咏史,以古鉴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假如我们将女诗人的这首诗和她同是在金人入侵以后所写的《上工部尚书胡公》、《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以及“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断句参照起来读,则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爱国热忱和对最高封建统治者极为不满的批判精神。面对“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的严酷现实,李清照也和比她稍后的陆游、辛弃疾等志士仁人一样,以自己激昂慷慨的诗歌正面地反映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并抒发了当时大多数正直的知识分子郁结于心的愤懑,表现了他们为抵抗异族入侵、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呼号的先锋作用,因而受到后世的肯定和好评。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一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含蓄的手法最易和讽刺相结合,而讽刺又是抨击恶状的最有力的武器。《夏日绝句》以叱咤风云、宁死不屈的项羽与贪生怕死、荒淫误国的赵构相比,虽然在字面上没有一个字提到南宋小朝廷的权奸们,实质上却处处都是嘲弄、讥刺这班昏君庸臣。它“气高而不怒”、“力尽而不露”,特别是“不肯过江东”一句,完全是《春秋》笔法,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投掷过去,并击中了赵构之流的要害。
这首诗的含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使事用典,都是出于表达一种强烈的政治义愤的需要,而不是“掉书袋”式的为用典而用典。在《夏日绝句》中,无论是热情讴歌《楚辞》中阵亡将士壮烈的牺牲精神,还是突出《史记》中虽处于英雄末路仍视死如归的项羽高大形象,都能信手拈来,暗用其意,自成佳构,并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悲剧的美、崇高的美,确实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所以这首绝句尽管连续用典,但并不使人产生丝毫饾饤之感。
《夏日绝句》的前半部分借古代卫国英雄的豪迈形象议论人生哲理,把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成仁取义”的内容作了通俗而深刻的发挥和阐述。后半部分通过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实,展现了一幅生动、悲壮的历史画卷。它亦叙亦议,先议后叙,就事论理,并在叙、议的基础上融进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政治激情。这首绝句虽以“议论为诗”,但也不乏形象,而且情和理结合得十分紧密。
另外这首诗不尚词藻、不做作,语言力求自然朴素,看似乎易显豁,实质深厚蕴藉。再加上作者过人的艺术才华和高深的诗歌造诣,还使她注意到将散文化倾向与讲究声律对偶和谐地揉合在一起,诗中虽镶嵌了不少虚词(如“当、亦、至、不”等),但一点也不损害音韵美,因而舒卷自如,诵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洁明快而富于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不仅熔铸了自己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同时还为这种思想感情的表达选取了恰当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使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
它不但给了当时的人们以很大的鼓舞,还使后世处于相同社会背景之下的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是在今天,我们读了这首绝句仍然可以感奋不已,无论从人生哲理,还是从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说,《夏日绝句》从内容到形式都“确乎是代表宋人特色的好诗”。
[练习]
1.这首诗怀念项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2.试分析这首诗的风格特色。
3.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拓展:
作品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最后两句,作者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赵构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先逃到扬州,后渡江而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袭下,又先后逃往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宁波)。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赵明诚罢守建康,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四、五月间舟过乌江时,李清照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幼有才藻,为晁补之所称赏。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搜集书画金石甚多。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卒,境遇孤苦。其词清丽婉约,颇具情致。诗作留存不多。著作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
后世影响
《夏日绝句》是历代传诵、家喻户晓的名篇。其中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成语,喻指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常用于赞美英雄或烈士,也是仁人志士砥砺节操的宝贵箴言。
★
★
★
★
★
★
★
★
★
★